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二乘解脫 更新時間: 2025-01-30 18:18:25 閲讀: 387

第三章 五蘊觀行的第一部分

第二節 觀行識心斷除我見

五隂就是色隂、受隂、想隂、行隂、識隂。色隂就是色身的功能作用,受想行識四隂就是六識的功能作用,合起來就是五隂,而色隂也離不開六識的作用。

一、觀行六識三種受的無我

受隂就是六識的感受,包括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三種感受。眼識有受,耳識有受,鼻識有受,舌識有受,身識有受,意識有受,六識都有受。比如說眼睛看一個色相,看佛像也好,看鮮花也好,不管看什麽色相,眼識都有受,光線是否暗淡和刺眼,色塵看著舒服等等,意識心也有受,舒服不舒服,喜歡和不喜歡,或者是捨受。眼睛看見太陽光時,眼識就有感受,感受到太刺眼了,就要躲避,或者感受到比較溫和舒適,就喜歡和貪愛,這就是眼識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捨受。看佛像時,眼識喜歡看佛像的色彩光澤,歡喜看佛像的形態,意識心分別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會生起崇敬喜悅的感受。

苦受就是不喜歡的受,内心感到苦惱的受,樂受就是喜歡舒服的感受,不苦不樂受就是淡淡的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不喜歡的受,是不在意的一種心境,是一種捨受,這就是眼看色時的受。受隂以意識心的感受爲主,因爲意識心了別的内容比較寬廣、細膩、深邃,内涵比較豐富,所以意識心的受容易觀察出來。眼見色時的感受是因緣所生法,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因此就是虛妄的、不真實的、幻化的,而生滅變異無常的就是苦的,苦的就不是我,因此受隂不是我。

耳聽聲音的時候有受,耳識心或者覺得特別刺耳,而感到苦受,之後就想躲避;或者覺得特別柔和,就生起喜樂貪愛,這是樂受。在聽聲音的時候意識心也有受,覺得聲音吵閙時就生起苦受,或者覺得柔和就生起樂受,或者覺得聲音沒有什麽特殊意義,就生起不苦不樂受。意識心如果覺得聲音内涵不雅或者帶有攻擊性,就生起苦受,不喜歡聽;如果是贊美的語言,感興趣的内容,柔和的音樂,就生起樂受,喜歡聆聽。

意識心也分爲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耳識心也分爲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對於喜歡的就生起樂受,對於不喜歡的就生起苦受,或者是離於苦樂兩邊的捨受。有些時候聽聲音覺得無所謂,不覺得喜歡或不喜歡,聽也行不聽也行,怎麽都可以,聽和不聽一樣,這就是不苦不樂的捨受,這是耳聽聲音時的感受。

觀行受隂虛妄時,就要觀察這個感受是什麽因緣聚合而來的,因緣聚合而出現的就是虛幻的。有了聲音,有了耳根,有了耳識,有第八識,有意根,有種子,這些因緣聚合時才能聽到聲音,才能生起感受。因此識心對於聲音的任何感受都是虛幻的,所有的感受都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因緣所生的法就是空的,所以受隂不是我。這些感受,觀到最後都是苦受,苦的就不是我,因此受隂非我。

鼻嗅香的時候鼻識心和意識心都有感受,感受苦,感受樂,感受不苦不樂。比如聞到香氣的時候,覺得比較好聞,心裡就生起喜心,這裡有意識心的樂受,也有鼻識心的樂受。如果覺得氣味難聞,就生出厭惡的苦受,這裡有意識心的苦受,也有鼻識心的苦受。如果氣味是中性的,既不香也不臭,心裡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不喜歡,感覺無所謂,這就是不苦不樂的捨受。

這是鼻嗅香時的感受,有苦樂憂喜捨五種受,或者說是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察鼻嗅香時受隂的虛妄,就要觀察這個受隂是如何産生的,産生的前提條件和因緣都是什麽。既然鼻嗅香時的感受是在各種因緣條件下産生出來的,受隂就不是本來而有的,是生滅變異無常的,是虛妄的,也就是苦的,因此受隂不是我。

