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5-09-24 11:07:12 阅读: 256

第七章 断我见的功德受用

第一节 断我见以后的解脱功德受用

一、系缚与解脱的差别

断了我见以后,色身的觉受还是仍然存在,只是内心没有颠倒见,智慧生起来了,慢慢就有能力得解脱。真正断我见以后,对于自我的贪爱就会减轻,不再贪爱我所拥有的色声香味触法,遇到逆境时也能看得开,不再像从前那么痛苦。断我见不认五阴为我以后,色身怎么样都觉得无所谓,这就是初步解脱的觉受。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解脱受用,比如阿罗汉没有乞到饮食时,就以牛粪充饥,他们觉得也无所谓,即使睡在墓地上,也觉得无所谓;穿的衣服是从尸弃林里尸体上捡回来的,补了又补,自己觉得也无所谓,这就是心得解脱、不着色声香味触法的解脱功德受用。

有所谓,内心就有系缚,心不解脱,无所谓才是真解脱,身心处于什么环境条件都行,那就是解脱,就是自在;相反,怎么样也不行,无论如何也不知足,那就是生死系缚,就是不解脱,心不自在。对于自我越执著越在意,就越不容易成就,贪爱自我的人,系缚自己就很严重。

过去修行人,独自在深山里,吃的很艰苦,住的很艰苦,用的很艰苦,可是他们都无所谓。因为他们为了修道,为了成就道业,不是为了色身的享受,所以对于色身五阴就不执著。现在的人为什么修行这样的缓慢,没有成就,就是因为生活太舒适,贪着心重,不容易生起出离心,道心不强,禅定不容易生起,观行就不成就,内心的思想观念就扭转不过来。我们要想解决生死大事,就要深细思惟四圣谛理,首先对于苦圣谛要有深切的认知,知苦才能断集,慕灭才能修道,最后才能心得解脱,心得自在。

二、证初果的功德受用

大小乘的见道位,处于初果阶段,其智慧认知程度好比遇见了一个人,对其人得以初步了解,但了解得还不是很深透和全面,与不见面时的了解和认知还是截然不同的。在以后与这个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个人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加深了印象,对其言谈举止有了一定的了解,时间长了,了解多了,也就认识深透了,信任度就会不断的增强。证初果和刚刚明心时也是如此,初果的见道虽然没有断除根本烦恼,但总体来说烦恼还是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降伏和减轻,身心都有所转变,心性与凡夫有本质的区别,这是见道证得无我的功德受用。

如果说初果由于没有断除根本烦恼,与断烦恼的三果人有区别,就认为烦恼应该与凡夫一样,那误会就大了,足以误导很多人,致使一些凡夫人认为烦恼很重是正常的,并不影响自己成为初果人,实际上烦恼重是不正常的。如果烦恼没有有效降伏,说明他并没有见道,修行没有成效,身心没有得到改变,不可能断我见,还没有真正认识无我之理。有很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遮掩自己的烦恼性,还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证果了,断我见了,丝毫不怀疑自己所谓的果是真果还是假果,不知道冒充圣贤人这个因果的可畏。

初果见道以后,在以后的历缘对境中会逐渐加深对五阴十八界无我的观行,无我性增强,烦恼再次降伏和减轻,就会成为二果人;再加深对五阴无我的认知,修除五盖,发起初禅定,贪欲烦恼渐次灭除,接下来嗔恚烦恼也灭除,就会成为断除贪欲嗔恚烦恼的三果人;再精进修持,更加深了对五阴无我的观行,无我见地很深透,所有烦恼全部脱落,我执断尽,就成为四果阿罗汉。

从凡夫到四果的修道过程,与听说一个人到见到这个人,再到完全熟悉了解这个人,其过程是类似的,不可能刚一见面,就非常熟悉这个人了。证初果也是这样,刚刚见道,内心里无我的程度不可能很深透,以至于断除了贪嗔痴烦恼,但是一定是与断我见证得无我之前有所差别,有所不同了,身心世界一定有变化,一定有初步的解脱功德受用。如果没有初步的解脱功德,就没有真正断我见,没有真正见道证得无我。只要证得无我了,因我见而起的烦恼就会降伏下来。

