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第二版)
第八章 断我见的检验标准和特征
第一节 未到地定具足才能证初果
一、《瑜伽师地论》卷53 原文: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
这里明确说明,证得初果时一定有未到地定,证果之后三恶道的业种才能断除,不再出生。去往三恶道的业不再造作了,就叫作圣人们所喜乐的戒行。
如果未到地定不具足,或者没有未到地定,无法实际观行五蕴,不能真正否决五蕴我,五蕴我的知见不能断除,就不能证果得法眼净。意识心的那种五蕴无我的知,知仅仅是知,不属于证,知解而已,意根实证才算断我见,确信无疑才能断除知见结缚。禅定和意根紧紧相连,有禅定,意根就能不被烦恼妄想所遮障,不被六识的不断了别所干扰,精进用功,从而证果,明了真理。
二、证果后五阴的观念就转变了
在观行五蕴虚妄非我当中,很多人有时候仅心里略微认为五蕴十八界是虚妄的,就认为自己断我见证初果了。其实不是,也许离真正的断我见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那些知见只是第六识很肤浅的认知,意识并没有深切认可五蕴虚妄之理,不知道如何的虚妄,意根更没有认可,就这样轻易的认为自己断我见了,那就是一场误会,不是真断我见了。
意根还没有认同五蕴虚妄时,就不是真正证得五蕴非我,没有断除我见,三缚结也没有断除,三恶道的业也没有消除。这种观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够深细,也不够具体,内心深处没有五蕴非我的观念,心行也不能改变,如果只是意识粗浅的了解一些理论,思惟不够系统,不够深细,就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很多人的修行都停留在第六识上,口中喊空,行却在有中,这样的学佛修行还不能改变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受用。其原因是,第七识并不认同第六识粗浅的理论分析,多数的情况是第六识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思考观行,而第七识就需要在意识不断地进行深细的思惟观行的基础上,深入禅定中做自己的观行,才能明理证理,才能证得五蕴非我之理。因为第七识攀缘的范围太广了,了别一切法的智慧不足,需要第六识作帮手辅助意根观行,意根才能生起智慧性的认知,明理证法。
口头讲修行,内心一点也做不到的人有很多,都是因为意根没有明理,没有得到降伏。比如学佛人认为布施积累福德很快,遇到布施的机会就答应要布施一定的钱财修福,等到真正布施时,心里就犹豫不决,有的人干脆找个借口不布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意识想布施是表面现象,意根还不清楚布施到底有多大的益处,对于钱财的执著性仍然很坚固,那就不肯放舍钱财了。
做一切事情都由意根作主宰,观行五蕴的虚妄,也要由意根证得才行,这需要我们长期熏修意根,让祂明理,定中亲自参究,祂的执著性才能慢慢松动和减轻,修行就得力有效果了。意根是我执识,祂带着无始劫以来的烦恼和习气,很难改变,四果阿罗汉才能断除祂的执著性,命终才愿意舍弃自己的五蕴,入无余涅槃。断除意根我执的前提条件是首先要断我见,以后才能渐渐断执。
三、从三十七道品修行上检查是否断我见
世俗界里没有接触到佛法的人,有些人也认为身体是生灭的无常的,不是真实的,是被自己所用的假壳子而已。这些人都断身见了吗?他们有的人也不在意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用什么,身体有病也不在意,他们是断身见了吗?都不是,他们不在意身体,是因为有某些因缘条件限制,比如贫穷、吝啬等等,比如有其它方面的追求,暂时顾不得色身,一旦条件具足,他们还是要非常宝爱色身,贪爱色身,讲究色身的享受。
断身见需要全面考察,从戒定慧上考察,从三十七道品方面来考察,从心念上来考察,从心行上来考察,不能以偏概全。有的人虽然不在意身体上的一些事,那可能是因为生活条件不具足,或者是内心愚痴,或者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与身体有关的其它方面的事情,有其它方面的追求,有特殊的目的性,为了身体也会造作三恶道业,自己拥有的物质生活不肯放弃,所以不是断身见。
一切身口意行,都会形成种子,就像档案一样,有神通的人都可以随时查阅,这个档案永不消失,业种是可以消失的。执着有执着的业种,不执着有不执着的业种,如来藏的记录不一样,果报就不一样。也就是说做一件事,心行不同,如来藏记录不同,业种不同,业报就不同。
