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第二版)
第三节 五蕴的综合观行方法
一、断我见的重要性
断我见,包括断色身我见和断识心的我见。断色身我见,就要观行色身从小到大的生灭变化,从而确认色身是生灭变异的、无常的、苦的、空的,心中要确立一个观念:苦的不是我,我是不苦的。这是永恒的真理,心中确立好这个观念,就可以观行色身的无常苦。色身是因缘所生,有因有缘色身生,有因有缘色身灭,生灭变异无常苦,即非是我,这样就能断除色身的我见。
断识心我见,要思惟识心的生灭无常性,识种刹那生灭而形成了识,就像水滴形成的水流,水滴循环流注,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水流,如果心里认为有真实的水流存在,这是一种错觉,是被水流的假相所蒙骗了。识种子一个一个快速地流注出来,形成了识,实际上认为有连续不断的识心分别也是一种错觉,深思此理,就能断识心为我的邪见。识种的流出是有因缘的,因缘和合识就出生,因缘散灭,识种不再出生,识心就灭,在三昧中深深地认可此理,就能断除识心为我的邪见。
如果能把小乘的四阿含修好,先断我见之后再明心,我见就容易彻底断除,烦恼性障能很快降伏。如果直接参禅而明心,在没有无我的修行基础和定力不足的情况下,解悟的成分多,我见不易断彻底,也许根本不能断我见,那么这个所谓的我总要出来兴风作浪,造作恶行,阻碍自己的道业。我性重的人就是这样到处惹是生非,,因此降伏我性对于修行对自他利益都是极重要的,一旦降伏了自我,生生世世都受益无尽,心不生苦恼。
二、观行有能有所的五蕴的不实性
观行五蕴的无我,可以把五蕴分成两部分来观行:一部分是色身,一部分是识心,识心加之于色身形成了五蕴。把身心静下来以后,进入禅定中深深地观行和感知,领受色身的无常性、生灭性,要思惟色身的生、色身的住、色身的异、色身的灭。确实了知色身的无常和空幻,再来感受色身的苦,出现定慧等持的三昧以后,就能证得色身的无我性。再观行前世的色身,后世的色身,无论是哪个种类的色身都是生灭、变异、苦、空、无常、无我的。然后再来观行识心的生灭变异性,不管是哪个识,凡是能觉知一切法的功能作用的识心,都是生灭的、空的、苦的、不真实的。
还可以把五蕴分成能所两个部分来观行,这样稍微简单一些,能就是六识的能见性,所就是六识所见的六尘。在眼见色的时候,分离出一个能见色的眼识和一个所见的色尘,要深细观行二者的生灭变异性。在耳听声时也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所听到的声音,一个是能听的耳识,这样来分别观察二者的生灭变异性;在鼻嗅香时,分别观察思惟所嗅的香尘和能嗅香尘的识心,这二者的生灭变异无常性。在舌尝味时,身觉触时,意识思法时,都分成能所两部分来观察思惟。
思惟观行之后,如果内心深处真的通透了,内心应该有个震动,对自我的知见看法就有个颠覆,在一切时中无论六根触什么,六识分别什么,整个的五蕴从心到色身都感觉像个空壳子似的,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是空的、无常的,不实在无我的。观行成就时,内心的觉受应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里有空空的觉受,行住坐卧一切时中都能深切感知到自我身心的虚幻不实。
这样的断我见就是真真正正的断我见,彻彻底底的断我见,不是口头上的断我见,也不是仅仅在理论上的断我见。后续的修行,无论是大小乘,都能稳步快速地进步,烦恼就能如日消雪,身心轻安,今生后世都能大受其益。所以奉劝大家,此法无论如何难行也必须要行,定要断除我之生死见。
三、五阴的和合相不是真实的相
五阴十八界我是由七个识与色身和合形成的,由五受阴组合而成,由六根六尘六识组合起来,和合起来的就是一种虚妄的假法,不是真实的。单有一个受阴不是我,和合起来的更不是我;单有一个界不是我,和合起来的更不是我。真实的我不是和合而来的,而是本来就存在,有独立自主性,不由外缘所决定的。
现见众生五阴不能独立存在,是由各种因缘聚合而形成,五个受阴是组合起来的,十八个界是组合起来的,都没有独立自主性,没有实在性,所以即非有我性,即是空,即是一个假名词。等到因缘灭时,组合在一起的各个部分就会散去,假体就消失。就像一个群体由很多人组成,单独一人不名群体,组合起来的也不是真实群体,它没有自主性。因缘消失时,一群人各奔东西,群体就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一个假名词,因此群体非群体。
