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証道
第一章 修定的具體方法
第一節 念佛入定的方法
一、教大家一個念佛打坐、調息排病、清除襍念、快速得定的方法。
第一步,先用口呼氣,把胸腔和肺部裡的濁氣排出去,盡量呼盡,不要留存,一直到再也呼不出氣爲止,這時肚子是癟的,因爲氣體被排空了。
第二步,氣都呼淨以後,暫停一小會兒,再用鼻子吸氣,不要用口吸氣,用口吸氣容易把涼氣吸進來,引起腹脹和胃脹。吸氣時,讓氣一直往下運行到小腹丹田處,停頓一下;然後在呼氣的同時,口念“阿彌”兩個字,要用鼻音,鼻音越重越好,要拉長音,配合呼氣。這樣聲音震動整個胸腔,就能打通胸腔的通道,讓氣脈運行,從而排除病氣,也減少了妄念。當氣呼盡時,聲音也同時停止。音流的震動能夠排除身體當中的阻礙物,排除病氣,讓氣脈暢通運行,身體内部就能得到調整,身體就健康了。
第三步,氣呼淨了以後,停頓一下,再用鼻子吸氣。吸的氣一直徐徐緩慢地從鼻腔進入肺部,再往下運行,盡量到達丹田腹部。這口氣往下越到底越好,下到丹田或者再往下,從丹田下邊任何一個部位排出去都可。練習純熟的人,可以觀行氣從腳心出去。這樣氣體運行的通道就可以很長,氣體所經過的地方就能打通身體任脈和腿部氣脈。這一方面也靠自己的意念力,實際上氣體未必能夠達到那麽長的地方。
第四步,用鼻吸氣吸滿了以後,要停頓一下,改用口呼氣。呼氣時,要念“陀佛”兩個字,氣要呼盡,這時肚子是癟的,因爲腹中沒有氣體了。這口氣呼出去以後,有的人身體不好,中間還可以再正常的呼吸一二次,調好身體的呼吸,不致疲勞就好。
第五步,上一口氣呼出去以後,稍微屏息停頓一下,然後再用鼻子吸氣,吸氣吸滿以後,再念“阿彌”,然後徐徐吐出這口氣。念佛的時候,時間拉得越長越好,越緩慢越好,讓鼻音流震動身體的五臟六腑,這樣就能排除病氣,打通氣脈。當呼氣念“陀佛”的時候,氣經過胸腔或者沖到胸腔,整個胸腔就覺得擴展開來,有種空蕩蕩的感覺,很舒服,自己的心量就打開了,煩惱減輕了。然後氣會沖到兩個肩膀上,兩個肩膀也覺得很舒服,肩膀就自然下垂伸展開來,向後背靠攏,不再含胸,氣就通暢。最後氣就從口呼出去,呼氣時要呼盡,不要留有餘氣。
第六步,這樣來來回回呼吸幾次就行了,最多十次,身體就調好了,心也靜了下來,同時會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氣運行到丹田時,小腹部位就有感覺,有一種收縮感,進而有舒適感,身體也能發暖,這時就不愛說話了,妄想也減少,考慮事情就覺得很累,於是就不願意再打妄想。氣一呼出去,經過胸腔,胸腔就感覺很舒暢,就好像胸腔都打開了,心量也就慢慢擴大,心境就好了。
第七步,當氣運行到肩膀的時候,兩個肩膀自然下沉,肩膀一下沉,全身就放松,心也就沉了下去,就能得定。得定以後,念佛的聲音再也發不出來,一出聲就覺得累,這時就可改用心裡念佛,或者改爲其它修定的方法,或者參禪,或者思惟某個佛法的道理。如果定力再強,心裡念佛也念不出來了,就改爲想佛或者參禪,或者思惟佛法。
第八步,呼吸念佛幾個來回以後,就能感覺到腹部丹田這裡緊緊地收縮,氣一到這裡,妄想就沒有了,肩膀及兩個胳膊都非常舒服,肩膀也下沉,頭部也有感覺,好像被氣包裹住牽引著一樣,身心都不願意動,都沉靜、穩定、放松下來,那就是得定了,妄想消失不現,心就住在這個寂靜的狀態中。
第九步,這種方法念佛是暫時而用,不適合長期用,每次時間也不宜過長,最多半個小時,十分鍾或幾分鍾就行,得定非常快,排除煩惱,排除妄想,也非常快。如果身體是涼性的,那麽氣到丹田就能感覺到身體暖融融的,身體慢慢變得柔軟下來,不再僵硬了。隨著聲流肺腑的沖擊和震動,病氣也能慢慢地排出去,通道一打開,身體的涼氣和病障之氣就能排出去了。
第十步,要注意一點:不能用口吸氣。否則涼氣吸進口裡和胃裡,胃部容易發脹,身體就不適,身心反而不得清靜。吸氣時用鼻子吸氣,呼氣的時候用口把廢氣呼出去。當念佛的聲音已經發不出來時,這是最初步的定;以這個爲基礎再修定,就能很快,定的時間也能長一些。整個五臟六腑感覺熱乎乎的暖融融的時候,不想再說話,不再打妄想。用這種方法排除煩惱特別快,心裡也特別的舒暢,心情也很好,不再有嗔恨的念頭出來,不再記恨別人,心量也能打開了。
二、 通過念佛獲得禪定
我們最初開始念佛時,由於心散亂,定力不夠,一定要出聲音念佛。因爲口出聲音時,並不妨礙心裡攀緣亂想,即使心識很散亂,也能習慣性的念佛,心念不用專一,不需要有定,也不需要專注,所謂的口念心散亂就是這樣的。口念佛時,耳識和意識心一起聽,意根也緣著念佛這件事。如果口中雖然在念佛,意根照樣到處攀緣,意識心就照樣胡亂思惟,這時基本上沒有什麽定可言。
經過一段時間的念佛,稍微有了一點定力時,意根就能被拴住一點,意識的妄念也減少一些。定力再好一些的時候,出聲音念佛心裡就覺得很累和多餘,念佛時就可以不用出聲,默念比較舒服得力一些。心裡念佛,一開始要心念心聽,意識要專注傾聽内心的念佛聲,就沒有多餘精力打妄想了,意根也沒有精力和心思再攀緣其它的事情,心就穩定下來,不再心猿意馬,這樣心能專注,定力生起,較深一些的禪定就出現了。
念佛的定力再好一些時,心裡就不想念佛了,覺得心裡念佛很累,總想捨棄念頭,這時就要把心裡念佛的聲音滅除,改爲憶念佛,想念佛,或者入定。時時刻刻都要想佛,做一切事情都要想念佛,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樣的定力就相當好,能達到未到地定。以這樣的定力來參究尋覔真如第八識,時節因緣具足,就能很快証得第八識,從而明心開悟。
