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10月03日

第七章 斷我見與意根的關係

第一節  意根的我見

意根因有我見,致使五隂衆生無始劫以來一直認賊作父,妄受生死流轉苦。認賊作父,是意根認,哪個是賊呢?六識的功能作用是賊,哪個是父呢?我和我所是父。六識的生滅無常變異性,意根沒有搞明白,就把六識的功能當作是自己的功能作用,從而執著不捨,貪執不已。怎麽辦呢?首先承認身中有個不生不滅的真心,然後觀察六識五蘊的苦空無常無我性,生滅變異性,不可得性,再觀察六根六塵的生滅無常無我性,才能滅除賊人,心中無賊了,再斷除對賊人的執著貪愛,就得解脫了。

 第二節  阿含經中所說的我見

把六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是我自己的功能作用,就是我見。執六識的見爲我自己的見,就是我見。把六識在六個窗口獲得的信息當作是我了別出來的,就是我見。把六識在六入處的受,當作是我自己的受,就是我見。把六識對六塵的思想觀念當作是我自己的,就是我見。把六識的身口意行造作當作是我自己造作的,就是我見。這個我是誰?只有意根。

佛在阿含經裡講的我見,就是意根的見,斷我見就是讓意根斷我見。那麽佛在阿含經裡說沒說意根呢?當然處處都指意根。

意根的我見實質就是法我見,把一切法都當作是我和我所,不知道都是第八識的。其中有意根的五蘊我見,就是把五蘊當作我和我所。

意根有我執和法我執,對應的就有我見和法我見。實際上法我見包括了五蘊我見,意根只有法我見,把一切法都當作是我和我所。那麽意根法我執就包括了我執,意根只有法我執,執著一切法都是我和我所,法我見法我執斷盡,無明就斷盡,就成佛。修行無非是這點事,卻折騰了三大阿僧祇劫,如果能下狠心,該斷除的一個不留,該斬斷的一個不留,那就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了,苦受就少很多很多了。

意根有我見,是因爲自心的無明,學佛修行就是要破除意根的這些無明,讓祂知道一切法都不是我的,都是第八識的,包括五蘊十八界,這樣意根就會慢慢斷除人我執和法我執,無明斷盡,成就佛道。

衆生的無明,全部是意根的無明,六識的無明由意根的無明而起,受意根的無明所熏染出來的。意根沒有無明了,就沒有我見和我執,也沒有法我見和法我執了。整個一個小我妄我,是意根,對應著一個大我真我第八識,二者和合起來,變現出世間一切法,一個是任性的有我性的,一個是隨順無我性的。修行就是修意根,無餘可修,一切法都是爲祂服務的。

明白此理,就會明白世間一切法的來龍去脈,明白修行佛道爲何而修,如何而修。心裡就會清亮亮的,無遮障。

如果誰有勇猛心,可以組成敢死隊,互相監督合作,把一切我死去。要我何用?生死的根,有我就不能得大自在,不能得大解脫。佛法整個修証過程也就是看破放下的過程,看破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放下更難更難了,全部放下,就成佛。

第三節  我與我所都屬於我見

我見難斷,因爲根深蒂固,我所見也非常難斷,因爲根深蒂固。意根把五蘊一部分功能作用當作我,就把另一部分功能作用當作我所,根深蒂固的執爲我和我所有的,習慣性的認知很難轉變。要想斷除意根這種不如理的知見,需要長期性的觀行,不斷反觀自己對五蘊的各種觀點看法,定中如理思惟。

我與我所是非一的,不同的有別的就是異。比如說認爲受蘊是我,那麽色蘊就是我的我所有的,我與我所就是異,好像斷了色蘊是我的我見,但是把色蘊當作我所的知見也是邪見,根深蒂固,我與我所見同樣是我見,都很難斷,都要斷除。斷我見之後,知見扭正,就會認爲我與我所不異,受蘊不是我,色蘊也不是我所,二者都不是我。

斷我見之前,把受蘊當作我,把色蘊當作我所,認爲受蘊在色蘊中,色蘊在受蘊中,二者互相存在,周遍其體。斷我見之後,知見扭正,認爲受蘊非我,色蘊非我所,受蘊不在色蘊中,色蘊也不在受蘊中,二者不互相存在其中,色受想行識五蘊非我故。

