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二乘解脫 更新時間: 2025-01-30 18:26:22 閲讀: 565

第六章 五蘊與第八識的關係

第一節 兩種無我法的内涵

一、無我的含義

無我兩個字,在不同之處,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把這些含義弄清楚,才能清楚無我到底指什麽,才能知道如何下手修行。妄心七識的無我,一個是指無不生滅性,無永恒性,無真正主宰性;一個是指無第八識的那種空性。真心第八識的無我,一個是指無七識的那種自我性自私性,一個是指無七識的那種主宰性、作主性。

搞清楚這些概念,才能理解我與無我的真實義,才能指導自己的修行。能從這些概念裡繞出來,也是不容易的。一個名詞概念有多種含義,如果不把含義弄清楚,糊裡糊塗的,就無法下手修行。比如真實這個詞語,在不同處代表不同含義,一個含義是指不生不滅的真實相第八識,本來而有;一個是指世俗法裡符合事實的相,但這是生滅法,不是本來法。

二、分清兩種無我性

觀行苦空無常無我法,最後實証世俗界的五蘊十八界都是生滅的無我法,只有實証出五蘊確實是生滅性的,才能知道是無我的,才會逐漸去滅除無意義的以及惡和不善的五蘊活動。最開始是減少五蘊的活動,對五蘊活動不感興趣了,因爲知道五蘊是無我的,是生滅的、變異的、空的、無意義的。

參究第八識其目的旨在實証五蘊中的第八識,實証之後能現量觀察出五蘊與第八識的關係,最終實証一妄一真,觀察妄的如何妄,真的如何真。証得第八識的真實永恒存在性,觀察第八識在五蘊身中的清淨性,就會証得第八識的無我性。同時觀察出第八識是如何具體出生五蘊的,就証得五蘊確實是虛妄不實、無我的。

兩種無我性指向不同,苦空無常無我性,是與生滅無常對應的不存在的我,這個不存在的我,就是七識的我,是假我,是可以滅除的我。第八識的我,與不生不滅對應,與真實性對應,與清淨性對應。第八識的無我性代表著第八識心中,對自我沒有認知,沒有私心,沒有我心。這兩種無我千萬不能混淆不分,否則無法正確修行,無我的妄心必然要生滅變異,無我的第八識卻永遠不生不滅。

兩種無我兩種意思,七識的無我,沒有真實性,卻有毁壞性。第八識的無我是無私心、無我性、無作主性、無執取性。七識依第八識修到無我時,也有類似於第八識的無我無私不執取性。我性輕微的人,敢於否定自己,知非即改,轉得快;我性重的人,不肯重新如理思惟理清思路,不願意否定自己一點點,這樣的人不容易檢討出自己的非,認死理,不肯改正自己,修行非常困難。

如果沒有禪定,思惟就很粗燥,沒有邏輯性,根本不能捋清這些法義的是非淆訛處,頭腦是混亂的。如果遇到特別複襍的法義,就會覺得沒有頭緒,無從下手,所以說禪定是非常重要的。

三、妄我與真我不能對等

我不學佛,我不修行,我不持戒,我不修定,我不開智慧,我不求解脫,我瀟灑自在,任運自然。這個我,是指什麽?是指第八識。這裡的主體我換成七識是否可以?七識五蘊能不能也像第八識這樣,不學佛、不修行、不持戒、不修定、不開智慧、不求解脫、任運自然?顯然不能,除非成佛以後,究竟轉識成智了,七識心性與第八識類似相近了。

有的人說既然要學習第八識,依止第八識,轉依第八識,就應該像第八識一樣。這句話對嗎?也對也不對。要有嚴密的邏輯思惟,要分清楚哪些方面應該向第八識學習,哪些方面不應該向第八識學習,什麽時候向第八識學習,什麽時候不學習第八識。成佛以後的七識就與第八識一樣,不學佛不持戒不修定不開智慧不解脫不成佛,成佛之前,在衆生階段就要學佛、持戒、修定、開智慧、求解脫、求成佛。成佛之前要學習第八識在五隂身運作中的清淨性,無貪嗔癡性。成佛以後七識與第八識一樣清淨,就不用再學習第八識的清淨性了,因爲佛是無學者。把兩個我弄清楚,才好修行,如果混爲一談,那就無法修行,也不能成就了。

四、大小乘不能混淆觀行

放下自我,達到無我。兩個我都指什麽?都是指妄我。妄我和真我的邏輯關係如果搞不通,大小乘修行都困難。觀行小乘,卻沒有得出小乘無我的結論,這是如何觀行的?觀行大乘,卻只得出小乘結論,因爲根器還不夠好。一般來說,還沒有明心的人,離明心還有段距離的人,建議要專心在小乘方面的觀行,不能與大乘法的參禪混在一起,因爲根器不夠,智慧有限,不大可能得出一個正確的觀行結果,無法真正斷我見。

無我不是都指大乘法的第八識,有人說轉依於第八識才能無我,不是這樣。比如世俗界不懂佛法的人,他們如何達到無我?如雷鋒等等英雄人物在世俗事業上做到的所謂無我,他們都轉依第八識了嗎?都沒有。小乘初果至四果,都轉依第八識了嗎?都沒有。所以對於無我法,都生搬硬套到第八識這裡是不行的,還要實際去觀行體會。小乘只要真正証果了,必定會得出一個合理如實的結論,不會去跑到大乘法上來,得出一個大乘結論。

很多人的言論一出來,就能看出他是否經過實際修証了,語言能顯示出一個人是真修實証過來的結論,還是情思意解鸚鵡學舌拼湊的理論。一個凡夫一講法就講初地八地菩薩的修行,說明這個人根本不懂實際修行,不知道如何著手修行,所以才領著他人東柺西柺,沒有清晰的路線圖,自己沒有走過的路,不可能有清晰的路線圖。大家還是下功夫修定,沒有禪定思惟沒有邏輯性,就不清晰不透徹。

五、小乘觀行應該得出什麽結論

如果觀行五蘊苦集滅道之後,得出一個五蘊不是第八識的結論,說明了什麽?說明了所有的凡夫衆生無始劫以來,一直把五蘊當作第八識,然後遇見佛法,想要得解脫,經過觀行思惟,糾正了從前的錯誤認知,把邪見改爲正見說:五蘊不是第八識,五蘊非第八識,非非第八識。是這樣嗎?非非第八識這句話,是否包括了五蘊也是第八識的含義?

如果是這樣,那麽凡夫衆生無始劫以來一直認爲五蘊就是第八識,這有什麽錯,是邪見嗎?沒有錯啊!如果凡夫衆生無始劫以來真的一直把五蘊當作第八識,那就沒有我見和我執了,沒有無明和煩惱了,佛也就沒有必要辛苦來娑婆八千次解救衆生了,衆生認第八識我就不會認五蘊我,也就不會造作惡業了。最最關鍵之處在於:凡夫衆生無始劫以來是否把五蘊當作了第八識?

如果凡夫衆生無始劫以來一直把五蘊當作第八識,那麽所有的凡夫衆生都是地上菩薩,具有唯識種智。因爲只有地上菩薩以唯識種智的現量觀行,能觀察出五蘊全體都是第八識,布娃娃全體都是布,泥人全體都是泥,金飾品全體都是金子。那麽一切衆生無始劫以來都是地上菩薩,再那麽還用得著斷我見,斷第八識我見,斷我的第八識見嗎?

如果凡夫衆生無始劫以來,並不知道有第八識真我,並不認爲五蘊就是第八識,那麽凡夫衆生遇見解脫法,觀行四聖諦苦集滅道,觀行苦空無常無我時,最後能得出五蘊非第八識我、非我第八識這樣的結論嗎?這是否是媮換概念?如果是媮換概念,就沒有人能夠真斷我見,所有小乘行者都不能得法眼淨,都不能得解脫。

真正如實修行三十七道品,如實做觀行的人,在斷我見証果時,根本得不出五蘊非第八識這樣的結論。給出這樣的結論,是對於實際修行的情思意解,純屬是研究出來的理論,沒有經過如實思惟觀行過程。在斷我見以後再從大乘法的角度觀行,才能得出五蘊非第八識的結論。

佛在爲弟子們講四聖諦時,首先都告訴弟子:五蘊中有真我第八識不生不滅,即使滅盡五蘊十八界,第八識也不滅。這樣弟子們都信受佛語,知有不滅,無餘涅槃以後不是斷滅空無,那個真我有用。衆弟子聽佛語當時就知道五蘊十八界能滅,第八識不滅,就知道五蘊不是第八識。但是這種知道,是意識的知,意根並沒有實証,實証就是大乘菩薩了。他們也不至於去尋找第八識,只是觀行五蘊的苦集滅道,不會說經過一番辛苦觀行,才去得出結論:五蘊非第八識。

如果是這樣,那他就沒有如理觀行過。這個結論在佛講有真我時,心裡就應該知道了。而凡夫衆生在佛沒有講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都不知道有第八識,那就不會有五蘊就是第八識這樣的觀念,以至於要去斷我見,破除五蘊是第八識這樣的觀念。因此說,觀行五蘊卻得出五蘊非第八識這樣的結論就是邪觀,沒有真正觀行過小乘法,沒有斷我見。

阿含經中佛講四念處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果這個人真真正正的做觀行了,經過了幾年時間,斷我見時,能不能得出一個結論:身不是第八識,受不是第八識,心不是第八識,法不是第八識?如果得出這樣的結論,請問:這個人是如何觀行的?如實按照世尊講的内容觀行了嗎?這個人是憑想象在做結論,沒有真正去如理觀行。如果小乘修行人確實証得了五蘊不異於第八識如來藏,那麽他們也就不會害怕苦,而急著滅去五蘊入無餘涅槃了。因爲他們証得了五蘊都是第八識顯示出的幻化相,沒有實事,沒有真正的苦,就不會去避苦躲苦了。

六、苦是非我的含義

觀行五蘊無我以後,如果得出一個結論:色受想行識是苦的,苦的不是第八識非第八識,這能說得通嗎?

