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修証指歸(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0-11-29 11:42:14 閲讀: 449

第七章  意根的了別性

一、意根的了別範圍

意根了別的範圍極廣,一切法都能了別,不管這些法變動與否,有些法長久不變動,意根仍然能了別,細小的不變動的法也能了別。如果有意根不了別的法,就不能出生六識再去細微具體了別。

意根不僅了別勝義根内的法,也了別勝義根外的法。内六塵境界都能了別,才能出生六識去了別六塵。意根了別色塵之後想要具體了別是什麽色彩是什麽東西,就會出生眼識意識;意根了別聲塵之後想要知道是什麽聲音,就要出生耳識意識具體了別,對於其它色聲香味觸法也是這樣。

粗重的五塵意根也能了別,比如說面前有五彩繽紛的花朵,意根如果對紫色的花朵感興趣,就會在紫色的花朵上出生眼識意識專注了別,意根越感興趣,了別時間越長,越專注。眼識意識能專注觀賞紫羅蘭一兩個小時,說明意根對紫羅蘭非常感興趣,一直在觸紫羅蘭,一直在了別紫羅蘭,否則眼識意識就會消失不見,不再訢賞紫羅蘭了。對其它幾塵也是如此。

爲什麽非要說意根只了別變動的變化的法塵呢?不變動的法塵六塵意根都能了別,否則就會失去覺照作用,六識就不能出生。一大堆色彩出現,意根選擇紫色的話,就會讓六識一直專注的訢賞,而看見粉色的花,再也不去看第二眼,意根既然有這樣的抉擇,說明意根是知道各種色彩的差別的。那麽意根就能觸全體六塵,也有一定的對六塵的勝解力,能讓六識專注訢賞,說明意根也一直在觸,所以意根也有定,意根如果沒有定,跑到其他塵境上了,六識馬上就在原來塵境上消失不見。

在一大堆鮮花中,去尋找自己非常喜歡的紫羅蘭,說明意根有欲望,有欲心所,意根如果不想見到紫羅蘭,就不會出生六識去尋找紫羅蘭。意根有不到之處,六識就不會出現。

二、六識的了別由意根作主

有人說意根只緣法塵,可是五識去了別五塵這件事,是由誰主導的,是什麽原因生起的?六識的出生以及在六塵上的了別活動都是由意根指揮控制的,是意根想要在六塵上有所造作才出現的。五識了別五塵同樣也是由意根作主決定出來的,比如說眼識總是隨著某種色彩運轉,這是由誰決定指揮的?是意根對某種色彩比較感興趣,眼識才隨著這種色彩運轉;耳識總是追逐著某種粗燥的聲塵,關注著轟隆轟隆的響動,這是由誰決定和指揮的?還是由意根操控的,意根覺得聲音特別,想了別清楚,所以就會讓耳識一直關注了別。

大多數人都說,自己(意識)不知道的法就不存在,實際上存在的法不一定讓你意識知道。意識不知道的法,意根卻知道,意根能緣得到,能有粗略和概況的了知。有些法是無法讓意識六識知道的,原因有幾個:一個是因爲意識沒有智慧感知,一個是因爲意根沒有智慧促使意識知道,一個是緣不具足意識無法知;有些法是沒必要讓六識知道的,因爲意根不想仔細了別和處理。無數人都是把六識當作自己,其實真正的假我自己還是意根,不是六識。

我思故我在,這是指意根,深層次的思,内心的那種思想觀念,都是意根的。一般人都說我知故我在,這種知就指六識,六識不知時,意識就覺得自己不存在了。但是不管六識知不知道,内外六塵都存在著,無數法都存在著,即使六識能知,也知不了多少法,了別的範圍有限。

三、不管法塵重大與否意根都能了別

不能如實現量觀察意根運作的人,就會對意根有諸多誤解。楞嚴經中佛說意根默容一切法,這一切法的範圍極其廣泛,如來藏能變現什麽法,同時就能了別什麽法,意根隨著如來藏就能緣什麽法。這是佛經的意思。

