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第六章 觀行襍談
第一節 漸修才能提升心性品德
一、瑜伽師地論是講從凡夫地到四種聖人地的漸修過程。其中最初的聲聞地講得很詳細,其瑜伽師修証過程不是快速而是漸進的,這樣才能逐漸獲得禪定,降伏和改變貪嗔癡各種煩惱心行,然後才能斷我見,証得無我,具備聖賢人的品格,做聖賢人的事業。非是証得初果還是貪嗔癡極重,無惡不作的惡人。
漸修才能漸降伏煩惱,提升心性品德,逐漸具足人格和菩薩格。 而快速的解悟,快速的得知最後答案,沒有一點此種功德,來不及降伏煩惱,無法提升心性和品格,其結果只得個名聲,卻沒有其實,那是得不償失的。就如煮飯和熬葯一樣,快熟與慢火熬熟,其味道與營養價值完全不同。求快,是嚴重的功利心,是有所求心有所得心,是世俗心生死心。不能出生無我的心、無爲的心、解脫的心、無求的清淨心,往往是背道而馳,事得其反。
降伏煩惱,提升心性,培養聖賢人的品格,要從四念處觀做起,從各種止觀中做起。止觀之路是漫長的,不是快速的,全方位全角度的去觀行,去修止,去降伏自心,整個人才能逐漸蜕變,脫離凡胎而具聖骨,從裡到外全部改換更新,才能成爲真正的聖賢人,成爲衆生的導首。當自己從泥濘中拔出腿腳以後,才能帶領和拉拔有緣衆生走出泥潭,如果自己都無力從泥潭中拔出腿腳,那要如何去拉拔他人出泥潭呢?
二、佛說整個佛法就是一佛乘法,無二也無三。聲聞地的修証是一乘法的其中一部分,是最基礎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這當中的修行,是降伏和斷除煩惱,逐漸與聖性佛性相應的過程,不可或缺。這個地基不打好,卻一心要去建造高樓大廈,即使能建成也是空中樓閣,早晚必毁滅。所以一切菩薩的修行,必須踏踏實實,鞏固地基,重視修行戒定慧,勤於熄滅貪嗔癡,不可一味的高喊口號,而無實質的修行内容,還說自己是正修和實修。
煩惱性障既障禪定,也障智慧,遮蔽智慧光明的生起,就像一堵牆遮蔽光明一樣。煩惱去除了,遮障沒有了,六七識才能轉識成智,其智慧才能廣大無礙。煩惱習氣很重,心量狹小的人,就觀察不到深細的佛法,都在佛法的表面上打轉,深入不下去。七識受煩惱和習氣的約束很大,圍繞著一個我,突破不出去,所見一切就帶著我性,智慧狹隘,可見無我的智慧確實廣大。所以我們應該經常觀察自己的心是否有我性,是否具有不公平性,發現了我性、自私性就要想辦法盡量調伏,因爲這與佛心不一致,必然障道。我性與道相比,猶如牛毛與牛的關係,必須除去,才能得到牛而不是牛毛。
第二節 諸行無常四句偈的含義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世間存在和運行的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爲什麽無常呢?因爲這些行法,都是依如來藏而存在的,是如來藏依各種業緣變現出來的,是因緣所生的,緣盡,即滅去,因此是生滅的,生滅的就是無常的。
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當修行到斷除我執,斷除對三界世間法的所有貪愛時,也就是証得四果羅漢時,就有能力滅盡所有這些世間的行法。當四果羅漢滅盡所有這些運行的法時,也就滅盡了阿羅漢的五隂十八界,但是有一個是不滅的,也永遠滅不了的,那就是阿羅漢的第八識如來藏。這樣滅盡了五隂十八界,沒有了阿羅漢這個人,沒有了六根六塵和六識,沒有境界,也沒有識心,也就沒有了苦受,也沒有了樂受。而如來藏也沒有苦樂受,處於不見六塵,不見一切法的寂滅境界中,一法也不現起,靜悄悄,空蕩蕩,無有一絲苦受,方便說爲寂滅樂,實際上也沒有樂。
第三節 斷我見是觀行五蘊敗毁法
一、小乘斷我見,是証知五蘊十八界的無常、空、苦、無我性,我等於無常,等於空,等於苦,是需要破除的,因此是能毁滅的。能毁滅的,就不是真相,不是真實的。