就像一个家庭,由父母儿女组成,单独一个人不是家庭,组合起来也不是真实家庭,在现象上虽然好像是有,实质上却是无,实质的东西是真实永远不变异的,不由外缘所决定的。家庭这个假相是由很多因缘因素形成,当这个因缘消失,因素消亡,家庭这个假相也就灭去,因此家庭非家庭。就像一个房屋,由砖瓦木材水泥和合而成,抽去一种材料,房屋即倒塌,房屋这个假相就不存在了,因此房屋非房屋。就像桌椅板凳,由木材和钉子等材料和合组成,抽去一种材料,桌椅板凳的相就不具足或者散坏掉,应叫作木头和钉子,桌椅板凳的假相即消失,因此桌椅板凳非桌椅板凳。五阴我非我,意根我非我,意识我非我。
世间一切相都是诸多元素和合而有,而各个元素都没有自性,和合起来的更没有自性,因缘散去,一切皆灭,因此世间非世间。因缘所形成的法就是不久住法,不永存法,因此我们不应贪执不舍,贪也没用,执也没用,任人如何不舍,最终仍然离去散去。不如不执,早舍贪心,断舍烦恼,解脱系缚,回归本性,自由自在。
四、六识的分别为什么是错觉?
法,包括了色法和心法,五蕴都是法,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法。观法无我,就是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和合在一起所生成的一切法当中,都没有我,都不是我。六个识刹那生灭,都是第八识所出生的,都是虚妄的、变异的、无常的、苦的、空的,都不是我。七个识刹那刹那生灭变化不停,一弹指顷就有八万一千个种子生了灭,灭了又生,极其快速,我们感觉不到识种子生灭的现象,只感觉识心好像是连续不断的,识心的分别一直是在进行的,其实识心不是连续的,而是断续的,只是生灭的极其快速罢了。
因为太快速了,我们的觉知心无法分辨出刹那的断续现象,因此就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的心是连续不断地在运行着。就像一根火把,当我们非常快速地转动它的时候,好像看见了一个火圈,感觉火圈还很真实,其实并没有火圈,火圈非火圈,只是一根火把而已。我们的眼识无始劫以来一直在被假相所蒙蔽着,看不清真实的现象,就会出现幻觉,把假相当作真实相。就像电影电视里的人物活动一样,里面的一切动景都是一个格一个格的胶片连起来的,因为播放速度太快了,就觉得是连续的,又因为感觉是连续性的,就以为是真实的。
如果把所有的所谓连续性的事物都分割成一点一点,就不再以为这些事物是真实的,内心就会感觉虚幻了。修定就是起这样的作用,能把心稳定下来,澄清下来,慢慢就能认识真理,看清一切法的真相。
众生的六识都有错觉,不知道六识所能分别的一切法都是断断续续的,并不是连续不断的。因为六识有觉知暂留的作用,刚刚消失的现象,识心还以为在原处没有动,其实已经没有了,不见了。比如眼识见色,看见色尘时,色尘马上就过去了,但因视觉有暂停作用,还觉得一直在见色,而且见的还是刚才那个色相,其实刚才的那个色相已经灭去,你是不能再看见前一刹那的色相的。一个色相一个色相都刹那过去了,都是互不连接的,而意识却认为刚才的色相一直在动,一直存在着,这就是幻觉和错觉。
眼识的错觉作用使我们觉得看见的是完整连续的色相,其实都是一个点一个点连接起来的,前后并不是完全的一个,色相是断续变化的,不是同一个色相。眼识刹那生灭,意识刹那生灭,色尘刹那生灭,法尘刹那生灭,没有一个法是能够延续到下一个刹那,众生偏偏认为一切法都是连续而真实的,都是原来的那个法。哪里有原来的法,都是变异了的法。
世尊在《金刚经》中说过三心不可得,过去的六识心灭了,不可得,现在的六识心在刹那生灭,同样不可得,未来的六识心还没有出生,也是了不可得。而六尘境界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都不可得。我们无量劫以来都被自己的识心蒙骗了,以为看见的都是真实的,不知道都是非常的虚幻不实。所以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的,都不是真实的我,色法和心法都是无常的法,都是被第八识刹那出生的空幻的法。
五、如何观行和证明五蕴十八界的虚妄