三、断我见之人的无我修为

大小乘混合观察时,六根六尘六识的观察要透彻,六识是第八识当下变现的,刹那刹那的生,刹那刹那的灭。六根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意根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五根也是第八识输送四大种子生出来的,刹那刹那的生灭,六尘是第八识输送四大种子生成的,也是刹那刹那的生灭。十八界因为变化太快速,以至于显得连续不断好像没有变化一样,让我们误以为太真实了,识心就被蒙蔽了,因此错觉,贪爱就生起了,其实没有一个法不是刹那生灭的。

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的我,身体细胞在生灭变化,食物在身体里进进出出,色身也在刹那改变。如果能观察出一段时间内的生灭变化,就能大体知道色身的生灭无常了。色身跟十年前比就感到非常明显的不同,身体的一切都大变样,心里的想法和认知都改变,整个人都换了,把心都融入观行当中,就能证得整个假我五阴虚妄、无常、生灭、空、幻化、非我。

如果能把小乘四阿含学好,先断我见,再明心,我见就容易断彻底,烦恼性障的降伏就很快。如果直接参禅而明心,再加定力不足,理解的成分多,证悟不太可能了,我见就不能断,这个假我总要出来兴风作浪,造作烦恼业行,阻碍自己的道业。降伏自我,对于修行和自他利益都是极重要的,一旦降伏了,自己生生世世都受益无尽,心不生苦恼。

断色身我见和识心我见已经很多世的人,绝对不会在意自己的色身,不会很照顾自己的色身,不会为了色身去付出很多的代价,也不会遇事都要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为他人为团体做事,绝对不会想要回报,不会算计来算计去。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去与他人发生冲突,多数都是谦让而无我性的,尤其是最小的个人利益更不会去计较和争执,心态大度,他人就很愿意与之相处。

通过以上观行,一旦证得五阴无我,最低程度是初果人,烦恼轻微的直接就获得二果。如果已经修得初禅定,就能逐渐断除贪爱和嗔心,获得三果。各人福德因缘不同,修行时劫不同,获得的果位就不同。利根者,闻法略微思惟就能证果,不必经过长久反复观行,也不必面面俱到的都观行完全和彻底,只从一个方面一个点思惟突破,整个五阴就冰消瓦解,全部攻破。从此就坐在五阴的化城里,大做梦中之事。即使根性不是很利,日久功深也能证得初果,断得三缚结,从此永绝三恶道,也是大幸之事。为此花费多少心血和代价都是非常值得的。

四、断我见以后身心都会转变

真正断我见之后,人虽然还是原来的人,可是心已经不是原来的心,心行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是断我见的功德受用。真正的断我见,整个人都会发生改变,不再像从前那样该怎样烦恼还是怎样烦恼,该怎样贪还是怎样贪,该怎样慢还是怎样慢,该如何嗔还是如何嗔,绝对不可能是原来的心态。如果心行还与从前一模一样没有改变,那仅是理论上的断我见,不是真正的断我见。

真正证得了无我,身心世界一定发生改变,不是只在理论上知道无我,实际行动上就表现为处处无我了,因为知见倒正过来了,理论上的知见没有多大用处,解决不了实际的生死问题。理论上觉得断我见,可是实际并没有断我见的人,应该再深修禅定如理观行,把缺失的三十七道品都补足,一定要保证真真切切地断除我见,让身心世界有所转变,这样才有真实的功德受用,内心有解脱的影子。

五、断我见时的觉明现象因意根产生

断我见以后出现的觉明现象,身心出现的各种轻安喜悦的现象,都是由于意根的智慧触动而出现的,是意根的情绪在身心上的反应。意识无法使身心有反应,无法让身心出现轻安和喜悦的觉受,所以断我见一定是意根断除了我见,意识的我见当然也同时断除了。如果没有轻安喜悦觉明现象的出现,也认为五阴无我,这是意识断我见,还没有深入到意根的内心深处。意根最初认知到这个理时,会出现轻重不同的反抗烦躁的现象,前世根基比较好的人,观行过五阴的人,就不会有这些烦躁的情绪,不会反抗,直接就有喜悦的心境出现。