真實真相,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世俗界的真理、事實,另外一種是指大乘法中永遠不生滅的第八識。而小乘斷我見的修行,知道有個第八識不滅,與五蘊十八界有區別,是五蘊十八界的所依,這樣就足夠了。觀行思惟的重心在認識五蘊十八界在世俗界的真理是可毁滅敗毁的法,沒有真實性的,其真相就是不久長的相和苦相、空相、破毁相。
不少人的頭腦和思惟總是陷入一個誤區裡出不來,是什麽原因呢?一個是受到了某種誤導而先入爲主,一個是邏輯思惟力不足。思惟力不足,與定力不足有關,與前世的善根福德有關,這需要自己一點點的累積定慧和善根福德。前世不具備一定的修學根基,今世修行不能有多快。如果強求自己非常快的悟,在各種因緣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在自己心性等等還沒有轉變成與菩薩相似的情況下,著急參究第八識,連五蘊無我都不去破除,對自己的道業有害無益,往往適得其反。
二、學佛修行離不開六根,離不開六塵,更離不開六識,而恰恰是需要在五蘊六根六塵六識上修行,離開十八界沒法修行。修行是要用六識的身口意來修,不能滅除六識而不用。只有悟後修四禪八定時才可以暫時滅除六識而深入禪定,以發起無量神通,修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其餘時候都要用意識心思惟佛法、參禪、觀行斷我見,熏習意根,斷除意根的執著和染污。
既然要用六識,就要有六根,沒有六根不能生起六識,而且意根只有斷我執的大阿羅漢才能滅掉,普通人是滅不了的。如果還沒有斷我見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斷我執,只有我見破除,對自我的執著才能一點一點斷除,這是修行次第,是不能跳躍的。如果沒有斷我見的人說要斷執的話,那只是口頭說說而已,根本做不到。
第四節 佛所悟的法不是緣起性空
世尊在阿含經中講的十二因緣法,是聲聞緣覺所修的解脫之法,不涉及大乘如來藏法,也不是直接成佛之法,因此十二因緣法不是究竟成佛之法;究竟的佛法不是講虛妄法的一切法空,而是講不生滅不空的如來藏的所有功德體性。聲聞緣覺修完十二因緣法,只能証得緣起性空,知道五隂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依賴如來藏這個因以及無明業種就有一切法的生起,而大乘的如來藏實相心還沒有能力証得,因此還不具備大乘實相智慧。
既然十二因緣所依賴的各種緣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的,那麽這些緣都是生滅的,不是真實的,是幻化的空相,聲聞緣覺証得此理就能得解脫,出離生死輪回苦。但是他們還沒有修証大乘法,不懂如來藏的成佛之法,三乘佛法只修証了二乘,最上乘法還不懂也沒有修証,就這樣出離了三界,還有無始無明和塵沙無明沒有破也沒有斷,無明習氣及煩惱隨眠都沒有斷除,因此聲聞緣覺的修証境界與佛相去還甚遙遠。
因此說來,佛陀成道時所悟的不可能是緣起性空的二乘法,一定是最上乘如來藏法。佛陀夜睹明星時眼見佛性,就是見得最真實的佛性,這是佛地的見性。佛的大圓鏡智現前,四智圓明,就成就佛道,非是世人所錯會的緣起性空這樣淺顯的二乘法,二者本質相去甚遠。如果佛陀只悟個緣起性空二乘法,佛陀就不能教導衆生大乘的真實如來藏成佛之法,那麽佛法就是不完善的,有極大的缺憾,衆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最大的究竟的利益。可是佛陀在轉法輪的後期,一直在教導衆生大乘成佛之法,可見佛陀成道時所悟根本不是緣起性空。現在衆生誤會佛法太嚴重,知見很淺薄,都是把緣起性空當作佛法的中心和重點,不能與萬法的根源相聯繫,不知萬法的來源,不知世界的本源,這正是佛法的流弊。
第五節 回小乘向大乘的阿羅漢
