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5-02-04 18:59:37 阅读: 3083

第五章  如何才是真正断我见

第一节  意根与意识同时断我见

一、断我见要意根断

断我见是断知见上的烦恼惑,也就是断除不正确的知见,也就是见惑,主要包括六七识的错误知见和观点。思惑是修道时所断的思想观念上的烦恼,也就是贪嗔痴慢等等烦恼惑。见惑在证初果时断,思惑是在三果和四果时断,也就是说在证得初禅以后才能开始断。断除贪爱和嗔恚是三果人,断除一念无明愚痴我执是四果人。那么意根的我见也是见惑,属于知见上的烦恼惑,应该在初次见道时断。意根的思惑烦恼应该在二果时降伏,在三果时开始断除,断尽是四果人,相当于八地菩萨。

初果断我见,一定包括意根的我见,而且主要是意根断我见。如果意根不用断我见,证初果是非常容易的事,意识琢磨琢磨就断我见了,而事实并不容易,很多人学一辈子阿含经,也不能证得初果。其实很多人的意识也都明白一切法都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可就是不能断我见,不能成为初果人。

意识心的我见容易断除,因为慧强,闻法即能思惟观行,容易破除我见和无明,但受意根的我见影响,我见会随时随地出现。意根断我就比较困难,因为意根的我见和无明根深蒂固,意根的智慧又弱,不能很快理解所接触的法义,必须依靠甚深的禅定和意识的熏染力,需要意识提供一些资料和数据供祂参考,意根才能思量参究无我之理,从而确认无我,断除我见。

二、三缚结是意根的就要断意根的我见

断我见,同时断三缚结:我见、见取见、疑见,断除三缚结,就保证未来世永远不下三恶道。如果只是意识断我见就行了,那么意识能否把三缚结断除?三缚结是绑缚意识还是绑缚意根的,还是都绑缚?断除生死结缚是由意识决定的吗?意识对生死大事能作主吗?无始劫以来的结缚,是意根的还是意识的,意识能给斩断吗?意识能作主断除三缚结吗?

无始劫以来的生死结缚主要是指意根的结,三缚结主要是绑缚意根的。因为意根生生世世不灭,与业力相应,随着业力流转于六道。意识只能存在一世,并不能作主出生下一世的五阴身。意识让五阴身改变一点点都不可能,在六尘上也作不得一点的主,让脚抬一抬都做不到,告诉自己玻璃栈道是安全的,往前走吧,腿就是抬不起来,那意识怎么能够作主断除无始劫以来的生死结缚呢?

意根在任何一个法上都要作主,不可能在断我见这样无始劫以来的重大问题上就不作主了,如果意根不作主的,就是假断我见,不是真断我见。凡是只有意识的表面主张,意根不主张而勉强随顺的都是假,犹如演戏,只有深层次的意根主张的,发自内心的主张,才是真。

所以世人的言行就分为真假两种,哭就有真哭和假哭的区别,笑就有真笑和假笑的区别,害怕就有真害怕和假害怕的区别,关心人就有真关心和假关心的区别,生气就有真生气和假生气的区别,仇恨就有真恨和假恨的区别等等。因为世人的言行有真有假,所以互相交往都互相猜疑和提防,需要摸清对方的真实想法和用心,不敢轻易相信对方,也因此故,世人都觉得与人打交道很累心,稍微不小心,就被人欺骗和算计了,世人的尔虞我诈就是如此。

三、真假断我见之别

在佛法的修证上,同样分为真有修证和假有修证之分,断我见就分为真断我见和假断我见的区别,明心就分为真明心和假明心的区别。真真假假充满了世俗生活和佛教的修行中,让人不容易辨别。凡是假的,都是意识表面的,也可以说是装的,是做作的。凡是真的,都是与意根深层次相应的,是意根认可的,是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是发自肺腑的,是不做作的,是让人信任的,是诚实无欺的。

如果断我见仅仅是意识断我见,意根不断我见,那么意根就没有断除三缚结,就不能保证不入三恶道。因为是否入三恶道由业种和业力决定,意根与业种和业力相应。如果意根没有断除三缚结,业种就没有改变,命终由于业力牵引就要入三恶道,这是没有办法的,意识心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不能作主,又是断灭的,断除以后的事情更是不能作主。所以只修意识根本没有用处,只有意识断我见,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和不下三恶道的问题。

