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第二版)
第七章 断我见的功德受用
第一节 断我见以后的解脱功德受用
一、系缚与解脱的差别
断了我见以后,色身的觉受还是仍然存在,只是内心没有颠倒见,智慧生起来了,慢慢就有能力得解脱。真正断我见以后,对于自我的贪爱就会减轻,不再贪爱我所拥有的色声香味触法,遇到逆境时也能看得开,不再像从前那么痛苦。断我见不认五阴为我以后,色身怎么样都觉得无所谓,这就是初步解脱的觉受。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解脱受用,比如阿罗汉没有乞到饮食时,就以牛粪充饥,他们觉得也无所谓,即使睡在墓地上,也觉得无所谓;穿的衣服是从尸弃林里尸体上捡回来的,补了又补,自己觉得也无所谓,这就是心得解脱、不着色声香味触法的解脱功德受用。
有所谓,内心就有系缚,心不解脱,无所谓才是真解脱,身心处于什么环境条件都行,那就是解脱,就是自在;相反,怎么样也不行,无论如何也不知足,那就是生死系缚,就是不解脱,心不自在。对于自我越执著越在意,就越不容易成就,贪爱自我的人,系缚自己就很严重。
过去修行人,独自在深山里,吃的很艰苦,住的很艰苦,用的很艰苦,可是他们都无所谓。因为他们为了修道,为了成就道业,不是为了色身的享受,所以对于色身五阴就不执著。现在的人为什么修行这样的缓慢,没有成就,就是因为生活太舒适,贪着心重,不容易生起出离心,道心不强,禅定不容易生起,观行就不成就,内心的思想观念就扭转不过来。我们要想解决生死大事,就要深细思惟四圣谛理,首先对于苦圣谛要有深切的认知,知苦才能断集,慕灭才能修道,最后才能心得解脱,心得自在。
二、证初果的功德受用
大小乘的见道位,处于初果阶段,其智慧认知程度好比遇见了一个人,对其人得以初步了解,但了解得还不是很深透和全面,与不见面时的了解和认知还是截然不同的。在以后与这个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个人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加深了印象,对其言谈举止有了一定的了解,时间长了,了解多了,也就认识深透了,信任度就会不断的增强。证初果和刚刚明心时也是如此,初果的见道虽然没有断除根本烦恼,但总体来说烦恼还是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降伏和减轻,身心都有所转变,心性与凡夫有本质的区别,这是见道证得无我的功德受用。
如果说初果由于没有断除根本烦恼,与断烦恼的三果人有区别,就认为烦恼应该与凡夫一样,那误会就大了,足以误导很多人,致使一些凡夫人认为烦恼很重是正常的,并不影响自己成为初果人,实际上烦恼重是不正常的。如果烦恼没有有效降伏,说明他并没有见道,修行没有成效,身心没有得到改变,不可能断我见,还没有真正认识无我之理。有很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遮掩自己的烦恼性,还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证果了,断我见了,丝毫不怀疑自己所谓的果是真果还是假果,不知道冒充圣贤人这个因果的可畏。
初果见道以后,在以后的历缘对境中会逐渐加深对五阴十八界无我的观行,无我性增强,烦恼再次降伏和减轻,就会成为二果人;再加深对五阴无我的认知,修除五盖,发起初禅定,贪欲烦恼渐次灭除,接下来嗔恚烦恼也灭除,就会成为断除贪欲嗔恚烦恼的三果人;再精进修持,更加深了对五阴无我的观行,无我见地很深透,所有烦恼全部脱落,我执断尽,就成为四果阿罗汉。
从凡夫到四果的修道过程,与听说一个人到见到这个人,再到完全熟悉了解这个人,其过程是类似的,不可能刚一见面,就非常熟悉这个人了。证初果也是这样,刚刚见道,内心里无我的程度不可能很深透,以至于断除了贪嗔痴烦恼,但是一定是与断我见证得无我之前有所差别,有所不同了,身心世界一定有变化,一定有初步的解脱功德受用。如果没有初步的解脱功德,就没有真正断我见,没有真正见道证得无我。只要证得无我了,因我见而起的烦恼就会降伏下来。
三、断我见之人的无我修为
