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修證指歸(上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5-07-04 05:20:59 閲讀: 0

第十四章 意根心所法(2)

十五、意根的受

(一)七識在面對六塵境界時是什麼表現?執取、貪愛、厭惡、仇恨等等,從七識面對六塵境界的表現,就知道意根很多時候不是捨受,情緒激烈和反常,內心躁動如猿猴。為什麼如此?七識知善惡是非曲直,知對自己的利害得失,知損益。七識心中有我,一定要以我為出發點來看待事物,一定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一定會有喜怒哀樂的思想情緒,而面對境界心情不平靜,那就不是捨受。如果是捨受的,心境就會是平和的,心行是無為的,境界怎麼樣都行,無所謂。

(二)長期處母胎中不能出生,屬於惡報。佛的兒子羅睺羅在母胎裡六年才出生,是因為前世曾經堵老鼠洞六天,致老鼠悶死在洞穴裡,於是就受到處母胎中六年的惡報。處在母胎裡,開始時沒有意識,只有意根和如來藏,既然處胎屬於果報,那麼意根就能承受果報。

在母胎受惡報時,意識還沒有出生,意根是什麼感受?如果意根感受舒服和沒有感受的話,就不叫作惡報了。昏迷的時候,成為植物人的時候,都屬於惡報,或者是苦報,這時沒有六識,只有意根受苦報,那意根就不能是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否則就不叫作苦報了。中陰身裡前路茫茫,一般來說都是苦受,意根因為不喜歡苦受而急著投胎以躲避苦受,這時意根不能是樂受和不苦不樂受。睡著以後意根是什麼感受,誰能知道?剛剛醒過來時意根是什麼感受,誰能知道?遇見各種事情時意根是什麼感受,誰能知道?這些法都很深細,智慧不足,就無法現量觀察出來。

十六、心所法就是心性和心行

識心心所法的運作和一個人的性格、脾氣、秉性、智慧都是相關連的,如果想了解心所法的運行,可以觀察每個人從接觸一件事情開始到最後作出決定這段時間裡,他的表情、眼神、臉色、言談、舉止、反應的快慢等等,可以觀察出每個心所法運作的過程和快慢程度,以及每個人的習性有多重、智慧有多好。這一系列心行既是一個人心性、習性、煩惱和智慧的體現,也是心所法的體現。

有些人是急脾氣,心也粗糙一些,在接觸到人事之後,只粗略了別不管對錯和細節,就以為自己了別的是究竟無誤的,於是受覺就出現,或喜或瞋或貪或厭,執心很重,然後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作出抉擇,他的心所法的運作就簡單、快速,但後果可能不堪設想。而有些人在粗略了別,受覺出現後,自己會再次仔細了別分析,然後扭轉自己錯誤的了知,覺受改變,然後再作決定。他的心所法運行的稍微複雜一些,會反復運行。不少人會隨著了別的不斷深入,受心所法不斷的發生變化,隨人事物所轉,心都沉浸其中,不能超脫。

理智的人,往往不把人事物了解透徹,就不會出現什麼思想情緒,也不會輕易下判斷作抉擇,不把自己暫時的粗略的了知當作是究竟的,他會反反復復的觀察、甄別、推敲。有修為的人,即使了別出的人事物是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心也不為所動,超然物外、解脫。

粗枝大葉的人,心所法運行快速而簡單,心思細密的人心所法運行的緩慢深細複雜;煩惱重的人心所法運行也複雜,糾結不清;愚鈍的人也許快速了別之後,發現自己能力不及,就放棄了,心所法快速消失,也許想了別清楚,心所法運行的就會極其緩慢,長時間的了別,長時間的受,長時間的思量,就是不能作出最後的抉擇。聰明智慧的人,也許也快速的就能了別清楚,深知其內涵,也許會能夠非常深入細致的了別究竟,不出差錯。

心所法的運行非常錯綜複雜,與每個人的性格、脾氣、秉性、煩惱和執著的輕重是緊密相關的,也與每個人的修養、修為、禪定、戒律和智慧是緊密相關的。

十七、意根五遍行心所法的運行

意根對什麼法作意是由什麼決定的,這個問題瑜伽師地論裡談到過,是由意根的念和欲、習氣、習慣、想法、興趣、愛好、打算、願望、要求等等,來引起意根本身識種子的作意。六個識的作意都由意根引起和決定,意根想在哪個法上起作用造作,六識的種子在如來藏中就有一個出生的方向,有意要生到那個法處,這就是作意,之後識種子一定在那個法上出生。

