細說如來藏(第四部)
一、什麽是有爲和無爲?
爲,是爲了,是目的,是要求,是求取。有爲,就是有求取,有要求,有造作,有所得,有所求,有目的,有心行,有造作,有我,有四相。無爲就是無這些心念,與有爲相反。
無所求的心是無爲的,無所得的心是無爲的,對三界世間沒有心行的心是無爲的,不是被出生的法是無爲的,心量廣大無邊際的心是無爲的,沒有煩惱的心是無爲的。不需要三界世間法的心是無爲的,沒有任何條件就可以存在的心是無爲的,不想造作的心是無爲的,無我的心是無爲的,無四相的心是無爲的。有爲的是七識世間法,無爲的是如來藏真如佛性。
如來藏在無爲中無私地爲衆生服務,在運行三界一切法中,心卻是無爲的,無爲中有有爲,有爲中有無爲。七識修到一定程度,才從有爲性逐漸轉變爲無爲性,在有爲中,心地卻是無爲的,逐漸與如來藏相應,到完全無爲、完全相應的時候就成佛了。只有如來藏這個無爲心能離開一切法而存在,七識心的無爲離不開三界世間,也離不開無爲的如來藏。但如來藏這種無爲法離開三界有爲法,照樣可以單獨存在,那就是在無餘涅槃時。在無餘涅槃裡,如來藏寂滅無爲,一法也不造作,清淨最極清淨。離開了有爲法,仍然有無爲法如來藏,所以祖師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一切法依心而有,既然一切法分爲有爲和無爲兩方面,那麽心就分爲有爲和無爲兩種。有爲法是有爲的七識心和無爲的如來藏共同變造出來的,如三界世間一切法,如身口意行;無爲法也是有爲或者是無爲的七識心和無爲的如來藏共同變造顯現出來的,如四禪定、滅盡定、無想定等等,如初果到四果,如明心見性,如六七識的無爲性。只有如來藏這種先天性的無爲法,不用有爲以及無爲的七識心出生和變現,也不用如來藏自己出生和變現。但是如果要顯現出來,就還要依靠七識心的世俗有爲法的襯托。
二、如來藏既有無爲性也有有爲性
無爲法分爲兩種,一種是指如來藏本來的無爲性,另一種是指七識妄心通過修行,後天修出來的無爲的心性。八個識中只有如來藏是本來就無爲的心,屬於無爲法。因爲祂是空性的心,所以祂無心造作任何法相,無心造作任何業行,因緣不具時,祂也不出生和維護任何一個法。如來藏總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祂無爲的一個特點就是隨緣,隨波逐流,沒有自我主張,沒有緣或者緣不具時就不勉爲其難。如來藏又沒有我性,不自作主;如來藏又心空無爲,無相無願,所以如來藏就無作。因此說如來藏不是作主識,有我才要作主,甚至是以我爲主,如來藏無我,祂就沒有意願主導什麽法。
如來藏既有無爲性,又有有爲性。如來藏的無爲性,指自心本性是無所爲的,對一切法都是無心而行,沒有主動想要造作什麽法的心念,對一切法都不作主。雖然如來藏在出生萬法的時候,是有造作、有心行的,但是心性卻仍然是無爲的,不知道自己在造作什麽,對境界法一無所知,也不想知,又能隨緣出生一切法。盡管造就了無數世俗法,心仍然是空的、無心的、無願的、無起滅的、無作主性的、無我性的。如來藏是無我性的,無我的就是無爲的,不爲自我,不爲了任何目的,沒有私利。如果如來藏不是無爲法,世出世間就再也沒有無爲法了,無論七識怎樣無爲也沒有如來藏無爲,即使佛地的七識也是如此。
如果無我的心還屬於有爲法,就是嚴重的矛盾。如果如來藏純粹是有爲法,祂一定是生滅的。如來藏是如何有爲的?造就世俗法就是有爲,有爲中卻又無爲。如果如來藏是純粹有爲的,七個識向如來藏學習什麽?七個識如何靠近如來藏,向如來藏學習,以改變自己的心性?七個識如何能面對一切境界而如如不動?七個識如何能達到徹底無爲而成就佛道?如來藏如果是純粹的有爲法,我們參禪去証得如來藏也沒有必要了,悟後也無法轉依如來藏的清淨無爲性,並且七個識永遠也無法轉變心性,這樣悟與不悟都不能成佛。
三、有爲法到底是什麽?
