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5-02-20 06:26:08 阅读: 3972

第四章 五蕴观行的第二部分

第一节 五阴非我之理

一、成唯识论述记中讲的五阴非我之理

原文:内识所变。至实我法性。述曰。此显依他。我法名假。先显其体。实非我法。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体依他。缘起是有。而非是彼。妄情所执。实我法性。此缘起法。无主宰故。无作用故。

释:内识,是了别内六尘的七识,内六尘由七识参与变现,三个能变识(第八识、第七识和前六识)共同变现了内六尘和五阴。六识和五阴是依他起性,依种种缘而由第八识所生。变似假我五阴七识,变似宇宙器世间,其实这些法都不是真实有,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五阴非我非实,七识非我非实,六尘非我非实,一切法都非我非实,由内识所显现出来的假我假法,现象上好像是有,实质却是无,幻化的即为空。

五阴六尘六识只是一个假名词,是依各种缘而生成的。缘起法表相上看是有,其实只是众生的情识虚妄的计度为我为实,好像有个我,有种种法;实际是没有,幻化非真,犹如梦中物。这些缘起法是因缘所生,并没有自主性,没有主宰性,也没有真实的作用。

我,是主宰义,既然五阴没有自主性,没有主宰性,五阴就不是我,只是一个名词概念,假有非真。五阴没有真实的作用,表面的功能作用没有主宰性,都不是五阴所为,其背后另有一主宰者是真正的主人,是真正的我。那个我才有真正的作用,有真实的作用,有自主性,能主宰一切法的生住异灭。

没有真正的五阴,没有真正的五阴作用,也没有五阴的真正作用。众生觉得五阴有作用是妄知妄觉,心错乱的缘故,心迷惑的缘故。其实也没有迷惑颠倒的心,都如空中花,梦中境。入地以后,不再感觉五阴有真实作用,不再认为一切法都有真实的作用,全部都是假相,没有真实作用,只有第八识有真实的作用。就像一个木偶人并没有真实的作用,认为木偶人有真实作用的,都是被假相所迷惑的颠倒众生,不识真假,错认主人公。

二、为什么五阴非五阴?

所谓五阴者,即非五阴,是名五阴。这是公式,可以套用,比如:所谓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某某这个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并不是本人。但这个名字可以引出本人,名字也不离本人。没有本人,就没有名字,但是本人可以没有名字。本人依名字显现,呼唤某某这个名字,本人就出来。

同理,所谓的万法,即非万法,是名万法。万法比如是某某这个名字,名字背后有人,万法背后是如来藏。依人有名字,依如来藏有万法。人可以没有名字,如来藏也可以没有万法。一切法都是个名字,相是有,只是没有实质,如来藏没有相却是实有,祂有实体,有真实的功能作用。

三、怎样理解六根是虚妄无我的

六根都是生灭性的,其中五根是第八识依业种和父母缘以及意根的执取而产生出来的,缘散即灭去,不是自在的,没有自主性。意根是第八识输送识种子所生,也是刹那生灭连续起来形成的识的假相,入无余涅槃时,也能灭掉,因此也是虚妄不自在的,幻化而非我。观行时,要慢慢地思惟,非常深细地思惟,内心里才能有所触动,才能真正地认可六根以及五阴不是真实的,不是真正的我。要修出禅定,在定力的配合下思惟观行,一个法思惟完成之后再思惟另一个法。把所思惟的内容深深地悬在脑海里,要深,要慢,要细,心思不要浮躁,深悬着所思惟的法,内心几乎是不动的,其实是动得很慢很深细。这样的观行,才是正确的真正的观行方法。

四、无四相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五阴十八界这个假我,是第八识依各种缘变生的,是虚妄、变异、无常、空、苦性的,因而是无我的。这需要做深刻细致的观行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内心才能确认五阴真的不是我。既然我是虚妄的,同理可证,他人也是虚妄的,所有的众生都是虚妄非我的;那么依赖众生五阴而有的寿者相,当然就是不真实的,也是虚妄的。修出定力,好好观行这些理是很重要的,这其中要修很多法,八正道以及三十七道品都要修好,才能证得这些法都是空的,口说空没有用,那仅仅是口头禅而已。

五、我所有之法也了不可得

断除我见以后证得五阴并不是我,既然连我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我所拥有的法,表面看六尘境界好像是属于我所有,好像很真实,但是这些法生灭变异,没有自主性和自在性,都是幻化的,因此都不能被拥有,况且也没有主体的我去拥有。