舌嘗味時有受,能産生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口腔裡有食物和沒有食物時都有受,沒有食物時口腔裡的味道通常是淡的,我們已經比較習慣了,不覺得怎樣,談不到喜歡和不喜歡,這是不苦不樂的捨受。當我們上火時,感覺口腔裡有種苦味,這個苦味舌識心不喜歡,意識心也不喜歡,這就是苦受。打坐時津液流到口腔中,舌識喜歡口中津液的甜味,意識也喜歡,二者都有樂受。

在品嘗某種飲食的時候,舌識與意識對於喜歡的飲食就生起樂受,對不喜歡的飲食就生起苦受,對於飲食談不上喜歡與不喜歡,這是捨受。修行人不貪味塵,對於飲食常常生起的是一種捨受,不在意味塵的好壞,能吃飽就行,這是修行人的一種心態。不管味道如何,什麽都無所謂,不挑剔,不挑揀,既不喜歡也不厭惡,這是修行人的捨受。這些感受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生滅變異無常虛幻的,都是苦的,苦的非我,因此受隂非我。

身覺觸時有三種受,身識與意識都有感受。比如走路,感覺累和疲乏,身體中的各種感受是舒適還是不舒適,是溫暖還是不溫暖,是熱還是冷,是渴還是餓,身識和意識都能了知,因此就生起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捨受。修行人對一切感受都不太在意,這個身體怎麽樣都可以,累了也可以,冷了也可以,熱了也可以,餓了也可以,渴了也可以,各種狀況都可以忍受,覺得無所謂,這就是修行人的捨受心境。這些感受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生滅變異無常的,都是虛幻的,都是苦的,苦的就不是我,因此受隂非我。

再有就是獨頭意識的受,在散位獨頭意識裡,意識在思慮回憶時,就能生起苦受、樂受和捨受。在夢中作各種夢,也能生起各種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覺受。在定中,有些定境現前時意識心覺察到了,就生起覺受,但這個覺受多數是愉悅的舒適的輕安的樂受,四禪以上是捨受,欲界定當中也有一些苦受。這些感受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生滅幻化不實的,是無常的空的。雖然有樂受,但樂受過去就覺得苦,所以一切受都是苦受,因此受蘊非我。

二、如何對治覺受

受隂,當你觸六塵境界,對境界有了了知性,知道是甜的,知道是痛的,知道是景色,知道是氣味,知道是聲音,之後就會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感受,這時受隂才出現。六識對六塵作意,之後觸,之後領受領納,之後想、了別、知,之後感受受隂,之後思,抉擇決定,行隂造作。

在日常生活中,仔細檢查自己的各種覺受,檢查自己在貪愛著什麽,對什麽事情在意,對什麽事情花費心思和精力。檢查出來以後,就要分析這是什麽心理,有什麽意義,結果是什麽。然後想辦法對治自己的貪愛和覺受。經常這樣做,就會掃除修行上的障礙,道業進步就快了。

三、觀行想隂無我

想隂,想是心上生起相,了知這個相,執取這個相,進而生起名言覺觀。比如看著眼前的牆壁,就知道這是牆壁,眼識和意識執取了牆壁這個相,生起了有關牆壁的語言文字和想法看法,這個就叫作想。了知、覺觀等等的心理活動和功能作用,就叫作想隂。

想在什麽時候出現呢?想隂是六想身,在六根觸六塵的時候都有想隂的現起。眼看色的時候有想,比如眼睛看到佛像就了知是佛像,取著爲佛像,又生起有關佛像的語言文字。這種了知,有眼識的了知,有意識心的了知。眼見色時的想隂和了知性,是依賴各種因緣出生的,缺少一個緣就不能出生,滅了一個緣,了知性也就滅去。想隂是生滅變異無常的,是虛幻的,是苦的,因此想隂非我。

聽聲音的時候有想,心裡了知聲音,執取聲音的相,生起有關聲音的名言,想隂就出現了。這是什麽聲音,這個聲音是什麽意思,什麽内涵,是好是壞,知道聲音對自己對周圍有什麽利害關聯,這些都屬於想隂的範疇。觀察想隂的出生過程,就知道聽聲音時的想隂也是因緣所生法,是依靠某些因緣才能生起的,因緣不具足,想隂不會出現,因緣滅去,想隂也隨之而滅。因此想隂是生滅變異無常的,也是虛妄的、苦的,想隂就是非我的。

