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如來藏(第四部)
一、八個識的行相
八個識心雖然沒有六塵那樣具體可見的相貌,但都有其運行的行相,就是心的行相,也是心所法。無相的行相也可以被觀察和感知到,所以也是一種相。七個識心的運行行相是被如來藏幻化出來的假相,也叫作名字,是生滅變異的,不是真實的。如來藏本身的運行行相法爾如是地存在著,依如來藏本體而有,不是哪個法生出來的,任何時候都存在和運行著,即使在無餘涅槃裡也在不斷地運行,沒有滅過。
如來藏的本體無形無相,誰也見不到,佛也見不到。但是本體起用,就能顯現出行相來了。開悟以後就能見到如來藏的用,也會明了如來藏的相,一切法其實都是如來藏的相,也是如來藏的用,而如來藏的五遍行心所法,入地菩薩和佛能觀察得到。開悟以後能見到如來藏的功用和運行軌跡,區別於七個識的行相。在一切法的運行過程中,八個識和合在一起,彼此不分,才能完成法的運行,這其中確實是魚目混珠,龍蛇混襍。當道眼通明時,才能分得清魚眼和寶珠,分得清龍與蛇。
二、八個識的行相都可以現量觀察
証悟以後尤其是有道種智的時候,能現量觀察如來藏的行相,與七個識的行相分得清清楚楚,不會落到七識五隂當中。譬如紅豆綠豆混在一起,立即就能分清,涇渭分明,毫不含糊。在五蘊身中,不管觀察哪個法的運行,都能立即觀察到如來藏是如何運行的,六個識是如何運行的,第七識的運行觀察比較困難,但到一定時候也應該能觀察出來。在現量觀察八個識的行相過程中,六七識的行相也許不能分得開,容易混淆不清,但是如來藏的行相應該能很快辨別出來,不至於與六七識混淆不清,不知真妄。
所以如來藏是能夠現量証得的,如來藏的體雖然不可見,其行相與功能作用卻能現量觀察出來,通過如來藏的相和用,就能証得如來藏不可見的體。如來藏的體與世俗法的體有本質的區別,世俗法的體——六塵境界,五識可見可了別,意識更容易辨別出來,如來藏卻不是這樣。所以如來藏的行相非常微細,般若智慧不足的時候,根本無法見,無法觀察,所以才會有那麽多人說如來藏只是一個名字,體是空的,並不存在。這樣說誤會簡直太大了,對於自己的菩薩道業遮障很大,以至於成佛無期。
三、什麽眼能見如來藏的行相?
如來藏無形無相,肉眼不可見,但是心眼、慧眼、法眼、佛眼卻能見。其中慧眼、法眼和佛眼統稱爲心眼,三種眼由於智慧差別所見就有極大的差別。無形無相的如來藏本體如何能被見得到呢?如來藏的體雖然是不可見,卻有相當多的運行行相和功能作用。如來藏的運行行相也叫作心行和心所法,其功能作用就是成就萬法萬萬法,顯示出一切法的相貌,賦予一切法相應的功能作用。慧眼比法眼和佛眼的智慧淺漏有遮障,所見如來藏的行相淺少而粗略,法眼所見如來藏的行相廣泛而深細,佛眼圓滿無礙,所見皆是如來藏的全體行相,微細到無一法不知,無一法不曉,乾坤朗照,洞察纖毫。
如來藏運行的行相是可以現量觀察出來的,沒有証悟的人觀察不到,只能推測如來藏所起的作用,不能現前觀察如來藏的行相和用。從這點上完全可以判斷出一個人有悟沒悟,是真悟還是假悟。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從佛經上、從祖師大德的開示中,都可以了解得到,想象得出來,通過推理也可以推論出大略的作用,但推論得稍微細致一點也很難,細致的東西如果不是聽說能得來的,一定要自己現量觀察才能得到。所以每個修行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大智慧,有慧眼和法眼,必須努力修行戒定慧,下苦功夫,真修實証,才能有真解脫的功德受用。
四、心法和色法沒有物質屬性的那種觸
問:識心不在色身的内外和中間,爲什麽還說六識在大腦勝義根根塵相觸處出生?