這個問題難思議,需要在禪定中,把問題懸在腦海中,懸在意根中,有一天就會開竅,通達其義。這個結解開,斷我見的障礙就會排除,觀行阻力就小了。

第四節  我見和我所見都要斷除

觀行斷我見,既不把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作我,也不能當作我所,不能說色蘊不是我,卻是我所能擁有和使用的,不能說受想行識蘊不是我,卻是我所能擁有和使用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這是錯誤的看法和知見,我能擁有色受想行識也同樣是錯誤的看法和知見,這些知見都要滅除,從心裡挖掘出去。

有個我所,就有我,就是沒有斷除我見。是誰把色受想行識的功用當作我所有的呢?當然是意根,是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在使用利用這些功用,認爲自己有這些功用,因爲有這些功用,就生起我慢和我執,生死煩惱不斷絕。

當意根想要有這些功用時,第八識就會毫不吝嗇的爲意根出生色身和六識,現起這些功用,意根就把這些功用當作是我是我所,不知道都是第八識的,於是生死流轉不休。要想擺脫生死流轉的苦惱,一定要讓意根斷除這些想法和知見,不再讓意根認爲這些功用都是我和我的,這樣意根就無我了,漸漸的不再想利用這些功用造作煩惱業,漸漸的就會減輕對這些功用的執著和貪著,生死業就消除了。

無始劫以來意根一直執著五蘊十八界,爲什麽執著?因爲意根認爲這些法就是我,就是我所有的,因此才有執著。如果意根不認爲這些法是我和我所有的,就不會再執著了,因爲知道執著沒有用,貪著沒有用,是空的苦的幻化不實的,抓不住,証得這個理,就會逐漸放松執著,就會越來越自在和解脫了。初果証得五蘊無我,就得法眼淨,心眼就開始清淨了,見清淨,行就清淨,煩惱斷盡時,行是最清淨的。

第五節  觀行一定要深入到意根

一、修行一定要深入到意根

學佛修行,意根還沒有受熏時,身心世界就不會轉變,也就沒有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因爲身心世界是由意根作主,由意根調控,意根証得無我,就會放松對身心的控制,身心就轉變,輕松無礙了。這是學佛修行的一個大秘密,大家多體會。學佛一定不要停留於口頭禪,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的内心世界,要真真正正的改變自己,從根挖出貪嗔癡煩惱,自己才能徹底轉變,從而快速成就。

很多人學的法可能很多,學佛時間也很長,但是是否得到真實受用了?内心世界是不是有所轉變,對於自我的覺受和執著是不是有所松動了?自己常常要回光返照,才能不斷的進步。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回光返照,就要找個人監督,時不時的敲打一下自己,讓自己覺悟,這樣修行也能快一些。

很多人從來不檢查自己的内心,更不希望別人來敲打自己,這是因爲意根太執著自我,太護著自我,我執根深蒂固,學佛就不得力。修行就是要不斷的與自己較勁,才能改變自己,道業才能不斷的增進,如果向外與別人較勁就大錯特錯了。

二、觀行五蘊虛妄斷我見,只在意識心上認爲五蘊非我還不行,還需要意根認可才行。要想讓意根認可,必須拿出充分的理由和証據來說服祂,不是說意識認爲無我,就是已經無我了,意根還不清楚,還認爲是我,這是生死輪回的根源,必須斷除這個根源,才是真正的斷我見。

而意識在接觸佛法之後,知道了無我之理,意根還不能很快就隨著也認爲無我,因爲意根不僅智慧比較弱,沒有比量和非量的了別,只能承認現實和事實,也比較固執己見,固有的習氣很重,知見不容易扭轉,所以意識必須找出充分的証據來說服引導意根。意根的攀緣範圍非常廣泛,根本沒有定力,因此慧力劣弱,理解和認識問題的能力非常差,意識必須要把各種道理都分析思惟透徹了,道理明明白白的擺在那裡,意根才能容易理解。意識要把祂當作是一個幼稚而頑固的孩子,要耐心細致對祂講事實擺道理,擺出各種証據,千方百計說服祂,祂才能被說服,從而明了真理,改變自己的知見,那就真正徹底的斷除我見了。