三、專注念佛降伏妄念
當我們念阿彌陀佛時,阿彌陀佛四個字是四個妄念,可以把四個字分成兩部分,變成兩個妄念,“阿彌”是一部分,“陀佛”是一部分。“阿彌”兩個字要連起來念,算一個音節,“陀佛”兩個字也要連起來念,也算一個音節。這兩個音節之間,時間可以拉長,可以間隔很長時間,直到妄念出現了再念另一個音節。這樣妄念就不容易插進來,當你念第一個音節的時候,整個心都要十分專注,等著聽下一個音節;因爲心很專注,你就沒有精力打妄想,這樣降伏妄念就很快,要達到一心念佛的功夫也不難。
其實降伏妄念的方法有很多種,需要學人根據自己的修行方法用心去體會。只要我們能夠抓住重點,一心在念佛上,一心在念咒上,一心在背經上,那麽妄念就不是什麽問題了,有與沒有都沒關係,妄念不能阻礙我們的修行。只要我們一心專注在正念上,不去理會妄念,它自己沒趣就會自動消失。
四、深入内心念佛而得定
念佛要想得定,就要深入到内心。我們的意識心有時散亂得像一隻猿猴,哪個境界都能到;意根更是到處攀緣,不肯停息下來。爲了拴住意根意識這兩個識心,就要學會慢慢念佛,念得越慢,心動得就越慢,最後才能停止。心念佛時,同時用心聽著念佛的心聲,意識心就能被拴住,這樣意根也沒有辦法再去攀緣其它的法塵。這樣心就專注在一個念佛境界上,就能達到一心,定力自然就好了。
修行若能修到意根,一切問題都能解決。從意根下手修行,最快也最直接。因爲從我們修定的原理上也可以知道:定就是心的境界,是妄心七識的境界,以六七識心爲主。心的各種專注境界,就是動中定,也包括靜中定。心裡覺知的法越來越少,越來越輕,甚至於消失,這是靜中的定,能進入較深的定境。沒有悟道之前,不要用過多的精力修這種無念的深定。
五、專注聽内心的念佛聲音容易得定
修定的時候,聽外來的聲音入定,還不如聽自己心内的聲音入定要來得快,定得深。因爲外面的聲音不容易把意根拴住,讓意根專注於聲音上,那麽意根還是要去攀緣其它的六塵,意識心就要在其它六塵上面分心,這樣意識就散亂不容易定下來。如果心裡能夠念楞嚴咒或者念佛,讓心也專注在聽,把意根緊緊拴住,只攀緣一個念咒的聲音或者念佛的聲音,這樣就能讓心專注一境,慢慢就能定下來。
一天二六時中,心常念咒,不作他想,心識就能改變,不再去攀緣世俗,身心都得輕安。而且念咒念佛不僅僅要靠自力,也要靠佛力的加持,自己的力微弱,只因無始劫以來流浪生死太久,心染世俗法太深,很難一時從世俗當中超拔出來,就得依賴佛力及護法神的力來加持自己。念楞嚴咒的加持力更大,能讓自己的修行精進起來,定力提升的也能很快。
修行過程中,要隨時隨地想辦法對治自己的各種不善心行,不讓各種不善心行任隨自心隨意亂動,最主要的是把意根拴住,不要讓祂到處攀緣六塵,這樣心識就能集中,思惟才能細密透徹,智慧才能出生。修定一定要從意根下手,這樣就能定得深,入定就快。思惟也是如此,通過深深的思惟,就能調動意根的心力,不但道理思惟的通透,而且心行也能得到改變,只要意根認可某個道理,身口意行就能發生改變。所以修行不能只膚淺的修表面的意識,一定要修到意根,只要能熏到意根,就能事半功倍。
第二節 動禪的修行方法
所謂的動禪,是指在五隂身行來運往的身口意活動當中,保持心念專一,以能有足夠的定力參禪和觀行,這是定慧等持、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是參禪証悟的前行方便手段。
動禪的修行方法有很多,無非都是攝心,達到心念專一,專心致志的目的。比如說佛講的大念住經就是動禪的標準模式,尤其是身念住的觀行,是動禪的基礎修行方法。這種方法一定要掌握,盡量做到心念隨時能專一,攝心、心不散亂,以此定力才能隨時隨地思惟觀行佛法,因緣具足時就能証果和開悟,獲得智慧。我們以大念住經爲基準,可以設定很多類似的方便方法,來接引學人進入真正的實修階段,以期都能實証佛法,受益無窮。
其中靜坐拜佛方法,比較簡單,適合初學。如果在靜坐拜佛中,心念能達到專一,心中保持一個清醒的知性,對自身的五隂活動就有一定的反觀力和警醒力,繼而在行來送往中,心中時刻能保持有個清醒的知性,定力具足時,就可以把此個知性換成參禪的話頭,轉爲看話頭和參話頭,這樣就開始正式參禪了。
一、打坐前的調呼吸方法
深呼吸是一個能使身心快速安穩的方法,在打坐之前要把呼吸調整好。呼吸調整好了,氣息運行到丹田,不但身體健康,妄念也少,氣到丹田時心裡如果出現一個念頭就感到非常的累心,於是不願意打妄想,心就靜下來了。其修行方法如下:
磐腿坐好後,先呼氣,把濁氣吐盡,從腹部開始往外吐氣,吐盡了以後,腹部是癟的。稍微停頓一下,開始吸氣,一定要用鼻子吸氣,不能用口吸氣。吸氣時要長而慢,又慢又長、又慢又長,心裡一直觀想著氣從鼻腔、氣管、肺部、胸腔徐徐的運行到腹部丹田,雖然一開始氣不能運行到丹田,但也要這樣觀想,因爲這有助於氣往下運行,有助於打通任脈,打通五臟六腑。吸滿氣了以後,腹部是鼓的,稍微停頓一下,再慢慢用口呼出去,呼出去也要稍微慢一些。呼盡以後,閉口,稍微停頓一下,再重複吸氣和呼氣的過程。
注意,吸氣的時間要長,時間越長,注意力越集中,心念越清靜,氣脈越容易運行,氣要一直吸到腹部丹田。如果氣脈真的運行到丹田了,那個時候想打妄想都打不出來了,因爲打妄想很累心,想一件世俗法的事,你會覺得非常非常的累,於是就不想了,這時的心念就清靜了,根本不會起煩惱,也不能有什麽不好的心念了。
