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二乘解脫 更新時間: 2024-10-02 23:18:36 閲讀: 353

第十章 斷我見的檢驗標準和特征

第一節  未到地定具足才能証初果

《瑜伽師地論》卷53 原文:若依未至定証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此即名爲聖所愛戒。

這裡明確說明,証得初果時一定有未到地定,証果之後三惡道的業種才能斷除,不再出生。去往三惡道的業不再造作了,就叫作聖人們所喜樂的戒行。

如果未到地定不具足,或者沒有未到地定,無法實際觀行五蘊,不能真正否決五蘊我,五蘊我的知見不能被斷除,就不能証果。意識心的那種認爲五蘊無我,認爲歸認爲不屬於証,屬於知解,証得才算証得,確信無疑才能斷除知見結縛。禪定和意根緊緊相連,有禪定,意根就能不被煩惱妄想所遮障,不被六識的不斷了別所干擾,精進用功,從而証果,明了真理。

第二節  証果後五隂的觀念就轉變了

在觀行五蘊虛妄非我當中,很多人有時候僅心裡略微認爲五蘊十八界是虛妄的,就認爲自己斷我見証初果了。其實不是,也許離真正的斷我見還有很大一段距離,那些知見只是第六識很膚淺的認知,意識並沒有深切認可五蘊虛妄之理,不知道如何的虛妄,意根更沒有認可,就這樣輕易的認爲自己斷我見了,那就是一場誤會,不是真的斷我見。

意根還沒有認同五蘊虛妄時,就不是真正証得五蘊非我,沒有斷除我見,三縛結也沒有斷除,三惡道的業也沒有消除。這種觀行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不夠深細,也不夠具體,内心深處沒有五蘊非我的觀念,心行也不能改變,如果只是意識粗淺的了解一些理論,思惟不夠系統,不夠深細,就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很多人的修行都停留在第六識上,口中喊空,行卻在有中,這樣的學佛修行還不能改變自己,沒有得到任何受用。其原因是,第七識並不認同第六識粗淺的理論分析,多數的情況是第六識還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思考觀行,而第七識就需要意識不斷進行深細的思惟觀行,才能明理,才能認可五蘊非我之理。因爲第七識攀緣的範圍太廣,了別的智慧就不足,需要第六識作幫手,反複不斷地進行深細的思惟觀行,越細致越好,第七識依第六識的思惟了別,就能間接了別到真實的道理,才能生起智慧性的認知,就能明理証法。

口頭講修行,内心一點也做不到的人很多,都是因爲意根沒有明理,沒有得到降伏。比如學佛人認爲布施積累福德很快,遇到布施的機會就答應要布施一定的錢財修福,等到真正布施時,心裡就猶豫不決,有的人干脆找個借口不布施。爲什麽會這樣?因爲意識想布施是表面現象,祂還不清楚布施到底有多大的益處,意根更不知道,而意根對於錢財的執著性仍然很堅固,那就不肯放捨錢財了。

我們做一切事情都由意根作主宰,觀行五蘊的虛妄,也要由意根認可才行,這需要我們長期薰修意根,讓祂明理,祂的執著性才能松動和減輕,才能按照第六識的選擇去作決定,那時修行就能得力。意根是我執識,祂帶著無始劫以來的煩惱和習氣,很難改變,四果阿羅漢才能斷除祂的執著性,命終才願意捨棄自己的五蘊,入無餘涅槃。斷除意根我執的前提條件是首先要斷我見,認可自己一切都是虛妄的,明此理以後才能漸漸斷執。

第三節  從三十七道品修行上檢查是否斷我見

世俗界裡沒有接觸到佛法的人,有些人也認爲身體是生滅的無常的,不是真實的,是被自己所用的假殼子而已。這些人都斷身見了嗎?他們有的人也不在意吃什麽穿什麽住什麽用什麽,身體有病也不在意,他們是斷身見了嗎?都不是,他們不在意身體,是因爲有某些因緣條件限制,比如貧窮、吝嗇等等,比如有其它方面的追求,暫時顧不得色身。一旦條件具足,他們還是要非常寶愛色身,貪愛色身,講究色身的享受。

