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第二版)
第四节 观行也是降伏烦恼的过程
一、众生对六尘的贪求是如何生起来的呢?
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想。缘眼想生眼欲。缘眼欲生眼觉。缘眼觉生眼热。缘眼热生眼求。意思是说,众生依眼根触色尘就出生眼识,眼识出生以后就能了别色尘,了别以后还想再了别,因喜欢和贪爱就生起了贪心,于是心热燥动,就想拥有和抓取色尘,贪欲完完全全表现出来了。没有修行的人,让自己的心念、贪欲一直发展下去,绝不加以制止和呵责自己的心,直到最后造作了业行为止。
有修行的人,到了中间某个链条上警觉自己,卡止住,不再往下进行。阿罗汉因为断了对三界的贪爱,心不再散乱和攀缘,眼根触色尘以后,不想再往下进行分别和感受,把眼光移开,不再接触,这样就保持了自己内心的清净,内心不再产生燥热和热恼,更不会产生贪求的心念,后世相续的生死种子就能断除,不再有生死轮回。众生正相反,总是顺着自己的心念贪求不止,从来不知呵责自己,因此业行不断,生死无期,苦恼不断。众生在其它几根都是这样随顺自己的贪心,因此就随顺于生死轮回,不能出离苦海。
二、渐修才能提升心性品德
瑜伽师地论是讲从凡夫地到四种圣人地的渐修过程,其中最初的声闻地讲得很详细,其瑜伽师修证过程不是快速而是渐进的,这样才能逐渐获得禅定,降伏贪嗔痴,改变各种烦恼心行。然后才能断我见,证得无我,具备圣贤人的品格,做圣贤人的事业,非是证得初果了还是贪嗔痴极重的无恶不作的恶人。
渐修才能渐降伏烦恼,提升心性品质,逐渐具足人格和菩萨格。而快速的解悟,快速的得知最后答案,没有一点此种功德,来不及降伏烦恼,无法提升心性和品格,其结果只得个名声,却没有其实,那是得不偿失的。就如煮饭和熬药一样,快熟与慢火熬熟,其味道与营养价值完全不同。求快是严重的功利心,是有所求心有所得心,是世俗心生死心,不能出生无我的心、无为的心、解脱的心、无求的清净心,往往是背道而驰,适得其反。
降伏烦恼,提升心性,培养圣贤人的品格,要从四念处观做起,从各种止观中做起。止观之路是漫长的,不是快速的,全方位全角度的去观行,去修止,去降伏自心,整个人才能逐渐蜕变,脱离凡胎而具圣骨,从里到外全部改换更新,才能成为真正的圣贤人,成为众生的导首。当自己从泥泞中拔出腿脚以后,才能带领和拉拔有缘众生走出泥潭,如果自己都无力从泥潭中拔出腿脚,那要如何去拉拔他人出泥潭呢?
三、降伏烦恼是与圣性相应的过程
佛说整个佛法就是一佛乘法,无二也无三。声闻地的修证是一乘法的其中一部分,是最基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这当中的修行,是降伏和断除烦恼,逐渐与圣性佛性相应的过程,不可或缺。这个地基不打好,却一心要去建造高楼大厦,即使能建成也是空中楼阁,早晚必毁灭。所以一切菩萨的修行,必须踏踏实实,巩固地基,重视修行戒定慧,勤于熄灭贪嗔痴,不可一味的高喊口号,而无实质的修行内容,还说自己是正修和实修。
烦恼性障既障禅定,也障智慧,遮蔽智慧光明的生起,就像一堵墙遮蔽光明一样。烦恼去除了,遮障没有了,六七识才能转识成智,其智慧才能广大无碍。烦恼习气很重,心量狭小的人,就观察不到深细的佛法,都在佛法的表面上打转,深入不下去。七识受烦恼和习气的约束很大,围绕着一个我,突破不出去,所见一切就带着我性,智慧狭隘,可见无我的智慧确实广大。所以我们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是否有我性,是否具有不公平性,发现了我性、自私性就要想办法尽量调伏,因为这与佛心不一致,必然障道。我性与道相比,犹如牛毛与牛的关系,必须除去,才能得到牛而不是牛毛。
四、经常观察和降伏自我才能与圣人靠近
如果希望自己早日断我见,平时就要把我的意识淡一淡,观察自己的思想,是不是都是个我,发现自我意识比较强时,就要觉悟,或者呵责自己,不要太顺从自我。受到挫折的时候,也是观察自我、降伏自我的好时机,因为有我,才会感觉我受到了挫折,把我克服一下,挫折感就会减淡或者消失,这对断我见有很大帮助。
在人群和独处中,减弱自己的存在感,不要太在意自己,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争强好胜,不要事事都要第一。自己不是真实存在的,对方不是真实存在的,群体不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第一第二,没有最好最差,都是一个虚拟的名相。心里总想着我要战胜所有人,一定要出风头,一定要所有目光都注视自己,这样的想法,显示我性比较重,没法断我见,更没法成为圣人。圣人心空无为,不是这样的心性。越要突出自己,心性越在人后,与无为不相应,不能成为圣人,圣人的诞生正与此相反,没有自我存在感,做有为事,心却无为,一心为大众,才能有资格成为圣人。