鼻嗅香時有想,鼻識和意識同時了知香塵,又取了香塵的名言概念,對香塵有了覺觀思惟。鼻識直接感知香臭味是否刺鼻,意識了別了香塵的内涵,知道是哪種物體散發出來的,對身體有什麽影響。這個知就是執取,執取了香塵的相,執取了香味的名相。繼而又有後續的覺觀和思惟,生出各種想法看法和知見,這就是鼻嗅香時的想隂。這個想隂要依賴各種緣,由如來藏出生,是因緣所生法,是不實在法,生滅變異的無常法就是空的,空的就是苦,因此想隂非我。

舌嘗味時的想隂,舌嘗味時舌識意識知道是酸味還是甜味,是苦味還是辣味。知道以後,執取這種味塵的名相,繼而有名言分別,覺觀思惟,各種心行就出現了,這些都屬於想。此即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即是空,因而想隂非我。

再一個身覺觸的時候有想,對身體的各種覺受的了知,就是想。比如知道現在是餓的狀態還是飽的狀態,知道現在是疲乏的狀態還是舒服的狀態,知道了腳底走路與地接觸時腳的感覺等等的想,繼而名言覺觀思惟,一連串的思想活動都現起。這些思想活動都是因緣所生,因而是生滅變異無常的,是虛幻的,是空的,也是苦的,因此想隂不是我。

還有就是意識心自己單獨的想,比如回憶、計劃、打算、妄想、思考問題、觀察事理等等,這都屬於意識心的想,進而生起名言覺觀,安立名相。這個獨頭意識的想是依第八識、意根、法塵等各種因緣而生起,因此是虛妄無常變異法,是苦的、空的、無我的。

四、如何觀行想蘊不真實

想本身是生滅無常的,讓你一直想下去,根本做不到,讓想的内容不轉換,一直想一件事,也做不到。意識無論怎樣想,這件事意根一旦覺得不重要,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意識就要做別的事情,就沒有心思再想了。晚上想得睡不著覺,那都是意根放不下事情,促使意識思來想去,意根一旦心空放開事情,意識馬上滅去,睡著了。

生滅變異的想,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來時無蹤,去時無影。哪裡見想是我?當思緒萬千的時候,追蹤思想念頭,始終找不到蹤跡,正當思想時,念頭也空。何爲念頭?何爲思想?念的人事在哪裡?想的事理在何方?思的識心是什麽?抓不住,了無所得,空空如也。生滅無常法,沒辦法說得清,執著又執著不了,回頭再找,毫無蹤跡。

昨夜枯枝風雨襲,今朝霧露斜陽照;前世念念故人情,今生相忘成陌路。有何可想?

五、行隂的觀行

行隂,行是指六識身口意的種種運轉施爲活動,六識造作的各種功能作用。其實也包括第七識的運行活動,因爲第七識本身的運行活動也能遮蔽自心,隂蓋第八識的功能作用。行就是在運行、運轉、運動,凡是動的,在造作中的,在起各種作用的,在變化的,都屬於行隂所攝。

身行指身體内外的一系列活動,身體外表的活動他人能發現,内在的活動他人不容易發現。外表的活動包括行住坐臥、迎來送往、屈伸頫仰等等肢體的運轉施爲活動;内在的活動包括呼吸,血液循環,心臟脈搏的跳動,細胞的新陳代謝等等。口行包括語言、聲音、文字的表達,内心的各種覺觀等等,包括有意義的和無意義的語言音聲,有貪嗔癡性和無貪嗔癡性的語言音聲。意行就是意識内心的各種思想活動,包括有意義的思考活動和無意義的襍思亂想等,包括有貪嗔癡性和無貪嗔癡性的心理活動和心所法。

行隂具體表現爲六識的思心所的運行,生起的思量和抉擇活動。六識所有心所法的運行都屬於行隂,眼見色的時候,眼識種子一個一個輸送出來以後,眼識的心所法就開始運行。一個心所法一個心所法輪流運行,眼識就有了別分別活動,這屬於眼識的行。

