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第一章 基礎概念介紹
第一節 五蘊十八界的概念
一、衆生我的組成
衆生所謂的我,是指五蘊和十八界全體,實際上是意根把五蘊十八界當作我和我所,我還是指意根,是意根有我心、我性、我見、我執,斷我見是斷意根的我心、我性、我見和我執。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十二處:六根和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和六識。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是六識所依之根。前五根是由四大所組成的有色根,肉眼能夠看見,在身體的表面,叫作浮塵根。意根不是有色根,是無形的無色根,祂既是根也是識心,肉眼不能見。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分別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對應。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
二、六識的了別性是如何産生的?
眼根與色塵相觸,第八識産生眼識,眼識再與色塵相觸,就能分別色塵,衆生就看見了色;耳根與聲塵相觸,第八識産生耳識,耳識再與聲塵相觸,就能分別聲音,衆生就能聽見聲音;鼻根與香塵相觸,第八識産生鼻識,鼻識再與香塵相觸,就能分別香塵,衆生就嗅到了香;舌根與味塵相觸,第八識産生舌識,舌識再與味塵相觸,就能分別味塵,衆生就嘗到了味;身根與觸塵相觸,第八識産生身識,身識再與觸塵相觸,就能分別觸塵,衆生就了別了觸塵,有了各種觸覺;意根與法塵相觸,第八識産生意識,意識再與法塵相觸,就能了別法塵,衆生就有覺受。
三、内外根塵
五根,前五根分爲外根和内根,外根就是浮塵根,在身體表面;内根叫作勝義根,在後腦勺部位,外根通過傳導神經與内根相連接,肉眼看不見内根,因爲有頭皮包裹著,第八識在這裡産生六個識。
六塵分爲外六塵和内六塵。外六塵我們接觸不到,是第八識與外六塵接觸,通過傳導神經把六塵上的四大微粒傳導到後腦勝義根的部位,變爲内六塵;内五根加意根與内六塵接觸,第八識就産生六識來了別内六塵。内六塵是如影現像一般變現出來的,不是相對真實的外六塵,但與外六塵差不多一模一樣,所以衆生就以爲自己非常真實,其實不是,都是幻化的。正如世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四、五蘊的組成
五蘊:色身再加上識心就組成了五蘊,色法與心法和合組成了五蘊,五蘊就是識心在色身上的活動,沒有識心,五蘊就是一具死屍。五蘊是和合體,和合起來的就不是真實的,有生滅變化的就不是真實的。
欲界衆生在每個活動的當下都有五蘊參加,走路、吃飯、工作,各種活動都是五蘊的活動,佛說這是五受隂。識蘊是指六個識心的識別了別作用,眼識負責見色,耳識負責聞聲,鼻識負責嗅香,舌識負責嘗味,身識負責覺觸,意識負責分別法塵,識蘊的活動就是一系列的五蘊活動。色蘊的一切活動都由識心支配,所以五蘊是身心互相配合運轉的。識蘊受意根指使,意根是總指揮,祂抉擇要做什麽,六個識就要隨順執行,身口意行就會隨意根動轉起來。
當六根與六塵相接觸之時,如果意根想要造作,六識就被生出來,六識接觸六根六塵以後,就有分別性,分別六塵時出現的喜怒哀樂的覺受,就是受蘊。想蘊是六識心上的取相,對六塵的執取性,了知了別六塵境界,進而一系列的妄想、思惟等等心理活動就出現了。行蘊是運動、動轉、流轉、變化、變動的意思,是六識不斷的存在和動轉的功能作用,但其中也有意根和第八識的功能,是八個識和合運作的結果。