斷身見需要全面考察,從戒定慧上考察,從三十七道品方面來考察,從心念上來考察,從心行上來考察,不能以偏概全。有的人雖然不在意身體上的一些事,那可能是因爲生活條件不具足,或者是内心愚癡,或者是把注意力轉移到與身體有關的其它方面的事情,有其它方面的追求,有特殊的目的性,爲了身體也會造作三惡道業,自己擁有的物質生活不肯放棄,所以不是斷身見。

一切身口意行,都會形成種子,就像档案一樣,有神通的人都可以隨時查閲,這個档案永不消失,業種是可以消失的。執著有執著的業種,不執著有不執著的業種,如來藏的記錄不一樣,果報就不一樣。也就是說做一件事,心行不同,如來藏記錄不同,業種不同,業報就不同。

第四節  實際修行比想象要困難得多

很多人學兩年佛法,認爲五隂不是我,就說自己已經斷我見証初果了。這種認爲太膚淺了,不解決任何問題。一定要深細周全的觀行,一點點改變内心裡的認知,這才能觸動意根,從而意識意根兩個識都能扭轉從前錯誤的認知,對五隂自身有新的認識,認識到相當的程度,才能斷我見。斷我見不是那麽容易的,無始劫以來邪見太深了,不是一朝一夕幾朝幾夕,說一說想一想就能清除掉的,長劫都把五隂當作我,根深蒂固,不是短期内就能扭正那些不正知見的。佛法不是那麽容易修証的,走過來的人都知道,只有沒有什麽修持的人,才自以爲是的想當然的說証果和成佛相當容易,沒有經歷過都是想象,想象的東西當然都是容易的,下手實行的時候才會覺得難。

總想別出心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總希望自己特殊不一般,這些都是我,這個我很難除,真正清除掉那個我其實很難很難。有一些人就是不願意聽這樣的話,可再不願意聽,這都是事實。忠言逆耳,良葯苦口,對自身都有益處無害處。

從前世很久劫就開始修行的人,每一劫每一生一世,都熏陶了無量的佛法,積累相當的經驗,看透了很多事理,親身感受很多,善根福德智慧深厚,才能深切的知道,佛法的修証不是那麽簡單和容易的。只有那些沒有什麽經歷的人,才把修行看作非常容易,讀點法華經或者是什麽經的,就成佛了,意識稍微知道點什麽東西,其實也不明就裡,就認爲自己有大成就了。其實這些觀點,都是我慢,是大我慢,我見根深蒂固,這樣的人斷我見更困難,我性更嚴重。

我性重的人,有很多種表現,會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把他那個我賣弄出去,讓所有人都認識他了解他,都恭維他崇拜他,這樣他才能覺得舒服,這種舒服的感覺就是自大。自我高高大大,我見更重,斷除更困難。

第五節  什麽人才可以自我印証

學佛修行人都應該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修行,穩紥穩打,要真正的斷我見和明心,不要理解和解悟。這就需要禪定的基本功,我反反複複要求禪定,這是身心轉變得解脫的根本所在,沒有禪定,結果是解,一定不是証。我把証果和明心的標準提出來,都按照這個標準來檢驗自己,看看是否是真正斷我見,還是僅僅是理上的認知。學佛人如果不狂躁和浮躁,一定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佛教也肯定能穩步發展。

但是我還是不希望大家自己印証自己,因爲你們沒有經驗,不知道裡面玄訛之處,容易姑息自己,包容自己,則成爲解悟者,不能實際觀行,夾生飯吃完,消化不良,道業再難有所長進。給大家當面印証之時,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觀行智慧,之後遇見任何法,都能觀行,智慧和道業將突飛猛進,節省大量的修行時間。