耳識的行,聽聲音時,耳識種子一個一個的生出來,心所法不斷地運行,作意以後,又觸,又受,又想,又思,生起各種思量和抉擇,耳識就能不斷地進行了別分別的活動。鼻嗅香時,鼻識也有行隂,鼻識一個識種一個識種輸送出來,鼻識一直在進行了別活動,心所法不斷的運行。舌識的行隂,品嘗味道的時候,舌識一個識種子一個識種子的生出來,舌識的心所法一直在不斷運行,生起思量和抉擇,不斷進行了別味塵的活動。

身識的行隂包括識種子的輸出,心所法的運行,身識一直在了別各種觸塵,生起思量和抉擇。意識心的行隂,包括識種子的輸出,心所法的運行,意識本身不斷進行的了別識別活動。構成這些活動的是識種子的運行,因此不管是什麽樣的活動,都是生滅虛妄的,都非我。

六、觀行識隂的虛妄

識隂就是六個識的識別性、了別性,比如眼識見色的功能,就是眼識對色塵的了別、分別作用,就是眼識的識隂。六識對六塵萬法的分別功能作用,了知六塵的功能作用,叫作識隂,分別六塵的整個過程就是識隂的運行過程。

産生六識分別的前提條件是:第一,必須有六根的存在,而且六根要正常,沒有損傷和異常;第二,必須有内六塵的存在;第三,意根必須作意於六塵,想了知六塵。這時六根與六塵相觸,第八識就出生六識,六識出生的同時,五遍行心所法就在這六塵上開始運行。

實際上,六識在剛要出生之時的種子位,就已經作意於六塵境界了,然後六識才生出來觸六塵,最後思心所就能確定六塵境界,生起決定心。當生起最後的決定之後,六識對當下六塵境界的了別就結束,注意力就轉移到其它六塵境界上,繼續進行分別了別活動。如果六識同時了別多個目標,注意力分散,六識不能專注,定力就不會出現。這樣六識的了別慧不足,了別性弱,了知的不清楚,就容易出錯。除非是定力強,訓練有素的人可以一心多用,一心多能,因此訓練六識的專注力就能産生智慧。

六識及第七識,都是第八識輸送的識種子所生出來的,這些識種子一個一個輸送出來,就形成六七識心,六七識心形成的同時就開始運作,起了別分別的作用,能了知一切境界。識心也是識種子刹那刹那生滅所生出的識,就像水流,一滴水一滴水形成了水流。水流比如是識流六七識,一滴水一滴水比如是識種子,也可以把識種子比喻成電子,電子無形無相,我們看不見,但電牐一打開,電子就一個一個輸送出來,前後排序出來,就形成了電流。電流一通過燈泡,燈就發亮,電子的功能作用就顯現出來。

這些識種子由第八識一個一個輸送出來就形成了識流,六識就出現了,就有了分別六塵的功能作用。識種子一個生了滅去,回到第八識中,下一個又生了滅去又回到第八識中,連續不斷的生滅形成了六識,心所法配合著就有了了別性。六識的了別實質是斷續的了別,只因流轉的太快,我們發現不了其中的斷滅現象。

就像電子,一個電子生了滅去,又一個電子生了滅去,這樣連續不斷就形成了電流。電流表面看起來好像是連續的,實際上是斷續的,只是生滅的太快,我們發現不了其中的斷滅現象。但是電流變弱的現象還是能發現的,當電子的輸出有點緩慢時,電子的數量就減少了一些,電流就發生了變化。

水流也如是,水滴輸出來的數量少了或是水流分流,或輸送的速度變慢,水流就減弱,流速就減慢。同理,如果六識對不同的六塵境界都要作意都要觸,識的分別性就減弱,就像水被分流,水流的勢力就減弱一樣。識種子分流以後,識別的勢力就減弱,了別性就弱,智慧就劣。我們修行禪定,就是要讓六識專注於一個境界,作意於一處,只觸一處,這樣識不分流,勢力就強大,分別性就強,智慧就高。

