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細說如來藏(第四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3年05月14日

一、大乘法的二十種空

在大般若經五十一卷中,佛說大乘有二十種空,菩薩應該修學,分別是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世俗法的空是指無、沒有、不存在、不可得,自性如來藏的空是指無世俗法的一切相的那種空,與世俗法不同,本體是存在實有的,只是不是像認知世俗法那種方式去認知的,以認知世俗的方式來認知如來藏的空是無法正確認知的,往往會錯解。二十種空的内涵概略地解釋如下:

内空是指内法的眼耳鼻舌身意空。外空是指外法的色聲香味觸法空。内外空是指内外法的内六處和外六處空。空空是指一切法全部都空,此空也空。大空是指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十方空。

勝義空是指涅槃空。涅槃爲什麽空呢?因爲涅槃只是一種被如來藏本體所顯示出來的寂靜狀態,狀態當然不是真實法,何況還是被如來藏托顯出來的,不要把涅槃與如來藏本體混淆不分,二者一個實一個虛。

有爲空是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三界空,三界是被造作出來的,因此是有爲的,那麽從無到有的法自然是空的;無爲空是指無生住異滅的這些現象空,也就是說生住異滅的現象是空的,無生住異滅的現象是顯示出來的,也是空的,有無只是假立之法,言說而已;畢竟空是指諸法究竟是不可得的,這種不可得是空的,可得、不可得都無有其事,戯論而已,所以是空的。

無際空是指一切法無前際、無中際、無後際法可得,無往來際可得,事情發生發展變化的前中後際不可得,這種不可得是空的。一切法有前中後際可得是空的,不可得也是空的,一切法有往來際、有發展、有變遷是空的。如衆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世是空的,無往來際也是空的,凡一切現象和性質、狀態都是空的。

散空是指一切法的離散、散壞、棄捨這些現象是空的,聚散都爲空;無變異空是指不改變、不變化、不離散、不散壞、不捨棄,這些現象是空的,變異和不變異都是空的,都是戯論。

本性空是指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的,不管是有爲的法性還是無爲的法性,都不是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所造作的,也不是凡夫們所造作的,無人造作,因此是空的。

自相空是指一切法的自體相是空的,如色蘊的自相是質礙,這是空的,受蘊的自相是領納,這是空的,想蘊的自相是取像,這是空的,行蘊的自相是造作,這是空的,識蘊的自相是了別,這是空的,像這樣的有爲法自相或者是無爲法的自相都是空的。

共相空是指一切法的共同之相是空的,如有漏法的共相是苦的,這是空的,有爲法的共相是無常,這是空的,一切法的共相是空的無我的,這是空的。這樣看來阿羅漢所証的五蘊空和無我,是空的,辟支佛所証的十二因緣也是空的。一切法還有無量之多的共相都是空的,一切法不管是自相還是共相,都是空的。

 一切法空是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不管是有色還是無色,不管是有見還是無見,不管是有對還是無對,不管是有漏還是無漏,不管是有爲還是無爲,都是空的。

不可得空是指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連這種不可得也是空的、不可得的。一切法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法,都是不可得的,如果立足於過去,就沒有現在和未來可得;如果立足於未來,就沒有現在和過去可得;如果立足於現在,就沒有過去和未來可得,這些不可得也是空的。

 無性空是指一切法沒有任何的性質和屬性,而這樣的無性也是空的。比如水沒有水性和非水性,沒有溼性、軟性,沒有硬性和動性等等,一切性都沒有,而這種無性也是空的。比如五蘊沒有五蘊性,沒有非五蘊性,無一切性,而這種無性也是空的。

 自性空是指諸法自體性空,能自我主宰性空,能和合出自體的性空。無性自性空是指諸法的無自主性、無主宰性是空的,諸法有被主宰性也是空的,即諸法能和合性空,所和合性也空。

諸法有性、無性、自性、他性皆爲空。有性空是指五蘊有之性是空的。無性空是指諸法的無爲性是空的。自性空是指一切法無自體性,這種空不是智所成就的,不是見所成就的,也不是其他的什麽法所成就的。他性空是指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法法住、法定、法性、法界、平等性、離生性、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實際,皆由他性故空。

總之,凡有言說都無實義,凡有知見都無實義,凡有指示都無實義,凡有觀念都無實義,凡有思惟和造作都無實義,凡有法想都無實義,一空到底,直至再也空不掉的那個,才是不空之空,除此都爲空。

二、二十種空的比量思惟

般若經中的二十種空非常難理解,現在用一個譬喻來方便理解。譬如有一個無限大看不見邊沿的容器,在其中有七種不同色彩的粒子,每種粒子都有無量數之多,可自由組合拼合出無數的物體。

