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第四章 五蘊觀行的第二部分
第一節 五隂非我之理
一、成唯識論述記中講的五隂非我之理
原文:内識所變。至實我法性。述曰。此顯依他。我法名假。先顯其體。實非我法。内識所變。似我似法。雖體依他。緣起是有。而非是彼。妄情所執。實我法性。此緣起法。無主宰故。無作用故。
釋:内識,是了別内六塵的七識,内六塵由七識參與變現,三個能變識(第八識、第七識和前六識)共同變現了内六塵和五隂。六識和五隂是依他起性,依種種緣而由第八識所生。變似假我五隂七識,變似宇宙器世間,其實這些法都不是真實有,不是真實存在的我。五隂非我非實,七識非我非實,六塵非我非實,一切法都非我非實,由内識所顯現出來的假我假法,現象上好像是有,實質卻是無,幻化的即爲空。
五隂六塵六識只是一個假名詞,是依各種緣而生成的。緣起法表相上看是有,其實只是衆生的情識虛妄的計度爲我爲實,好像有個我,有種種法;實際是沒有,幻化非真,猶如夢中物。這些緣起法是因緣所生,並沒有自主性,沒有主宰性,也沒有真實的作用。
我,是主宰義,既然五隂沒有自主性,沒有主宰性,五隂就不是我,只是一個名詞概念,假有非真。五隂沒有真實的作用,表面的功能作用沒有主宰性,都不是五隂所爲,其背後另有一主宰者是真正的主人,是真正的我。那個我才有真正的作用,有真實的作用,有自主性,能主宰一切法的生住異滅。
沒有真正的五隂,沒有真正的五隂作用,也沒有五隂的真正作用。衆生覺得五隂有作用是妄知妄覺,心錯亂的緣故,心迷惑的緣故。其實也沒有迷惑顛倒的心,都如空中花,夢中境。入地以後,不再感覺五隂有真實作用,不再認爲一切法都有真實的作用,全部都是假相,沒有真實作用,只有第八識有真實的作用。就像一個木偶人並沒有真實的作用,認爲木偶人有真實作用的,都是被假相所迷惑的顛倒衆生,不識真假,錯認主人公。
二、爲什麽五隂非五隂?
所謂五隂者,即非五隂,是名五隂。這是公式,可以套用,比如:所謂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某某這個名字只是一個代號,並不是本人。但這個名字可以引出本人,名字也不離本人。沒有本人,就沒有名字,但是本人可以沒有名字。本人依名字顯現,呼喚某某這個名字,本人就出來。
同理,所謂的萬法,即非萬法,是名萬法。萬法比如是某某這個名字,名字背後有人,萬法背後是如來藏。依人有名字,依如來藏有萬法。人可以沒有名字,如來藏也可以沒有萬法。一切法都是個名字,相是有,只是沒有實質,如來藏沒有相卻是實有,祂有實體,有真實的功能作用。
三、怎樣理解六根是虛妄無我的
六根都是生滅性的,其中五根是第八識依業種和父母緣以及意根的執取而産生出來的,緣散即滅去,不是自在的,沒有自主性。意根是第八識輸送識種子所生,也是刹那生滅連續起來形成的識的假相,入無餘涅槃時,也能滅掉,因此也是虛妄不自在的,幻化而非我。觀行時,要慢慢地思惟,非常深細地思惟,内心裡才能有所觸動,才能真正地認可六根以及五隂不是真實的,不是真正的我。要修出禪定,在定力的配合下思惟觀行,一個法思惟完成之後再思惟另一個法。把所思惟的内容深深地懸在腦海裡,要深,要慢,要細,心思不要浮躁,深懸著所思惟的法,内心幾乎是不動的,其實是動得很慢很深細。這樣的觀行,才是正確的真正的觀行方法。
四、無四相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五隂十八界這個假我,是第八識依各種緣變生的,是虛妄、變異、無常、空、苦性的,因而是無我的。這需要做深刻細致的觀行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内心才能確認五隂真的不是我。既然我是虛妄的,同理可証,他人也是虛妄的,所有的衆生都是虛妄非我的;那麽依賴衆生五隂而有的壽者相,當然就是不真實的,也是虛妄的。修出定力,好好觀行這些理是很重要的,這其中要修很多法,八正道以及三十七道品都要修好,才能証得這些法都是空的,口說空沒有用,那僅僅是口頭禪而已。
五、我所有之法也了不可得