大小乘混合观察时,六根六尘六识的观察要透彻,六识是第八识当下变现的,刹那刹那的生,刹那刹那的灭。六根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意根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五根也是第八识输送四大种子生出来的,刹那刹那的生灭,六尘是第八识输送四大种子生成的,也是刹那刹那的生灭。十八界因为变化太快速,以至于显得连续不断好像没有变化一样,让我们误以为太真实了,识心就被蒙蔽了,因此错觉,贪爱就生起了,其实没有一个法不是刹那生灭的。
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的我,身体细胞在生灭变化,食物在身体里进进出出,色身也在刹那改变。如果能观察出一段时间内的生灭变化,就能大体知道色身的生灭无常了。色身跟十年前比就感到非常明显的不同,身体的一切都大变样,心里的想法和认知都改变,整个人都换了,把心都融入观行当中,就能证得整个假我五阴虚妄、无常、生灭、空、幻化、非我。
如果能把小乘四阿含学好,先断我见,再明心,我见就容易断彻底,烦恼性障的降伏就很快。如果直接参禅而明心,再加定力不足,理解的成分多,证悟不太可能了,我见就不能断,这个假我总要出来兴风作浪,造作烦恼业行,阻碍自己的道业。降伏自我,对于修行和自他利益都是极重要的,一旦降伏了,自己生生世世都受益无尽,心不生苦恼。
断色身我见和识心我见已经很多世的人,绝对不会在意自己的色身,不会很照顾自己的色身,不会为了色身去付出很多的代价,也不会遇事都要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为他人为团体做事,绝对不会想要回报,不会算计来算计去。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去与他人发生冲突,多数都是谦让而无我性的,尤其是最小的个人利益更不会去计较和争执,心态大度,他人就很愿意与之相处。
通过以上观行,一旦证得五阴无我,最低程度是初果人,烦恼轻微的直接就获得二果。如果已经修得初禅定,就能逐渐断除贪爱和嗔心,获得三果。各人福德因缘不同,修行时劫不同,获得的果位就不同。利根者,闻法略微思惟就能证果,不必经过长久反复观行,也不必面面俱到的都观行完全和彻底,只从一个方面一个点思惟突破,整个五阴就冰消瓦解,全部攻破。从此就坐在五阴的化城里,大做梦中之事。即使根性不是很利,日久功深也能证得初果,断得三缚结,从此永绝三恶道,也是大幸之事。为此花费多少心血和代价都是非常值得的。
四、断我见以后身心都会转变
真正断我见之后,人虽然还是原来的人,可是心已经不是原来的心,心行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是断我见的功德受用。真正的断我见,整个人都会发生改变,不再像从前那样该怎样烦恼还是怎样烦恼,该怎样贪还是怎样贪,该怎样慢还是怎样慢,该如何嗔还是如何嗔,绝对不可能是原来的心态。如果心行还与从前一模一样没有改变,那仅是理论上的断我见,不是真正的断我见。
真正证得了无我,身心世界一定发生改变,不是只在理论上知道无我,实际行动上就表现为处处无我了,因为知见倒正过来了,理论上的知见没有多大用处,解决不了实际的生死问题。理论上觉得断我见,可是实际并没有断我见的人,应该再深修禅定如理观行,把缺失的三十七道品都补足,一定要保证真真切切地断除我见,让身心世界有所转变,这样才有真实的功德受用,内心有解脱的影子。
五、断我见时的觉明现象因意根产生
断我见以后出现的觉明现象,身心出现的各种轻安喜悦的现象,都是由于意根的智慧触动而出现的,是意根的情绪在身心上的反应。意识无法使身心有反应,无法让身心出现轻安和喜悦的觉受,所以断我见一定是意根断除了我见,意识的我见当然也同时断除了。如果没有轻安喜悦觉明现象的出现,也认为五阴无我,这是意识断我见,还没有深入到意根的内心深处。意根最初认知到这个理时,会出现轻重不同的反抗烦躁的现象,前世根基比较好的人,观行过五阴的人,就不会有这些烦躁的情绪,不会反抗,直接就有喜悦的心境出现。
这就是实修的结果,没有实修的阶段和过程,不能说明真正断我见了。真正断我见之后,身心一定转变,心行一定改变,圣性一定出现,内心一定是空的无我的,怎么能还有那么严重的烦恼,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乱相出现呢?不可能的。内心空了,多余的事情就不想造作了,与无为有初步的相应了,哪里会有那么多的乱事发生,况且还能出现那么多的恶行,根本不可能出现。
如果禅定不足,观行真的很吃力,对法义的吸收和理解就不到位。有些深法和甚深法,那就更不能理解和信受了。不能理解和信受时,就会生疑,疑见不断,内心就不安稳。
