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5-02-04 12:21:09 阅读: 8096

第二节  三十七道品

小乘断我见的观行,是思惟五蕴的苦性、空性、无常性和无我性,思惟一切法的生住异灭性,思惟色身的无常性以及各种觉受的无常性、思想观念的无常性、身口意行为造作的无常性、所有心识活动的无常性。思惟宇宙器世间的无常性,生活环境的无常性,与我们周遭的一切人事物理的无常性。观察出这一切法的无常性之后,再思惟这些法的空性、苦性和变异性,无常、苦、空、变异的法就是非我无我的。

观行成就的前提条件是:心性应该有所降伏,凡夫的心性应该减少减淡,多多少少与贤圣人的心性有所相应,应修的福德也具足了,持戒也满足了,忍辱与精进度也够了。禅定达到未到地定,在智慧方面,五蕴十八界之理都能理解明了。这些基础条件都具备了,就与贤人接近,因缘到了就能成为断我见的初果人。

观行五蕴十八界的虚妄无我性并不很难,难在我们的三十七个助道品没有修出来,证道的基础没有打好,所有的观行就显得很吃力。如果三十七道品的基础打好了,稍加观行,就能确认五蕴的虚妄、不实、无我性。现在的学佛人比较浮躁,大多只在听闻佛法这个关节上用功,其它的基础佛法修行都不重视,所以很难实证佛法,修行的时间就要拉长,道业进步得很缓慢。

一、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一心精进修行四念处,就能断诸懈怠,使得已生恶得以断除,未生恶能不生;已生善得以生长,未生善能令其生,积极地断恶修善。

五根:根是能生长之义,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能生长出五种力量,才能破除无明黑暗。

五力:信力破迷信、精进力破懈怠、念力破邪恶、定力破散乱、慧力破无明。因五根的增长,就能获得力量,心不为愤怒所坏所执持,能治五种障碍。

七觉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八正道:正见、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正思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神足)、精进如意足(勤神足)、定如意足(心神足)及慧如意足(观神足)。因为修行的定力不足,不能使心如意遂愿,就需要修习禅定,以达到摄心的目的,使定慧等持,精力充沛,所愿皆得满足。四神足,是四种能够满足自心愿望的神通妙用。足是依赖依止依靠的意思,如意是指凡事随心所欲、满愿的意思。

欲如意足,欲是希求或希望的意思,由于心对佛法修行有希求愿望的缘故,对于法生起决定心,引发定力,定慧增长,发起神通妙用。勤如意足,勤是精进努力的意思,由于对佛法精进努力修行,对于法生起决定心,定慧增长,引发神通妙用。念如意足,心心念念都在所修的法上,就有了心念力,由于心念力的缘故,对于法生起决定心,定慧增长,引发神通妙用。

观如意足,观是观行思惟的意思;由于思惟的缘故,生起对于法的决定心,定慧增长,引发神通妙用。众生由于这四种修行用功方法而生起定力,使得所愿皆能满足,称心如意。从这里来看,学佛修行不修定力,心就不能得自在,智慧不能生起,在佛法修证上的愿望就不能得到满足,没有定,佛法就不能成就。

三十七道品修完以后,观行思惟五蕴之法就能断我见,观行断了我见以后就是小乘的初果,同时三缚结也随即断除,这样三恶道的生死结缚解开,三恶道的业消灭,未来永不下三恶道。

二、如何断我见?

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让我们观察五藴的虚妄性、无常性、变异性、苦性、空性、无我性,五蕴中一个蕴一个蕴的观察思惟,这就叫作观行。观行需要有相当的定力,三十七道品修完时,观行才能得力有成效。十八界也要一界一界的观行其虚妄、生灭、无常、变异性,最后确认五蕴十八界都不是真实的我,也不属于我所拥有,内心真的确认了这一点,身心都处于三昧中,就断我见了。

从此以后,内心深处不再认五蕴为真实的自己,这样就把将自己捆绑在生死流转中的三缚结我见、戒禁取见、疑见也断了,未来不再下三恶道。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把世尊在《阿含经》中讲的四圣谛理学通,定力具足时再去一一观行,这是断我见的大致用功方向。三十七道品一定要修好,八正道也必须修好,所有的身口意行为都要符合八正道,观行才能成就,从而成为初果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