退一步来说,意识能决定不下三恶道,那么临终时,意识先灭了,只有意根和如来藏,没有意识存在了,可是还有意根和业力,意识不能与业种业力相应,去三恶道与不去三恶道,意识就完全决定不了了,就连意识自己的存在与否也决定不了,如何能决定不去三恶道。观察意根在中阴身里的表现就知道了,意根在中阴身里是完全与自己的烦恼习气相应的,都要随着自己的烦恼习气的现行,而去投胎。

如果意根没有断我见,意识灭后,意根与业种相应,与业力相应,就会被业力驱使入到三恶道中。如果这时意根没有断我见,没有断除三缚结,意根的心行还与三恶道相应,没有解除绳索,一定要被牵引下三恶道。如果下地狱,不经过中阴身,意根和如来藏直接进入地狱身中。

四、为什么必须意根断我见?

生死轮回和三恶道的轮回,是因为意根的无明造成的,意根的无明没有破除,就有十二因缘的生死链条,众生就被意根的无明捆绑在六道里,不能出离,被捆绑在三恶道里,也不能出离。无始劫以前,意根因为无明,不知本我真我,不知法界实相,不知守本真心,于是起心向外贪求,遂有五阴身虚受生死轮回苦。意根因为无明,内心妄动,于是如来藏随顺意根就出生了宇宙器世间,出生了众生的五阴身,三界世间法就出现了。众生在三界里生死轮回了无量劫,至今没有结束,就是因为意根的无明,因为意根的结缚。修行就是要断除意根的种种结缚、种种无明,才能不被无明所绑缚,脱离种种生死的系缚,获得解脱。

那么断我见一定要断除意根的我见,之后才能淡薄自己的贪嗔痴烦恼,再之后,才能断除贪嗔痴烦恼,最后才能断除意根的我执。如果初果没有断除意根的我见,就没有二果的薄贪嗔痴,没有三果的贪欲和嗔恚的断除,更没有四果的贪嗔痴慢烦恼断尽,没有我执断尽之说。由此看来,意根的我见是在初果时就断除了,四果时才能断除我执,这个修行思路我们都应该明确下来。

意根如果没有断我执,就不能自我消失灭亡。指挥身体活动是意根的功能,意识如果想指挥身体,需要意根同意,再由意根下命令,六识才能动,六识一动,身体才能动,六识不出生,不活动,身体就不能动。意根由于把身体当作自己,无始劫来就一直抓取不放,如果身体不由自己来控制和掌握,意根就觉得失去了自我,因此感到莫名的恐惧。所以断我见,一定要意根来断我见,意根断我见才是真正的断我见,当然彻底究竟断我见的人是佛世尊,四果俱解脱的大阿罗汉也没有彻底究竟断我见。

五、意识思惟的过程就是熏染意根的过程

观行五蕴断我见,只在意识心上认为五蕴非我还不行,还需要意根认可才行。要想让意根认可,必须有甚深禅定让意根进入三昧中观行参究,不是说意识认为无我就无我了。意根如果没有证得五蕴无我,就不属于断我见,生死轮回的根源就没有断,只有从这个根源上断我见才是真正的断我见。

意根的攀缘范围非常广泛,没有定力,所以慧力劣弱,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差,不容易证得真理,必须修出甚深禅定,让意根能够专一深入考量和参究,意根才能理解和亲证佛法。再加之意根固有的习气很重,知见不容易扭转,所以意识必须提供充足的资料数据来引导意根去参究法义,才有可能断我见。

意识要通过深细思惟去影响和熏染意根,如思惟:五蕴究竟是如何虚妄的,究竟是如何生灭的,究竟是如何无常的,究竟是如何变异的。究竟两个字里面就包涵了摆事实讲道理,要拿事实说话,意根只承认事实。要想拿出事实,意识必须引导意根深入细致的思惟,意识思惟的整个过程,就是影响和熏染意根的过程。意根被熏染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主动深究,思量观行,日夜不停,最终才能现量观行出五蕴无我,出现三昧境界。所以意识的所有心念都能熏染意根,意识思惟的过程就是熏习意根的过程。