六、证果后是否还有恐惧心理
断我见以后有一定的解脱功德受用,这种解脱的功德受用随着每个人的证量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所谓的解脱功德就是对于色身、五蕴的心理感受和想法执著性减轻、减淡了,对于不少事情能看得开,不太计较了,尤其是在有禅定的情况下执著更轻、更淡。这也要看断我见的智慧和禅定的程度而定,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是遇到重大的事情还是感到害怕,过后想一想不那么害怕了,三四果人很轻。但是一点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就像四果阿罗汉跟在佛陀身边,大象被灌醉了冲过来,他们害怕也要跑开,四果断了我执的人也怕醉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证得如来藏,还是认为五蕴身是实有的,苦是实有的,只不过这些都是生生灭灭不断变异的把握不了而已,对于五蕴虚幻是如来藏幻化的理没有证得,因此他们还是有恐惧心理。如果是俱解脱的阿罗汉,有甚深的禅定支撑,就没有恐惧心理,比较安然自在一些。
如果是八地菩萨根本就不会有一丝毫的恐惧心理,四地菩萨智慧证量加神通也不会有恐惧心理。四地以上菩萨不仅断我执,也断了一部分法执,不仅证得了甚深如来藏,又有四禅八定,证得一切法的都是幻化相,不是实有的,五蕴身都是空幻的,因此不会对什么法心生恐惧。因为小乘的阿罗汉没有证得如来藏,他认为五蕴在世间还是有其功能作用的,所以才入涅槃躲避苦。小乘证果和大乘证果是在层次上有很大的差别,小乘证得的法不究竟,大乘法才能彻本心源,是究竟的法。所以说断我见的初果人对某些比较大的事情还是有害怕的,因为对色身还是有执,不能断的太彻底,还有法执的问题。
七、证果以后的果报
证得五阴无我的时候,断除了三缚结,三恶道业就不能系缚自己,重罪轻报,将来不会因为过去生造作的三恶道业行而去三恶道受苦报,那些三恶道业的果报只是在人中现行出来,在人中受苦。如果极个别人因为烦恼极重,又造作新的三恶道业,那就不免再去三恶道受果报,所证得的果位也会失去,包括大乘果位。
断除烦恼以后,成为三果接近四果的地上菩萨,因为其大小乘的智慧证量,证得的空法比初果人和贤位菩萨更深更细更广,心更空净,三恶道业消除的更多,更不用去三恶道受报,在人中受的苦也更少。又因为断除了烦恼,只有佛法上的贪爱,不会再因为烦恼而造作三恶道业,因此就不再下地狱了。
但是也会有个别的特例,因为法贪,因为法执,因为愚痴,也会造作大恶业,致使菩萨的果位全部消失,人中受极大恶报。如果佛法中违逆世尊的教导,造作亏损如来亏损佛教的恶业,其三贤十地的菩萨果位也要全部失去。
八、无我的觉受
只要静心思惟,就能看淡色身,与色身疏远,进而不认色身为我,内心就能发生改变。那时就想:何苦呢,整日为身体而忙,究竟图个什么?在世间争来争去,究竟能得到什么?成天我我我的,究竟为了什么?什么是我?生生世世为了色身,而色身就像是一块木头,一具臭皮囊,为了觉知心,而觉知心却是那样的幻化不实,因此为身心而造作恶业得不偿失。
修行真得要静下心来反观思惟,回光返照自己,反反复复问自己:一辈子究竟要的是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又能得到什么,活到最后不过就是个空和空,除了空,还有什么?如果不静心思惟,心行就不能改变,照样说是说,做是做,自己不得丝毫利益,仅仅是在别人面前弄弄嘴皮子而已。成天我慢不断,我比谁都好,比谁都能,谁也不如我,除了我就没谁了,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源。
当真正感知到没有自己时,心里有一种空落感,以前所依赖依靠的东西如今突然没有了,再也不是自己所能依赖的,这时候可能一下子还适应不了,过一阵习惯了就好。心里没有了我,你会觉得很轻松,心里能得到休歇,担子放下了,如释重负,以后禅定就能慢慢增强。
有我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的沉重,为这个我奔波、造业,无休无止,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有我时,对什么都在意,争名夺利,卖弄自己,希望所有人都关注自己,希望所有人都看重自己,希望所有人都羡慕自己,希望所有人崇拜自己,希望所有人都把自己当作神来看待,那个心里该有多么沉重啊!