在色蘊上有識蘊,在受蘊上有識蘊,在想蘊上有識蘊,在行蘊上有識蘊。識蘊是六個識的作用,也稱作識受隂。識蘊的這些功能作用是有邊際有限量的,各有各的作用,互不相代。比如眼識,分別色塵的粗相,分別顯色,不能代替意識分別形色,不能分別表色,不能分別無表色等等法塵;眼識不能聽聲,不能嗅香,不能超越見色的界限,其餘幾個識也是如此。
五、六根觸處受想行識出生
六受身: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觸的對象是六塵境界。六想身:眼觸生想、耳觸生想、鼻觸生想、舌觸生想、身觸生想、意觸生想。想是了知,是了別,心上取相爲想。六思身:眼觸生思、耳觸生思、鼻觸生思、舌觸生思、身觸生思、意觸生思。思,是指行蘊,是動轉,是決定心,是六個識的造作,六個識的抉擇和動轉。六識身:眼觸生識、耳觸生識、鼻觸生識、舌觸生識、身觸生識、意觸生識。
六、不異我不相在的含義
世尊在《襍阿含經》中教導弟子們,觀行色蘊非我時,要觀行過去的色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觀行現在的色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再觀行未來的色蘊也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乃至於好的色蘊、壞的色蘊、粗的色蘊、細的色蘊以及内色、外色都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這樣才能把色蘊全面觀行得仔細,才能徹底斷除色蘊爲我的邪見。那麽不異我、不相在是什麽意思呢?
不異我的意思是:從小乘法上來說,衆生有時把色蘊當作我,而把受想行識蘊當作我所,有時又把受想行識蘊當作我,而把色蘊當作我所,就是把一個蘊當作我,而把其餘的蘊當作我所,我是異於我所的。事實上,色蘊等五蘊雖然不是我,但也不是異於我的我所,五蘊既非我也非我所,我與我所都非我。從大乘法上來說,色蘊不異於第八識真實的我,色蘊由第八識所出生,完全來自於第八識,與第八識是非一非異的關係。不是離開第八識而單獨有個色蘊,不是離開第八識而單獨有色蘊的功能作用,因此色蘊不異我,其餘四蘊也是如此。
不相在的意思是:從小乘法上來說,色蘊的我與受想行識蘊的我所,不互相存在,色蘊不在受想行識蘊裡,受想行識蘊也不在色蘊裡,我不在我所裡,我所不在我裡。意根有時把色蘊當作我,就把受想行識蘊當作我所,而認爲我與我所互相融合在一起。意根有時把受蘊當作我,而把其餘的幾個蘊當作我所,認爲受蘊與其它蘊互相融合在一起。而實際上,色蘊不是我,被當作我所的受想行識蘊也不是我所,二者都與我無關,都要斷除掉,不認這些功能作用爲真實不滅的。把五蘊當作我是邪見,當作我所同樣也是邪見,都應該破除,建立起五蘊無我無我所的正見,才能逐漸了脫生死。
從大乘法上來說,色蘊不在第八識裡,第八識也不在色蘊裡。因爲第八識無形無相,是空的,也沒有裡外之說,第八識是無色法的空性心體,因此祂不能裝載色蘊。而第八識也不在色蘊裡,第一是因爲第八識無形無相,不可能在色蘊的裡外和中間,第二是因爲色藴和第八識不是同類的法,不能互相包含在一起,不能重曡在一起,不能碰觸在一起,但是二者又是緊密相連的。如果第八識是在色蘊裡,割開色蘊應該能找到第八識,應該能看到第八識從色蘊裡出來,可是卻找不到,也看不到第八識出來。因此色蘊與第八識不是互相存在的,但卻又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同理可証,五蘊十八界都是與第八識不異而不相在。
