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4-10-03 03:24:25 阅读: 3495

第四章 五蕴观行的第二部分

第一节  五阴非我之理

一、成唯识论述记中讲的五阴非我之理

[原文]论:内识所变至实我法性。述曰:此显依他我法名假,先显其体实非我法,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体依他缘起是有,而非是彼妄情所执实我法性。此缘起法,无主宰故,无作用故。

释:内识,是了别内六尘的七识,内六尘由七识参与变现,三个能变识(第八识、第七识和前六识)共同变现了内六尘和五阴。六识和五阴是依他起性,依种种缘而由第八识所生。变似假我五阴六识,变似宇宙器世间,其实这些法都不是真实有,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五阴非我非实,六识非我非实,六尘非我非实,一切法都非我非实,由内识所显现出来的假我假法,现象上好像是有,实质却是无,幻化的即为空。

五阴六尘六识只是一个假名词,是依各种缘而生成的。缘起法表相上看是有,其实只是众生的情识虚妄的计度为我为实,好像有个我,有种种法;实际是没有,幻化非真,犹如梦中物。这些缘起法是因缘所生,并没有自主性,没有主宰性,也没有真实的作用。

我,是主宰义,既然五阴没有自主性,没有主宰性,五阴就不是我,只是一个名词概念,假有非真。五阴没有真实的作用,表面的功能作用没有主宰性,都不是五阴所为,其背后另有一主宰者是真正的主人,是真正的我。那个我才有真正的作用,有真实的作用,有自主性,能主宰一切法的生住异灭。

没有真正的五阴,没有真正的五阴作用,也没有五阴的真正作用。众生觉得五阴有作用是妄知妄觉,心错乱的缘故,心迷惑的缘故。其实也没有迷惑颠倒的心,都如空中花,梦中境。入地以后,不再感觉五阴有真实作用,不再认为一切法都有真实的作用,全部都是假相,没有真实作用,只有第八识有真实的作用。就像一个木偶人并没有真实的作用,认为木偶人有真实作用的,都是被假相所迷惑的颠倒众生,不识真假,错认主人公。

二、所谓五阴者,即非五阴,是名五阴。这是公式,可以套用,比如:所谓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某某这个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并不是本人。但这个名字可以引出本人,名字也不离本人。没有本人,就没有名字,但是本人可以没有名字。本人依名字显现,呼唤某某这个名字,本人就出来。

同理,所谓的万法,即非万法,是名万法。万法比如是某某这个名字,名字背后有人,万法背后是如来藏。依人有名字,依如来藏有万法。人可以没有名字,如来藏也可以没有万法。一切法都是个名字,相是有,只是没有实质,如来藏没有相却是实有,祂有实体,有真实的功能作用。

三、怎样理解六根是虚妄无我的

六根都是生灭性的,其中五根是第八识依业种和父母缘以及意根的执取而产生出来的,缘散即灭去,不是自在的,没有自主性。意根是第八识输送识种子所生,也是刹那生灭连续起来形成的识的假相,入无余涅槃时,也能灭掉,因此也是虚妄不自在的,幻化而非我。观行时,要慢慢地思惟,非常深细地思惟,内心里才能有所触动,才能真正地认可六根以及五阴不是真实的,不是真正的我。要修出禅定,在定力的配合下思惟观行,一个法思惟完成之后再思惟另一个法。把所思惟的内容深深地悬在脑海里,要深,要慢,要细,心思不要浮躁,深悬着所思惟的法,内心几乎是不动的,其实是动得很慢很深细。这样的观行,才是正确的观行方法。

第二节  四念处观

一、四念处观即是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众生颠倒,以身为净,无量劫来贪求自身,贪求他身,不知色身,污秽不净,血腥充满,细菌泛滥,大小便利盈满其中,九孔常流,污物不净,实为一个活动厕所。观此身相,实为不净,以此对治,净颠倒想。与此相对,法身清净,无身无相,无念无为,无有造作,纯一清白,梵行清净。

众生颠倒,以受为乐,无量劫来贪求于受,反造苦因,果皆是苦。小有暂乐以为究竟,追求无厌。不知乐时就是苦受,乐本是苦,乐后更苦。苦分苦苦、行苦坏苦。众生受苦时本身就是苦苦,内心感受,念念迁流,变化不止,即为行苦;乐受之后乐即灭失,不能久长,即为坏苦。一切感受,无论是苦乐不苦不乐受,有受皆苦。与此相对,法身无受,不受一切,没有苦受,没有乐受,没有不苦不乐受,究竟无苦,即为纯乐,至乐大乐。心不贪求一切境界,苦受即除,舍受自在。