証得色受想行識是苦的,非第八識,能逐漸厭離色受想行識,不喜歡色受想行識嗎?如果能,那麽就會轉而貪愛第八識,喜樂於第八識。小乘聖弟子能喜樂於第八識,貪愛第八識嗎?有這種現象嗎?如果有,阿羅漢由於喜樂第八識,就會繼續修學菩薩道,自利利他,不會入無餘涅槃,不會從三界世間裡消失了。

理論上可以知道五蘊非第八識,任何人在聽聞佛介紹第八識的時候當下都能知道。有很多人一想也知道色蘊生滅去來不止,當然不是真實的我,也不是真實的第八識,沒有必要千辛萬苦去思惟觀行五蘊不是第八識,這樣跑題跑得太嚴重。

五蘊是苦的,不是第八識和第八識所有的,能說得通嗎?意根當然認爲五蘊是我(自己)的,不是第八識的,才去執著五蘊爲我,才有無量生死苦。如果凡夫的意根認爲五蘊是第八識和第八識所有的,那麽凡夫的意根還有我見和我執嗎?還有遍計所執性嗎?什麽都不是自己的,意根還有什麽可執著的?

五蘊本質上就是第八識,形成五蘊的六大種子全部來自於第八識,是第八識投資生出來的五蘊,五蘊當然就是第八識的了。如何觀行之後反倒認爲五蘊非第八識,是不是很奇怪?搞理論總有窮盡的時候,總有走不通的那一天,無法自圓其說。而實証者,橫說竪說都有理,都說得通,誰也辯駁不了。

七、五蘊非我的我是哪個

原來六七識把五蘊當作我,觀行斷我見之後,就不再把五蘊當作我了。意根原來把色蘊當作我時,就會把受蘊當作我所,認爲色蘊在受蘊中,或者受蘊在色蘊中。我們觀察一下,色蘊裡有受蘊嗎?受蘊裡有色蘊嗎?都沒有,二者不互相混合。同理,意根把受蘊當作我,把色蘊想蘊行蘊識蘊當作我所有的,認爲受蘊中有色蘊想蘊行蘊和識蘊,色蘊想蘊行蘊和識蘊裡有受蘊。實際上幾個蘊既不互相分離,也不互相混合存在,具體觀察五蘊的時候,能証得這個理。

如果說在身體裡能找到受,在受裡能找到色,那麽死人也有受,木頭也有受;如果受裡有色,那麽受就是色,受就有色;受如果有色,就不是識心的無色功能作用了,其它幾個蘊也要這樣觀察。如果把大乘的理與小乘的理同時觀行,在觀行小乘無我理的時候,就無法觀行了。大小乘理同時思惟觀行,思想會混亂,對於修小乘斷我見有點不利。明了大乘理之後,專門觀行小乘的時候,不要加入大乘,否則無從下手。

如果要觀行五蘊非第八識,不異於第八識,與第八識不相在,各位努力試一試,能不能觀行出來,有什麽思路嗎?除非參禪証得第八識以後,般若智慧很深的時候,才有可能,智慧淺都做不到。心經中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照見五蘊皆空,行淺般若波羅蜜多時,還不能照見,何況還沒有行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按照佛在阿含經裡講的方法去觀行,思路很暢通,不要自創方法。

八、斷我見斷誰的我見

認爲識蘊六識爲我的我,是真我第八識,還是妄我意根?斷我見是讓意根斷除識蘊爲我的我見,還是讓第八識斷除識蘊爲我的我見?觀行到最後是意根認爲識蘊無我,還是第八識認爲識蘊無我?斷我見的結果,就是讓意根認爲識蘊五蘊不是我,不是我所有的。而不是讓第八識認爲識蘊五蘊無我無我所,我見我所見與第八識無關。

觀行識蘊苦空無常無我,應該是觀行識蘊的生滅變異無常性,以及識蘊的無我性不真實性,不是假我,不爲假我所有,實際上也沒有假我妄我,都是空的。不是去觀行識蘊五蘊不是第八識。

這個觀行是誰觀的?不是第八識觀的,而是意根在意識觀的基礎上親自去觀的,最後意根就証得了識蘊非我不異我,我與識蘊不互相存在和包含。異,就是別、另外的意思,識蘊不是別於我,不是我之外的我所。不異,就是不別,不是另外的,識蘊既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我與我所都是我,都要斷除。

是誰實証識蘊無我非我?是誰實証色蘊無我?是誰實証受蘊無我?是誰實証想蘊無我?是誰實証行蘊無我?是誰斷除這些蘊爲我的我見?我見是誰的見?我見的“我”是指哪個?認爲五蘊是我的知見是邪見,認爲五蘊非我不是我的知見是正見,是誰有邪見,是誰有了正見?是斷了哪個我的邪見?讓哪個我有了正見?是誰認爲五蘊非我?是誰認爲五蘊是我?

五蘊是我這個我是指哪個我?這個知見是正見還是邪見?不管是正見還是邪見,第八識都沒有,第八識本身不起知見,祂不學佛不修行,沒有見惑煩惱惑,也就不用斷除見惑和煩惱惑。所以觀行的最初是六七識觀行,觀行到最後是六七識不認五蘊爲我了,也知道沒有所謂的我,五蘊十八界是無我的。

如果說觀行最後得出結論說五蘊非第八識,那麽在証果之前,他就會認爲五蘊就是第八識,然而衆生無始劫以來根本沒有這樣的覺悟,不知道有真我第八識,都是認爲五蘊就是妄我,爲我所有和所用。誰有我見,就讓誰斷我見。意識意根有我見,故斷我見,就要斷意識意根的我見。斷我見,是去假;明心,是認真。意根和意識把假的否認了,然後才能去認那個真的。

九、色身是否非第八識

從世俗法表面現象來看,色身是色法有相貌,當然不是無色無相的第八識,但從聖義諦來看,從唯識上來看,色身的實質就是第八識。第八識把衆生的色身生出來以後,現在的色身是如何存在的?是否還是第八識出生的,第八識是否還在連續不斷的出生著色身?這個問題如果回答不出來,如何能知道色身非第八識,不異第八識,與第八識不相在?

第八識最初生色身的時候,是輸送四大種子,同時輸送意根的識種子,然後再輸送意識的識種子。色身出生以後,第八識仍然不斷地輸送四大種子,相當於第八識仍然在不斷地出生色身,一旦第八識不輸送四大種子,色身就會滅去,不存在了。

第八識出生一切法,只要有法存在,第八識就在不斷地出生著法。法出現以後,後續的生叫作執持和維護,實際上還是生,沒有斷。四大種子生出來就滅,再生出來再滅,這樣不斷地生滅循環往複,色身就會繼續存在,並且不斷地改變。第八識在色身上的作用就是不斷地輸送和收回四大種子和識種子,第八識在一切法上的作用就是輸送種子,繼續不斷地出生法,也就是維持法的存在和變異,讓法生住異滅。整個一個色身,全部是第八識單獨輸出七大種子組成的,那麽色身就是第八識單獨投資的一個控股有限公司,也可以叫作獨資企業。只是沒有收成,沒有利潤,但也沒有損耗,興衰成敗第八識無所謂,因爲第八識不把色身當作我和我所。

從第八識全部投資控制色身這個角度來說,色身非第八識嗎?非也!色身不異於第八識(不是第八識所有的)嗎?非也!色身與第八識不相在嗎?非也!色身種子全部來自於第八識,第八識裡的一部分種子構成了色身,色身就是第八識,屬於第八識所有。色身全體皆是真如,所謂一真法界是也!世間一切有爲法,哪個不是第八識?全體即真如,一真法界!