六、断我见正义

我,指意根第七识,是意根把五阴当中的色阴当作我,把受阴当作我,把想阴当作我,把行阴当作,把六识的识阴当作我,也把自己当作我,因此才有我见。六识是依他起性,辗转而生,是被意根第七识所利用的一个工具。就像整个五阴与色身当中的头和四肢的关系一样,意根无始劫以来一直把五阴当中的每个部分都当作我,当然也把第八识的功能作用当作我。

意识的我性微弱,远远不如意根的我性强大,比较容易断除。一般来说,意识通过熏习一下五阴无我之理,稍微作以思惟,就能明理;而意根的思惟观察力弱,再加上无始劫以来的深厚无明,严重遮障其智慧,不容易明理,意根的我见就非常难断。从古至今,真正断我见者少之又少,如凤毛麟角,即使是佛陀在世时,其证果人数的比例也不是很大的。因此说我见主要指意根的我见,断我见一定要意根亲自与意识一起参究无我之理,能现量观察到五阴确实是无我的,意根确认,这才是真正断了我见。

如果仅仅是依靠意识像复读机一样,以读诵背诵文章的形式读诵文字,不在定中深细思维观行,意根永远不能受熏不能明理,这仅仅是意识在文字的表面上肤浅的作为,最多能解悟五阴无我,很难实证。

断我见是意根的亲自证得,那么明心证悟是否也是意根亲自证得真心第八识?答案是也如此。因为意根无始劫以来一直把五阴六识的功能作用当作我,也把第八识的功能作用当作我,不知道祂自己什么也不是,一头依赖第八识,一头依赖五阴六识,才能成就祂所谓的的虚妄的我的功能作用,有祂自己的功能作用,才能在三界里生存。

那么要让意根断除无明,成就佛道,一方面要砍倒五阴大树,让祂没有依赖,不再认五阴为我;另一方面要树立第八识,让祂证得真实的第八识,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识所为,不是自己的功能作用。这样意根就认清了法界实相,无明一点点的破除掉,我执和法执渐渐断尽,最后彻底无我时就成为了佛世尊。

七、意识如何紧密配合意根断我见

在断我见时,意识首先要给足意根所有的证据和数据,然后意识少于思惟,少于功用,配合意根的心理活动需要,放手让意根自己思量和考量,让祂自己印证一些事实。如果意根觉得事实还不充分,证据还不足,数据还不够,那么意识再思惟观行,再收集数据交给意根,意根再深深的思量和考量,这样意识在旁边不断的补充一些数据资料,意根就能不断的加工,不断的完善思惟,最后得出一个扎扎实实的、证据确凿的结论出来,就证果了。

如果需要处理的事情比较多,意识必须出定了别六尘,那么意根也可以暗暗的用功,行住坐卧不离参究,乃至于晚上有梦无梦时都可以用功。意根实在感觉事情重大时,就会决定废寝忘食地精进用功,因为意根要精进了,这些饮食活动虽然是六识来实行,但同样会影响意根的专心思虑,祂会分神于日常琐碎,就会决定减少五阴其他活动,以保证自己不分神。睡觉时没有意识的从旁佐助,意根就没有充分的数据和材料,无法下手参究,于是意根就决定不睡觉,不让意识灭去,或者在梦中让意识参与。

八、观行和参禅的根本是让意根亲自去观

在一切法的参究上,一开始是意根配合意识的思惟分析,配合意识搜集各种数据和资料;等到意识把资料搜集的比较充分,足够意根利用的时候,意识就要配合意根的深思熟虑,配合意根的加工和整合工作,配合意根的审察过滤工作,让意根多用心思,意识少活跃,参究工作就能很快完成。

要想让意识少于活跃的思惟,意根多思量,就要修定,在定中才能保证意根的专心参究,虽然祂不能完全定于一处,能定于极少数法上就可以了,除了需要专心参究的法义,其他的只是稍稍了别一下就可以,不影响自己参究。那么观行就是要在定中,意识不能情思意解,多动用意根的思量性,充分有效的发挥意根的思量,亲自证得五蕴无我,这就是观行和参禅的根本。所以意根不证法,不可能明心证悟,同样也不可能断我见。在定中参禅观行,动用意识思惟要少,动用意根的思量性要多,这是参禅观行的根本。