我們要觀行六識的虛妄,繼而斷除識心的我見,就要思惟識心的虛妄性、無常性和識種的刹那生滅性。要觀行識心的虛妄無常,就要觀六識心的無常。識種子形成的識,就像是水滴形成的水流,水滴快速地不斷流出,循環流注,形成了連續不斷的水流,如果認爲有真實的水流存在,就是一種錯覺,就被水流的假相給矇騙了。識種子一個一個快速地流注出來形成了識,認爲有連續不斷的識心分別,實際上也是一種錯覺,深思此理,就能斷除識心爲我的邪見。

觀行識心的刹那刹那生滅性,形成了好像連續不斷的分別了別的作用,識心的這種分別了別的作用是不是虛妄的呢?當然都是幻化不實的,沒有真實的分別性。識心以及識心的分別功能作用,說斷滅就斷滅,是生滅變異無常的,是虛妄的,是有因緣的。有因有緣,識就出生,因緣滅去,識種就不再出生,識就消失,因此六識不是真實的我。

第八識如果不流注識種子,六識就沒有了別作用,就會出現有眼不見色,有耳不聽聲的現象,一切法都不能了別了。我們平時可以在六根觸六塵處,在六識了別六塵處作觀行,觀行這個能了知一切法的識心的虛妄性、生滅性、無常性、無我性。這樣就把識心是我、是真實、是永恒存在的邪知邪見斷除了,這樣就斷了識心的我見。從而就知道識心非我,識心的功能作用也非我,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我們能感受一切事物的心,了別一切事物的識心,包括這個識心所造的身口意行都是虛妄的,無常的,空的,都是無我的。

七、識心爲什麽無常

第一,識心是念念遷流不住,刹那刹那生滅的,由識的種子形成。比如電流是由一個電子一個電子相續不斷的生滅流轉,形成了一種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就是電流,有産生光和發光的功能作用。識心也是如此,一個種子一個種子流出來,就形成了識心流,第一個種子流出來滅掉,第二個種子在同一個位置流出來又滅掉,第三個種子流出來再滅掉,這樣形成了識流,就有識的分別性。第一個識種子出來,觸六塵,不能分別清楚;第二個識種子出來接著分別,還不能分別清楚,第三個種子出來,稍微能分別清楚,種子流出來越多,就分別的越清楚。

這些種子存在第八識中,由第八識輸送出來。眼見色時,剛開始看不太清楚,看一會才能看明白,六識的分別都是如此。佛說一彈指頃有八萬一千個生滅種子流注出來,一個生了滅去,又一個接著生了滅去,這樣連續不斷就形成一種種子流,識心才能分別一切法。所以說識心是刹那生滅的,是無常的,無常的就不是我。

第二,識心在五種情況下能夠滅掉:睡著無夢時,昏迷時,死亡時,入無想定時,入滅盡定時,在這五種情況下沒有見聞覺知性,沒有識心的分別。既然識心是能滅的,就是無常的、變異的,是苦的,因此不是我。

第三,識心是從無到有,不是本來就存在的。當六根觸六塵時,是第八識産生了六識然後分別六塵。既然識心是被出生的,不是本來而有的,那就是虛妄的、無常的、苦的、變異的、不是我,沒有我性。

第四,衆生的識心總是變化不定,剛才還是很喜歡的東西一會兒就厭惡了,剛才還認爲很得意的想法一會兒就改變了,剛才訂好的計劃一會兒就取消了。心念總是變化不停,想法總是不斷地改變。一個妄想生了又滅,後念否定前念,說出去的諾言很難實現,喜怒哀樂無常,計劃打算常變。自己都抓不住自己的心,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麽,究竟要怎樣,別人就更摸不清他的心思了。這個心越觀察越覺得無常不可靠,因此識心不真實,不是真實可靠、可依賴的我。這樣識心虛妄的觀行就完成了,意根再三昧中認可這個理,就算斷了識心爲我的邪見。

八、識隂的觀行

觀行五隂受想行識中的識隂,要觀行識種子生成七個識的功能作用,以六個識的功能作用爲主。受想行識的識種子輸出來以後形成了六識,然後才有六個識的種種功能作用。六識生出來以後,就有了受覺,然後有識覺的分別作用,又有行覺,有受隂、想隂、行隂、識隂的所有功能作用,具體都有哪些功能作用自己要一一仔細的觀察清楚,不要錯過一個。要知道識種子生出來以後,識心就有這些作用,這個很重要,觀察清楚,大小乘都能証悟。

