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二乘解脫 更新時間: 2025-01-30 18:25:35 閲讀: 358

第七章 斷我見的功德受用

第一節 斷我見以後的解脫功德受用

一、係縛與解脫的差別

斷了我見以後,色身的覺受還是仍然存在,只是内心沒有顛倒見,智慧生起來了,慢慢就有能力得解脫。真正斷我見以後,對於自我的貪愛就會減輕,不再貪愛我所擁有的色聲香味觸法,遇到逆境時也能看得開,不再像從前那麽痛苦。斷我見不認五隂爲我以後,色身怎麽樣都覺得無所謂,這就是初步解脫的覺受。還會有更進一步的解脫受用,比如阿羅漢沒有乞到飲食時,就以牛糞充飢,他們覺得也無所謂,即使睡在墓地上,也覺得無所謂;穿的衣服是從屍棄林裡屍體上撿回來的,補了又補,自己覺得也無所謂,這就是心得解脫、不著色聲香味觸法的解脫功德受用。

有所謂,内心就有係縛,心不解脫,無所謂才是真解脫,身心處於什麽環境條件都行,那就是解脫,就是自在;相反,怎麽樣也不行,無論如何也不知足,那就是生死係縛,就是不解脫,心不自在。對於自我越執著越在意,就越不容易成就,貪愛自我的人,係縛自己就很嚴重。

過去修行人,獨自在深山裡,吃的很艱苦,住的很艱苦,用的很艱苦,可是他們都無所謂。因爲他們爲了修道,爲了成就道業,不是爲了色身的享受,所以對於色身五隂就不執著。現在的人爲什麽修行這樣的緩慢,沒有成就,就是因爲生活太舒適,貪著心重,不容易生起出離心,道心不強,禪定不容易生起,觀行就不成就,内心的思想觀念就扭轉不過來。我們要想解決生死大事,就要深細思惟四聖諦理,首先對於苦聖諦要有深切的認知,知苦才能斷集,慕滅才能修道,最後才能心得解脫,心得自在。

二、証初果的功德受用

大小乘的見道位,處於初果階段,其智慧認知程度好比遇見了一個人,對其人得以初步了解,但了解得還不是很深透和全面,與不見面時的了解和認知還是截然不同的。在以後與這個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對這個人有了一定的認識,於是加深了印象,對其言談舉止有了一定的了解,時間長了,了解多了,也就認識深透了,信任度就會不斷的增強。証初果和剛剛明心時也是如此,初果的見道雖然沒有斷除根本煩惱,但總體來說煩惱還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降伏和減輕,身心都有所轉變,心性與凡夫有本質的區別,這是見道証得無我的功德受用。

如果說初果由於沒有斷除根本煩惱,與斷煩惱的三果人有區別,就認爲煩惱應該與凡夫一樣,那誤會就大了,足以誤導很多人,致使一些凡夫人認爲煩惱很重是正常的,並不影響自己成爲初果人,實際上煩惱重是不正常的。如果煩惱沒有有效降伏,說明他並沒有見道,修行沒有成效,身心沒有得到改變,不可能斷我見,還沒有真正認識無我之理。有很多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並不遮掩自己的煩惱性,還理所當然的認爲自己証果了,斷我見了,絲毫不懷疑自己所謂的果是真果還是假果,不知道冒充聖賢人這個因果的可畏。

初果見道以後,在以後的歷緣對境中會逐漸加深對五隂十八界無我的觀行,無我性增強,煩惱再次降伏和減輕,就會成爲二果人;再加深對五隂無我的認知,修除五蓋,發起初禪定,貪欲煩惱漸次滅除,接下來嗔恚煩惱也滅除,就會成爲斷除貪欲嗔恚煩惱的三果人;再精進修持,更加深了對五隂無我的觀行,無我見地很深透,所有煩惱全部脫落,我執斷盡,就成爲四果阿羅漢。

從凡夫到四果的修道過程,與聽說一個人到見到這個人,再到完全熟悉了解這個人,其過程是類似的,不可能剛一見面,就非常熟悉這個人了。証初果也是這樣,剛剛見道,内心裡無我的程度不可能很深透,以至於斷除了貪嗔癡煩惱,但是一定是與斷我見証得無我之前有所差別,有所不同了,身心世界一定有變化,一定有初步的解脫功德受用。如果沒有初步的解脫功德,就沒有真正斷我見,沒有真正見道証得無我。只要証得無我了,因我見而起的煩惱就會降伏下來。