既然色身全體都是第八識的種子構成的,色身由第八識來調控和控制,那麽色身與第八識非相在,也非不相在!老板哪能離開自己的公司?但是色身真的是第八識獨資的,沒有合夥控股的嗎?沒有二老板、三老板嗎?非也!還有假老板表面上管理控制著,祂以爲色身就是我就是我所,由我說了算。

第八識根據什麽輸出七大種子投資控股呢?當然根據業種了。業種哪裡來的?意根主導六識造作業行得來的。意根主導六識造作善業,就有好的色身,有創利潤的優秀公司;意根主導六識造作惡業,就有惡道色身、多災多難的色身,有賠本的衰敗公司。色身公司的興衰成敗,由意根承擔風險,擔當責任,利潤歸意根,虧損也歸意根。

第八識是甩手掌櫃,投資之後,其餘不管。公司需要錢的時候還會再投資管理,只要庫存裡有。話又說回來,第八識投資的資金全部從庫存賬目裡出,庫存的資金從哪裡來的,是七識創造的收入。那麽色身公司盈利存入庫房不?存入庫房,公司運營失利,債務由意根負責,從庫房裡的存款觝債。庫房虧空,色身流浪乞討過活,二老板意根三老板六識淪爲奴隸,大老板無所謂,沒有任何損失。

十、小乘正觀五蘊十八界非我

觀察五蘊非我時,先觀察色蘊不是我,如果把這個我換成第八識,那麽就是觀行色蘊非第八識。請問:觀察這個干什麽用?如何觀察?用得著觀察嗎?是正觀嗎?觀察受蘊非我時,卻來觀察受蘊不是第八識,觀察這個干什麽用?如何觀察?用得著觀察嗎?是正觀嗎?

觀察想蘊非我時,卻觀察想蘊非第八識,這樣觀察有什麽用?如何觀察?用得著觀察嗎?是正觀嗎?觀察行蘊非我時,卻觀察行蘊非第八識,觀察這個干什麽用?用得著觀察嗎?如何觀察?是正觀嗎?觀察識蘊非我時,卻觀察行蘊非第八識,觀察這個干什麽用?是正觀嗎?用得著觀察嗎?如何觀察?

再接著觀察六根非我,卻觀察眼根耳根舌根鼻根身根意根非第八識,這用得著觀察嗎?誰不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根本不是第八識?卻通過辛苦修定去觀行,得出一個六根非第八識的結論。誰不知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不是第八識?誰不知道意根不是第八識?觀察六塵也是這樣,非要觀察六塵非第八識干什麽用?誰不知道色聲香味觸法不是第八識?用得著觀察嗎?大家都知道,這不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嗎?與五蘊無常苦空無我有關係嗎?

小乘觀行五蘊,就是要觀行五蘊十八界的無常性、變異性、空性、苦性,所以確定不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執著的那個我,根本沒有一個什麽我可執著的,這樣就斷我見了。這樣觀行才是正觀,若他觀者,即爲邪觀。

十一、小乘斷的是什麽疑

小乘的斷疑,是斷掉對佛所教導的四聖諦法能否得解脫的疑,斷掉對自我是否斷了我見的疑,斷掉對他人是否斷我見的疑。斷疑以後,就能正確判斷某人所說佛法能否讓衆生斷我見得解脫,能夠正確判斷自己及他人是否斷我見,對法對己對他人不再生疑。但是他們因爲沒有証得大乘法,還有極多的所知障,所以還有對大乘法不確定的疑。

十二、諸行無常四句偈的含義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世間存在和運行的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爲什麽無常呢?因爲這些行法,都是依如來藏而存在的,是如來藏依各種業緣變現出來的,是因緣所生的,緣盡,即滅去,因此是生滅的,生滅的就是無常的。

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當修行到斷除我執,斷除對三界世間法的所有貪愛時,也就是証得四果羅漢時,就有能力滅盡世間裡所有的行法。當四果羅漢滅盡這些運行的所有法時,也就滅盡了阿羅漢的五隂十八界,但是有一個是不滅的,也永遠滅不了的,那就是阿羅漢的第八識如來藏。這樣滅盡了五隂十八界,沒有了阿羅漢這個人,沒有了六根六塵和六識,沒有境界,也沒有識心,也就沒有了苦受,也沒有了樂受。而如來藏也沒有苦樂受,處於不見六塵,不見一切法的寂滅境界中,一法也不現起,靜悄悄,空蕩蕩,無有一絲苦受,方便說爲寂滅樂,實際上也沒有樂。

第二節  大小乘不同的修行目標

一、佛所悟的法不是緣起性空

世尊在阿含經中講的十二因緣法,是聲聞緣覺所修的解脫之法,不涉及大乘如來藏法,也不是直接成佛之法,因此十二因緣法不是究竟成佛之法,究竟的佛法不是講虛妄法的一切法空,而是講不生滅不空的如來藏的所有功德體性。聲聞緣覺修完十二因緣法,只能証得緣起性空,知道五隂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依賴如來藏這個因以及無明業種就有一切法的生起,而大乘的如來藏實相心還沒有能力証得,因此還不具備大乘實相智慧。

既然十二因緣所依賴的各種緣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的,那麽這些緣都是生滅的,不是真實的,是幻化的空相,聲聞緣覺証得此理就能得解脫,出離生死輪回苦。但是他們還沒有修証大乘法,不懂如來藏的成佛之法,三乘佛法只修証了二乘,最上乘法還不懂也沒有修証,就這樣出離了三界,還有無始無明和塵沙無明沒有破也沒有斷,無明習氣及煩惱隨眠都沒有斷除,因此聲聞緣覺的修証境界與佛相去還甚遙遠。

因此說來,佛陀成道時所悟的不可能是緣起性空的二乘法,而是最上乘如來藏法。佛陀夜睹明星時眼見佛性,就是見得最真實的佛性,這是佛地的見性。佛的大圓鏡智現前,四智圓明,就成就佛道了,非是世人所錯會的緣起性空這樣淺顯的二乘法,二者本質相去甚遠。如果說佛陀只悟個緣起性空二乘法,佛陀就不能教導衆生大乘的真實如來藏成佛之法,那麽佛法就是不完善的,有極大的缺憾,衆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最大的究竟的利益。可是佛陀在轉法輪的後期,一直在教導衆生大乘成佛之法,可見佛陀成道時所悟根本不是緣起性空。現在衆生誤會佛法太嚴重,知見很淺薄,都是把緣起性空當作佛法的中心和重點,不能與萬法的根源相聯繫,不知萬法的來源,不知世界的本源,這正是佛法的流弊。

二、回小乘向大乘的阿羅漢

小是指心量小,很少顧及他人,爲他人的利益著想,乘是裝載工具、運輸工具、車乘的意思,小乘是指其法淺而不究竟的意思,度的人根基和數量有限。大乘是心量廣大,修行不完全爲個人,也爲廣大衆生的利益著想,法大法深,度人無限量而又究竟的意思。

聲聞緣覺的心態,就是想要自己離苦得解脫,其他的都不管,他們不考慮衆生的苦,不考慮佛教的發展,不考慮報佛的恩德,一心只奔向無餘涅槃,希望自己不再出現在三界裡受身心之苦,他們這個心量是很狹小的,所以名爲小乘人。而大乘菩薩們心量廣大,不僅要自利求取無上的大涅槃,而且還要帶領所有的衆生一起出離生死的大火坑,趣向無上的佛道,証得究竟的涅槃。要想成就佛道,究竟得解脫,小乘人就需要回小乘心向大乘心,改走大乘的菩提大道,不走小乘的羊腸小道。

聲聞緣覺之類的修行人分爲兩種:一種是能回心大乘的不定性聲聞緣覺,一種是不回心大乘的定性聲聞緣覺。回心大乘的聲聞緣覺人在修到一定階段,自己的心得到安穩以後,看到衆生苦惱不斷,就發心爲了衆生而不入無餘涅槃。或者聽到佛開示大乘法義,因訢樂於大乘就要追求無上菩提,追求明心見性,修學如來藏法,不再選擇入無餘涅槃,而是要留世繼續修行,自利利他。

二乘人回心於大乘,在不同的修行階段都有可能,有在証果之前,也有在証得果位之後,這要看各自因緣的影響力如何。如果一個人的心不在小乘上,即使是修行小乘的四聖諦法,証得羅漢果,只要不是只想個人得解脫,不想入無餘涅槃去躲苦,也不是小乘人,那就談不到回小向大的問題。只有聲聞人的自私心態才需要回小心向大心,成爲大心的廣利無量衆生的大乘菩薩。

現世末法,凡夫衆生我見深重,我執更重,如果不修小乘四聖諦法,先求斷除我見,大乘法也不易修好。不修小乘法斷我見,直接修大乘法,先參禪,即使參出了密意,悟得如來藏,我見還是死不透,斷不徹底。因爲這個我見不死透,我心私心慢心還是要不斷地作祟,貪嗔癡煩惱還是很重,自己在大乘的道業上就不能有多大的進步,往往是原地踏步者多。

 大小乘的果位不是截然分開,而是緊密相連的。小乘的果位不能上進,大乘的果位就停滯不前,這樣一生所修下來,能實際受用還是不多,縱使講起道理來口若懸河,天花亂墜,但與實際修証的差距仍然非常大,並不是表面所顯露出來的那樣有修行。我們現在的末世衆生業障深重,我見、見取見極重,必須要把小乘的基礎打牢固了,讓那個五隂死得透,永斷無餘,貪嗔癡煩惱的降伏和斷盡就能很快,這樣的話,自己生生世世得到很大的利益,作菩薩也能輕松和愉快,也不再造作很多惡業惡行來遮障自己的道業,不再讓自己受到很重很大的苦報。我們要有智慧,仔細思考其中的道理,作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抉擇,不要輕視小乘法的修行,不要好高騖遠,應該踏踏實實地穩步向前邁進,這樣才最有利於自己的道業增進。