識隂當中主要觀察受的虛妄性,五隂還是以受隂爲主,衆生都把自己的覺受當成真實,以覺受爲中心而展開五隂身口意活動。觀察這個受覺如何是不真實的、生滅的、空的、苦的、不是我的。然後再往下觀察想隂和行隂,想隂就是執取、取相,心上取相,了別分別,或者是種種的思想思惟。行隂,有識就有行,因爲識必然要運行,識運行了以後才有受、想,才有分別的功能作用,把識種子形成識這個内容觀察清楚了,大小乘法都在這上証,將來証悟的智慧會非常深,開悟一下子就悟到唯識上了,這個悟就比禪宗的悟要深透得多,悟到識上了,智慧就非常深,將來就能很快具備唯識種智。

九、凡是生滅變異的都不可能是我

識種子生出來,才有五隂的功能作用,沒有生出來就沒有五隂的功能作用,那麽這個五隂的一切功能作用是真實的嗎?是我嗎?我是這樣被限定死了,被主宰的嗎?我是生生滅滅不定的嗎?這樣不可把捉的五隂功能作用,能是真實的我嗎?吃飯才能活著,不吃飯就會餓死的五隂,能是我嗎?有空氣才能維持生命活動,沒有空氣生命就會停止活動的五隂能是我嗎?補充氣血就能行走坐臥,沒有氣血就僵硬如柴的五隂,被各種因緣條件限定得死死的五隂能是我嗎?這樣不自在不自主的五隂身有何可貪愛寶愛的呢?

色身裡四大種子刹那刹那都在生滅變異,身體裡的細胞刹那都在更新代謝,在短時間内細胞組織就更新完畢,身體裡的血液就會全部更新換代,不再是先前的血液了。内臟器官在一段時間内也會全部更新,乃至於全身的組織器官以及肌肉筋腱組織等等也要全部更新變異,最後身體裡的骨骼也要全部更新,整個身體從裡到外從上到下,全部改變,不再是從前的身體。所以我們的相貌總是在改變,到一定年齡階段,其外貌與年輕時大相徑庭,甚至看不出有相同之處。所有人都與孩童時完全不同,其中經過重大病患的人,其外貌與健康都可能要完全不同,看不出是同一個人。這樣的身體怎麽能是自己,怎麽能是他人?

那麽仔細思維觀行時,有智慧之人,不會認這樣的身體爲真實爲自己,不會再固執的認爲這就是我,而執著不已貪愛不已。很多人明明都知道,這樣的身體根本把捉不定,根本控制不了,那爲什麽不把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我們能稍微把捉得了,能存入種子後世仍然能得到受用的精神領域,盡量提高自己的般若智慧呢?

十、阿賴耶識不屬於識隂

佛在《襍阿含經》中說,五隂十八界叫作衆生,這個衆生是苦空無常的,不是真實的我。証得四聖諦理証得五隂苦空無常無我就斷我見,得一分解脫的功德受用。要証得無我,只有把這五隂的功德作用再甚深禪定中否定了,不把這個五隂作用當成真實的,不當作是我和我的,就斷我見,三惡道業就同時消滅了。

阿含經裡所說的識隂,就是六個識的功能作用,是生滅變異的,不是指阿賴耶識。識隂的隂即是指遮障作用,遮障七識心,只認六識的功德而不知都是阿賴耶識的功德作用。而阿賴耶識不遮障自心,所以不歸於識隂。因外道們都不知道自己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心,而把識隂當作真實的我,不承認有真實的法身佛如來藏阿賴耶識,所以就不能免除生死輪回苦。

識隂本身有識別的功能,識隂的受想行識功能也叫四隂,四隂加上色隂叫五隂。色隂,即是色身從母胎一直到老死這個階段的身體;受隂就是能感受六塵境界苦樂憂喜捨的受,遮障著七識心認識真相;想隂就是了別、取相、執取,在心上取相作了別,例如名字、概念等分別,然後心生取著,這就是想隂,遮障著七識心認識實相;行隂,行就是動的意思,不斷的生滅變異流轉造作就是動,就是行,也遮障著七識心認識真理。

