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第三章 五蘊觀行的第一部分(2)
第二節 觀行識心斷除識心我見
五隂就是色隂、受隂、想隂、行隂、識隂。色隂就是色身的功能作用,受想行識四隂就是六識的功能作用,合起來就是五隂,而色隂也離不開六識的作用。
一、受隂就是六識的感受,包括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三種感受
眼識有受,耳識有受,鼻識有受,舌識有受,身識有受,意識有受,六識都有受。比如說眼睛看一個色相,看佛像也好,看鮮花也好,不管看什麽色相,眼識都有受,光線是否暗淡和刺眼,色塵看著舒服舒服等等,意識心也有受,喜歡和不喜歡,或者是捨受。眼睛看見太陽光時,眼識就有感受,感受到太刺眼了,就要躲避,或者感受到比較溫和舒適,就喜歡和貪愛,這就是眼識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捨受。看佛像時,眼識喜歡看佛像的色彩光澤,歡喜看,意識心就生起崇敬喜悅的感受。
苦受就是不喜歡的受,内心感到苦惱的受;樂受就是喜歡的感受;不苦不樂受就是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不喜歡的受,是無所謂的一種心境,一種狀態,是一種捨受,這就是眼看色時的受。受隂以意識心的感受爲主,因爲意識心了別的内容比較寬廣、細膩、深邃,内涵比較豐富,所以意識心的受容易觀察出來。眼見色時的感受是因緣所生法,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因此就是虛妄的、不真實的、幻化的,而生滅變異無常的就是苦的,苦的就不是我,因此這個受隂不是我。
耳聽聲音的時候有受,耳識心或者覺得特別刺耳,感到苦受,之後就想躲避;或者覺得特別柔和,就生起喜樂貪愛,這是樂受。在聽聲音的時候意識心也有受,覺得聲音吵閙時就生起苦受,或者覺得柔和就生起樂受,或者覺得聲音沒有什麽特殊意義,就生起不苦不樂受。意識心如果覺得聲音内涵不雅或者帶有攻擊性,就生起苦受,不喜歡聽;如果是贊美的語言,感興趣的内容,柔和的音樂,就生起樂受,喜歡聆聽。意識心也分爲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耳識心也分爲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對於喜歡的就生起樂受,對於不喜歡的就生起苦受,或者是離於苦樂兩邊的捨受。有些時候聽聲音覺得無所謂,不覺得喜歡或不喜歡,聽也行不聽也行,怎麽都可以,聽和不聽一樣,這就是不苦不樂的捨受,這是耳聽聲音時的感受。
觀行受隂虛妄時,就要分析這個感受是什麽因緣聚合而來的,因緣聚合而出現的就是虛幻的。有了聲音,有了耳根,有了耳識,有第八識,有意根,有種子,這些因緣聚合時才能聽到聲音,才能生起感受。因此識心對於聲音的任何感受都是虛幻的,所有的感受都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因緣所生的法就是空的,所以受隂不是我。這些感受,觀到最後都是苦受,苦的就不是我,因此受隂非我。
鼻嗅香的時候鼻識心和意識心都有感受,感受苦,感受樂,感受不苦不樂。比如聞到香氣的時候,覺得比較好聞,心裡就生起喜心,這裡有意識心的樂受,也有鼻識心的樂受。如果覺得氣味難聞,就生出厭惡的苦受,這裡有意識心的苦受也有鼻識心的苦受。如果氣味是中性的,既不香也不臭,心裡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不喜歡,感覺無所謂,這就是不苦不樂的捨受。
這是鼻嗅香時的感受,有苦樂憂喜捨五種受,或者說是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察鼻嗅香時受隂的虛妄,就要觀察這個受隂是如何産生的,産生的前提條件和因緣都是什麽。既然鼻嗅香時的感受是在各種因緣條件下産生出來的,受隂就不是本來而有的,是生滅變異無常的,是虛妄的也就是苦的,因此受隂不是我。
舌嘗味時有受,能産生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口腔裡有食物和沒有食物時都有受,沒有食物時口腔裡的味道通常是淡的,我們已經比較習慣了,不覺得怎樣,談不到喜歡和不喜歡,這是不苦不樂的捨受。當我們上火時,感覺口腔裡有種苦味,這個苦味舌識心不喜歡,意識心也不喜歡,這就是苦受;打坐時舌識喜歡口中的甜味,這是樂受。
在品嘗某種飲食的時候,舌識與意識對於喜歡的飲食就生起樂受,對不喜歡的飲食就生起苦受,對於飲食談不上喜歡與不喜歡,這是捨受。修行人不貪味塵,對於飲食常常生起的是一種捨受,不在意味塵的好壞,能吃飽就行,這是修行人的一種心態。不管味道如何,什麽都無所謂,不挑剔,不挑揀,既不喜歡也不厭惡,這是修行人的捨受。這些感受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生滅變異無常虛幻的,都是苦的,苦的非我,因此受隂非我。