有人說意根只緣重大的法塵而且還得是變動的,不重大不變動的就不能緣,是不是這樣呢?意根如果有不緣的法,六識就更不能緣了,只要意識了別出來的法,都是意根所觸所了別的。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意識不管法塵重大與否、動與不動,都能了別出來,比如蚊子的嗡嗡聲,自己的心跳聲,耳朵裡的細小聲音,肚子裡的聲音,這麽微細的聲音,意識都知道了,就是意根攀緣出來的。

那意根一定是先觸先了別的,只是了別不細致,意識六識才被出生幫助了別。所以不管法塵重大還是微小,意根隨著如來藏都能緣得到,也都能了別。只有意根認爲比較重要和有用的或者是習慣於了別的法塵,才讓六識出生了別。六識沒有出生來了別的部分,意根還是能夠緣得到,了別得到,只是意識不知道罷了。

即使法塵不變動,意根也能一直了別,比如意識眼識看一個不動的景色可以看一天半天,那麽意根就對這個景色觸一天半天而不動,意根並不是只觸經常變動的法塵,也不是只緣法塵,不緣五塵。比如意根首先接觸到一大堆色彩,只對個別色彩感興趣,於是就在自己感興趣的色彩上出生眼識意識來共同了別,其他的色彩卻不去了別。

真正想學佛有所成就者,一定要依止真理和事實真相,不要依人依權威。

四、爲什麽不喜歡聽的聲音卻揮之不去呢?

爲什麽意識不喜歡聽的聲音,卻揮之不去呢?有的時候想靜靜的思考問題,可是耳邊總是能聽到細微的襍音,還有蟲鳴等等,覺得有點吵,分散注意力。爲什麽意識不喜歡聽的聲音,卻揮之不去呢?這是意根的習慣性攀緣,毫無目的性的攀緣所致。意根的習慣太厲害了,意識沒辦法管得住,只有長期修定,把心沉浸在非常感興趣的事情上,才能屏蔽意識不想了知的法。

當禪定很深,意識很專注時,意根攀緣的法意識不喜歡不願意了別,意根知道後,也就逐漸不再攀緣,知道意識不理會祂,祂就穩定下來,注意力也集中了。修定的原理就是這樣,意識不再順從意根,意根就不得不收歛圍著意識轉,這樣二者都定下來了。

如果修得太急,意識違拗意根太嚴重,意根就會非常閙心,非常不舒服,有時就要發脾氣,感覺很抑鬱,那麽意識就要放緩節奏,不要太強扭意根,選一個意根感興趣的法來沉浸其中,把意根的習慣改變,然後再走上修定的正軌。

五、意根處理境界離不開意識

蚊子突然落在臉上,你不自覺的在臉上打一巴掌,過後才知道是蚊子盯在臉上了,自己是在打蚊子。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爲什麽能做得出來?是誰做的?

蚊子落在臉上,是很輕很輕的,意識一般都發現不了。但是發現不了,也自覺的打了蚊子,當然這完全是意根指使的。可見,不管多麽微小的六塵境,意根都能首先了別到,對於涉及到自身安危的塵境,立刻決斷處理,於是六識出生處理危急自身的事情。那麽意根在沒有意識幫助了別判斷的情況下,仍然能分別重大和細小的塵境,能分別對五隂身有益處和害處,能快速的採取行動,其智慧也不低。意根了別境界時,可以不用意識,但是處理境界時,一定離不開意識,意根不能處理任何事,必須有意識的協助才行。所以很多時候,意識或者是六識的身口意行,正體現了意根的思想和德行修養,體現了意根的心行。

意識身識對於蚊子咬的處理有時是打,有時候是撓癢,有時候是摸,有時候是摳,各種動作都不一樣,爲什麽會選擇不同的動作?這都是意根作主指揮造作出來的,意根對於觸塵有判斷力和抉擇力,各種情況的觸塵都能了解,因而情況不同,抉擇不同,意識身識的造作就不同。

六、意根了別的法遠遠多於意識

問:有時候在走路時,看不見後邊有人跟著,卻能知道後邊有人,這是怎麽知道的?背後的人和物,是否是大腦裡的内相分?色塵能否不通過眼根傳導,就能進入大腦勝義根?