答:對於有勝義根的衆生來說,六識出生的先決條件和必要條件,是根塵相觸,觸之後六識才會出生。根塵相觸,有外五根與外五塵相觸,意根與外法塵相觸,還有内五根與内五塵相觸,意根與内法塵相觸。而外五塵和法塵,不是六識能觸到的,因爲這時還沒有六識,只有七八二識,因此外根塵相觸不能生六識。只有内根塵相觸才能生六識,六識所了別的都是大腦勝義根裡的内六塵。
而意根所了別的不僅有内塵還有外塵。這個外塵並不是如來藏最初生起的本質境,而是本質境之後如來藏變起的塵境,意根能了別。這個外塵只有進入勝義根成爲内塵以後,如果意根想要細了別,或者是想要有所造作,才會有六識出生,進行了別並處理,否則盡管有内六塵,並且與六根相觸,也不會有六識的出生和了別。
六識雖然在大腦勝義根處出生,但六識是無形無相的,不是有相的色法,因此就不能與色法的勝義根相觸,所以不在勝義根的内外和中間,這樣的話,六識的出生即使有處所也等於是無處所。否則把大腦勝義根一片片切開,就能發現六識了,而實際上把大腦都打碎了,也看不到六識。意根也如是,無形無相,觸一切塵,内外塵都了別,但卻不在内外塵上。根觸塵的觸,並不是物質意義上的觸,識心也不是物質,我們一般人還無法理解和想象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觸,或者是非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觸,往往把這兩種觸誤會爲物質之間的那種觸,其實不是。所以識心不在色身的内外和中間。
如果能理解非物質屬性的那種觸,那麽對於如來藏與一切法的觸,就容易理解了,就會知道如來藏既在一切法上,又不在一切法的内外和中間。如果能拋開世俗法的那種觸,理解和証得八個識就不太困難了。
五、如來藏的見分與五遍行心所法的關係
如來藏的見分,就是如來藏見法的功能作用,如來藏通過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觸受想思的運作來見一切法,然後把法攝取和變現出來,這時候末那識意根才能見得到法,在這之前只能由如來藏單獨見。而意根並不能見到如來藏的見分功能,成佛以後或者是地上菩薩才能見到如來藏的見分功能和心所法的運行,凡夫和地前菩薩的意根沒有這樣的大智慧和禪定力,甚至幾地菩薩也不一定能見得清楚和圓滿。
八個識對於法的見,都是通過各自的五遍行心所法來實現的。如來藏本身也有識種子,識種子連續不斷地運行,如來藏運行的行相就顯示出來了,如來藏對種種法,運行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法,對法就進行了了別和處理。其功能與七識的受想思有一定的差別,如來藏五遍行心所法的運行不夾襍任何煩惱和無明,屬於無心運行狀態,也叫作任運而行,隨法而行。其中受不進入境界當中,想也沒有複襍的思想活動,思僅僅是抉擇和造作,以及對於法的維護和管理。而七識的五遍行心所法在運行過程中,夾襍著無明和煩惱,並且有種種複襍的心念,不是無心的運行狀態,受境界影響很大。
七識也各自有自己的識種子,其見也是依靠五遍行心所法來運行的,在五遍行心所法的運行過程中,可能參襍著一些煩惱和無明,善惡心所法以及不善不惡心所法也可能會一起出現。五遍行心所法運行之後七識就有了見聞覺知的功能作用,但是由於七識有煩惱心所法現起,對七識的見聞覺知就有一定的遮障作用,致使七識見法不真不準,錯會不少,因此錯會就會造作惡業,形成惡的因緣果報。
六、八個識的想心所法