一切有爲法都是如來藏虛妄幻化出來的假相,人類爲了充分地交流和表達,就爲這些法相安立了相應的名。沒有名字也可以分別,只是那樣的話,衆生之間就不方便言語交流了,不能清楚各自所指。畜生從來不給有爲法安立名相,也照樣分別,但相互之間卻無法交流溝通,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通過學法修行,在相和名上如理思惟觀行,就會獲得如實智,如實分別了知相和名的實質内涵,深知有爲法的虛幻不實,心不再爲有爲法而動轉,而是像真如一樣如如不動。這樣七識心離真如就會越來越近,越來越像真如,到最後心就會像真如一樣清淨,修行完畢了。
諸佛菩薩現起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有爲法,它到底是什麽,還是什麽也不是?這些有爲法都是由如來藏裡的無形無相的種子生成的,是空的幻化的,沒有實質的法存在,所以不能說這些有爲法是什麽。但是也不能說這些有爲法什麽也不是,因爲這些有爲法在相上還是存在的,有其相應虛幻的世俗法上的功用,雖然這些功用也是幻化出來的,實際上全部是如來藏的功用,但是這些功用確實是有作用的,所以才叫作有爲法,否則就是無爲法了。
有爲法之所以叫作有爲法,就是因爲有世俗界的法相和功用,於是就把這些有爲法相取名爲某某,以方便加以分別和執取。有智慧的人心裡非常明了這些有爲法的真實面目,盡管仍然需要使用這些有爲法,但是卻用得毫無拘礙和違和,内心坦然,無貪無嗔,也不偏執,所行一切既不違真諦,也不違俗諦,用大智慧擔當菩薩的利生事業。
四、百法明門中的無爲法
百法明門中介紹了六種無爲法,其中有真心如來藏的本來無爲,也有七識妄心後修出來的無爲,真妄都包含其中。虛空無爲,是指如來藏本體在運轉一切法時,猶如虛空一般的如如不動,這就是無爲的性質。如來藏永遠是如如不動的,不管遇到什麽境界,從來不動心思,心性是無爲的。真如無爲就是指如來藏的無爲,非擇滅無爲也是指如來藏的無爲,不動無爲就是指七個識修到四禪定的時候,心不動念,就無爲了,身無呼吸脈搏心跳,也無爲不動了,身心都無爲叫作不動無爲。擇滅無爲和想受滅無爲,都是指七識的無爲。意根在滅盡定裡沒有了想和受,只有作意、觸和思,心行大部分都無爲了。
實際上如來藏本來就是無爲的法,心性無爲,不妨其爲衆生爲五隂服務的有爲性,在有爲中,心性是決然的無爲。還有超過如來藏無爲心性的法嗎?沒有了,七個識永遠也不能比如來藏更無爲,五蘊永遠不能比如來藏更無爲,沒有比如來藏更無爲的法了。七識修到相當程度才能逐漸無爲,而後天修出來的無爲是有生有滅的法。
五、六種無爲法
第一種是虛空無爲。這意思是說心行猶如虛空一樣無所作爲,清清淨淨,無一法可當情,無一法可分別,心量廣大,能容一切物,容一切物又不分別一切物,也不影響其容量和心量,如如不動,任萬象發揮,生滅去來,自心卻不動纖毫。這樣的無爲就是指如來藏的那種永恒的無爲。但七識心通過修行,最終也可以成就這樣的無爲,至此,修行就究竟徹底圓滿了。
第二種是擇滅無爲。這意思就是說,六七識在對應諸法時,在進行一番智慧的抉擇之後,滅除了一部分有爲法,心地就清淨無爲了,心中空、無相、無願。這種無爲法是通過有所抉擇,有所分別之後,選擇了不造作某些法而出現的,是從無到有的無爲,是生滅性的無爲,是可以不斷增減的無爲,而非如來藏那種先天就有的不變無爲。
那麽如來藏這種無爲法,有沒有擇滅的心行呢?如來藏對世間法沒有分別性,也就不會加以揀擇;祂只分別種子,對種子成熟與否、是否需要現行有分別性,分別之後才會揀擇是否出生諸法。如來藏的揀擇不像六七識那樣有所思慮,而是極其快捷地作出抉擇,幾乎沒有過程,好像是自動化程序一樣,這是大智慧的體現。巨大的智慧已經達到極限時,都是如固定化的程序一般,沒有什麽心行變動,智慧不增不減,心行不增不減。如來藏也了別七識心行,對於七識的心行也有所抉擇,能順應則順應,而沒有因緣和種子的時候,則不順應,這時七識則不能稱心如意。如來藏雖然有所抉擇,卻不會滅去什麽法,因爲祂無心,不會滅去自己什麽心行,所以如來藏沒有擇滅無爲法。
第三種是非擇滅無爲。綜上所述,如來藏有非擇滅無爲性,如來藏的無爲都不是通過擇滅才出現的,而是本來就無爲的,祂的心行不增不減,無論如何也不會滅去什麽有爲心行,當然也不會增加什麽有爲心行。而六七識通過修行,禪定和智慧會不斷地增加,心地越來越清淨無爲,形成了善的清淨的習性,以至於不用再通過抉擇,就能心行處滅地無爲。
第四種是不動無爲。這種無爲分爲兩種,一種是指如來藏對諸法心不動轉、如如不動的無爲性;另一種是指妄心七識對六塵境界心不動轉的無爲性,通常是指禪定修到四禪時,身心不動的境界。
第五種是想受滅無爲。這是指滅盡定中六識滅去了,意根又滅除了想和受兩種心所法,對法塵境界無想無受,心地極其清淨的無爲性。
第六種真如無爲。這是指真如對於世俗界是完全無爲的,如如不動,沒有任何心行。因爲祂沒有七識那種見聞覺知性,因此祂就不分別世俗界,不知世俗界,不知諸法,對諸法沒有任何的貪得和厭棄心理,心地是純粹的無爲。
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含義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應一切緣,而不住一切緣地運作其心。當七識有所住地運作其心的時候,第八識卻永遠是無所住地運作,無論遇到什麽緣都是如此。當六七識斷我見和証悟以後,斷除了無明煩惱,也會應緣而無所住地運作。這有個過程和範圍,無明越薄,煩惱越輕微,六七識越清淨,緣對六七識的影響越小,應緣時就會越無所住。爲什麽第八識應緣時無所住呢?因爲第八識不是世間的無明煩惱心,祂不知也不分別緣的世間相,因此就不執取世間相,心是無所住的。
應是應對的意思,生不是從無到有的出生的意思,而是不斷地運轉的意思。六七識要想應緣無所住,只能是在看破緣的實質以後,才能做得到。看得越透徹越究竟,越無所住。因爲緣是空的,有什麽必要住著生煩惱?有什麽必要執取?這樣看破以後心空了就放下了,並且在世間法裡運轉的時候,就會無所用心,不再執取法相,世間法有也等於無,心清無礙。無明越重,越看重世間法,心越有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