三、斷我見之人的無我修爲

大小乘混合觀察時,六根六塵六識的觀察要透徹,六識是第八識當下變現的,刹那刹那的生,刹那刹那的滅。六根是第八識變現出來的,意根也是刹那刹那生滅,五根也是第八識輸送四大種子生出來的,刹那刹那的生滅,六塵是第八識輸送四大種子生成的,也是刹那刹那的生滅。十八界因爲變化太快速,以至於顯得連續不斷好像沒有變化一樣,讓我們誤以爲太真實了,識心就被矇蔽了,因此錯覺,貪愛就生起了,其實沒有一個法不是刹那生滅的。

現在的我已經不是剛才的我,身體細胞在生滅變化,食物在身體裡進進出出,色身也在刹那改變。如果能觀察出一段時間内的生滅變化,就能大體知道色身的生滅無常了。色身跟十年前比就感到非常明顯的不同,身體的一切都大變樣,心裡的想法和認知都改變,整個人都換了,把心都融入觀行當中,就能証得整個假我五隂虛妄、無常、生滅、空、幻化、非我。

如果能把小乘四阿含學好,先斷我見,再明心,我見就容易斷徹底,煩惱性障的降伏就很快。如果直接參禪而明心,再加定力不足,理解的成分多,証悟不太可能了,我見就不能斷,這個假我總要出來興風作浪,造作煩惱業行,阻礙自己的道業。降伏自我,對於修行和自他利益都是極重要的,一旦降伏了,自己生生世世都受益無盡,心不生苦惱。

斷色身我見和識心我見已經很多世的人,絕對不會在意自己的色身,不會很照顧自己的色身,不會爲了色身去付出很多的代價,也不會遇事都要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爲他人爲團體做事,絕對不會想要回報,不會算計來算計去。不會爲了個人的利益而去與他人發生沖突,多數都是謙讓而無我性的,尤其是最小的個人利益更不會去計較和爭執,心態大度,他人就很願意與之相處。

通過以上觀行,一旦証得五隂無我,最低程度是初果人,煩惱輕微的直接就獲得二果。如果已經修得初禪定,就能逐漸斷除貪愛和嗔心,獲得三果。各人福德因緣不同,修行時劫不同,獲得的果位就不同。利根者,聞法略微思惟就能証果,不必經過長久反複觀行,也不必面面俱到的都觀行完全和徹底,只從一個方面一個點思惟突破,整個五隂就冰消瓦解,全部攻破。從此就坐在五隂的化城裡,大做夢中之事。即使根性不是很利,日久功深也能証得初果,斷得三縛結,從此永絕三惡道,也是大幸之事。爲此花費多少心血和代價都是非常值得的。

四、斷我見以後身心都會轉變

真正斷我見之後,人雖然還是原來的人,可是心已經不是原來的心,心行發生了很大轉變,這是斷我見的功德受用。真正的斷我見,整個人都會發生改變,不再像從前那樣該怎樣煩惱還是怎樣煩惱,該怎樣貪還是怎樣貪,該怎樣慢還是怎樣慢,該如何嗔還是如何嗔,絕對不可能是原來的心態。如果心行還與從前一模一樣沒有改變,那僅是理論上的斷我見,不是真正的斷我見。

真正証得了無我,身心世界一定發生改變,不是只在理論上知道無我,實際行動上就表現爲處處無我了,因爲知見倒正過來了,理論上的知見沒有多大用處,解決不了實際的生死問題。理論上覺得斷我見,可是實際並沒有斷我見的人,應該再深修禪定如理觀行,把缺失的三十七道品都補足,一定要保証真真切切地斷除我見,讓身心世界有所轉變,這樣才有真實的功德受用,内心有解脫的影子。

五、斷我見時的覺明現象因意根産生

斷我見以後出現的覺明現象,身心出現的各種輕安喜悅的現象,都是由於意根的智慧觸動而出現的,是意根的情緒在身心上的反應。意識無法使身心有反應,無法讓身心出現輕安和喜悅的覺受,所以斷我見一定是意根斷除了我見,意識的我見當然也同時斷除了。如果沒有輕安喜悅覺明現象的出現,也認爲五隂無我,這是意識斷我見,還沒有深入到意根的内心深處。意根最初認知到這個理時,會出現輕重不同的反抗煩躁的現象,前世根基比較好的人,觀行過五隂的人,就不會有這些煩躁的情緒,不會反抗,直接就有喜悅的心境出現。

這就是實修的結果,沒有實修的階段和過程,不能說明真正斷我見了。真正斷我見之後,身心一定轉變,心行一定改變,聖性一定出現,内心一定是空的無我的,怎麽能還有那麽嚴重的煩惱,怎麽還會有那麽多亂相出現呢?不可能的。内心空了,多餘的事情就不想造作了,與無爲有初步的相應了,哪裡會有那麽多的亂事發生,況且還能出現那麽多的惡行,根本不可能出現。