呼吸調整好以後,再接著修習打坐拜佛,這樣入定又深又快,身心都安好。打坐修定如果修好了,這一天身心都是非常愉快的,然後在活動中再修習禪定,動中定就容易生起和保持住,修定要動靜相結合起來修,能相得益彰,互相助益,不能只強調一個動中定,不要靜中定。沒有靜中定滋養的動中定不可靠,容易散掉,一定要動和靜互相結合修,所得定才安穩,才能夠深入,大家可以好好實踐一下。
二、靜坐拜佛
如果大家打坐的時候,腰腿還沒有被降伏,坐一會就腰酸腿疼,並且心也跟著散亂或昏沉。那麽現在教大家一個降伏腰腿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磐腿打坐拜佛。
1,練習靜坐拜佛的好處
之所以要練習這個方法,是因爲我們打坐在剛剛上座時心是很散亂的。爲了克服心的散亂與昏沉,可以在打坐或修觀行之前,練習磐腿坐著拜佛的動作,修習這個動作既能集中心念,還可以調理色身。在拜佛中,把所有心念都集中在拜佛的動作上,他不旁顧,心念就能集中專一,心清氣爽,思惟敏捷。
爲什麽說可以調理色身呢?因爲當你把雙腿磐好,在座位上慢慢伸腰拜佛的時候,後背的兩條筋就能被迫拉直。這個筋一旦撐開拉直,就能舒展身體,有助於氣脈在後背督脈的運行,容易打通督脈。打通督脈時,氣的運行就暢通無阻,這時候得定也就比較容易了。坐著拜佛要慢慢、慢慢地做拜佛的動作,爲的是要降伏心念,讓心念達到專一,心清靜,既不散亂也不昏沉。
2,磐腿拜佛的具體方法
第一步,磐腿調息:準備一個較大的拜墊,上座後把雙腿磐好,身體坐直,調整呼吸,放松身體。磐腿不一定要雙磐,單磐和散磐都可以,不用拘執形式。然後調整呼吸,先呼後吸,排淨廢氣,讓心空淨下來。無論呼氣還是吸氣,内心都要知,清醒而不糊塗。
第二步,拜佛動作:拜佛的動作越複襍越好,爲的是訓練自己的專注力,有效的增強定力。呼吸調整一小會,感覺氣息調勻,污濁的氣體已排淨,頭腦清醒了以後,雙手合掌,眼睛四十五度角看著前方,接著把右手伸到身體的前面,放在拜墊的正中央。放好以後,左手再伸出來,慢慢伸向身體的左前方,放在拜墊上,最後右手再慢慢移向右前方放在拜墊上,兩手同齊,兩個胳膊要伸直。這時把頭抬起來,用口呼出胸中之氣,呼盡之後,慢慢把腰彎下去,頭磕在拜墊上,在兩手中間。
這時,整個身體就貼伏在拜墊上,後背的兩條筋就完全拉伸開了。筋拉開以後對身體有很多好處,身體舒張不緊縮,感覺就很輕松自在,還能調整内脏,排除疾病,有利於身體的健康長壽。因爲身體裡的筋一收縮,身體就顯得僵硬,活動不方便,容易有病痛。筋拉伸開了,身體變得柔軟,氣脈運行暢通,慢慢排除病氣,身體就健康了。在練習動作中,無論色身處於什麽姿勢和狀態,内心都要有知,保持清醒,心念專一。
第三步,翻掌呼氣:頭磕下去以後,雙手慢慢握拳——翻掌——伸開,手心向上,停一會兒,然後再慢慢握拳——翻掌——伸手;翻過來以後,手心要向下,雙手平直地放在拜墊上。這時候再抬起頭挺身,同時把胸腔中的廢氣再呼出去。呼氣的時候,氣從丹田腹部一直沖到胸腔,再沖到肩膀,這個時候兩個肩膀會感覺很舒服,心就沉靜下來,妄念減少。無論身體是怎樣的姿態,氣脈運行到哪裡,五臟六腑是什麽情況,内心都要有知,保持覺知和覺醒。
第四步,收手挺身:抬頭呼出一口氣以後,收回右手,放在腿前方的拜墊上,和腿保持平行一致;接著將左手一點一點地抬起來,慢慢回到胸前,身體要慢慢地跟著挺起來。最後把放在前方中間的右手再拿上來,然後雙手合十,身體再慢慢的坐直,恢複到原位,這就是打坐拜佛的一個完整過程。無論在此過程身體處於什麽姿態,氣脈運行到哪裡,内脏是什麽感覺,内心裡都要知,清醒而不迷糊。
三、注意事項
在做這個動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幾點:
1,保持心念集中和頭腦清醒。心念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整個身體的運作上,每一個動作心裡都要清楚,都要了知。這樣,内心裡時時刻刻有個知在,有個觀照的作用,念頭專一和集中,定力就出現,心裡不再有其它的妄想,也就不散亂了。將來把這個知和觀照的對象轉成參禪的話頭,就可以參禪了。
2,動作要緩慢舒展,心念要一直跟隨著每個動作。整個拜佛的動作要非常緩慢,就像練習柔道、練習瑜伽一樣,注意力不要分散。完成一個完整的動作要達到半分鍾或更長一點的時間,時間越長動作越緩慢,注意力越集中,心越清淨,後背兩條筋的拉伸效果越好,兩條腿壓得也就充分,周身的氣血運轉也越通暢。這樣有助於氣脈的運行和打通雙腿的氣脈,使雙腿柔軟下來,周身的血液循環也通暢。氣脈運行能使身體健康,身體感覺舒服,精神愉悅,心念就自然而然地清靜下來,心念集中不散亂,也不會昏沉了。動作越慢,注意力越集中,定力越容易生起。
3,做第二個動作前,還要再調整呼吸,調勻了以後,再慢慢的拜下去,每次抬頭時都要向外呼氣。呼氣的同時就把氣引到胸腔,並且帶到整個肩膀,身體輕松且上浮,感覺舒適,得定快速。堅持練習一段時間,兩條腿就慢慢變得柔軟了,同時腰部和背部也變得柔軟了,身體健康,心情愉悅,煩惱輕微,容易現起禪定。比起強行磐腿打坐,這個方法效果要好一些,大家可以好好修習。
4,每次修習時間應在十分鍾到半小時時間,如果能延長修習時間,作爲禪定的基礎和前行方便,那就更好了。修習結束後,由於色身比較舒適,心念也比較清靜不散亂,妄想也少,以後就可以隨意安排了。可以繼續靜坐、念佛、思惟佛法,也可以修觀行。之後在日常的色身活動中,也要訓練自己保持覺知,知自己色身的狀態,色身的動作,時刻警醒和反觀,以此心念專一,定力增強,内心無憂,身心輕安愉悅,反應靈敏,思惟敏捷。
