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第二版)
第三节 四圣谛和四相
一、四圣谛内容是: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
苦谛,就是苦的道理和真理。众生有三苦、八苦及无量苦,生生世世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不断受生老病死无量忧悲苦恼的煎熬。苦谛是只有佛的圣弟子才能明了和认知的真理,所以叫作苦圣谛,知道有苦圣谛才能修道,从而断苦集而灭苦。
集谛,也叫作苦集谛。众生无量劫造作染污业,积集生死业种,后世就要感召苦受业报的真理就是苦集谛。苦是如何集起来的,如何感召来的呢?因为众生有贪爱心,因此贪爱就要不断现行愚痴的烦恼业,造作的贪爱业行作为种子收集起来,将来业种缘熟时就出现苦的业报。所以佛陀说:贪爱集就是苦集。只有通过修行灭掉贪爱,才能灭掉无量的苦。
灭谛,就是灭苦的方法和真理。就是说苦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灭掉,不是永远存在不灭的。通过修道断了我见,继而又证得初禅定,就能断了欲界的贪爱,又断掉色界和无色界的贪爱,才有能力出离三界,灭掉三界里一切的苦受。
道谛,道就是八正道:正语、正业、正命、正见、正念、正精进、正定、正思惟。众生通过修行八正道,圆成小乘的菩提资粮之后,观行五蕴就能断除我见,断除我执,从而灭尽五蕴,出离三界,入无余涅槃。
四果罗汉还没有入无余涅槃前,处于有余涅槃中。有余是指还有少苦可受的意思,因有五阴色身的存在,就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苦受。比如忍受天气炎热的苦受,蚊虫叮咬的苦受,病的苦受,身体不适的苦受,他人轻视的苦受等等,这些都是轻微的苦受,不影响他们解脱生死轮回苦。只要有五阴就有苦受,不回心大乘的阿罗汉明白这点,不愿意再忍受任何微苦,也害怕出生以后再迷惑造作染污业,所以才坚决要灭掉五阴,入无余涅槃,入涅槃以后就灭掉一切的苦受了。
二、四相的内涵
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即是五阴相: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以及十八界相:六根、六尘、六识。 色阴从无到有,生灭、变化、转易,易就是变来变去,无常、苦、空,所以不是我。受阴生灭变化无常,因缘所生,不久住、苦、空,所以不是我。想阴生灭、变异、无常、苦、空,所以不是我。行阴生灭、变化、无常、苦、空,所以不是我。识阴生灭、变异、无常、因缘生、苦、空,所以不是我。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前五根有生有灭、变异、无常、因缘生、苦、空,所以不是我。意根无生有灭,刹那生灭、变异、无常、苦、空,所以不是我。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生灭、变异、无常、因缘生、苦、空,所以不是我。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六识生灭、变异、无常、因缘生、苦、空,所以不是我。
人相:人类众生的五阴相、十八界相,同样都是虚妄、生灭、变异、无常、苦、空、因缘生,所以不是我、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五阴不是我(生灭的意根),也不是我之外的我所,我不在我所里,我所不在我里,我与我所不互相混合存在。从大乘法的角度来说,五阴与真实的第八识不一不异,既不互相混合,又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众生相:十方世界所有众生无论圣凡,无论哪一道的众生,其五阴十八界都是生灭、无常、变异、因缘生、苦、空,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我与我所不互相混合存在。但从大乘法的角度来说,五阴与第八识不一不异,与第八识也不混合在一起,二者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寿者相:在众生身上体现出寿命的长短,生命的年轮,从细菌的几个小时的寿命到长寿天的八万大劫,以及了分段生死的八地以上菩萨们的寿命,都是虚妄、不真实、无常、空,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的。
三、如何才能无四相
无四相,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五阴十八界这个假我,是第八识依各种缘变生的,是虚妄、变异、无常、空、苦性的,因而是无我的。这需要作深刻细致的观行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内心才能确认五阴真正不是我。既然我是虚妄的,同理可证,他人也是虚妄的,所有的众生都是虚妄非我的。那么依赖众生五阴而有的寿者相,当然就是不真实的,也是虚妄的。修出定力好好观行这些理是很重要的,这其中要修很多法,八正道以及三十七道品都要修好,才能证得这些法都是空,口说空没有用,仅仅是口头禅而已。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第八识所幻化出来的,一切相都没有自己存在的真实体性,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想得解脱,就要离开虚妄的四相,不执取四相。离四相是拨离、不认取的意思,内心不认四相为真实有,证知四相为幻化不实,有是假合。
离四相不是灭掉四相,灭掉四相以后众生就消失了,只剩下如来藏,没有了众生,从此再也无所作为。离四相和断我见的道理是一样的,断我见不是把五阴身这个假我灭掉,而是不再认可五阴为我,把知见纠正过来。佛教中所说的断,是指改变知见,改变识心的认知,纠正颠倒见,从而具足正知见。我们学佛不能灭掉五阴七识假我,况且没有修到四果罗汉的果位,谁也灭不掉假我和四相。