观行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时候,应该如是观行:色受想行识不是本来而有的法,不是先天而存在的法,因此五蕴不是真正的我,不是原本的我。我们的见闻、思量、识别、有所得心、希求心、反观的心以及能证知这些法的心,都不是本来而有,不是自然而有,不是本来的我,不是真正的我。这些法都是生灭无常的法,不是永久不变异的法,因此都不是我。观行五蕴的生灭无常变异性、非我性之后,还要观行识心的各种境界都是生灭、无常、虚幻,非我,也非我所有。我们当下的所有一切的自我存在感,就是五蕴的假我识蕴,是生灭的、无常的、苦的、空的。
世尊在《阿含经》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凡夫所能感知到的一切都是虚妄的,没有真实的法。真实的如来藏我们现在还感知不到,如果能感知到的时候,就是证得如来藏的时候,那时候禅宗的公案能看懂一部分了,大乘经典也能看懂一部分了,别人说法的对错也能辨别得出来,智慧就会逐渐增长。
观行五蕴,一个是观行现象,另一个是观行实质,突破这两点,弄清楚现象与实质的关系,把现象与实质融合起来观行,就容易断我见,证初果,也容易明心证悟。五蕴就如眼冒金星时的金星一样,观行一下金星是有是无,是空还是不空,还是二者兼具。空与有二者需要反反复复的观行,弄清楚二者的关系,这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所以众多学佛人中,证初果的极少又极少,几乎没有。
每个人要颠覆自己无始劫以来的错误知见,非常的不容易,需要反复熏习,反复观行思惟,不断与自己习惯性的认知较劲,深入禅定观行,才可能有一些悟入。通过不断的观行思惟,出现定慧等持的三昧后,才能真正地证得佛所说的每个真理。五蕴皆空是佛给我们的最后结论,中间的修证过程要由每个人自己去完成,别人不能代替。不要说五蕴的虚妄无我,即使是眼冒金星的金星是有还是无,也得自己仔细思惟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虽然表面看似简单,但要通过实修去证明,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了。
对结论仅仅理解了还不行,必须要实际作观行,所有的证据都找出来,证据确凿才行。修行就像证明一道几何题一样,几何题是结论,中间的一步步证明由自己来完成。佛法也是如此,佛给出一个结论,叫作真理,修行人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证明这个结论,认可真理,意根亲自证明这个结论,这样就叫作亲自证得佛法。
六、如何更有效的观行五蕴十八界的虚妄
要观行五蕴十八界的虚妄非我,最好把五蕴分开来观察,在五蕴当下活动的时候分清楚哪个是色蕴,哪个是受蕴,哪个是想蕴,哪个是行蕴,哪个是识蕴,五蕴都要一一分开。分开以后,才能非常容易识别出每个蕴的虚妄性,就能知道每个蕴是如何的虚妄了。十八界也是这样,我们在做身口意一切行为造作的当下,把十八界都分开来观察,一界一界的分开,分开以后再观行,这样就容易看清楚每个界的虚妄性。
众生无始劫以来,之所以把自己生活的世间当作是真实的,一个是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是在无明当中熏染着,无明太厚重,以至于认假为真,不明世间真实的相貌。另一个是因为世间太立体化,太丰富多彩,因此才感觉世间非常的真实可依赖。立体化的意思就是说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整个的五蕴都和合在一起,十八界的功能作用也全部和合在一起,程序既复杂又有系统性,显示出来的一切法是那样的逼真而现实,如果没有很大的善根和福德,就没有能力反观和认清五蕴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五蕴活动虽然错综复杂,但却非常有条理有规律,于是众生就觉得五蕴非常的真实,认为五蕴活动的存在都是理所当然的,天然存在,从来都不考虑其当然不当然,有理无理的问题,顺其自然的就接受了这一切,而顺其自然就是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五蕴的活动当中,真法和妄法和合在一起,彼此不分,众生才觉得五蕴是那么的真实,当他认为五蕴真实的时候,就掩盖了背后真实的如来藏。