以上是五蘊十八界的基本概念及内涵,懂得這些名相之後就要實証五蘊十八界的無我性。要想實証,必須要作觀行,觀行就是在定中深細思惟五蘊無我之理。
第二節 三十七道品
小乘斷我見的觀行,是思惟五蘊的苦性、空性、無常性和無我性,思惟一切法的生住異滅性,思惟色身的無常性以及各種覺受的無常性、思想觀念的無常性、身口意行爲造作的無常性、所有心識活動的無常性。思惟宇宙器世間的無常性,生活環境的無常性,與我們周遭的一切人事物理的無常性。觀察出這一切法的無常性之後,再思惟這些法的空性、苦性和變異性,無常、苦、空、變異的法就是非我無我的。
觀行成就的前提條件是:心性應該有所降伏,凡夫的心性應該減少減淡,多多少少與賢聖人的心性有所相應,應修的福德也具足了,持戒也滿足了,忍辱與精進度也夠了。禪定達到未到地定,在智慧方面,五蘊十八界之理都能理解明了。這些基礎條件都具備了,就與賢人接近,因緣到了就能成爲斷我見的初果人。
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無我性並不很難,難在我們的三十七個助道品沒有修出來,証道的基礎沒有打好,所有的觀行就顯得很吃力。如果三十七道品的基礎打好了,稍加觀行,就能確認五蘊的虛妄、不實、無我性。現在的學佛人比較浮躁,大多只在聽聞佛法這個關節上用功,其它的基礎佛法修行都不重視,所以很難實証佛法,修行的時間就要拉長,道業進步得很緩慢。
一、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一心精進修行四念處,就能斷諸懈怠,使得已生惡得以斷除,未生惡能不生;已生善得以生長,未生善能令其生,積極地斷惡修善。
五根:根是能生長之義,有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能生長出五種力量,才能破除無明黑暗。
五力:信力破迷信、精進力破懈怠、念力破邪惡、定力破散亂、慧力破無明。因五根的增長,就能獲得力量,心不爲憤怒所壞所執持,能治五種障礙。
七覺支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八正道:正見、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正思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神足)、精進如意足(勤神足)、定如意足(心神足)及慧如意足(觀神足)。因爲修行的定力不足,不能使心如意遂願,就需要修習禪定,以達到攝心的目的,使定慧等持,精力充沛,所願皆得滿足。四神足,是四種能夠滿足自心願望的神通妙用。足是依賴依止依靠的意思,如意是指凡事隨心所欲、滿願的意思。
欲如意足,欲是希求或希望的意思,由於心對佛法修行有希求願望的緣故,對於法生起決定心,引發定力,定慧增長,發起神通妙用。勤如意足,勤是精進努力的意思,由於對佛法精進努力修行,對於法生起決定心,定慧增長,引發神通妙用。念如意足,心心念念都在所修的法上,就有了心念力,由於心念力的緣故,對於法生起決定心,定慧增長,引發神通妙用。
觀如意足,觀是觀行思惟的意思;由於思惟的緣故,生起對於法的決定心,定慧增長,引發神通妙用。衆生由於這四種修行用功方法而生起定力,使得所願皆能滿足,稱心如意。從這裡來看,學佛修行不修定力,心就不能得自在,智慧不能生起,在佛法修証上的願望就不能得到滿足,沒有定,佛法就不能成就。
三十七道品修完以後,觀行思惟五蘊之法就能斷我見,觀行斷了我見以後就是小乘的初果,同時三縛結也隨即斷除,這樣三惡道的生死結縛解開,三惡道的業消滅,未來永不下三惡道。
二、如何斷我見?