意根作意後,不管哪個識,肯定都要與相應的法相觸,因為識種子出生在哪個法上,就會觸哪個法,觸了以後就會領納接受下來。比如手觸到球以後就接受這個球,領納這個球,然後才能有感覺,也就是受,之後是知。比如眼根觸色塵,先把色塵接受後,就知色塵,再執取這個色塵,生起想法、打算、計劃、籌謀等等,執取色塵後才有了感受,那受又在想後面生起,有了感受之後再繼續思量,接著細微了別作決定作主宰,想要如何處理。

處理前意根必須將此法執取完畢,執取之前必須了別清楚,必須對這個法先有受,受了之後就會升起一個抉擇。這個抉擇就是思心所的作用,這個抉擇不一定是最終的抉擇,也許是一個不成熟的暫時的抉擇,待後邊再細了別之後,覺得有把握都了別清楚了,就會作最終的抉擇,那麼七識在這個法上的運作就結束。

在這個法上的運作沒有徹底完成之前,意根的思心所就會相續不斷的運作,直至這個法全部了別結束,所有的思心所、五遍行心所也就都結束了,便會進入下一個法的運行中,五遍行心所法繼續運行新的內容。如果這個法沒有結束,那麼觸、作意、受、想、思仍會相續運行不斷,來回反餽,不斷修正。就像我們看一件東西,剛剛看時先接納過來,接受了以後想看清楚,就會去了別。剛開始有可能還看不清楚,那就不斷的觸,不斷的受,不斷的了知,了知之後再生起苦樂三種受,然後就會執取這個相,作出抉擇,六識就要造作業行了。

十八、作意心所法是如何生起的

識心對法的作意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要觀察清楚非常不易。最初對於法的作意是在種子位,也就是識種子還沒有輸送,識心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因為當識種子要出生之時,需要有一個出生的處所,一個作意的方位,這個方向與處所就是作意的對象,是法的所在處。

比如打籃球時要把籃球投向籃筐,眼睛就要瞄準籃筐的方向投球,不能朝其它方向投,這個方向就相當於作意的處所,也就是籃筐。其中籃球相當於識種子,人眼睛相當於識心,瞄準相當於作意。當手拿著球時目標應該朝向藍筐的方向,在投球時手要對準籃筐方向,需要在這個方向上做準備投過去。那麼識種子在如來藏裡出生之前也是一樣,也需要有一個出生的方位,所有的識種子在出生前都是有作意的。識心在某個處所出生,在某個法上出生,就要作意於某個法之處。

識種子出生後,識心會繼續相續不斷的作意。因為在識心在某個法上持續運轉時,對這個法要一直作意下去,如果不作意了,那麼識種子的輸送就要轉移方位,其它的心所法觸受想思都不再出現。所以識心要持續作意對於某個法的了別才能相續下去,一旦不作意就沒有之後的觸、受、想、思。作意心所法很重要,如果沒有作意心所法,其它心所法也不會出現,對於那個法就沒有識心的作用了。

十九、五遍行心所法運行的過程猶如臨摹繪畫

繪畫臨摹的時候,眼睛對著景物反反復復不斷的觀察了別,意識一邊觀察一邊不斷的記憶,臨摹時一邊繪畫一邊不斷的回憶,再去反復的重復這個過程,作品完成,直至臨摹結束。看一眼景物畫一點,琢磨一會,再畫一點,再琢磨一會,反反復復,直至畫完為止,這幅畫就放在旁邊,不琢磨也不畫,也不作意了,就換下一個活動。

五遍行心所法的運行過程類似於臨摹,繪畫的過程和識心的運作原理類似,當識心在某一種法上運作,必須運作完了才把這個法放下不管。運作沒有完成時就會反復作意,反復接觸、接受、領納、了別、了知、感受、思量,不斷的分析思擇,反復運作執行,過程非常複雜。心所法運行順序並非是先受後想,運行時是不一定的,在於識心的認知智慧和程度。當運行完了才有更深的感受,感受後再了別,了別後再感受,直至意根覺得已經了別清楚,即會停止作意。如果意根過後什麼時候想到還需要了解什麼,就會再次的對法作意觸受想思,了解清楚想明白了,就停止在此法上的心所法運行,此法在識心中又消失了。