我们可以把这个和合在一起的立体化的五蕴世间给它分开,分开以后慢慢扯成平面,拆成零件。就比如把一部汽车或者一座房屋都给它拆开,拆成零件,然后我们一看就知道:哦!原来是这么虚妄,并不真实嘛!如果这些零件组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往往就自然而然把五蕴当作是真实的,把五蕴拆开以后,就容易观行其虚妄性。比如一部汽车都给拆成一个一个的零件,就可能认为,并没有什么真实的汽车,一般人都不把这些零件当成汽车。
五蕴十八界也要把它分开,全部都分开,七个识八个识全都分开。分开以后就能观察到,每一蕴是多么的虚妄,每一界是多么的虚妄,六根触六尘是多么的虚妄,七个识的功能作用是多么的虚妄。把五蕴的整体都拆成一个一个的单独零件,越零碎越好,到最后非常零碎的时候,你就知道:原来五蕴是这么的虚妄,是这样的不实在,这就断我见了,慢慢就能得解脱。知道这些法都虚妄以后,还剩下一个法,我们就会起疑:既然都是虚妄的,怎么还有这些五蕴的功能作用呢?心里就出现了很大的疑情,这样再来证得如来藏,就很容易了。
七、观行要明了五阴的内涵
永嘉禅师的奢摩他颂,是讲如何正确的修行禅定,以获得智慧解脱。其中在定中观想时,历历分明的是识阴,领纳在心的是受阴,心缘此理的是想阴,行用此理的是行阴,埋藏真性的是色阴。
观想思维时,明明了了的状态就是识阴境界;领纳所观想的内容以及觉受,就是受阴境界;缘于所观想的内容,就是想阴境界;心念念念流动,就是行阴境界。这四阴,不断的生,不断的流转,不断的变异,不断的流逝,无常,空幻不实,其变异不停就有苦受,不希望变异,尤其是不希望快速的转变和流逝,就是苦受。苦的不是我,空的不是我,无常的不是我,变异的不是我。为什么不是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定中体悟,思想不能互相代替。
无常生灭变异,比较容易观察体会,认知这样的法不是我,就困难了。因为这涉及到观念的问题,只能自己扭转观念。别人只能把饭做出来,端过来,甚至可以喂到口里,咀嚼吞咽消化是自己的事,实在代替不了。
八、如何细观五阴十八界
观行五阴虚妄要把五阴十八界逐个观行看空,先把五阴看空,最后通过定中观行,论据充分,真正确认五阴十八界就是空的,不仅仅是看空而已,必须要证知五阴十八界确实是空的。如何观行出五阴十八界是空的?要把五阴的概念及内涵范围功能作用观行清楚,然后才能知道是如何的虚妄,如何非我。第六识的所有的体性也是空的无我的,离念灵知心、各种禅定当中的意识心、有受的意识、有想能了知的意识心、有行相的意识心、分别了别思惟推理的意识心等等,都要观行全面,确认其虚妄性。
原来总觉得意识心是我,思惟观行以后,结果却发现意识心根本不是我,只是个工具而已。我们只要心中有个知,这个知就是意识心的知,接着再思惟意识心的生灭性、无常性、变异性、不可把捉性、空幻性,这个意识心的知是我的工具,并不是真的我,但可以被我所用。先否定了意识,再观行生灭无常性,最后确认意识的虚妄性。
五阴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同时出现的,其中色阴肯定参与,识阴肯定参与,有识就有行,就有想,就有受;没有六识,就没有行,没有想,没有受。那么在每一法的运行中有可能五阴都有,比如眼见色,身根参与,眼根参与,眼识参与,意识参与,意根参与,这里就有色阴、识阴、受阴、想阴、行阴。
受阴和想阴、行阴活动的前提是六识在运行中,睡眠时受阴和想阴就灭去了,但是一部分行阴还存在着,睡着无梦时,因为第七识意根还存在,调控身根,就有身行,有呼吸、血液循环、胃肠的蠕动、翻身、新陈代谢等等身体的活动,只要有动转,就有行阴。作梦时意识心在梦里活动,那就还有受想行识四阴的存在。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有受、想、行,如眼识的受、想、行,耳识的受、想、行等等都要一一观行其虚妄性,还有六识的了别性也要观行其虚妄性、生灭性、变异性、无自主性、不自在性、空性,最后才能完整地证得五阴色受想行识非我,但是又不异我。受分为领受和感受,感受又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是执取、取相和了知;行,是运动、运转、运行、运作,不寂止的意思,了别是分别。这些地方,都要一一观行其生灭变异无常性。