四、靜坐拜佛的好處
在練習磐腿打坐的時候,要先把腿磐好,磐腿坐著拜佛,動作要極爲緩慢。身體強行把腿壓住,這樣氣脈就容易通過雙腿,氣脈通過去了腿就柔軟。這樣磐腿拜佛,因爲注意力在拜佛的動作上,不在腿上,就不能感覺到腿疼。原來你的意識注意力在腿上,在磐腿拜佛的時候,把注意力全部轉移到每一個拜佛的動作上了,注意力一轉移,你就不覺得腿疼了。因爲腿被強迫壓著不能動,心也就安穩,氣脈通過去就快,腿柔軟的就快,漸漸就不感覺疼了。腰也是這樣,當你強迫磐腿拜佛時,腰疼你也感覺不出來,這樣拜著拜著,氣脈通了,腰也柔軟了,那麽整個身體都會柔軟下來。以後當你再打坐時,身體就不難過,腿也不疼,腰也不疼,打坐的時間就加長了。
磐腿拜佛的時候,要慢慢、慢慢地拜,把全部注意力都栓在拜佛的動作上。越慢越好,越慢越好,注意力集中在拜佛動作上,心念就會集中不散亂了,也不會胡思亂想。心靜下來以後,氣脈運行,身體感覺舒適,身心就被降伏了,靜坐時,心就容易靜下來。用這樣的練習來馴服雙腿、馴服自己的腰身,降伏自己散亂的心,效果非常好。在拜佛時,把身體都貼在拜墊上,身體後背的兩條筋就會充分的拉伸,身體得到舒張,容易讓氣脈通過後邊的督脈,氣脈一動起來,容易排病氣,身體就健康了。
磐腿拜佛時,身體的動作緩慢,就能引得氣脈在身體裡按照它所應該運行的通道而運行,不斷的打通身體的穴位和通道,讓身體柔靭和健康,消除病痛和隱患。這樣筋伸長了,身體就輕松柔軟了,心也清靜了,筋伸長了就能去除很多的疾病,也有利於長壽。磐腿拜佛方法與練習柔道術與瑜伽是一樣的道理,都能讓色身變得松弛柔軟,心境柔和,從而讓身體健康而長壽。當你磐腿拜佛時,能把後背的兩條筋撐開,慢慢的拜佛,越慢撐得越到位,筋越能拉長,拉長以後身體就柔軟了。如果總不鍛鍊活動身體,身體就僵硬。所謂僵硬,其實就是筋短了,筋短了,身體機能受限,沒有活力了。
當磐腿拜佛的時候,不但能拉伸後背的筋,連脖頸的筋都伸展了,再拉伸臀部的筋,再就是兩條腿的筋也都拉伸開了。筋拉伸開了,腿也就柔軟了,腰也柔軟了。剛開始坐的時候,身體可能都是僵硬的,因爲筋都是緊縮著的,沒有撐開,所以打坐時,就感覺疼痛。堅持練習一段時間就好了,尤其年齡稍微大了的時候,更要修持自己身心,身體各部位的筋都要抻開,身體就柔軟有活力了,心也容易靜下來,降伏身體的同時,心也就慢慢被降伏了下來。
在拜佛當中,心念是很重要的,心念集中在拜佛的每個動作上,内心時刻有個知,知道自己目前正在做什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沒有襍念。然後在行住坐臥時,都帶著這個知不放,一心不亂,動中定牢固,就可以參話頭了。把心中知的對象,換成一句話的話頭,懸在心頭,行住坐臥都帶著話頭,疑情生起時,就可以參究話頭,有朝一日,就能明心開悟。這是很重要的一種修定方法,名爲動禪,希望能利益大家,早日証道。
第三節 用背誦經咒的方法修定
一、用背心經或楞嚴咒、大悲咒的方法修定,能夠讓心清淨下來,以此能很快的增強定力。每天不管做什麽,行走坐臥時心裡都要背心經或咒語,有事的時候,就稍微快一點的背誦,因爲背慢了就會忘記;沒有事比較清閑的時候,就要背得慢一點,心念就能集中,禪定容易出現。心經要按照下面的音節慢慢的背誦,越慢越好: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要抑揚頓挫,一字一停頓,或者一個詞語一停頓,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聽背誦的聲音上面,聽不見聲音就在打妄想了,那就再把注意力放在聽佛經和咒語上。這樣意根就被栓在經文上,不能再去攀緣其它的事情,意識心的襍念就少了,定力慢慢就能增強。
如果是打坐背心經,速度再稍微慢點,定力來得更快。慢慢的,越慢越好,過一段時間,注意力就能非常集中,心無襍念。定力相當好時,心就能進入定中,背誦的《心經》和咒語可能就斷了,心裡也背不出來,就可以入定一段時間,疏通一下氣脈,緩解一下疲勞,清淨一下身心,不需要太長時間。因爲還沒有悟道,長期入定無念頭就浪費時間,還可能貪著禪定,從而障礙思惟觀行等等的智慧修行。
二、打坐時可以一心持咒,可以定慧等持。但定深一些的時候,持咒就困難了,感覺很累,最後就不持咒了。如果想入定,這時完全可以捨棄咒語,入到定中。出定以後再思惟觀行佛法,思路就會很清晰,甚至一天到晚心情都很愉悅,思惟靈敏。所以不是說打坐入定不好,耽誤思惟之後的産生,而恰恰能夠提升思惟力,還能降伏煩惱,修行進步相當快。
默念楞嚴咒,需要定力相當好,定力不夠好念咒時必須出聲念,意識在發聲,意根可以輕松緣聲塵,就能開小差了。而默念,意根稍微一放松不注意,意識就想不起來了,因此默念能拴住意根。當定力非常好時,意識念時覺得很累,就不願意出聲了,這時就容易斷滅,最好能改爲讓意根念,意識輕輕緣著,這樣定力也強。越不容易念,越能引起意根注意,越能有定。太熟悉的意識不費力,意根就可以開小差,那就散亂了。
三、心比較散亂的人,爲了攝心,最初開始修定,最好還是從念楞嚴咒開始,每天念三遍、七遍、二十一遍或者四十九遍楞嚴咒,能達到背誦的程度最好。這樣行走坐臥心都在楞嚴咒上,六塵境界少攀緣,慢慢就能有定了。而且念楞嚴咒,有諸佛菩薩和護法神的加持力自己的道業進步也會快一些。心散亂的人,打坐時,觀想一個極其有趣的境界,過程要長一些,要有一定構思,心思才能專注於觀想,禪定就出現了。禪定穩定下來以後,再把這些觀想出來的境界捨掉,轉換成思考一個法理。如果總是把境界當真,就會容易出偏差。