答:背後的人物,不能通過眼根傳導到大腦勝義根裡,因爲眼根不對腦後,楞嚴經裡佛說眼根在一千二百功德當中只有八百功德,意思是說,眼根能接觸正前方的色塵,左右各能接觸三分之二,其餘的就接觸不到了。因此知道身後有人跟著,這個知是獨頭意識所知的獨影境法塵,並不能知道色塵。這個獨影境法塵是意根接觸並了知的,意根認爲這個重要,就警覺意識知道。極多的法,意根都知,但是無法表達,意識又沒辦法知道意根所知,所以意識就不知,有的人就說我不知,其實意根是知的,意根知而意識不知的法有極多,所以意根知一切法,意識沒有神通和大智慧所知的法就有限。

打噴嚏是突然間的事情,意識沒有心理準備,那就是意根發動的。鬼來了,意識不知道,但是身體會打冷戰,這是意根引發的。大事情要來臨時,意識不知道是什麽事情,但是會莫名其妙的高興或者閙心,這是意根發動和暗示的。

七、現量了別的内涵

現量了別,一是指識心了別的智慧境界,二是指識心了別的方式。識心的現量了別是有一定智慧性的,智慧程度不同,現量了別就有差別,識心所面對的相分越直接就會越真實越符合事實,越容易有現量了別,認知越準確越如實,越不容易了別錯誤。識心的現量智慧深,觸到境界法時當時即知,馬上就知,不用分析,不用研究,不用琢磨,不用打聽,不用臆測,而且知的準確無誤。如果不能立時即知,就說明智慧不足有缺陷;如果比量非量很久也不知,就是愚癡無智慧;如果知的不正確有誤差,智慧就淺。

第八識能現量了知一切法,準確無誤,包括久遠劫以後的事情,只要了別了業種,就能當時即知,不用比對研究分析臆測打聽琢磨,因爲第八識沒有無明,智慧深廣無邊。一切法都是第八識親自變現,親自所緣,了別就不會有差錯。如果第八識了別出現差錯,那麽因果就不可想象,五蘊身就不能正常運轉,生命就不會有序的進行下去。這種現象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第八識了別一切法必須是現量了別。

第七識意根所對應的相分是帶質境,來自於第八識出生的本質境,是依第八識的見分而見,接近於真實,所以意根所了別的是現量境,但是了別結果卻是非量,有不同程度的誤差。佛地的意根因爲完全徹底轉識成智了,了別結果都是現量,沒有非量。

五識所對應的相分是性境,也比較真實,不隨心轉,所以五識是現量了別。但如果眼根出現業障,五識的了別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了別的結果可能會出現非量。

意識所對應的相分是似帶質境假帶質境,與本質境相差比較大,所以意識了別就有現量、比量和非量,需要的智慧很深很細致。意識了別的結果現量和非量都有,往往會影響意根的認知和抉擇,容易熏染意根。

與如來藏比,七識都是非量了別,結論都有錯誤。七識所謂的現量,是在一個範圍之内,是相對的現量,假現量,不是絕對的現量。因爲世俗諦並非真的是世俗諦,實質是聖義諦,所以七識不知此理,對世俗諦的現量了別結果也是非量。

實際上一切認知都符合事實的,只有第八識心,以及成佛以後的七識心。在成佛之前,因爲還有無明,七個識心就有不同程度的非量認知,越接近於佛陀的智慧,非量認知越少,現量境界越多,越是凡夫越是非量,沒有或者少有現量。即使見眼前的山河爲山河,也不是現量,還是非量,因爲只見假相,不見相的實質。

八、現量與非量的概念

現量,現是現在當前、眼前、實際、真實、如理如法的事理,量是估量計量量度。現量就是對所緣的法有符合事實符合真理的計量估量量度,見法時當時就見就知,就能判斷出來,不用意識想象、幻想和比對,不用特意加工。

非量,與現量相對,不是自己的智慧境界,不能如理如法的正確認知,了別出現錯誤,需要意識思惟、分析、想象、幻想、回憶等等才能知。非量還有一個含義,就是錯誤的估量考量衡量計量,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不符合事實。

九、七個識的三量

七識心對於六塵的了別,分爲現量、比量和非量三量。量是估量計量量度的意思,正確如理的量度是現量,比較著量度是比量,不能如理如實如法的量度就是非量,智慧所不能及是非量。