五、修行深入到意根才能挖出烦恼
学佛修行,意根还没有受熏时,身心世界就不会转变,也就不会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因为身心世界是由意根作主,由意根调控,意根证得无我,就会放松对身心的控制,身心就转变,轻松无碍了。这是学佛修行的一个大秘密,大家多体会。学佛一定不要停留于口头禅,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的内心世界,要真真正正的改变自己,从根挖出贪嗔痴烦恼,自己才能彻底转变,从而快速成就。
很多人学的法可能很多,学佛时间也很长,但是是否得到真实受用了?内心世界是不是有所转变,对于自我的觉受和执著是不是有所松动了?自己常常要回光返照,才能不断的进步。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回光返照,就要找个人监督,时不时的敲打一下自己,让自己觉悟,这样修行也能快一些。
很多人从来不检查自己的内心,更不希望别人来敲打自己,这是因为意根太执著自我,太护着自我,我执根深蒂固,学佛就不得力。修行就是要不断的与自己较劲,才能改变自己,道业才能不断的增进,如果向外与别人较劲就大错特错了。
六、烦恼次第断除
修行断我见,证到初禅定以后,先断贪欲,后断嗔恚。嗔恚心比较难于断除,断完贪欲心以后,需要多长时间来断嗔恚,这是因人而异的,要看当人的嗔恚心是否很坚固。有的人贪欲心比较淡泊而嗔恚心却很重,心里总有人事的纠结不断,这样断嗔心就难。嗔心不断尽,就不能证得声闻三果。嗔心重的人得初禅也很难,因为内心的纠结,就障碍了禅定的生起,想在一生当中证得声闻三果,入初地,那个希望是很渺茫的。
但是还没有断我见的人,即使有了初禅以上的禅定,因为还没有断我见,仍然是凡夫一个。色界天人都没有欲界的贪欲现行,但是内心里还有嗔和愚痴的现行。欲界主要是贪欲,以贪欲为主;色界降伏了贪欲,但是还有嗔和愚痴,无色界以愚痴为主。无色界天人认为依靠禅定就能够得到解脱,自己所住的定境就是涅槃境界,他们不具备解脱的知见,因此所修得的定就是邪定。不与智慧相应的定,不能得解脱的定就是邪定,所以无色界天人不断愚痴,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不得解脱。
七、断我见以后修定不容易入魔道
众生因为有我见才有我执,因为心中有我才会执我,因此学佛修行的首要,就是先断我见,后断我执;我见不断,不可能断除我执,这是修行次第,不能颠倒。众生因为错认五阴为真实的自己或属于自己所有,所以才对五阴假我执著不舍。如果知道五阴确实非我,才能慢慢断除我执。意根我执一断,就有能力灭掉五阴,不再想继续保有五阴,不想在三界世间受苦不断,于是命终时就能灭掉五阴,入无余涅槃,从此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世尊在《阿含经》中教导众生,五阴十八界和三界世间万法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众生证得此理以后就不再被五阴和各种境界束缚,修定时禅定很快就能深入下去,初禅定容易生起,而且不容易着魔出偏差。世尊在大乘经典中又讲过万法唯心造,心外无法,众生明得此理以后再修定,就不再执著各种境界为真,修定时更不会走入魔道。
外道的修行,因为不懂境界的虚妄,执著攀缘境界,追求各种有为法,喜欢觉受,贪求境界,心就被拘禁在境界中,不得解脱,不能出离生死轮回。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永远不能出离生死轮回。佛法中说,心外无物,境界虚妄,学佛人修行就要修心,不求物,也不求五阴身长生不老这样的虚妄法,不贪求三界世间的各种有为法,这样才能成就无上菩提。
八、烦恼次第断除才能与解脱相应
观行五蕴无我的时候,证得色身空无我,是心上的知见和观念改变了,不再把色身当作我和我所。但是觉受仍然存在,只有在甚深禅定中灭去识心,才能灭除觉受,没有禅定的支撑,觉受就会仍然存在。但是心越空,觉受越轻,心越不在意,越不执著。
断除我见和明心见性,只是把原来的知见扭转了,能扭转知见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由此知见的扭转,后续的无明和烦恼都会陆陆续续的断除,生死问题就能解决,就能得到小解脱和大解脱。但是五蕴的一切活动还要有,仍然要存在,只是不执著,觉受轻微,并且能正确把握和认识觉受,不会轻易为了觉受而造恶业。