身覺觸時有三種受,身識與意識都有感受。比如走路,感覺累和疲乏,身體中的各種感受是舒適還是不舒適,是溫暖還是不溫暖,是熱還是冷,是渴還是餓,身識和意識都能了知,因此就生起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捨受。修行人對一切感受都不太在意,這個身體怎麽樣都可以,累了也可以,冷了也可以,熱了也可以,餓了也可以,渴了也可以,各種狀況都可以忍受,覺得無所謂,這就是修行人的捨受心境。這些感受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生滅變異無常的,都是虛幻的,都是苦的,苦的就不是我,因此受隂非我。
再有就是獨頭意識的受,在散位獨頭意識裡,意識在思慮回憶時,就能生起苦受、樂受和捨受。在夢中作各種夢,也能生起各種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覺受。在定中,有些定境現前時意識心覺察到了,就生起覺受,但這個覺受多數是愉悅的舒適的輕安的樂受;四禪以上是捨受,欲界定當中也有一些苦受。這些感受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生滅幻化不實的,是無常的、空的。雖然有樂受,但樂受過去就覺得苦,所以一切受都是苦受,因此受蘊非我。
二、受隂,當你觸六塵境界,對境界有了了知性,知道是甜的,知道是痛的,知道是景色,知道是氣味,知道是聲音,之後就會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感受,這時受隂才出現。六識對六塵作意,之後觸,之後領受領納,之後想、了別、知,之後感受受隂,之後思,抉擇決定,行隂造作。
在日常生活中,仔細檢查自己的各種覺受,檢查自己在貪愛著什麽,對什麽事情在意,對什麽事情花費心思和精力。檢查出來以後,就要分析這是什麽心理,有什麽意義,結果是什麽。然後想辦法對治自己的貪愛和覺受,修行就會掃除遮障,道業進步就快了。
三、想隂,想是心上取相,心上生起相,執取這個相,了知這個相,進而生起名言覺觀。比如看著眼前的牆壁,就知道這是牆壁,眼識和意識執取了牆壁這個相,生起了有關牆壁的語言文字和想法看法,這個就叫作想;了知、覺觀等等的心理活動和功能作用,就叫作想隂。
想在什麽時候出現呢?想隂是六想身,在六根觸六塵的時候都有想隂的現起。眼看色的時候有想,比如眼睛看到佛像就了知是佛像,取著爲佛像,又生起有關佛像的語言文字。這種了知,有眼識的了知,有意識心的了知。眼見色時的想隂和了知性,是依賴各種因緣所出生的,缺少一個緣就不能出生,滅了一個緣,了知性也就滅去。因此,想隂是生滅變異無常的,是虛幻的,是苦的,因此想隂非我。
聽聲音的時候有想,心裡了知聲音,執取聲音的相,生起有關聲音的名言,想隂就出現了。這是什麽聲音,這個聲音是什麽意思,什麽内涵,是好是壞,知道聲音對自己對周圍有什麽利害關聯,這些都是想,都屬於想隂的範疇。觀察想隂的出生過程,就知道聽聲音時的想隂也是因緣所生法,是依靠某些因緣才能生起的,因緣不具足,想隂不會出現,因緣滅去,想隂也隨之而滅。因此想隂是生滅變異無常的,也是虛妄的、苦的,想隂就是非我的。
鼻嗅香時有想,鼻識和意識同時了知香塵,又取了香塵的名言概念,對香塵有了覺觀思惟。鼻識直接感知香臭味是否刺鼻,意識了別了香塵的内涵,知道是哪種物體散發出來的,對我們有什麽影響。這個知就是執取,執取了香塵的相,執取了香味的名相。繼而又有後續的覺觀和思惟,生出各種想法看法和知見,這就是鼻嗅香時的想隂。這個想隂要依賴各種緣,由如來藏所出生,是因緣所生法,是不實在法,生滅變異的無常法就是空,就是苦,因此想隂非我。
再有就是舌嘗味時的想隂,舌嘗味時舌識意識知道是酸味還是甜味,是苦味還是辣味。知道以後,執取這種味塵的名相,繼而有名言分別,覺觀思惟,各種心行就出現了,這些都屬於想。此即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即是空,因而想隂非我。再一個身覺觸的時候有想,對身體的各種覺受的了知,就是想。比如知道現在是餓的狀態還是飽的狀態,知道現在是疲乏的狀態還是舒服的狀態,知道了腳底走路與地接觸時腳的感覺等等的想,繼而名言覺觀思惟,一連串的思想活動都現起。這些思想活動都是因緣所生,因而是生滅變異無常的,是虛幻的,是空的,也是苦的,因此想隂不是我。
還有就是意識心自己單獨的想,比如回憶、計劃、打算、妄想、思考問題、觀察事理等等,這都屬於意識心的想,進而生起名言覺觀,安立名相。這個獨頭意識的想是依第八識、意根、法塵等各種因緣而生起,因此是虛妄無常變異法,是苦的、空的、無我的。
四、如何觀行想蘊不真實
想本身是生滅無常的,讓你一直想下去,根本做不到,讓想的内容不轉換,一直想一件事,也做不到。意識無論怎樣想,這件事意根一旦覺得不重要,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意識就要做別的事情,就沒有心思再想了。晚上想得睡不著覺,那都是意根放不下事情,促使意識思來想去,意根一旦心空放開事情,意識馬上滅去,睡著了。
生滅變異的想,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來時無蹤,去時無影。哪裡見想是我?當思緒萬千的時候,追蹤思想念頭,始終找不到蹤跡,正當思想時,念頭也空。何爲念頭?何爲思想?念的人事在哪裡?想的事理在何方?思的識心是什麽?抓不住,了無所得,空空如也。生滅無常法,沒辦法說得清,執著又執著不了,回頭再找,毫無蹤跡。
昨夜枯枝風雨襲,今朝霧露斜陽照;前世念念故人情,今生相忘成陌路。有何可想?