九、二三四果的解脱功德受用
观行五阴的无常性、苦性、空性、无我性,从凡夫阶段开始,一直观行到证得阿罗汉果,把三界的贪爱断尽以后,观行就结束,这时已经达到无学,对于断烦恼,出离生死方面的修行,再也没有什么可学可证的了。三果以前还有可学可证的小乘法,还没有达到出离三界得解脱的程度,还需要继续修学观行;修到四果时才是小乘的无学,对于解脱法没有什么可学的,已经全部通达,有能力解脱生死轮回苦,入无余涅槃。
观行五阴非我而证得初果以后,再继续深入观行,贪嗔痴烦恼就能减轻,变得非常轻微,这样就是二果人。再继续观行,五盖降伏以后,初禅定现前,就能先断欲界的贪爱,继而嗔恚也断尽,就成为三果人,心解脱于欲界。我慢断尽,我执断尽,三界贪爱断尽,就成为四果无学。从此小乘的修行就此结束,当与三界的缘尽,命终时入无余涅槃,从此解脱三界生死苦,不再来三界受生。
心得解脱的人,能不被世间的五欲六尘所束缚,在五欲六尘当中是自在的,没有贪爱和憎厌,没有喜乐和苦恼,心不沾染尘劳烦恼,也不执著自我五阴。修到这种程度最少是三果的境界,如果再断尽意根对自我的执著性,就是四果罗汉。三果人由于有初禅定,贪欲心断尽,对五阴的贪爱断了,但是对色界和无色界法的贪还没有断尽,意根的执著性还在,所以还不能以身作证,说自己已经完全得解脱,能够完全出离三界。四果罗汉因为断尽我执,就能证明自己已完全得解脱,世间任何一法也不能束缚自己,心不着一切法,因此就有能力灭掉自己的五阴,出离三界,不受后有。
十、佛法修证的目的是什么?
初果人大的烦恼降伏下来了,不会再造作杀盗淫妄,但小的烦恼仍然有,与凡夫相比,心性无我,烦恼变得轻微了,得到有效降伏了。但凡夫在修证过程中,如果修行得力,其烦恼也是逐渐降伏的,与没有修证之前是不一样的。初步断我见的人,有关我的烦恼就不会那么重了,毕竟没有初步的我见了,只是无我的程度不同,心性降伏的程度不同,解脱的功德也受用不同,但都有受用,都有部分解脱。
佛法的一切修证,目的就是断除无明,有无明就有各种烦恼,那么证果明心最终都是解决烦恼问题的,无明没有了,烦恼就没有了,消除什么程度的无明,就会降伏什么程度的烦恼,或者是断除什么程度的烦恼。断我见的初果如果不与降伏无明烦恼挂钩,那断我见和明心还有什么用?获得理论知识就行了吗?学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断无明断烦恼的吗?为什么不解脱,为什么有生死苦?不就是有烦恼有无明吗?学佛的根本目的目标都没有了,已经晕头转向了吗?每个人现在还不是佛,是什么原因?不就是有各种无明有各种不同层次的烦恼吗?
证果断烦恼,犹如截断一颗粗大的树根,树根完全截断,相当于四果。在树根完全截断之前,树根是一点点的截去,一点点的断开。证初果相当于已经开始截树根了,并且已经截去了一小部分,就是三缚结,二果截去的部分更多,就是贪嗔痴非常淡薄了,三果断除了贪欲嗔恚,相当于截去大部分树根,大树随时随地就要倒下来,四果相当于树根完全截去,随时随地就可以入无余涅槃。
十一、实证是意根处于三昧的证
打盹时听到巨响,突然明白了听声音时耳识先了别意识后了别,这是不是属于实证,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听到巨响时,意根定于其中,捋清了耳识和意识的了别次第,清楚分明,没有意识的分析和思惟,意根现量了别,不再有疑惑,那就是意根实证了。每个人智慧不同,需要的实证的条件就不同,有的人一个证据一个事例就足够了,有的人全部证据给他,见证了多少个实例,都无法确定,不能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