九、如何具体观行十八界
先观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为什么是无常的、虚妄的、空的、苦的、不是我,五根是如何出生的,又是如何灭的,如何变异的,都要在禅定中仔细地如实观行。随着观行意根就能慢慢确认五根无我这个道理。如果不在禅定中深深观行,意识从理上认为五根就是生灭虚妄的,不用再多想了,就是这个理,可是这样太粗略的认为是没有用的,意根不认这个理,就不能从内心深处来否定五根,不会确认无我的。要想扭转意根的邪见,就要深细的观行,让意根的现量智慧现前,才会认为确实是如此,祂才按了确认键,这事就算定局了。
五根观行完之后,接着观行意根本身的生灭虚妄,无常非我性。观行当中要思惟,意根究竟为什么不是我,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要思惟清楚透彻明白,让意根明白:原来我也不是真实的,然后按个确认键结束。
下一步再观行六尘的无我性,思惟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这六尘究竟为什么是生灭的、无常的、变异的、苦的、空的,六尘是如何出生的,又是如何灭去的,究竟为什么不是我,越深入越细致越好。最后意根认可,确实如此,六尘并非是我,也不是我所有的,意根从此对六尘不再看重,不再当作真实法而去贪执不舍。
再接着观行六识,观行思惟六识出生的处所和根源,思惟六识都是什么时候生又是什么时候灭,如何是无常的,如何是变异的,如何是苦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无我的。最后,意根出生智慧,确认六识如此的快速生灭变化,确实把捉不定,根本不可能是我,于是不再把六识当作是我,也不再当作是我所有的。
接下来要观行五蕴的无我性。五蕴比较复杂一些,各个功能体性心里都要清楚,都要作深入细致的观察。五蕴的概念弄清楚之后,就要对每个蕴一一观行思惟。色蕴就是身根五根,以上已经思惟过了,这里要增加一些内容,要思惟身根五根的功能作用是如何生灭无常变异,如何是苦的空的,如何是无我的。
十、如何把五蕴十八界分开来观察
观行五蕴时,要把五蕴尽量都分开来一一观行,把十八界也尽量分开来一一观行。在我们一切活动的当下,不是只有一个蕴在起用,不是只有一个界在起用;也不是某个蕴跳转式的从一蕴转到另一蕴上起用,不是某一界转移到另一个界轮流起用,多数情况下是五蕴都同时现起,同时起用,十八界也是同时现起,同时起用。
比如我们坐在这里聊天,眼睛可以看见窗外的景色,可以看见前方墙壁,耳朵可以同时听见声音,鼻子可以嗅到花香,六根同时起用,六识同时分别,六尘同时出现,十八界都同时起用。而五蕴呢,色蕴上的身体在造作,受蕴上的六识在不断地感受,想蕴上的六识在不断地执取和了知,行蕴上的六识身口意行在不断地现起。
在房间里一边踱步一边思考问题,把这时候的五活蕴动找出来,观察清楚。色蕴在干什么,受蕴在哪里,是什么状态?想蕴是哪个,在想些什么?行蕴如何运作的,在哪里有行蕴?识蕴六识各自了别的相分境界是什么?然后在禅定中慢慢的深深的观察思考其生灭变异无常性,了知其苦性,确认其无我性。
这样就可以观行到每一根每一尘每一识都是如何现起的,依着什么缘而现起,现起之后做了什么,十八界是如何配合统一起来的,最后又如何散去;然后再观行下一法又是如何生起,如何灭去。之后再观行每一蕴都是如何现起的,依什么缘而出生,又是如何产生变化,又是如何慢慢消失;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法中,再观察每一蕴是如何出生和灭去的。
一定要慢慢深细的思惟观行,观行一段时间以后,心念就变得深细,杂念极少,意念就集中,呼吸深沉,心跳就减缓下来,气血畅通,身心安详,周围一切的杂乱就感知不到了。只有深思的法在内心里久久盘旋着,思惟动得很慢很深很细,这时才能够深入到意根,意根就跟着深细思量。即使短时间内意根没有通透,然而祂已经有了抉择心,想把意识思惟的内容弄清楚,祂对其它无关的世俗法不再攀缘或少于攀缘,就开始惦念着要完成观行内容。这样意识的定慧就增强,观行就能一点点深入下去,有朝一日,意识和意根就能证得五蕴无我。
十一、五蕴活动中的细分观行