要如何說服意根呢?這就要求意識非常細心的思惟:五蘊究竟是如何虛妄的,究竟是如何生滅的,究竟是如何無常的,究竟是如何變異的。究竟兩個字裡面就包涵了擺事實講道理,要拿事實說話,意根只承認事實。要想拿出事實,意識必須深入細致的思惟,一個道理一個道理分析得清楚又明白,意根就懂得這個道理。意識在思惟分析的整個過程,就是在說服意根的過程。因爲意識思惟的整個過程的細節全都傳遞給了意根,祂都要了解,意識的每個思緒,思惟的任何一個法義,所有的心念都能熏染意根,因此思惟的内容意根都能了知到,所以意識思惟的過程就是說服意根的過程,也是熏習意根的過程。

意識要如何具體思惟呢?先思惟色身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根爲什麽是無常的、虛妄的、空的、苦的、不是我,五根是如何出生的,又是如何滅的,如何變異的,意識都得要仔細思惟。思惟的過程和細節意根全部都了知,祂了知以後就能慢慢認可:確實是這樣,是這個道理。

如果意識不仔細思惟,意識心認爲五根就是生滅虛妄的,不用再多想了,就是這個理,可是這樣太粗略的說是沒有用的,意根不懂這個道理,就不能從意根内心深處來否定五隂,意根是不認可無我的。要想說服意根,扭轉意根的邪見,意識就得要拿出有說服力的依據來說話,那麽就要細細地觀行思惟,深深地觀行思惟,把所有理論依據拿給祂。意識必須思惟色身如何不是我,五根如何不是我,其中的道理是什麽,要思惟清楚透徹,最後才能說服意根,祂才認爲確實是如此,祂才按了確認鍵,這事就算定侷了。

五根觀行完了之後,接著觀行意根本身的生滅虛妄,無常非我性。觀行當中要思惟,意根究竟爲什麽不是我,其中的道理是什麽,要思惟清楚透徹明白,讓意根明白:原來我也不是真實的,然後按個確認鍵結束。

下一步再觀行六塵的無我性,思惟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這六塵究竟爲什麽是生滅的、無常的、變異的、苦的、空的;六塵是如何出生的,又是如何滅去的,究竟爲什麽不是我,越深入越細致越好。最後要讓意根認可,確實如此,六塵並非是我,也不是我所有的,意根從此對六塵不再看重,不再當作真實法。

再接著觀行六識。要觀行思惟六識出生的處所和根源,思惟六識都是什麽時候生又是什麽時候滅,如何是無常的,如何是變異的,如何是苦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無我的。最後,意根不得不承認,六識如此的快速生滅變化,確實把捉不定,根本不可能是我,於是不再把六識當作是我,也不再當作是我所有的。

接下來要觀行五蘊的無我性。五蘊比較複襍一些,各個功能體性心裡都要清楚,都要作深入細致的了別。五蘊的概念弄清楚之後,就要對每個蘊一一觀行思惟。色蘊就是身根五根,以上已經思惟過了,這裡要增加一些内容,要思惟身根五根的功能作用是如何生滅無常變異,如何是苦的空的,如何是無我的。

三、世尊在《襍阿含經》中教導弟子們,觀行色蘊非我時,也要觀行過去的色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現在的色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未來的色蘊也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乃至於好的色蘊、壞的色蘊、粗的色蘊、細的色蘊以及内色、外色都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這樣才能把色蘊全面觀行得仔細,才能徹底斷除色蘊爲我的邪見。

不異我的意思是:從大乘法上來說,色蘊不異於第八識真實的我,色蘊由第八識所出生,完全來自於第八識,與第八識是非一非異的關係。不是離開第八識而單獨有個色蘊,不是離開第八識而單獨有色蘊的功能作用,因此色蘊不異我。從小乘法上來說,色蘊雖然不是我,但也不是異於我的我所,不歸意根所擁有。

不相在的意思是:從小乘法上來說,色蘊的我與受想行識蘊的我所,不互相存在,色蘊不在受想行識蘊裡,受想行識蘊也不在色蘊裡。

從大乘法上來說,色蘊不在第八識裡,第八識也不在色蘊裡。因爲第八識無形無相,是空的,也沒有個裡外之說,第八識是無色法的空性心體,因此祂不能裝載色蘊。而第八識也不在色蘊裡,第一是因爲第八識無形無相,不可能在色蘊的裡外和中間,第二是因爲色藴和第八識不是同類的法。也就是說二者不能互相包含在一起,不能重曡在一起,不能碰觸在一起,但是二者又是緊密相連的。如果第八識是在色蘊裡,割開色蘊應該能找到第八識,應該能看到第八識從色蘊裡出來,可是卻找不到,也看不到第八識出來。因此色蘊與第八識不是互相存在的,但卻又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同理可証,五蘊十八界都是與第八識不異而不相在。