有時候思量完了就作出決定,有時候思量完了並不會作出決定,這是因為意根覺得沒有了別太清楚也不徹底。只要意根不作出最後的抉擇,五遍行心所法就不結束,直到意根覺得滿意了,達到目的了,就不再思量,立刻作出決定要如何處理。

二十、五遍行心所法運行過程

五遍行心所法最初是按照作意、觸、受、想的順序運行,後來就不一定了,運行的次序就會顛倒。思心所不一定是什麼時候出現,意根不一定在什麼時候作抉擇,也許在中間出現過很多次思擇,一開始是一個小的決定,對某個環節的部分抉擇,運行到最後才是一個總的最終的抉擇,中間的抉擇不是究竟的,但是對最終決定也起到了相應的作用。比如說吃完這口飯,下一口飯還吃不吃,以及吃什麼吃多少,思心所要有個抉擇,整頓飯都吃完了,思心所還要作一個總的決定說吃完了不再吃了,於是五陰身就會放下碗筷。有時候自己不想再吃,旁邊有人勸再吃一些,思心所這時候可能拿不定主意,於是思心所就會權衡利弊得失,再快速的對自己所吃的飲食以及胃部的感覺作意觸受想,最後思擇說不能再吃了,這頓飯就結束了。

作意是識心活動的開始,是一切法生住異滅的開耑,不作意就不能接觸法,不接觸就不能接納和感受,不接納就不能了知,不知就不會思量和抉擇,不抉擇就沒有身口意的造作。所以作意很重要,思更重要,思的作用最大,思的過程可能最長。但是在受想思的時候,一定有觸,不觸就沒有受想思,所以觸也很重要。受想是思的前提和基礎,無受無想,也就沒有後續的身口意的造作,識心就寂靜了,清淨了。所以大修行人只對法有輕微短暫的作意,觸了之後,不生起覺受,不想了知,就沒有下一步的行為造作,既無心也無事。

在運行一個法的時候,作意一直存在,當仔細去想的時候,六塵就轉變為單獨的法塵了,法的重點的轉移,說明另一個新的作意出現了。在剛開始從作意到想的過程,作意、觸、受、想、思運行的可能特別短暫、特別快速,刹那間就到了思,由於了知的不清楚,思量就不明白,就要重新作意觸受想,這個過程反反復復,相續不斷。要把這個過程觀察得細致是很難的,即使是粗略的觀察也是相當的困難。但可以通過觀察自己和其他人的身行、語行、思想、觀念,也能對照著觀察出一部分。

二十一、意根了別時有五遍行和五別境心所法的參與

執取是想心所的功能,其作用是了別相、取相,然後為相安名,有了名字,名言就出現了,對於相和名就認可下來。意根取了相之後,才能思量和作決定要如何造作。當然五遍行心所法要反反復復的運行,最後才能作出一個總決定,之後才能採取行動。所以看一個人在猶豫不決時,就知道意識和意根在思量,在不斷的作意觸受想思,心所法輪流運行,五別境心所法也參與運行,非常複雜。所以說人的大腦,比電腦要複雜無數倍,電腦根本與人腦無法比較。所謂的大腦,主要還是指意根的功能作用,六識次之。

二十二、當意根恒審思量的時候,心裡有沒有什麼念頭?

意根有想念的法,才去思量和審查,先有念,後有思量審查,沒有念就不思量。如果意根心裡空空的,什麼也不念想,就沒有思想活動,不必去審查什麼,思量什麼,這時意根是清淨的。而意根沒有降伏的時候,攀緣比較重,心裡的念頭非常多,所以心裡就會不斷的沒完沒了的思量琢磨審查評判衡量,白天弄不通,晚上接著審查思量,嚴重的就會半夜醒過來睡不著,所以才說眾生的意根有恒審思量性。意根已經降伏了的阿羅漢們,心裡幾乎沒有了什麼念頭,不大想什麼事情,意根只是偶爾有思量,但不是常常,不能叫作恒。所以只要意根思量法了,就有念頭,思量的法就是念頭,是意根所念。

二十三、意根思心所法決定了眼識意識的了別

眼識見色,見的是顯色,青黃赤白,光明黑暗,雲煙霧靄及空。光明是一種物質,由四大組成,刹那生滅變異,是虛妄不實的。

眼識本身具有思心所,領納了色塵以後,了知色塵,然後生起思心所,決定造作,是躲避還是多看一會。眼識與意根和意識同時密切配合協作,沒有意根的作意與思心所法,就沒有眼識和意識的出生和了別,也就沒有眼識五遍行心所法的運行,也沒有意識的五遍行心所法的出現。眼識見色,第七識不能見色;意識分析推理判斷,第七識不能推理分析。識有分別了別識別性,才叫作識,否則就不叫作識,七個識都有了別分別識別性。