比如用其中五種粒子,按照容器中的一個拼圖拼合出一枝鮮花,觀察這支鮮花,如果我們的眼光或者叫作注意力只片面地落到鮮花的形像外觀上,就會看到鮮花的色彩和相貌,從而知道鮮花的屬性和性質,其餘不知不見,這樣的認知是有極大的偏頗的,因此而生出的執念是無益的、徒勞的。如果我們能摒棄鮮花的外在形象,細微地觀察鮮花的組成和質地,就會知道這支鮮花其實就是五種粒子的組合體,實質就是五種粒子,鮮花屬於幻影假像,實際上連幻影和假像都不是,就是五種粒子混合起來的組合而已。

粒子處於容器之中,組合成的鮮花並不出容器之外,不管花生花滅,粒子還是原樣,數量也不變,容器也未動未變,不受任何影響。如果偏頗地看,好像有花生花滅這回事,實際上並無其事,連幻相也不算。按照一個拼圖,用七種粒子


拼合出五蘊身也是如此,並無實質的五蘊身相貌,連幻化的影像也不是,沒有五蘊身生住異滅這些現象的存在,生住異滅無蹤無跡,衆生愚癡偏執地計著,無益徒勞。五蘊身無論是生是住是異是滅,不出容器之外,容器不動,不受任何影響。

容器比喻爲如來藏,七種粒子比喻爲如來藏中的七大種子,拼圖比喻爲如來藏中存儲的業種,拼圖用完就消失作廢,鮮花和五蘊身比喻爲如來藏所出生的一切法。我們對照著這個譬喻來思惟般若經的二十種空,應該有一個入手處,只要思惟落入任何一種世俗法相中,就是邪解邪見,應當摒棄,不落入世俗法相中觀察,才能生出正見和實相智慧。最後空諸所有,連空也空,空得干干淨淨一絲不掛了,就徹底究竟,寂靜涅槃了。

按照這樣的比量思惟,再讀大乘所有經典,應該容易理解佛所講的法的究竟義、真實義,修行起來就有契入點了。最後對於法理解是理解了,明白是明白了,要想起用就要實証,要想實証就要實修,佛所要求修的三十七道品和菩薩六度、五戒十善等等這些法都要一一實際修行,不可躐等和略過,否則就不能實証,所理解和明白的法就無法起用,生死就照樣生死,苦還是照樣苦。

任何一種法,拿過來對照思惟,則會迅速契入。佛法就是一乘法,無二無他,二乘人所修所証處於著世俗法相階段,認爲法相有,認爲法相無,但都不究竟,法相是不有不無,有無都是戯論。所以二乘人怕世俗五蘊,怕生死,於是就想躲入無餘涅槃中,這完全是著相。所以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皆空不實,是在假相上的計較,著於盃弓蛇影。所以五蘊無我這個理是空的,乃至於無餘涅槃也是空的,都是爲遣世間有而方便施設的,應該空掉世間無,有無皆不是。人無我、法無我也是方便施設,有我空,無我也空,本就爲一真法界,除此無法,一切法的一切性和相皆空不可得,空和不可得也是空的,無一法可當情時,佛道最終就圓滿成就了。

三、心空無病及第歸

六七識無形無相,做的夢也是無形無相的,但夢裡爲什麽能見到有形有相的人事物?無形無相的夢如何能承載有形有相的人事物?無形無相與有形有相二者應該是不相容的,既然不相容,夢裡如何能有有形有相的人事物?

同理,如來藏是無形無相的,七大種子是無形無相的,業種是無形無相的,出生的一切法如何是有形有相的?一切法都不出如來藏之外,無形無相的如來藏如何能承載有形有相的一切法?無形無相的如來藏如何能與有形有相的一切法相容?因此說,一切法相,落眼成翳,落耳成病,落鼻成病,落舌成病,落身成翳病,落意成病,七識成病才見了法,七識無病,哪裡有一切法?因此說,修行就是去翳病,除相去執,心空病才愈,心空及第歸。

每當你著於法相的時候,就要警覺自己,這是翳病所見,我有翳病了,我應該消除翳病,如此下去,早晚有一天會除去翳病,恢複到正常狀態,不再著相。原來我們都不是正常人,原來所以爲的正常即非正常,是名正常,恢複正常以後的正常也非正常,是名正常,正常以後的解脫,即非解脫,是名解脫。修行路數即如此,不如此者即非修行,是名修行,假修行。