四、如何念咒效果好
在讀誦經咒之前,要調整好呼吸,做幾次深呼吸,頭腦清醒,心念就能清淨下來,然後再讀誦就能專心了。定力好,記憶效果就好,定力不好,心念散亂,讀誦就不容易記住。爲了攝心得定,誦咒的時候音調一定要拉長低沉,音調不要上揚,不要鏇律太多,免得引起心裡情緒的波動,心念散亂,不容易靜止。念佛號也是這樣,不要有激昂的情緒,鏇律不要高揚,曲調盡量低沉,才能不引起情緒上的波動,從而攝心,得定快,容易感應到佛的加持。
第四節 呼吸與禪定
一、呼吸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密切的關係,也與禪定有密切的關係,與壽命也有密切的關係。一個身體狀況不太好的人,他的呼吸一定是急促或短促的,呼吸通道很短而且也不通暢,他的氣息只能到達喉嚨口就呼出去了,不然就喘不過氣來。有的人氣息只能到達心口就要呼出去,他的呼吸也很短,身體狀況就不佳。
修習禪定功夫好的人,氣息可到達下腹部的丹田,呼吸通道很長,他呼吸一口氣需要很長時間,中間沒有阻礙,他的身體一定是健康的。氣息一旦能到達丹田,心就可以沉靜下來,妄念減少,打個妄念都是很累的,不願意多說話,因此消耗的能量也少。這時候煩惱就能夠壓伏下來,心也比較清淨,思考問題也比較專一,思惟深細而透徹,智慧就容易顯發出來。
禪定功夫好的人達到四禪時,呼吸就要停止,消耗的能量就非常少,他的身體更健康,壽命更長久。這時修習神通,隨修隨得,不費氣力。我們爲了身體健康,心得清淨,降伏煩惱,平時也可訓練自己的呼吸,讓氣息達到丹田。可以用念佛的方法來訓練自己,氣息調整好了,禪定就出現,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在念佛時調整呼吸,開始要先用口呼出肺腑裡的濁氣,等濁氣全都呼盡以後,再閉口用鼻子吸氣,讓氣流緩緩一直到達腹部丹田,甚至能更往下直接排出去。這條通道越長,排除的病氣就越多,身體狀態就越好。吸氣到丹田以後,停一小段時間,或者換一口氣,再用口呼出。呼氣時念“阿彌”或者“陀佛”,口念心念都可以,氣到丹田就念不出來了,甚至於内心中的佛號也會停止,這時可改爲憶佛。呼氣時念佛,氣呼盡了,稍停一會兒,再閉口用鼻吸氣。這樣訓練十分鍾或者幾分鍾,心就能夠靜止下來。這時可以完全用憶佛的方法來念佛,或者思惟一個佛法道理。這時的定力可以讓你往更深入的方向修行,想要達到一心的境界也不難。
二、調整好呼吸就能很快心靜
修定或者觀行思惟之前要調整好呼吸,心很快就能靜下來。先用口呼出胸腔中的濁氣,時間長點,呼盡爲好,然後閉口用鼻子吸氣,讓氣流一直進入丹田腹部,這樣呼吸幾次,心就能夠安靜下來。之後再打坐或者拜佛,或者思惟佛法,觀行四聖諦理和修習四念處觀,或者念經念佛念咒。修到有一定程度的定時,心是寂靜的,身體當中的氣脈就開始運行,當氣脈從下往上運行到胸腔時,胸腔裡的感覺就非常舒適,像是霧矇矇的擴張著胸腔,氣息非常細微,連帶著兩個肩膀都是輕飄飄的。
尤其在初禪定裡,五臟六腑好像都不存在似的,氣息輕輕的緩緩的就像快要斷了似的,身體非常輕靈,内心除了舒適愉悅和喜悅,沒有任何一點不好的感受。當打坐時把氣息調理好了以後,氣脈馬上就能運行起來,氣一到丹田,妄想就減少或消失,也不想再說話了。平時拜佛,每次抬頭時,都要把氣呼出體外,那麽氣流就會沖擊胸腔,感受非常好,身體也輕松,定力生起就快。
三、用深呼吸的方法調整呼吸,有助於打坐修定,容易靜心。方法是先把胸腔裡的濁氣呼出去,呼淨以後再不能呼了,肚子癟癟的,就靜止不動;然後再用鼻吸氣,吸滿了不能再吸了,肚子鼓鼓的,就停止不動。隨著一呼一吸,濁氣消除,清氣上升,氣脈就會運行到肩膀或者是頭部,頭腦清晰,身體就會感到輕安,心就會靜止下來。
深呼吸之後,如果有人心還是不靜,就用呼吸念佛方法,調身調心。呼吸念佛方法主要對治任脈不通致使心不靜的問題。濁氣呼出去以後,吸氣吸滿,再呼氣時就念阿彌兩個字,用後膛音念,讓音流震動五臟六腑,把五臟六腑氣脈打通。下一次呼氣時再念陀佛兩個字。呼氣時念佛,吸氣時不念,練習一段時間,呼吸的通道就長了,越長身體越健康,心越靜。
最後氣脈就會上升到肩膀和頭部,神清氣爽,心清靜。音流從口進入到喉嚨到肺,再到胸腔到丹田,從丹田再到口腔出去。這樣反複練習,胸腔震動,任脈就打通了。一般來說氣到丹田,人就比較安靜了,妄念很少,就能得止,定深了妄念就能消失。定力修出來以後,可以觀想氣脈的走向,可以讓氣脈從丹田往下從腳心出去,這要看個人的觀想力和氣息的持久力了。
第五節 修定的最初入手方法
一、初學修定,可以選擇從早到晚專一背誦一部經,或者一個咒語,或者念佛,不作其他的念想,久而久之,心就能定下來,精力集中,心無旁騖,定力就能生起來。修行要止觀雙運,不能只偏向定,也不能只偏向慧,要定慧等修,才能成就佛法。有定無慧,佛法不能成就,有慧無定,也不能成就佛法;定慧雙具,一切佛法必能証得。在學佛人當中,一部分人專門學理論知識,不修定;一部分人專門修定,不學佛法知見也不思惟佛法;這二者都是偏頗的,如果能把修定與修慧結合起來,就能實証佛法,必能成就。