众生颠倒,以心为常,认取灵知为究竟我,执取不舍。不知此心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究竟无我。与此相对,法身是常,永不坏灭,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本为诸佛常住之体。

众生颠倒,认法为我,不知此法因缘而生,因缘散去,法即坏灭,坏灭之法如何是我。无明之心,执法为我,缺少一缘,法在哪里。无有父母,五阴何来,身口意行,造就五阴,若无真如,何有诸行,缘生缘灭,即非是我。与此相对,法身为我,种子究竟,清净无为,再不变异,二十一个心所有法,真如所具,有此心法即为是我。众生无我,佛即有我,真常不变,非我而谁。以此观慧,无明尽除,断苦离染,究竟涅槃,常作此观,早日成佛。

二、四念处观的具体观行方法是,观心无常,要观眼识心的无常、耳识心的无常、鼻识心的无常、舌识心的无常、身识心的无常、意识心的无常。观法无我,观五阴之法无我,观十八界之法无我,观蕴处界所产生的一切法当中都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存在。

首先观色阴,色阴有生有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楞严经中波斯匿王说,观自己的色身三十年一变,十年一变,一年一变,日日变,念念变。众生每时每刻细胞都在新陈代谢,头发生,指甲长,皮肤、肌肉、内脏血液等都在发生变化,今天的身体与昨天的身体不一样,与十年前的身体更不一样,与儿时的身体相比很难找到相同之处。色阴这样无常生灭变化,从里到外都是肮脏污秽的,这样生灭不净的色身怎么能是我?怎么能有我性?我是不生灭不变化,恒常如一的,没有苦性的,是真实的,我是清净的;色阴与此相反,因此色阴不是我。

其次,观察受阴。受是识心的感受觉知,以意识心为主,这个心是无常生灭变化的,是苦的,非我的。不管是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都是苦的、无常的,与我性相反,因此受阴不是我。第三,观察想阴,想阴是识心的了别性、执取性,语言妄想的思惟分别性,以意识心为主,是生灭无常变易的,是苦的,与我性相反,也非我。

第四,观察行阴。行是造作、运转、迁流变化。六识的分别活动属于行阴,色身的造作是行阴,语言的造作是行阴,妄想分别是行阴,细胞新陈代谢是行阴,血液流动是行阴,呼吸心跳胃肠蠕动是行阴,这些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是苦性的,与我性相反,因此不是我。

第五,观察识阴。识阴是六个识心,是生灭无常的,是苦的,是变异的,没有我性,不是我。观察十八界的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无常生灭变异的,是苦的,没有我性,也不是我。这样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运作所产生的一切法,都没有一个真实永恒不变的我性,全部是虚妄无常生灭变易的,是不可久住之法,都不是我。

三、佛在大念住经里,讲观受是苦的时候,讲到内受和外受两种受。外受是指容易观察出来的意识心的受,特别是在六尘境界上的意识的受;内受是指隐藏比较深的不容易观察到的意根的受。虽然极大多数人分不清意识和意根,但是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还是能够感知观察到的,只要心很细致。

佛讲观心的时候,观察心要观察内心和外心的贪嗔痴烦恼,观察内心和外心的集中散乱、广大狭小、有上和无上、有定和无定、解脱和不解脱,这说明内心意根有贪嗔痴烦恼,有定和不定,有解脱和不解脱。这是从小乘经典上证明了意根有这些心所法,虽然世尊没有明说。因为意根的法,大乘弟子都无法理解和证得,何况小乘弟子能深入正确理解意根的法,所以世尊不得不隐秘讲意根的心所法。

疑惑烦恼,有内疑惑和外疑惑,断疑就要究竟断,一定是断意根的疑惑。所以三缚结完全是指意根的结,断除意根的疑惑才是断三缚结。断贪欲,断意根的贪欲,心才能与色界天人相应,才能生到色界天。断嗔恚,一定是断除意根的嗔恚,才是三果人。断愚痴,一定是断意根的愚痴无明,才能出离三界。

小乘法是最容易理解的,可是又有什么人能真正看懂小乘法佛经,更何况大乘经典,又有什么人能真正完全看得懂?证阿罗汉果,也不能完全信汝意,智慧不足,意不究竟,完全信之就容易出差错。

佛法不是支离破碎的,一定是前前后后连贯连续的,都能互相佐助和说明。

四、佛在大念住经里讲五盖的时候,说有内贪欲和外贪欲,内嗔恚和外嗔恚,内睡眠和外睡眠,内掉悔和外掉悔,内疑惑和外疑惑。内和外都分别指什么?