現量了別是了別當前的、現有的、正在運行的、存在著的、實際的、實法、真法。比量了別,是通過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法相互比較的方式了別,對事理的確定一定要有參照物,否則無法辨別,可見比量了別智慧不足。而現量了別沒有參照物,完全靠現有的智慧當下了別判斷。

非量了別是了別非現前存在的、非實有的、想像的、虛構的、幻想的、虛法假法、非親緣的、非親証的、幻有的法。此種了別有兩個極耑,一種是有豐富想象力的智慧型的;一種是無邊際的純粹妄想型的,後者體現不出現量智慧。

五識都是現量了別,了別的都是現前存在的、實有的、不是虛構的法,五識不能想像,也不能比量,當前的法是什麽樣,就了別什麽樣,不能幻想。但是五識也有了別錯誤的時候,把色法上的色彩看錯了,比如把紅色看成綠色,這就是非量了別,只有在眼根等五根出問題的時候才會這樣。因爲五根損壞,顯現出來的内五塵是失真的,五識了別失真的五塵,就好像了別錯了,結果是非量。

意識可以現量、比量和非量了別,了別範圍寬廣,虛法假法都能了別,能想像、幻想和比較、思惟,但結果有現量也有非量。意根的了別比較深密難知,對六塵的了別智慧確實是不夠細致,祂不能把兩個法互相比較著了別,因此沒有比量;意根也不能想像,不能幻想,不能無根據的猜測,祂不能作這些非量了別,所以只能現量了別,但結果往往是非量。意根是用現量了別的方式了別,只對當前存在的法、實有的法進行了別,但是祂的認知總是錯誤的,不符合真理,把一切法都當作我和我所,實際上都不是我和我所,所以祂在了別結果上是非量。

真正的現量了別只有第八識,沒有一絲比量和非量,了別的都是諸法真實的相貌,非六塵境界,非世俗界的相貌。意根所想都非真理,所以要在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中,逐漸讓其認識真理,實証真理,使其妄想非想都變爲真實的現量智慧,去掉其非法所執,歸還一切法給真正的主人,不佔有一切法,意根就改造完畢。從此以後,消除了一切負累,從一切法的束縛中徹底解脫出來,登上佛的寶座。這時意識的使命就結束了,不用再學習什麽法,不用再熏染意根。

意根既然不能非量了別,那麽意識的非量了別又是如何出現和延續下去的呢?某件事情由意根決定之後,意識具體執行,執行的時候就會採取非量的形式,意根就把意識了別的内容當作現量進行思量抉擇。比如觀想佛光照耀自己的色身是非量,觀想成功以後,色身真的健康了。如果真把佛光觀想出來了,佛真的放光照耀自己,觀想佛光就是現量,色身健康也是現量。觀想由意根抉擇,意識實行。在觀想當中,是意識主觀的想像,定力深時,意識觀想到哪裡,意根隨之了別到哪裡,意根以意識觀的内容爲現前境界而加以了別,屬於現量了別,意識的觀就是非量的思惟想象,其結果如實現前的時候,都是現量境界。

十、七識心了別的三種方式

非量了別是指識心了別的結果是錯誤的不符合事實的,還是說識心了別的方式可以想象、幻想、猜測、預測?是指識心了別的方式可以想象、幻想、猜測、預測。那就只有意識才能有非量的了別方式,五識必須現量了別,意根必須現量了別,第八識都是現量了別,了別的都是現量境界,因爲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當下變現出來的,對於第八識來說都是現前存在的法,因此都是現量境界。

不是現量境界的法,第七識意根無法緣到,無法認知,所以要想讓意根接受和認可什麽法,必須是現量的法,有事實依據,非常真實,理路清晰,有章法可尋,所以意根斷我見比意識斷我見困難得多,不可以想一想琢磨琢磨就了事,必須深透的思惟觀行,意根不斷的考量取捨,直到理由充足,道理清晰,呈現出是事實,意根才能認可。