五、行隂,行是指六識身口意的種種運轉施爲活動,六識造作的各種功能作用。其實也包括第七識的運行活動,因爲第七識本身的運行活動也能遮蔽自心,隂蓋第八識的功能作用。行就是在運行、運轉、運動,凡是動的,在造作中的,在起各種作用的,在變化的,都屬於行隂所攝。
身行指身體内外的一系列活動,身體外表的活動他人能發現,内在的活動他人不容易發現。外表的活動包括行住坐臥、迎來送往、屈伸頫仰等等肢體的運轉施爲活動;内在的活動包括呼吸,血液循環,心臟脈搏的跳動,細胞的新陳代謝等等。口行包括語言、聲音、文字的表達,内心的各種覺觀等等,包括有意義的和無意義的語言音聲,有貪嗔癡性和無貪嗔癡性的語言音聲。意行就是意識内心的各種思想活動,包括有意義的思考活動和無意義的襍思亂想等,包括有貪嗔癡性和無貪嗔癡性的心理活動和心所法。
行隂具體表現爲六識的思心所的運行,生起的思量和抉擇活動。六識所有心所法的運行都屬於行隂,眼見色的時候,眼識種子一個一個輸送出來以後,眼識的心所法就開始運行。一個心所法一個心所法輪流運行,眼識就有了別分別活動,這屬於眼識的行。
耳識的行,聽聲音時,耳識種子一個一個的生出來,心所法不斷地運行,作意以後,又觸,又受,又想,又思,生起各種思量和抉擇,耳識就能不斷地進行了別分別的活動。鼻嗅香時,鼻識也有行隂,鼻識一個識種一個識種輸送出來,鼻識一直在進行了別活動,心所法不斷的運行。舌識的行隂,品嘗味道的時候,舌識一個識種子一個識種子的生出來,舌識的心所法一直在不斷運行,生起思量和抉擇,不斷進行了別味塵的活動。身識的行隂包括識種子的輸出,心所法的運行,身識一直在了別各種觸塵,生起思量和抉擇。意識心的行隂,包括識種子的輸出,心所法的運行,意識本身不斷進行的了別識別活動。構成這些活動的是識種子的運行,因此不管是什麽樣的活動,都是生滅虛妄的,都非我。
六、識隂就是六個識的識別性、了別性,比如眼識見色的功能,就是眼識對色塵的分別了別作用,就是眼識的識隂。六識對六塵萬法的分別功能作用,了知六塵的功能作用,叫作識隂,分別六塵的整個過程就是識隂的運行過程。
産生六識分別的前提條件是:第一,必須有六根的存在,而且六根要正常,沒有損傷和異常;第二,必須有内六塵的存在;第三,意根必須作意於六塵,想了知六塵。這時六根與六塵相觸,第八識就出生六識,六識出生的同時,五遍行心所法就在這六塵上開始運行。
實際上,六識在剛要出生之時的種子位,就已經作意於六塵境界了,然後六識才生出來觸六塵,最後思心所就能確定六塵境界,生起決定心。當生起最後的決定之後,六識對這個六塵境界的了別就結束,注意力就轉移到其它六塵境界上,繼續進行分別了別活動。如果六識同時了別多個目標,注意力分散,六識不能專注,定力就不會出現。這樣六識的了別慧不足,了別性弱,了知的不清楚,容易出錯;除非是定力強,訓練有素的人可以一心多用,一心多能,因此訓練六識的專注就能産生智慧。明心見性的前提就是要有六識的定,六識的專注力要強,才有意識心般若智慧的出現,從而明心見性。
六識及第七識,都是第八識輸送的識種子所生出來的。這些識種子一個一個輸送出來,就形成六七識心,六七識心形成的同時就開始運作。運作就起了別分別的作用,能了知一切境界。這個識心,也是識種子刹那刹那生滅所生出的識,就像水流,一滴水一滴水形成了水流。水流比如是識流六七識,一滴水一滴水比如是識種子,也可以把識種子比喻成電子,電子無形無相,我們看不見,但電牐一打開,電子就一個一個輸送出來,前後排序出來,就形成了電流。電流一通過燈泡,燈就發亮,電子的功能作用就顯現出來。
這些識種子由第八識一個一個輸送出來,輸送出來以後就形成了識流,六識出現,分別六塵的功能作用就出現了。識種子一個生了滅去,回到第八識中,下一個又生了滅去又回到第八識中,連續不斷的生滅形成了六識,心所法配合就有了了別性。六識的了別實質是斷續的了別,只因流轉的太快,我們發現不了其中的斷滅現象。就像電子,一個電子生了滅去,又一個電子生了滅去,這樣連續不斷就形成了電流。電流表面看起來好像是連續的,實際上是斷續的,只是生滅的太快,我們發現不了其中的斷滅現象。但是電流變弱的現象還是能發現的,當電子的輸出有點緩慢時,電子的數量就減少了一些,電流就發生了變化。
水流也如是,水滴輸出來的數量少了或是水流分流,或輸送的速度變慢,水流就減弱,流速就減慢。同理,如果六識對不同的六塵境界都要作意都要觸,識的分別性就減弱,就像水被分流,水流的勢力就減弱一樣。識種子分流以後,識別的勢力就減弱,了別性就弱,智慧就劣。我們修行禪定,就是要讓六識專注於一個境界,作意於一處,只觸一處,這樣識不分流,勢力就強大,分別性就強,智慧就高。
我們要觀行六識的虛妄,繼而斷除識心的我見,就要思惟識心的虛妄性、無常性和識種的刹那生滅性。要觀行識心的虛妄無常,就要觀眼識心的無常,耳識心的無常,鼻識心的無常,舌識心的無常,身識心的無常,意識心的無常。識種子形成的識,就像是水滴形成的水流。水滴快速地不斷流出,循環流注,形成了連續不斷的水流,如果認爲有真實的水流存在,就是一種錯覺,我們就被水流的假相給矇騙了。識種子一個一個快速地流注出來形成了識,認爲有連續不斷的識心分別,實際上也是一種錯覺,深思此理,就能斷除識心爲我的邪見。
觀行識心的刹那刹那生滅性,形成了我們好像連續不斷的分別了別的作用。我們現在的這個識心,其分別了別的作用是不是虛妄的,是不是假的呢?當然都是幻化不實的,沒有真實的分別性。識心以及識心的分別功能作用,說斷滅就斷滅,是生滅變異無常的,是虛妄的,是有因緣的。有因有緣,識就出生;因緣滅去,識種就不再出生,識就消失,因此六識不是真實的我。
