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2月15日

第三節  斷我見的前提條件

一、証果的前提條件

聖弟子要如實觀察五隂,觀察五隂的無常性、苦性、變異性、非我性,就能証得五隂無我、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的真理。証得五隂的空性,証得初果的前提條件,必須修完三十七個助道之法,只有圓滿修道的條件,觀行才能成功。那些助道的法沒有修或者沒有修完,是不能觀行出五隂無我的,也就不能証果。所以要先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次第大略如下:由最初的五根信根開始起修,五根增長具足五力,之後進入八正道中,發起思惟修,修習七覺支,在念覺支中修習四念處觀,得善法味,起四正勤,最後結果經過勤苦修習得四神足之果樂,心得自在解脫。

三十七道品中每一品,不僅意識要修習和獲得,同時也熏習意根,意根也要修習三十七道品,並且要完滿具足,獲得每一道品,成就四神足。

意識的念力薰修意根,使得意根念力具足,信成就。每一法最初由意識薰修引導,由意根具足,就是實証,修行則成就。証得身心不是實有的時候,才能得解脫,認爲身心不是實有,不能得解脫。認爲與証得之間距離,可遠可近,完全在當人的修持程度。沒有修持,其差距可能要很多劫。

二、觀行所需要的條件是具足三十七道品

斷我見証小乘初果時,同時斷三縛結,三惡道業消滅,未來永不下三惡道,這是斷我見最初所得的自身利益。如何斷我見呢?世尊在《襍阿含經》中已經爲衆生宣說得很清楚,讓我們觀察五隂的虛妄性、無常性、空性、變異性、苦性、無我性,五隂一個一個的觀察思惟其體性,這就叫作觀行。觀行需要有相當好的定力,要修好三十七道品,觀行才能有所成就,十八界也要一一界觀行其虛妄性、生滅、無常、變異性,最後確認五隂十八界都不是真實的我,也不屬於我所擁有的,内心真的確認這一點,就斷了我見。從此以後,内心深處不再認五隂爲真實的自己,這樣就把綑綁自己生死流轉的三縛結我見、戒禁取見、疑見也斷了,從此不再下三惡道。

要修到這個目標,需要把世尊在阿含經中講的四聖諦法義修學通透,定力好了再一一觀行,這是斷我見的大概路子。其中八正道必須要做到,所有的身口意行爲都要符合八正道,才能修行成就,成爲一個衆生仰慕的聖賢人。有識心,就有五隂的受想行識,觀行五隂虛妄非我性,把色身的虛妄性和識心的虛妄性都觀行出來,非常肯定認可了,就能斷我見証果。福德等因緣具足,在任何一個法上都可以觀行思惟,可以斷除我見,也可以觀行証得第八識,就看福德、定力、智慧和因緣時節了。

三、有修行過程才能有修行的果

四聖諦、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這些内容,都是見道前所應該修行的法,大小乘所修的三十七道品大同小異,修行過程相似相像。如果沒有這些過程的熏習,而突然出現一個果,成爲聖人,這個果極其不可靠,果和結論都可以抄襲,所有的知見都可以背誦,只要多讀幾本書就可以背誦出來,也可以想象出來。

而這些過程任何人抄襲不了,每個見道証果的人必須要經歷的過程,每個人的過程因其前世根基不同,可能有一些差別。前世已經証果的人,今世這些過程也許很快就走過經歷過了,其他人則不行,都要一一實踐實証,各個關口都要通過去。大乘果位也如此。這些過程都經歷了,其身心才能轉變,証果時就有極大的解脫功德受用。沒有經歷這些過程的人,其所得果,猶如空中花,只可訢賞,沒有實用價值,沒有解脫功德受用,塑料果就是如此,只能擺著觀賞,不能飽腹。

所謂的實修,就是大小乘的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内容,離開這些具體又具體的修行内容,就不是實修,只有結論沒有過程的修行都不是實修,只學理論也不是實修。理論可以學到幾地菩薩的理論,即使明白那些理,與實際証得還差一個無量劫兩個無量劫的時間,一二個無量劫以後的理論現在就學習,還以爲自己掌握了,就斷定自己是聖人了。前邊的路都不需要走,實際的修行過程都不需要經歷和實踐,那這樣的修行就是夢幻泡影,只得空花,結個空果。

四、心行符合八正道才能証果

四聖諦法,苦集滅道也分爲内法和外法,修道諦中的八正道,也分爲内法和外法。八正道修完,小乘三十七道品修完,斷我見的條件才能滿足,之後才能証果。如果心行不符合八正道,那麽就不足以爲聖賢,不能証果。八正道中有正定,分爲意識的外定法和意根的内定法。所以意根一定與定相應,定完意根,才能有正智慧生起,才能斷我見,証初果。否則全部是假果塑料果,只能看,不能用。

五、有非常實際的修行方法才是實修

佛講法,既有理論部分,更有實修部分,肯定會讓弟子修學有個入手處。因爲佛陀自己就是過來人,站在最高峰,完全有能力接引山腳下四面八方的衆生慢慢攀上山腰和山頂。修習佛所講的法,總比崇拜只有華麗高耑的理論而沒有切實可行的入手方法要好很多很多,凡是不能提供切實可行方法的人,說明自己都沒有修習成功過,自己都沒有走通那條路,隨學的人怎麽能夠走得通?