不要以爲學佛修行,是要獲得什麽,而是要去除什麽,與從前的認知正好相反。想獲得法,獲得果,獲得榮譽,獲得大千世界,獲得美好的生活,獲得殊勝的正報和依報,不管想獲得什麽,都是癡心妄想,應該滅去有想,空去一切想。

四、空空的内涵

我空、法空和空空,這裡的空空是什麽意思?空,一是不可得、得不到的意思,二是現象有,實質無的意思,三是沒有,不存在的意思。我空、法空,是法界之理體,或者是道理,類似於槼則、法則等等,是被描述和顯現出來的法,這些槼則法則和理體也是空的,不是本來而有的類似於如來藏的那種不生不滅的法。比如我代表一,我空代表二,不但一是空的,二也是空的,這叫作空空。比如法代表甲,法空代表乙,不但甲是空的,乙也是空的,這叫作空空。比如狗捨裡沒有狗,狗是空的,而狗捨裡沒有狗這件事、這個道理也是空的,這叫作空空。

不但我空,就連我空這個道理也是空的,我空這個現象也是空的,我空這件事也是空的。把我與我空並列來看,我空與我一樣都是空的。狗窩裡沒有狗,狗窩裡的狗是空的,而狗窩裡沒有狗這個道理也是空的,這個現象也是空的,這件事也是空的。空這個理體是空的,不是本來而有的,不是不生不滅的,有個空的法存在,還是不空,空的法也是空,才是真正空了,所以說空空。

把空這個概念,懸在意根心裡,參究幾年,以自己親自見証爲準,哪管參究個十年、八年,也要靠自己親自証見,再問也沒有用了,即使參究二十年、一輩子也值。比如白色的白,無論我怎麽講,如何譬喻,別人都無法理解,這就不是我的事了。這個別人其實就是指盲人,要想理解白色,應該怎麽辦?應該親眼見白色,理解永遠不解決問題,必須開眼親自見。因爲眼盲不見色,又不能用耳根見、鼻根嗅、舌根嘗、身根觸、意識琢磨,只能開眼親自見。所以我經常勸大家,不要總發表自己不成熟的、沒有得到証實的、理解出來的法,又以爲究竟,從而自以爲是,不聽勸導,理解的不管正確與否都沒有什麽用處,親見才是真。

五、真解脫者不空空

大般涅槃經原文:解脫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外道尼乾子等所計解脫。而是尼乾。實無解脫。故名空空。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又解脫者。名曰不空。

釋:解脫的人名爲不空空,空空的人名爲無所有,無所有就是外道尼亁子所計著的解脫,但是尼亁子實際上沒有解脫,所以叫作空空。真正解脫的人則不是這樣,所以叫作不空空。不空空者才是真解脫者,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另外,解脫者名爲不空。

大涅槃經裡這個不空空,是指真心如來藏,徹底究竟証得如來藏的人,是最大的解脫者。爲什麽這樣說呢?究竟徹底証得如來藏的人,知道只有如來藏才是真實法相,除此之外,都是如來藏所出生和現起的虛妄不實之法,這樣我見我執,法見法執都破除滅盡,解脫於世間一切法的束縛,這是究竟徹底的解脫,遠遠高於小乘的不究竟的暫時解脫,高於空,也高於空空,高於外道。

証得空空的人,是証得一切法無所有,如果認爲無所有,連如來藏法界實相也沒有的人,就是外道所說的解脫,其實這是不解脫。真解脫的人,則不是這樣的知見,所以真解脫的人,是不空空的人,這樣的人就是如來,如來証得一切法的實相,名爲不空。

六、菩薩心空不住不習五蘊

大般若經原文: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若於色不住不習。是爲住習色。若於受想行識。不住不習。是爲住習。受想行識。廣說乃至。若於十八佛不共法。不住不習。是爲住習。十八佛不共法。何以故。懦屍迦。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色不得。可住可習。於受想行識不得。可住可習。廣說乃至。於十八佛不共法不得。可住可習故。

釋:諸菩薩摩訶薩,在修行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時,如果對於色蘊心不住著也不熏習,這就是住在對色蘊的熏習中,這是正熏習,不正熏習是住在色蘊上生起貪執;菩薩們如果對於受想行識蘊,心不住著也不熏習,這就是住在對受想行識蘊的熏習中,不住是正熏習,住著是不正熏習。乃至於廣泛地說,如果對於十八佛不共法既不住著也不熏習,就是住在對十八佛不共法的熏習中,不住是正熏習,住著是不正熏習。