解悟的人也能懂一些公案,也能講解簡單的公案,其中的細節就不知道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爲沒有觀行智慧。初果二果的,我不希望大家自己印証,那裡的尺度很難把握。有些人覺得自己的貪嗔癡煩惱很淡了,就認定自己是二果。可是貪嗔癡淡的標準和概念並不知道,往往要弄錯。對於嗔心的淡薄,容易把握,可是對於貪的淡薄,就不容易把握了,貪心很細密,自己不容易認清楚,比如情執也是貪,情執重就是貪心重,因爲習氣深,自己不知道自己情執重,往往就認爲自己貪心淡薄,這就誤會了。

還有癡心,更難把握和判定,自己愚癡時,判斷不了自己的愚癡程度,只有過來人才能看清楚每個人的愚癡程度。還有慢心,因爲每個人都有慢心,四果才能徹底拔出慢心的根苗,只是每個人慢的程度不同。如果慢心的習氣重,自己已經習慣和適應了,那就很難檢查出自己的慢心是否淡薄了。慢心太重,也不可能証二果。這些方面衆生自己都很難把握,因此不能由自己給自己定果位,錯了後果嚴重。久在糞坑不知臭,因爲習以爲常,適應了。自己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因爲早已經適應了煩惱習氣,不容易反觀到。

第六節  斷我見的特征

真正斷我見的人,應該在意根確認無我之後,發起更深的禪定,覺明現前,精神愉悅,思惟細密,觀法深細。每天睡眠只有三五個小時就夠了,身心也不覺得疲勞,反而精力充沛,精神狀態非常好。

這是意根親証無我之後,認識了真理,對於身心的一種調控。睡眠由意根調控,精神狀態由意根調控。意根改變舊有的不正確認知,身心狀態一定改變。

如果只有意識認爲無我,意根沒有這樣的認知,就不會引發身心的一系列反應,不會改變身心狀態,那就會一如既往,沒有變化,解悟無我,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有人認爲自己斷我見,証初果了,那就要檢查一下,到底是意識斷我見,還是意根也同時斷我見了。只有意根斷我見,才能斷除三縛結,三縛結主要是綁縛意根的。

現在有不少人開始陸陸續續地觀行五蘊十八界的法,希望能斷我見,解決生死流轉問題,可是觀行到一定程度,覺得自己已經斷了我見,但又不敢確定;也有的人不懂觀行,沒有禪定,看了一些書,理解了一些無我的法義,也覺得自己斷了我見,也不敢確定。爲了解決大家的心疑,特簡單的歸納幾條特征,供大家參考。剛斷了我見的人有幾個特征,可以說明他的我見確實斷了。

第一個特征:剛証得無我斷了我見的人,内心是喜悅和輕安的,因爲初次獲得了五隂無生的智慧,証得了四聖諦真理,内心有喜悅和輕安的現象出現。其喜悅和輕安的程度因修行的定力深淺而有所不同,也因觀行的智慧深淺而有所不同。

第二個特征:因爲斷我見之後有一些功德受用,内心喜悅和輕安,就有覺明現象的出現,在一段時間内睡眠很少,而精神狀態卻很好,精力旺盛。這一段時間的長短,這是因人而異的,要看每個人的定力有如何,定力越好,他的精神狀態就越好,雖然沒有多少睡眠,精力卻很充沛。

第三個特征:定力逐漸增強,因爲斷我見的觀行是在一定的禪定中來思考,定中思惟五隂究竟如何不是我,思惟色身從裡到外,從小到大,今世前世後世的色身如何的非我,不異我;思惟各種覺知的心究竟如何都不是我,不異我。這些思考的過程,就是意識和意根認知的過程,最後意根認可確實是這樣,祂的内心就要發生變化,心心念念知道五隂不是真實的我,對五隂身攀緣的就少,定力就增加。

第四個特征:煩惱輕微。因爲剛剛認可五隂虛妄不是我,這時對自我的感覺就不那麽強烈,一時還不會爲了自我而生煩惱;再加上覺明的出現,内心的喜悅與輕安,定力的增加,有定水滋潤,煩惱就減輕了。但這時的煩惱輕微與二果的煩惱輕微有所不同,剛証初果時的煩惱輕微是不穩定的,以後要發生變化,隨著覺明和禪悅的消失,定力的減退,原來隱藏的煩惱這時就會顯現出來了。