心如果分内外,外心就是指众生普遍能够发现和观察出来的心意识,内心是指众生不容易发现和观察出来的心意根。两个识心一显一隐,一明一暗,一深一浅,一容易改变,一坚固难改。修行就是先落实到浅层次的意识,再落实到深层次的意根,先初步转变意识,最后究竟转变意根。所以所有的烦恼无明,最初和明显的是意识层面的,最后和隐秘深邃的是意根层面的。

从这部经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佛在讲小乘法时,虽然没有明说意根的法,但还是隐藏着讲到了意根,隐藏着而说一切烦恼和无明都是意根的,断烦恼是断意根的烦恼,解脱是意根的解脱,一切法都落实到意根上,解决意根问题,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最终究竟达到涅槃和解脱 。

五、在大念住经中,世尊讲五取蕴时,也讲到色受想行识的内法和外法。内色是色身,外色是六尘,内受想行识是意根,外受想行识是意识。

世尊讲七觉分时,也把七觉分分为内七觉分和外七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倚(轻安)觉分、定觉分、舍觉分,都分为意识的外觉分和意根的内觉分。没有修成内七觉分的时候,不可能证得小乘果,不可能断我见,更不要说明心见性了。三十七道品不修成就,大小乘果一个也不要谈,身心轻安不成就,定不成就,内心舍受不存在,无法断除我见,无法明心见性。这是佛法修证的硬指标,无论谁都越不过去。如果硬要说某某证果和明心了,那都是朔料果,欣赏欣赏就可以了,没有什么实有价值。

从世尊对七觉分的描述来看,意根有择法觉分,有精进觉分(真精进),有喜觉分(意根不仅仅是舍受),有轻安觉分,有定觉分(与定相应),有舍觉分。之后心行符合八正道,才能具足小乘证果的条件,才能断我见,证初果,否则都是假果朔料果。条件不具足,因缘不具足,强行引导时,只能得个假果,天天看,却没有实用价值。

第三节  怎样才能真正断我见

一、小乘断我见需要修行四圣谛法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了知世间一切法都是苦,才能生起出离心,有出离心是修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出离心,修行就会懈怠不能精进,断贪爱就更困难,道业很难增进。时常反观自己,是否识苦知苦,是否有出离心,这条没有做到,后面的修行就精进不起来。

如果要断我见,证得人无我,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人,人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我,我的概念是什么?无我,又是指什么?什么是空,空的概念是什么,空都有多少种类?什么是无常,什么是生灭,无常为什么不是真实的?对这些法,我们心中要有明确的认识。常常思惟这些法,心中要牢牢地树立起一个认知:无常法是不断生灭和变化的,是不能把握的,都是空的,都是不真实的,不是应该依靠的我。

我们不能再把这些法当作真实的,当作是我,当作是我所拥有的,不要再去抓取和执取,执取这些法就会永远沦落生死。把这些观念牢牢树立起来,颠倒自己从前错误的认知,慢慢就能断除我见,断除三缚结,从而获得解脱和自在。做到这些很不容易,有时虽然表面或口中都承认五阴是空幻,但是内心深处的意根并不承认,要想让意根承认和认可,就需要常常思惟这些道理,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就不屑深细思考,那样意根的知见不容易颠倒过来,修行就不能有进展,这很关键。

苦的就不是真实的,苦的就不是我,这个观念要树立起来;无常的空的,就不是真实的,不是我,这个观念也要树立起来。树立起这样的思想观念是很不容易的,一旦树立起来,以后修任何法都很容易,知见很快就能修正过来,无论断我见或明心以及今后的任何观行,都能不太困难了。阻碍我们修行的就是烦恼、烦恼习性和错误的不正确的观念和理念;观念修正过来,烦恼也就容易降伏,智慧就容易生起来。修正知见最关键,知见正确,就能断了我见,断了邪见,以后的修行,一道道的关口都能突破下来。

二、只有深细思惟观行才能真正的断除我见

观行五蕴虚妄时,意识一般情况下都能粗略认为五蕴是假的,不是我,但是没有经过深细的思惟观行,不能究竟彻底了知其中缘由,也没有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五蕴确实是虚妄无我的。因此第七识没办法理解其中的真实义,当然不能认可五蕴非我之理,因此内心仍然一如既往,不能有所触动,心行也没有改变,所以不是真正断我见。应该继续更深细的观行和思惟,把其中的道理都要思惟清楚,无我的证据要充分,这样才能颠覆意根原来的知见,内心深处才能深深肯定五蕴无我,才能断除我见。如果意识不经过深细思惟观行,或者观行不深入细致,证据就不足,就不能让意根真正明理,身心就不能受到触动,心行也就不能颠覆过来,意根仍然习惯性的认五蕴色身为我。