在五蕴活动的当下,尽量把各蕴功能体性都分开观察,这样才容易观察透彻。比如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聊天的时候,有色蕴在活动在运行;有受蕴也在运行,在六根上的感受可能都有;还有想蕴也在运行,六识在六尘上的执取和了知性可能都存在着;六根六识的造作可能都存在着,身体当中的行和心识的行也一直都存在着,五蕴都在活动运转,六识的识蕴也在不断地起分别作用。这样把各个蕴分开后,就要具体观行各个蕴是如何生起、变化和灭去的,细心体会其生灭变异性。
又比如当我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件事的时候,要观行一下,这时都有哪个蕴在参与,哪个界在参与,要分清楚。每个界都是什么,是如何显现的,每个蕴都是如何运行的。在回忆的时候,观察色身的运行,观察意识心的运行,除了眼识,其他的识心可能都在感知着,这些都要观察。在回忆的时候有色蕴等五蕴存在,身识和意识都有觉知和感受,你都要观行思惟清楚。
所有的觉受都以意识心为主,观行意识的生起与灭去,观行受蕴想蕴行蕴的变异,思惟其无常性、空性、苦性和无我性。在每个活动的当下,都要细心把五蕴分开观行,十八界也要分开观行;然后再综合起来,观行身心内外的生灭无常性。甚至还要观行前世、后世,上半生、后半生,以及具有善恶美丑性的所有的五蕴十八界的生灭无常性。
欲界众生都是五蕴同时存在运行的,除非入到深定中,灭掉六识,可以灭掉受蕴、想蕴和识蕴。无色界众生没有色身就没有色蕴,但有受想行识四蕴。欲界众生一般都是五蕴同时现起,六个识也同时出现,同时运作起用,不是从一个识的起用转移到另一个识的起用,不是跳来跳去的;而是六识同时存在,同时运作,各有各的识种子在流注,各有各的出生之处,不互相转移也不互相障碍。
比如眼睛看色时,眼识在分别色尘,同时耳识也听见了声音。这时意识心在干什么?意识心和眼识、耳识、鼻识、身识都在一起,共同分别色声香味触法。说话的时候,舌识能感知口腔里的味道,鼻识可以闻到周围的气味,六识都在运行,七、八识也在运行,八个识各作各的事业,互相配合而不会互相扰乱。
十二、在穿衣吃饭活动中观行
每天都要观行吃饭这一法是如何生灭变异无常的,如何是苦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无我性无主宰性的;每天都要观行穿衣这一法是如何生灭变异无常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如何是无我性的、无主宰性的。
观行在穿衣吃饭当中的受觉如何是生灭变异无常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如何是无我、无主宰性的;观行在穿衣吃饭当中的想蕴了知性如何是生灭变异无常的,如何是空的苦的,如何是无我、无主宰性的;观行在穿衣吃饭当中的身体和心识的行为造作如何是生灭变异无常的,如何是空的苦的,如何是无我无主宰性的;观行在穿衣吃饭当中的识性如何是生灭变异无常的,如何是空的、苦的,如何是无我、无主宰性的。
十三、在逆缘出现时观行无我
在身体遇到逆缘时应该要这么想:色身是什么?色身是四大组合成的一个肉体,肉体是由细胞累积形成的肌肉、骨骼、血液等等组合到一起形成的一个像木头一样的身体,这个身体是生灭变异的,是被组合变造起来的,是无常、空的,它不是我;如果这个身体是我,那么这身体灭了,我是否灭?实际上我不灭,我还有下一世,还有无量世。所以这个身体不是我。观行色身不是我,要有很深的禅定,观行这个色身像机器化一样,像机器人一样,这个色身生住异灭不由我控制,因此它不是我。这是一个总原则,细节要自己一一观行,各种认知要自己去证实确认。
再观想受蕴,境界不合我心思时,我生气了,生气是我的感受,这个感受是不是真实的?这个感受怎么来的?感受是意识心的受,觉得疼是身识的受,所有的受反正都是六识的受,六识的受是不是我?是不是真实的?这个受是识种子生出来产生的,刹那刹那生灭变异的,受也是虚妄的、空的、幻化的,一会儿就消失了,因此受不是我。现在被打被骂觉得感受不好,一会儿如果你发财中奖了,感受就变好了,快乐了,那么这个生灭变异总在转化的,不能固定的,不能永远常存的这个东西,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不是我,那我还要执著它干什么呢?