这就是实修的结果,没有实修的阶段和过程,不能说明真正断我见了。真正断我见之后,身心一定转变,心行一定改变,圣性一定出现,内心一定是空的无我的,怎么能还有那么严重的烦恼,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乱相出现呢?不可能的。内心空了,多余的事情就不想造作了,与无为有初步的相应了,哪里会有那么多的乱事发生,况且还能出现那么多的恶行,根本不可能出现。

如果禅定不足,观行真的很吃力,对法义的吸收和理解就不到位。有些深法和甚深法,那就更不能理解和信受了。不能理解和信受时,就会生疑,疑见不断,内心就不安稳。

六、证果后是否还有恐惧心理

断我见以后有一定的解脱功德受用,这种解脱的功德受用随着每个人的证量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所谓的解脱功德就是对于色身、五蕴的心理感受和想法执著性减轻、减淡了,对于不少事情能看得开,不太计较了,尤其是在有禅定的情况下执著更轻、更淡。这也要看断我见的智慧和禅定的程度而定,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是遇到重大的事情还是感到害怕,过后想一想不那么害怕了,三四果人很轻。但是一点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就像四果阿罗汉跟在佛陀身边,大象被灌醉了冲过来,他们害怕也要跑开,四果断了我执的人也怕醉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证得如来藏,还是认为五蕴身是实有的,苦是实有的,只不过这些都是生生灭灭不断变异的把握不了而已,对于五蕴虚幻是如来藏幻化的理没有证得,因此他们还是有恐惧心理。如果是俱解脱的阿罗汉,有甚深的禅定支撑,就没有恐惧心理,比较安然自在一些。

如果是八地菩萨根本就不会有一丝毫的恐惧心理,四地菩萨智慧证量加神通也不会有恐惧心理。四地以上菩萨不仅断我执,也断了一部分法执,不仅证得了甚深如来藏,又有四禅八定,证得一切法的都是幻化相,不是实有的,五蕴身都是空幻的,因此不会对什么法心生恐惧。因为小乘的阿罗汉没有证得如来藏,他认为五蕴在世间还是有其功能作用的,所以才入涅槃躲避苦。小乘证果和大乘证果是在层次上有很大的差别,小乘证得的法不究竟,大乘法才能彻本心源,是究竟的法。所以说断我见的初果人对某些比较大的事情还是有害怕的,因为对色身还是有执,不能断的太彻底,还有法执的问题。

七、证果以后的果报

证得五阴无我的时候,断除了三缚结,三恶道业就不能系缚自己,重罪轻报,将来不会因为过去生造作的三恶道业行而去三恶道受苦报,那些三恶道业的果报只是在人中现行出来,在人中受苦。如果极个别人因为烦恼极重,又造作新的三恶道业,那就不免再去三恶道受果报,所证得的果位也会失去,包括大乘果位。

断除烦恼以后,成为三果接近四果的地上菩萨,因为其大小乘的智慧证量,证得的空法比初果人和贤位菩萨更深更细更广,心更空净,三恶道业消除的更多,更不用去三恶道受报,在人中受的苦也更少。又因为断除了烦恼,只有佛法上的贪爱,不会再因为烦恼而造作三恶道业,因此就不再下地狱了。

但是也会有个别的特例,因为法贪,因为法执,因为愚痴,也会造作大恶业,致使菩萨的果位全部消失,人中受极大恶报。如果佛法中违逆世尊的教导,造作亏损如来亏损佛教的恶业,其三贤十地的菩萨果位也要全部失去。

八、无我的觉受

只要静心思惟,就能看淡色身,与色身疏远,进而不认色身为我,内心就能发生改变。那时就想:何苦呢,整日为身体而忙,究竟图个什么?在世间争来争去,究竟能得到什么?成天我我我的,究竟为了什么?什么是我?生生世世为了色身,而色身就像是一块木头,一具臭皮囊,为了觉知心,而觉知心却是那样的幻化不实,因此为身心而造作恶业得不偿失。