第八識如果不流注識種子,六識就沒有了別作用,就會出現有眼不見色,有耳不聽聲的現象,一切法都不能了別了。我們平時可以在六根觸六塵處,在六識了別六塵處作觀行,觀行這個能了知一切法的識心的虛妄性、生滅性、無常性、無我性。這樣就把識心是我、是真實、是永恒存在的邪知見斷除了,這樣就斷了識心的我見。從而就知道識心非我,識心的功能作用也非我,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我們能感受一切事物的心,了別一切事物的識心,包括這個識心所造的身口意行都是虛妄的,無常的,空的,都是無我的。
七、識心爲什麽無常
第一,識心是念念遷流不住,刹那刹那生滅的,由識的種子形成。比如電流是由一個電子一個電子相續不斷的生滅流轉,形成了一種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就是電流,有産生光和發光的功能作用。識心也是如此,一個種子一個種子流出來,就形成了識心流,第一個種子流出來滅掉,第二個種子在同一個位置流出來又滅掉,第三個種子流出來再滅掉,這樣形成了識流,就有識的分別性。第一個識種子出來,觸六塵,不能分別清楚;第二個識種子出來接著分別,還不能分別清楚,第三個種子出來,稍微能分別清楚,種子流出來越多,就分別的越清楚。
這些種子存在第八識中,由第八識輸送出來。我們眼看色時,剛開始看不太清楚,看一會才能看明白,六識的分別都是如此。佛說一彈指頃有八萬一千個生滅種子流注出來,一個生了滅去,又一個接著生了滅去,這樣連續不斷就形成一種種子流,識心才能分別一切法。所以說識心是刹那生滅的,是無常的,無常的就不是我。
第二,識心在五種情況下能夠滅掉:睡著無夢時,昏迷時,死亡時,入無想定時,入滅盡定時,在這五種情況下沒有見聞覺知性,沒有識心的分別。既然識心是能滅的,就是無常的、變異的,是苦的,因此不是我。
第三,識心是從無到有,不是本來就存在的。當六根觸六塵時,是第八識産生了六識然後分別六塵。既然識心是被出生的,不是本來而有的,那就是虛妄的、無常的、苦的、變易的、不是我,沒有我性。
第四,衆生的識心總是變化不定,剛才還是很喜歡的東西,一會就厭惡了;剛才還認爲很得意的想法,一會就改變了;剛才訂好的計劃,一會就取消了。心念總是變化不停,思想總是變來變去。一個妄想生了又滅,後念否定前念,說出去的諾言很難實現,喜怒哀樂無常,計劃打算常變。自己都抓不住自己的心,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麽,究竟要怎樣,何況是他人,那就更摸不清他的心思了。這個心越觀察越覺得無常不可靠,因此識心不真實,不是真實可靠、可依賴的我。這樣識心虛妄的觀行就完成了,意根認可這個理,就算斷了識心爲我的邪見。
八、識隂的觀行
觀行五隂受想識中的識隂,要觀行識種子生成七個識的功能作用,以六個識的功能作用爲主。受想行識的識種子輸出來以後形成了六識,然後才有六個識的種種功能作用。六識生出來以後,就有了受覺,然後有識覺的分別作用,又有行覺,有受隂、想隂、行隂、識隂的所有功能作用,具體都有哪些功能作用自己要一一仔細的觀察清楚,不要錯過一個。要知道識種子生出來以後,識心就有這些作用,這個很重要,觀察清楚,大小乘都能証悟。
識隂當中主要觀察受的虛妄性,我們的五隂還是以受隂爲主,衆生都把自己的覺受當成真實,以覺受爲中心而展開五隂身口意活動。觀察這個受覺如何是不真實的、生滅的、空的、苦的、不是我的;然後再往下觀察想隂、行隂,想隂就是執取、取相,心上取相,了別分別,或者是種種的思想思惟。
行隂,有識就有行,因爲識必然要運行,識運行了以後才有受、想,才有分別的功能作用,把識種子形成識這個内容觀察清楚了,大小乘法都在這上証,將來証悟的智慧會非常深,開悟一下子就悟到唯識上了,這個悟就比禪宗的悟要深透得多,悟到識上了,智慧就非常深,將來就能很快具備唯識種智。
九、識種子生出來,才有五隂的功能作用,沒有生出來就沒有五隂的功能作用,那麽這個五隂的一切功能作用,是真實的嗎?是我嗎?我是這樣被限定死了,被主宰的嗎?我是生生滅滅不定的嗎?這樣不可把捉的五隂功能作用,能是真實的我嗎?
吃飯才能活著,不吃飯就會餓死的五隂,能是我嗎?有空氣才能維持生命活動,沒有空氣,生命就會停止活動的五隂,是我嗎?補充氣血就能行走坐臥,沒有氣血就不能僵硬如柴的五隂,被各種因緣條件限定得死死的五隂,能是我嗎?這樣不自在不自主的五隂身,有何可貪愛寶愛的呢?
色身裡四大種子刹那刹那都在生滅變異,身體裡的細胞刹那都在更新代謝,在短時間内細胞組織就更新完畢,身體裡的血液就會全部更新換代,不再是先前的血液了。内臟器官在一段時間内也會全部更新,乃至於全身的組織器官以及肌肉筋腱組織等等也要全部更新變異,最後身體裡的骨骼也要全部更新,整個身體從裡到外從上到下,全部改變,不再是從前的身體。
所以我們的相貌總是在改變,到一定年齡階段,其外貌與年輕時大相徑庭,甚至看不出有相同之處。所有人都與孩童時完全不同,其中經過大的病患的人,其外貌與健康都可能要完全不同,看不出是同一個人。這樣的身體,怎麽能是自己,怎麽能是他人?
那麽仔細思維觀行時,有智慧之人,不會認這樣的身體爲真實爲自己,不會固執的認爲這就是我,而執著不已貪愛不已。很多人明明都知道,這樣的身體根本把捉不定,根本控制不了,那爲什麽不把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我們能稍微把捉得了,能存入種子後世仍然能得到受用的精神領域,盡量提高自己的般若智慧呢?