观行当中,意识如果感觉到身体就是自己所利用的工具,不是真正的我,下一步就要再反观,意识心本身也是意根所用的工具,而意根就在时时执著自己的工具五阴身;再观行七识心也是个工具,都不是真正的自己,不再把意识或者七识心当作自己,这样色身与识心是我的知见就可以破除,意根深深肯定这点,知见就彻底颠倒过来,我见就断尽了。

五蕴当中意识为我的知见很难断除,认为意识的各种作用是真实的知见根深蒂固,是最难断的。应该深入观行,细心思惟意识的各种功能、作用和体性等等都不是自己;观行各种觉知性都是虚妄法,不是我;所有的感受、思想念头、所有的行相、所有的分别了知作用都要观行出虚妄、无常、生灭、变异性,都不是我,仔细深细的观行,就有能力断我见。

三、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五阴十八界这个假我,是第八识依各种缘变生的,是虚妄、变异、无常、空、苦性的,因而是无我的。这需要做深刻细致的观行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内心才能确认五阴真的不是我。既然我是虚妄的,同理可证,他人也是虚妄的,所有的众生都是虚妄非我的;那么依赖众生五阴而有的寿者相,当然就是不真实的,也是虚妄的。修出定力,好好观行这些理,是很重要的。这其中要修很多法,八正道以及三十七道品都要修好,才能证得这些法都是空的,口说空没有用,那仅仅是口头禅而已。

四、观行断我见,有时候,对有的人来说,没有必要非要面面俱到所有方面都要观行到,只要突破一个点,打开一个闸门,就能把五阴十八界全部通透,就证得无我了。突破一点,就能带动其余。这一点,是哪一点,这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薄弱环节不同,侧重面就不同,突破口也不同,要看自己的因缘如何而定。

五、众生要想解脱,必须按照佛理修证,断我见,证五蕴十八界空,无人我无四相。进而舍离五盖,发起初禅,断烦恼去我执,命终才能出三界,得解脱。不知什么是我,我是什么,死执七识和五蕴,空喊破执和放下,只是徒劳而已。

小乘的解脱和放下,必须观行五蕴十八界的虚妄,一个藴一个藴去观,一个界一个界去观,证罗汉初果,断三缚结,渐证四果得以出离,别无他途。外道不知此理,积年修行,修得最高禅定,生到最高层天,死执定中境界为涅槃,不知定境乃法尘。有知即是想,即是我,仍在五蕴中,不出生死。何时解脱,遥遥无期。 

第四节  五阴的集、味、患、离、灭

一、色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子形成的有相物质,摄持在众生的十八界当中,属世间法,包括众生色身和宇宙器世间。这些色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虚妄的、空的、不久住的,这是世间生住异灭的运行规律,本身并没有好恶和过患。如果我们执取这些色为我或者为我所有,认为色是有滋味的,长久不变的,于是对色生起了执著和贪爱,这样一切过患就出现了。因为贪爱色,执取色,心就被锁在三界中,不出生死轮回,未来永远苦恼不断。

五阴都有集、味、患、离、灭。色阴的集,就是出生色阴的业缘及造业种子的累积。色阴的出生是有缘有因的,什么缘因能产生色阴呢?贪爱集就是色集,因为有贪爱的行为造作,就有未来世的色阴出生。色灭,众生通过修行是可以灭掉对色的贪爱,灭掉贪爱以后就没有生死过患了。

二、色味,我们认为色阴是有滋味,有乐趣,是非常可爱的,于是就贪着色阴,有贪爱就有未来世的出生,那么生死烦恼就不能断除。色患,色阴是有过患的,因为色阴是无常的,是苦的,是空的,是变易的,因此就有无穷的生死过患,有色阴就会生出苦恼。色离,众生通过修行可以离开对色的贪爱,离开贪爱就能解脱生死,得大自在。如果能离开贪爱,现起初禅定,就能断除烦恼,心得解脱。

三、受阴的集,触集就是受集,六根总要触六尘,触之后就要出生六识,就有六识的受阴,有受阴就会不断地产生苦受、乐受以及不苦不乐的受,因此生死苦受不断,苦恼不断。受味,产生觉受以后,众生就认为觉受很有滋味,心生喜乐,就生起贪爱心,爱乐于受,喜乐于受,这样就被束缚,不免有未来世五阴的出生。受患,六识这些觉受都是有过患的,都是无常的、生灭的,都是苦的、变易、不可久住的烦恼法,因此需要全部断除。

四、受离,众生通过修行可以离开对觉受的贪爱,不再认为受是有滋味,是可爱乐的。

五、受灭,修行八正道以后,就真正地灭掉了对受的贪爱和喜乐心,心得寂止和清凉,得到解脱的真实受用。触离受就离,触灭受就灭,六根尽量少触六尘,受就减少了,如果没有受就没有受的过患。

