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5-02-04 20:27:52 阅读: 16

第二节  大小乘不同的修行目标

一、佛所悟的法不是缘起性空

世尊在阿含经中讲的十二因缘法,是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之法,不涉及大乘如来藏法,也不是直接成佛之法,因此十二因缘法不是究竟成佛之法,究竟的佛法不是讲虚妄法的一切法空,而是讲不生灭不空的如来藏的所有功德体性。声闻缘觉修完十二因缘法,只能证得缘起性空,知道五阴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依赖如来藏这个因以及无明业种就有一切法的生起,而大乘的如来藏实相心还没有能力证得,因此还不具备大乘实相智慧。

既然十二因缘所依赖的各种缘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的,那么这些缘都是生灭的,不是真实的,是幻化的空相,声闻缘觉证得此理就能得解脱,出离生死轮回苦。但是他们还没有修证大乘法,不懂如来藏的成佛之法,三乘佛法只修证了二乘,最上乘法还不懂也没有修证,就这样出离了三界,还有无始无明和尘沙无明没有破也没有断,无明习气及烦恼随眠都没有断除,因此声闻缘觉的修证境界与佛相去还甚遥远。

因此说来,佛陀成道时所悟的不可能是缘起性空的二乘法,而是最上乘如来藏法。佛陀夜睹明星时眼见佛性,就是见得最真实的佛性,这是佛地的见性。佛的大圆镜智现前,四智圆明,就成就佛道了,非是世人所错会的缘起性空这样浅显的二乘法,二者本质相去甚远。如果说佛陀只悟个缘起性空二乘法,佛陀就不能教导众生大乘的真实如来藏成佛之法,那么佛法就是不完善的,有极大的缺憾,众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最大的究竟的利益。可是佛陀在转法轮的后期,一直在教导众生大乘成佛之法,可见佛陀成道时所悟根本不是缘起性空。现在众生误会佛法太严重,知见很浅薄,都是把缘起性空当作佛法的中心和重点,不能与万法的根源相联系,不知万法的来源,不知世界的本源,这正是佛法的流弊。

二、回小乘向大乘的阿罗汉

小是指心量小,很少顾及他人,为他人的利益着想,乘是装载工具、运输工具、车乘的意思,小乘是指其法浅而不究竟的意思,度的人根基和数量有限。大乘是心量广大,修行不完全为个人,也为广大众生的利益着想,法大法深,度人无限量而又究竟的意思。

声闻缘觉的心态,就是想要自己离苦得解脱,其他的都不管,他们不考虑众生的苦,不考虑佛教的发展,不考虑报佛的恩德,一心只奔向无余涅槃,希望自己不再出现在三界里受身心之苦,他们这个心量是很狭小的,所以名为小乘人。而大乘菩萨们心量广大,不仅要自利求取无上的大涅槃,而且还要带领所有的众生一起出离生死的大火坑,趣向无上的佛道,证得究竟的涅槃。要想成就佛道,究竟得解脱,小乘人就需要回小乘心向大乘心,改走大乘的菩提大道,不走小乘的羊肠小道。

声闻缘觉之类的修行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回心大乘的不定性声闻缘觉,一种是不回心大乘的定性声闻缘觉。回心大乘的声闻缘觉人在修到一定阶段,自己的心得到安稳以后,看到众生苦恼不断,就发心为了众生而不入无余涅槃。或者听到佛开示大乘法义,因欣乐于大乘就要追求无上菩提,追求明心见性,修学如来藏法,不再选择入无余涅槃,而是要留世继续修行,自利利他。

二乘人回心于大乘,在不同的修行阶段都有可能,有在证果之前,也有在证得果位之后,这要看各自因缘的影响力如何。如果一个人的心不在小乘上,即使是修行小乘的四圣谛法,证得罗汉果,只要不是只想个人得解脱,不想入无余涅槃去躲苦,也不是小乘人,那就谈不到回小向大的问题。只有声闻人的自私心态才需要回小心向大心,成为大心的广利无量众生的大乘菩萨。