二十四、對意根幾個說法的糾正

問:有人說:“意根有個怪異的習性是不為常人所知的,祂常常貪著瞋的韻味;譬如有人看不慣別人好,只要別人比他強他就起瞋心;更有甚者,乃至以殘害眾生性命滿足自己的快感。意根又是個兩面派,一面是染污,一面是清淨;所以唯識宗稱祂為染淨依,因為祂的一邊是第八識如來藏,另一邊是六轉識;所依如來藏常恒而清淨,所依之六轉識常轉而染污;由是緣故,學唯識者得知意根為染淨依。”以上說法妥否?

答:意根的極大多數習性都不為常人所知,因為常人定慧都不足,不能證得意根,即使有人證得,因為煩惱的遮障沒有轉識成智,就觀察不了意根的運作,無法確切了知意根的心行,所以誤會極多。沒有斷除煩惱的人,沒有轉識成智的人,意根具足了一切煩惱,最大的煩惱習性就是貪和瞋。如果意根要生起貪的心行,祂一定認為所貪的法對自己有用,自己喜歡,覺得舒服快樂,能滿足自己的喜好、利益和虛榮。

瞋心現行出來,生氣的時候有什麼韻味?這個說法很奇怪,因為瞋是心所法,是識心的心行,說意根貪著自己瞋的心行,這個說法根本講不通。瞋本身是傷害身心的行為,甚至是不愉快的,誰喜歡自己不愉快,與自己過不去呢?除非有自虐症,平常人都不會喜歡瞋,能避免瞋都是要盡量避免的。即使想報復別人,也是傷人七分,損己十分,一般人都不喜歡這樣,所以說意根會貪著瞋的韻味,絕無此事。從另一方面來說,韻味是識心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的感受,識心可以貪著對境界的感受,尤其是快樂舒服的感受,不會貪著自己生氣時候的不愉快感受,沒有這個道理。

瞋恚心比較重的人,會經常起瞋行,他會把心裡的火氣散發出去,施加到別人身上,自己才能平和下來。所以瞋心特別重的人就會對他人施暴,以發泄自己的瞋,瞋發泄出去了,心裡才能舒服一些,或者感到高興快樂。有的人找不到發泄情緒的對象,就對自己進行發泄,對物體進行發泄,然後心情就平靜下來,只有極少數特殊人才是這樣,大多數人都不如此。但這也不說明是貪著瞋的韻味。瞋就是瞋,貪就是貪,沒有人喜歡瞋,可是沒辦法,意根就是有瞋心,時不時要發作出來。

第二段說的染淨依不是那樣解釋的,染淨依的真實意思是,意根是六識清淨和染污的依止處和來源處,六識是染是淨要依靠意根來定。因為意根是作主識,能按照自己的心行指揮六識的造作,所以六識的心行如何在於意根的心行,意根染污,必然指揮六識造作染污業,意根清淨,必然指揮六識造作清淨行,或者六識少運行不運行。

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都依靠著如來藏才能出生和運作,依靠如來藏見一切法,祂卻從來不依如來藏的清淨而清淨,一直都是染污的。所以如來藏不是意根的清淨所依。只有真正證得如來藏以後,才能逐漸依止如來藏的清淨性,而轉變自己的染污心行,變得越來越清淨。

另一方面,意根雖然依靠著六識去了別六塵,造作身口意行,但是意根的染污是先天就有的,不用六識熏染就存在著染污,沒有六識的時候,意根也一直都是染污的。相反在六道輪迴中,意根卻不斷的把自己的染污熏染給六識,教導六識貪瞋癡,六識再在輪迴中接觸染污環境,把熏染到的貪瞋癡再傳遞給意根,這樣又增加了意根的貪瞋癡染污性,所以意根的染污性也不是依靠六識才出生的。但是,意根要想轉變清淨,就要依靠六識對佛法的熏習,六識清淨,意根才能逐漸清淨;反之,意根清淨了,六識不容易再受染污環境的熏染,必然也清淨。

二十五、意根有善心所法眾生就善

眾生有什麼樣的心,意根就有什麼樣的心所法。眾生是善人有善心,意根就有善心所法;眾生修禪定有定力,意根就有定心所法;眾生有智慧應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意根就有慧心所法。