五識也是現量了別五塵境界,目前沒有的五塵,五識無法去想像著了別,無法幻想出什麽五塵境界。而意識所想象幻想的回憶的展望的任何法,都必須是由第八識呈現出影像,可以說是無中生有,都是第八識幻化和執持的,所以第八識了別的都是現量法,不用去非量比量了別什麽法。

意識了別時都有三量:現量、比量和非量。現量了別,是了別當下現前存在的法,目前不存在的法不了知,不用去回憶和想象比較,對於法不作加工,當下是什麽就是什麽,但是七識了別的結果卻有現量和非量兩種。

十一、意根到底是不是非量的

從了別的智慧來看,錯見錯解錯執爲非量,那麽意根就有非量,同時六個識都有非量,因爲都有錯見錯解,智慧都不圓滿。從了別的方式來看,意根是現量了別,不是非量了別。意根如果能有意識那樣的非量了別智慧,學佛修行就容易多了,在世俗法中生活也容易多了,遇見佛法就容易正解,不用費力的修定參禪參究觀行了,成佛也就不用三大阿僧祇劫了。至於用這麽長時間修行成佛,就是因爲意根智慧不足,需要長期熏染,擺事實講道理。

意根對一切法的智慧認知確實是非量的,因爲無明,錯見錯解以至於錯執,所以學佛修行就是要破除意根的無明,糾正意根的一切顛倒見,無明斷盡,全部是正見,一切錯執也斷盡,就成佛。糾正意根的錯見,需要依賴意識的正解,意識要想正解,就要學習佛經,深刻正確理解佛經,然後正思惟,熏染意根,讓意根隨順意識正解而正思量,從而讓意根具有正見,導正從前的錯知解以及錯執。最初需要破除的意根無明,就是意根的我見,之後才能斷盡意根的我執。再次需要破除的意根無明,就是不讓祂把第八識出生的法當作我和我所,認第八識爲法界主人而自己不是一切法的主人,之後才能斷盡意根的法執。法執斷盡,衆生就成佛。

所以學佛從始至終,都是在修意根,目的是斷除斷盡意根的無明,完全回歸自性,不再顛倒。在這其中,需要靠意識引導,所以意識首先要破除顛倒見,才能引導意根趣向解脫的正途,最終徹底大解脫。總之,修行意根才是正修,只修意識,不知主僕,是顛倒見,修不到位,不能得解脫。

十二、意根對法是用現量的方式了別

意根爲什麽必然是現量了別呢?因爲意根刹那刹那依賴於第八識來了別,第八識變什麽法就了別什麽法,而第八識變現出來的都是現量的法,都是種子生成的法,都是實有的法,不是想像的法,因此意根就是現量了別。意根了別五識和意識傳遞過來的法,也是現量了別,因爲五識傳遞過來的法意根要現量去了別,不會去比量和非量的了別,意識傳遞過來的法也是如此,對於意識比量和非量了別出來的法,傳遞到意根這裡,意根都是作現量了別,不會再去比量和非量了別。因此說意根的了別必然是現量了別。意根會不會比較著了別呢?也會比較了別,但這種比較和意識的那種比量了別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十三、非量起觀能不能達到現觀實証?

觀行佛法一般都是從現量境界上起觀,觀察起來比較容易入手,從容易觀察得到的現象境界入手,才能觀行成功,容易証得到。但並非都是如此,觀行也可以從非量想象思惟上起觀,禪定力增強,慧力也增強了以後,就會漸漸的從非量過度到現量,一旦現量境界現前,非量就完全變成自己的現量境界,三昧境界一出現,觀行成就,自己就証道了。這種証,禪定力和智慧力都很深,三昧境界不容易退失,身心世界改變非常大,非常受益。

比如說白骨觀,最初肯定觀察不到白骨,只能想像白骨,或者一步步從能觀察到的皮膚肌肉起觀,逐漸轉到白骨上,一開始是意識非量觀白骨,努力想象白骨。定慧增強以後,白骨就會自然現前,不用意識特意想,特意想不會是出現的,是意識實在不能想了,而已深入到意根心中,最後白骨由意根想起,自然現前。意識是想不到的,想去掉也去不掉,因爲這已經不是意識境界了,意識把控不了。