没有意识的配合和协助,意根也能参究和思量法义,只是需要的时间要长一些,说不定是什么时候了。有事例为证。比如晚上思考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睡着了,睡了一夜觉以后,第二天眼睛刚刚睁开,意识灵感就现前,突然明白了没有解决的这个问题。说明这一夜,意根都在工作着思量着,晚上睡前留了个疑问给意根,早上一醒来就得到答案了,有不少人有此类似的经验。

再比如有时候思惟过的问题,当时可能没得到答案,于是就去忙其他的事情,表面上好像把这件事忘了,意识不再考虑了,然后指不定在什么时候,脑子里突然有了答案,这是意根一直在背后默默的思量,最后思量出了结果。修行就是要多用意根,意根的修行才是真修行,能证得一切法,获得一切智慧。

意识在观行五蕴时,观行的信息同时就传递到意根那里,意根一次不懂,二次不懂,时间长了,就能理解和受熏,同意意识观行的结果,这是意根启动自己特有的思量判断性的结果。如果有禅定时,意根也能根据意识观行思惟的思路,自己作以思量,或者与意识一起,或者单独思量,意识熏染得越深刻,意根越能单独进行思量,从而与意识一起共同断除我见,共同证果。

九、意识与意根紧密配合才能断我见

在观行陷于沉思的时候,里面就有意根的深思行为,比如来回踱步思考时,有意识的思惟,更有意根的思虑考量。其中如果意识的力量大,意根的力量就小;如果意识少用心思,意根的力量就大,解决问题也有力度。意识与意根的交流方式一般是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不管是谁问谁答,最后都是意根认可赞同,意根作最后的定夺和抉择,问题才算解决。观行五蕴、参话头和参禅、参究,都与自问自答是一个原理,都是两个识之间密切配合的关系。

意识存在时,两个识刹那都没有分离过,意识所思所想都受意根指挥,从来没有脱离过意根的操控和配合,从来没有出现过意识单独思惟,意根不参与的情况,如果意根不参与,意识就灭去不存在,意识不能脱离意根单独运行。而在没有意识存在和思惟的时候,意根仍然可以单独工作,从来没有休息过,遍计所执,时时思量处处作主,即使在睡着和昏迷以及死亡前后,意根也没有清闲过。

所以两个识如果没有密切配合关系,不可能破参开悟,不可能断我见;如果没有意识的参与,就没有数据资料,不知道详细情节,证据就不足;如果意根不参与思量,其结果就是有问无答,那就没有答案,没有结果,就作为一个不解的问题存留在意根心中,以待意根慢慢解决,这就说不定是什么时候了。

十、用自我暗示法熏意根

用自我暗示法观行佛法时,意识常常要暗示意根,五蕴虚妄,一切法虚妄,到一定时候,意根就会起疑情,主动去求证,就有机会断我见,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改变自己。这种暗示,类似于自我催眠,把自己调整到比较安静和沉静的状态,能听到内心声音的状态,这时就可以自我暗示了。

把以上断我见的内容,慢慢的抑扬顿挫的陈述出来,引导意根接受,并且给意根一定的缓冲时间,让意根接受信息,整理思路,考量信息里的法义。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场景,就是让意根不关注其他问题,只注重被引导的内容,内心要沉静和安稳、祥和,能够充分的接受意识的引导。如果意识能引导到哪里,意根就能思惟到哪里,这时意根是比较听话的,已经初步被熏染了,只是没有最后成功。关键在于意识是否会观察意根的反应,是否有引导的经验,是否真懂无我之理了。这样的引导催眠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场景中反复多次进行,只要意识理论娴熟,会观察意根,会引导意根,能保持沉稳和沉静状态,到一定时日,意根必能断我见。

十一、断我见之瓶颈

每天晚上有时间时,观察电视荧屏上的人物和景色,观行各种人物五阴的活动是如何出现的,是不是各种因缘聚合而生成的,如何是生灭虚妄不实在的,如何是没有自性的,如何是没有我性的。不断地深细地思考:屏幕上人物景色是如何出现的?