世尊在《襍阿含經》中讓我們觀察五藴的虛妄性、無常性、變異性、苦性、空性、無我性,五蘊中一個蘊一個蘊的觀察思惟,這就叫作觀行。觀行需要有相當的定力,三十七道品修完時,觀行才能得力有成效。十八界也要一界一界的觀行其虛妄、生滅、無常、變異性,最後確認五蘊十八界都不是真實的我,也不屬於我所擁有,内心真的確認了這一點,身心都處於三昧中,就斷我見了。
從此以後,内心深處不再認五蘊爲真實的自己,這樣就把將自己綑綁在生死流轉中的三縛結我見、戒禁取見、疑見也斷了,未來不再下三惡道。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把世尊在《阿含經》中講的四聖諦理學通,定力具足時再去一一觀行,這是斷我見的大致用功方向。三十七道品一定要修好,八正道也必須修好,所有的身口意行爲都要符合八正道,觀行才能成就,從而成爲初果人。
第三節 四聖諦和四相
一、四聖諦内容是: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
苦諦,就是苦的道理和真理。衆生有三苦、八苦及無量苦,生生世世在六道中生死輪回,不斷受生老病死無量憂悲苦惱的煎熬。苦諦是只有佛的聖弟子才能明了和認知的真理,所以叫作苦聖諦,知道有苦聖諦才能修道,從而斷苦集而滅苦。
集諦,也叫作苦集諦。衆生無量劫造作染污業,積集生死業種,後世就要感召苦受業報的真理就是苦集諦。苦是如何集起來的,如何感召來的呢?因爲衆生有貪愛心,因此貪愛就要不斷現行愚癡的煩惱業,造作的貪愛業行作爲種子收集起來,將來業種緣熟時就出現苦的業報。所以佛陀說:貪愛集就是苦集。只有通過修行滅掉貪愛,才能滅掉無量的苦。
滅諦,就是滅苦的方法和真理。就是說苦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滅掉,不是永遠存在不滅的。通過修道斷了我見,繼而又証得初禪定,就能斷了欲界的貪愛,又斷掉色界和無色界的貪愛,才有能力出離三界,滅掉三界裡一切的苦受。
道諦,道就是八正道:正語、正業、正命、正見、正念、正精進、正定、正思惟。衆生通過修行八正道,圓成小乘的菩提資糧之後,觀行五蘊就能斷除我見,斷除我執,從而滅盡五蘊,出離三界,入無餘涅槃。
四果羅漢還沒有入無餘涅槃前,處於有餘涅槃中。有餘是指還有少苦可受的意思,因有五隂色身的存在,就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苦受。比如忍受天氣炎熱的苦受,蚊蟲叮咬的苦受,病的苦受,身體不適的苦受,他人輕視的苦受等等,這些都是輕微的苦受,不影響他們解脫生死輪回苦。只要有五隂就有苦受,不回心大乘的阿羅漢明白這點,不願意再忍受任何微苦,也害怕出生以後再迷惑造作染污業,所以才堅決要滅掉五隂,入無餘涅槃,入涅槃以後就滅掉一切的苦受了。
二、四相的内涵
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相,即是五隂相:色隂、受隂、想隂、行隂、識隂;以及十八界相:六根、六塵、六識。 色隂從無到有,生滅、變化、轉易,易就是變來變去,無常、苦、空,所以不是我。受隂生滅變化無常,因緣所生,不久住、苦、空,所以不是我。想隂生滅、變異、無常、苦、空,所以不是我。行隂生滅、變化、無常、苦、空,所以不是我。識隂生滅、變異、無常、因緣生、苦、空,所以不是我。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前五根有生有滅、變異、無常、因緣生、苦、空,所以不是我。意根無生有滅,刹那生滅、變異、無常、苦、空,所以不是我。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生滅、變異、無常、因緣生、苦、空,所以不是我。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六識生滅、變異、無常、因緣生、苦、空,所以不是我。
人相:人類衆生的五隂相、十八界相,同樣都是虛妄、生滅、變異、無常、苦、空、因緣生,所以不是我、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五隂不是我(生滅的意根),也不是我之外的我所,我不在我所裡,我所不在我裡,我與我所不互相混合存在。從大乘法的角度來說,五隂與真實的第八識不一不異,既不互相混合,又有極其密切的聯繫。