其他種種的三昧境界都是由於功力深,由意根自然現起,不是意識境界,意識控制不了。比如念佛三昧成就時,行走坐臥佛號聲不斷,不念而念,不是意識念,而是意根念。意識想滅掉佛號都不可能,想控制佛號也不可能,想控制色身的禪定狀態都不可能。從這方面來說,所有証果和明心以及種種悟道的三昧境界,都有定有慧,都不是意識境界,全部是由意根發起,意識只能隨順,無力操控。意識也可能感到莫名其妙,感到不可思議,其實意根知道是怎麽回事,所以神情淡定,心開意解,處於甚深禪悅之中,其心無法描述。

再比如說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觀,從第二觀開始到第十六觀,都是非量部分,意識根本觀察不了,因爲意識根本見不到極樂世界以及極樂世界的地、水、樹木等等,見不到阿彌佛陀以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只能想象。這些想象是有次第和章法的。第一觀就是鋪墊,一是練習定力專注力,二是把心引向極樂世界之處,與極樂世界相應。第一觀三昧境界出現之後,第二觀完全是在第一觀的基礎之上進行觀行的,雖然是非量,但如順水推舟一樣,水變成極樂世界的琉璃地。

這個三昧境界出現以後,定慧又增進,再後邊的非量境界也會自然的水到渠成,變成自己的現量境界。一直到把阿彌陀佛的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像都觀出來,所有的像都非常的細膩精致美妙無比。

這些三昧境界其實都不是意識心想象出來的,意識絕對想象不出來,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來,只是最初借助於意識想象一下罷了。甚深的禪定智慧一出現,意識就沒有多大用處了,熏染完意根以後,幾乎都靠意根,意根一動,三昧境界就出現,如來藏絕對給意根面子,絕對配合意根,所以主帥畢竟是主帥,遠遠強於參謀助手。

所以很多事情,意識感覺根本想像不出來,感覺都很困難,感覺沒有下手處。這不要緊,你只要把意根熏染成功,剩下的事都交給意根,保証能完成一切意識想不到的事業,包括成佛這件天底下最大最大的事,意根最後都能任運自然的辦得到。

十四、觀想一般都是從非量到現量

在觀想法門中,由於所觀想的對象都不是現前能夠觀察得到的,並不是在眼前存在著的,是自己目前的智慧所達不到的境界,因此就不是現量境界,就需要依聖教想象思惟,或者幻想,或者比較相似的境界相,以達到自己現前能夠緣得到見得到,從而成爲自己的現量智慧境界。

所謂的觀想,就是一邊觀一邊想,想就有想象和幻想的含義,這就是採用了非量的方法作爲入手處,定慧增長以後,非量的想象逐漸減少,現量的成分逐漸增多,以至於最後完全達到現量,所觀想的對象活脫脫的呈現在自己的心中,或者叫作眼前,成爲自己殊勝的獨影境,自心處於三昧之中,覺明現前,心地光明湧現,定慧等持。

比如說白骨觀,最開始觀行自他,都看不見色身就是一堆白骨,而是活靈活現的肉體,白骨對於自己來說,就是非量。因此只能靠想象,依照佛陀的開示,腦中努力的構思和想象,把參考圖比照在自己身上,或者是他人的身上。時間長了,定力增強,意識逐漸把意根熏染帶動起來,意根對於白骨逐漸熟悉起來,不用意識努力加工,也知道白骨模樣,心中就會逐漸出現白骨狀。等到某一刹那,初禪定具足,觀行慧也具足,緣也具足,白骨瞬間顯現在心中,清清楚楚,歷歷在目,如在目前,揮之不去。這是純粹的現量智慧境界了,得法眼淨,斷除身見我見,証得三果或四果。

現量境界根本不用觀想,看眼前的一切不用想象,是什麽就是什麽。比如現量境界看石頭就是石頭,如果在石頭上想看黃金,那就需要觀想了,因爲黃金不在眼前,是非量境界,需要轉換爲現量境界,那就去觀想,觀想成功了,石頭就變黃金。

十五、意根的知與意識的知有區別

妄心的知性,一個是六識的知,一個是意根的知,由於禪定的深淺不同,知時有專注和散亂之別,知的内容就有深細廣狹的不同。

見聞覺知性,是識種子加上心所法的共同功能作用。這些作用是刹那生滅變異的,猶如水流一樣。無數水滴形成的水流在風力和慣性的作用下,忽急忽緩,忽強忽弱,忽斷忽續。識種子形成的識心在心所法的作用下,其了別性忽強忽弱,忽急忽慢,忽細忽粗。水龍頭一關閉,水滴不流出來,水流就消失;識種子不流注出來,識心就消失,其開關在哪裡?