沒有實際修行的人講法,往往是指引衆生摘天上的星星,卻沒辦法給衆生架個雲梯,後邊的衆生只好可憐巴巴的翹腳仰望星空,即使再努力,離星星的距離仍然是原來那麽遠,沒辦法夠得著。有的人竟然以爲自己摘到星星了,其實那只是水裡的影子而已,並沒有得到真實的果子。如果有人只講理論,沒有下手方法,應該警惕了,不要白白的空耗自己的寶貴時間。

真真實實的下手修行,只要從一個法門証得三昧,其它任何一種三昧都能很容易切入。因爲三昧是相通的,方法是相通的,用一個方法入進去,其它方法也就掌握了。怕只怕大家不能下決心找到一個方法實際去用功,不肯吃苦,不肯花費精力。如果各個方法都去試,卻如蜻蜓點水,淺嘗即止,那就沒有辦法修成任何一個法門。

六、四加行圓滿也是証果的前提條件

小乘証果的關鍵是七覺分的修持,七覺分已經大略講過了,具體修行還要依靠個人努力,盡量完善各種因緣條件,証果才能有一定的把握。修行的過程也是四加行的過程,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個過程,是在文字理論的基礎上,内心的加工過程。在加工過程中,内心一定會逐漸生起相應的變化,這是觀行法義逐漸與内心意根相應,意根逐漸領納領受的過程,當然首先是意識先領納領受,生起勝解,然後傳遞給意根,讓意根領納領受。意根領納領受之後,身心就會逐漸轉變,七覺分逐個出現,定覺分出現之後,才有大智慧捨去五隂身心法相,進而証法,成爲超越世間第一法的初果人。如果身心沒有變化,沒有轉變,七覺分沒有成就,不可能斷我見,不可能証果。

暖相,透過文字理論,自己親自思惟觀行,内心裡出現暖相,就好像擦出火花一樣,心裡有些認同了正確的理論,有了初步的認知,有了興趣,還想深入探討其中的内涵。

頂,對於理論的認知達到一定的程度,有一定的高度,了解和理解了五隂身心的空,達到對五隂認知的頂點。這時完全是意識的認知和勝解,還沒有達到意根,因此内心還有躁動,還不能安住在五隂空的認知上,處於可進可退階段。

在這個階段,有的人内心就會有激烈的反抗,思想躁動不安,情緒有起落變化。有的人要苦惱萬分,也許會莫名其妙的煩躁和情緒低落。過了這個階段,情緒就會恢複正常,進入下一個階段,不但意識安忍於空,意根也安忍下來。就會繼續深究探討,究竟爲什麽五隂是空的,不實的。

第三個階段是忍。忍,也就是安住,安住在空義上,忍可五隂的無常性,但還不是真正的証得。因爲証據還不充分,内心的考量還不足,無法真正確認其理,只是内心不躁動,比較安分了。也在努力尋找証據,努力現量觀察五隂身心的實質。這時身心的覺受越來越輕安,越來越歡喜,禪定越來越好,智慧越來越深細,越來越靈敏,空的念頭越來越堅固,但還不能住於捨,内心裡沒有捨覺分。

等到捨覺分成就時,捨去了内心當中的我的思想觀念,内心空空,五隂空無常的觀念已經牢固確立,証據已經充分,内心完全認同確認五隂空無我,第四個階段世第一法成就,斷除了我見,証得初果。

在觀行過程中,身心要不斷的起變化,爲什麽要起變化呢?因爲透過意識的勝解,意根對四聖諦法逐步有了一定的體認,與從前的觀念相背,逐漸顛覆從前的認知,意根發現了新大陸,就會促使身心出現相應的變化和反應。所以斷我見,証得五隂無我,一定是意根証得的。

七、持戒有助於斷我見

把色身當作我的我見,都有哪些表現?現實生活中哪些方面的熏染能增加身見?身見難斷的原因是什麽?爲什麽前世斷過身見的人,今世再遇佛法很快就能斷身見?把這些現象都找出來,然後一點點的降伏對色身的寶愛,斷身見就會快一些了。對於色身一切方面的護持,都是因爲身見的原因。對色身都有哪些方面的護持和寶愛?

如果我們了解一下出家人的戒律,就知道佛陀爲什麽會制定那麽多那麽詳細的戒律,那都是爲了降伏身見和我見而設的,有的人不懂此理,嫌戒律太約束自己而不願意受戒,如果守好佛陀制定的戒律就能得解脫。小乘的戒律也叫作別解脫戒,能守住一條,就能得一條的解脫。所以只要出家修行,將來肯定能証得四果阿羅漢,總有得解脫的一天,出家的好處有很多,最根本的就是清淨自在,趣向解脫。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很難讓人斷身見,都太講究生活享受了,活著只管舒服享受,其他一切都不理會。觀察自己的身見,從日常的吃穿住用行各方面各角度觀察,從財色名食睡各方面觀察,從見色、聞聲、覺觸、嗅香、嘗味幾方面入手觀察,發現自己特別看重這些方面,特別在意色身,特別關心照顧色身,特別講究色身的受用,那就是身見比較重,應該想辦法調伏。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