二果的煩惱輕微是穩定的,這時的煩惱輕微可能比二果稍重一些,也許跟二果差不多。剛証果斷我見的時候,煩惱一定是輕微的,爲什麽呢?因爲這時候身體的感受與心的感受都是愉悅、輕安和喜悅的,與平時内心的覺受不一樣,因喜悅而不責人,心懷大度,大心大量,因此煩惱就輕微。

第五個特征:内心越來越空,對世俗越來越淡薄,感受越來越輕微。剛斷我見的人應該覺得,自己的五隂十八界原來是虛假的,是空的,並不真實,實際上並沒有真實我的五隂十八界,整個一個我從裡到外是這樣的不真實,簡直就是一個空殼子;既然我是這樣的不真實,那麽外界對於我的一切的看法、評價,對於我一切的待遇也都是不真實的,外界也不能真正的接觸到我,一切境遇也不能真正的加之於我。於是就可能不太在意自己的色身,不太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對於色身也就漸漸的看淡,對於自己覺知心的感受也漸漸的看淡,感受就少了。

同時内心有一種空空的感覺,不再牢牢抓住自己的自我以及各種感受,就能把自己空卻了一些,對外界一切人事物的反應就淡薄了,不會抓著某一種覺知心的覺受,認爲是真實的而産生強烈的執著。雖然他也在覺知,也有感受,有時還有一些苦樂憂喜捨的感受,但是絕不會認爲這是真實的,而覺得這些都是空的。對於色身方面,雖然身體有時也感受疼痛不舒服,但是知道這種感受是一種虛妄相,身體本身也是空幻的,就不會太在意自己的色身,不在意各種感受,也少於感受。定力越好,内心空的感受應該是越來越強烈。

以上大略說了剛斷我見的人幾種特征,不太全面和細致,因爲這些特征也是因人而異,每個人的禪定和智慧都不同,表現特征就不一樣。沒有禪定只解悟無我的人,心裡只有一些理論知見,往往沒有以上這些特征,或者這些特征轉瞬即逝,維持不了幾天。禪定非常好,觀行智慧也非常好的人,其覺明時間和無煩惱時間可能非常長,也許達到一年或者是一年以上不等,初禪定就有可能出現,斷煩惱的機會就出現了。

前世已經修過多劫,已經斷我見不止一次的老修行人,可以依此檢查判斷自己是否斷了我見,然後安排自己後續的修行。前世學佛時間比較短,修行的路不太熟悉,沒有斷過我見,善根不是特別深厚的人,建議不要自我印証斷了我見,以免錯會而犯大妄語業,大妄語業的果報很嚴重的。千萬不要輕易判定自己斷我見了或者判定自己開悟明心,這些話千萬不要輕易對外說。

還有在禪定方面,尤其是初禪以上的禪定,自己千萬不要輕易判定認可:我已經証得初禪定二禪定四禪定,我這個禪定狀態就是初禪定二禪定。請千萬不要這樣說,因爲自己對於禪定的内涵還不真正的明了,沒有很確定的了解,不能作正確無誤的判斷。前世沒有証過,今世又沒有經驗,内心的貪欲也不容易降伏,不太可能修出甚深的禪定。從經教上,從理論上,從實証上,自己還不能夠確定自己就証得了某種禪定,所以一定不要輕易說自己証得了深禪定,說錯了就是大妄語,後果仍然是很嚴重的。

尤其明心見性這件事更不要輕易下結論對外說,最好在心裡也不要輕易就認可自己明心見性,一定要找有經驗的過來人給自己印証一下,印証以後確定了確實是明心見性了,再把佛經拿來一一對照,檢查自己是否能看懂佛經中隱藏所講如來藏體性的那部分法義,有些經文能夠印証是否明心開悟。明心見性以後,很多經典就能看懂一部分。

比如《楞伽經》中有關鍵性的一句話:“如機關木人,機發像起。”這句話明心以後就應該懂得是什麽意思。還有《維摩詰經》中說:”菩薩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明心了,就要懂得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在講什麽。有些經文某一句關鍵的語句,應該懂得是什麽意思,懂得了才能証明自己已經明心証悟了第八識。