拥有和使用,只是一种虚幻的假相,没有实质。拥有,是七个识心的占有,但是识心无形无相,要如何占有?比如说衣服,七个识要如何拥有衣服?金钱,七个识要如何拥有金钱?拥有一个人,七个识要如何拥有一个人?自己的五阴身都无法拥有,何况去拥有他人的五阴身,拥有名闻利养,七个识要如何拥有名闻利养?根本不可能。所以佛才说,一切法都是虚妄的了不可得。幻化的东西,如何得?我们掐指算算,无始劫以来究竟得到了什么?就说刚刚,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仅仅是自心虚幻的觉受而已,哪有实法。每个人无始劫以来就是在不断的执著自己虚幻的觉受,追求和满足于虚幻的觉受罢了,哪里得到和失去过什么。

现在听到天上打雷的声音,和耳旁蚊子叫声,这是同时听到的。可是雷声已经过去了多长时间,经过了多远的距离才被听到的?听到的时候,雷声早就消失了,天上已经不打雷了。既然雷声与蚊子叫声一起被听到了,声音在耳根里就不分先后。一个声音经过几秒钟到耳根里,或者经过几分钟传达到耳根里,那个声音的本质境还存在吗?早就不存在了,听到声音时,外界真实的声音就消失不见了。那么别人骂我的声音被我听到了,那个骂声还存在不?也不存在了,听到的本质境声音的幻化相,犹如山谷里的回音一样。那么听到的骂我的声音有多虚妄?非常虚伪不真实,六识所接触到的法都是这样。

六、五阴的集、味、患、离、灭

色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子形成的有相物质,摄持在众生的十八界当中,属世间法,包括众生色身和宇宙器世间。这些色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虚妄的、空的、不久住的,这是世间生住异灭的运行规律,本身并没有好恶和过患。如果我们执取这些色为我或者为我所有,认为色是有滋味的,长久不变的,于是对色生起了执著和贪爱,这样一切过患就出现了。因为贪爱色,执取色,心就被锁在三界中,不出生死轮回,未来永远苦恼不断。

五阴都有集、味、患、离、灭,色阴的集,就是出生色阴的业缘及造业种子的累积。色阴的出生是有缘有因的,什么缘因能产生色阴呢?贪爱集就是色集,因为有贪爱的业行,就有未来世的色阴出生。色灭,众生通过修行是可以灭掉对色的贪爱,灭掉贪爱以后就没有生死过患了。

色味,我们认为色阴是有滋味,有乐趣,是非常可爱的,于是就贪着色阴,有贪爱生死烦恼就不能断除,那么就有未来世五阴的出生。色患,色阴是有过患的,因为色阴是无常的,是苦的,是空的,是变异的,因此就有无穷的生死过患,有色阴就会生出苦恼。色离,众生通过修行可以离开对色的贪爱,离开贪爱就能解脱生死,得大自在。如果能离开贪爱,现起初禅定,就能断除烦恼,心得解脱。

受阴的集,触集就是受集,六根总要触六尘,触之后就要出生六识,就有六识的受阴,有受阴就会不断地产生苦受、乐受以及不苦不乐的受,因此生死苦受不断,苦恼不断。受味,产生觉受以后,众生就认为觉受很有滋味,心生喜乐,就生起贪爱心,爱乐于受,喜乐于受,心被束缚住了,这样就不免有未来世五阴的出生。受患,六识这些觉受都是有过患的,都是无常的、生灭的,都是苦的、变异的、不可久住的烦恼法,因此需要全部断除。

受离,众生通过修行可以离开对觉受的贪爱,不再认为受是有滋味,是可爱乐的。受灭,修行八正道以后,就真正地灭掉了对受的贪爱和喜乐心,心得寂止和清凉,得到解脱的真实受用。触离受就离,触灭受就灭,六根尽量少触六尘,受就减少了,如果没有受就没有受的过患。

触集就是想集,触灭想就灭,六根触六尘生想,六根不触六尘,想就不出生;触集就是行集,触灭,行就灭,六根触六尘,就有身口意行,六根不触六尘,身口意行就灭。名色集就是识集,名色灭,识就灭,名色五阴出生,六识就出生,名色五阴灭,六识就灭。

七、我与我所都属于我见

我见难断,因为根深蒂固,我所见也非常难断,因为根深蒂固。意根把五蕴一部分功能作用当作我,就把另一部分功能作用当作我所,根深蒂固的执为我和我所有的,这样的习惯性的认知很难转变。要想断除意根这种不如理的知见,需要长期性的观行,不断反观自己对五蕴的各种观点看法,定中如理思惟。