触集就是想集,触灭想就灭,六根触六尘生想,六根不触六尘,想就不出生;触集就是行集,触灭,行就灭,六根触六尘,就有身口意行,六根不触六尘,身口意行就灭。名色集就是识集,名色灭,识就灭,名色五阴出生,六识就出生,名色五阴灭,六识就灭。

第五节  小乘的修行次第和过程

一、证果的前提条件

圣弟子要如实观察五阴,观察五阴的无常性、苦性、变易性、非我性,就能证得五阴无我、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的真理。证得五阴的空性,证得初果的前提条件,必须修完三十七个助道之法,只有圆满修道的条件,观行才能成功。那些助道的法没有修或者没有修完,是不能观行出五阴的无我,也就不能证果。所以要先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次第大略如下:由最初的五根信根开始起修,五根增长具足五力,之后进入八正道中,发起思惟修,修习七觉支,在念觉支中修习四念处观,得善法味,起四正勤,最后结果经过勤苦修习得四神足之果乐,心得自在解脱。

三十七道品中每一品,不仅意识要修习和获得,同时也熏习意根,意根也要修习三十七道品,并且要完满具足,获得每一道品,成就四神足。

意识的念力熏修意根,使得意根念力具足,信成就。每一法最初由意识熏修引导,由意根具足,就是实证,修行则成就。

证得身心不是实有的时候,才能得解脱,认为身心不是实有,不能得解脱。认为与证得之间距离,可远可近,完全在当人的修持程度。没有修持,其差距可能要很多劫。

二、四圣谛、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这些内容,都是见道前后的修行过程,大小乘大同小异,修行过程相似相像。如果没有这些过程的熏习,而突然出现一个果,成为圣人,这个果极其不可靠,果和结论都可以抄袭,所有的知见都可以背诵,只要多读几本书就可以背诵出来,也可以想象出来。

而这些过程任何人抄袭不了,每个见道证果的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每个人的过程因其前世根基不同,可能有一些差别。前世已经证果的人,今世这些过程也许很快就走过经历过了,其他人则不行,都要一一实践实证,各个关口都要通过去。大乘果位也如此。这些过程都经历了,其身心才能转变,证果时就有极大的解脱功德受用。

没有经历这些过程的人,其所得果,犹如空中花,只可欣赏,没有实用价值,没有解脱功德受用,朔料果就是如此,只能摆着观赏,不能饱腹。

三、所谓的实修,就是大小乘的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内容,离开这些具体又具体的修行内容,就不是实修,只有结论没有过程的修行都不是实修,只学理论也不是实修。理论可以学到几地菩萨的理论,即使明白那些理,与实际证得还差一个无量劫两个无量劫的时间,一二个无量劫以后的理论现在就学习,还以为自己掌握了,就断定自己是圣人了。前边的路都不需要走,实际的修行过程都不需要经历和实践,那这样的修行就是梦幻泡影,只得空花,结个空果。

四、四圣谛法,苦集灭道也分为内法和外法,修道谛中的八正道,也分为内法和外法。八正道修完,小乘三十七道品修完,断我见的条件才能满足,之后才能证果。如果心行不符合八正道,那么心行就不足以为圣贤,不能证果。八正道中有正定,分为意识的外定法和意根的内定法。所以意根一定与定相应,定完意根,才能有正智慧生起,才能断我见,证初果。否则全部是假果朔料果,只能看,不能用。

五、有非常实际的修行方法才是实修

佛讲法,既有理论部分,更有实修部分,肯定会让弟子修学有个入手处。因为佛陀自己就是过来人,站在最高峰,完全有能力接引山脚下四面八方的众生慢慢攀上山腰和山顶。 修习佛所讲的法,总比崇拜只有华丽高端的理论而没有切实可行的入手方法要好很多很多。凡是不能提供切实可行方法的人,说明自己都没有修习成功过,自己都没有走通那条路,随学的人怎么能够走得通?  

没有实际修行的人讲法,往往是指引众生摘天上的星星,却没办法给众生架个云梯,后边的众生只好可怜巴巴的翘脚仰望星空,即使再努力,离星星的距离仍然是原来那么远,没办法够得着。有的人竟然以为自己摘到星星了,其实那只是水里的影子而已,并没有得到真实的果子。如果有人只讲理论,没有下手方法,应该警惕了,不要白白的空耗自己的宝贵时间。

真真实实的下手修行,只要从一个法门证得三昧,其它任何一种三昧都能很容易切入。因为三昧是相通的,方法是相通的,用一个方法入进去,其它方法也就掌握了。怕只怕大家不能下决心找到一个方法实际去用功,不肯吃苦,不肯花费精力。如果各个方法都去试,却如蜻蜓点水,浅尝即止,那就没有办法修成任何一个法门。