意根如果沒有善心所法,世間就沒有善人,學佛就不能有什麼成就,眾生也不能上天享福,不能有善的果報。意根不善,意識怎樣熏染意根也沒用,眾生永遠不能善。意根如果不與定心所法相應,修定就沒有什麼用,怎麼修也不會有定。意根如果只能有低劣的慧,那就不能有什麼智慧性的抉擇,也不能做對什麼事,修行也不能證果和明心了,沒有智慧、智慧低劣那就永遠不能轉識成智,永遠不能有佛那樣的智慧。

二十六、眾生意根的作用相同心所法不同

問:人和人之間的意根,其功能作用是否一樣?六道眾生的意根,其功能作用是否一樣?凡夫眾生和聖賢人的意根功能作用是否一樣?畜生和人的意根是否一樣?

答:所有眾生的意根功能作用是一樣的,只是心所法不同,含有的無明程度不同,明的程度不同,起作用時,就會有好作用和不好作用之分。譬如所有的刀都有切割的作用,因為刀的利鈍不同,削出來的東西效果不同,利刀削出來的東西完美整齊有價值,鈍刀削出來的東西不整齊,不能用,也許能毀壞東西,沒有好效果。意根的智慧不同,造就的事業就不同,煩惱不同,造作的業行不同,果報就不同。無明輕微的意根能善用,無明深重的意根就惡用,其結果就有很大差別。因為意根的無明程度不同,明的程度也不同,所以世上眾生就分為三六九等,有凡夫和聖人之分,眾生成佛的時劫就不同。

二十七、業行是如何出現的

五遍行心所法運作的過程就是造作業行的過程,如果善心所法加入其中,造作的就是善業;如果惡心所法加入其中,造作的就是惡業。作意和觸心所法本身是不善不惡的,如果加入善心和惡心,其作意和觸就是善意的和惡意的。受想思心所法本身也是不善不惡的,如果加入善惡心所法,其受想思心所法就含有善惡性了。如果五遍行心所法運行中有慧心所法參與其中,業行就是智慧性的,反之,就是愚癡性的業行;勝解心所法參與其中,此人聰明,善解人意,理解力強;定心所法生起時,受想都輕微,五遍行心所法運行的都緩慢而輕微,作意和觸都是被動的生起,受想思心所隨緣現起運作,任運而為。

意根在一切法的運作過程中,起著推動的作用,是業行的主宰者,這從平時的身口意行當中可以觀察到。比如將手舉起,然後拿起筆,再把手按到紙上。這個過程如果細心觀察,就能明顯感覺到有一種心力在推動著,有時推動明顯,有時推動不明顯,有時很隨意,好像不推動,其實是慣性而為。但是意根的運作再隨意和不用心,意識無智也是很難觀察到。

再比如我們非常熟練的騎腳踏車時,好像沒有用心騎,意識不用思惟和考慮如何騎車,但是意根卻刹那刹那都在指揮運作著,都在用心思,只是意識不知道而已;熟練騎腳踏車時,即使想摔倒,也不容易摔倒;不會騎車時,不想摔倒卻還是會摔倒。因為熟練時意識不用思惟控制,意根已經掌握了,能夠自如的指揮控制;不熟練時,意根沒有學會,意識就要反復思惟熏染意根,直到意根完全掌握,能夠自由控制,意識就不用什麼心思了。

有些人總說自己做某件事時是無意的,可你意識再怎麼無意,意根卻是有意的,是意根在推動著做某件事,某件事才成就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熟悉的運作情況下,無意識和下意識的動作,皆是意根在運作指揮操控,而不是意識,意識只是單純的配合意根,沒有什麼思想意見看法。再有,意識無意時並不等於意根無意,意根無意時,心才是真正的無為了。

二十八、定是慧的前提

多動症的孩子,由於精力不集中,一般來說學習都不好;同樣,學佛心散亂,也不能修行好。算算數題的時候,意根精力集中與不集中,結果就不同,表面看就是意識的專注與不專注,意識專注與否是由意根決定的,專注用功時,發揮的不同,思惟能力不同,智力不同,結果就不同。詩人吟詩作畫,凝神靜思,踱步推敲,與參禪的功夫一樣。有定才能有慧,學佛這樣的大事,沒有定絕對不能成辦,定淺也不能解決問題。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