斷除我見以後証得五隂並不是我,既然連我都沒有,也不可能有我所擁有的法,表面看六塵境界好像是屬於我所有,好像很真實,但是這些法生滅變異,沒有自主性和自在性,都是幻化的,因此都不能被擁有,況且也沒有主體的我去擁有。
擁有和使用,只是一種虛幻的假相,沒有實質。擁有,是七個識心的佔有,但是識心無形無相,要如何佔有?比如說衣服,七個識要如何擁有衣服?金錢,七個識要如何擁有金錢?擁有一個人,七個識要如何擁有一個人?自己的五隂身都無法擁有,何況去擁有他人的五隂身,擁有名聞利養,七個識要如何擁有名聞利養?根本不可能。所以佛才說,一切法都是虛妄的了不可得。幻化的東西,如何得?我們掐指算算,無始劫以來究竟得到了什麽?就說剛剛,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麽?僅僅是自心虛幻的覺受而已,哪有實法。每個人無始劫以來就是在不斷的執著自己虛幻的覺受,追求和滿足於虛幻的覺受罷了,哪裡得到和失去過什麽。
現在聽到天上打雷的聲音,和耳旁蚊子叫聲,這是同時聽到的。可是雷聲已經過去了多長時間,經過了多遠的距離才被聽到的?聽到的時候,雷聲早就消失了,天上已經不打雷了。既然雷聲與蚊子叫聲一起被聽到了,聲音在耳根裡就不分先後。一個聲音經過幾秒鍾到耳根裡,或者經過幾分鍾傳達到耳根裡,那個聲音的本質境還存在嗎?早就不存在了,聽到聲音時,外界真實的聲音就消失不見了。那麽別人罵我的聲音被我聽到了,那個罵聲還存在不?也不存在了,聽到的本質境聲音的幻化相,猶如山谷裡的回音一樣。那麽聽到的罵我的聲音有多虛妄?非常虛偽不真實,六識所接觸到的法都是這樣。
六、五隂的集、味、患、離、滅
色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形成的有相物質,攝持在衆生的十八界當中,屬世間法,包括衆生色身和宇宙器世間。這些色都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虛妄的、空的、不久住的,這是世間生住異滅的運行槼律,本身並沒有好惡和過患。如果我們執取這些色爲我或者爲我所有,認爲色是有滋味的,長久不變的,於是對色生起了執著和貪愛,這樣一切過患就出現了。因爲貪愛色,執取色,心就被鎖在三界中,不出生死輪回,未來永遠苦惱不斷。
五隂都有集、味、患、離、滅,色隂的集,就是出生色隂的業緣及造業種子的累積。色隂的出生是有緣有因的,什麽緣因能産生色隂呢?貪愛集就是色集,因爲有貪愛的業行,就有未來世的色隂出生。色滅,衆生通過修行是可以滅掉對色的貪愛,滅掉貪愛以後就沒有生死過患了。
色味,我們認爲色隂是有滋味,有樂趣,是非常可愛的,於是就貪著色隂,有貪愛生死煩惱就不能斷除,那麽就有未來世五隂的出生。色患,色隂是有過患的,因爲色隂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空的,是變異的,因此就有無窮的生死過患,有色隂就會生出苦惱。色離,衆生通過修行可以離開對色的貪愛,離開貪愛就能解脫生死,得大自在。如果能離開貪愛,現起初禪定,就能斷除煩惱,心得解脫。
受隂的集,觸集就是受集,六根總要觸六塵,觸之後就要出生六識,就有六識的受隂,有受隂就會不斷地産生苦受、樂受以及不苦不樂的受,因此生死苦受不斷,苦惱不斷。受味,産生覺受以後,衆生就認爲覺受很有滋味,心生喜樂,就生起貪愛心,愛樂於受,喜樂於受,心被束縛住了,這樣就不免有未來世五隂的出生。受患,六識這些覺受都是有過患的,都是無常的、生滅的,都是苦的、變異的、不可久住的煩惱法,因此需要全部斷除。
受離,衆生通過修行可以離開對覺受的貪愛,不再認爲受是有滋味,是可愛樂的。受滅,修行八正道以後,就真正地滅掉了對受的貪愛和喜樂心,心得寂止和清涼,得到解脫的真實受用。觸離受就離,觸滅受就滅,六根盡量少觸六塵,受就減少了,如果沒有受就沒有受的過患。
觸集就是想集,觸滅想就滅,六根觸六塵生想,六根不觸六塵,想就不出生;觸集就是行集,觸滅,行就滅,六根觸六塵,就有身口意行,六根不觸六塵,身口意行就滅。名色集就是識集,名色滅,識就滅,名色五隂出生,六識就出生,名色五隂滅,六識就滅。
七、我與我所都屬於我見