修行真得要静下心来反观思惟,回光返照自己,反反复复问自己:一辈子究竟要的是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又能得到什么,活到最后不过就是个空和空,除了空,还有什么?如果不静心思惟,心行就不能改变,照样说是说,做是做,自己不得丝毫利益,仅仅是在别人面前弄弄嘴皮子而已。成天我慢不断,我比谁都好,比谁都能,谁也不如我,除了我就没谁了,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源。

当真正感知到没有自己时,心里有一种空落感,以前所依赖依靠的东西如今突然没有了,再也不是自己所能依赖的,这时候可能一下子还适应不了,过一阵习惯了就好。心里没有了我,你会觉得很轻松,心里能得到休歇,担子放下了,如释重负,以后禅定就能慢慢增强。

有我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的沉重,为这个我奔波、造业,无休无止,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有我时,对什么都在意,争名夺利,卖弄自己,希望所有人都关注自己,希望所有人都看重自己,希望所有人都羡慕自己,希望所有人崇拜自己,希望所有人都把自己当作神来看待,那个心里该有多么沉重啊!

九、二三四果的解脱功德受用

观行五阴的无常性、苦性、空性、无我性,从凡夫阶段开始,一直观行到证得阿罗汉果,把三界的贪爱断尽以后,观行就结束,这时已经达到无学,对于断烦恼,出离生死方面的修行,再也没有什么可学可证的了。三果以前还有可学可证的小乘法,还没有达到出离三界得解脱的程度,还需要继续修学观行;修到四果时才是小乘的无学,对于解脱法没有什么可学的,已经全部通达,有能力解脱生死轮回苦,入无余涅槃。

观行五阴非我而证得初果以后,再继续深入观行,贪嗔痴烦恼就能减轻,变得非常轻微,这样就是二果人。再继续观行,五盖降伏以后,初禅定现前,就能先断欲界的贪爱,继而嗔恚也断尽,就成为三果人,心解脱于欲界。我慢断尽,我执断尽,三界贪爱断尽,就成为四果无学。从此小乘的修行就此结束,当与三界的缘尽,命终时入无余涅槃,从此解脱三界生死苦,不再来三界受生。

心得解脱的人,能不被世间的五欲六尘所束缚,在五欲六尘当中是自在的,没有贪爱和憎厌,没有喜乐和苦恼,心不沾染尘劳烦恼,也不执著自我五阴。修到这种程度最少是三果的境界,如果再断尽意根对自我的执著性,就是四果罗汉。三果人由于有初禅定,贪欲心断尽,对五阴的贪爱断了,但是对色界和无色界法的贪还没有断尽,意根的执著性还在,所以还不能以身作证,说自己已经完全得解脱,能够完全出离三界。四果罗汉因为断尽我执,就能证明自己已完全得解脱,世间任何一法也不能束缚自己,心不着一切法,因此就有能力灭掉自己的五阴,出离三界,不受后有。

十、佛法修证的目的是断除无明

初果人大的烦恼降伏下来了,不会再造作杀盗淫妄,但小的烦恼仍然有,与凡夫相比,心性无我,烦恼变得轻微了,得到有效降伏了。但凡夫在修证过程中,如果修行得力,其烦恼也是逐渐降伏的,与没有修证之前是不一样的。初步断我见的人,有关我的烦恼就不会那么重了,毕竟没有初步的我见了,只是无我的程度不同,心性降伏的程度不同,解脱的功德也受用不同,但都有受用,都有部分解脱。

佛法的一切修证,目的就是断除无明,有无明就有各种烦恼,那么证果明心最终都是解决烦恼问题的,无明没有了,烦恼就没有了,消除什么程度的无明,就会降伏什么程度的烦恼,或者是断除什么程度的烦恼。断我见的初果如果不与降伏无明烦恼挂钩,那断我见和明心还有什么用?获得理论知识就行了吗?学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断无明断烦恼的吗?为什么不解脱,为什么有生死苦?不就是有烦恼有无明吗?学佛的根本目的目标都没有了,已经晕头转向了吗?每个人现在还不是佛,是什么原因?不就是有各种无明有各种不同层次的烦恼吗?