三、菩薩與阿羅漢修行的不同目標

世尊在阿含經中講,貪愛集就是苦集,貪愛滅苦就滅,苦滅就得解脫。滅貪愛的前提條件是修習四聖諦理,了知苦諦,斷除集諦,修八正道諦就能滅苦,從而証得苦滅諦。証得苦滅諦就是智慧解脫者,解脫是由斷我見而來,我見斷了以後,我執才能斷盡,斷我執以後心就得解脫。從此以後不再執取五隂世間妄法,成爲一個自由人。

阿羅漢得解脫後心得自由了,命終卻把自己的五隂全部滅掉,意根也滅掉,未來在三界世間不會再出現五隂身受苦,阿羅漢這個衆生就從此消失於三界中。他們不能再繼續修學佛法,以獲得大乘甚深般若智慧,也不能以自己所修來利樂衆生,也不能成就佛道,只獲得了暫時而不究竟的解脫。這是因爲他們缺少智慧,慈悲心薄,私心較重,不悲憫衆生苦,因此佛說他們是小乘人,是焦芽敗種。

菩薩們明心証得第八識,同時也斷了我見,知道第八識爲真,五隂爲妄,不再認五隂爲我,以後修行所要走的路就是大小乘同時起修,在小乘解脫道上也要滅貪愛得解脫,但菩薩們不是永遠滅去五隂身而不用,而是善用五隂身修學佛法,同時也利樂有情,從此雖然生活在三界世間,但心卻自由解脫。菩薩們走大乘修行之路,慈悲心重,發願自利和利他,雖能心得解脫,永不滅度,不像阿羅漢那樣害怕生死苦,滅掉自己,未來不再出生在三界世間裡,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人。菩薩如果取滅度就違背了菩薩戒,違背菩薩的慈悲心,違背諸佛的教導。所以得解脫的菩薩,命終還要保有一點思惑煩惱不斷,才能繼續在三界出生,這叫作留惑潤生。

四、大小乘兩種解脫

解脫有兩種,一種是二乘無學聖人阿羅漢和辟支佛的解脫,一種是大乘菩薩的解脫。小乘的解脫,就是對三界世間法再也沒有貪愛,貪嗔癡的無明煩惱全部斷盡,不再被三界生死所係縛,有能力滅掉自己的五隂十八界,入無餘涅槃。修學四阿含經當中的苦集滅道四聖諦理,証得五隂無我,斷除我見和三縛結,然後証得初禪,再斷貪愛,斷我執,就能得解脫,出離三界的生死輪回。

中乘辟支佛們修行十二因緣法,斷盡無明,就能出離三界生死輪回,滅盡自己以後不再在三界中出生,這樣就能得解脫。以上兩種解脫,都是五隂通過修行才能得到的解脫,不是本來就存在的解脫,是不究竟不徹底的解脫。這種解脫沒有解脫色,因爲最終要滅掉色身;這種解脫也沒有斷盡所有的無明,無始無明仍然沒有破除,還有變易生死沒有解決,還沒有真正解決生死大事,因此不是究竟的解脫。

大乘的解脫,是菩薩通過修行菩薩六度,參禪証得本來就解脫的如來藏心,明心見性以後,依止於自由自在的如來藏,五隂也就能斷盡貪嗔癡無明煩惱,斷除對三界世間的貪愛,最重要的是還要斷除法執,漸漸就能得究竟解脫,而生生世世保有解脫的五蘊身,利益無量衆生。菩薩們不僅要斷盡煩惱,還能斷盡煩惱習氣,無始無明和塵沙惑也要全部斷盡,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也要全部斷盡,這樣証得佛地的無住處涅槃,得究竟解脫。這是真正的也是最終的究竟解脫,這種解脫有解脫色,佛陀用此解脫色分身無數廣度有緣。而証得如來藏明心見性時,就知道如來藏不生不滅,不在三界中,不被三界生死所係縛,本來就解脫,五隂依止於如來藏,也是本來就解脫的。

五、聲聞人不能實証真我第八識

信不等於証,信佛語不等於証佛語,信五蘊無我並不等於証得五蘊無我,信第八識是真我,並不等於証得第八識是真我。當然信還有一個層次的問題,淺層次是意識的信,深層次是意根的信。意根即使信了,也不等於証,信與証之間的差距也許很大,也許很小,要看是什麽人信。

聲聞人因爲信佛語,知道有個不滅的真我第八識,但因爲心量問題不能實証,一旦實証就是大乘見道的菩薩。聲聞人不等於菩薩,如果聲聞人發心不入無餘涅槃,可以是通教的菩薩,不是別教菩薩,証得第八識以後,才是別教的菩薩。聲聞人在聽佛語時,當時就知道了有個第八識是真我,但再詳細一點的内容就不知道了。對於第八識沒有實際觀行,不知道五蘊與第八識之間的真實關係如何,不知道第八識如何出生和維持五蘊的存在和運作。

聲聞人信佛語以後,在禪定中具體細微的觀行五蘊十八界的無常苦空無我性,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五蘊十八界確實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這樣就斷除了認五蘊爲我的我見,得法眼淨,有初步的解脫功德受用。因爲聲聞人沒有實際觀行過第八識,也沒有能力觀行,所以無法確切得出結論,証得五蘊就是第八識還是非第八識。只有大乘菩薩証得第八識以後,才能如實觀行五蘊十八界這個我是生滅的假我,確實不是第八識。在此之前都是信佛語,相信佛陀所說如實。

菩薩証得無生法忍,具有道種智的時候,能夠逐漸如實觀察出五蘊十八界實際上也是第八識,是第八識的一部分功用,能現前觀察到第八識如何具體的流注識種子和四大種子,如何流注出業種子,形成了連續不斷的五蘊十八界的功用,這才逐漸証得了一切法都是第八識,衆生就處在一真法界裡。在此之前,都是相似的理解推論猜測想象和信佛語,談不到實証。

因爲聲聞沒有實際觀行第八識,沒有實証第八識,就不可能得出結論說:五蘊與第八識是不一不異的。這是實証的大乘菩薩才能得出的確切結論,聲聞人能確切得出這個結論,馬上就成爲大乘實義菩薩,成爲別教菩薩。

聲聞人通過觀行參究証得五蘊十八界是空的,這個空不是指第八識的空性體性,聲聞人沒有這個智慧,只能証得毁壞敗壞的那種空,是不究竟的那種空。大乘菩薩才能証得五蘊是第八識的空性,把五蘊全體都能觀照成第八識的空性,那也就入地有唯識種智了,觀行智慧很深很深,禪定也很深很深。

沒有實際証得第八識的時候,無法現前觀察到五蘊到底是不是第八識,觀察不到第八識在五蘊身中的運作,就觀察不出五蘊與第八識異不異的關係。想象出來的不等於實証,推理出來的不等於實証,信佛語複述佛語不等於實証。

如果把邏輯推理推論等等當作實証,在命終的時候,麻煩非常大,那時就會發現:一切都不是自己平時想象認爲的那樣。那時候再怎麽手忙腳亂,也無濟於事了,最可怕的是,因爲不再信自己從前所學所認之理,就會生出誹謗佛法之心,然後去向惡道。

即使是大乘菩薩,以修學大乘爲主,但是沒有証得大乘法,也不能如實觀察到五蘊究竟與第八識是何關係,五蘊究竟是如何與第八識異不異的關係。推理代替不了實証,否則稍微有些小聰明的世間人都能証得第八識,都能成爲大乘菩薩了,不用皈依三寶,不用修行戒定慧了,佛的那些前行法就都沒有用了。

第三節  五隂是第八識出生的

一、色隂是第八識出生的

色隂是五隂之一,是生滅虛妄的、變異的、無常的、苦的,是空的,不真實的,是第八識所幻化出來的,第八識依據衆生的業種業緣,變現出衆生的色身,才有色隂的存在。色隂不是因某種緣自己就能出生的,也不是由父母一手操辦所生的,父母只是色隂出生的一個助緣。是第八識籍父母緣入住到受精卵中,根據衆生的業種,藉母血變造胚胎才成爲了色隂。色隂不是自然而有,不是無緣無故而有的,而是第八識依緣變現出來的,是第八識所具有的屬性之一。

色既然是第八識變幻出來的,就是第八識的一部分,與第八識是不一不異的關係。因此色即是空,是空性心第八識的性質。這裡的空是指空性心第八識,色是色隂,色隂就是第八識,全體都是第八識的功能作用而顯現出來的。這裡的空不是虛空,虛空是一個假名詞,沒有物質的地方,就假稱爲虛空,放上物質就沒有虛空,因此虛空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沒有實體性,它不是真實存在的法。

二、五隂由第八識出生的原理

明了七識心的體性非常的重要,五隂的一切活動都是七個識心與第八識共同和合運作出來的,七個識心加之於色身上就有五隂的活動,如果色身上沒有七識心的運行,色身就是死屍。識心在色身上,色身就是色隂,色身内五根觸内五塵,意根同時觸五塵上的内法塵,六識心就出現,六識再與六根六塵相觸,識心就能感受,受隂就産生。受隂以意識心的感受爲主,前五識的感受爲輔,沒有識心就沒有受隂。

