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4-10-02 23:18:36 阅读: 2878

第十章 断我见的检验标准和特征

第一节  未到地定具足才能证初果

《瑜伽师地论》卷53 原文: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

这里明确说明,证得初果时一定有未到地定,证果之后三恶道的业种才能断除,不再出生。去往三恶道的业不再造作了,就叫作圣人们所喜乐的戒行。

如果未到地定不具足,或者没有未到地定,无法实际观行五蕴,不能真正否决五蕴我,五蕴我的知见不能被断除,就不能证果。意识心的那种认为五蕴无我,认为归认为不属于证,属于知解,证得才算证得,确信无疑才能断除知见结缚。禅定和意根紧紧相连,有禅定,意根就能不被烦恼妄想所遮障,不被六识的不断了别所干扰,精进用功,从而证果,明了真理。

第二节  证果后五阴的观念就转变了

在观行五蕴虚妄非我当中,很多人有时候仅心里略微认为五蕴十八界是虚妄的,就认为自己断我见证初果了。其实不是,也许离真正的断我见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那些知见只是第六识很肤浅的认知,意识并没有深切认可五蕴虚妄之理,不知道如何的虚妄,意根更没有认可,就这样轻易的认为自己断我见了,那就是一场误会,不是真的断我见。

意根还没有认同五蕴虚妄时,就不是真正证得五蕴非我,没有断除我见,三缚结也没有断除,三恶道的业也没有消除。这种观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够深细,也不够具体,内心深处没有五蕴非我的观念,心行也不能改变,如果只是意识粗浅的了解一些理论,思惟不够系统,不够深细,就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很多人的修行都停留在第六识上,口中喊空,行却在有中,这样的学佛修行还不能改变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受用。其原因是,第七识并不认同第六识粗浅的理论分析,多数的情况是第六识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思考观行,而第七识就需要意识不断进行深细的思惟观行,才能明理,才能认可五蕴非我之理。因为第七识攀缘的范围太广,了别的智慧就不足,需要第六识作帮手,反复不断地进行深细的思惟观行,越细致越好,第七识依第六识的思惟了别,就能间接了别到真实的道理,才能生起智慧性的认知,就能明理证法。

口头讲修行,内心一点也做不到的人很多,都是因为意根没有明理,没有得到降伏。比如学佛人认为布施积累福德很快,遇到布施的机会就答应要布施一定的钱财修福,等到真正布施时,心里就犹豫不决,有的人干脆找个借口不布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意识想布施是表面现象,祂还不清楚布施到底有多大的益处,意根更不知道,而意根对于钱财的执著性仍然很坚固,那就不肯放舍钱财了。

我们做一切事情都由意根作主宰,观行五蕴的虚妄,也要由意根认可才行,这需要我们长期熏修意根,让祂明理,祂的执著性才能松动和减轻,才能按照第六识的选择去作决定,那时修行就能得力。意根是我执识,祂带着无始劫以来的烦恼和习气,很难改变,四果阿罗汉才能断除祂的执著性,命终才愿意舍弃自己的五蕴,入无余涅槃。断除意根我执的前提条件是首先要断我见,认可自己一切都是虚妄的,明此理以后才能渐渐断执。

第三节  从三十七道品修行上检查是否断我见

世俗界里没有接触到佛法的人,有些人也认为身体是生灭的无常的,不是真实的,是被自己所用的假壳子而已。这些人都断身见了吗?他们有的人也不在意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用什么,身体有病也不在意,他们是断身见了吗?都不是,他们不在意身体,是因为有某些因缘条件限制,比如贫穷、吝啬等等,比如有其它方面的追求,暂时顾不得色身。一旦条件具足,他们还是要非常宝爱色身,贪爱色身,讲究色身的享受。

断身见需要全面考察,从戒定慧上考察,从三十七道品方面来考察,从心念上来考察,从心行上来考察,不能以偏概全。有的人虽然不在意身体上的一些事,那可能是因为生活条件不具足,或者是内心愚痴,或者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与身体有关的其它方面的事情,有其它方面的追求,有特殊的目的性,为了身体也会造作三恶道业,自己拥有的物质生活不肯放弃,所以不是断身见。

一切身口意行,都会形成种子,就像档案一样,有神通的人都可以随时查阅,这个档案永不消失,业种是可以消失的。执着有执着的业种,不执着有不执着的业种,如来藏的记录不一样,果报就不一样。也就是说做一件事,心行不同,如来藏记录不同,业种不同,业报就不同。