深入思惟觀行之時就是定慧雙修,定慧等持。如果能夠專心思惟,心裡無襍念,在明心頓悟之前,就可以不用專門修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這就要特意去修定。打坐的靜中定,能夠增強和促進五蘊活動中的定力,有時間盡量修。從另一方面來說,有智慧的人修定也比較容易,内心知道萬法虛妄,少於攀緣,修定就非常順利快速,不知不覺間心念就能集中不散亂,這是前世的根基。沒有智慧的人修定就比較困難,心太散,攀緣心太重,把什麽都當作是真實的緣故。
二、幻想趣境修定法
修定時也可以幻想一個有趣的境界,把整個注意力全部投入進去,忘記自己和周圍的一切,然後再捨棄這個境界,心心念念都要知道境界虛妄,不被它所誘惑,又能專一其心,這樣入定也是很快的。比如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圖,或者觀想佛菩薩細微的相貌,或者觀想自己一點點變成佛菩薩的相貌,或者觀想自己一點點的飛升到其它地方,或者觀想自己一點點的改造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美好,或者觀想自己氣通整個任脈或者是督脈,或者是氣通任督二脈,等等這些只要有益身心的都可以用來觀想,心趣一境,必然得定。或者把呼吸調整好以後,什麽方法都不用,心就能靜下來,直接入定;或者用觀呼吸或數呼吸的方法,都能快速地定下心來。修行當中,我們要隨時注意總結經驗,多多體會,這樣就能懂得如何快速修定,找出適合自己的修定方法。
三、解決妄想紛飛的辦法
如果我們平時念經念佛念咒很熟練時,口中能非常輕松地念出來,可是心裡照樣妄想紛飛,這樣沒有禪定就得不到法益。爲什麽是這樣,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種狀況就是意識心對於所唸誦和背誦的内容已經很熟練,記憶力也非常好,可以不經過意根的深細思量考究就可以流利地誦出來,這樣意根閑著無事,就有精力去攀緣其它的法塵,於是妄想就産生了。這樣一邊誦經一邊就會妄想紛飛,禪定無法成就,也就不能靜靜的深深的思惟明了經中的義理,修行的受用就很小。
解決的辦法是:慢慢地唸誦和背誦,越慢越好,這樣就把意根牢牢拴住,意根就沒有精力再去攀緣其它的法,不能再打妄想了。我們無論念經念佛念咒或拜佛,速度都要慢,這樣意根攀緣不了其它法,心就能定住,甚至能達到一心不亂。大家不妨試一試,這是非常好的方法,效果好,得定快,氣息能夠很好地調勻,又不傷氣,身體也能得到有效的調理。
修行不是追求速度和數量,而是要求質量。質量就是三昧,就是心的境界,就是止和定。有定時,思惟才能深細,才能開智慧,最終就能得到佛法上的最大利益。
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世俗法當中有一句話叫作: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試想是一個錐子的椎尖紥入地裡深,還是一塊板子紥入地裡深?答案肯定是錐尖紥入地裡深。修定就是此理,心住在一個境界裡,心力專一不分散,定心深入,細致思惟一個義理,就能貫通其義,從而生起智慧。沒有定時,心就像那塊木頭板子一樣,面積大,力量分散,就不能深入土中。修定,就是要心緣一處,精力集中,這樣才能無事不辦。
有一個修定的特例,能証明心念專一定力深,就能証得佛法,獲得智慧。釋迦佛有個弟子叫作周利槃陀伽,由於前世的業緣而感招的果報,頭腦非常愚笨,無論學後忘前,學前忘後,學一句話忘一句話。世尊看他這樣愚笨,心生憐憫,就教他念兩個字:掃帚。周利槃陀伽每天無論做什麽事情,心裡都念掃帚兩字,最後心就清淨下來,能在禪定中思惟小乘的理,最後就証得了四果阿羅漢。周利槃陀伽念掃帚,心無襍念,以此定力,思惟世尊所講的佛法道理,就証果了。所以我們修定也要心住一境,心緣一念,長此以往,堅持不懈的進行下去,定力就能生起,最後觀行思惟就能成功。這一境一念,可以是一句佛號,一個咒,或者一部短經;無論做什麽心中都是經咒,都是念佛,心中拋卻對人間的貪執,定力一定能夠生起。
五、如何讓淨念純熟相繼
在行走坐臥做事情時可以有淨念,但淨念卻不是一個念,最少有兩個念,三個念是正常。如果要有定的話,心中無論干什麽,都要有一個主念,就是重點,把這個主念保持住不丟掉,就是禪定,其它的念輕輕帶著就行。這確實需要一定的功夫,可以當作一個固定的課程去練習,熟了心裡就輕松省力了,沒有太多技巧,對世俗法減淡,淨念就能保持下去。意根以這個念爲主,少分心其他法,意識也就隨之定於這個念上,其他的事情用心就少而輕微。平時減少興趣,不重要的事情抱著應付的心理就好。
第六節 定的狀態
一、定是什麽狀態呢?定是心不動的狀態,主要指六識不動,意根動於少處,動得慢而微。比如愣神發愣的狀態,愣神時,意識心專注於一境,定在一境而不動,沒有浮淺的思惟作用,而法塵深深的植入意根,意根被迫把主要精力放在此法塵境界上,就不得不深深的思量,這樣智慧就能打開,把此法塵境界的根源和實質考慮清楚明白。這是意識與意根共同合作的結果,意識深細思惟,意根寧神助思,親自參與思量,結果定慧現前。