我与我所是非一的,不同的、有别的就是异。比如说认为受蕴是我,那么色蕴就是我的我所有的,我与我所就是异,好像断了色蕴是我的我见,但是把色蕴当作我所的知见也是根深蒂固的邪见,我与我所都是我见,都很难断,却都要断除。断我见之后,知见扭正,就会认为我与我所不异,受蕴不是我,色蕴也不是我所,二者都不是我。

断我见之前,把受蕴当作我,把色蕴当作我所,认为受蕴在色蕴中,色蕴在受蕴中,二者互相存在,周遍其体。断我见之后,知见扭正,认为受蕴非我,色蕴非我所,受蕴不在色蕴中,色蕴也不在受蕴中,二者不互相存在其中,色受想行识五蕴非我故。

这个问题难思议,需要在禅定中,把问题悬在脑海中,悬在意根中,有一天就会开窍,通达其义。这个结解开,断我见的障碍就会排除,观行阻力就小了。

八、我见和我所见都要断除

观行断我见,既不把色受想行识五蕴当作我,也不能当作我所,不能说色蕴不是我,却是我所能拥有和使用的,不能说受想行识蕴不是我,却是我所能拥有和使用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我,这是错误的看法和知见,我能拥有色受想行识也同样是错误的看法和知见,这些知见都要灭除,从心里挖掘出去。

有个我所,就有我,就是没有断除我见。是谁把色受想行识的功用当作我所有的呢?当然是意根,是意根无始劫以来一直在使用利用这些功用,认为自己有这些功用,因为有这些功用,就生起我慢和我执,生死烦恼不断绝。

当意根想要有这些功用时,第八识就会毫不吝啬的为意根出生色身和六识,现起这些功用,意根就把这些功用当作是我和我所,不知道都是第八识的,于是生死流转不休。要想摆脱生死流转的苦恼,一定要让意根断除这些想法和知见,不再让意根认为这些功用都是我和我的,这样意根就无我了,渐渐的不再想利用这些功用造作烦恼业,渐渐的就会减轻对这些功用的执著和贪着,生死业就消除了。

无始劫以来意根一直执着五蕴十八界,为什么执著?因为意根认为这些法就是我,就是我所有的,因此才有执著。如果意根不认为这些法是我和我所有的,就不会再执著了,因为知道执著没有用,贪着没有用,五蕴十八界是空的苦的幻化不实的,是抓不住的。意根一旦证得这个理,就会逐渐减轻执著,越来越自在和解脱了。初果证得五蕴无我,就得法眼净,心眼就开始清净了,见清净,行就清净,烦恼断尽时,行是最清净的。

九、五阴的功能作用

打字时,手眼是色阴,看屏幕了别字体和屏幕是识阴,思惟构思是识阴,接纳屏幕状况是受阴,生起觉受是受阴,了别屏幕状况和字体大小是想阴,了别心里念头是想阴,手指头打字是行阴,不断构思是行阴,呼吸等等身根运动是行阴。所有五阴作用都是识阴和行阴。

分清说话时、吃饭时、走路时、观想时的五阴作用,在六根触六尘时,分清色受想行识的功能作用,之后再观行思惟,各个功能作用是如何生起的,如何运行的,如何变化的,最后又如何灭去,如何转移的。再思惟如何是无常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再思惟这样的功能作用能是我吗?我就是这样生灭不已的吗?就是这样不断变异不停的吗?智者绝不会认这样的作用为我。

十、小乘断我见需要修行四圣谛法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了知世间一切法都是苦,才能生起出离心,有出离心是修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出离心,修行就会懈怠不能精进,断贪爱就更困难,道业很难增进。时常反观自己,是否识苦知苦,是否有出离心,这条没有做到,后面的修行就精进不起来。

如果要断我见,证得人无我,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人,人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我,我的概念是什么?无我,又是指什么?什么是空,空的概念是什么,空都有多少种类?什么是无常,什么是生灭,无常为什么不是真实的?对这些法,心中要有明确的认识。常常思惟这些法,心中要牢牢地树立起一个认知:无常法是不断生灭和变化的,是不能把握的,都是空的,都是不真实的,不是应该依靠的我。

我们不能再把这些法当作真实的,当作是我,当作是我所拥有的,不要再去抓取和执取,执取这些法就会永远沦落于生死中。把这些观念牢牢树立起来,颠覆自己从前错误的认知,慢慢就能断除我见,断除三缚结,从而获得解脱和自在。做到这些很不容易,有时虽然表面或口中都承认五阴是空幻的,但是内心深处的意根并不承认,要想让意根承认和认可,就需要常常思惟这些道理,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就不屑深细思考,那样意根的知见不容易纠正过来,修行就不能有进展,这很关键。

