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5-02-04 05:54:59 阅读: 13

第二节  断我见的特征

真正断我见的人,在意根确认无我之后,还会发起更深的禅定,觉明现前,精神愉悦,思惟细密,观法深细。每天睡眠只有三五个小时就够了,身心非常轻安不觉得疲劳,反而精力充沛,精神状态非常好。这是意根亲证无我之后,认识了真理,心境豁然开朗,身心随之出现善境界。睡眠由意根调控,精神状态由意根调控,意根改变旧有的不正确认知,身心状态叫随之改变。

如果只有意识认为无我,意根没有这样的认知,就不会引发身心的一系列反应,不会改变身心状态,那就会一如既往,没有变化,解悟无我就是如此。所以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断我见,证初果了,那就要检查一下,到底是意识断我见,还是意根也同时断我见了。只有意根断我见,才能断除三缚结,三缚结主要是绑缚意根的,意根断我见只能在定慧等持的三昧中,缺一不可。

现在有不少人开始陆陆续续地观行五蕴十八界的法,希望能断我见,解决生死流转问题,可是观行到一定程度,觉得自己已经断了我见,但又不敢确定;也有的人不懂观行,没有禅定,看了一些书,理解了一些无我的法义,也觉得自己断了我见,也不敢确定。为了解决大家的心疑,特简单的归纳几条特征,供大家参考。刚断了我见的人有几个特征,可以说明他的我见确实断了。

第一个特征:刚证得无我断了我见的人,内心是喜悦和轻安的,因为初次获得了五阴无生的智慧,证得了四圣谛真理,意根内心激动,就会有喜悦和轻安的现象出现。其喜悦和轻安的程度因修行的定力深浅而有所不同,也因观行的智慧深浅而有所不同。

第二个特征:处于三昧之中,烦恼极轻,不念世间法。因此断我见之后有一些功德受用,内心喜悦和轻安,就有觉明现象的出现,在一段时间内睡眠很少,而精神状态却很好,精力旺盛。这一段时间的长短,这是因人而异的,要看每个人的定力有如何,定力越好,他的精神状态就越好,虽然没有多少睡眠,精力却很充沛。

第三个特征:定力逐渐增强,因为断我见的观行是在甚深的禅定中观行参究,定中思惟五阴究竟如何不是我,思惟色身从里到外,从小到大,今世前世后世的色身如何的非我,不异我;思惟各种觉知的心究竟如何都不是我,不异我。这些思考的过程,就是意识和意根认知的过程,最后意根认可确实是这样,祂的内心就要发生变化,心心念念知道五阴不是真实的我,对五阴身攀缘的就少,定力就增加。

第四个特征:烦恼轻微。因为刚刚认可五阴虚妄不是我,这时对自我的感觉就不那么强烈,一时还不会为了自我而生烦恼;再加上觉明的出现,内心的喜悦与轻安,定力的增加,有定水滋润,烦恼就减轻了。但这时的烦恼轻微与二果的烦恼轻微有所不同,刚证初果时的烦恼轻微是不稳定的,以后要发生变化,随着觉明和禅悦的消失,定力的减退,原来隐藏的烦恼这时就会显现出来了。

二果的烦恼轻微是稳定不变的,是真轻微,初果时虽然也有烦恼轻微的现象,但烦恼还是比二果稍重一些。刚证果断我见的时候,烦恼一定是轻微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身体的感受与心的感受都是愉悦、轻安和喜悦的,与平时内心的觉受不一样,因喜悦而不责人,心怀大度,大心大量,因此烦恼就轻微。

第五个特征:内心越来越空,对世俗越来越淡薄,感受越来越轻微。刚断我见的人觉得,自己的五阴十八界原来是虚假的,是空的,并不真实,实际上并没有真实我的五阴十八界,整个一个我从里到外是这样的不真实,简直就是一个空壳子。既然我是这样的不真实,那么外界对于我的一切的看法、评价,对于我一切的待遇也都是不真实的,外界也不能真正的接触到我,一切境遇也不能真正的加之于我。于是就可能不太在意自己的色身,不太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对于色身也就渐渐的看淡,对于自己觉知心的感受也渐渐的看淡,感受就少了。

同时内心有一种空空的感觉,不再牢牢抓住自己的自我以及各种感受,就能把自己空却了一些,对外界一切人事物的反应就淡薄了,不会抓着某一种觉知心的觉受,认为是真实的而产生强烈的执著。虽然他也在觉知,也有感受,有时还有一些苦乐忧喜舍的感受,但是绝不会认为这是真实的,而觉得这些都是空的。对于色身方面,虽然身体有时也感受疼痛不舒服,但是知道这种感受是一种虚妄相,身体本身也是空幻的,就不会太在意自己的色身,不在意各种感受,也少于感受。定力越好,内心空的感受应该是越来越强烈。

以上大略说了刚断我见的人几种特征,不太全面和细致,因为这些特征也是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禅定和智慧都不同,表现特征就不一样。没有禅定只解悟无我的人,心里只有一些理论知见,往往没有以上这些特征,或者这些特征转瞬即逝,维持不了几天。禅定非常好,观行智慧也非常好的人,其觉明时间和无烦恼时间可能非常长,也许达到一年或者是一年以上不等,初禅定就有可能出现,断烦恼的机会就出现了。

前世已经修过多劫,已经断我见不止一次的老修行人,可以依此检查判断自己是否断了我见,然后安排自己后续的修行。前世学佛时间比较短,修行的路不太熟悉,没有断过我见,善根不是特别深厚的人,建议不要自我印证断我见的事,以免错会而犯大妄语业,大妄语业的果报是很严重的。千万不要轻易判定自己断我见了或者判定自己开悟明心,这些话千万不要轻易对外说。