所谓的轮回,主要指心沉浸于生死轮回之中而受苦,心不解脱,就是轮回。心解脱,虽然在六道里与众生混在一起,并没有众生那些生死苦受,不受六道轮回的苦报,因此菩萨有能力出离三界而不出,在六道里度脱众生,不属于六道生死轮回。
九、如何修诸根调伏自心烦恼
《杂阿含经》卷十一原文:有个外道弟子郁多罗。来见世尊说。我师波罗奢那说。修诸根。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世尊言。若如此。盲者是修根不。阿难问郁多罗。聋者是修根不。于是世尊以此为缘。为弟子讲述。异于外道的无上修根方法。
释:有个外道弟子叫郁多罗见到世尊说:我的师父波罗奢那说修诸根,应该眼不见色,耳不听声,这才叫修诸根。世尊说:如果这样叫修诸根,盲人算说修诸根吗?阿难叫问郁多罗:聋子算是修诸根吗?于是世尊就以这个因缘,为弟子们讲述有别于外道的修诸根的方法。
原文:世尊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修厌离。不可意色。修不厌离。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修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如是修习。
释:世尊说:缘于眼根和色尘生眼识,眼识见到心里喜欢的色尘,就要修厌离心,不去贪着色尘;见到不喜欢的色尘,就要修不厌离心;见到既不是喜欢也不是不喜欢,既不是可意又不是不可意的色尘,要修厌离和不厌离都舍弃的舍心,心不着境地住在正念正智上。善于调伏心,善于关闭心,善于守护心,善于摄持心,善于修习心。这就是在眼见色时最好的修诸根的方法,在耳鼻舌身意诸根上也是要这样修。
以上是世尊教导弟子修心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当我们看见喜欢的色相时,心里不要生起喜乐心而是要生厌离;见不喜欢的色时,心里不要生厌恶感,这是初步的调心。进一步调心,是当我们看见一切色相,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心里应该既不喜乐也不厌恶,住于放舍的心境状态,内心不要理会这些色相,这是比较恰当的心态,是有智慧的作法。
面对色相要善于调伏心、守护心、把持心、关闭心,不要让心向外攀缘流溢。耳听声时,鼻嗅香时,舌尝味时,身觉触时,意根触法尘时,都要善于调伏心、守护心、把持心、关闭心,不要让心向外攀缘流溢。这样长久下去,心就能得寂静,定力渐渐深入,参究思惟佛法就会深入细致,就能很快证得道果。修行不是眼不见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六根不触六尘,而是在六根触六尘之时调伏我们的心,在触缘遇境时善于摄持我们的心。没有境缘时就没法调伏心,就像一匹野马必须在荒郊野外驾驭牠、训练牠,才能制服牠,修行人不能躲开境界来修行,一定要在境界中练心修心,接受境界的考验,将来遇见任何境界时才能过关,心得寂止,不着境界。
十、不贪图享受的人容易断我见
现代人感觉比较枯燥乏味的生活却都比较养心,简单生活容易断身见我见,因为那样的生活,不容易让人贪着,心比较单纯和清净,对色身不太注重和在意,容易断身见,我性也轻微,容易断我见。再有就是那样的生活不浪费福报,有福德支撑着,道业进步就会很快。
一个真正菩萨,应该很珍惜自己的福德,不会轻易去消耗掉,因此都不讲究享受。菩萨们在这个世间出生时,往往不选择富贵人家,免得小时候福德被父母作主而白白的消耗掉。现在的人都不懂不在意这些福德的事,不知不觉很随便的就通过享受消耗了,太可惜了,而自己却不知道,还以享受荣华富贵为荣。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负责任,不能随便替孩子作主消耗他的福报。那些福报小时候就给消耗掉了,长大福报少了,就会苦受多,诸事不顺。学佛时用在道业上的福德不足,道业就会难以成就。
过去的年代里,消费品不那么丰富,生活简简单单的,就不容易着色声香味触,也很少保养色身,思想单纯,身见易断。富贵修道难,因为贪习太重,贫穷布施难,因为福薄。所以修道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养成一个良好的修行习惯,不愁不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