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2月18日

第二節  三十七道品

小乘斷我見的觀行,是思惟五蘊的苦性、空性、無常性和無我性,思惟一切法的生住異滅性,思惟色身的無常性以及各種覺受的無常性、思想觀念的無常性、身口意行爲造作的無常性、所有心識活動的無常性。思惟宇宙器世間的無常性,生活環境的無常性,與我們周遭的一切人事物理的無常性。觀察出這一切法的無常性之後,再思惟這些法的空性、苦性和變異性,無常、苦、空、變異的法就是非我無我的。

觀行成就的前提條件是:心性應該有所降伏,凡夫的心性應該減少減淡,多多少少與賢聖人的心性有所相應,應修的福德也具足了,持戒也滿足了,忍辱與精進度也夠了。禪定達到未到地定,在智慧方面,五蘊十八界之理都能理解明了。這些基礎條件都具備了,就與賢人接近,因緣到了就能成爲斷我見的初果人。

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無我性並不很難,難在我們的三十七個助道品沒有修出來,証道的基礎沒有打好,所有的觀行就顯得很吃力。如果三十七道品的基礎打好了,稍加觀行,就能確認五蘊的虛妄、不實、無我性。現在的學佛人比較浮躁,大多只在聽聞佛法這個關節上用功,其它的基礎佛法修行都不重視,所以很難實証佛法,修行的時間就要拉長,道業進步得很緩慢。

一、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一心精進修行四念處,就能斷諸懈怠,使得已生惡得以斷除,未生惡能不生;已生善得以生長,未生善能令其生,積極地斷惡修善。

五根:根是能生長之義,有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能生長出五種力量,才能破除無明黑暗。

五力:信力破迷信、精進力破懈怠、念力破邪惡、定力破散亂、慧力破無明。因五根的增長,就能獲得力量,心不爲憤怒所壞所執持,能治五種障礙。

七覺支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八正道:正見、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正思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神足)、精進如意足(勤神足)、定如意足(心神足)及慧如意足(觀神足)。因爲修行的定力不足,不能使心如意遂願,就需要修習禪定,以達到攝心的目的,使定慧等持,精力充沛,所願皆得滿足。四神足,是四種能夠滿足自心願望的神通妙用。足是依賴依止依靠的意思,如意是指凡事隨心所欲、滿願的意思。

欲如意足,欲是希求或希望的意思,由於心對佛法修行有希求願望的緣故,對於法生起決定心,引發定力,定慧增長,發起神通妙用。勤如意足,勤是精進努力的意思,由於對佛法精進努力修行,對於法生起決定心,定慧增長,引發神通妙用。念如意足,心心念念都在所修的法上,就有了心念力,由於心念力的緣故,對於法生起決定心,定慧增長,引發神通妙用。

觀如意足,觀是觀行思惟的意思;由於思惟的緣故,生起對於法的決定心,定慧增長,引發神通妙用。衆生由於這四種修行用功方法而生起定力,使得所願皆能滿足,稱心如意。從這裡來看,學佛修行不修定力,心就不能得自在,智慧不能生起,在佛法修証上的願望就不能得到滿足,沒有定,佛法就不能成就。

三十七道品修完以後,觀行思惟五蘊之法就能斷我見,觀行斷了我見以後就是小乘的初果,同時三縛結也隨即斷除,這樣三惡道的生死結縛解開,三惡道的業消滅,未來永不下三惡道。

二、如何斷我見?

世尊在《襍阿含經》中讓我們觀察五藴的虛妄性、無常性、變異性、苦性、空性、無我性,五蘊中一個蘊一個蘊的觀察思惟,這就叫作觀行。觀行需要有相當的定力,三十七道品修完時,觀行才能得力有成效。十八界也要一界一界的觀行其虛妄、生滅、無常、變異性,最後確認五蘊十八界都不是真實的我,也不屬於我所擁有,内心真的確認了這一點,身心都處於三昧中,就斷我見了。

從此以後,内心深處不再認五蘊爲真實的自己,這樣就把將自己綑綁在生死流轉中的三縛結我見、戒禁取見、疑見也斷了,未來不再下三惡道。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把世尊在《阿含經》中講的四聖諦理學通,定力具足時再去一一觀行,這是斷我見的大致用功方向。三十七道品一定要修好,八正道也必須修好,所有的身口意行爲都要符合八正道,觀行才能成就,從而成爲初果人。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