十、佛在《襍阿含經》中說,五隂十八界叫作衆生,這個衆生是生滅苦空無常的,不是真實的我。五隂就稱爲衆生,衆生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的,証得苦空無常無我就叫斷我見,叫証果,得一分解脫的功德受用。要証得無我,只有把這五隂的功德作用否定了,不把這個五隂作用當成真實的,不當作是我和我的,就能証果,証果以後,三惡道業就消滅了。
阿含經裡所說的識隂,就是六個識的功能作用,是生滅變異的,不是指阿賴耶識。識隂的隂即是指遮障作用,遮障七識心,只認六識的功德而不知都是阿賴耶識的功德作用。而阿賴耶識不遮障自心,所以不歸於識隂。因外道們都不知道自己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心,而把識隂當作真實的我,不承認有真實的法身佛如來藏阿賴耶識,所以就不能免除生死輪回苦。
識隂本身有識別的功能,識隂的受想行識功能也叫四隂,四隂加上色隂叫五隂。色隂,即是色身從母胎一直到老死這個階段的身體;受隂,能夠感受六塵境界苦樂憂喜捨的受,遮障著七識;想隂,就是了別、取相、執取,在心上取相作了別,例如名字、概念等分別,然後心生取著,這就是想隂,遮障著七識心;行隂,行就是動的意思,不斷的生滅變異流轉造作就是動,就是行,也遮障著七識。
總而言之,識隂是六識的功能作用,六識是生滅的,識隂一定是生滅的。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的,祂不屬於識隂,雖然祂也叫識,但祂的識別性和六識的識別性是完全不同的,二者不能混淆。
十一、在各種我見當中,以受隂爲我的人是最多的,注重受隂的人非常多,爲了覺受而造業的人是最多的。爲了面子活受罪,就是爲了識心的覺受而讓色身受苦,不少人都是這樣。歷史上爲了留名而死的,大有人在,叫作名垂千古。爲了義氣而死,爲了面子而死,爲了虛榮而死,爲了名譽而死,爲了……而死,有太多太多的人。這些人都以識心爲我,執著識心比執著色身還要嚴重。我執斷盡的時候,對識心覺受的執著性才能斷盡,但是習氣時而還要現起。
因爲衆生以受隂爲我,執著受隂,爲了内心的感受,生起貪愛和嗔恚,而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如果不以受隂爲我,不執著受隂,不貪著適意的感受,不厭違逆的感受,就不會生起貪愛和嗔恚,也就不會造下惡業,而不自知。
娑婆世界衆生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貪欲嗔恚愚癡,欲界人間最普遍的煩惱就是貪欲。盡管修學了佛法,懂得一些因果,知道貪欲是沉淪生死的禍根,可是因爲業障深重,還是無法降伏貪欲,不管在家還是出家,一切煩惱的降伏,都是太難太難。因爲在無量劫的生死熏染中,習氣根深蒂固,很難撼動一絲毫。
十二、定中的意識心也是生滅法
佛法中最基礎的小乘佛法,是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理,觀察五隂之苦患,明五隂苦之集諦,知五隂苦之滅諦,修滅五隂苦之道諦。然後一一觀行五隂的苦空無常無我性,内心深處真認可了,才能斷我見証初果,三惡道的業從此消滅。依照佛的教理用智慧作觀行,其中也不離戒律的修行,不離禪定的修行以及福德因緣。
觀行時主要是識隂的虛妄不容易觀行,尤其是意識心太深細,也很廣泛,若能把意識心的功能作用找全,然後一一都否定掉,認可這些識心作用的虛妄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能對六識心的體性作深細的了知,然後把識心的所有作用處都找出來,再觀行其生滅虛妄性,就能有把握把我見斷徹底。意識心的境界很廣泛,一般修行人容易知道散亂和起煩惱的意識是生滅虛妄的,往往不知道意識入定後變得深細和清淨,不起妄想,沒有念頭時,仍然是生滅虛妄的意識,不是真實的我。此是意識定境,非是不變的真心境界。既然是境界,境界就是法塵境,法塵境是意識心所分別的對象,知道自己入定進入定境了,這個知定境的是意識心,是生滅法,不是我,不是真實的。因爲出定以後就沒有定境,念頭又産生出來,這樣有變化有生滅的法,就是虛妄法,不是真實的不變異法。
六祖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真心永遠在定中,沒有出定也沒有入定,沒有增減變化。佛在《楞嚴經》中也說過:内守悠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佛說的就是這種入定的情況,祂老人家早已料到後世衆生難以識別真假,尤其是末法時期,衆生福薄,邪見熾盛,不能認清和辨別真偽,世尊特在楞嚴經中專門提示,以警示後人。只有認清定中的意識境界也是虛妄,我見才能斷盡。如果認爲定中的意識爲不生不滅真心,大小乘的果位都不能証得,仍然是執生滅的識心爲我的凡夫。
十三、 問:意識了別法塵後會滅去?白天法塵不斷變化,起起滅滅,意識沒有睡眠的情況下,是否只是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依法塵不斷轉換,只有睡眠無夢時才滅去?
答:意識了別一個法塵,運行完這個内容,就會在這個法塵上消失,隨著意根的指揮,會在另一個二個法塵上出生了別運行,然後再滅去,在另外之處再生起。意識就是這樣隨著意根的攀緣,不斷的生生滅滅,沒有一絲自主性。所以意識太虛妄不實了,根本不是我和我所,不要再認這樣的意識爲我了。
第三節 五蘊的綜合觀行方法
一、斷我見,包括斷色身我見和斷識心的我見。斷色身我見,就要觀行色身從小到大的生滅變化,從而確認色身是生滅變異的、無常的、苦的、空的,心中要確立一個觀念:苦的不是我,我是不苦的。這是永恒的真理,心中確立好這個觀念,就可以觀行色身的無常苦。色身是因緣所生,有因有緣色身生,有因有緣色身滅,生滅變異無常苦,即非是我,這樣就能斷除色身的我見。