 证果断烦恼,犹如截断一颗粗大的树根,树根完全截断,相当于四果。在树根完全截断之前,树根是一点点的截去,一点点的断开。证初果相当于已经开始截树根了,并且已经截去了一小部分,就是三缚结,二果截去的部分更多,就是贪嗔痴非常淡薄了,三果断除了贪欲嗔恚,相当于截去大部分树根,大树随时随地就要倒下来,四果相当于树根完全截去,随时随地就可以入无余涅槃。

十一、三果人退失了初禅定,果位会不会退失?

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果人即使禅定退失,果位也不退失。因为根本烦恼已经断除了不会再生起,枝叶烦恼即使生起,心也不会再如从前一样真有烦恼了,有时候偶尔现起的小烦恼,只是在意识层面的,不是意根深层次的,生起便会快速消失,不是真烦恼,根本不影响其解脱智慧,所以就不影响果位。根本烦恼决定着解脱的智慧,决定着能否涅槃。根本烦恼断了,还能不能生起,在佛经中没见到事例,现实生活中也没有遇到,所以不确定,不排除有特例。

小乘三果和大乘三果的情况是有区别的,小乘三果人因为很少度众生,一般都是出家人,事务比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什么事务,接触的众生少且单一不杂,心能够保持清净,禅定也容易保持,不容易退失,果位就不退,也许有特例。三果人虽然有初禅定,但是不是时时都有,不能时时都在定中,在初禅定中做事很困难,遇到需要太动脑筋和费心思的事就会头疼和烦心,其初禅定上坐时和特意保持时肯定是有,下坐时也许能保持,也许会退失一部分。比如晚上睡觉时就没有禅定,特别用脑思惟时禅定就减轻。

那么禅定减轻和晚上睡觉,果位能保持住吗?当然能保持,不能说醒着时是三果人,睡着就变成一二果或者凡夫。所以暂时退失初禅,果位不退。初果人有未到地定,禅定也很容易退失,但初果位不退。大乘七住位菩萨也有未到地定,也容易退失,但是位不退,名为位不退菩萨,不会变为凡夫,假七住菩萨谈不到退的问题,因为根本没有进七住位。

再比如说佛陀在四禅定中成佛,具足了四禅八定和灭受想定,但佛陀不能总住在二禅以上的禅定中,在这样的禅定中无觉无知,无法生活和度众生,佛陀平时行住坐卧只能保持初禅定;具足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也不能总在二禅以上的禅定中,行住坐卧也许能保持初禅定,也许不能保持。但是不能说不在四禅八定中,佛陀就不是佛了,阿罗汉就不是阿罗汉了,所以不在禅定中,果位是不变的。即使佛陀在初禅定中讲法一个月甚至一年、一劫,不入二禅以上的禅定中,佛陀的果位也永远不会退失。圆觉经中说:譬如销金矿,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意思是说佛已经从无明烦恼中修炼成佛了,不会再有无明烦恼了,佛位就永远不退。

那么长期退失初禅定,三果人果位退不退呢?这个要看智慧的保持情况,和身口意行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根据根本烦恼是否现行、菩提心是否退失、是否仍然不着世间的名闻利养来判定果位是否退失,而不能只以禅定而论。阿罗汉还俗退失四果,那是因为暂起轻微贪欲烦恼,后又厌倦世俗生活,又出家修成四果,三四果人断除了烦恼,没办法再过世俗生活了,即使还俗还会再回来。总结起来说,应该以果德来判定果位是否退失,检查三果人的果德变没变,看其思想行为是否还符合三果人的德行。禅定的结果应该是断烦恼,有解脱的智慧出生,如果这个结果不变,没有退失,那么果位就不退。

大乘菩萨的三果,要比小乘三果不容易保持,因为菩萨以度众生为重,接触的众生多,事务也多,用心的地方更多,比较繁忙,又没有时间修自己,禅定最不容易保持,退失是正常的。但是初地菩萨是行不退的菩萨,如果菩萨度众生的行不退,仍然保有大菩提心,行大菩萨道,不知疲倦,烦恼不生起,不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能舍弃自我,一心为佛教事业,并且唯识种智不退,那么初地菩萨的果位怎么能退呢?如果这些果德消失了,生起了贪欲和嗔恚,搞起了名闻利养,那么果位就退了。