爲什麽這樣說呢?憍屍迦,諸菩薩摩訶薩,在修行甚深的般若波羅密多時,心應該住於色蘊是不可得的這個義理上,應該常常熏習色蘊不可得這個義理;心應該住於受想行識蘊不可得這個義理上,應該常常熏習受想行識蘊不可得這個義理;乃至於廣泛地說,心應該住於十八佛不共法是不可得的這個義理上,應該常常熏習十八佛不共法不可得這個義理。

這裡的重點是住和習兩個字,搞清楚這兩個字的内涵,就能理解了這段經文。住,是心陷於色受想行識中,心入於色受想行識中,心著於色受想行識,心愛著色受想行識,心執於色受想行識,心取著色受想行識。習,心觸於色受想行識,熏習色受想行識,心行於色受想行識,心著於色受想行識,心用著色受想行識。

這是凡夫的心行,是對色受想行識的執取貪著,看不清色受想行識的真面目,被色受想行識所迷惑,所以心就顛倒行於色受想行識。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照見色受想行識空,就會在行色受想行識中,不住不著不執不取不貪不愛,心空地地行於色受想行識,於色受想行識不顛倒行,也不像阿羅漢那樣滅除色受想行識。

五蘊之用表現在哪些方面?五蘊的用就表現在一切的身口意行上。從色受想行識之用上,就能區分出凡夫與聖人。凡夫與聖人的身口意有什麽差別?從身口意行上就能辨別出一個人的修爲,心空的人身口意行與心不空的人的身口意行有什麽差別?証法的人身口意,與未得道的人的身口意有什麽差別?差別很多且大,但自心沒有空、沒有改變的人,是很難辨別出來的,因爲認知很難跳出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之外,侷限性很大。

七、心越空越有成就

從凡夫到成佛的整個過程,就是求証一切法空的過程,就是不斷破相、破見、破執、心空、空去一切法的過程。心不空,認爲法是真實的,這是無明,有一個法你認爲是真實的,就是無明,這個法就束縛、障礙你,讓你不得解脫自在。即使認爲成佛這個法是真實的,不是空的,同樣是無明。無明都破盡了才成佛,有一個想成佛的心,心還是不空,有妄想,也成不了佛,當然凡夫和三賢位菩薩還是應該有想成佛的心,還是應該希求成佛,這是堅固自己道業的基石,過了三賢位,需要破法我見和法執的時候,才能漸次破除一切妄想。等你心空淨了以後,什麽造作的心都沒有了,無相、無願、無作,這時候才能有真正的大成就。

須菩提在母胎中心就空寂,出生後取名爲空生,跟隨佛陀出家修道以後,心更空了,連有相佛也從心中空去,不著佛相。佛陀在天界講法四十九天,講完之後從天上回到人間,弟子們都去迎接佛陀,唯獨須菩提宴坐在林中,心念法身佛,不著有相佛,知道佛講法的法會也是生滅幻化的,於是就不見佛也不參加法會,寂然禪坐。佛贊歎說:你雖然沒有來迎接我,但你是第一個見我的弟子。這個我是指法身無相真佛,不是有相的報化身佛。萬法皆空,報化身佛也空,一切後天造作出來的有爲法全部是空的,包括佛無量劫度衆生這些偉大的事業都是空的。

八地菩薩之前有爲法造作的多,到八地菩薩心空了,供養三寶、爲衆生、爲佛教做事業的心都空了,只有無心任運而爲一切利生事業的時候,佛才會給授記成佛。如果心不空,以有爲的心造作有爲法,包括以有爲的心供養三寶,以爲這樣有大功德,有大福德,心中取法不空,佛就不會給授記成佛。雖然有些菩薩生生世世供養無量諸佛,捨去自身的一切來供養,把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都用來供佛,佛也不給授記,何況造作俗世間的有爲法,更得不到授記了。但是通過這些有爲法可以增加福德,福德增加了,智慧才能增長,心才能越來越空,最後才能成爲福慧兩足尊。所以不能說既然是一切法皆空,那就什麽善法也不用修了,不修善法,沒有福德支撐,空的智慧就不會出現,心更不能空盡。

在修福的時候,心也要盡量地空,以無所得的心行來修福,其福更大。比如在度衆生的時候,不要覺得衆生度得越多,自己就越有功德福德,其實是通過度衆生這件事不斷增加福德,然後心空的功德出現,心越來越空,空到一定的程度,修行就成就了。衡量福德的多少,關鍵是看在度衆生的過程中,心空到什麽程度,達到什麽程度的無爲,心空無爲才決定一個菩薩的智慧証量和果位。