斷識心我見,要思惟識心的虛妄無常性,識種刹那生滅而形成了識,就像水滴形成的水流,水滴循環流注,形成了連續不斷的水流,如果心裡認爲有真實的水流存在,實際上是一種錯覺,是被水流的假相所矇騙了。識種子一個一個快速地流注出來,形成了識,實際上認爲有連續不斷的識心分別也是一種錯覺,深思此理,就能斷識心爲我的邪見。識種的流出是有因緣的,因緣和合,識就出生;因緣散滅,識種不再出生,識心就滅,深深的認可此理,就能斷除識心爲我的邪見。
如果能把小乘的四阿含學好,先斷我見之後再明心,我見就容易徹底斷除,煩惱性障能很快降伏。如果直接參禪而明心,在定力不足的情況下,解悟的成分多,我見不易斷徹底,也許根本不能斷我見,那麽這個所謂的我總要出來興風作浪,造作惡行,阻礙自己的道業。我性重的人到處惹是生非,攪得天下不太平,因此降伏我,對於修行,對自他利益都是極重要的,一旦降伏了自我,生生世世都受益無盡,心不生苦惱。
二、觀行五蘊的虛妄,可以把五蘊分成兩部分來觀行:一部分是色身,一部分是識心,識心加之於色身形成了五蘊。把身心靜下來以後,靜靜地思惟和感知,領受色身的無常生滅性,要思惟色身的生、色身的住、色身的異、色身的滅;確實了知色身的無常和空幻,再來感受色身的苦,就能証得色身的無我性。再思惟前世的色身,後世的色身,無論是哪個種類的色身都是生滅、變異、苦、空、無常、無我的。然後再來思惟識心的生滅變異性,不管是哪個識,凡是能覺知一切法的功能作用的識心,都是生滅的、空的、虛幻的、不真實的。
還可以把自我五蘊分成能所兩個部分來觀行,這樣稍微簡單一些,能就是六識的能見性,所就是六識所見的六塵。在眼見色的時候,分離出一個能見色的眼識和一個所見的色塵,要深細思惟二者的生滅變異性。在耳聽聲時也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所聽到的聲音,一個是能聽的耳識,這樣來分別觀察二者的生滅變異性;在鼻嗅香時,分別觀察思惟,所嗅的香塵和能嗅香塵的識心,這二者的生滅變異無常性。在舌嘗味時,身覺觸時,意識思法時,都分成能所兩部分來觀察思惟。
思惟觀行之後,如果内心深處真的通透了,内心應該有個震動,對自我的知見看法就有個顛覆;能感覺到自己在一切時中,無論六根觸什麽,六識分別什麽,整個的五蘊從心到色身都象個空殼子似的,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多麽的虛妄,多麽的無常,多麽的不實在。觀行成功時,内心的覺受應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内心裡有空空的覺受,行住坐臥一切時中都能深切感知到自我身心的虛幻不實。
這樣的斷我見,就是真真正正的斷我見,徹徹底底的斷我見,不是口頭上的斷我見,也不是僅僅在理論上的斷我見。後續的修行,無論是大小乘,都能穩步快速地進步,煩惱就能如日消雪,身心輕安,今生後世就能大受其益。所以奉勸大家,此法無論如何難行也必須要行,定要斷除我之生死見。
三、五隂十八界我是由七個識與色身和合形成的,由五受隂組合而成,由六根六塵六識組合起來,和合起來的就是一種虛妄的假法,不是真實的。單有一個受隂不是我,和合起來的更不是我;單有一個界不是我,和合起來的更不是我。真實的我不是和合而來的,祂是本來就存在,有獨立自主性,不由外緣所決定。
現見衆生五隂不能獨立存在,是由各種因緣聚合而形成,五個受隂是組合起來的,十八個界是組合起來的,都沒有獨立自主性,沒有實在性,即非有我性,即是空,即是一個假名詞。等到因緣滅時,組合在一起的各個部分就會散去,假體就消失。就像一個群體由很多人組成,單獨一人不名群體,組合起來的也不是真實群體,它沒有自主性。因緣消失時,一群人各奔東西,群體就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一個假名詞,因此群體非群體。
就像一個家庭,由父母兒女組成,單獨一個人不是家庭,組合起來也不是真實家庭,在現象上雖然好像是有,實質上卻是無,實質的東西是真實永遠不變易的,不由外緣所決定的。家庭這個假相是由很多因緣因素形成,當這個因緣消失,因素消亡,家庭這個假相也就滅去,因此家庭非家庭。就像一個房屋,由甎瓦木材水泥和合而成,抽去一種材料,房屋即倒塌,房屋這個假相就不存在了,因此房屋非房屋。就像桌椅板凳,由木材和釘子等材料和合組成,抽去一種材料,桌椅板凳的相就不具足或者散壞掉,應叫作木頭和釘子,桌椅板凳的假相即消失,因此桌椅板凳非桌椅板凳。五隂我非我,意根我非我,意識我非我。
世間一切相都是諸多元素和合而有,而各個元素都沒有自性,和合起來的更沒有自性,因緣散去,一切皆滅,因此世間非世間。因緣所形成的法就是不久住法,不永存法,因此我們不應貪執不捨,貪也沒用,執也沒用,任人如何不捨,最終仍然離去散去。不如不執,早捨貪心,斷捨煩惱,解脫係縛,回歸本性,自由自在。
四、法,包括了色法和心法,五蘊都是法,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法。觀法無我,就是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和合在一起所生成的一切法當中都沒有我,都不是我。六個識每天都在刹那生滅,都是虛妄的、變易的、無常的、苦的、空的,也都是第八識所出生的。七個識刹那刹那生滅變化不停,一彈指頃就有八萬一千個種子生了滅,滅了又生,極其快速,我們感覺不到識種子生滅的現象,只感覺識心好像是連續不斷的,識心的分別一直是在進行的,其實識心不是連續的,而是斷續的,只是極其快速罷了。
因爲太快速了,我們的覺知心無法分辨出刹那的斷續現象,因此就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的心是連續不斷在運行著。就像一根火把,當我們非常快速地轉動它的時候,好像看見了一個火圈,感覺火圈還很真實,其實並沒有火圈,火圈非火圈,只是一根火把而已。我們的眼識無始劫以來一直在被假相所矇蔽著,看不清真實的現象,就會出現幻覺,把假相當作真實相。就像電影電視裡的人物活動一樣,裡面的一切動景都是一個格一個格的膠片連起來的,播放速度太快了,就覺得是連續的,因爲感覺是連續性的,就以爲是真實的。如果把所有的所謂連續性的事物都分割成一點一點,我們就不再以爲這些事物是真實的,内心就會感覺虛幻了。修定就是起這樣的作用,能把心穩定下來,澄清下來,慢慢就能認識真理,看清一切法的真相。