如果禪定不足,觀行真的很吃力,對法義的吸收和理解就不到位。有些深法和甚深法,那就更不能理解和信受了。不能理解和信受時,就會生疑,疑見不斷,内心就不安穩。

六、証果後是否還有恐懼心理

斷我見以後有一定的解脫功德受用,這種解脫的功德受用隨著每個人的証量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別。所謂的解脫功德就是對於色身、五蘊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執著性減輕、減淡了,對於不少事情能看得開,不太計較了,尤其是在有禪定的情況下執著更輕、更淡。這也要看斷我見的智慧和禪定的程度而定,每個人都不一樣。

但是遇到重大的事情還是感到害怕,過後想一想不那麽害怕了,三四果人很輕。但是一點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就像四果阿羅漢跟在佛陀身邊,大象被灌醉了沖過來,他們害怕也要跑開,四果斷了我執的人也怕醉象,爲什麽呢?因爲他們沒有証得如來藏,還是認爲五蘊身是實有的,苦是實有的,只不過這些都是生生滅滅不斷變異的把握不了而已,對於五蘊虛幻是如來藏幻化的理沒有証得,因此他們還是有恐懼心理。如果是俱解脫的阿羅漢,有甚深的禪定支撐,就沒有恐懼心理,比較安然自在一些。

如果是八地菩薩根本就不會有一絲毫的恐懼心理,四地菩薩智慧証量加神通也不會有恐懼心理。四地以上菩薩不僅斷我執,也斷了一部分法執,不僅証得了甚深如來藏,又有四禪八定,証得一切法的都是幻化相,不是實有的,五蘊身都是空幻的,因此不會對什麽法心生恐懼。因爲小乘的阿羅漢沒有証得如來藏,他認爲五蘊在世間還是有其功能作用的,所以才入涅槃躲避苦。小乘証果和大乘証果是在層次上有很大的差別,小乘証得的法不究竟,大乘法才能徹本心源,是究竟的法。所以說斷我見的初果人對某些比較大的事情還是有害怕的,因爲對色身還是有執,不能斷的太徹底,還有法執的問題。

七、証果以後的果報

証得五隂無我的時候,斷除了三縛結,三惡道業就不能係縛自己,重罪輕報,將來不會因爲過去生造作的三惡道業行而去三惡道受苦報,那些三惡道業的果報只是在人中現行出來,在人中受苦。如果極個別人因爲煩惱極重,又造作新的三惡道業,那就不免再去三惡道受果報,所証得的果位也會失去,包括大乘果位。

斷除煩惱以後,成爲三果接近四果的地上菩薩,因爲其大小乘的智慧証量,証得的空法比初果人和賢位菩薩更深更細更廣,心更空淨,三惡道業消除的更多,更不用去三惡道受報,在人中受的苦也更少。又因爲斷除了煩惱,只有佛法上的貪愛,不會再因爲煩惱而造作三惡道業,因此就不再下地獄了。

但是也會有個別的特例,因爲法貪,因爲法執,因爲愚癡,也會造作大惡業,致使菩薩的果位全部消失,人中受極大惡報。如果佛法中違逆世尊的教導,造作虧損如來虧損佛教的惡業,其三賢十地的菩薩果位也要全部失去。

八、無我的覺受

只要靜心思惟,就能看淡色身,與色身疏遠,進而不認色身爲我,内心就能發生改變。那時就想:何苦呢,整日爲身體而忙,究竟圖個什麽?在世間爭來爭去,究竟能得到什麽?成天我我我的,究竟爲了什麽?什麽是我?生生世世爲了色身,而色身就像是一塊木頭,一具臭皮囊,爲了覺知心,而覺知心卻是那樣的幻化不實,因此爲身心而造作惡業得不償失。

修行真得要靜下心來反觀思惟,回光返照自己,反反複複問自己:一輩子究竟要的是什麽,想要得到什麽,又能得到什麽,活到最後不過就是個空和空,除了空,還有什麽?如果不靜心思惟,心行就不能改變,照樣說是說,做是做,自己不得絲毫利益,僅僅是在別人面前弄弄嘴皮子而已。成天我慢不斷,我比誰都好,比誰都能,誰也不如我,除了我就沒誰了,這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源。

當真正感知到沒有自己時,心裡有一種空落感,以前所依賴依靠的東西如今突然沒有了,再也不是自己所能依賴的,這時候可能一下子還適應不了,過一陣習慣了就好。心裡沒有了我,你會覺得很輕松,心裡能得到休歇,擔子放下了,如釋重負,以後禪定就能慢慢增強。

有我的時候,心裡是多麽的沉重,爲這個我奔波、造業,無休無止,不知道什麽時候能結束。有我時,對什麽都在意,爭名奪利,賣弄自己,希望所有人都關注自己,希望所有人都看重自己,希望所有人都羨慕自己,希望所有人崇拜自己,希望所有人都把自己當作神來看待,那個心裡該有多麽沉重啊!