總而言之,識隂是六識的功能作用,六識是生滅的,識隂一定是生滅的。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的,祂不屬於識隂,雖然祂也叫識,但祂的識別性和六識的識別性是完全不同的,二者不能混淆。

十一、以受爲我的表現

在各種我見當中,以受隂爲我的人是最多的,很多人注重受隂,爲了覺受而造業,爲了面子活受罪,就是爲了識心的覺受而讓色身受苦。歷史上爲了留名而死的大有人在,叫作名垂千古,爲了義氣而死,爲了面子而死,爲了虛榮而死,爲了名譽而死,爲了……而死,都是我見深重的人。這些人都以識心爲我,執著識心比執著色身還要嚴重。我執斷盡的時候,對識心覺受的執著性才能斷盡,但是習氣偶爾還會現起。

因爲衆生以受隂爲我,執著受隂,爲了内心的感受,生起貪愛和嗔恚,而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如果不以受隂爲我,不執著受隂,不貪著適意的感受,不厭逆不適的感受,就不會生起貪愛和嗔恚,也就不會造下惡業而不自知。娑婆世界衆生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貪欲嗔恚愚癡,欲界人間最普遍的煩惱就是貪欲。盡管修學了佛法,懂得一些因果,知道貪欲是沉淪生死的禍根,可是因爲業障深重,還是無法降伏貪欲,不管在家還是出家,一切煩惱的降伏都是太難太難。因爲在無量劫的生死熏染中,習氣根深蒂固,很難撼動。

十二、定中的意識心也是生滅法

佛法中最基礎的小乘佛法,是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理,觀察五隂之苦患,明五隂苦之集諦,知五隂苦之滅諦,修滅五隂苦之道諦。然後一一觀行五隂的苦空無常無我性,内心深處真認可了,才能斷我見証初果,三惡道的業從此消滅。依照佛的教理用智慧作觀行,其中也不離戒律的修行,不離禪定的修行以及福德因緣。

觀行時主要是識隂的虛妄不容易觀行,尤其是意識心太深細,也很廣泛,若能把意識心的功能作用都觀行到,然後一一都否定掉,証得這些識心作用的虛妄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能對六識心的體性作深細的了知,然後把識心的所有作用處在禪定中都觀行到,就能有把握把我見斷徹底。

意識心的境界很廣泛,一般修行人容易知道散亂和起煩惱的意識是生滅虛妄的,往往不知道意識入定後變得深細和清淨,不起妄想,沒有念頭時,仍然是生滅虛妄的意識,不是真實的我。此是意識定境,非是不變的真心境界。既然是境界,境界就是法塵境,法塵境是意識心所分別的對象,知道自己進入定境了,這個知定境的是意識心,是生滅法,不是我,不是真實的。因爲出定以後就沒有定境,念頭又産生出來,這樣有變化有生滅的法,就是虛妄法,不是真實的不變異法。

六祖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真心永遠在定中,沒有出定也沒有入定,沒有增減變化。佛在《楞嚴經》中也說過:内守悠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佛說的就是這種入定的情況,祂老人家早已料到後世衆生難以識別真假,尤其是末法時期,衆生福薄,邪見熾盛,不能認清和辨別真偽,世尊特在楞嚴經中專門提示,以警示後人。只有認清定中的意識境界也是虛妄,我見才能斷盡。如果認爲定中的意識爲不生不滅真心,大小乘的果位都不能証得,仍然是執生滅的識心爲我的凡夫。

十三、意識生滅變異的運行沒有自主性

問:意識了別法塵後會滅去嗎?白天法塵不斷變化,起起滅滅,意識沒有睡眠的情況下,是否只是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依法塵不斷轉換,只有睡眠無夢時才滅去?

答:意識了別一個法塵,運行完這個内容,就會在這個法塵上消失,隨著意根的指揮,會在另外一個、二個法塵上出生和了別運行,然後再滅去,在另外之處再生起。意識就是這樣隨著意根的攀緣,不斷的生生滅滅,沒有一絲自主性。所以意識太虛妄不實了,根本不是我和我所,不能再認這樣的意識爲我了。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