第四节  实际修行比想象要困难得多

很多人学两年佛法,认为五阴不是我,就说自己已经断我见证初果了。这种认为太肤浅了,不解决任何问题。一定要深细周全的观行,一点点改变内心里的认知,这才能触动意根,从而意识意根两个识都能扭转从前错误的认知,对五阴自身有新的认识,认识到相当的程度,才能断我见。断我见不是那么容易的,无始劫以来邪见太深了,不是一朝一夕几朝几夕,说一说想一想就能清除掉的,长劫都把五阴当作我,根深蒂固,不是短期内就能扭正那些不正知见的。佛法不是那么容易修证的,走过来的人都知道,只有没有什么修持的人,才自以为是的想当然的说证果和成佛相当容易,没有经历过都是想象,想象的东西当然都是容易的,下手实行的时候才会觉得难。

总想别出心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总希望自己特殊不一般,这些都是我,这个我很难除,真正清除掉那个我其实很难很难。有一些人就是不愿意听这样的话,可再不愿意听,这都是事实。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对自身都有益处无害处。

从前世很久劫就开始修行的人,每一劫每一生一世,都熏陶了无量的佛法,积累相当的经验,看透了很多事理,亲身感受很多,善根福德智慧深厚,才能深切的知道,佛法的修证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的。只有那些没有什么经历的人,才把修行看作非常容易,读点法华经或者是什么经的,就成佛了,意识稍微知道点什么东西,其实也不明就里,就认为自己有大成就了。其实这些观点,都是我慢,是大我慢,我见根深蒂固,这样的人断我见更困难,我性更严重。

我性重的人,有很多种表现,会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把他那个我卖弄出去,让所有人都认识他了解他,都恭维他崇拜他,这样他才能觉得舒服,这种舒服的感觉就是自大。自我高高大大,我见更重,断除更困难。

第五节  什么人才可以自我印证

学佛修行人都应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修行,稳扎稳打,要真正的断我见和明心,不要理解和解悟。这就需要禅定的基本功,我反反复复要求禅定,这是身心转变得解脱的根本所在,没有禅定,结果是解,一定不是证。我把证果和明心的标准提出来,都按照这个标准来检验自己,看看是否是真正断我见,还是仅仅是理上的认知。学佛人如果不狂躁和浮躁,一定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佛教也肯定能稳步发展。

但是我还是不希望大家自己印证自己,因为你们没有经验,不知道里面玄讹之处,容易姑息自己,包容自己,则成为解悟者,不能实际观行,夹生饭吃完,消化不良,道业再难有所长进。给大家当面印证之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观行智慧,之后遇见任何法,都能观行,智慧和道业将突飞猛进,节省大量的修行时间。

解悟的人也能懂一些公案,也能讲解简单的公案,其中的细节就不知道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没有观行智慧。初果二果的,我不希望大家自己印证,那里的尺度很难把握。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贪嗔痴烦恼很淡了,就认定自己是二果。可是贪嗔痴淡的标准和概念并不知道,往往要弄错。对于嗔心的淡薄,容易把握,可是对于贪的淡薄,就不容易把握了,贪心很细密,自己不容易认清楚,比如情执也是贪,情执重就是贪心重,因为习气深,自己不知道自己情执重,往往就认为自己贪心淡薄,这就误会了。

还有痴心,更难把握和判定,自己愚痴时,判断不了自己的愚痴程度,只有过来人才能看清楚每个人的愚痴程度。还有慢心,因为每个人都有慢心,四果才能彻底拔出慢心的根苗,只是每个人慢的程度不同。如果慢心的习气重,自己已经习惯和适应了,那就很难检查出自己的慢心是否淡薄了。慢心太重,也不可能证二果。这些方面众生自己都很难把握,因此不能由自己给自己定果位,错了后果严重。久在粪坑不知臭,因为习以为常,适应了。自己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因为早已经适应了烦恼习气,不容易反观到。

第六节  断我见的特征

真正断我见的人,应该在意根确认无我之后,发起更深的禅定,觉明现前,精神愉悦,思惟细密,观法深细。每天睡眠只有三五个小时就够了,身心也不觉得疲劳,反而精力充沛,精神状态非常好。

这是意根亲证无我之后,认识了真理,对于身心的一种调控。睡眠由意根调控,精神状态由意根调控。意根改变旧有的不正确认知,身心状态一定改变。

如果只有意识认为无我,意根没有这样的认知,就不会引发身心的一系列反应,不会改变身心状态,那就会一如既往,没有变化,解悟无我,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断我见,证初果了,那就要检查一下,到底是意识断我见,还是意根也同时断我见了。只有意根断我见,才能断除三缚结,三缚结主要是绑缚意根的。

现在有不少人开始陆陆续续地观行五蕴十八界的法,希望能断我见,解决生死流转问题,可是观行到一定程度,觉得自己已经断了我见,但又不敢确定;也有的人不懂观行,没有禅定,看了一些书,理解了一些无我的法义,也觉得自己断了我见,也不敢确定。为了解决大家的心疑,特简单的归纳几条特征,供大家参考。刚断了我见的人有几个特征,可以说明他的我见确实断了。