六識了別六塵,執取六塵的相就是想,接下來的思惟、細的分別、判斷、打算等等都是想,想隂以意識心爲主,五識也有了別取相的想隂活動。行隂,識心的運行,念念遷流變化,身口意的一切活動,都是行隂。包括時間的流逝,地點方位的變化,色身上的心跳、呼吸、脈搏、血液流動,只要是運行著變化著的,不是靜止的就是行隂。識隂,就是識心的分別功能體性。

如果七識心不加在色身上,就沒有五隂的活動,色身就不是衆生,殺之就不屬於殺生。但是,如果第八識不輸送七識心的種子,就沒有七識心的産生,更談不到五隂的活動;第八識如果不配合七個識心,就沒有五隂的活動,色身就是死屍,就是木頭。由此看來,五隂的活動是在第七識的操控下,由第八識出生的。

三、五隂空的内涵

五隂苦、空、無常、無我,五隂的空不是指沒有五隂,或者五隂消失,連現象也沒有,而是說五隂在現象上是存在的,但沒有自體性,就像魔幻師幻化出來的城郭一樣,沒有實質,沒有自在性,其本質是如來藏性。五隂的所有一切現象全部都是如來藏所顯現出來的,所以五隂是空的。

五隂的空,也不是把五隂分成很微細很微細的各個部分,最後就變成沒有,變成空無,不是這個道理,五隂不能分析成微塵,因爲五隂由色法和心法組成,心法不能分成微塵後再變成空無,即使色身能分成極微細的微塵也不能由微塵變成空無,微塵與虛空不能互相轉換,因爲種子不同故。

五隂的空,是指沒有實質,是虛幻的意思,也是歸屬於如來藏空性的意思。同理,色隂的空,不是指沒有色而是說色隂沒有本體的實質,是如來藏所生,是如來藏的空性,色隂沒有色法的自體性,是個虛幻法,有生滅之法,所以是空。空的定義:一是不實性,沒有自體性,是虛幻法;二是虛空,一無所有之義;三是如來藏的空性義。

色隂是如來藏所出生的,不能自在,不能自主,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的存在,要由業種和如來藏決定其生住異滅。色隂被如來藏幻化所生,本質都是如來藏性,沒有真實的色隂之性。就像泥人都是泥性,本質都是泥,本沒有人,也就沒有泥人自己之性,所以說色隂沒有自體性,都是如來藏性,全體都是如來藏。同理,三界世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性,都是如來藏造就而成,本質都是如來藏,同泥人一般無二。

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如果把廬山比喻爲世俗法,衆生看不到世俗的虛偽虛幻不實性,看不到世俗法的苦空無常無我性,就是因爲自己的心與世俗法貼得太近了,甚至完全融化到世俗法中,中間沒有縫隙,心就完全被世俗法遮蔽了。結果年年月月生生世世都在世俗法中喜怒哀樂,被世俗法所轉,被世俗所束縛,自己的身心不得自在和解脫。要想解脫,該如何是好呢?

如果把廬山比喻爲自己的妄心七識,要如何認清妄心的生滅變異無實性呢?要想客觀的看待自己的心,認清自己的心行,就要把心拿出來,再回頭反觀自己的心,拉開一定的距離,站在一定的高度,來客觀的觀察自己的心行,或者是當作他人的心行來觀察,這樣就會客觀公允一些。

如果把廬山比喻爲五蘊身,累生累世在五蘊身中,卻不知五蘊無我,不知五蘊無常生滅變異,不知五蘊的苦空。要重新徹底認識五蘊的真面目,就要按照佛說的四聖諦法觀察五蘊。如果要識五蘊身的真面目,就要修學大乘般若,參究在五蘊身中的如來藏,就會識得五蘊身的本來面目其實就是如來藏,五蘊身是如來藏現起的一個虛幻的假象,真相隱藏在五蘊身中變幻戯法,世人莫測其蹤。

五、略說活人與死人的區別

人活著的時候,必須有五蘊的活動。色蘊上:呼吸心跳脈搏,血液流動,大小便利,溫度軟度,眼淚鼻涕汗液,胃腸的蠕動和色身的運轉施爲等等。受蘊上:苦樂憂喜捨的感受,一會快樂,一會苦惱,一會又不苦不樂,心境感受總是在變化不停。想蘊上:能夠分別花草樹木、人畜、金銀珠寶、人的修養氣質、學識風度、四面八方的音響、香氣臭氣、酸甜苦辣鹹、冷熱觸痛、飢渴溫飽、軟硬厚薄、沉重輕安、思惟、推理、判斷、回憶、打算等等,並且時時執取一切相。行蘊上:能夠奔跑行走,行住坐臥,舉手投足,嬉笑怒罵,吃飯穿衣,生産事業。識蘊上:眼能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覺觸,意能思法。

活著的人有十八界的活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有相應的運轉。接觸色聲香味觸法時,有眼識分別色,耳識分別聲,鼻識分別香,舌識分別味,身識覺觸,意識思法。這些有爲法的造作,都是由阿賴耶識第八識在執持著維繫著。

第八識有持身的功能,打從受精卵開始,祂就執持著,精子和卵子本是單細胞,不是生命體,各自只能存活七天左右,相遇到一起後,第七識帶著第八識入住進去,受精卵才是一個生命體,才有生命的活動。第八識裡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與母體中營養相應,第八識就能吸收母體中的營養而變生受精卵,七天一變;若第八識離開,受精卵就立即死亡。出胎後,第八識再吸收乳液飯食中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變生身體,嬰兒就漸漸長大,又漸漸衰老直至死亡,這些現象都是第八識執持和變造的結果,是第八識出生的。

《成唯識論》中說過:(阿賴耶識)能潛轉身中作事業故。意思是祂能配合前七識運作,産生五隂身的一切活動。死亡時第八識離開不再執持色身,大小便就會流出,身體就會僵硬冰冷,沒有了呼吸脈搏心跳,血液流動也停止,胃腸蠕動也停止,身體的各項活動都停止。

六根不再觸六塵,内六塵就不能出現,六識也就不再出生,七識就離開了。於是身體就成爲了屍體,屍體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聽,有鼻不能嗅,有舌不能嘗,有身不覺觸,變成了一塊木頭,一個僵屍,任誰打罵哭喊也無動於衷。由此可見,死人與活人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第八識,衆生由第八識所造之理就可窺之一斑,由此我們就應該知道參禪的入手處了。

六、色身和物質色法的區別

色身屬於物質色法中的一種,與物質色法一樣都是由四大種子生成的。差別在於:一、色身上有八個識,因此有五隂的活動,而物質色法沒有識心,沒有五隂的活動。二、色身是個體衆生的如來藏單獨出生和執持的,物質色法是共業衆生的如來藏共同出生和執持的。在色身上有八個識的活動,會産生覺受,所有的覺受是識心的功能作用,來無所來,去無所去。識心是從第八識中出生,覺受滅時,也沒有去處,識種子就滅回到第八識中,如果把第八識譬喻成大海,身體和一切物質色法就是海上的浪花。

七、五隂身來自於如來藏

當我們仰看天上白雲時,就發現白雲能不斷變換出各種各樣的圖案,有時白雲變幻出花朵的形狀,有時能變幻出貓狗等等形狀,這樣變幻出來的花朵和貓狗有自體性和真實性嗎?那些美麗的圖案是花朵貓狗還是白雲呢?我們把這些天上飄動的東西當作什麽才符合事實呢?花朵貓狗的真實相是什麽呢?我們只要思惟比對一下,就不難了知,那些東西實質都是白雲,並沒有花朵和貓狗,所有的材料都是白雲,因此貓狗就是白雲的性質。

同理可証,衆生五隂身都是如來藏性,所有的材料都來源於如來藏,全體即真如,就是一真法界。貓狗比喻五隂身,白雲好比如來藏。類比一下,仔細思惟,就能清楚了知此理。好多人只認貓狗和花朵,不認白雲,更多的人只認五隂身,不認如來藏,如果認個如來藏,既能明心又能斷我見,一舉兩得。

佛法現現成成,簡簡單單,明明白白,其實就是一層窗戶紙。只要手指頭點對地方,那麽一戳,就萬事大吉了。福德不足的人,該點的地方不點,不該點的地方卻使勁點。到最後,沒有退路了,就點了最後那個點。終究是沒有人不能成佛的,只是早成晚成的事,有人願意早,有人無所謂。

八、是如來藏在玩轉一切法

定力不足,福德不足,斷我見和明心都很困難,見佛性,更是難上難。斷我見的觀行,首先要觀行自己色身的虛妄,觀行色身的生滅變化,然後再觀行識心的生滅變化。識心所起的作用是受、想、行和識別,這些作用都要觀行到,觀行這些作用的生滅、無常、苦、空、無我,觀行的範圍盡量要全面。

十八界的範圍要全部找到,一一細心觀察其生滅無常性,觀行根塵相觸處,觀行通透了,將來就能証悟。這個地方觀行不通透,最多是解悟,悟不到點子上,悟不到根本上。六識也有觸,六識觸的是六塵,這些法都觀行到了,斷我見就能徹底,明心也很快。