苦的不是真实的,苦的不是我,这个观念要树立起来,无常的空的,就不是真实的,不是我,这个观念也要树立起来。树立起这样的思想观念是很不容易的,一旦树立起来,以后修任何法都很容易,知见很快就能修正过来,无论断我见或明心以及今后的任何观行,都不太困难了。阻碍我们修行的就是烦恼、烦恼习性和错误的不正确的观念和理念,观念修正过来,烦恼也就容易降伏,智慧就容易生起来。修正知见最关键,知见正确,就能断了我见,断了邪见,以后的修行,一道道的关口都能突破下来。

十一、断我见是观行五蕴败毁法

小乘断我见,是证知五蕴十八界的苦、空、无常、无我性,五蕴我等于无常,等于空,等于苦,是需要破除的。五蕴是能毁灭的,能被破除和毁灭的,就不是真实的。

真实真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世俗界的真理、事实,另外一种是指大乘法中永远不生灭的第八识。而小乘断我见的修行,知道有个第八识不灭,与五蕴十八界有区别,是五蕴十八界的所依,这样就足够了。观行思惟的重心在认识五蕴十八界在世俗界的真理是可毁灭败毁的法,没有真实性的,其真相就是不久长的相和苦相、空相、破毁相。

如果断我见是证得五蕴非第八识,方向就错得离谱,我见依然存在。不少人的头脑和思惟总是陷入一个误区里出不来,是什么原因呢?一个是受到了某种误导而先入为主,一个是逻辑思惟力不足。思惟力不足,与定力不足有关,与前世的善根福德有关,这需要自己一点点的累积定慧和善根福德。前世不具备一定的修学根基,今世修行不能有多快。如果强求自己非常快的悟,在各种因缘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在自己心性等等还没有转变成与菩萨相似的情况下,着急参究第八识,连五蕴无我都不去破除,对自己的道业有害无益,往往适得其反。

十二、观行和证得觉受无我是非常重要的

众生都把觉受当作真实的,当作我,当作我所有的,然后追求觉受,满足和顺从觉受,为了自己的觉受不惜造作各种业行,尤其是造作恶业行。我们要解除生死苦,就要观行觉受的虚幻性、不实性、幻化性、空性、非我性,这样就能证得觉受确实是空幻的、不真实的,就不会再注重觉受,也不追求觉受了,就不会造作贪嗔痴烦恼这些无明恶业了。这样断除了我见,贪嗔痴烦恼逐渐淡化,心逐渐清净。

觉受如何是空的、幻化的?觉受从哪里来的?觉受主要是六识的觉受。其实后面意根的觉受也是非常重要的,意根如果没有觉受,就不会促使六识去造作贪染业,也不可能要求得解脱,精进修学佛法。六识的觉受一方面来自意根,受意根的影响和指挥;另一方面,六识自身在了别六尘境界时,受境界的影响,对境界起贪厌,受心所法出现时,就产生苦乐受。

六识的觉受是如何出现的?如来藏把识种子输出来,形成了六个识,六个识生成以后就开始运行,五遍行心所法以及五别境心所法出现,于是就分别六尘、执取六尘,对境界产生了觉受。之后认此觉受为真实、为我,顺己者贪,逆己者嗔,就要造作贪嗔痴这些无明业,之后生死轮回果报不断。那么我们把觉受观空以后,证得五阴无我、觉受也非我,就能降伏贪嗔痴烦恼,这是很重要的。

十三、不能断我见之因

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无常的事情发生,尤其是现代信息如此发达,无常的信息更是不可胜数,可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对这些无常信息没有感慨,没有深思,几乎很平淡的就翻过去了?尤其是涉及到自身的无常,为什么也能看得惯,都能麻木而适应?如果一个人很容易适应无常,从来不深思,从来不反思,从来不受触动,那怎么能在无常中证得五阴无常非我呢?

辟支佛看见树叶掉落,就知道世间无常不可乐,立即出家到山中思惟无常法、因缘法,不再贪恋世俗。过去的外道也知道世间无常,而出家到山中修道,只是外道修行所依据的理论不正确,可是那个善根也不浅了。能舍世俗,在我们现代社会能有多少人?对无常法内心麻木、不敏锐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贪恋世俗的原因,以至于认为无论发生什么,世间都是可爱可依恋的?有这个心,不容易看破无常,不容易断我见证果。

不能断我见,要多找找自身原因,多观察一下自己心里的思想观念,思惟习惯,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我见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观念关系很大。多数人遇到无常,即使很痛苦,也能轻易的放过去,不反思,不深思,思想观念也不正确,定力也不足,导致一辈子在无常无聊中度过,也能完全适应,丝毫不引起内心的触动,平平淡淡,稀里糊涂,这样怎么能生起智慧?