三果的菩萨只有初禅定,还没有宿命通,命终以后再托生人间,就会忘记前世一切所修,没有初禅定,外表与凡夫无异。可是意根与前世是同一个,意根的思想观念、品德、福德、菩提心与前世一样,延续到今世,甚至定力和智慧也很强,其心行就与凡夫差异极大,尽管意识受到了世间法的熏染,有了染污,会熏染意根,造作一些不善业,但这染污是有限的、轻微的,意根的清净性起着决定作用,一旦再次遇见佛法,很快就会觉悟,快速消除这些染污,不会成为修道上的遮障,并且还会快速地证得三果,再次明心,进入初地。

所以三果的果位退不退,在于果德是否还在,不能只看单一的禅定,禅定起着断烦恼和引生智慧的作用,既然已经起到了作用,禅定退失一段时间就没有多大关系了,需要时再快速修回来就可以了。譬如打火机,把柴火引生出来,打火机火灭了也没有关系了。

十二、心空以后还有境界显现吗?

众生只要有意根存在,有五蕴存在,如来藏就会输出业种和七大种子,变现出五蕴所需要的法,就有种种境界出现。诸佛菩萨都有意根和五蕴,因此诸佛菩萨都生存在世间一切境界里,广度有缘众生,但这绝不影响诸佛菩萨的心空的证量和无我的证德。因为心空不是要把一切法都灭去才称作心空,而是不认一切法为真,不追求一切法,不执著一切法,这才是心空。

心空是让心空了法,不落于有中,而不是让法灭去了而留心。如果要把法都灭去,首先意根要先灭,继而五蕴身也要灭去,这个众生就消失不见了,然后法就随之灭去。这样的话这个人就消失了,修不了佛法,也不能成佛了。有一些阿罗汉在命终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但还没到命终的时候,阿罗汉的意根和五蕴都还存在着,如来藏就要变现出阿罗汉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法,包括境界。

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何为心空,心空是把法看空观察空,不是把法灭掉让法空不存在。很多人都对心空有误解,认为空就是不存在,实际上心空就是不管什么法出现,心都知道法的本质是空的,因而不去追求和执著法,也不生起烦恼。

如果空就是不存在,那么有人认为自己空了,那还吃饭做事吗?色身还有什么活动吗?把自己灭掉没有?认为空了的人,为什么还用嘴说话,为什么还用手打字?不是空了就是不存在了吗?这样的误会是很大的,佛陀空得最彻底了,可是佛陀也有五蕴活动,也在境界中讲法广度众生。而且还讲五蕴法,讲世界的成住坏空,佛陀这样讲是承认五蕴是真实的吗?是承认世界是真实的吗?都不是的。

佛陀讲五蕴是为了让众生正确认识五蕴,通过修行证得五蕴皆空,佛陀讲世界是为了让众生正确认识世界,通过修行证得世界虚妄,从而达到心空。所以心空就是指心的一种状态,不是让境界空,境界本来就是空的,不用再去空它,修行不是修境界,而是修心,把心对境界的执著空掉就行了。不管心空不空,境界都依然显现,不管显现什么境界,心都要把境界空了,不念不住不执境界。

十三、最稳妥保靠的修行法门

问:是修断我见证果才有把握脱离轮回,还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更有把握脱离生死轮回?有没有一本万利相对稳妥的法门呢?