第一个特征:刚证得无我断了我见的人,内心是喜悦和轻安的,因为初次获得了五阴无生的智慧,证得了四圣谛真理,内心有喜悦和轻安的现象出现。其喜悦和轻安的程度因修行的定力深浅而有所不同,也因观行的智慧深浅而有所不同。

第二个特征:因为断我见之后有一些功德受用,内心喜悦和轻安,就有觉明现象的出现,在一段时间内睡眠很少,而精神状态却很好,精力旺盛。这一段时间的长短,这是因人而异的,要看每个人的定力有如何,定力越好,他的精神状态就越好,虽然没有多少睡眠,精力却很充沛。

第三个特征:定力逐渐增强,因为断我见的观行是在一定的禅定中来思考,定中思惟五阴究竟如何不是我,思惟色身从里到外,从小到大,今世前世后世的色身如何的非我,不异我;思惟各种觉知的心究竟如何都不是我,不异我。这些思考的过程,就是意识和意根认知的过程,最后意根认可确实是这样,祂的内心就要发生变化,心心念念知道五阴不是真实的我,对五阴身攀缘的就少,定力就增加。

第四个特征:烦恼轻微。因为刚刚认可五阴虚妄不是我,这时对自我的感觉就不那么强烈,一时还不会为了自我而生烦恼;再加上觉明的出现,内心的喜悦与轻安,定力的增加,有定水滋润,烦恼就减轻了。但这时的烦恼轻微与二果的烦恼轻微有所不同,刚证初果时的烦恼轻微是不稳定的,以后要发生变化,随着觉明和禅悦的消失,定力的减退,原来隐藏的烦恼这时就会显现出来了。

二果的烦恼轻微是稳定的,这时的烦恼轻微可能比二果稍重一些,也许跟二果差不多。刚证果断我见的时候,烦恼一定是轻微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身体的感受与心的感受都是愉悦、轻安和喜悦的,与平时内心的觉受不一样,因喜悦而不责人,心怀大度,大心大量,因此烦恼就轻微。

第五个特征:内心越来越空,对世俗越来越淡薄,感受越来越轻微。刚断我见的人应该觉得,自己的五阴十八界原来是虚假的,是空的,并不真实,实际上并没有真实我的五阴十八界,整个一个我从里到外是这样的不真实,简直就是一个空壳子;既然我是这样的不真实,那么外界对于我的一切的看法、评价,对于我一切的待遇也都是不真实的,外界也不能真正的接触到我,一切境遇也不能真正的加之于我。于是就可能不太在意自己的色身,不太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对于色身也就渐渐的看淡,对于自己觉知心的感受也渐渐的看淡,感受就少了。

同时内心有一种空空的感觉,不再牢牢抓住自己的自我以及各种感受,就能把自己空却了一些,对外界一切人事物的反应就淡薄了,不会抓着某一种觉知心的觉受,认为是真实的而产生强烈的执著。虽然他也在觉知,也有感受,有时还有一些苦乐忧喜舍的感受,但是绝不会认为这是真实的,而觉得这些都是空的。对于色身方面,虽然身体有时也感受疼痛不舒服,但是知道这种感受是一种虚妄相,身体本身也是空幻的,就不会太在意自己的色身,不在意各种感受,也少于感受。定力越好,内心空的感受应该是越来越强烈。

以上大略说了刚断我见的人几种特征,不太全面和细致,因为这些特征也是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禅定和智慧都不同,表现特征就不一样。没有禅定只解悟无我的人,心里只有一些理论知见,往往没有以上这些特征,或者这些特征转瞬即逝,维持不了几天。禅定非常好,观行智慧也非常好的人,其觉明时间和无烦恼时间可能非常长,也许达到一年或者是一年以上不等,初禅定就有可能出现,断烦恼的机会就出现了。

前世已经修过多劫,已经断我见不止一次的老修行人,可以依此检查判断自己是否断了我见,然后安排自己后续的修行。前世学佛时间比较短,修行的路不太熟悉,没有断过我见,善根不是特别深厚的人,建议不要自我印证断了我见,以免错会而犯大妄语业,大妄语业的果报很严重的。千万不要轻易判定自己断我见了或者判定自己开悟明心,这些话千万不要轻易对外说。

还有在禅定方面,尤其是初禅以上的禅定,自己千万不要轻易判定认可:我已经证得初禅定二禅定四禅定,我这个禅定状态就是初禅定二禅定。请千万不要这样说,因为自己对于禅定的内涵还不真正的明了,没有很确定的了解,不能作正确无误的判断。前世没有证过,今世又没有经验,内心的贪欲也不容易降伏,不太可能修出甚深的禅定。从经教上,从理论上,从实证上,自己还不能够确定自己就证得了某种禅定,所以一定不要轻易说自己证得了深禅定,说错了就是大妄语,后果仍然是很严重的。