觀行完色蘊之後,要觀行受蘊究竟是如何生滅無常變異的,究竟如何是苦和空的,爲什麽不是我,究竟如何是虛妄的、假的、空的;受蘊是如何生滅變異的,爲什麽生滅變異的就是苦的,爲什麽苦的就不是我。意識要有這樣一系列的思惟過程才能說服意根,熏染意根,才能扭轉意根根深蒂固的我見。

意識如果沒有思惟過程,根本就說服不了意根,意根既無知又固執,必須擺事實講道理,把所有的現量拿給祂,祂才肯承認事實。因爲祂自己不能作深細的分析歸納和整理,必須依靠意識提供証據。如果沒有道理給祂,硬要祂承認某個理,從而改變祂自己,那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須對祂擺事實講道理才行。

受蘊觀行完了,再來觀行想蘊。思惟什麽叫想蘊,在哪些方面體現出其功能作用,想蘊的行相是什麽,特征是什麽。明了之後,再深細思惟想蘊是如何生滅變異的,究竟如何是無常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苦空無常的想蘊究竟爲什麽不是我。這樣一系列的深入思惟整理,不僅意識心自己明了,親自証得想蘊非我不異我,也讓意根現前思量抉擇到:想蘊,真的就是生滅變異無常無我的。這樣的抉擇就非常有力度,内心深處就能認同此理,對想蘊的執取心就放松了。

接下來再觀行最後一個行蘊。靜下心來,排除襍念,思惟什麽是行蘊,行蘊包含哪些内容,其行相特征是什麽?明了之後就要深細思惟:行蘊是如何出生,如何集起,如何滅去,如何生滅變異,如何不自在的;行蘊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爲什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的。

反反複複觀察,多方求証,推導出一系列的事實,讓這些道理成爲一種非常明確的事實,意識自己不得不承認,行蘊確實是無常無我,這是口服;再者,意根也不得不認可行蘊苦空無常非我,這是心服。口服心服以後,七識的心行才能發生根本轉變,從此就能天下太平。

五蘊要這樣一蘊一蘊的觀行思惟,十八界也要這樣,一個界又一個界都思惟觀行透徹。要想思惟透徹,就要有一定的定力,缺少定力就做不到。在定中思惟又深又細,慢慢地,細細地,就能深入到意根,越深越細越慢,意根就越容易理解,而且祂也參與深細的思量才能有所觸動,有真切的認知才能改變自己的知見,心行上就有個較大的轉變。

意根有比較微弱的了別慧,意識思惟得深細了,祂就能依之真正明了五蘊是無我的,從而知道了無我的真實義。意根原來就不這樣認爲,因爲祂不知道這些道理,這就需要意識心多爲祂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

比如教育孩子時,如果不給孩子講道理,只管強迫和動粗,他表面上雖然不得不服從,但内心深處不懂,祂就不能從内心深處認可,從而改正其行爲,下次還要犯錯。因此說服教育講道理是必須要做的,理講的越透徹明白,他越能接受和順從,對待意根也是如此。 

四、觀行五蘊的虛妄無我性,要把五蘊盡量都分開來一一觀行,把十八界也盡量分開來一一觀行。在我們一切活動的當下,不是只有一個蘊在起用,不是只有一個界在起用;也不是某個蘊跳轉式的從一蘊轉到另一蘊上起用,不是某一界轉移到另一個界輪流起用,多數情況下是五蘊都同時現起,同時起用,十八界也是同時現起,同時起用。

比如我們坐在這裡聊天,眼睛可以看見窗外的景色,可以看見前方牆壁,耳朵可以同時聽見聲音,鼻子可以嗅到花香,六根同時起用,六識同時分別,六塵同時出現,十八界都同時起用。而五蘊呢,色蘊上的身體在造作,受蘊上的六識在不斷地感受,想蘊上的六識在不斷執取和了知,行蘊上的六識身口意行在不斷現起。