衆生相:十方世界所有衆生無論聖凡,無論哪一道的衆生,其五隂十八界都是生滅、無常、變異、因緣生、苦、空,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我與我所不互相混合存在。但從大乘法的角度來說,五隂與第八識不一不異,與第八識也不混合在一起,二者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壽者相:在衆生身上體現出壽命的長短,生命的年輪,從細菌的幾個小時的壽命到長壽天的八萬大劫,以及了分段生死的八地以上菩薩們的壽命,都是虛妄、不真實、無常、空,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的。
三、如何才能無四相
無四相,就是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五隂十八界這個假我,是第八識依各種緣變生的,是虛妄、變異、無常、空、苦性的,因而是無我的。這需要作深刻細致的觀行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内心才能確認五隂真正不是我。既然我是虛妄的,同理可証,他人也是虛妄的,所有的衆生都是虛妄非我的。那麽依賴衆生五隂而有的壽者相,當然就是不真實的,也是虛妄的。修出定力好好觀行這些理是很重要的,這其中要修很多法,八正道以及三十七道品都要修好,才能証得這些法都是空,口說空沒有用,僅僅是口頭禪而已。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第八識所幻化出來的,一切相都沒有自己存在的真實體性,包括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想得解脫,就要離開虛妄的四相,不執取四相。離四相是撥離、不認取的意思,内心不認四相爲真實有,証知四相爲幻化不實,有是假合。
離四相不是滅掉四相,滅掉四相以後衆生就消失了,只剩下如來藏,沒有了衆生,從此再也無所作爲。離四相和斷我見的道理是一樣的,斷我見不是把五隂身這個假我滅掉,而是不再認可五隂爲我,把知見糾正過來。佛教中所說的斷,是指改變知見,改變識心的認知,糾正顛倒見,從而具足正知見。我們學佛不能滅掉五隂七識假我,況且沒有修到四果羅漢的果位,誰也滅不掉假我和四相。
衆生心中都有四相,或者認色身是我,或者認能感受的心是我,或者認能思惟的心是我,或者認能行住坐臥、能言語說笑的是我,或者認能分別六塵的是我。既認這些法爲我,即是認和我一樣的人爲人,即是認和我人一樣的爲衆生,即是認我人衆生身上的一期壽命爲壽者相,這樣四相就具足了。
四、真如與聖人的七識都不取四相
阿羅漢和菩薩們通過修行破除了四相,心中無四相,内心中不再認四相爲真,爲實有。如果五蘊七識不修行不觀法,不証得無我,就做不到無四相。而真如不用修行,祂本來沒有四相,沒有五蘊相,沒有十八界相,也不認爲自己是真實我,也不作主宰,沒有自我心行,也不取我相。如此,祂也不取人相和衆生相,更不取壽者相,祂也沒有壽命,因爲祂從來都是不生滅的。
《金剛經》中說:若心取相即著四相,若取法相即著四相,若取非法相即著四相。真如一相也不取,祂沒有取的心行,連自己也不取。相反,妄心七個識總是在取,時刻在取四相和六塵相,取一切相,因此才生死不斷,苦惱禍患無窮。總之能取的心就是妄,真如不取,也無四相。
五、無我的含義
所謂無我,含義有二,一是無常非恒一;二是不能作主,不能自在。第一個意思好理解,就是所謂的我生滅變化不停,不能永遠保持恒一不變。第二個意思費解一些,五隂不能自己作主,不能決定自己的出生、生長和滅亡,生不能作主,死也不能作主,而要由自己的業力作主,由阿賴耶識決定,因此五隂是不自在的,是被業力和阿賴耶識所掌控的。
至於說有些小事情,還是由自己的意根作主,比如在吃飯時可以選擇吃或者不吃,在現有的條件下,選擇吃些什麽。但是從背後的因果來看,這也是由自己的福德所決定的,如果福德非常薄,吃與不吃,吃些什麽,就不由自己說了算。每個時期都有餓死的人,都有吃了上頓就沒有下頓的人,業力現前時真的沒有自己選擇的餘地。表面能作主的事,都有背後的因果和業力在支撐和作用著。在福報不足時,想要作主脫離生死,還做不到,還要受業種業緣的束縛,而受生死苦報。這時候,意根就不能作主了。
六、五隂身爲什麽不是自主的?