九、二三四果的解脫功德受用

觀行五隂的無常性、苦性、空性、無我性,從凡夫階段開始,一直觀行到証得阿羅漢果,把三界的貪愛斷盡以後,觀行就結束,這時已經達到無學,對於斷煩惱,出離生死方面的修行,再也沒有什麽可學可証的了。三果以前還有可學可証的小乘法,還沒有達到出離三界得解脫的程度,還需要繼續修學觀行;修到四果時才是小乘的無學,對於解脫法沒有什麽可學的,已經全部通達,有能力解脫生死輪回苦,入無餘涅槃。

觀行五隂非我而証得初果以後,再繼續深入觀行,貪嗔癡煩惱就能減輕,變得非常輕微,這樣就是二果人。再繼續觀行,五蓋降伏以後,初禪定現前,就能先斷欲界的貪愛,繼而嗔恚也斷盡,就成爲三果人,心解脫於欲界。我慢斷盡,我執斷盡,三界貪愛斷盡,就成爲四果無學。從此小乘的修行就此結束,當與三界的緣盡,命終時入無餘涅槃,從此解脫三界生死苦,不再來三界受生。

心得解脫的人,能不被世間的五欲六塵所束縛,在五欲六塵當中是自在的,沒有貪愛和憎厭,沒有喜樂和苦惱,心不沾染塵勞煩惱,也不執著自我五隂。修到這種程度最少是三果的境界,如果再斷盡意根對自我的執著性,就是四果羅漢。三果人由於有初禪定,貪欲心斷盡,對五隂的貪愛斷了,但是對色界和無色界法的貪還沒有斷盡,意根的執著性還在,所以還不能以身作証,說自己已經完全得解脫,能夠完全出離三界。四果羅漢因爲斷盡我執,就能証明自己已完全得解脫,世間任何一法也不能束縛自己,心不著一切法,因此就有能力滅掉自己的五隂,出離三界,不受後有。

十、佛法修証的目的是什麽?

初果人大的煩惱降伏下來了,不會再造作殺盜婬妄,但小的煩惱仍然有,與凡夫相比,心性無我,煩惱變得輕微了,得到有效降伏了。但凡夫在修証過程中,如果修行得力,其煩惱也是逐漸降伏的,與沒有修証之前是不一樣的。初步斷我見的人,有關我的煩惱就不會那麽重了,畢竟沒有初步的我見了,只是無我的程度不同,心性降伏的程度不同,解脫的功德也受用不同,但都有受用,都有部分解脫。

佛法的一切修証,目的就是斷除無明,有無明就有各種煩惱,那麽証果明心最終都是解決煩惱問題的,無明沒有了,煩惱就沒有了,消除什麽程度的無明,就會降伏什麽程度的煩惱,或者是斷除什麽程度的煩惱。斷我見的初果如果不與降伏無明煩惱掛鉤,那斷我見和明心還有什麽用?獲得理論知識就行了嗎?學理論知識的目的是什麽?不是爲了斷無明斷煩惱的嗎?爲什麽不解脫,爲什麽有生死苦?不就是有煩惱有無明嗎?學佛的根本目的目標都沒有了,已經暈頭轉向了嗎?每個人現在還不是佛,是什麽原因?不就是有各種無明有各種不同層次的煩惱嗎?

 証果斷煩惱,猶如截斷一顆粗大的樹根,樹根完全截斷,相當於四果。在樹根完全截斷之前,樹根是一點點的截去,一點點的斷開。証初果相當於已經開始截樹根了,並且已經截去了一小部分,就是三縛結,二果截去的部分更多,就是貪嗔癡非常淡薄了,三果斷除了貪欲嗔恚,相當於截去大部分樹根,大樹隨時隨地就要倒下來,四果相當於樹根完全截去,隨時隨地就可以入無餘涅槃。

十一、實証是意根處於三昧的証

打盹時聽到巨響,突然明白了聽聲音時耳識先了別意識後了別,這是不是屬於實証,要看具體情況。如果聽到巨響時,意根定於其中,捋清了耳識和意識的了別次第,清楚分明,沒有意識的分析和思惟,意根現量了別,不再有疑惑,那就是意根實証了。每個人智慧不同,需要的實証的條件就不同,有的人一個証據一個事例就足夠了,有的人全部証據給他,見証了多少個實例,都無法確定,不能實証。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