這樣就可以觀行到每一根每一塵每一識都是如何現起的,依著什麽緣而現起,現起之後做了什麽,十八界是如何配合統一起來的,最後又如何散去;然後再觀行下一法又是如何生起,如何滅去。之後再觀行每一蘊都是如何現起,依什麽緣而出生,又是如何産生變化,又是如何慢慢消失;然後把注意力轉移到下一法中,再觀察每一蘊是如何出生和滅去的。

一定要慢慢深細的思惟觀行,觀行一段時間以後,心念就變得深細,襍念極少,意念就集中,呼吸深沉,心跳就減緩下來,氣血暢通,身心安詳,周圍一切的襍亂就感知不到了。只有深思的法在内心裡久久磐鏇著,思惟動得很慢很深很細,這時才能夠深入到意根,意根就跟著深細思量。即使短時間内意根沒有通透,然而祂已經有了抉擇心,想把意識思惟的内容弄清楚,祂對其它無關的世俗法不再攀緣或少於攀緣,就開始惦念著要完成觀行内容。這樣意識的定慧就增強,觀行就能一點點深入下去,有朝一日,意識和意根就能完全理解和認可。

五、在五蘊活動的當下,盡量把各蘊功能體性都分開觀察,才容易分析觀察透徹。比如我們現在坐在這裡聊天的時候,有色蘊在活動在運行;有受蘊也在運行,在六根上的感受可能都有;還有想蘊也在運行,六識在六塵上的執取和了知性可能都存在著;六根六識的造作可能都存在著,身體當中的行和心識的行也一直都存在著,五蘊都在活動運轉,六識的識蘊也在不斷的起分別作用。這樣把各個蘊分開後,就要具體觀行各個蘊是如何生起、變化和滅去的,細心體會其生滅變異性。

又比如當我們閉上眼睛回想一件事的時候,要觀行一下,這時都有哪個蘊在參與,哪個界在參與,要分清楚。每個界都是什麽,是如何顯現的,每個蘊都在如何運行的。在回憶的時候,觀察色身的運行,觀察意識心的運行,除了眼識,其他的識心可能都在感知著,這些都要觀察。在回憶的時候有色蘊等五蘊存在,身識和意識都有覺知和感受,你都要觀行思惟清楚。

所有的覺受都以意識心爲主,觀行意識的生起與滅去,觀行受蘊想蘊行蘊的變異,思惟其無常性、空性、苦性。在每個活動的當下,都要細心把五蘊分開觀行,十八界也要分開觀行;然後再綜合起來,觀行身心内外的生滅無常性。甚至還要觀行前世、後世,上半生、後半生,以及具有善惡美醜性的所有的五蘊十八界的生滅無常性。

欲界衆生都是五蘊同時存在運行的,除非入到深定中,滅掉六識,可以滅掉受蘊、想蘊和識蘊。無色界衆生沒有色身就沒有色蘊,但有受想行識四蘊。欲界衆生一般都是五蘊同時現起,六個識也同時出現,同時運作起用,不是從一個識的起用轉移到另一個識的起用,不是跳來跳去的;而是六識同時存在,同時運作,各有各的識種子在流注,各有各的出生之處,不互相轉移也不互相障礙。

比如眼睛看色時,眼識在分別色塵,同時耳識也聽見了聲音。這時意識心在干什麽?意識心和眼識、耳識、鼻識、身識都在一起,共同分別色聲香味觸法。說話的時候,舌識能感知口腔裡的味道,鼻識可以聞到周圍的氣味,六識都在運行,七、八識也在運行,八個識各作各的事業,互相配合而不會互相擾亂。

第六節  如何讓意根了知無常

一、我們身邊每天都有無常的事情發生,尤其是現代信息如此發達,無常的信息更是不可勝數,可是爲什麽很多人都對這些無常信息,沒有感慨,沒有深思,幾乎很平淡的就翻過去了?尤其是涉及到自身的無常,爲什麽也能看得慣,都能麻木而適應?如果一個人很容易適應無常,從來不深思,從來不反思,從來不受觸動,那怎麽能在無常中証得五隂無常非我呢?