在八個識的五遍行心所法裡都有想心所法,這個想是指識心的了別作用、思惟作用和取著作用,也代表欲望和願望,代表希望,幾乎佔據衆生思想活動的一半,是識心抉擇作決定的依據和動力。
六識的想歸爲五蘊當中的想蘊,有蘊集諸法種的作用,生滅變異,沒有自主性。其中五識的想比較簡單直接,起了別和分別五塵的作用,其取著性不強,也不明顯,都在意根的推動和調控下進行,如果沒有意根的推動,就沒有五識的想。意識的想内涵豐富,也比較明顯,思惟比較複襍,有一部分能脫離意根的自主性,也有很大一部分被意根牽扯和控制的被動性,其自主性那部分不能太違背意根的思想意志和觀念,否則意根就會阻止,不允許意識繼續想下去,因爲這容易造成意根情緒不穩定,出現心理問題。我見和業障比較重的人在觀行五蘊無我的時候就是這樣,觀到一定程度,就心煩意亂了,這說明意根接受不了意識所觀行的法,不讓意識再觀行下去了。
意根的想不僅有了別分別性,主要還有執取的作用,因爲意根對諸法的執取,才有諸法不斷的出生和滅去,生滅變異不止。意根的執取性歸爲十二因緣中的取,由於意根的取,才有後世的有和生死,所以意根的想對於諸法的生起和滅盡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廣義來說,意根也有蘊集諸法的作用,而且起著主要作用,所以也應該歸爲五蘊當中的想蘊裡。
如來藏的想比較單純,只起了別分別作用,而且非常快速,從來不會冥思苦想,見什麽法就知什麽法,不用思惟思量和琢磨推理等等思想活動,與七識迥然有異,因爲如來藏無無明,其慧特別強,幾乎就是自動化的程序了別,中間沒有停滯和停頓,對一切法都不入心。由於如來藏的想,就有如來藏對諸法及種子的抉擇,於是諸法就會繼續不間斷地運行下去,此生彼滅,彼生此滅,運行有序,絲毫不錯亂。衆生總覺得世間非常亂,那是業決定的,必然如此,七識和五蘊世間再亂,如來藏的運行也不亂。所以如來藏的想對五蘊世間有決定性的蘊集作用,廣義上來說也屬於想蘊範疇。
七、八個識的行——思心所法
行的範圍非常廣,包括了八個識的行,廣義來說,就是指運動、運行、動轉、行爲、變化、遷流等等,總之所有流轉不止息的現象都屬於行的範圍。這樣看來,世出世間根本就沒有不行不動的事和理存在,包括如來藏也是一直在行著,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永遠不會停止,祂有行相可觀察得到,但在一切行中,心卻是寂靜不動的。
爲什麽這樣說呢?其一,因爲如來藏有五遍行心所法,這五個心所法從來沒有一刹那停止過,一直都是運行著的,即使是在無餘涅槃裡,如來藏的五遍行心所法也是在運行不斷的。其二,如來藏本身也有自心的識種子在刹那刹那不斷地出生和滅回,這樣才能使得如來藏一直不斷地存在下去,不斷地運行下去,沒有停滯過一刹那,所以才成爲一個不生不滅的心識。
如來藏的五遍行心所法只要存在就在運行著,這就是行,而且思心所法本身既代表抉擇的意思,也代表運行、運爲的意思。正是如來藏的行,促使了諸法不斷地出生和運行,不斷地生生滅滅。所以從廣義上來說,如來藏也可以包括在行蘊裡,只是這個行蘊不是生滅的罷了。如來藏有蘊集諸法的功能作用,所以廣義來說,如來藏也可以叫作識蘊,而且是最根本的識蘊,不生不滅的識蘊。正因爲有如來藏的識蘊的功能體性,才能把諸法蘊集起來,讓諸法生滅變異,讓衆生輪回不休,讓世間變幻莫測。