还有在禅定方面,尤其是初禅以上的禅定,自己千万不要轻易判定认可:我已经证得初禅定二禅定四禅定,我这个禅定状态就是初禅定二禅定,千万不要这样说,因为自己对于禅定的内涵还不真正的明了,没有很确定的了解,不能作正确无误的判断。前世没有证过,今世又没有经验,内心的贪欲也不容易降伏,不太可能修出甚深的禅定。从经教上,从理论上,从实证上,自己还不能够确定自己就证得了某种禅定,所以一定不要轻易说自己证得了深禅定,说错了就是大妄语,后果仍然是很严重的。

尤其明心见性这件事更不要轻易下结论对外说,最好在心里也不要轻易就认可自己明心见性,一定要找有经验的过来人给自己印证一下,印证以后确定了确实是明心见性了,再把佛经拿来一一对照,检查自己是否能看懂佛经中隐藏所讲如来藏体性的那部分法义,有些经文能够印证是否明心开悟。明心见性以后,很多经典就能看懂一部分。但是仅仅是能看懂,并不能说明一定是明心了,意识聪明善解经意,不属于真正明心,明心也是在定慧等持的三昧中出现的证量,没有三昧,就只是意识的理解罢了。

比如《楞伽经》中有关键性的一句话: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这句话明心以后就应该懂得是什么意思。还有《维摩诘经》中说:菩萨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明心了,就要懂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讲什么。有些经文某一句关键的语句,应该懂得是什么意思。但是粗略的懂和能观察其中细节的懂是有很大差别的,懂的层次也深浅不一,粗浅的懂则不属于明心的懂,通透的懂,知脉络,才是明心之后的智慧。

有很多佛经,只有在证得第八识以后,才能把佛经中关键的语句段落,隐藏的第八识真如体性看得清楚,看得通透;没明心之前只能是朦朦胧胧的猜测个大概,能略微懂一些。但是明心以后也不是把所有的经论都能看懂,关键的地方,粗浅的地方,应该能看懂,尤其是第八识总体的体性。

如果自己不是一个久修的大菩萨,不是再来的菩萨,经典又看不懂,有时自己认为是看懂,实际还不是真正的懂,最好不要自己认可自己明心开悟了,找个过来人给自己印证才稳妥。再从经书上来给自己印证,多方面求证,最后才能确认,否则这个妄语业是很重的。最稳妥的是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禅定和智慧都具足,烦恼轻微了,觉明出现,智慧汩汩流注,控制不住,如果是这样,绝对是明心无疑了。

再有,如果是明心了,那些浅显的公案经过短暂时间的揣摩思惟,应该能够看懂一小部分,再以后,更深一些的公案,涉及到差别智慧的一些公案,慢慢应该能够看得懂。如果说自己明心开悟,这些公案一个都弄不明白,每一个公案都是稀里糊涂,似懂非懂的,那就不是明心。

真正的明心和断我见要有一定的禅定伴随,没有未到地定,思惟就不能透彻,一是断我见只降伏一部分我性,没有断彻底,如果没有断彻底,将来这个我总要出来,总有一个我在跟随着你,那只能是一个初果向,不是初果人,不是真正证初果。没有禅定,不能把五阴十八界观行透彻,不能从里到外观行到整个人都是空空的,如果真正证得自己整个人都是空的,一天到晚的内心觉受一定跟以前大不相同。这个觉受是必须要有的,是观行到位的表征,没有这个表征,说明观行还欠火候。

断我见以后的这段时间跟从前比较,心行方面绝对是一个大转变,绝对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心行和表现,内心的思惟、观点、知见都与从前不同,内心的感受是空空如也,根本没有一个我,不太在乎自己的色身和自己的觉知心如何,不太关注自己。因为自己是空的,对于空的感触很深,行为表现一定发生变化,不会很在意自己,更不会到处炫耀和吹嘘。如果禅定不具足,未到地定、心一境性的定力不具足,有可能只断一部分我见,整个我见不容易断彻底,因为思惟不透彻,或者是解析的成分多,理论的成分多,实际观行出来的很少。

所有佛法的亲证全部要靠禅定来获得,没有禅定就不能实际证得,只能是相似的理解,心里不是很踏实。禅定是获得实证智慧的纽带和桥梁,缺少禅定而分析和理解佛法,最多得个相似的理解,大智慧绝对生不起来,心行不一定真能改变,内心还有我相存在。戒定慧三无漏学,缺少了禅定,思惟肯定是不细腻不透彻。这样,自己所认为的断我见就不能断得彻底,断的不彻底最多是初果向,不是初果人,也许连初果向都达不到。初果和初果向,虽然只差一个字,二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禅定是证得菩提的一个绝对而必要的条件,也是菩萨六度行的一个条件,若缺少禅定,烦恼也不容易降伏,心性也不容易转变,无法观行,所以定是非常重要的。降伏烦恼断除完全依靠禅定,尤其是初禅定生起来以后,就能断除欲界贪爱和嗔恚,没有初禅定,贪爱就断不了。没有初禅定,也绝对断不了嗔恚心,遇到机缘,嗔恚依然现前现行。所谓烦恼的现行,就是贪嗔痴性在身口意方面完全表现出来,让他人能感知到。没有禅定,根本降伏不了烦恼,未到地定不具足,烦恼也压伏不下来。

之所以要归纳出这几条,一是因为有一些人迫切的想了解,二是怕有些人大妄语,自己轻易就认可自己证得什么果位了。这是不得已而做的,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弊病,让极少数我心重的人了解这些特征,故意对外大妄语,宣称自己也如是。但如果不归纳出来,也有人有意无意地误认自己已断我见,这也是大妄语。权衡利弊得失的结果,不得不归纳出这几条特征发表出来,供真心修行之人参考,希望能利多弊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