辟支佛看見樹葉掉落,就知道世間無常不可樂,立即出家到山中思惟無常法、因緣法,不再貪戀世俗。過去的外道也知道世間無常,而出家到山中修道,只是外道修行所依據的理論不正確,可是那個善根也不淺了。能捨世俗,在我們現代社會能有多少人?對無常法内心麻木、不敏銳的原因是什麽?有沒有貪戀世俗的原因,以至於認爲無論發生什麽,世間都是可愛可依戀的?有這個心,不容易看破無常,不容易斷我見証果。

自己不能証果,要多找找自身原因,多觀察一下,自己心裡的思想觀念,思惟習慣,到底存在什麽問題。斷我見証果,與自己内心深處的觀念關係很大。明明是無常的,觀察一下,認可五隂不是永恒的,不是我就完了嘛。多數人遇到無常,即使很痛苦,也能輕易的放過去,不深思,不反思,思想觀念也不正確,定力也不足,導致一輩子在無常中無聊中度過,也能完全適應,絲毫不引起内心的觸動,平平淡淡,稀裡糊塗,這樣怎麽能生起智慧?

其實,我們是真的觀察不出無常、不知道無常嗎?意識很容易了知無常,也容易了知苦,了知空也不難,意識心也常常說無我。那爲什麽還不能斷我見証果呢?很多認爲一切法無常無我的人,即使別人承認他斷我見証果了,他自己内心都不敢承認,爲什麽不敢承認?還是因爲心虛,心裡感覺自己的觀點看法不踏實,沒有實証,内心深處沒有認可此理,他們自己也知道這點,所以不敢肯定自己,平時只是說說玩而已。

根本沒有多少人意識心認爲自己的五隂是恒常不變的,那爲什麽還不能斷我見?因爲無常的想法和看法,還沒有深入到意根,意根並不知道五隂無常、一切法都無常,那就不能斷我見,即使別人說他斷我見,他自己也心虛不敢承認,沒有証據,沒有理由之故。

二、有空閑時,看看窗外的大樹,或者自己畫一個大樹圖,常常思惟樹根以上五蘊七識的來龍去脈,各部分的相互關係,常作此觀行,斷我見和明心,就不是很難的。只要自己本身的因緣條件具足,任何一個法,都能促成自己証果和明心,法法都通向無我和無生,絕沒有偏途。

小乘觀行,心中要有這樣一個概念和思想:生滅變化的不是我,不能常存的不是我,各種因緣聚合起來的不是我,被出生的不是我。這些觀念牢牢樹立起來以後,通過觀行認清這些理,才能証果斷我見。而這個觀念、概念、思想的樹立,任何人都幫不上忙,這是每個人自己心裡的認知,其他人實在沒辦法。

就像老師教育學生說:這是黃色,具有如此如此的特征。至於學生心裡是否能認這個黃色,是否準確把握了黃色的概念内涵,別人就沒辦法了。這需要自己親自的思惟認知,自己消化這個概念含義,然後才能承認和記下這個黃色,然後就証得黃色了。觀行五隂虛妄也是此理,必須自己想辦法承認這個結論,如何承認?找証據,勤奮努力思惟觀行,需要具足的條件都要達成,工具要完善,心力要足夠,然後要有善思和巧慧,就能觀行成就了。再比如說,老師教一個“大”字,把讀音和含義、字形都教給學生了,學生是否能承擔下來,是否能理解,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別人沒辦法。

斷我見,樹立起一種正確的思想觀念很重要,内心有一種牢固的觀念,當遇見一個與觀念不一致的事理出現,内心馬上就能否決掉,不認它。那麽生滅無常就非我的觀念一旦樹立起來,觀察一切法,觀察出生滅變化無常了以後,就能否認它的真實性,容易認可無我。改變思想觀念是最難的,一旦改變,後續的成果不可思議。

三、每天晚上有時間時,觀察電視熒屏上的人物和景色,觀行各種人物五隂的活動是如何出現的,是不是各種因緣聚合而生成的,如何是生滅虛妄不實在的,如何是沒有自性的,如何是沒有我性的。不斷的反複的深細的思考:屏幕上人物景色是如何出現的?