答:你这个问题的核心思想是:1,如何有把握脱离轮回得解脱?2,修净土念佛是不是比断我见更快更稳妥?而我认为得解脱出生死轮回最稳妥最可靠的办法,是当下就达到像圣贤人那样的德能,身心世界都像圣贤人那样,不仅在知见上在见地上与圣贤人齐,在禅定上神通上也与圣贤人齐,在品德修养上心性上也与圣贤人齐,在心量上愿力上发心上也与圣贤人齐,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上同样与圣贤人齐。总之,在一切方面都要与圣贤人齐,才能像圣贤人那样解脱自在,寂静涅槃,不受业力拘束。

四圣谛的理念能让众生看透看空娑婆世界的五蕴世间,从而能放下娑婆世界的种种缘,一心念佛,求生极乐,心与净土相应,往生则易。如果得初果向和初果了,更能保证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四圣谛理的辅助,念佛则是心不在焉,粘滞在娑婆世界的种种因缘里,徒耗费宝贵时间。所以修四圣谛和念佛二者并不矛盾,可以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证果和明心,都代表心的一种脱离凡夫生死轮回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代表德行德能都很高深了。把这种高深的德行德能取个名字,定义为断我见证果,定义为明心见性,定义为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定义为三贤位菩萨,定义为初地到八地菩萨。即使不取任何名字,没有任何定义,只要具足了这些德能德行,就是得解脱了,脱离了凡夫的生死轮回境界了。

所以众生不管如何修行,不管修什么,只要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了,把身心世界都提升八度提升几级,那么自己所处的境界当下就是解脱境界了。改变身心世界是根本,提升自身德能是根本,其他都是附属品。如果提升不了自己的德能,改变不了自己的身心世界,其他的附属品都不会出现,那么只执着附属品有什么用呢?最稳妥最保靠的修行法门是什么,应该都知道了吧?

种种果现、果德、果报,都是如来藏实现的,如来藏根据什么现起这些果报?根据修行人的心,心行身口意行。心行不到,身口意行不到,如来藏就不能现出任何果得果报,如何能有初果到四果,三贤位和入地菩萨?如何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些果报任何个人定义和取舍都不算,只有如来藏现起的才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对于果的争议和计较,还不如脚踏实地如理如法的修行来得实在。五、如何修行才能得人身不堕入三恶道?

断我见证果和明心见性可免除三恶道业,与人相应,后世可得人身,不堕入三恶道。佛经中说五戒全者能得人身,能把五戒完完全全守好不犯,命终没有重大恶业出现,也能保证得人身。但是怎样才算守持好五戒不犯呢?心性的转变是个关键,业障的消除是个关键,福德具足是个关键,降伏烦恼是个关键,有空的智慧是个关键,有禅定是个关键。戒定慧不仅能降伏和断除烦恼,改变心性,消除业障,也能增长福德,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能保证得人身。

除此而外,只有福德心性与人相应,虽然没有证道,也能得人身。根据禅宗史料记载,过去有些参禅人,虽然没有证道,但是有很深的禅定,在命终时以禅定力和福德力,可以直接投生在某居士家中,甚至福大的还能抢胎,不用足月就能出生。禅定再深达到四禅定的,可以随时舍命走人,没有见道都可以做到直接投生人道和天道,见道以后更能投生人道和天道,免去三恶道的苦。

只要严格守持戒律不犯,禅定达到未到地定和初禅定,处于参禅阶段,智慧也不错,由此戒定慧的修行,就有很大的福德,业障很轻,业障重的修不到这个阶段,福德小的也修不到这个阶段。这样就能保证投生人道,不去三恶道。这是什么阶段呢?是临见道之前的阶段,相当于初果向,修行接近于初果阶段。得人身的条件是福德与人相匹配,德行、心性和慧力也与人相匹配,没有重大业障的遮障,重大恶业的业种消除或者是无法现前了,这样才能投生为人。

处于未到地定观行断我见的人,差不多处于初果向阶段,这个阶段就可以保证后世再投生为人,继续今世的修行,修行可以说是连续的,没有被三恶道打断。四念处观行修得相当好的人,心性良善,有禅定,智慧也深,戒定慧具足,没有重大业障遮障,福德深厚,有菩萨种性,心性不与三恶道相应,后世也能免三恶道苦,在人中继续深种善根,植种德本。这个德很重要,是三善道与三恶道的分水岭。一个人没有德,无法做人。有这些修行先范做榜样,大家应该对自己的修行有信心,只要沿着正确的轨道修行,得初果向还是不太难的,后世得人身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