四、实际修行比想象要困难得多
很多人学两年佛法,认为五阴不是我,就说自己已经断我见证初果了。这种认为太肤浅了,不解决任何问题。一定要深细周全的观行,一点点改变内心里的认知,才能触动意根,从而让意识意根两个识都能扭转从前错误的认知,对五阴自身有新的认识,改变到相当的程度,才能断我见。
断我见不是那么容易的,无始劫以来众生邪见太深了,不是一朝一夕几朝几夕,说一说想一想就能清除掉的,长劫都把五阴当作我,根深蒂固,不是短期内就能扭正那些不正知见。佛法不是那么容易修证的,走过来的人都知道,只有没有什么修持的人,才自以为是的想当然的说证果和成佛相当容易,没有经历过都是想象,想象的东西当然都是容易的,下手实行的时候才会觉得难。
总想别出心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总希望自己特殊不一般,这些都是我,这个我很难除,真正清除掉那个我其实很难很难。有一些人就是不愿意听这样的话,可再不愿意听,这都是事实。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对自身都有益处无害处。
从前世很久劫就开始修行的人,每一劫每一生一世,都熏陶了无量的佛法,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看透了很多事理,亲身感受很多,善根福德智慧深厚,才能深切地知道,佛法的修证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的。只有那些没有什么经历的人,才把修行看作非常容易,读点法华经或者是什么经的,就成佛了,意识稍微知道点什么东西,其实也不明就里,就认为自己有大成就了。其实这些观点,都是我慢,是大我慢,我见根深蒂固,这样的人我性更严重,断我见更困难。
我性重的人,有很多种表现,会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把他那个我卖弄出去,让所有人都认识他了解他,都恭维他崇拜他,这样他才能觉得舒服,这种舒服的感觉就是自大。自我高高大大,我见更重,断除更困难。
五、什么人才可以自我印证
学佛修行人都应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修行,稳扎稳打,要真正的断我见和明心,不要理解和解悟。这就需要禅定的基本功,我反反复复要求禅定,这是身心转变得解脱的根本所在,没有禅定,结果是解,一定不是证。我把证果和明心的标准提出来,都按照这个标准来检验自己,看看是否是真正断我见,还是仅仅是理上的认知。学佛人如果不狂躁和浮躁,一定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佛教也肯定能稳步发展。
但是我还是不希望大家自己印证自己,因为你们没有经验,不知道里面玄讹之处,容易姑息自己,包容自己,则成为解悟者,不能实际观行,夹生饭吃完,消化不良,道业再难有所长进。给大家当面印证之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观行智慧,之后遇见任何法,都能观行,智慧和道业将突飞猛进,节省大量的修行时间。
解悟的人也能懂一些公案,也能讲解简单的公案,其中的细节就不知道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没有观行智慧。初果二果的,我不希望大家自己印证,那里的尺度很难把握。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贪嗔痴烦恼很淡了,就认定自己是二果。可是贪嗔痴淡的标准和概念并不知道,往往要弄错。对于嗔心的淡薄,容易把握,可是对于贪的淡薄,就不容易把握了,贪心很细密,自己不容易认清楚,比如情执也是贪,情执重就是贪心重,因为习气深,自己不知道自己情执重,往往就认为自己贪心淡薄,这就误会了。
还有痴心,更难把握和判定,自己愚痴时,判断不了自己的愚痴程度,只有过来人才能看清楚每个人的愚痴程度。还有慢心,因为每个人都有慢心,四果才能彻底拔出慢心的根苗,只是每个人慢的程度不同。如果慢心的习气重,自己已经习惯和适应了,那就很难检查出自己的慢心是否淡薄了。慢心太重,也不可能证二果。这些方面众生自己都很难把握,因此不能由自己给自己定果位,错了后果严重。久在粪坑不知臭,因为习以为常,适应了,自己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因为早已经适应了烦恼习气,不容易反观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