當把各種因緣都找出來以後,定心思惟,這些人物景色,缺少一個緣,就不能出現,不能有五隂活動。五隂是依賴各種緣才能存在,一個緣滅去,五隂就滅去,那麽五隂是多麽的不真實不可靠。思惟時要深細,要少於分析,要深入,多體會,各種因緣數據找齊,再交給意根去認定和審核,剩下的工作幾乎都是意根的,由意根來作。只要靜靜的、深深的懸掛著這些内容,有朝一日,就會豁然開朗,同時就能認定自己和他人的五隂活動,都是同樣的虛妄不實,沒有自主性,不是真我。

有一些人差只差在意根認定上,法義已經了然於意識心中,這不太難,難在意根認定上。由於缺少禪定,意根沒有深思,所有的思想觀念都浮於意識表面,沒有深入意根,意根無法認定,心中對無我之義沒底。這是斷我見的瓶頸,應該想辦法突破。

定力不足的原因,一是沒時間修定,二是福德不足,三是戒律不完備,還有一些其他小原因,自己找出來,一一都克服,則斷我見就會大功告成,還有更大的功德需要去完成。

第七節  意根也要與意識同時斷我見

一、斷我見是斷知見上的煩惱惑,也就是見惑。見惑是見道時所斷的知見上的煩惱,也就是斷除不正確的知見,主要包括六七識的錯誤知見和觀點;思惑是修道時所斷的思想觀念上的煩惱,也就是貪嗔癡慢等等煩惱惑。

見惑在証初果時斷,思惑是在三果和四果時斷,也就是說在証得初禪以後才能開始斷。斷除貪愛和嗔恚是三果人,斷除一念無明愚癡我執是四果人。那麽意根的我見,也是見惑,屬於知見上的煩惱惑,應該在初次見道時斷;意根的思惑煩惱應該在二果時降伏,在三果時開始斷除,斷盡是四果人,相當於八地菩薩。

初果斷我見,一定包括意根的我見,如果不包括意根的我見,証初果是非常容易的事。而事實並不容易,很多人學一輩子阿含經,也不能証得初果;其實很多人的意識也都明白一切法都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可就是不能斷我見,不能成爲初果人。

意識心的我見容易斷除,因爲慧強,聞法即能思惟觀行,容易破除我見和無明;意根就比較困難,因爲意根的我見和無明根深蒂固,意根的智慧又弱,不能很快理解所接觸的法義,必須依靠意識的思惟力,需要意識提供一些資料和數據,供祂參考,意根才能思量確認無我之理,從而斷除我見。

二、斷我見,同時斷三縛結:我見、戒禁取見、疑見。斷除三縛結,就保証未來世永遠不下三惡道。如果只是意識斷我見就行了,那麽意識能否把三縛結斷除?三縛結是綁縛意識還是綁縛意根的,還是都綁縛?斷除生死結縛是由意識決定的嗎?意識對生死大事能作主嗎?無始劫以來的結縛,是意根的還是意識的,意識能給斬斷嗎?意識能作主斷除三縛結嗎?

無始劫以來的生死結縛主要是指意根的結,三縛結主要是綁縛意根的。因爲意根生生世世不滅,與業力相應,隨著業力流轉於六道。意識只能存在一世,並不能作主出生下一世的五隂身。意識讓五隂身改變一點點都不可能,在六塵上也作不得一點的主,讓腳抬一抬都做不到,告訴自己玻璃棧道是安全的,往前走吧,腿就是抬不起來,那意識怎麽能夠作主斷除無始劫以來的生死結縛呢?

意根在任何一個法上都要作主,不可能在斷我見這樣無始劫以來的重大問題上就不作主了;如果意根不作主的,就是假斷我見,不是真斷我見。凡是只有意識的表面主張,意根不主張而勉強隨順的,都是假,猶如演戯;只有深層次的意根主張的,發自内心的主張,才是真。

所以世人的言行就分爲真假兩種,哭就有真哭和假哭的區別,笑就有真笑和假笑的區別,害怕就要真害怕和假害怕的區別,關心人就有真關心和假關心的區別,生氣就有真生氣和假生氣的區別,仇恨就有真恨和假恨的區別等等。因爲世人的言行有真有假,所以互相交往都互相猜疑和提防,需要摸清對方的真實想法和用心,不敢輕易相信對方,也因此故,世人都覺與人打交道很累心,稍微不小心,就被人欺騙和算計了,世人的爾虞我詐就是如此。

三、在佛法的修証上,同樣分爲真有修証和假有修証之分,斷我見就分爲真斷我見和假斷我見的區別,明心就分爲真明心和假明心的區別。真真假假充滿了世俗生活和佛教的修行中,讓人不容易辨別。凡是假的,都是意識表面的,也可以說是裝的,是做作的。凡是真的,都是與意根深層次相應的,是意根認可的,是從内心深處流露出來的,是發自肺腑的,是不做作的,是讓人信任的,是誠實無欺的。