现世末法,凡夫众生我见深重,我执更重,如果不修小乘四圣谛法,先求断除我见,大乘法也不易修好。不修小乘法断我见,直接修大乘法,先参禅,即使参出了密意,悟得如来藏,我见还是死不透,断不彻底。因为这个我见不死透,我心私心慢心还是要不断地作祟,贪嗔痴烦恼还是很重,自己在大乘的道业上就不能有多大的进步,往往是原地踏步者多。

 大小乘的果位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紧密相连的。小乘的果位不能上进,大乘的果位就停滞不前,这样一生所修下来,能实际受用还是不多,纵使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但与实际修证的差距仍然非常大,并不是表面所显露出来的那样有修行。我们现在的末世众生业障深重,我见、见取见极重,必须要把小乘的基础打牢固了,让那个五阴死得透,永断无余,贪嗔痴烦恼的降伏和断尽就能很快,这样的话,自己生生世世得到很大的利益,作菩萨也能轻松和愉快,也不再造作很多恶业恶行来遮障自己的道业,不再让自己受到很重很大的苦报。我们要有智慧,仔细思考其中的道理,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抉择,不要轻视小乘法的修行,不要好高骛远,应该踏踏实实地稳步向前迈进,这样才最有利于自己的道业增进。

三、菩萨与阿罗汉修行的不同目标

世尊在阿含经中讲,贪爱集就是苦集,贪爱灭苦就灭,苦灭就得解脱。灭贪爱的前提条件是修习四圣谛理,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八正道谛就能灭苦,从而证得苦灭谛。证得苦灭谛就是智慧解脱者,解脱是由断我见而来,我见断了以后,我执才能断尽,断我执以后心就得解脱。从此以后不再执取五阴世间妄法,成为一个自由人。

阿罗汉得解脱后心得自由了,命终却把自己的五阴全部灭掉,意根也灭掉,未来在三界世间不会再出现五阴身受苦,阿罗汉这个众生就从此消失于三界中。他们不能再继续修学佛法,以获得大乘甚深般若智慧,也不能以自己所修来利乐众生,也不能成就佛道,只获得了暂时而不究竟的解脱。这是因为他们缺少智慧,慈悲心薄,私心较重,不悲悯众生苦,因此佛说他们是小乘人,是焦芽败种。

菩萨们明心证得第八识,同时也断了我见,知道第八识为真,五阴为妄,不再认五阴为我,以后修行所要走的路就是大小乘同时起修,在小乘解脱道上也要灭贪爱得解脱,但菩萨们不是永远灭去五阴身而不用,而是善用五阴身修学佛法,同时也利乐有情,从此虽然生活在三界世间,但心却自由解脱。菩萨们走大乘修行之路,慈悲心重,发愿自利和利他,虽能心得解脱,永不灭度,不像阿罗汉那样害怕生死苦,灭掉自己,未来不再出生在三界世间里,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人。菩萨如果取灭度就违背了菩萨戒,违背菩萨的慈悲心,违背诸佛的教导。所以得解脱的菩萨,命终还要保有一点思惑烦恼不断,才能继续在三界出生,这叫作留惑润生。

四、大小乘两种解脱

解脱有两种,一种是二乘无学圣人阿罗汉和辟支佛的解脱,一种是大乘菩萨的解脱。小乘的解脱,就是对三界世间法再也没有贪爱,贪嗔痴的无明烦恼全部断尽,不再被三界生死所系缚,有能力灭掉自己的五阴十八界,入无余涅槃。修学四阿含经当中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理,证得五阴无我,断除我见和三缚结,然后证得初禅,再断贪爱,断我执,就能得解脱,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

中乘辟支佛们修行十二因缘法,断尽无明,就能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灭尽自己以后不再在三界中出生,这样就能得解脱。以上两种解脱,都是五阴通过修行才能得到的解脱,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解脱,是不究竟不彻底的解脱。这种解脱没有解脱色,因为最终要灭掉色身;这种解脱也没有断尽所有的无明,无始无明仍然没有破除,还有变易生死没有解决,还没有真正解决生死大事,因此不是究竟的解脱。