所以不要注重外表的相,如果在相上轉,執著於相,就算你一年寫一百本書,一年攝受了幾十萬個衆生,布施了幾個億,這些都是有爲法,在其中有明顯的我執和法執,著在相上心不空,就得不到智慧証量和應有的菩薩果位。只有具足了大福德的時候,才能証悟,証得如來藏以後觀察自己的種種行,包括福行,就會知道這些行都是如何生滅不實的,如何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實際理地,沒有真實的這些有爲法相,這樣心就會越來越空,修行的成就也會越來越大。

破法執的路非常漫長,從初地菩薩開始直到成佛,兩大阿僧袛劫的修行,一直在破法執。在這之前的一大阿僧袛劫在破我執,所以我見斷盡的修行之路也是很長的。意根的無明非常深重,執著性很大,要破意根的執著,首先要破意根的知見,破祂的思想,那就是斷意根的我見。我見斷除之後,我執逐漸破除,再破意根的法我見和法執,一切法爲真實的知見都要一點點地破除,最後無明滅盡,心全部都空了,就成佛了。修行成就的大小,在於無明破到什麽程度,心空到什麽程度,要想心空破相必須要實証如來藏,再觀察一切法的不真實性。

佛給造殺父之惡業的阿闍世王消業,就是用的空之理,讓他明理心空,從而滅除罪業。阿闍世王殺了父親,最後非常悔恨,覺得自己死後必下地獄了,心裡痛苦不堪。他爲什麽這樣痛苦呢?因爲他把他的父親當成真實的了,把他自己當成真實的了,把他殺父這件事當作實有的了,把地獄也當作實有的了,那麽這些所謂的實有法就纏縛了他的心,使他掙脫不開罪惡感,命終也必然會受惡報。於是佛就給阿闍世王講解殺父這件事三輪體空,父親這個人空,自己這個人空,殺父這件事空,無有其人其事。最後阿闍世王對於空就有了信根,殺父罪業性罪滅除,命終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下地獄受報。

同理,証果開悟這些事也是空的,包括度衆生這件事,都不是真實的,把一切法都看空了,心中沒有其人其事,就解脫了。夢中殺了人,醒了以後還以爲自己把人殺了,心還是在睡夢中,沒有醒過來。只要心中有法存在,這個法就會束縛障礙你,只有心中無法了,什麽法也不能成爲阻礙,才能對自己沒有任何影響。空的力量是極大的,能破除一切無明和業障,能破除一切苦難和生死係縛,只有心空才能解脫,才能成爲空王法王。

八、阿奢世王爲什麽能消地獄業往生極樂世界?

阿奢世王因爲殺父業障的遮止,佛當面給他講法,他只得了一個無根信,沒有斷根本我見而証初果,僅僅是初果向,初果向就能消除三惡道業,接近於初步解脫,所以才能往生極樂世界。一般來說,佛陀當面親自講法攝受,只要業障不是很重,都會証果的,初果到四果都可以証得,而阿奢世王卻沒有証果,畢竟殺父之業不輕,但這個無根信已經很不錯了,得了初果向足以消地獄業。

阿闍世王未來世再遇到他父親,可能免不了還要償還業債被殺一次,但如果阿奢世王前世與他父親有怨業,今世阿闍世王是報前世的仇了怨業,這個業債就了,不用再償還了。事實上,阿奢世王之所以殺父,確實是因爲與他父親前世有怨業,今世是報怨來的,所以殺父業也沒有那麽重,聽佛陀講法就消了。而且他父親証果了,死後升天以後一直跟隨著阿闍世王,懺悔自己前世的罪過,不斷地鼓勵和加持阿闍世王,所以阿闍世王心生慚愧,遇佛講法,就消除了殺父地獄業。

能給予消業的佛陀攝受力非常大,無人能比,被消業的阿奢世王有懺悔心、慚愧心,業障不是極重,又有前因,所以結果就是阿奢世王不必下地獄,而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是佛陀給阿奢世王講法,換作其他菩薩,或者是阿羅漢,或者是普通人,阿奢世王就不一定會得無根信,從而滅除地獄業,往生極樂世界。

消業是用智慧消除的,不同程度的智慧消不同程度的業,業盡成佛。消六道輪回的業,那是四果阿羅漢和辟支佛修行的境界。凡夫也消業,但只是淺層次的業,業的種類和層次很多,根據個人修行程度,消不同層次和種類的業。只有斷各種煩惱,才是真正的消業,業消不再造,不斷煩惱,有些業雖然消了,以後有機緣可能還會再造。有些人不求明理,只求消業,到處求佛菩薩給消業,消了之後再造,這樣消業是無濟於事的,只有明理心改變了,才會業消不現。而改變心是自己的事,別人幫不上忙。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