在知一切法的時候,反觀自己的這些知,是意識的知,還是意根的知。意識知歸知,不能改,做不到;意根知,馬上就能做得到,能改正自己。佛法修到意識這裡,僅僅是百尺竿頭,還需更進一步,到達意根這裡。如果所有的法都到達意根這裡,就會馬上成佛,不用再修了。

十六、一切法是意根先觸先了別

意根在大腦,調控整個大腦神經系統以調控全身,腦神經一動,全身都動,六識隨後就動了。識心無論在哪裡,也都是無形無相的,沒有具體處所,這裡所說的意根在什麽處,那是指意根的作用範圍。

六識的動永遠是在意根動之後出現,這就証明了一切法是意根先觸先了別,隨後才有六識出現,所以沒有什麽法是六識知而意根不知的,只是差別在於知的内容真實與否,清楚與否,粗細程度如何。比如說在商業活動中,競爭對手發布了新産品,總經理首先知道了這件事,但是不知道具體詳情,就讓所屬部門調查此事,負責調查的人調查清楚之後,首先滙報給部門經理,部門經理再滙報給總經理,這樣的話,總經理、部門經理和具體調查人員都知道這件事了,但是在調查人員沒有滙報的時候,三個人所知道的内容是有一定差別的,就是滙報完之後,三個人所知道的内容還是有一定的差別,不可能完全一致。

十七、意根轉識成智以後了別功能越來越強

十八界中眼識眼根對應的是色塵,耳識耳根對應的是聲塵,鼻識鼻根對應的是香塵,舌識舌根對應的是味塵,身識身根對應的是觸塵,意根意識對應的是法塵。前五根五識的活動,受意根的敺使和調控,不能自主。五蘊中的色蘊,就是十一色法:色聲香味觸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知十八界境界的知,是想蘊,想蘊的對相是相分。相分包括色聲香味觸法,包括心法。心法包括受想行識,也就是心的運行行相,就是心所法。比如意識對八個識的了別,對八個識的知,這時意識是見分,八個識的運行相貌是相分。

意識能了別八個識的運行行相,能了別八個識的心所法。意根有証自証分,能反觀自己,了別自己。可是這個能力不夠強大,轉識成智以後,意根的智慧增強,証自証分功能就強大了一些。意根依意識可以了別八個識的運行行相,但能力不夠強,轉識成智以後,其了別性才越來越增強。

在轉識成智之前,意根也有很多了別功能,只是意識沒有轉識成智的時候,觀察不出來,所以有些人就說意根了別慧低劣。衆生都是以意識的知爲知,意識不知的就認爲沒有和不存在。

十八、意根同時了別整體法

整體法就是五塵與法塵的結合,缺一就不成法。意根既然是作主識,決定著六個識的生滅變異,那麽意根就能了別五塵,不是僅僅了別法塵,能對五塵與法塵組成的和合境進行粗略的了別,所以意根才能促使六識都出生,共同了別任何一種塵境。對於和合六塵境界,意根的了別也可能有側重點,比如對鮮花的了別,可能要著重了別色彩,而不是形狀長短,這時眼識在意根的指揮下,會尋覔意根喜歡的色彩,意識隨之一起尋覔色彩上相關的法塵。

意根首先接觸和了別的是完整的塵境,不是五塵和法塵分開的塵境。所以不要說意根只了別法塵,而不了別五塵,若如此,五識憑何出生去了別五塵?由誰引導和指揮?意根了別的是整體塵境,包括五塵和五塵上的法塵,不是單獨了別五塵,或者單獨了別法塵。所以六識出生時,一定是五識與意識都同時出生共同了別塵境,不能分開。意根粗略了別,不能細致,五識能細致了別,意識更能細致了別。