尤其明心见性这件事更不要轻易下结论对外说,最好在心里也不要轻易就认可自己明心见性,一定要找有经验的过来人给自己印证一下,印证以后确定了确实是明心见性了,再把佛经拿来一一对照,检查自己是否能看懂佛经中隐藏所讲如来藏体性的那部分法义,有些经文能够印证是否明心开悟。明心见性以后,很多经典就能看懂一部分。

比如《楞伽经》中有关键性的一句话:“如机关木人,机发像起。”这句话明心以后就应该懂得是什么意思。还有《维摩诘经》中说:”菩萨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明心了,就要懂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讲什么。有些经文某一句关键的语句,应该懂得是什么意思,懂得了才能证明自己已经明心证悟了第八识。

有很多佛经,只有在证得第八识以后,才能把佛经中关键的语句段落,隐藏的第八识真如体性看得明白,看得懂;没明心之前绝对看不懂,但是明心以后也不是把所有的经论都能看懂,关键的地方,粗浅的地方,应该能看懂,尤其是第八识总体的体性。

如果自己不是一个久修的大菩萨,不是再来的菩萨,经典又看不懂,有时自己认为是看懂,实际还不是真正的懂,最好不要自己认可自己明心开悟了,找个过来人给自己印证才稳妥;再从经书上来给自己印证,多方面求证,最后才能确认,否则这个妄语业是很重的。

再有,如果是明心了,那些浅显的公案经过短暂时间的揣摩思惟,应该能够看懂一小部分。再以后,更深一些的公案,涉及到差别智慧的一些公案,慢慢应该能够看得懂。如果说自己明心开悟,这些公案一个都弄不明白,每一个公案都是稀里糊涂,似懂非懂的,那就不是明心。

真正的明心和断我见要有一定的禅定伴随,没有未到地定,思惟不能透彻,一是断我见只断一部分,没有断彻底,如果没有断彻底,将来这个我总要出来,总有一个我在跟随着你,那只能是一个初果向,不是初果人,不是真正证初果。没有禅定,不容易把五阴十八界思惟透彻,不能从里到外观行到整个人都是空空的,如果真正证得自己整个人都是空的,一天到晚的内心觉受一定跟以前大不相同。这个觉受是必须要有的,是观行到位的表征;没有这个表征,说明你的观行还欠火候。

断我见以后的这段时间跟从前比较,心行方面绝对是一个大转变,绝对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心行和表现,内心的思惟、观点、知见都与从前不同,内心的感受是空空如也,根本没有一个我,不太在乎自己的色身和自己的觉知心如何,不太关注自己。因为自己是空的,空的感触很深,行为表现一定发生变化,不会很在意。如果禅定不具足,未到地定、心一境性的定力不具足,有可能只断一部分我见,整个我见不容易断彻底,因为思惟不透彻,或者是解析的成分多,理论的成分多,实际观行出来的很少。

所有佛法的亲证全部要靠禅定来获得,没有禅定就不能实际证得,只能是相似的理解,心里不是很踏实。禅定是获得实证智慧的纽带和桥梁,缺少禅定而分析和理解佛法,最多得个相似的理解,大智慧绝对生不起来,心行不一定真能改变,内心还有某部分的我相存在。戒定慧三无漏学,缺少了禅定,思惟肯定是不细腻不透彻。这样,自己所认为的断我见就不能断得彻底,断的不彻底只能是初果向,不是初果人,虽然只差一个字,二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禅定是证得菩提的一个条件,也是菩萨六度行的一个条件,若缺少禅定,烦恼也不容易降伏,心性也不容易转变,所以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降伏烦恼,完全依靠禅定,尤其是初禅定生起来以后,就能断除欲界贪爱和嗔恚,没有初禅定,贪爱就断不了。没有初禅定,也绝对断不了嗔恚心,遇到机缘嗔恚依然现前现行。所谓烦恼的现行,就是贪嗔痴性在身口意方面完全表现出来,让他人能感知到。没有禅定,根本降伏不了烦恼;未到地定不具足,烦恼也压伏不下来。

之所以要归纳出这几条,一是因为有一些人迫切的想了解,二是怕有些人大妄语,自己轻易就认可自己以后证得什么果位了。这是不得已而做的,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弊病,让极少数我心重的人了解这些特征,故意对外大妄语,宣称自己也如是;如果不归纳出来,也有人有意无意地误认自己已断我见,这也是大妄语。权衡利弊得失的结果,不得不归纳出这几条特征发表出来,供真心修行之人参考,希望能利多弊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