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第二版)
第三节 断我见的前提条件
一、证果的前提条件
圣弟子要如实观察五阴,观察五阴的无常性、苦性、变异性、非我性,就能证得五阴无我、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的真理。证得五阴的空性,证得初果的前提条件,必须修完三十七个助道之法,只有圆满修道的条件,观行才能成功。那些助道的法没有修或者没有修完,是不能观行出五阴无我的,也就不能证果。所以要先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次第大略如下:由最初的五根信根开始起修,五根增长具足五力,之后进入八正道中,发起思惟修,修习七觉支,在念觉支中修习四念处观,得善法味,起四正勤,最后结果经过勤苦修习得四神足之果乐,心得自在解脱。
三十七道品中每一品,不仅意识要修习和获得,同时也熏习意根,意根也要修习三十七道品,并且要完满具足,获得每一道品,成就四神足。
意识的念力熏修意根,使得意根念力具足,信成就。每一法最初由意识熏修引导,由意根具足,就是实证,修行则成就。证得身心不是实有的时候,才能得解脱,认为身心不是实有,不能得解脱。认为与证得之间距离,可远可近,完全在当人的修持程度。没有修持,其差距可能要很多劫。
二、观行所需要的条件是具足三十七道品
断我见证小乘初果时,同时断三缚结,三恶道业消灭,未来永不下三恶道,这是断我见最初所得的自身利益。如何断我见呢?世尊在《杂阿含经》中已经为众生宣说得很清楚,让我们观察五阴的虚妄性、无常性、空性、变异性、苦性、无我性,五阴一个一个的观察思惟其体性,这就叫作观行。观行需要有相当好的定力,要修好三十七道品,观行才能有所成就,十八界也要一一界观行其虚妄性、生灭、无常、变异性,最后确认五阴十八界都不是真实的我,也不属于我所拥有的,内心真的确认这一点,就断了我见。从此以后,内心深处不再认五阴为真实的自己,这样就把捆绑自己生死流转的三缚结我见、戒禁取见、疑见也断了,从此不再下三恶道。
要修到这个目标,需要把世尊在阿含经中讲的四圣谛法义修学通透,定力好了再一一观行,这是断我见的大概路子。其中八正道必须要做到,所有的身口意行为都要符合八正道,才能修行成就,成为一个众生仰慕的圣贤人。有识心,就有五阴的受想行识,观行五阴虚妄非我性,把色身的虚妄性和识心的虚妄性都观行出来,非常肯定认可了,就能断我见证果。福德等因缘具足,在任何一个法上都可以观行思惟,可以断除我见,也可以观行证得第八识,就看福德、定力、智慧和因缘时节了。
三、有修行过程才能有修行的果
四圣谛、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这些内容,都是见道前所应该修行的法,大小乘所修的三十七道品大同小异,修行过程相似相像。如果没有这些过程的熏习,而突然出现一个果,成为圣人,这个果极其不可靠,果和结论都可以抄袭,所有的知见都可以背诵,只要多读几本书就可以背诵出来,也可以想象出来。
而这些过程任何人抄袭不了,每个见道证果的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每个人的过程因其前世根基不同,可能有一些差别。前世已经证果的人,今世这些过程也许很快就走过经历过了,其他人则不行,都要一一实践实证,各个关口都要通过去。大乘果位也如此。这些过程都经历了,其身心才能转变,证果时就有极大的解脱功德受用。没有经历这些过程的人,其所得果,犹如空中花,只可欣赏,没有实用价值,没有解脱功德受用,塑料果就是如此,只能摆着观赏,不能饱腹。
所谓的实修,就是大小乘的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内容,离开这些具体又具体的修行内容,就不是实修,只有结论没有过程的修行都不是实修,只学理论也不是实修。理论可以学到几地菩萨的理论,即使明白那些理,与实际证得还差一个无量劫两个无量劫的时间,一二个无量劫以后的理论现在就学习,还以为自己掌握了,就断定自己是圣人了。前边的路都不需要走,实际的修行过程都不需要经历和实践,那这样的修行就是梦幻泡影,只得空花,结个空果。
四、心行符合八正道才能证果
四圣谛法,苦集灭道也分为内法和外法,修道谛中的八正道,也分为内法和外法。八正道修完,小乘三十七道品修完,断我见的条件才能满足,之后才能证果。如果心行不符合八正道,那么就不足以为圣贤,不能证果。八正道中有正定,分为意识的外定法和意根的内定法。所以意根一定与定相应,定完意根,才能有正智慧生起,才能断我见,证初果。否则全部是假果塑料果,只能看,不能用。
五、有非常实际的修行方法才是实修
佛讲法,既有理论部分,更有实修部分,肯定会让弟子修学有个入手处。因为佛陀自己就是过来人,站在最高峰,完全有能力接引山脚下四面八方的众生慢慢攀上山腰和山顶。修习佛所讲的法,总比崇拜只有华丽高端的理论而没有切实可行的入手方法要好很多很多,凡是不能提供切实可行方法的人,说明自己都没有修习成功过,自己都没有走通那条路,随学的人怎么能够走得通?