当把各种因缘都找出来以后,定心思惟,这些人物景色,缺少一个缘,就不能出现,不能有五阴活动。五阴依赖各种缘才能存在,一个缘灭去,五阴就灭去,那么五阴是多么的不真实不可靠。思惟时要深细,要少于分析,要深入,多体会,各种因缘数据找齐,再交给意根去认定和审核,剩下的工作几乎都是意根的,由意根来作。只要静静地、深深地悬挂着这些内容,有朝一日,就会豁然开朗,同时就能认定自己和他人的五阴活动,都是同样的虚妄不实,没有自主性,不是真我。

有一些人差只差在意根认定上,法义已经了然于意识心中,这不太难,难在意根认定上。由于缺少禅定,意根没有深思,所有的思想观念都浮于意识表面,没有深入意根,意根无法认定,心中对无我之义没底。这是断我见的瓶颈,应该想办法突破。定力不足的原因,一是没时间修定,二是福德不足,三是戒律不完备,四是没有认识轮回苦,没有出离心,没有发菩提心。还有一些其他小原因,自己找出来,一一都克服,则断我见就会大功告成,还有更大的功德需要去完成。

十二、如何观行受想行识蕴无我?

观行受蕴究竟是如何生灭无常变异的,究竟如何是苦和空的,为什么不是我,究竟如何是虚妄的、假的、空的,为什么生灭变异的就是苦的,为什么苦的就不是我。要有这样一系列的思惟过程,具足正知见才能有效熏染意根,意根在定中思量通达了,才能扭转意根根深蒂固的我见。

如果没有思惟观行过程,仅依靠意识的理解,意根不受熏,不能断疑生信,不能明理。只有意根自己在禅定中亲自观行参究实证,亲自所见所证才能断疑生信,确认受想行识无我。如果不通过亲眼所见,硬要祂承认某个理,从而改变祂自己,那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须让祂亲证亲见。

受蕴观行完了,再来观行想蕴。思惟什么叫想蕴,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其功能作用,想蕴的行相是什么,特征是什么。明了之后,再深细思惟想蕴是如何生灭变异的,究竟如何是无常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苦空无常的想蕴究竟为什么不是我。这样一系列的深入思惟整理,不仅意识心自己明了,亲自证得想蕴非我不异我,也让意根现前思量抉择到:想蕴,真的就是生灭变异无常无我的。这样的抉择就非常有力度,内心深处就能认同此理,对想蕴的执取心就放松了。

接下来再观行行蕴,静下心来,排除杂念,思惟什么是行蕴,行蕴包含哪些内容,其行相特征是什么。明了之后就要深细思惟:行蕴是如何出生,如何集起,如何灭去,如何生灭变异,如何不自在的;行蕴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为什么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的。反反复复观察,多方求证,让一系列的事实呈现在心中,意识自己不得不承认,行蕴确实是无常无我,这是口服;再者,意根也不得不认可行蕴苦空无常非我,这是心服。口服心服以后,七识的心行才能发生根本转变,从此就能天下太平。识蕴以及色蕴的观行也是如此。

五蕴要这样一蕴一蕴的观行思惟,十八界也要这样,一个界又一个界都思惟观行透彻。要想思惟透彻,就要有一定的定力,缺少定力就做不到。在定中思惟又深又细,慢慢地细细地就能深入到意根,越深越细越慢,意根就越容易相应,并且祂也生起深细的思量才能有所触动有所证,有真切的认知才能改变旧有的知见,从而在心行上有个较大的转变。意根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法慧力弱一些,最初需要意识辅助思惟,一旦意根对法生起疑情用了兴趣,就会深入参究,从而能够实证无我。

十三、只有深细思惟观行才能真正的断除我见

观行五蕴虚妄时,意识一般情况下都能粗略认为五蕴非我,但是没有经过深细的思惟观行,不能究竟彻底了知其中缘由,意根无法参与其中,一起观行,因此意根没办法理解其中的真实义,当然不能认可五蕴非我之理,因此内心仍然一如既往,不能有所触动,心行也没有改变,所以不是真正断我见。

应该修出深定,在定中继续更深细的观行和思惟,把其中的原理都要思惟透彻,无我的证据要充分,直到三昧智慧出现,才能颠覆意根原来的知见,内心深处才能深深肯定五蕴无我,最终断除我见。如果不经过深细思惟观行,或者观行不深入细致,意根就不能真正明理实证,身心就不能受到触动,心行也就不能颠覆过来,意根仍然习惯性的认五蕴色身为我。