六、小乘证果的关键是七觉分的修持,七觉分已经大略讲过了,具体修行还要依靠个人努力,尽量完善各种因缘条件,证果才能有一定的把握。修行的过程也是四加行的过程,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个过程,是在文字理论的基础上,内心的加工过程。在加工过程中,内心一定会逐渐生起相应的变化,这是观行法义逐渐与内心意根相应,意根逐渐领纳领受的过程,当然首先是意识先领纳领受,生起胜解,然后传递给意根,让意根领纳领受。意根领纳领受之后,身心就会逐渐转变,七觉分逐个出现,定觉分出现之后,才有大智慧舍去五阴身心法相,进而证法,成为世间第一初果人。身心没有变化,没有转变,七觉分没有成就,不可能断我见,不可能证果。

暖相,透过文字理论,自己亲自思惟观行,内心里出现暖相,就好像擦出火花一样,心里有些认同了正确的理论,有了初步的认知,有了兴趣,还想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涵。

顶,对于理论的认知达到一定的程度,有一定的高度,了解和理解了五阴身心的空,达到对五阴认知的顶点。这时完全是意识的认知和胜解,还没有达到意根,因此内心还有躁动,还不能安住在五阴空的认知上,处于可进可退阶段。

在这个阶段,有的人内心就会有激烈的反抗,思想躁动不安,情绪有起落变化。有的人要苦恼万分,也许会莫名其妙的烦躁和情绪低落。过了这个阶段,情绪就会恢复正常,进入下一个阶段,不但意识安忍于空,意根也安忍下来。就会继续深究探讨,究竟为什么五阴是空的,不实的。

第三个阶段是忍。忍,也就是安住,安住在空义上,忍可五阴的无常性,但还不是真正的证得。因为证据还不充分,内心的考量还不足,无法真正确认其理,只是内心不躁动,比较安分了。也在努力寻找证据,努力现量观察五阴身心的实质。这时身心的觉受越来越轻安,越来越欢喜,禅定越来越好,智慧越来越深细,越来越灵敏,空的念头越来越坚固,但还不能住于舍,内心里没有舍觉分。

等到舍觉分成就时,舍去了内心当中的我的思想观念,内心空空,五阴空无常的观念已经牢固确立,证据已经充分,内心完全认同确认五阴空无我,第四个阶段世第一法成就,断除了我见,证得初果。

在观行过程中,身心要不断的起变化,为什么要起变化呢?因为透过意识的胜解,意根逐步有了一定的了知,与从前的观念相左,逐渐颠覆从前的认知,意根发现了新大陆,就会促使身心出现相应的变化和反应。所以断我见,证得五阴无我,一定是意根证得的。

七、众生因为有我见才有我执,因为心中有我才会执我,因此学佛修行的首要,就是先断我见,后断我执;我见不断,不可能断除我执,这是修行次第,不能颠倒。众生因为错认五阴为真实的自己或属于自己所有,所以才对五阴假我执著不舍。如果知道五阴确实非我,才能慢慢断掉我执;意根我执一断,就有能力灭掉五阴,不再想继续保有五阴,不想在三界世间受苦不断,于是命终时就能灭掉五阴,入无余涅槃,从此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世尊在《阿含经》中教导众生,五阴十八界和三界世间万法都是虚妄的,众生证得此理以后就不再被五阴和各种境界束缚,修定时禅定很快就能出现,而且不容易着魔出偏差。世尊在大乘经典中又讲过万法唯心造,心外无法,众生明得此理以后再修定,就不再执著各种境界为真,修定时更不会走入魔道。

外道的修行,因为不懂境界的虚妄,执著攀缘境界,追求各种有为法,喜欢各种觉受,贪求境界,心就被拘禁在境界中,不得解脱,不能出离生死轮回。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永远不能出离生死轮回。佛法当中说,心外无物,境界虚妄,学佛人修行就要修心,不求物,也不求五阴长生不老这样的虚妄法,不贪求三界世间的各种有为法,这样才能成就无上菩提。 

八、修行断我见,证到初禅定以后,先断贪欲,后断嗔恚。嗔恚心比较难于断除,断完贪欲心以后,需要多长时间来断嗔恚,这是因人而异的,要看当人的嗔恚心是否很坚固。有的人贪欲心比较淡泊而嗔恚心却很重,心里总有人事的纠结不断,这样断嗔心就难。嗔心不断尽,就不能证得声闻三果。嗔心重的人得初禅也很难,因为内心的纠结,就障碍了禅定的生起,想在一生当中证得声闻三果,入初地,那个希望是很渺茫的。