如果斷我見僅僅是意識斷我見,意根不斷我見,那麽意根就沒有斷除三縛結,那就不能保証不入三惡道。因爲是否入三惡道由業種和業力決定的,意根與業種和業力相應,意根沒有斷除三縛結,業種就沒有改變,命終由於業力牽引就要入三惡道,這是沒有辦法的,意識心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爲不能作主,又是斷滅的,斷除以後的事情更是不能作主。所以只修意識根本沒有用處,只有意識斷我見,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和不下三惡道的問題。

退一步來說,意識能決定不下三惡道,那麽臨終時,意識先滅了,只有意根和如來藏,沒有意識存在了,可是還有意根和業力,意識不能與業種業力相應,去三惡道與不去三惡道,意識就完全決定不了了,就連意識自己的存在與否也決定不了,如何能決定不去三惡道。觀察意根在中隂身裡的表現就知道了,意根在中隂身裡是完全與自己的煩惱習氣相應的,都要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的現行,而去投胎。

如果意根沒有斷我見,意識滅後,意根與業種相應,與業力相應,就會被業力敺使入到三惡道中。如果這時意根沒有斷我見,沒有斷除三縛結,意根的心行還與三惡道相應,沒有解除繩索,一定要被牽引下三惡道。如果下地獄,不經過中隂身,意根和如來藏直接進入地獄身。

四、生死輪回和三惡道的輪回,是因爲意根的無明造成的。意根的無明沒有破除,就有十二因緣的生死鏈條,衆生就被意根的無明綑綁在六道裡,不能出離,被綑綁在三惡道裡,也不能出離。無始劫以前,意根因爲無明,不知本我和真我,不知法界實相,不知守本真心,起心向外貪求,遂有五隂身虛受生死輪回苦;意根因爲無明,内心妄動,於是如來藏隨順意根,就出生了宇宙器世間,出生了衆生的五隂身,三界世間法就出現了。衆生在三界裡生死輪回了無量劫,至今沒有結束,就是因爲意根的無明,因爲意根的結縛。修行就是要斷除意根的種種結縛、種種無明,才能不被無明所綁縛,脫離種種生死的係縛,獲得解脫。

那麽斷我見一定要斷除意根的我見,之後才能淡薄自己的貪嗔癡煩惱,再之後,才能斷除貪嗔癡煩惱,最後才能斷除意根的我執。如果初果沒有斷除意根的我見,就沒有二果的薄貪嗔癡,沒有三果的貪欲和嗔恚的斷除,更沒有四果的貪嗔癡慢煩惱斷盡,沒有我執斷盡之說。由此看來,意根的我見是在初果時就斷除了,四果時才能斷除我執,這個修行思路我們都應該明確下來。

五、意根如果沒有斷我執,就不能消失滅亡。指揮身體活動的是意根的功能,意識如果想指揮身體,需要意根同意,再由意根下命令,六識才能動,六識一動,身體才能動。六識不出生,不活動,身體就不能動。

意根由於把身體當作自己,無始劫來就一直抓取不放,如果身體不由自己來控制和掌握,意根就覺得失去了自我,因此感到莫名的恐懼。所以斷我見,一定要意根來斷我見,意根斷我見才是真正的斷我見,當然徹底究竟斷我見的人是佛世尊,四果俱解脫的大阿羅漢也沒有徹底究竟斷我見。

 第八節  不能斷我見的原因

不能斷我見的原因,其中一個是因爲前期的意識,沒有把五蘊虛妄的内涵思惟透徹,交給意根的資料不全,意根對此内容模糊不清,無法參究,意識可能也不知道資料不全,不會思惟和收集証據,意根巧婦就難爲無米之炊。再加上意根的攀緣心沒有降伏,禪定力不足,因此就沒有參究成就。很多人也沒有開始參究,因爲前期的意識沒有把工作做好,意根無法接續工作。

意根是裁判者,是檢驗者,是把關者,意識所有思惟分析的數據,都要經由意根的檢驗,即使分析得再細致入微,再精確精準,意根也得把關檢查才能放行認可。比如下屬的工作人員,做好了一項工作,交給長官審批,長官不能不看一遍、檢查一遍、審核一遍,就定爲合格發薪水,最少要過目一遍,嚴格的話,要審核一段時間,作以調查,確信無誤了,才能蓋章。意識與意根的關係就是如此。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