如來藏究竟是如何運爲的呢?其一,輸出種子,收回種子,造就五蘊世間一切法,讓一切法不斷地生滅變異,不寂止,並且存貯業種,釋放業種;其二,對於業種,對於五蘊世間一切法,不斷地觸作意受想思,讓諸法隨緣運行不止。如來藏即使這樣不斷地行而不寂止,絲毫也影響不了如來藏自心的寂滅無爲心性,不影響其對諸法不見不聞無欲無求的心行,不影響其對諸法不動搖、不動轉的心行。
第七識的行,包括十二因緣裡無明的行,也包括諸聖人們無無明的行。無明的行,是生死輪回的行,無無明的行,是解脫生死的行。第七識的行對於生死和解脫都起著決定性的關鍵作用,正是第七識的行,促使如來藏蘊集起五蘊的生死輪回業種,從而蘊集出五蘊世間。所以再從廣義上來說,第七識也屬於行蘊和識蘊範疇。
六識的行,就容易觀察和了解了,六識是依他起性,是被動現起的行,無論是廣義還是俠義,六識都屬於識蘊所攝。因爲六識所造作的身口意行,正是業種集起之因,是五蘊世間現起之因,是蘊集名色之因,雖然是被動蘊集,也佔蘊集作用的很大一部分。
八、八個識的行由誰操控
八個識都有行和行的相貌,都能不斷地運行諸法,自身念念牽流,心心不住。識種子生滅又相續不斷,諸法才能顯現出來,才能不斷地運行下去,五蘊世間才多彩多姿。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都是八個識運行的結果,五隂身的生滅變異更是八個識運行的結果。一旦前七個識不運行了,生命即終止,入無餘涅槃。但第八識如來藏本身永遠不滅,自身有識種子還會不斷地維持如來藏的運行,五遍行心所法還會繼續不斷地運行下去。
七個識的行,是由誰操控和管理的呢?六識的行是由第七識意根決定和主宰的,意根的行是由無明和願力主宰的。意根的行取決於好幾個因素,一個是如來藏中的業種子,一個是意根本身煩惱的慣性勢力,一個是環境的熏染作用。但這些因素都是由於意根的無明産生的,意根如果沒有無明就不會受熏染,也不會有煩惱及慣性,也不會留下煩惱業的種子。如來藏的行,沒有操控者,法爾如是,是法界的槼則,
九、是哪個識不思善不思惡
八個識雖然都有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觸受想思,但是每個識不是在所有法上都要作意觸受想思,而是有選擇性的。所以每個識的相分有很大區別,每個識只作意觸受想思自己所對應的相分,不對應的相分就沒辦法去作意觸受想思,況且六識是不斷生滅的,滅了以後對任何法都沒有五遍行心所法了。
而善惡相都是世俗法相,是七識所相應和了別的法相,與如來藏不相應,所以如來藏不了別善惡相,也就不思善不思惡。如來藏從來對善惡的法相都不思量,第六識和第七識卻總是思量著善惡法相。如果修行到一定程度,心清淨無煩惱了,六七識也會不思量善惡法相,而是會見善惡法相的真如體性。
十、五別境心所法
禪定、智慧、勝解力是識心的心所法,也是識心的用,屬於五別境心所法,對於七識來說是別別現行,不是時時現行,時時現行的是五遍行心所法。但是諸佛以及大菩薩的七識卻時時處處都有禪定、智慧和勝解力,五別境心所法不是別別現行,可以是時時現行。如來藏的禪定、智慧和勝解卻是時時處處都現行著,即使在無餘涅槃裡也是這樣。
如來藏的定力如何,通過觀察就能知道是相當的強大,祂在一切法的運作當中,無論遇到什麽境界,都是如如不動,任爾東西南北風,祂自安然不動;泰山壓頂腰不彎,不管什麽是非曲直,自是不理不顧,按照既定的法則任運而行。佛說祂是首楞嚴大定,從不出定也不用入定,在一切法上不動不搖,無可匹敵,是真寶山。在無餘涅槃裡,如果如來藏沒有禪定,那麽如來藏就會心散亂。然而如來藏既然是首楞嚴大定,不出不入,那就永遠不出定,祂怎麽能散亂沒有禪定呢?