没有实际修行的人讲法,往往是指引众生摘天上的星星,却没办法给众生架个云梯,后边的众生只好可怜巴巴的翘脚仰望星空,即使再努力,离星星的距离仍然是原来那么远,没办法够得着。有的人竟然以为自己摘到星星了,其实那只是水里的影子而已,并没有得到真实的果子。如果有人只讲理论,没有下手方法,应该警惕了,不要白白的空耗自己的宝贵时间。
真真实实的下手修行,只要从一个法门证得三昧,其它任何一种三昧都能很容易切入。因为三昧是相通的,方法是相通的,用一个方法入进去,其它方法也就掌握了。怕只怕大家不能下决心找到一个方法实际去用功,不肯吃苦,不肯花费精力。如果各个方法都去试,却如蜻蜓点水,浅尝即止,那就没有办法修成任何一个法门。
六、四加行圆满也是证果的前提条件
小乘证果的关键是七觉分的修持,七觉分已经大略讲过了,具体修行还要依靠个人努力,尽量完善各种因缘条件,证果才能有一定的把握。修行的过程也是四加行的过程,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个过程,是在文字理论的基础上,内心的加工过程。在加工过程中,内心一定会逐渐生起相应的变化,这是观行法义逐渐与内心意根相应,意根逐渐领纳领受的过程,当然首先是意识先领纳领受,生起胜解,然后传递给意根,让意根领纳领受。意根领纳领受之后,身心就会逐渐转变,七觉分逐个出现,定觉分出现之后,才有大智慧舍去五阴身心法相,进而证法,成为超越世间第一法的初果人。如果身心没有变化,没有转变,七觉分没有成就,不可能断我见,不可能证果。
暖相,透过文字理论,自己亲自思惟观行,内心里出现暖相,就好像擦出火花一样,心里有些认同了正确的理论,有了初步的认知,有了兴趣,还想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涵。
顶,对于理论的认知达到一定的程度,有一定的高度,了解和理解了五阴身心的空,达到对五阴认知的顶点。这时完全是意识的认知和胜解,还没有达到意根,因此内心还有躁动,还不能安住在五阴空的认知上,处于可进可退阶段。
在这个阶段,有的人内心就会有激烈的反抗,思想躁动不安,情绪有起落变化。有的人要苦恼万分,也许会莫名其妙的烦躁和情绪低落。过了这个阶段,情绪就会恢复正常,进入下一个阶段,不但意识安忍于空,意根也安忍下来。就会继续深究探讨,究竟为什么五阴是空的,不实的。
第三个阶段是忍。忍,也就是安住,安住在空义上,忍可五阴的无常性,但还不是真正的证得。因为证据还不充分,内心的考量还不足,无法真正确认其理,只是内心不躁动,比较安分了。也在努力寻找证据,努力现量观察五阴身心的实质。这时身心的觉受越来越轻安,越来越欢喜,禅定越来越好,智慧越来越深细,越来越灵敏,空的念头越来越坚固,但还不能住于舍,内心里没有舍觉分。
等到舍觉分成就时,舍去了内心当中的我的思想观念,内心空空,五阴空无常的观念已经牢固确立,证据已经充分,内心完全认同确认五阴空无我,第四个阶段世第一法成就,断除了我见,证得初果。
在观行过程中,身心要不断的起变化,为什么要起变化呢?因为透过意识的胜解,意根对四圣谛法逐步有了一定的体认,与从前的观念相背,逐渐颠覆从前的认知,意根发现了新大陆,就会促使身心出现相应的变化和反应。所以断我见,证得五阴无我,一定是意根证得的。
七、持戒有助于断我见
把色身当作我的我见,都有哪些表现?现实生活中哪些方面的熏染能增加身见?身见难断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前世断过身见的人,今世再遇佛法很快就能断身见?把这些现象都找出来,然后一点点的降伏对色身的宝爱,断身见就会快一些了。对于色身一切方面的护持,都是因为身见的原因。对色身都有哪些方面的护持和宝爱?
如果我们了解一下出家人的戒律,就知道佛陀为什么会制定那么多那么详细的戒律,那都是为了降伏身见和我见而设的,有的人不懂此理,嫌戒律太约束自己而不愿意受戒,如果守好佛陀制定的戒律就能得解脱。小乘的戒律也叫作别解脱戒,能守住一条,就能得一条的解脱。所以只要出家修行,将来肯定能证得四果阿罗汉,总有得解脱的一天,出家的好处有很多,最根本的就是清净自在,趣向解脱。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很难让人断身见,都太讲究生活享受了,活着只管舒服享受,其他一切都不理会。观察自己的身见,从日常的吃穿住用行各方面各角度观察,从财色名食睡各方面观察,从见色、闻声、觉触、嗅香、尝味几方面入手观察,发现自己特别看重这些方面,特别在意色身,特别关心照顾色身,特别讲究色身的受用,那就是身见比较重,应该想办法调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