發愣、發呆、失神、愣神,愣是呆而不動的意思,神是指意識,愣神就是意識不起思惟分析作用了。因爲意識已經把法的表面膚淺的意思弄明白了,再深一步的問題就解決不了了,於是不得不把問題交給意根來解決,意識只負責盯住問題就行了。很多重大和深入的問題意識都解決不了,只好依賴意根宿世的固有的經驗和智慧,前期意識把淺顯的問題弄明白傳遞給意根,意根了解個大概,就會單獨的思量進一步的問題。比如見到老同學老同事,意識認出來這個人,知道是誰,可就是說不出名字,無法稱呼這個人,以至於無法打招呼。這時意識就不能有什麽動作了,意根只好搜索這個人的名字,不斷的思量尋思,同時讓六識張口結舌,眼睛瞪者對方,什麽也不要做。在愣神的時候,有時候意識也有一些微弱的思惟活動,以輔助意根的思量,但意識的思惟不會強大,否則意識的思想活躍,就從愣神的狀態出來了。
在世俗法裡有很多情況也是如此,遇到必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意識陷入發愣的狀態,少動,少分析少情思意解,内心深處也就是意根懸著這個重大事情,就能把事情思量個清楚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出來了。把愣神專注的定力延長,越長越好,越深入意根越好,意識越少思惟越好,時節因緣具足,不愁不能証得任何一個法。爲什麽有人看不明白佛經和法義,不懂他人的語言和心理?就是因爲缺少禪定,智慧不足以得到開啓。缺少禪定,也就是因爲缺少福德的緣故,心裡浮躁,思惟淺薄。
二、發愣狀態裡面不是空,不是一念不生的空無狀態,不是呆呆的狀態,有深深的思想活動,類似於參話頭,深究法義。在愣神時,最好能把意根愣明白,揪出意根的心理活動。
遇見一個問題,眼睛翻一下直直的不動,意識馬上就定住,直直的,腦子深處在轉在思惟,非常深,非常隱秘,表面看是不思惟,沒有思想了,其實深處在活動著,不顯露出來。這是深入了意根,調動了意根的結果,意識少分析,意根多用心親自思法,智慧的潛能就能發揮出來。這就是參究的原理。
有些人不懂什麽是定,也不會修定,不會使用意根,其實就是禪定越深,意根的作用越大於意識。盡量讓意根多參與意識的思惟,意識不淺薄思惟,這叫參究,智慧肯定能開發出來。思惟五蘊,就能斷我見;參禪,就能明心証悟;參佛性,就能証得如幻觀;觀行七識的幻化,就能証得陽炎觀;觀行萬法如夢幻泡影,就能証得如夢觀等等,所有的觀行都能現量觀,現量証,絕不是情思意解和想象。
三、愣神屬於什麽狀態
問:愣住神了,法義尚在意根處,盯住它,讓其思量,盡量延長這個過程。意根的思是五遍行心所法,所以意根這個思量是時時處處都存在都在運行。愣神就是把意識空下來,給意根空間時間,讓意根思量法義嗎?愣神時意根肯定在思量,有五遍行心所法可以解釋。愣神時,意識的狀態似乎是空白的,沒有任何思維,連電視影像和聲音都無法干擾,至於時間,那是有長有短。意識專注,栓住了意根,使得意根少攀緣。但是意識也同樣沒有作用,或者是栓住意根就是意識的作用?
答:延長愣神的過程,就是讓意根連續不斷的深思細思,能出生智慧,有效的解決問題。愣神也叫作沉思,其實是在定裡意根處於意識的免打擾狀態,意識專注不散亂,少思惟分析不思惟分析,不打擾意根,讓意根也少攀緣,集中作意和思量,才能有智慧出生,從而解決問題。
在愣神當中,意識與意根一起專注著法塵,配合著意根,只是沒有什麽思惟。意根不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有思量就有念想活動,有思想活動才有智慧出生。有些時候睡前思考一個問題而沒有想明白,睡了一宿覺,早晨醒過來就明白了,這說明意根在晚上還是繼續工作思量了。
發愣狀態中有意識,意識不能滅,不是意識的空無狀態,不是意識的一念不生狀態,是意識的專注狀態。意識專注是定,意識有深細思惟是慧,定慧等持,就是三昧境界。意識專注於所思考的法塵上,與一念不生、空空蕩蕩的狀態有明顯區別。既然不是一念不生的無心,不是無所事事的狀態,意識就有思惟,只是思惟得很深細,動得非常緩慢,非常深,與意根一起和合運作,思考法塵。
第七節 用楞神方法修動中定力
一、問:用楞神來修動中定力,確實是一個善巧方便,但大多數人覺得楞神難以持久。用楞神來作爲入口,然後不讓語言文字在心中出現,看住它,保持住,慢慢訓練,楞神的時間會變長。這其實就是看話頭吧?
答:這個狀態就是無語言文字的狀態,一開始進入的時間短一些,通過不斷的訓練,可以延遲時間,定力能深入一些,參究就比較得力。
這種狀態,不僅是與看話頭相似,實際上就是參究話頭。參究,就有意根思量性的作用,意識少於分析,或者不分析,配合意根的思量,把思量的任務移到意根的肩上,讓意根承擔一些,然後某個時節因緣相應,意根與意識同時証得法。如果不是這樣,意識思惟分析之後,再交給意根,意根不一定認可承認,短時間内意根絕對不能認可承認,因爲這不是意根的現量了別,意識也沒有把所有的証據都拿出來,也不是完全的現量了別,意根就不與之相應,因此不能証法。
意根雖然智慧不強,比意識低很多,但祂是作主識,一切法意根說了算作決定,一切事情祂不點頭,就不算數。好像一個一家之主,雖然比其他家庭成員智慧低一些,但是一家子的事情都由這個人作主決定。要想讓這個人認可決定一件事情,就得用各種有說服力的理由証據說服祂,讓他相信以後就能決定下來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親自了解這個事情,親臨現場,親眼所見,在事實面前當場就能相信,然後就爽快的作抉擇作決定認可此事。
二、發愣狀態裡有意根的思量性
問:我經過體驗,發現發愣狀態隨時隨地可以進行,效率很高。發愣時間有長有短,但是無法使用意根思量法義,用發愣來思量法義恐怕要有個入處,一時無法掌握。於是索性用發愣這個法來鍛鍊修定。不知是否如理?