衆生的六識都有錯覺,不知道六識所能分別的一切法都是斷斷續續的,並不是連續不斷的。因爲六識有覺知暫留的作用,剛剛消失的現象,識心還以爲在原處沒有動,其實已經沒有了,不見了。比如眼識見色,看見色塵時,色塵馬上就過去了,但因視覺有暫停作用,還覺得一直在見色,而且見的還是剛才那個色相,其實剛才的那個色相已經滅去,你不能再看見剛才的色相,一個色相一個色相都刹那過去了,都是互不連接的,而意識卻認爲剛才的色相一直在動,一直存在著,這就是幻覺和錯覺。眼識的錯覺作用使我們覺得看見的是完整連續的色相;其實都是一個點一個點連接起來的,前後並不是完全的一個,色相是斷續變化的,不是同一個色相。
眼識刹那生滅,意識刹那生滅,色塵刹那生滅,法塵刹那生滅,沒有一個法是能夠延續到下一個刹那,衆生偏偏認爲一切法都是連續而真實的,都是原來的那個法。哪裡有原來的法,都是變異了的法。世尊在《金剛經》中說過三心不可得,過去的六識心滅了,不可得;現在的六識心在刹那生滅,同樣不可得;未來的六識心還沒有出生,也是了不可得。而六塵境界也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都不可得。我們無量劫以來都被自己的識心矇騙了,以爲看見的都是真實的,不知道都是非常的虛幻不實。所以,一切法都是生滅變異的,都不是真實的我,色法和心法都是無常的法,都是被第八識刹那出生的空幻的法,都是如來藏性。
五、如何觀行和証明五蘊十八界的虛妄
觀行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虛妄和空的時候,應該如是觀行:色受想行識不是本來而有的法,不是先天而存在的法,因此五蘊不是真正的我,不是原本的我。我們的見聞、思量、識別、有所得心、希求心、反觀的心以及能証知這些法的心,都不是本來而有,不是自然而有,不是本來的我,不是真正的我。這些法都是生滅無常的法,不是永久不變異的法,因此都不是我。
觀行五蘊的生滅無常變異性、非我性之後,還要觀行意識心的各種境界都是生滅、無常、虛幻,非我,也非我所有。我們當下的所有一切的自我存在感,就是五蘊的假我識蘊,是生滅的、無常的、苦的、空的。世尊在《阿含經》中已經講得很清楚,我們凡夫所能感知到的一切都是虛妄的,沒有真實的。真實的如來藏我們現在還感知不到,如果能感知到的時候,就是証得如來藏的時候,那時候禪宗的公案就能看懂一部分,大乘經典就能看懂一部分,別人說法的對錯也能辨別得出來,智慧就會逐漸增長。
五蘊就如眼冒金星時的金星一樣,觀行一下金星是有是無,是空還是不空,還是二者兼具。觀行五蘊,一個是觀行現象,另一個是觀行實質,突破這兩點,弄清楚現象與實質的關係,把現象與實質融合起來觀行,就容易斷我見,証初果,也容易明心証悟。空與有二者需要反反複複的觀行,弄清楚二者的關係,這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所以衆多學佛人中,証初果的極少又極少,甚至沒有。
每個人要顛覆自己無始劫以來的錯誤知見,非常的不容易,需要反複熏習,反複觀行思惟,不斷與自己習慣性的認知較勁,才可能有一些悟入。通過不斷的觀行思惟,到最後才能真真正正的認可佛所說的每個真理。五蘊皆空,是佛給我們的最後結論,中間的推理過程和找証據証明,要由每個學佛人自己去完成,別人不能代替。不要說五蘊的虛妄無我,即使是眼冒金星的金星是有還是無,也得自己仔細思惟才能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雖然表面看似簡單,但要得出正確的結論,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了。
對結論僅僅理解了還不行,必須要實際作觀行,所有的証據都找出來,証據確鑿才行。修行就像証明一道幾何題一樣,幾何題是結論,中間的推理由自己來完成。佛法也是如此,佛給出一個結論,叫作真理,我們修行人必須自己想辦法去証明這個結論,認可真理,想辦法尋找各種數據和資料來証明這個結論,這樣就叫作親自証得佛法。
六、如何更有效的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
要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我們最好把五蘊的每個蘊都要分開來觀察,在五蘊當下活動的時候找出哪個是色蘊,哪個是受蘊,哪個是想蘊,哪個是行蘊,哪個是識蘊,五蘊都要一一分開。分開以後,才能非常容易識別出每個蘊的虛妄性,就能知道每個蘊是如何的虛妄了。十八界也是這樣,我們在做身口意一切行爲造作的當下,把十八界都分開來觀察,一界一界的分開,分開以後再觀行,這樣就容易看清楚每個界的虛妄性。
衆生無始劫以來,之所以把自己生活的世間當作是真實的,一個是因爲衆生無始劫以來都是在無明當中熏染著,無明太厚重,以至於認假爲真,不明世間真實的相貌。另一個是因爲世間太立體化,太豐富多彩,因此才感覺世間非常的真實可依賴。立體化的意思就是說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整個的五蘊都和合在一起,十八界的功能作用也全部和合在一起,程序既複襍又有系統性,顯示出來的一切法是那樣的逼真而現實,沒有很深的善根和福德,就沒有能力反觀和認清五蘊的實質到底是什麽。
五蘊活動雖然錯綜複襍,但卻非常有條理有槼律,於是衆生就覺得五蘊非常的真實,認爲五蘊活動的存在都是理所當然的,天然存在,從來都不考慮其當然不當然,有理無理的問題,順其自然的就接受了這一切,而順其自然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無明。五蘊的活動當中,真法和妄法和合在一起,彼此不分,衆生才覺得五蘊是那麽的真實,當他認爲五蘊真實的時候,就掩蓋了背後真實的如來藏。
我們可以把這個和合在一起的立體化的五蘊世間給它分開,分開以後慢慢扯成平面,拆成零件。就比如把一部汽車或者一座房屋都給它拆開,拆成零件;都拆零碎以後,我們一看就知道:哦!原來是這麽虛妄,並不真實嘛!如果這些零件組合到一起,成爲一個整體的時候,我們往往就自然而然把五蘊當作是真實的,把五蘊拆開以後,就容易觀行其虛妄性。比如一部汽車都給拆成一個一個的零件,就可能認爲,並沒有什麽真實的汽車,一般人都不把這些零件當成汽車。