但是还没有断我见的人,即使有了初禅以上的禅定,因为还没有断我见,仍然是凡夫一个。色界天人都没有欲界的贪欲现行,但是内心里还有嗔和愚痴的现行。欲界主要是贪欲,以贪欲为主;色界降伏了贪欲,但是还有嗔和愚痴,无色界以愚痴为主。无色界天人认为依靠禅定就能够得到解脱,自己所住的定境就是涅槃境界,他们不具备解脱的知见,因此所修得的定就是邪定。不与智慧相应的定,不能得解脱的定就是邪定,所以无色界天人不断愚痴,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不得解脱。 

第六节  断我见就是知见和观念的转变

观行五蕴无我的时候,证得色身空无我,是心上的知见和观念改变了,不再认为色身是我和我所。但是觉受仍然存在,只有在甚深禅定中灭去识心,才能灭除觉受,没有禅定的支撑,觉受仍然存在。但是心越空,觉受越轻,心越不在意,越不执著。

断除我见和明心见性,只是把原来的知见扭转了,能扭转知见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由此知见的扭转,后续的无明和烦恼都会陆陆续续的断除,生死问题就能解决,就能得到小解脱和大解脱。

但是五蕴的一切活动还要有,仍然要存在,只是不执著,觉受轻微,并且能正确把握和认识觉受,不会轻易为了觉受而造恶业。

所谓的轮回,主要指心沉浸于生死轮回之中而受苦,心不解脱,就是轮回。心解脱,虽然在六道里与众生混在一起,并没有众生那些生死苦受,不受六道轮回的苦报,因此菩萨有能力出离三界而不出,在六道里度脱众生,不属于六道生死轮回。 

第七节  无我的觉受

一、只要静心思惟,就能看淡色身,与色身疏远,进而不认色身为我,内心就能发生改变。那时就想:何苦呢,整日为身体而忙,究竟图个什么?在世间争来争去,究竟能得到什么?成天我我我的,究竟为了什么?什么是我?生生世世为了色身,而色身就像是一块木头,一具臭皮囊;为了觉知心,而觉知心却是那样的幻化不实。

修行真得要静下心来反观思惟,回光返照自己,反反复复问自己:一辈子究竟要的是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又能得到什么,活到到最后不过就是个空和空,除了空,还有什么?如果不静心思惟,心行就不能改变,照样说是说,做是做,心行不变,自己丝毫不得利益,仅仅是在别人面前弄弄嘴皮子而已。成天我慢不断,我比谁都好,比谁都能,谁也不如我,除了我就没谁了,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源。

当真正感知到没有自己时,心里有一种空落感。以前所依赖依靠的东西如今突然没有了,再也不是自己所能依赖的,这时候可能一下子还适应不了,过一阵习惯了就好。心里没有了我,你会觉得很轻松,心里能得到休歇,担子放下了,如释重负,以后禅定就能慢慢增强。

有我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的沉重,为这个我奔波、造业,无休无止,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有我时,对什么都在意,争名夺利,卖弄自己,希望所有人都关注自己,希望所有人都看重自己,希望所有人都羡慕自己,希望所有人崇拜自己,希望所有人都把自己当作神来看待,那个心里该有多么沉重啊!

二、观行和证得觉受无我是非常重要的

众生都把觉受当作真实的,当作我,当作我所有的,然后追求觉受,满足和顺从觉受,为了自己的觉受不惜造作各种业行,尤其是造作恶业行。

我们要解除生死苦,就要观行觉受的虚幻性、不实性、幻化性、空性、非我性,这样就能证得觉受确实是空幻的、不真实的,就不会再注重觉受,也不追求觉受了,一来断除了我见,二来心能逐渐清净,贪嗔痴烦恼逐渐淡化;不追求觉受,就不会造作贪嗔痴烦恼这些无明恶业了。

觉受如何是空的、幻化的?觉受从哪里来的?觉受主要是六识的觉受。其实后面意根的觉受也是非常重要的,意根如果没有觉受,就不会促使六识去造作贪染业,也不可能要求得解脱,精进修学佛法。六识的觉受一方面来自意根,受意根的影响和指挥;另一方面,六识自身在了别六尘境界时,受境界的影响,对境界起贪厌,受心所法出现时,就产生苦乐受。

六识的觉受是如何出现的?如来藏把识种子输出来,形成了六个识,六个识生成以后就开始运行,五遍行心所法以及五别境心所法就出现,于是就分别六尘、执取六尘,对境界产生了觉受。之后认此觉受为真实、为我,顺己者贪,逆己者嗔,就要造作贪嗔痴这些无明业,之后生死轮回果报不断。那么我们把觉受观空,贪嗔心就能降伏,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证得五阴无我、觉受也非我,这是最重要的。