我見難斷,因爲根深蒂固,我所見也非常難斷,因爲根深蒂固。意根把五蘊一部分功能作用當作我,就把另一部分功能作用當作我所,根深蒂固的執爲我和我所有的,這樣的習慣性的認知很難轉變。要想斷除意根這種不如理的知見,需要長期性的觀行,不斷反觀自己對五蘊的各種觀點看法,定中如理思惟。
我與我所是非一的,不同的、有別的就是異。比如說認爲受蘊是我,那麽色蘊就是我的我所有的,我與我所就是異,好像斷了色蘊是我的我見,但是把色蘊當作我所的知見也是根深蒂固的邪見,我與我所都是我見,都很難斷,卻都要斷除。斷我見之後,知見扭正,就會認爲我與我所不異,受蘊不是我,色蘊也不是我所,二者都不是我。
斷我見之前,把受蘊當作我,把色蘊當作我所,認爲受蘊在色蘊中,色蘊在受蘊中,二者互相存在,周遍其體。斷我見之後,知見扭正,認爲受蘊非我,色蘊非我所,受蘊不在色蘊中,色蘊也不在受蘊中,二者不互相存在其中,色受想行識五蘊非我故。
這個問題難思議,需要在禪定中,把問題懸在腦海中,懸在意根中,有一天就會開竅,通達其義。這個結解開,斷我見的障礙就會排除,觀行阻力就小了。
八、我見和我所見都要斷除
觀行斷我見,既不把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作我,也不能當作我所,不能說色蘊不是我,卻是我所能擁有和使用的,不能說受想行識蘊不是我,卻是我所能擁有和使用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這是錯誤的看法和知見,我能擁有色受想行識也同樣是錯誤的看法和知見,這些知見都要滅除,從心裡挖掘出去。
有個我所,就有我,就是沒有斷除我見。是誰把色受想行識的功用當作我所有的呢?當然是意根,是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在使用利用這些功用,認爲自己有這些功用,因爲有這些功用,就生起我慢和我執,生死煩惱不斷絕。
當意根想要有這些功用時,第八識就會毫不吝嗇的爲意根出生色身和六識,現起這些功用,意根就把這些功用當作是我和我所,不知道都是第八識的,於是生死流轉不休。要想擺脫生死流轉的苦惱,一定要讓意根斷除這些想法和知見,不再讓意根認爲這些功用都是我和我的,這樣意根就無我了,漸漸的不再想利用這些功用造作煩惱業,漸漸的就會減輕對這些功用的執著和貪著,生死業就消除了。
無始劫以來意根一直執著五蘊十八界,爲什麽執著?因爲意根認爲這些法就是我,就是我所有的,因此才有執著。如果意根不認爲這些法是我和我所有的,就不會再執著了,因爲知道執著沒有用,貪著沒有用,五蘊十八界是空的苦的幻化不實的,是抓不住的。意根一旦証得這個理,就會逐漸減輕執著,越來越自在和解脫了。初果証得五蘊無我,就得法眼淨,心眼就開始清淨了,見清淨,行就清淨,煩惱斷盡時,行是最清淨的。
九、五隂的功能作用
打字時,手眼是色隂,看屏幕了別字體和屏幕是識隂,思惟構思是識隂,接納屏幕狀況是受隂,生起覺受是受隂,了別屏幕狀況和字體大小是想隂,了別心裡念頭是想隂,手指頭打字是行隂,不斷構思是行隂,呼吸等等身根運動是行隂。所有五隂作用都是識隂和行隂。
分清說話時、吃飯時、走路時、觀想時的五隂作用,在六根觸六塵時,分清色受想行識的功能作用,之後再觀行思惟,各個功能作用是如何生起的,如何運行的,如何變化的,最後又如何滅去,如何轉移的。再思惟如何是無常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再思惟這樣的功能作用能是我嗎?我就是這樣生滅不已的嗎?就是這樣不斷變異不停的嗎?智者絕不會認這樣的作用爲我。
十、小乘斷我見需要修行四聖諦法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了知世間一切法都是苦,才能生起出離心,有出離心是修行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出離心,修行就會懈怠不能精進,斷貪愛就更困難,道業很難增進。時常反觀自己,是否識苦知苦,是否有出離心,這條沒有做到,後面的修行就精進不起來。
如果要斷我見,証得人無我,我們就要知道:什麽是人,人的概念是什麽?什麽是我,我的概念是什麽?無我,又是指什麽?什麽是空,空的概念是什麽,空都有多少種類?什麽是無常,什麽是生滅,無常爲什麽不是真實的?對這些法,心中要有明確的認識。常常思惟這些法,心中要牢牢地樹立起一個認知:無常法是不斷生滅和變化的,是不能把握的,都是空的,都是不真實的,不是應該依靠的我。