不能作主的我,是指生死不能自在的五隂身,五隂身不能自主存在,必須依賴阿賴耶識才能存在,五隂也不能自主滅,必須依賴阿賴耶識和業緣才能滅,有生有滅,就是不自主、不自在的。而阿賴耶識卻永遠是自主和自在的,因爲祂不生不滅,不由他法所決定。另一方面,五隂身也有一定的作主性,並不是完全隨生死業緣流轉,否則我們學佛也就沒有用,沒有必要了。五隂中的第七識就是八個識當中的作主識,對五隂的身口意行作主,決定身口意行的造作。如果意根不作主了,五隂也就沒有身口意行,阿賴耶識也就休息。
而業行方面,意識意根可以共同努力改變生死業報,努力修行去除無明煩惱,解脫生死束縛,這都是有主動性,能夠作主說了算的,其最終結果就能斷除一切無明。意識通過修行佛法,常常熏染意根,讓意根一點點的脫離業力的束縛,去除無明和煩惱的羈絆,而選擇造作善業和清淨業,未來的果報就能越來越殊勝,直至成佛作祖。
七、我執法執的概念
我執,是對五隂自我的執著,執著五隂身爲我和我所,斷去此種執著就是四果阿羅漢,意根再也不貪執三界世間法,壽盡就有能力滅掉自己,入無餘涅槃解脫三界苦。法執,也叫作法我執,意根執著蘊處界和合在一起而衍生出的一切法或者某些法,爲我和我所,這種法我執只有修到初步轉識成智的地上菩薩才有能力一點點斷除。
八、觀行之意涵
觀,謂觀察、觀照、思考、參究、思惟、思量、思念、想、推理、推想。分爲現量、比量和非量的觀,非量的假設、假想都可以使用,其結果如果是現量,就是正觀,結果如果是非量,不符合事實和真理,就屬於邪觀,俗語叫作瞎想、胡思亂想、天馬行空的臆測,這些都屬於沒有根據,不符合邏輯的思惟活動。
正觀是符合事實的觀,有正確方向的觀,有合理的切實可行的方法的觀。如觀像念佛,面前有佛像作爲指引,有參照的標的,保証觀的方向正確,觀的結果要根據禪定力和觀慧以及福德等等條件是否具足。再比如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觀,每一觀都有佛的指導和說明,有正確的參照標的,目標和方向明確,觀的結果在於個人的定慧福德等等條件是否滿足。
行,謂運動、行爲、變化、遷流、流轉,凡是動的,非靜止的,都是行的範疇,也可以說是事物發展的過程,沒有結束,還在變化進行的,都屬於行。觀行的行主要指心念的動轉、心所法的運行。思心所的思,也有行的内涵,不僅有抉擇、決定、造作的意思,主要還有思量性,計較性,俗語叫作琢磨,量度、比量、權衡。
想心所的想,也是行的範圍,不屬於靜止狀態。想,有了別、分別、取相、執取的功能作用。取了相以後,思心所起用,思量所執取的法相,權衡利弊、輕重和緩急,然後抉擇。思量暫時沒有結果時,就叫作拿不定主意,意根暫時沒有主張,沒有決定。思量較之想,其區別在於深度不同,想,是對相的稍微淺層次的了別,緊緊圍繞著相分,不離相分左右,取了相分以後,就會生起感受。之後,還要思量,最後的思量也是圍繞著相分,考慮如何處理對待,權衡利弊,然後決定造作。
觀行合起來是意識和意根的功能作用,當然用意識觀可以在淺定中,也沒有沒有禪定散亂觀,觀的層次比較淺,不究竟,也許沒有邏輯性,即使也邏輯性也代替不了意根的觀,只不過對意根觀行起個引導的作用,最終還需要意根自己觀才放心,因爲意根是主人公,是作主識,意根親自見才爲真見。但意根觀行需要禪定,越深越好,否則所緣的法多,不能一心觀行,就沒有如實的觀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