观行当中,意识如果感觉到身体就是自己所利用的工具,不是真正的我,下一步就要再反观,意识心本身也是意根所用的工具,而意根就在时时执著自己的工具五阴身;再观行七识心也是个工具,都不是真正的自己,不再把意识或者七识心当作自己,这样色身与识心是我的知见就可以破除,意根深深肯定这点,知见就彻底颠倒过来,我见就断尽了。

五蕴当中意识为我的知见很难断除,认为意识的各种作用是真实的知见根深蒂固,是最难断的。应该深入观行,细心思惟意识的各种功能、作用和体性等等都不是自己;观行各种觉知性都是虚妄法,不是我;所有的感受、思想念头、所有的行相、所有的分别了知作用都要仔细深细的观行,才有希望断我见。

观行断我见,有时候对有的人来说,没有必要非要面面俱到所有方面都要观行到,只要突破一个点,打开一个闸门,就能把五阴十八界全部通透,就证得无我了。突破一点,就能带动其余。这一点,是哪一点,这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薄弱环节不同,侧重面就不同,突破口也不同,要看自己的因缘如何而定。

十四、断我见证果与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处处都在开示给我们一个真理: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意思是说一切法都是空的、寂静的,为什么如此说?因为一切法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有,本没有自体性,并非是真实存在的法,因此说是空寂的。从另一方面说,所有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由如来藏主导,是如来藏的影子,实质是如来藏,没有一切法,因此说一切法皆悉空寂。小乘的空,大乘的空性,都在指示这个真理真相。

诸根如幻,境界如梦,观行这些法,要有较深的禅定,在各种境界中,在六根对六尘中,体会根与尘的虚幻性、不实性、不作主性、没有自体性,定慧要相结合,完全融合在一起。仔细观行,眼见色中,眼根如何的不自在,色尘如何的虚幻,如何像影子一样;耳听声时,声音这个境界,如何像梦一样,耳根怎么像幻化的一样,如何生又是如何灭的,如何起听觉作用的,观行好了,就能证得五阴空幻,寂静不生。

对于这些法的观行,初步的理解,不等于是证得。理解比较容易一些,意识思惟一段时间就觉得理解了,但这不是证得,证得要有禅定,要有甚深思惟,要证据确凿,要深入到内心深处的意根,意根认可才叫证果。意识理解的都属于知识,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那都不是证,必须经过深细的观行,意根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可那个理,才算证果。

那时候由于是真正证得认可五阴无我,六根虚幻,心行就改变,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就转变。真认为自己是虚妄的时候,心里肯定要发生变化,不可能与从前一样,还是老样子。而意识理解的,没有证得,内心不知道五阴确实是无我,对自我的认知不改变,对五阴的看法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心行还是一如既往,烦恼还是原来那样重,不能断除三缚结,三恶道不能免。这与世俗法所说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道理是一样的,听别人所说相当于意识的理解,并没有证实,自己心里还是很虚,不敢较真。之后,眼见了,自己才真正的知道了,就会说:啊!原来如此!这时对人对事,就知道该怎样处理了。

眼见相当于意根的证得,耳听相当于意识的理解,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层次。意识的理解是从他人那里听来的,意根的证得是亲眼所见,是现量知,是真实所见。理解的相当于道听途说,和实际的亲眼所见,差别很大。比如听说某个人如何如何,心里生起一种看法,有了某种印象,可是等见面一观察,原来是这样,与心里的印象不完全一致,见面时的感觉和印象更真实可信,然后自己才能对此人采取如理的态度。如实了解和观察以后,自己的观点、意见、想法、行为造作和听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要用心熏习,熏习到内心深处,真真正正的去观行诸根如幻,五阴无我。观行的时候有意识的观察思考,禅定出现时也有意根的观察考量,让意根在禅定中去观行,现量证得这个理的属实性,就断我见了。意根如果不去观行,就不认可意识思惟的理,那就没有用。要想尽快的让意根证得,就要证据确凿,尽量能达到现量观察的程度。观行的中间还有很多的程序,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法要去修,要不断的修集各种资粮和道粮,需要不断的修集福德资粮,还有戒律、忍辱、禅定、智慧,不断的圆满这些六度的条件。