小是指心量小,很少顧及他人,爲他人的利益著想;乘是裝載工具、運輸工具、車乘的意思,小乘是指其法淺而不究竟的意思,度的人根基和數量有限。大乘是心量廣大,修行不完全爲個人,也爲廣大衆生的利益著想,法大法深,度人無限量而又究竟的意思。
聲聞緣覺的心態,就是想要自己離苦得解脫,其他的都不管,他們不考慮衆生的苦,不考慮佛教的發展,不考慮報佛的恩德,一心只奔向無餘涅槃,希望自己不再出現在三界裡受身心之苦,他們這個心量是很狹小的,所以名爲小乘人。而大乘菩薩們心量廣大,不僅要自利求取無上的大涅槃,而且還要帶領所有的衆生一起出離生死的大火坑,趣向無上的佛道,証得究竟的涅槃。要想成就佛道,究竟得解脫,小乘人就需要回小乘心向大乘心,改走大乘的菩提大道,不走小乘的羊腸小道。
聲聞緣覺之類的修行人分爲兩種:一種是能回心大乘的不定性聲聞緣覺,一種是不回心大乘的定性聲聞緣覺。回心大乘的聲聞緣覺人在修到一定階段,自己的心得到安穩以後,看到衆生苦惱不斷,就發心爲了衆生而不入無餘涅槃。或者聽到佛開示大乘法義,因訢樂於大乘就要追求無上菩提,追求明心見性,修學如來藏法,不再選擇入無餘涅槃,而是要留世繼續修行,自利利他。
二乘人回心於大乘,在不同的修行階段都有可能,有在証果之前,也有在証得果位之後,這要看各自因緣的影響力如何。如果一個人的心不在小乘上,即使是修行小乘的四聖諦法,証得羅漢果,只要不是只想個人得解脫,不想入無餘涅槃去躲苦,也不是小乘人,那就談不到回小向大的問題。只有聲聞人的自私心態才需要回小心向大心,成爲大心的廣利無量衆生的大乘菩薩。
現世末法,凡夫衆生我見深重,我執更重,如果不修小乘四聖諦法,先求斷除我見,大乘法也不易修好。不修小乘法斷我見,直接修大乘法,先參禪,即使參出了密意,悟得如來藏,我見還是死不透,斷不徹底。因爲這個我見不死透,我心私心慢心還是要不斷地作祟,貪嗔癡煩惱還是很重,自己在大乘的道業上就不能有多大的進步,往往是原地踏步者多。
大小乘的果位不是截然分開,而是緊密相連的。小乘的果位不能上進,大乘的果位就停滯不前,這樣一生所修下來,能實際受用還是不多,縱使講起道理來口若懸河,天花亂墜,但與實際修証的差距仍然非常大,並不是表面所顯露出來的那樣有修行。我們現在的末世衆生業障深重,我見、見取見極重,必須要把小乘的基礎打牢固了,讓那個五隂死得透,永斷無餘,貪嗔癡煩惱的降伏和斷盡就能很快,這樣的話,自己生生世世得到很大的利益,作菩薩也能輕松和愉快,也不再造作很多惡業惡行來遮障自己的道業,不再讓自己受到很重很大的苦報。我們要有智慧,仔細思考其中的道理,作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抉擇,不要輕視小乘法的修行,不要好高騖遠,踏踏實實地穩步向前邁進,這樣才最有利於自己的道業增進。
第六節 菩薩與阿羅漢修行的不同目標
世尊在《阿含經中》講,貪愛集就是苦集,貪愛滅苦就滅,苦滅就得解脫。滅貪愛的前提條件是修習四聖諦理,了知苦諦,斷除集諦,修八正道諦就能滅苦,從而証得苦滅諦。証得苦滅諦就是智慧解脫者,解脫是由斷我見而來,我見斷了以後,我執才能斷盡,斷我執以後心就得解脫。從此以後不再執取五隂世間妄法,成爲一個自由人。
阿羅漢得解脫後心得自由了,命終卻把自己的五隂全部滅掉,意根也滅掉,未來在三界世間不會再出現五隂身受苦,阿羅漢這個衆生就從此消失於三界中。他們不能再繼續修學佛法,獲得大乘甚深般若智慧,也不能以自己所修來利樂衆生,也不能成就佛道,只獲得了暫時而不究竟的解脫。這是因爲他們缺少智慧,慈悲心薄,私心較重,不悲憫衆生苦,因此佛說他們是小乘人,是焦芽敗種。