第八节  如何修诸根

一、《杂阿含经》卷十一:有个外道弟子郁多罗来见世尊说,我师波罗奢那说修诸根,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世尊言:若如此,盲者是修根不?阿难问郁多罗:聋者是修根不?于是世尊以此为缘,为弟子讲述了异于外道的无上修根方法。

世尊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修厌离,不可意色,修不厌离;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修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如是修习。

这段是世尊教导弟子修心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当我们看见喜欢的色相时,心里不要生起喜乐心而是要生厌离;见不喜欢的色时,心里不要生厌恶,这是初步的调心。进一步调心,是当我们看见一切色相,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心里应该既不喜乐也不厌恶,住于放舍的心境状态,内心不要理会这些色相,这是比较恰当的心态,有智慧的作法。

对色相要善于调伏心、守护心、把持心、关闭心,不要让心向外攀缘流溢。耳听声时,鼻嗅香时,舌尝味时,身觉触时,意根触法尘时,都要善于调伏心、守护心、把持心、关闭心,不要让心向外攀缘流溢。这样长久下去,心就能得寂静,定力渐渐深入,参究思惟佛法就深入细致,很快就能证得道果。

修行不是眼不见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六根不触六尘,而是在六根触六尘之时调伏我们的心,在触缘遇境时善于摄持我们的心。没有境缘时就没法调伏心,就像一匹野马必须在荒郊野外驾驭牠、训练牠,才能制服牠。修行人不能躲开境界来修行,一定要在境界中练心修心,接受境界的考验,将来遇见任何境界时才能过关,心得寂止,不着境界。

二、众生对六尘的贪求是如何生起来的呢?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想,缘眼想生眼欲,缘眼欲生眼觉,缘眼觉生眼热,缘眼热生眼求。意思是说,众生依眼根触色尘就出生眼识,眼识出生以后就能了别色尘,了别以后还想再了别,因喜欢和贪爱就生起了贪心,于是心热燥动,就想拥有和抓取色尘,贪欲完完全全表现出来了。没有修行的人,让自己的心念、贪欲一直发展下去,绝不加以制止和呵责自己的心,直到最后造作了业行为止。

有修行的人,到了中间某个链条上警觉自己,卡止住,不再往下进行。阿罗汉因为断了对三界的贪爱,心不再散乱和攀缘,眼根触色尘以后,不想再往下进行分别和感受,把眼光移开,不再接触,这样就保持了自己内心的清净;内心不再产生燥热和热恼,更不会产生贪求的心念,后世相续的生死种子就能断除,不再有生死轮回。众生正相反,总是顺着自己的心念贪求不止,从来不知呵责自己,因此业行不断,生死无期,苦恼不断。众生在其它几根都是这样随顺自己的贪心,因此就随顺于生死轮回,不能出离苦海。

第九节  世间一切法了不可得

一、当我们断除我见时,就会认为五阴并不是我,既然连我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我所拥有的;表面看六尘境界好像是我所拥有的,但是那些法生灭变异,没有自主性,没有自在性,都是幻化的,因此都不能被拥有。

拥有和使用,只是一种虚幻的假相,没有实质。拥有,是七个识心的占有,但是识心无形无相,要如何占有?比如说衣服,七个识要如何拥有衣服?金钱,七个识要如何拥有金钱?拥有一个人,七个识要如何拥有一个人?自己的五阴身都无法拥有,何况去拥有他人的五阴身,拥有名闻利养,七个识要如何拥有名闻利养?根本不可能。所以佛才说,一切法都是虚妄的了不可得,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幻化的东西,如何得?我们掐指算算,无始劫以来究竟得到了什么?就说刚刚,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仅仅是自心虚幻的觉受而已,哪有实法?每个人无始劫以来就是在不断的执著自己虚幻的觉受,追求和满足于虚幻的觉受罢了,哪里有得到和失去过什么。

二、现在听到天上打雷的声音,和耳旁蚊子叫声,这是同时听到的。可是雷声已经过去了多长时间,经过了多远的距离才被听到的?听到的时候,雷声早就消失了,天上已经不打雷了。既然雷声与蚊子叫声一起被听到了,声音在耳根里就不分先后。一个声音经过几秒钟到耳根里,或者经过几分钟传达到耳根里,那个声音的本质境还存在吗?早就不存在了,听到声音时,外界真实的声音就消失不见了。那么别人骂我的声音被我听到了,那个骂声还存在不?也不存在了,听到的本质境声音的幻化相,犹如山谷里的回音。那么听到的骂我的声音有多虚妄?非常虚伪不真实,六识所接触到的法都是这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