意根除了不能了別最初出現的本質境,一切勝義根内外的六塵境界,意根都能了別。六識只能了別勝義根内的六塵境界。有神通的人,意識了別的境界比較廣大,非勝義根裡的塵境也能了別。

十九、意根能夠了知到五隂身的不同狀態

意根的了別慧有時候也不弱,在沒有六識的各種情況下,睡著與昏迷的區別祂懂,睡著與身體不能用的區別祂懂,昏迷與要死亡的區別祂也懂。因爲在睡著、昏迷、要死亡、無想定、滅盡定裡,意根的情緒和表現都不同,所以意根還是有不微弱的了別智慧的,並且這個智慧還很大,祂的功能作用是完整而強大的,所以祂才能有資格成爲作主識,領導著全部五隂身的一切活動。不是像有些人說的,意根什麽也不是,什麽功能都欠缺軟弱,根本不是這樣。

二十、意根的煩惱習氣

問:我每次出差前,心裡莫名其妙有種失落感,胸稍微有悶,結果一到那裡,吃喝拉撒條件惡劣。所以我出差前就先察覺下自己内心,有莫名其妙失落感的,基本上就是去的地方吃住不好。用這個笨辦法也能觀察意根吧?

答:只要了解一下意根的功能體性,也能稍微了知到意根,知道意根大致的習氣習性、煩惱以及清淨性。意根太講究享受,喜歡舒適,才不願意接觸條件比較差和惡劣的環境,所以在換環境之前,都會作意讓意識知道,目的是讓意識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意根如果不高興,身體就有異樣,意根高興,身體也會有異樣,因爲身體由意根控制,表達意根的思想情緒。

二十一、意根有心念別人的意根也能知道

問:意根可以攀緣十方三世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身(或者與自己有緣的人事)嗎?比如意根一作意,他人會收到信息嗎?

答:衆生都是以意識的知爲知,意根所知的如果意識不知,就等於不知一樣。意根依如來藏能知一切法,就是無法讓意識知。只有修出四禪八定,意識才能知意根所知的内容,才叫作神通。自己的意根發出信息,對方的意根也能知道,就是對方的意識不知,那就是不知。除非意根用特殊方法讓意識知了,那個人才能知。

意識轉識成智以後,能知道一些意根所知的内容,能現前觀察意根,就能了解意根一些心行和體性,有的人就說意根知的範圍大了,内容多了。其實意根從前就能依如來藏知極多的法,意識感覺不到而已。其中意根對自己的知,意識不知道的時候,有些人就說意根不知自己,沒有証自証分,這是歪曲事實。

二十二、意根的了別慧

現在要確立一個前提,就是說意根的了別慧劣,是在六塵境上來說的,並且是意根單獨面對六塵境時所表現出來的。但意根的了別範圍極廣,了別方式又很奇特。六塵的細相由六識來了別,意根自然不需要有此功能,但意根能緣六識來了別六塵,也就是說六識的了別結果全部要歸到意根這裡,由意根作處理。意根只要有一法不知,六識的這部分了別功能就沒有用,因爲六識作不了主,了別六塵也是爲意根所了別的,是爲意根服務的,也是意根指使和同意的。六識只是意根了別六塵的工具,凡是六識了別的,意根都能了別到,六識的相分說到底就是意根的相分,不同的是,一個直接,一個間接。

二十三、沒有六識時塵境對意根的影響

意根與法塵相觸,之後才生意識了別法塵。是意根先觸法塵先知法塵,意識後觸後知。只不過意根知的沒有意識清楚細致,知之後也沒辦法有所作爲,必須依靠意識和五識才能有所作爲。所以一切塵境都是意根先知,不用六識反餽。但是六識了別六塵比較詳細,意識有很強的邏輯思惟觀察能力,能帶給意根很多建議,意根得到五識意識的反餽,能充分詳細的了解塵境,再作以最終的抉擇。所以盡管意根不能充分了別六塵境界,但也可以熏習,或者了解個大概,對於習慣的塵境,了別的可以清晰一些,這樣對意根就有不知不覺的影響力,就可以存入種子。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