大乘的解脱,是菩萨通过修行菩萨六度,参禅证得本来就解脱的如来藏心,明心见性以后,依止于自由自在的如来藏,五阴也就能断尽贪嗔痴无明烦恼,断除对三界世间的贪爱,最重要的是还要断除法执,渐渐就能得究竟解脱,而生生世世保有解脱的五蕴身,利益无量众生。菩萨们不仅要断尽烦恼,还能断尽烦恼习气,无始无明和尘沙惑也要全部断尽,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也要全部断尽,这样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得究竟解脱。这是真正的也是最终的究竟解脱,这种解脱有解脱色,佛陀用此解脱色分身无数广度有缘。而证得如来藏明心见性时,就知道如来藏不生不灭,不在三界中,不被三界生死所系缚,本来就解脱,五阴依止于如来藏,也是本来就解脱的。

五、声闻人不能实证真我第八识

信不等于证,信佛语不等于证佛语,信五蕴无我并不等于证得五蕴无我,信第八识是真我,并不等于证得第八识是真我。当然信还有一个层次的问题,浅层次是意识的信,深层次是意根的信。意根即使信了,也不等于证,信与证之间的差距也许很大,也许很小,要看是什么人信。

声闻人因为信佛语,知道有个不灭的真我第八识,但因为心量问题不能实证,一旦实证就是大乘见道的菩萨。声闻人不等于菩萨,如果声闻人发心不入无余涅槃,可以是通教的菩萨,不是别教菩萨,证得第八识以后,才是别教的菩萨。声闻人在听佛语时,当时就知道了有个第八识是真我,但再详细一点的内容就不知道了。对于第八识没有实际观行,不知道五蕴与第八识之间的真实关系如何,不知道第八识如何出生和维持五蕴的存在和运作。

声闻人信佛语以后,在禅定中具体细微的观行五蕴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性,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五蕴十八界确实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这样就断除了认五蕴为我的我见,得法眼净,有初步的解脱功德受用。因为声闻人没有实际观行过第八识,也没有能力观行,所以无法确切得出结论,证得五蕴就是第八识还是非第八识。只有大乘菩萨证得第八识以后,才能如实观行五蕴十八界这个我是生灭的假我,确实不是第八识。在此之前都是信佛语,相信佛陀所说如实。

菩萨证得无生法忍,具有道种智的时候,能够逐渐如实观察出五蕴十八界实际上也是第八识,是第八识的一部分功用,能现前观察到第八识如何具体的流注识种子和四大种子,如何流注出业种子,形成了连续不断的五蕴十八界的功用,这才逐渐证得了一切法都是第八识,众生就处在一真法界里。在此之前,都是相似的理解推论猜测想象和信佛语,谈不到实证。

因为声闻没有实际观行第八识,没有实证第八识,就不可能得出结论说:五蕴与第八识是不一不异的。这是实证的大乘菩萨才能得出的确切结论,声闻人能确切得出这个结论,马上就成为大乘实义菩萨,成为别教菩萨。

声闻人通过观行参究证得五蕴十八界是空的,这个空不是指第八识的空性体性,声闻人没有这个智慧,只能证得毁坏败坏的那种空,是不究竟的那种空。大乘菩萨才能证得五蕴是第八识的空性,把五蕴全体都能观照成第八识的空性,那也就入地有唯识种智了,观行智慧很深很深,禅定也很深很深。

没有实际证得第八识的时候,无法现前观察到五蕴到底是不是第八识,观察不到第八识在五蕴身中的运作,就观察不出五蕴与第八识异不异的关系。想象出来的不等于实证,推理出来的不等于实证,信佛语复述佛语不等于实证。

如果把逻辑推理推论等等当作实证,在命终的时候,麻烦非常大,那时就会发现:一切都不是自己平时想象认为的那样。那时候再怎么手忙脚乱,也无济于事了,最可怕的是,因为不再信自己从前所学所认之理,就会生出诽谤佛法之心,然后去向恶道。

即使是大乘菩萨,以修学大乘为主,但是没有证得大乘法,也不能如实观察到五蕴究竟与第八识是何关系,五蕴究竟是如何与第八识异不异的关系。推理代替不了实证,否则稍微有些小聪明的世间人都能证得第八识,都能成为大乘菩萨了,不用皈依三宝,不用修行戒定慧了,佛的那些前行法就都没有用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