有很多佛經,只有在証得第八識以後,才能把佛經中關鍵的語句段落,隱藏的第八識真如體性看得明白,看得懂;沒明心之前絕對看不懂,但是明心以後也不是把所有的經論都能看懂,關鍵的地方,粗淺的地方,應該能看懂,尤其是第八識總體的體性。

如果自己不是一個久修的大菩薩,不是再來的菩薩,經典又看不懂,有時自己認爲是看懂,實際還不是真正的懂,最好不要自己認可自己明心開悟了,找個過來人給自己印証才穩妥;再從經書上來給自己印証,多方面求証,最後才能確認,否則這個妄語業是很重的。

再有,如果是明心了,那些淺顯的公案經過短暫時間的揣摩思惟,應該能夠看懂一小部分。再以後,更深一些的公案,涉及到差別智慧的一些公案,慢慢應該能夠看得懂。如果說自己明心開悟,這些公案一個都弄不明白,每一個公案都是稀裡糊塗,似懂非懂的,那就不是明心。

真正的明心和斷我見要有一定的禪定伴隨,沒有未到地定,思惟不能透徹,一是斷我見只斷一部分,沒有斷徹底,如果沒有斷徹底,將來這個我總要出來,總有一個我在跟隨著你,那只能是一個初果向,不是初果人,不是真正証初果。沒有禪定,不容易把五隂十八界思惟透徹,不能從裡到外觀行到整個人都是空空的,如果真正証得自己整個人都是空的,一天到晚的内心覺受一定跟以前大不相同。這個覺受是必須要有的,是觀行到位的表征;沒有這個表征,說明你的觀行還欠火候。

斷我見以後的這段時間跟從前比較,心行方面絕對是一個大轉變,絕對是不一樣的。所有的心行和表現,内心的思惟、觀點、知見都與從前不同,内心的感受是空空如也,根本沒有一個我,不太在乎自己的色身和自己的覺知心如何,不太關注自己。因爲自己是空的,空的感觸很深,行爲表現一定發生變化,不會很在意。如果禪定不具足,未到地定、心一境性的定力不具足,有可能只斷一部分我見,整個我見不容易斷徹底,因爲思惟不透徹,或者是解析的成分多,理論的成分多,實際觀行出來的很少。

所有佛法的親証全部要靠禪定來獲得,沒有禪定就不能實際証得,只能是相似的理解,心裡不是很踏實。禪定是獲得實証智慧的紐帶和橋梁,缺少禪定而分析和理解佛法,最多得個相似的理解,大智慧絕對生不起來,心行不一定真能改變,内心還有某部分的我相存在。戒定慧三無漏學,缺少了禪定,思惟肯定是不細膩不透徹。這樣,自己所認爲的斷我見就不能斷得徹底,斷的不徹底只能是初果向,不是初果人,雖然只差一個字,二者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禪定是証得菩提的一個條件,也是菩薩六度行的一個條件,若缺少禪定,煩惱也不容易降伏,心性也不容易轉變,所以定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降伏煩惱,完全依靠禪定,尤其是初禪定生起來以後,就能斷除欲界貪愛和嗔恚,沒有初禪定,貪愛就斷不了。沒有初禪定,也絕對斷不了嗔恚心,遇到機緣嗔恚依然現前現行。所謂煩惱的現行,就是貪嗔癡性在身口意方面完全表現出來,讓他人能感知到。沒有禪定,根本降伏不了煩惱;未到地定不具足,煩惱也壓伏不下來。

之所以要歸納出這幾條,一是因爲有一些人迫切的想了解,二是怕有些人大妄語,自己輕易就認可自己以後証得什麽果位了。這是不得已而做的,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弊病,讓極少數我心重的人了解這些特征,故意對外大妄語,宣稱自己也如是;如果不歸納出來,也有人有意無意地誤認自己已斷我見,這也是大妄語。權衡利弊得失的結果,不得不歸納出這幾條特征發表出來,供真心修行之人參考,希望能利多弊少。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