众生心中都有四相,或者认色身是我,或者认能感受的心是我,或者认能思惟的心是我,或者认能行住坐卧、能言语说笑的是我,或者认能分别六尘的是我。既认这些法为我,即是认和我一样的人为人,即是认和我人一样的为众生,即是认我人众生身上的一期寿命为寿者相,这样四相就具足了。
四、真如与圣人的七识都不取四相
阿罗汉和菩萨们通过修行破除了四相,心中无四相,内心中不再认四相为真,为实有。如果五蕴七识不修行不观法,不证得无我,就做不到无四相。而真如不用修行,祂本来没有四相,没有五蕴相,没有十八界相,也不认为自己是真实我,也不作主宰,没有自我心行,也不取我相。如此,祂也不取人相和众生相,更不取寿者相,祂也没有寿命,因为祂从来都是不生灭的。
《金刚经》中说:若心取相即着四相,若取法相即着四相,若取非法相即着四相。真如一相也不取,祂没有取的心行,连自己也不取。相反,妄心七个识总是在取,时刻在取四相和六尘相,取一切相,因此才生死不断,苦恼祸患无穷。总之能取的心就是妄,真如不取,也无四相。
五、无我的含义
所谓无我,含义有二,一是无常非恒一;二是不能作主,不能自在。第一个意思好理解,就是所谓的我生灭变化不停,不能永远保持恒一不变。第二个意思费解一些,五阴不能自己作主,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生长和灭亡,生不能作主,死也不能作主,而要由自己的业力作主,由阿赖耶识决定,因此五阴是不自在的,是被业力和阿赖耶识所掌控的。
至于说有些小事情,还是由自己的意根作主,比如在吃饭时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在现有的条件下,选择吃些什么。但是从背后的因果来看,这也是由自己的福德所决定的,如果福德非常薄,吃与不吃,吃些什么,就不由自己说了算。每个时期都有饿死的人,都有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的人,业力现前时真的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表面能作主的事,都有背后的因果和业力在支撑和作用着。在福报不足时,想要作主脱离生死,还做不到,还要受业种业缘的束缚,而受生死苦报。这时候,意根就不能作主了。
六、五阴身为什么不是自主的?
不能作主的我,是指生死不能自在的五阴身,五阴身不能自主存在,必须依赖阿赖耶识才能存在,五阴也不能自主灭,必须依赖阿赖耶识和业缘才能灭,有生有灭,就是不自主、不自在的。而阿赖耶识却永远是自主和自在的,因为祂不生不灭,不由他法所决定。另一方面,五阴身也有一定的作主性,并不是完全随生死业缘流转,否则我们学佛也就没有用,没有必要了。五阴中的第七识就是八个识当中的作主识,对五阴的身口意行作主,决定身口意行的造作。如果意根不作主了,五阴也就没有身口意行,阿赖耶识也就休息。
而业行方面,意识意根可以共同努力改变生死业报,努力修行去除无明烦恼,解脱生死束缚,这都是有主动性,能够作主说了算的,其最终结果就能断除一切无明。意识通过修行佛法,常常熏染意根,让意根一点点的脱离业力的束缚,去除无明和烦恼的羁绊,而选择造作善业和清净业,未来的果报就能越来越殊胜,直至成佛作祖。
七、我执法执的概念
我执,是对五阴自我的执著,执著五阴身为我和我所,断去此种执著就是四果阿罗汉,意根再也不贪执三界世间法,寿尽就有能力灭掉自己,入无余涅槃解脱三界苦。法执,也叫作法我执,意根执著蕴处界和合在一起而衍生出的一切法或者某些法,为我和我所,这种法我执只有修到初步转识成智的地上菩萨才有能力一点点断除。
八、观行之意涵
观,谓观察、观照、思考、参究、思惟、思量、思念、想、推理、推想。分为现量、比量和非量的观,非量的假设、假想都可以使用,其结果如果是现量,就是正观,结果如果是非量,不符合事实和真理,就属于邪观,俗语叫作瞎想、胡思乱想、天马行空的臆测,这些都属于没有根据,不符合逻辑的思惟活动。
正观是符合事实的观,有正确方向的观,有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的观。如观像念佛,面前有佛像作为指引,有参照的标的,保证观的方向正确,观的结果要根据禅定力和观慧以及福德等等条件是否具足。再比如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观,每一观都有佛的指导和说明,有正确的参照标的,目标和方向明确,观的结果在于个人的定慧福德等等条件是否满足。
行,谓运动、行为、变化、迁流、流转,凡是动的,非静止的,都是行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过程,没有结束,还在变化进行的,都属于行。观行的行主要指心念的动转、心所法的运行。思心所的思,也有行的内涵,不仅有抉择、决定、造作的意思,主要还有思量性,计较性,俗语叫作琢磨,量度、比量、权衡。
想心所的想,也是行的范围,不属于静止状态。想,有了别、分别、取相、执取的功能作用。取了相以后,思心所起用,思量所执取的法相,权衡利弊、轻重和缓急,然后抉择。思量暂时没有结果时,就叫作拿不定主意,意根暂时没有主张,没有决定。思量较之想,其区别在于深度不同,想,是对相的稍微浅层次的了别,紧紧围绕着相分,不离相分左右,取了相分以后,就会生起感受。之后,还要思量,最后的思量也是围绕着相分,考虑如何处理对待,权衡利弊,然后决定造作。
观行合起来是意识和意根的功能作用,当然用意识观可以在浅定中,也没有没有禅定散乱观,观的层次比较浅,不究竟,也许没有逻辑性,即使也逻辑性也代替不了意根的观,只不过对意根观行起个引导的作用,最终还需要意根自己观才放心,因为意根是主人公,是作主识,意根亲自见才为真见。但意根观行需要禅定,越深越好,否则所缘的法多,不能一心观行,就没有如实的观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