菩薩們証得第八識明心,同時也斷了我見,知道第八識爲真,五隂爲妄,不再認五隂爲我,以後修行所要走的路就是大小乘同時起修,在小乘解脫道上也要滅貪愛得解脫,但菩薩們不是永遠滅去五隂身而不用,而是善用五隂身修學佛法,同時也利樂有情,從此雖然生活在三界世間,但心卻自由解脫。菩薩們走大乘修行之路,慈悲心重,發願自利和利他,雖能心得解脫,永不滅度,不像阿羅漢那樣害怕生死苦,滅掉自己,未來不再出生在三界世間裡,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人。菩薩如果取滅度就違背了菩薩戒,違背菩薩的慈悲心,違背諸佛的教導。所以得解脫的菩薩,命終還要保有一點思惑煩惱不斷,才能繼續在三界出生,這叫作留惑潤生。
第七節 大小乘兩種解脫
解脫有兩種,一種是二乘無學聖人阿羅漢和辟支佛的解脫,一種是大乘菩薩的解脫。小乘的解脫,就是對三界世間法再也沒有貪愛,貪嗔癡的無明煩惱全部斷盡,不再被三界生死所係縛,有能力滅掉自己的五隂十八界,入無餘涅槃。修學四阿含經當中的苦集滅道四聖諦理,証得五隂無我,斷除我見和三縛結,然後証得初禪,再斷貪愛,斷我執,就能得解脫,出離三界的生死輪回。
中乘辟支佛們修行十二因緣法,斷盡無明,就能出離三界生死輪回,滅盡自己以後不在三界中出生,這樣就能得解脫。以上兩種解脫,都是五隂通過修行才能得到的解脫,不是本來就存在的解脫,是不究竟不徹底的解脫。這種解脫沒有解脫色,最終要滅掉色身;這種解脫也沒有斷盡所有的無明,無始無明仍然沒有破除,還有變易生死沒有解決,還沒有真正解決生死大事,因此不是究竟的解脫。
大乘的解脫,是菩薩通過修行菩薩六度,參禪証得本來就解脫的如來藏心,明心見性以後,依止於自由自在的如來藏,五隂也就能斷盡貪嗔癡無明煩惱,斷除對三界世間的貪愛,最重要的是還要斷除法執,漸漸就能得究竟解脫,而生生世世保有解脫的五蘊身,利益無量衆生。菩薩們不僅要斷盡煩惱,還能斷盡煩惱習氣,無始無明和塵沙惑也要全部斷盡,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也要全部斷盡,這樣証得佛地的無住處涅槃,得究竟解脫。這是真正的也是最終的究竟解脫,這種解脫有解脫色,佛陀用此解脫色分身無數廣度有緣。而証得如來藏明心見性時,就知道如來藏不生不滅,不在三界中,不被三界生死所係縛,本來就解脫,五隂依止於如來藏,也是本來就解脫的。
第八節 小乘斷的是什麽疑
小乘的斷疑,是斷掉對佛所教導的四聖諦法能否得解脫的疑,斷掉對自我是否斷了我見的疑,斷掉對他人是否斷我見的疑。斷疑以後,就能正確判斷某人所說佛法能否讓衆生斷我見得解脫,能夠正確判斷自己及他人是否斷我見,對法對己對他人不再生疑。但是他們因爲沒有証得大乘法,還有極多的所知障,所以還有對大乘法不確定的疑。
第九節 四念處觀的殊勝果德
佛說從七年到七天等不同時間,精進修行四念處觀都可証果,這是指那些善根深厚、煩惱輕微、遮障少、前世學佛時劫久的人,他們如果能像佛陀要求的那樣去精進修行,幾天至幾年就能証果。而無始劫以來學佛時間短、煩惱深重、遮障重的人,就需要七年以上的精進修行才能証果。也許多數人一百年也不能証果,有的人甚至連觀呼吸都觀不好,心裡無論如何也靜不下來,更不要談証果了。
但是也像佛說的那樣,不管什麽人,只要精進修行四念處觀,能做到心心念念都是四念處,心心念念都能觀行,改變無始劫以來對五隂世間的攀緣習氣,降伏了煩惱和業障,証果還是不難的。難就難在業障關過不去,自己不肯下決心用功辦道,散亂習氣不能降伏下來。真能做到勇猛精進,做到如佛經中所說的那些修行,肯定就能証果了。
這個四念處觀的修行方法非常殊勝,大家不要嫌棄小乘的修行,其實這是修行的捷徑。佛說的捷徑才真是修行的捷徑,戒定慧具足,實修實証,不是嘴皮子功夫,不是情思意解,不是想一想琢磨琢磨就証果的那種。
從佛教導給我們的修行方法中,去體會什麽才是真正的實修和實証,需要付出什麽樣的代價,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意識心理解理解,什麽代價也不用付出,什麽戒也不用守,什麽定也不用修,意識理解的乾慧就算証果了。我們要深信佛陀的智慧,聽從佛陀的教導,對自身的修行才有真正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