在世間裡,其實都是如來藏自己在玩轉一切,根是祂,塵是祂,識也是祂。除此,什麽也沒有,一切法都是祂自己。入地以後就會發現:一切境界都是祂,一切的色法和心法都是祂,除了祂,就沒有別的什麽東西了。

九、如何了解五根的體性

五根就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根分爲外五根和内五根,外五根就是浮塵根,内五根就是勝義根,各有各的組織結構,各有各的功能作用,但都是如來藏所生成和執持的。這五根的性質都是本如來藏性,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變化出來的,因此就是生滅變異的、無常的、空的、苦的,就是無我的。我們觀察這五根的出生,從無到有,有已還滅,觀察五根的構成,再觀察五根的變化,最後再觀察五根的滅失,就能知道五根是生滅變異無常的。

這是悟前從小乘的角度來觀察,悟後還要從大乘的角度來觀察五根,觀察如來藏刹那刹那輸出四大種子組合成了五根,五根刹那刹那的變異性,是如來藏依據各種緣在維持和變化著五根,緣變五根則變。五根的功能作用就是能夠攝取外界的五塵,五根就像一個攝像機,是一個負責接收和傳送的工具。具體如何接收和傳送,如何工作,需要靠識心來掌控,識心就像操作攝像機的人,沒有人,攝像機就是一堆材料,沒有一點用處;五根如果沒有如來藏和意根,就是一堆死肉,沒有絲毫價值。

十、四食都是如來藏的功德作用

欲界衆生以段食來養育自己,飲食要咀嚼成一段一段的,然後吞咽下去消化吸收,色身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因此色身就是虛妄不實的。欲界衆生需要六根觸六塵,色身才能得到滋養增勝,否則就不能存活,因此五隂是虛妄不實的。欲界衆生七識需要不斷地思量運作,衆生才能存活,因此五隂是虛妄不實的。欲界衆生七識需要不斷地了別六塵,才能存活,因此五隂是虛妄不實的。

色界初禪天衆生沒有段食,有觸食,需要觸塵才能生存,否則就要滅亡。眼根、耳根、身根、意根四根需要觸四塵,眼識、耳識,身識和意識也要觸四塵,這就是觸食;有思食,意識和意根需要有思想活動,對所觸的一切法起思,才能運作下去;初禪天人沒有鼻識和舌識,眼識、耳識、身識、意識、意根五識需要思量法,才能在初禪天生存,否則就不能生存;有識食,五識要分別了別天界裡的四塵。有這三種食,初禪天衆生才能存活,才能維持色身的存在,因此初禪天衆生的五隂是虛妄的。

從段食的獲得一直到滋養色身,都是如來藏的功德,是如來藏在滋養維護著色身,觸食、思食和識食,也都是如來藏的功德。歸根結底,所有衆生都是依賴如來藏而存活的,離開如來藏一刹那都不能存在。六根六塵六識都是如來藏變現的,四食也是如來藏變現的,衆生所需要的一切都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因此衆生就是虛妄的、不實的、空幻的、非我的。深細思惟四食住,也能斷我見,得解脫。

十二、色身是如來藏的屬性

把身體破解到最細小的細胞組成,細胞裡有各種粒子,粒子是四大微粒構成,四大微粒是如來藏裡四大種子組成,四大種子無形無相,從如來藏裡來。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形成微粒,微粒再聚合成最微小的物質,再聚合成比較大一些的物質,肉眼就可見了,然後再逐漸聚合成最初的色身,最後色身完整,就出母胎。

由此可知,色身就是空的、生滅的、無我的,是如來藏出生的,是如來藏執持的,全部是如來藏性,這個身體也不過是如來藏的種子功能作用轉化成的,是如來藏的一部分功能,是如來藏的屬性,沒有色身自身的屬性和自性。這些内容一般人只能思惟思惟,無法現量觀行,因爲缺少相應的定力,慧力也不足,意根不能著力,不能親自參與深細的觀行和思量,無法証得此理,就不能從此處斷除身見和我見,也無法証得如來藏。

十三、由微粒組成的色身是虛妄的

衆生色身細胞當中也能産生生物電能,生理學叫作生物電。生物電不斷的釋放能量,以維持色身所需。細胞當中有四大組成的各種顆粒,核子、中子、質子、原子、電子、離子等等,這些顆粒的生滅代謝,能形成一種色身所需的能量,包括熱能、動能、電能等。能量釋放出去,就消耗了身體當中的四大物質成分,需要不斷的補充四大物質成分,因此就需要飲食。要想少消耗飲食,就要少有識心活動,入深禪定,内心寧靜,識心少於活動,能量消耗的就少。

而色界、無色界天人,是以禪悅爲食,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物質色法。如果欲界衆生飲食不斷,貪著飲食和滋味,不能發起色界禪定,就沒有色界定。講究飲食的人,食欲沒有降伏,不可能有初禪定的現起。

生物,就是生命體,生命體就是五隂身,五隂身是由四大種子和識種子構成,識種子作用於四大色身,就有五隂的活動。其中四大種子刹那生滅變異,色身空幻不實;識種子刹那生滅變異,空幻不實,皆是如來藏性。五隂身就刹那生滅變異,不實如空花,從這裡著手,我見淡薄之後,再修小乘,就能容易斷我見。

十四、五蘊以及所依緣都是如來藏幻化的

外色是衆多如來藏共同變現的,色身以及内色是自己如來藏單獨變現的,眼根是如來藏出生的,眼識是如來藏出生的,眼識見色的作用,是如來藏、第七識、第六識和眼識共同作用,把内色顯現在眼識意識裡的。其中四個識各有其作用,也有和合的共同作用。根塵識三者都是如來藏變現、執持、督導的,離此三者,無衆生無五蘊,那麽五蘊衆生是什麽?哪裡有我哪裡有五蘊?哪個是我?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思法,一切的見聞覺知,所有的覺受功能,所有的思想情懷,都是什麽?

把五蘊所依賴的法都找出來,觀行這些法都是什麽,這些法又依賴著什麽?有依賴性,就是非真實的、不自在的、不自主的、苦空無常的、生滅的、幻化的、虛妄的、無我的。順著這樣的思惟,入定觀行,捋清思路,讓意根去感知,去覺悟,去觸証,最後内心裡就會有一個聲音:這一切法真的沒有真實性,都是一場閙劇,哪裡有我,哪個是我,都不是。然後大哭一場,身心脫落,了無掛礙。

這其中有一個過程,當意根漸漸要認清這個事實時,心裡會非常的痛苦和難過,執著了那麽久遠的我,眼看著就要沒有了,心裡當然是空落落的、恐懼的,就像站在懸崖邊上,非常擔心掉落下去,猶豫、擔心、害怕,知道什麽都沒有,又擔心什麽都抓不到了,那個心境煩躁得很,攪閙得很。過一段時間,就能接受下來,太平下來,恢複正常。這是今世第一次即將要斷我見的人所要經歷的過程,前世已經多生多世斷我見的人,則會很輕松,快樂而心喜。

每個人所能接觸到的都是個人私有的,私有代表著第二次幻化,虛幻又虛幻。無論外部公有還是内部私有,都是幻化虛妄,沒有真實性,都是鏡子所成像。當然真正証得鏡像觀,要在初地滿心,那時初地所修的法都已經修完了。

第四節  五隂與第八識的關係

一、用花與花香來比喻二者的關係

從大乘角度來說,五隂與第八識有不一不異的關係。色隂受隂想隂行隂識隂生滅變異都沒有真實性,不是真我第八識,但是五隂由第八識出生,從第八識而來,也不異於第八識。離開五隂也找不到第八識,第八識與五隂又不互相混合,第八識不在五隂中,五隂也不在第八識中。

爲什麽五隂不異於第八識?世尊說個比喻,比如花的香味與花的關係,花香是依賴花而有的,離開花沒有花香,有花香一定有花,但是花可以沒有花香,離開花香,花也可以存在。要想找到花,只要循著花香去找,肯定能夠找到,聞到花香就能找到花。

花就比如是第八識,花香就比如是五隂,離開第八識就沒有五隂,離開五隂就找不到第八識。從世俗法的角度看,色隂不是第八識,離開色隂也找不到第八識;受隂不是第八識,離開受隂也找不到第八識;想隂不是第八識,離開想隂也找不到第八識;行隂不是第八識,離開行隂也找不到第八識;識隂不是第八識,離開識隂也找不到第八識。五隂不異於第八識,是第八識的一部分,是第八識的屬性,第八識能在五隂上顯現出來,離開五隂就顯現不出第八識。第八識與五隂性質不同,不能相互混合,就像色和聲不能混合在一起一樣。但從唯識種智上來看,五隂的實質就是第八識,五隂全體即真如。

二、二者不相在

世尊在最初講小乘法時,就已經點明了衆生五隂當中有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小乘人信佛語故,知道有這個心的存在,因而就能斷我見,不認五隂假我,知五隂的滅不是斷滅,還有個不滅的第八識在。五隂與第八識不一不異,也不相在。爲什麽不相在?第八識無形無相故。如果第八識在色身裡,把身體切割開就可以找到第八識,但這是不可能的。古代國王就拿死刑犯人做試驗,把犯人的身體一片片切割,切割完畢了也沒有找到第八識。第八識無形無相,不是與身體能合在一起,也不是用肉眼就能發現,必須用菩薩的智慧眼來識得或明了這個沒有相的第八識心。