十五、怎样观行能取所取空断我见

能取的是五阴七识,所取的是六尘万法,观察能所空要在定力比较好的情况下才能观行思惟。前提条件是,第一,禅定要具足,第二,五阴虚妄的道理要粗略的了解,再按照所了解的内容,次第观行思惟,把能取的七识心的虚妄观行出来,要观察清楚透彻。内心要认可六识的虚妄非我性,把所取的六尘万法观察清楚透彻,包括五阴世间法,都要观行出其虚妄、生灭、变异、不实性。

六尘的虚妄容易观行,杂阿含经里,世尊教导过如何观行六尘的虚妄,边阅读边思惟六尘是如何的虚妄,一条条逐个思惟观行。随文而观,随文而思惟,思惟通透了,就能认可那些道理,不思惟不观行,意识只粗浅的知道那些道理并没有用。当然这是指在甚深禅定中意识与意根的同时观行,或者是最后意根的单独观行。观行出来时,内心就会说:哦,原来如此!这是意根确认了。

观行总有个过程,到最后内心会说:原来是这样啊!这时是真知道了,这是意根的认可,否则就是意识心的肤浅的知,意识的知往往没有多大用处。道理很多人都会说,实际上自己的内心并不认可,因为这些道理意根不明白。意根要明白和亲证,一是靠意识心的传导熏染,意识对这些法观行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意根,思惟的每个法都传递给意根,意根了知这些内容并做自己的观行,进而明理。二是意根在禅定中亲自观行思量无我之理,三昧现前,从而亲证。

十六、在意识弱的时候熏意根是最有效的

西方心理学家说过,让潜意识记住东西的最佳途径,就是进入一种昏睡的朦胧状态,或者一个类似睡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意识层面的努力都减少到最低限度。然后,所有想法都能够通过映像,以一种安静的、被动的、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送到潜意识中。这是熏染意根催眠意根的好方法,断我见,降伏烦恼,可以用自我催眠这个方法,可能也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自我催眠,能直接让意根了别和接受五蕴无我性。

放松、安静、昏昏欲睡、刚刚醒过来,这些时候都有定,六识无所能为无法造作,心不散乱,意根容易接收信息,容易受熏。这时候虽然有意识,但意识的思惟力推理分析等功能受限,意根就得依靠自己,意根思量的作用突出了,那么这时影响说服熏染意根,改变意根,就是最佳的时机。断我见的观行,在这种状态下,也是最好的,有定,有意识,意根作用力大,受影响的力也大,那就能把五阴非我的思想观念,传递灌输给意根,让意根认可接受。

十七、意识对意根实证的影响力

一切法的证得,应该都是现观的结果,而不是想象和分析得出的结论。什么叫作现观?现观就是现量观行、现前观行,六根对六尘的当下,现前观察体验各种法的出生、运行和生灭变化。意识是否是现量观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否是事实,意根会不断地作出判断,但有时判断正确,有时判断错误,因为意根经验有限,再加上智慧不足,就容易判断失误。意识的现量观察和充分的思考分析对意根有熏染和推动作用,意识的观念有理有据时,才能启发意根的智慧,意根会据此去做自己的观察和考量,直到亲证为止。而意识的非量想象和推论对意根没有什么影响力,无法推动意根去实证。

意根与身心紧密联系在一起,不相分离,意根的现量证会促使身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什么意根与身心联系非常紧密呢?因为第八识能变现一切法,也能见一切法,而意根依第八识的见分,也能随着见一切法,包括见自己的身心境界,并且把这些法当作是自己所见,不断的攀缘,执著不已。这样意根就能在一切法上起作用,也能协调和控制身心世界,通过身心来宣泄自己的种种情绪,让身心世界发生各种变化。这就是意根的遍计所执性和时时处处作主性的表现,也是我执和法执的表现。