其实,我们是真的观察不出无常、不知道无常吗?意识很容易了知无常,也容易了知苦,了知空也不难,意识心也常常说无我。那为什么还不能断我见呢?很多认为一切法无常无我的人,即使别人承认他断我见证果了,他自己内心都不敢承认,为什么不敢承认?还是因为心虚,因为没有实证,内心深处没有认可此理,心里感觉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踏实,他们自己也知道这点,所以不敢肯定自己,平时只是说说玩而已。

根本没有多少人意识心认为自己的五阴是恒常不变的,那为什么还不能断我见?因为无常的想法和看法,不是意根的看法,意根并不知道五阴无常、一切法都无常,那就不能断我见,即使别人说他断我见,他自己也心虚不敢承认,没有证据,没有理由之故。

十四、观行五蕴要牢牢树立无我的观念

有空闲时,看看窗外的大树,或者自己画一个大树图,常常思惟树根以上五蕴七识的来龙去脉,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常作此观行,断我见和明心,就不是很难的。只要自己本身的因缘条件具足,任何一个法,都能促成自己证果和明心,法法都通向无我和无生,绝没有偏途。

小乘观行,心中要有这样一个概念和思想:生灭变化的不是我,不能常存的不是我,各种因缘聚合起来的不是我,被出生的不是我。这些观念牢牢树立起来以后,通过禅定中观行认清这些理,才能断我见。而这个观念、概念、思想的树立,任何人都帮不上忙,这是每个人自己心里的认知,其他人实在没办法。就像老师教育学生说:这是黄色,具有如此如此的特征。至于学生心里是否能认这个黄色,是否准确把握了黄色的概念内涵,别人就没办法了。这需要自己亲自的思惟认知,自己消化这个概念含义,才能承认和记下这个黄色,然后就证得黄色了。再比如说,老师教一个“大”字,把读音和含义、字形都教给学生了,学生是否能承担下来,是否能理解,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别人没办法。

观行五蕴也是此理,必须自己内心深处承认这个结论才行。如何才能承认?勤奋努力修习禅定,这定中思惟观行,需要具足的条件都要达成,工具要完善,心力要足够,然后要有善思和巧慧,就能观行成就了。断我见,树立起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很重要,内心有一种牢固的观念,当遇见一个与观念不一致的事理出现,内心马上就能否决掉,不认它。那么生灭无常就非我的观念一旦树立起来,观察一切法,观察出生灭变化无常了以后,就能否认它的真实性,容易认可无我。改变思想观念是最难的,一旦改变,后续的成果不可思议。

十五、理明是解脱的前提

要想解脱,必须按照佛理修证,断我见,证五蕴十八界空,无人我无四相。进而舍离五盖,发起初禅,断烦恼去我执,命终才能出三界,得解脱。不知什么是我,我是什么,死执七识和五蕴,空喊破执和放下,只是徒劳而已。

小乘的解脱和放下,必须观行五蕴十八界的虚妄,一个蕴一个蕴去观,一个界一个界去观,渐证初果至四果得以出离,别无他途。外道不知此理,积年修行,修得最高禅定,生到最高层天,死执定中境界为涅槃,不知定境乃法尘。有知即是想,即是我,仍在五蕴中,不出生死,何时解脱,遥遥无期,所以理不明,禅定再强,也不能解脱。

十六、修行离不开六识

学佛修行离不开六根,离不开六尘,更离不开六识,而恰恰是需要在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上修行,离开十八界没法修行。修行是要用六识的身口意来修,不能灭除六识而不用。只有悟后修四禅八定时才可以暂时灭除六识而深入禅定,以发起无量神通,修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余时候都要用意识心参与思惟佛法、参禅、观行断我见,以及熏习意根,断除意根的执著和染污。

既然要用六识,就要有六根,没有六根不能生起六识,而且意根只有断我执的大阿罗汉才能灭掉,普通人是灭不了的。如果还没有断我见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断我执,只有我见破除,对自我的执著才能一点一点断除,这是修行次第,是不能跳跃的。如果没有断我见的人说要断执的话,那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根本做不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