三、不相在的含義

不相在有兩個意思,從小乘方面來看,五隂的我與我所不互相混合,如把色蘊當作我,就會把受想行識蘊當作我所,而色蘊與受想行識蘊就是不互相存在的。從大乘方面來看,第八識真心與五隂不混合在一起,不參襍在一起,不貼在一起,不碰觸在一起,不參合在一起。因爲類別不同,第八識無形無相,沒有體積和形相,不能與色身混襍,就像虛空不與身體相混合一樣,虛空也不與任何物質互相混合混襍在一起。

第八識無形無相,不能具體在哪一個地方,也不能在身體的裡或者外,但是裡外祂都可以到,可以同時應付色身四面八方的事情,同時到四面八方都沒有阻礙。如果第八識是有形相的就有阻礙了,祂能到一處,就不能同時到另外一處,這就是祂遍一切法的道理。比如你在娑婆世界,祂跟著你在娑婆世界,同時祂也在執持你前世其它世界的屍體或者墳墓,或者祂到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出生你往生時需要的蓮花座,或者到別人的夢中,或者回到前世,去往後世。第八識還可以隨意根作其它的事情,比如去報複某人,加持某人,利樂某人,教化某人,毒害某人等等。祂既在六根上,也在六塵上,也在六識上,無一法沒有祂的存在。

四、五隂與第八識的區別和聯繫

五隂生住異滅,念念遷流變化,無常而又變異,因此是苦的,無常變異就是苦。我們把握不了五隂,主宰不了五隂,當它慢慢衰老時,出現疾病時,我們是無奈的,也不能讓它隨我們的心意而改變。這就是我們對於五隂的無奈,也說明五隂的不自在性,不能作主性,所以五隂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的,不是真實的。從另一方面來說,五隂是能被我們以及外力所改變的,比如截去四肢,損壞身體,做各種美容術,各種手術,讓身體可以增加一些器官和物質,也可以減少一些器官和物質。這樣的五隂是變幻不定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不是真實的,不是永遠如一的,不是我。

真實的我是永遠常恒不變異的,是無苦而有自在性,能獨立自主的。我是永遠不變的,任何外力也改變不了,是恒久一如,沒有苦受也不生滅的。生滅變化的假我與真實的我是不一不異的關係,假我不能離開真我而存在,真我需要在假我上面顯現出來,雖然祂不依賴假我而有。二者如果是一,假我滅則真我就跟著滅;如果是二,沒有真我照樣也有假我,假我能單獨存在,而事實上不是這樣。所以,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是不一不異的關係。

五、苦的爲什麽不是我?

真實的我是永恒的,永恒的就是清淨自在的,清淨自在的就是寂滅樂的。而苦是生滅變異的,不是永遠長存的,永遠長存的一定是清淨的樂,真實的樂,寂靜的樂。生生世世不斷滅的法一定是清淨的樂法,斷滅的法一定是苦的,不斷滅,不變異,永恒存在的才是樂,才是我。斷滅變異的就是苦,因此苦的就不是我;我是不苦的,我是永恒的,永遠沒有憂患,因此我沒有苦。

五隂身中有第八識不斷滅,不變異,沒有苦受,五隂有苦,因此五隂非我,但是五隂也不異我。異,就是二法,就是有差別沒有關聯之法,而五隂是第八識所生,是第八識的一部分種子功能作用,與第八識不是完全的二體,與第八識是不二法。

六、真妄對比

小乘的苦空無常無我,對應於大乘的常樂我淨。七識的無常——第八識的常,七識的苦——第八識的寂滅樂,七識的無我——第八識的我,七識的不淨——第八識的淨。

七、行蘊與八識的關係

五蘊當中的行蘊包括了身行、口行和意行。身行當中有時有六識的存在,有時沒有六識的存在,某部分的身行有六識在運行並且受六識的執持,某部分的身行沒有六識在運行,不需要六識的作用。沒有六識活動的身行,包括睡著無夢時、昏迷時、無想定時、滅盡定時,在這四種情況下色身的運行,六識已經滅去不存在,但是身體還在,身體各種功能還在運行,不是死亡狀態。

這時身體的各種運行都有意根和第八識在維繫,就是說身行有時能夠離開六識而運行。即使六識存在的時候,某部分的身行也與六識無關,直接由意根和第八識來維繫和作用。比如呼吸、血液流動、心臟脈搏的跳動、細胞新陳代謝、飲食的吸收消化排泄、神經傳導等等很多功能作用。

因爲身根是由第八識所了別和執持的,意根能夠緣於第八識的見分而作間接的了別,因此意根可以直接作用於身根,作主宰,使身體有各種自然的反應。比如睡著時眼皮跳動,各種神經活動,流鼻涕、内臟器官的活動,小孩的尿床等等。

還有意根直接作決定,六識不自覺的參與身根的活動。如:開車時遇到緊急情況突然躲避,意識來不及分析和判斷,只是及時的了別,把了別的信息即時傳遞給了意根,意根就知道危險,根據自我保護的慣性,決定避開。手突然被燙而馬上甩開,不用意識思惟分析判斷,只把了別的情況快速傳給意根;蟲子掉到身上,馬上就抖落掉,不用意識分析,意根就了知到,然後習慣性採取自我保護措施;蚊子剛剛咬到自己,馬上就去拍打,不用意識的考慮抉擇;口中吃到異物,馬上就吐出,不用意識思惟抉擇;腳踩到異物,馬上就抬起,不用意識判斷分析等等,有很多情況六識的作用都是不太明顯。

小乘的蘊僅僅指六識,而大乘的蘊就很寬廣,有時把第七識也包括進去,因爲第七識也是識,有識的功能作用。第七識也在運行,因此第七識就有行蘊,第七識也有受想心所,有受蘊和想蘊,在色蘊中也有第七識的作用,否則就沒有色蘊的存在,第七識在五蘊上能起相應的作用,所以五蘊也可以包括第七識意根。

大乘的蘊,也可以把第八識包括在蘊中,能蘊集五隂七識的業行,未來生成五隂的果報。因爲第八識也是識,有識的功能作用,只是第八識的蘊不是生滅性的,不是苦的,不同於前七識,與前七識有很大的差別而已。在五蘊上都有第八識的運行,而且五蘊不能離開第八識,否則五蘊就不存在了。第八識本身有五遍行心所法,所以第八識也有受想行,當然第八識的受想行是不能滅掉的,永遠伴隨著第八識的運行,不同於前七識的蘊的功能作用,與前七識的差別極大。

悟前的凡夫衆生和地前的菩薩不能觀行到這些法,在粗淺的經論中都不講這些甚深的法義,否則衆生承擔不了。所以我們說大乘法的内涵非常寬廣,才叫作大;包涵的範圍非常廣闊,才叫作大;直通到佛地的一切法,才叫作大;能達到究竟圓滿,才叫作大;包涵十方世界,才叫作大;最後歸結到一真法界,才叫作大;再沒有能超出一真法界的了。

第五節  五蘊皆空都是如來藏性

一、爲什麽說有大智慧能打破五蘊的塵勞煩惱

當我們証得般若真如本來而有的大智慧時,識心就同時生起了般若智慧,明了真心本不生滅,真心本具萬法,真心能出生一切法,真心能生起五蘊身,真心能現起身口意的一切行,有真心就有一切法的存在。同時就知道,五蘊是真心所生,是能生滅的法,其功能作用都是真心籍緣所生,非真實有,是生生滅滅的虛妄法。

這樣就知道了五蘊非我之理,也就斷除了我見,打破了五蘊是我的這種見惑煩惱,從此知見上的迷惑顛倒想就沒有了,生生世世在三界五欲六塵中的煩惱惑業就能慢慢消失。也就是通過後續的修行再斷思惑煩惱,思惑就是思想上或心理上的煩惱,貪嗔癡慢這些五蘊煩惱。以後所有的塵勞煩惱都消失滅盡,這些塵勞煩惱的打破滅盡,就是由於証得般若的大智慧而得來的,所以只有具足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蘊的塵勞煩惱,得以解脫生死。

二、如何能証得五蘊皆空

能觀行、能知道五蘊皆空的心是妄心七轉識,七轉識有貪嗔癡煩惱,有無明。六七識通過在禪定中觀行思惟五蘊無我性,証得五蘊皆空,從而打破了無明,斷了我見。在禪定中參究第八識,破參之時,証得本心第八識,同時就照見了五蘊皆空。如果再修出禪定,有初禪定的定水滋潤就能斷除貪愛和嗔恚;貪愛嗔恚斷除,心得解脫,不再被貪愛所係縛,不被五欲六塵所係縛。如果修到四果,對三界世間的貪愛和執著都斷盡,就能解脫於三界世間的生老病死的係縛而出離三界。斷除煩惱,心得解脫以後,身口意行就清淨,不再造作貪嗔癡染污業行,心就清淨自在了。