我們的五蘊十八界,也把它分開,全部都分開,七個識八個識全都分開。分開以後就能觀察到,每一蘊是多麽的虛妄,每一界是多麽的虛妄,六根觸六塵是多麽的虛妄,七個識的功能作用是多麽的虛妄。把五蘊的整體都拆成一個一個的單獨零件,越零碎越好,到最後非常零碎的時候,你就知道:原來五蘊是這麽的虛妄,是這樣的不實在,這就斷我見了,慢慢就能得解脫。知道這些法都虛妄以後,還剩下一個法,我們就會起疑:既然都是虛妄的,怎麽還有這些五蘊的功能作用呢?心裡就出現了很大的疑情,這樣再來証得如來藏,就很容易了。
七、永嘉禪師的奢摩他頌,是講如何正確的修行禪定,獲得智慧解脫。其中在定中觀想時,歷歷分明,是識隂;領納在心,是受隂;心緣此理,是想隂;行用此理,是行隂;埋藏真性,是色隂。
觀想思維時,明明了了的狀態,就是識隂境界;領納所觀想的内容以及覺受,就是受隂境界;緣於所觀想的内容,就是想隂境界;心念念念流動,就是行隂境界。這四隂,不斷的生,不斷的流轉,不斷的變異,不斷的流逝,無常,空幻不實,其變異不停就有苦受,不希望變異,尤其是不希望快速的轉變和流逝,就是苦受。苦受不是我,空的不是我,無常的不是我,變異的不是我。爲什麽不是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自己定中體悟,思想不能代替。
無常生滅變異,比較容易觀察體會,認知這樣的法不是我,就困難了。因爲這涉及到觀念的問題,只能自己扭轉觀念。別人只能把飯做出來,耑過來,甚至可以喂到口裡,咀嚼吞咽消化是自己的事,實在代替不了。
八、觀行五隂虛妄要把五隂十八界逐個觀行看空,先把五隂看空,最後通過定中觀行,論據充分,真正確認五隂十八界就是空的,不僅僅是看空而已,必須要証知五隂十八界確實是空的。如何觀行出五隂十八界是空的?把五隂的概念及内涵範圍功能作用要觀行清楚,然後才能知道是如何的虛妄,如何非我。第六識的所有的體性也是空的無我的,離念靈知心、各種禪定當中的意識心、有受的意識、有想能了知的意識心、有行相的意識心、分別了別思惟推理的意識心等等,都要思惟全面,確認其虛妄性。
原來總覺得意識心是我,思惟觀行以後,結果卻發現意識心根本不是我,只是個工具而已。我們只要心中有個知,這個知就是意識心。接著再思惟意識心的生滅性、無常性、變易性、不可把捉性、空幻性,這個意識心的知是我的工具,並不是真的我,但可以被我所用。先否定了意識,再觀行生滅無常性,最後確認意識的虛妄性。
五隂在多數情況下是可以同時出現的,其中色隂肯定參與,識隂肯定參與,有識就有行,就有想,就有受;沒有六識,就沒有行,沒有想,沒有受。那麽在一法的運行中有可能五隂都有,比如眼見色,身根參與,眼根參與,眼識參與,意識參與,意根參與,這裡就有色隂、識隂、受隂、想隂、行隂。
受隂和想隂、行隂活動的前提是六識在運行中,睡眠時受隂和想隂就滅去了,但是一部分行隂還存在著,睡著無夢時,因爲第七識意根還存在,調控身根,就有身行,有呼吸、血液循環、胃腸的蠕動、翻身、新陳代謝等等身體的活動,只要有動轉,就有行隂。作夢時意識心在夢裡活動,那就還有受想行識四隂的存在。
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都有受、想、行,如眼識的受、想、行,耳識的受、想、行等等都要一一觀行其虛妄性,還有六識的了別性也要觀行其虛妄性、生滅性、變異性、無自主性、不自在性、空性,最後才能証得五隂色受想行識非我,但是又不異我。受分爲領受和感受,感受又有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想,是執取、取相和了知;行,是運動、運轉、運行、運作,不寂止的意思,了別是分別。這些地方,都要一一觀行其生滅變異無常性。
九、經常思惟色受想行識的功能作用,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幻化不定(其實都是從如來藏當中而來,都是如來藏出生和賦予的)。慢慢就能深刻的認識到,不能自我操控的法,就是不自在的,不可能有真實性;既然沒有真實性,那也沒有實質的所謂的我性,不自在的法不可能有我性,不可能是我。
這些觀念要慢慢形成,到一定程度就能斷我見,並且也能快速的斷除我執煩惱,從而身心都能得自在。我們之所以難於斷除我見,就是因爲過去無量劫以來的不如理的觀念深深的置於心中,不能輕易轉變過來。觀念不轉變,我見就不能斷除。轉變觀念,是我們修行的最重要内容,舊的思想觀念一旦轉變,就能容易顛覆從前的邪見妄想,從而樹立正確的知見,獲得大智慧,五隂身心就能得到解脫。
十、斷我見証小乘初果時,同時斷三縛結,三惡道業消滅,未來永不下三惡道,這是斷我見最初所得的自身利益。如何斷我見呢?世尊在《襍阿含經》中已經爲衆生宣說得很清楚,讓我們觀察五隂的虛妄性、無常性、空性、變易性、苦性、無我性,五隂一個一個的觀察思惟其體性,這就叫作觀行。觀行需要有相當好的定力,要修好三十七道品,觀行才能有所成就,十八界也要一一界觀行其虛妄性、生滅、無常、變異性,最後確認五隂十八界都不是真實的我,也不屬於我所擁有的,内心真的確認這一點,就斷了我見。
從此以後,内心深處不再認五隂爲真實的自己,這樣就把綑綁自己生死流轉的三縛結我見、戒禁取見、疑見也斷了,從此不再下三惡道。要修到這個目標,需要把世尊在阿含經中講的四聖諦法義修學通透,定力好了再一一觀行,這是斷我見的大概路子。其中八正道必須要做到,所有的身口意行爲都要符合八正道,才能修行成就,成爲一個衆生矚目的賢人。
十一、有識心,就有五隂的受想行識,觀行五隂虛妄非我性,把色身的虛妄性和識心的虛妄性都觀行出來,非常肯定認可了,就能斷我見証果。福德等因緣具足,在任何一個法上都可以觀行思惟,可以斷除我見,也可以觀行証得第八識,就看福德、定力、智慧和因緣時節了。斷我見証果分不同的層次,明心開悟也分很多層次,有住位的悟,有回向位的悟,有初地菩薩的悟,有幾地菩薩的悟,有佛地的悟。每個人悟的層次和深度都不一樣,其所得智慧差別就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