意根也受意识的不正思惟影响和熏染,作出错误的抉择。无始劫以来意识一直在有意无意的欺骗意根,告诉意根五阴就是我,一切法都是我的,五阴世间美好快乐,都应该追求不舍,意识充当着邪师的角色,于是意根贪染于世俗五欲,执著五阴自己。断我见前后,意识就开始充当意根的良师益友,自己改邪归正以后,再帮助意根改邪归正,共同降伏烦恼、断除无明,共同转识成智,携手并进。

十八、断我见是与意根相应的

五蕴无我之理通过意识深细的思惟观行,把所有的证据资料逐渐呈现给意根,意根接受,做自己的观行,就能确认五蕴无我。证据资料越充分,呈现的现量境越多,意根越容易思量和相应,因为意根承认现量境,与非量的想象不相应。因为意根不知道五蕴是空的,定中观行出事实,不得不确认此理。从前都是意识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无我之理,可是意根不知道,因为慧浅,了别境界能力不足,不能深细思惟。

意识的分析思惟理解的内容属于解悟,这是因为定力不太好,没有深入到意根,意根不明理。如果定力强,意识的思惟就能深入,少于表面肤浅的理解,意识动得慢,就能调动意根的力量,让意根的思量性起用;那么意根自己明白了,意识肯定就明白了。定浅意识分析成分多时,意识虽然容易明白,但是呈现给意根的证据不足,意根自己的思量性也不足,意根就不明理。

意识少于分析用心,交给意根多用心,多思量,就能证悟五蕴无我。意根确认的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能改变自心,改变身口意行,改变业行,改变业种。这样修行是走大捷径。想要意根多用心,现量证得,就要深入禅定,意识少动,这就是参究的原理。古来禅师都是这样教导学人离心意识参禅,不要分析,不要情思意解,可是其中深深的道理他们不一定懂,不知道这是意根的功用,与意根相应,因为意根的运作属于唯识种智的范围,很多禅师并没有生起唯识种智。

断我见的原理也与参禅的原理是一样的,都需要意根亲自参究,让意根暗自用功思量五蕴无我性,意识在定中思惟深细,动得慢而深,这样就能深入意根,然后才能与无我性相应。把意根的所有功能体性作用都挖掘出来,修行就是大捷径,而且是最大的捷径,我们就能跳跃性修行,成佛就非常快速了。

十九、把心结打开才能得解脱

想得解脱,就要断除我见,断除意根对五蕴和三界世间的攀缘,意根如果彻底不攀缘,就必须断我执,对五蕴和三界法都不执著,四果人才能做得到。在无想定里,没有意识,可是外道却执著色身,所以色身不会灭,因为执身,把身体当作我,他就不能出离三界,因为没有断我见的缘故。意根只要对三界世间所有法一点也没有兴趣,断尽了贪爱,对五蕴十八界一点也不执取了,才能断尽我执,命终意根自己主动灭了,就入无余涅槃,解脱出离三界了。

真解脱,是心解脱,意识和意根不再执著五蕴自己,不贪财色名食睡,不贪色声香味触,这样意根就把绳索从五蕴上解开,身心束缚就没有了,生死结就打开,生死之法再也束缚不了自心,心就是解脱的。五分解脱里,最后一个是解脱知见,知见解脱了,没有邪见的束缚,正知见建立起来,邪见就消失,这是智慧境界。依此知见,就能出离生死苦海,而正知见最不容易建立,因为邪染太深了。学佛修行就是不断的打开心结的过程,心结打开,才能得解脱。

二十、不能断我见的原因

不能断我见的原因,其中一个是因为前期的意识,没有把五蕴虚妄的内涵思惟透彻,交给意根的资料不全,意根对此内容模糊不清,无法参究,意识可能也不知道资料不全,不会思惟和收集证据,意根巧妇就难为无米之炊。再加上意根的攀缘心没有降伏,禅定力不足,因此就没有参究成功。很多人也没有开始参究,因为前期的意识没有把工作做好,意根无法接续工作。

意根是裁判者,是检验者,是把关者,意识所有思惟分析的数据,都要经由意根的检验,即使分析得再细致入微,再精确精准,意根也得把关检查才能放行认可。比如下属的工作人员,做好了一项工作,交给领导审批,领导不能不看一遍、检查一遍、审核一遍,就定为合格发薪水,最少要过目一遍,严格的话,要审核一段时间,作以调查,确信无误了,才能盖章。意识与意根的关系就是如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