答:如果沒有找到意根,就無法知道在發愣的狀態中,也有意根的思量性,因爲意根的思量性非常隱秘,不容易發現,需要証得意根,了知意根的運作才行,即使在六識都消失以後,意根仍然有思量性,有抉擇性,有各種識心活動,何況在意識有定的情況下,更有意根的識心活動了,意根的心理活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只不過祂有什麽樣的識心活動,思量什麽法的差別而已。
在發愣狀態裡,意根有思量,沒有空,關鍵在於意根思量的是什麽。如果想讓意根思量比較重要的法義,前期就要讓意識把這個法義理解清楚,縷清大概路數,然後深懸於心,就交給意根了。之後意識不要散亂攀緣,要緊緊盯住這個法義不動,就把意根拴在這個法義上進行思量了。
這個發愣狀態裡也有意識的深細思惟作用,還要把意識和意根的思想分開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愣神時間長一點,能夠思量出一個不太深的法義,能夠考慮清楚不太難的問題,不動用語言文字。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經驗,就是不能反觀,不能總結出來,因爲不了解意根的活動。因爲我能觀察意根的運作,所以能夠總結出來這個修定思惟方法,如果我不能觀察意根的運作,就不知道在發愣的狀態中,意根也啓動了,在運作、在思量、在抉擇,那就無法告知他人,指導他人。
發現和總結經驗,也是智慧的結晶。運用愣神狀態修行禪定也非常好,容易有入手處。意識和意根都要專注在一個點上不動,意識指示給意根一個思量的内容和範圍,就把意根定在了一個法上,這樣就有禪定了。
三、愣神與一念不生和發呆的區別
愣神就是意根對某個事深深的關注了,注意力幾乎全部集中在關注的事情上,意識心是沒有念頭,但意根卻有非常隱秘的思量,只是意識不動念,這就是很深的禪定,就看能持續多長時間了。時間長一些,就能足夠解決一個問題,頓時就容易有所領悟,茅塞頓開,沒有疑惑。
而一念不生,意識沒有念,意根也沒有什麽事要特別關注思量的,思想比較輕微不夠集中和專注,屬於意識傻傻的一種狀態。因爲沒有什麽問題要思慮,也就不會解決什麽問題,不會茅塞頓開,不會有靈感出現,沒有智慧出生。
愣神是把心定住,心裡有心事、有思想、有思量、有思慮,不是空的。發呆有時候是因爲某些事而發呆,與愣神相近,有時候因爲有點閑,心裡有點空落,與一念不生相近。
第八節 訓練意根的禪定
一、甚深禪定當中意識能夠離開語言文字,心中可以有思有想,也可以無思,但想的比較簡單只是表面的知,而意根從來都是離開語言文字的,祂不與語言文字相應,與語言文字相應的是意識心,思惟浮淺。能離開語言文字思惟時,定力都很好,已經深入到意根、啓動意根的思了,容易出生智慧,這樣的定力不容易修。定力淺的人思惟時一定有語言文字配合,否則就思惟不下去,所以智慧也不足。由浮淺的意識的思過渡到意根的思,只有在禪定中才能做得到,禪定越深,意根的功用越大,開發出的智慧越大。
看一個人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就知道這個人是否有定,和定力的深淺。因爲有定時眼神與面部表情都與平常不一樣,比較凝重和深沉,這是在深思的表情,肌肉繃緊,眼神集中,語言文字動得少,或者不動。意識浮淺思惟時,眼神是活的,深思時眼神凝滯而深邃,表情凝重。所謂的凝,就是定,這是意根在起用。沒有定的人散漫懈怠,肌肉松弛,眼神遊離不定不集中,因爲意根沒有專注凝聚在一法上。
意根是控制指揮身根的指揮官,雖然一般人都不懂這個原理,但是事實就是這樣。有人說是第八識控制身根,但是第八識是服從意根,聽從意根指揮的,祂自己並不想控制身根和面部表情等等身體的刹那變化。這種用意根隱秘的深深的思量佛法的竅門如果能掌握,修到幾地菩薩都能用得上,對於修証非常實用,也非常快速,智慧增長很快。
二、觀察佛像十秒鍾,然後再看白色的牆面,就會出現佛像的影像,一會兒影像就消失不見。這個境界是如何出現的?這是視覺暫留現象,是眼識意識的記憶功能,還沒有深入到意根,意根沒有記住,如果意根記住就會長期停留這種影像。如果眼識意識觀察久了,就會影響意根,意根記住以後,就會隨時隨地出現影像,這就是三昧定境。以眼識爲主的視覺暫留時間短,以意識爲主的視覺暫留時間要長,而且閉眼之後再睜眼還能看到。
過目不忘是怎麽回事?意識單獨記憶的内容,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忘記了,而意根記憶的内容很難忘記,甚至能不自覺的想起來,再甚至有可能揮之不去。過目不忘,是因爲定深,意識意根專注力強,以至於瞬間記憶很牢固,如果定淺,記憶的東西不牢固,忘記的就快。所以所有的定境都由意根引發,意識不能引發長久的定境,只能非常短暫的出現某種境界。我們要想成就各種三昧,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由意根來引發境界。
如果經常觀察佛像,禪定就會出現,讓意根記住佛像,看看眼前是否總能出現那個影像。如果總能出現佛的影像,那我們會不會修定?會不會修念佛三昧?會不會修白骨觀?會不會修觀無量壽經?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意識勤加練習,意根達到不忘,等到命終的時候,不管什麽境界,内心只要一想極樂世界,意根就能安住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會現前,必定往生。精進修行的時候誰精進比較有效果?意根精進有效果,意根精進才是真精進。如果想讓極樂世界的境像現前,那就讓意根念佛,意根與意識一起觀想極樂世界。
三、環境熏染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身邊有人口癡,總看著他說話,慢慢可能就被熏染有點口癡,外貌生活習慣,亦是如此,包括情緒都是傳染的。這就是由意識的熏染,轉化到意根這裡,熏染了意根,從而改變了五隂身,所以說近硃者赤,近墨者黑。我們一定要多近善法和善人,多接觸樂觀積極向上的有正能量的人,自己就能被感染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如果有能力定力強,才可以去近惡人度化惡人,否則就容易被惡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