有無明就有貪染,身口意行就不清淨,造作業行後,業緣成熟就要受到業報,那時就會苦惱不堪,生死無盡。學習阿含經,觀行斷除我見,知道五蘊是虛妄的生滅的無我的,就不再成天圍繞著五蘊假我而造作惡業,知道三界世間都是虛妄的,就不再貪染世俗法,不再被世俗法所係縛,心就能得解脫。如果再修大乘法,明心見性,証悟如來藏,時刻觀察如來藏的清淨無我性,向祂學習,效倣祂,將來就能心無掛礙,沒有了顛倒夢想,無有恐怖,心得解脫。

三、爲什麽五蘊是空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爲什麽五蘊是空的?拿木偶人演木偶戯來作比喻,木偶人四肢和頭都被拴著線繩,後面有人牽線,這個木偶才能演戯。木偶人演戯時,不能說這件事沒有或者是不存在,但是它演戯這件事沒有實質,不真實,不自在,不能自主,是空幻的。相是有,卻沒有自己的實質,所以相是不真實的。

我們的五蘊也如是,不能說五蘊沒有,不能說五蘊不存在,但是這種存在是虛幻的,沒有實質性的五蘊,五蘊不自在也沒有自主性,因此是不實的。又比如低血壓的人頭暈時,眼冒金花,眼前都是黑點,這些黑點對他來說不能說沒有,但是這種有是虛幻不實的,完全是一種幻相,別人看不見。我們不必對黑點生起恐懼和厭惡,也不用起心把這些黑點趕跑,只要治好頭暈病,黑點就會消失。同理,只要治療好我們的無明病,虛幻的假相就在心裡消失,看一切法都是實相。

五蘊就像這些黑點一樣虛幻不實,就像那個木偶人演戯一樣的虛妄。這些道理要想真正的明白,就得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進行深細的觀行、思惟和參究,証悟波羅蜜時就知道了。一切相是有,但有是假有,是虛幻,是幻化,是不自在的,那麽五蘊就非我。而有個我不是幻化的,雖然祂無相,但確實是實相,是真實存在的相。

般若智慧的觀行,要在菩薩六度修到第六度的時候才有悟前的觀行智,有觀行智時才能觀行成就般若智慧。觀行成就時,証得了本來就自在的心以後就能發現,這個心是無所得的心,對於世間一切法祂什麽也不得,因爲祂什麽都不需要,什麽都具足,絲毫不欠少什麽。這個心,我們把祂叫作佛也行,叫衆生也行,叫作什麽都行,不叫作什麽也行,祂都無所謂。祂是一個無所謂的心,怎麽都行,有什麽沒什麽都行;怎麽對待祂都行,認識不認識祂,祂都無所謂,因爲祂自在嘛!我們就不自在了,非得要這樣不可,不這樣就不行,真是太不自在了。

當深入觀行,因緣成熟的時候就能証得五蘊虛妄,明了五蘊非我,五蘊無常,五蘊是空的。五蘊本來就是空的,只因爲無明才不知此理,通過觀行就能証知此理。當我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証得真心如來藏時,就知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起用,五蘊也是如來藏的起用,苦厄也是如來藏的起用,全體都是如來藏的妙用。本沒有五蘊,沒有苦厄,這些假相都是如來藏所現起的,猶如幻化出來的一樣。

那麽五蘊就是空的,苦厄就是空的,一切法都是假相,都是如來藏的顯現。有如來藏的化現,其他一切法都是泡影,如來藏沒有一切苦,祂一出現,所有的苦厄就是如來藏的性質了,苦厄就全部消除。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能夠度一切苦厄。我們也可以這樣作觀行,照見五蘊都是空的,都是如來藏,從此以後就能打破五蘊的塵勞煩惱。

四、一切法全部是虛妄不實的

一切法生,是從如來藏中生,那麽一切法滅,是滅向哪裡?物質色法生時,是四大種子形成,滅時四大種子散去,生時從如來藏來,滅時回到如來藏中。所以我們看見一切物質色法消失,最後是無影無蹤,沒有滅的處所。

後腦勝義根裡的六塵色法,也複如是,生時四大種子形成,從如來藏來;滅時四大種子回到如來藏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不會看到和感覺到,後腦勝義根裡的六塵物質色法究竟是如何出生的,如何滅去的,但這些東西確實來無蹤去無影,其實都在如來藏裡生生滅滅。生生滅滅的也都是影像,刹那刹那代謝,抓不住,摸不著,感覺卻那麽真實,實在是幻覺,自欺欺人而已。

即使我們每天看到滿房間的東西,顯得很擁擠,整個房間和東西,也都是影像,並不是真實的,包括擁擠的感覺,也是虛幻出來的,非常不實在。看冰箱時,冰箱的影像攝入勝義根裡,刹那生滅,然後消失。看電視機時,電視機的影像在勝義根裡生成,然後滅去。又換成沙發和桌椅等等,一個個影像出生,然後一個個影像滅去,來無蹤去無影,刹那生滅變異,非常虛妄不實。

聽聲音時,所有聲音的影像,或者同時在勝義根裡形成,或者順次在勝義根裡生成;滅時,或者同時滅去,或者順次滅去,來無蹤去無影。其實都從如來藏裡來,又回到如來藏裡去。來和去,都不是實質的色法從如來藏裡來,又回到如來藏裡去,而是四大種子,從如來藏裡來,又回到如來藏裡去,無形無相,實際上也本沒有出入過如來藏。色身的出生和滅去也是如此,虛妄、虛幻、不實、刹那生、刹那滅,來無蹤去無影,哪有什麽實質的色法,誑人耳目而已。

五識心識種子從如來藏中生出來,於是好像有了見聞嗅嘗觸,其實虛幻不實,滅時,識種子回到如來藏中,五識消失,無影無蹤,來無蹤去無影,幻化誑人而已。第六識、第七識的識種子從如來藏中出生,形成了好像連續不斷的了知性分別性,刹那生,刹那滅;生沒有來處,滅沒有去處,無形無相,來無蹤去無影。猶如海市蜃樓般虛幻,誑人心識而已,沒有實事,沒有實法,都是如來藏的把戯。

一隻猴子對著湖泊裡的月亮,種種情思臆想,妄圖撈取。一隻癡狗,對著鏡子裡的圖像,張牙舞爪,妄圖敺走。每個衆生的生生世世,用個比較恰當的詞語概括一下,就是徒勞無益,成了佛,也是夢中事。當衆生是噩夢一場,成了佛,也是美夢一個。

五、五蘊和萬物都有如來藏的執持作用

如來藏不與各種五塵境界混合在一起,因爲五塵境界是物質色法,如來藏是心法,二者不能互相混淆,如來藏不可能在景物的後面,也不可能與景物在一起,雖然物質色法都不能離開如來藏而存在。証得如來藏不是在物質色法背後証得的,是在五蘊活動當中証得的。當我們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有明顯效果的時候,心裡應該有所觸動,才感知到原來外面的境界都是所有共業衆生的如來藏所執持的,並不是真實的。能觀行到這個程度,斷我所見就快了,心裡不再把自己所擁有的物質色法當作真實的,多半能看空自己所擁有的物質色法,内心的感受空一些的時候,定力能迅速提升。

五蘊和萬物有明顯區別,萬物沒有識心,沒有靈性,沒有受想行識,只是四大組成,但是都有如來藏的執持作用;在五蘊上面則有八個識的活動,有靈性,也受想行識,有行爲造作。所以一切法背後都有如來藏在維持著變現著,因此說一切法都是生滅虛幻的,都是如來藏的功德作用。

六、真妄心的區別

在五蘊的一切虛妄法上都有真心和妄心的共同運行,兩種心都是無形無相的,皆不在内外和中間,但是兩種心的體性卻截然不同。妄心有生滅,有動轉,有分別,有染污,有習氣,而真心如來藏沒有。我們接觸世間一切現象時,都要仔細分析思惟這些現象的不實性、虛幻性、不自主性、變異性,慢慢地心裡就能不攀緣,不貪戀,煩惱輕微,觀行斷我見就很快。

如果再觀察這一切現象的背後,還有什麽在維持著現象界的存在和運行,爲什麽一切現象是這樣的虛妄,卻還能出生和存在,這樣生起疑情之後,慢慢地就能找到萬物主,証得生起萬法的如來藏了。經常觀察一切法的無我無人性,一切法的空性,不僅能証果,還能明心証悟,之後能相續獲得如幻觀,陽焰觀,如夢觀等等各種觀行。

七、虛相假相都有虛假之用

真空,就是指如來藏,真實而性空,心體裡一法也無,卻又能變現出一切法。妙有,就是五蘊十八界法相雖然有,實質卻是無,都是微妙的如來藏變現出來的虛妄法。虛妄法,不能說那些虛假的相不存在,因爲衆生分秒刹那都在用那些假相,用五蘊吃飯穿衣走路,用五蘊來生活,衆生活在虛妄的十八界裡,見的是假色,聽的是假聲,嗅的是假香,嘗的是假味,覺的是假觸,識的是假法。

見聽嗅嘗觸識,都是五蘊的功能作用,所以不能否定五蘊的表面的存在現象,五蘊雖然不是真實的存在,但還有虛妄的存在這種方式。明明每天都在用五蘊,卻還說五蘊不存在。心裡真能認可五蘊確實是虛妄的時候,那就好了,就是斷我見了,願衆生都能如此。可是否定五蘊的虛相也不存在,就不能觀行了,也不能斷我見了。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