再观行想蕴,了知逆缘的心是想蕴,这个想蕴是怎么来的?是识种子生出来形成了识阴,识阴一运作,就有了知性了。这个了知性是生灭变异的,是不常存的、是幻化的、是空的,所以想阴这个东西也不是我。只要不是永恒常存的,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后天生起来的法,都不是我。这个想蕴,睡着了什么也不知道了,别人怎么骂也不知道,所以是生灭虚妄的,不是常存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是我。
再说行蕴,是六识的行为造作,包括身行、口行、意行。心里所有的念头思想、了别性、感受性,念念生灭变异的都属于行蕴,行蕴这个识心的运转,也是生灭变异的,不是固定不变永远长存的,所以也不是我。
六个识的识蕴,识本身的运作,包括心所法,都是生灭变异的,所以本身五阴总结起来说,没有一个法是固定不变的,都是生灭变异无常的,一会儿有一会儿无,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都不是固定的,都是被出生的法,都不是真实的。
生气是一种觉受,这个法是真实的吗?不是真实的!一会儿就不生气了,它总在变化的,所以所有的心识的作用全部是虚幻的,没有真实的法!如果死了以后,色身上没有识心的运行了,别人打你色身,你还觉得疼吗?不觉得!你还生气吗?根本不生气了嘛。所以识心离开了色身,色身跟木头一样,根本就不是我。即使色身上的识心,也不是我,何况色身,更不是我了。既然没有我,谁气谁不气?
十四、断我见的着力点应该是我
问:见分见什么?见本身是一种用,关键在所见是什么,不管是性境、带质境还是独影境,所见都是相分。相分又都是第八识所变,无一实有,所以应该把相分作为断我见的着力点吧?
答:断我见的着力点应该是我,断除我的见才能断我见。这个我是什么呢?是谁有我见需要断除呢?是六七识有我见需要断除,是断六七识的我见。六七识把什么当作我呢?把能见闻觉知的功能作用当作我,就是把见分当作我,也把被见闻觉知的法当作我所,就是把相分当作我所。破除我与我所的真实不灭性才能断我见,六七识才能不认这些法为我和我所,我见就没有了。
能见,是前七个识,是见分,是第八识出生的,因此能见是生灭虚妄的;所见,是一切法,是相分,包括七识自己和第八识,除了第八识,其余一切相分都是第八识出生的,都是生灭虚妄的。因此,不管是能见和所见,都应该证得其虚妄无我性,都应该断除,而不执著。
断我见,应该在自己的五蕴十八界上着力,在五蕴的各个功能作用上下手,在十八界的功能作用上下手。观行色蕴的虚妄,如何生灭的,观行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生灭、虚妄、变异性。观行六根的生灭变异不实性,然后六尘六识都要观行其生灭变异不实性。
断我见在相分上用功,这个相分,是包括第八识现起的所有的相分,也包括七识心,如果是这样,那么除了第八识,都是虚幻的,没有我,没有五蕴和七识。七识这个见分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把七识无我性思惟深透。七识也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相分,然后作为见分,去分别第八识现起的其它相分,见分相分二者都是虚妄不实的。
十五、修行之难在于转变思想观念
经常思惟色受想行识的功能作用,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幻化不定(其实都是从如来藏当中而来,都是如来藏出生和赋予的)。慢慢就能深刻的认识到,不能自我操控的法,就是不自在的,不可能有真实性。既然没有真实性,那也没有实质的所谓的我性,不自在的法不可能有我性,不可能是我。
这些观念要慢慢形成,到一定程度就能断我见,并且也能断除我执烦恼,从而身心都能得自在和解脱。我们之所以难于断除我见,就是因为过去无量劫以来的不如理的观念深深的置于心中,不能轻易转变过来。观念不转变,我见就不能断除。转变观念,是我们修行的最重要内容,旧的思想观念一旦转变,就能容易颠覆从前的邪见妄想,从而树立正确的知见,获得大智慧,五阴身心就能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