如來藏的慧力如何?祂在無餘涅槃裡也要時時了別業種,如果如來藏沒有智慧,不能勝解,就不知道業種爲何,是否成熟,那麽阿羅漢就永遠也不能出涅槃,而有意根和五蘊身。如來藏的智慧不增不減,永遠都有般若大智慧,能了別一切法,造就一切法,執持一切法。在無餘涅槃裡仍然有如來藏所面對的法,所以如來藏的心所法仍然存在。
如果如來藏在出生耳根、出生五蘊身、出生一切法的時候,突然間定力不足,慧力也不足,也不知道業種是什麽樣的,結果會是什麽?結果如來藏一不小心,可能就把四大種子的數量輸送的少了,比例結構搞錯了,種子輸送錯了,那麽出生的法就會張冠李戴,一切法就面目全非了,世界就亂套了。如果如來藏沒有極強的勝解力,意根的心思都不懂,結果會怎麽樣?一切法都不會合理的出現,不會如願的出現,衆生發願都沒有用了,所有想法也沒有用了,五蘊世間就會不正常了。
十一、有思心所不代表有作主性
如來藏雖然能了別業種,知道業種是否成熟,知道什麽時候應該讓業種現行,實現果報,但是如來藏的這種功能作用是任運自然的,是本來如此的法則,不是祂非要作主實現果報,因緣現前時,祂必隨順因緣,不違逆因緣,可是不管怎樣祂的心都不變,如如不動,永遠是無事人,心中不落半點塵埃。
如來藏雖然有思心所,能作決定,但是能作決定不代表能作主。因爲前五識也有思心所,也能作決定,但不能作主,只能聽指揮。所謂的決定,是對所觸所知的法心得決定,把法運行出來,對所了別的法進行處理。這是各識的本職工作範圍,不代表作主性,如果代表作主性的話,衆生就會有八個作主識,互相牽制和干擾,那豈不早就瘋掉了?
十二、心所法、佛性與如來藏的關係
如來藏是心體,是主體,是王,五遍行心所法是附屬,是所,依附如來藏而有,是隨從,王到隨從必到,如來藏是能依,心所法是所依,主從立然分明。就像欲界衆生,五蘊或七識是主,或意根是主,身是從,五蘊我出現在某處,身必跟隨而至。五遍行心所法與如來藏的關係,比佛性與如來藏的關係,更親密一層,更不可分,佛性有分開時,五遍行心所法沒有分開時。有如來藏,一定有心所法伴隨運行,心所與識心,不相分離。就像有車,必有車輪子,有人必有身體,是一個道理。
心所法之見與佛性見性是兩種不同方式的見,功能作用不同,佛性是佛性,心所法是心所法,二者從不同的方面配合如來藏見諸法,運行諸法。佛性之見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比如明暗,涅槃狀態沒有明暗生滅之相,也沒有妄法,所以佛性不起用。而心所法的運行沒有任何條件,從不停止,永遠起用,不離如來藏,有如來藏就一定有心所法。
十三、八個識的緣慮
緣慮心是指八個識,八個識都是緣慮心,都能緣慮,都有思心所。眼識心緣色而有分別性、了知性、思擇性;耳識心緣聲音而有分別性、了知性、思擇性;鼻識心緣香塵而有分別性、了知性、思擇性;舌識心緣味塵而有分別性、了知性、思擇性;身識心緣觸塵而有分別性、了知性、思擇性;意識心緣法塵而有分別性、了知性、思擇性;意根緣總六塵境界和如來藏之見而有分別性、了知性和思量性。如來藏緣根身器界、業種和七識心行,而有分別性和思擇性,因此能緣也能慮。之後一切法就動轉起來,生住異滅,五蘊熾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