我們不能再把這些法當作真實的,當作是我,當作是我所擁有的,不要再去抓取和執取,執取這些法就會永遠淪落於生死中。把這些觀念牢牢樹立起來,顛覆自己從前錯誤的認知,慢慢就能斷除我見,斷除三縛結,從而獲得解脫和自在。做到這些很不容易,有時雖然表面或口中都承認五隂是空幻的,但是内心深處的意根並不承認,要想讓意根承認和認可,就需要常常思惟這些道理,不要以爲自己已經知道就不屑深細思考,那樣意根的知見不容易糾正過來,修行就不能有進展,這很關鍵。
苦的不是真實的,苦的不是我,這個觀念要樹立起來,無常的空的,就不是真實的,不是我,這個觀念也要樹立起來。樹立起這樣的思想觀念是很不容易的,一旦樹立起來,以後修任何法都很容易,知見很快就能修正過來,無論斷我見或明心以及今後的任何觀行,都不太困難了。阻礙我們修行的就是煩惱、煩惱習性和錯誤的不正確的觀念和理念,觀念修正過來,煩惱也就容易降伏,智慧就容易生起來。修正知見最關鍵,知見正確,就能斷了我見,斷了邪見,以後的修行,一道道的關口都能突破下來。
十一、斷我見是觀行五蘊敗毁法
小乘斷我見,是証知五蘊十八界的苦、空、無常、無我性,五蘊我等於無常,等於空,等於苦,是需要破除的。五蘊是能毁滅的,能被破除和毁滅的,就不是真實的。
真實真相,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世俗界的真理、事實,另外一種是指大乘法中永遠不生滅的第八識。而小乘斷我見的修行,知道有個第八識不滅,與五蘊十八界有區別,是五蘊十八界的所依,這樣就足夠了。觀行思惟的重心在認識五蘊十八界在世俗界的真理是可毁滅敗毁的法,沒有真實性的,其真相就是不久長的相和苦相、空相、破毁相。
如果斷我見是証得五蘊非第八識,方向就錯得離譜,我見依然存在。不少人的頭腦和思惟總是陷入一個誤區裡出不來,是什麽原因呢?一個是受到了某種誤導而先入爲主,一個是邏輯思惟力不足。思惟力不足,與定力不足有關,與前世的善根福德有關,這需要自己一點點的累積定慧和善根福德。前世不具備一定的修學根基,今世修行不能有多快。如果強求自己非常快的悟,在各種因緣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在自己心性等等還沒有轉變成與菩薩相似的情況下,著急參究第八識,連五蘊無我都不去破除,對自己的道業有害無益,往往適得其反。
十二、觀行和証得覺受無我是非常重要的
衆生都把覺受當作真實的,當作我,當作我所有的,然後追求覺受,滿足和順從覺受,爲了自己的覺受不惜造作各種業行,尤其是造作惡業行。我們要解除生死苦,就要觀行覺受的虛幻性、不實性、幻化性、空性、非我性,這樣就能証得覺受確實是空幻的、不真實的,就不會再注重覺受,也不追求覺受了,就不會造作貪嗔癡煩惱這些無明惡業了。這樣斷除了我見,貪嗔癡煩惱逐漸淡化,心逐漸清淨。
覺受如何是空的、幻化的?覺受從哪裡來的?覺受主要是六識的覺受。其實後面意根的覺受也是非常重要的,意根如果沒有覺受,就不會促使六識去造作貪染業,也不可能要求得解脫,精進修學佛法。六識的覺受一方面來自意根,受意根的影響和指揮;另一方面,六識自身在了別六塵境界時,受境界的影響,對境界起貪厭,受心所法出現時,就産生苦樂受。
六識的覺受是如何出現的?如來藏把識種子輸出來,形成了六個識,六個識生成以後就開始運行,五遍行心所法以及五別境心所法出現,於是就分別六塵、執取六塵,對境界産生了覺受。之後認此覺受爲真實、爲我,順己者貪,逆己者嗔,就要造作貪嗔癡這些無明業,之後生死輪回果報不斷。那麽我們把覺受觀空以後,証得五隂無我、覺受也非我,就能降伏貪嗔癡煩惱,這是很重要的。
十三、不能斷我見之因
我們身邊每天都有無常的事情發生,尤其是現代信息如此發達,無常的信息更是不可勝數,可是爲什麽很多人都對這些無常信息沒有感慨,沒有深思,幾乎很平淡的就翻過去了?尤其是涉及到自身的無常,爲什麽也能看得慣,都能麻木而適應?如果一個人很容易適應無常,從來不深思,從來不反思,從來不受觸動,那怎麽能在無常中証得五隂無常非我呢?
辟支佛看見樹葉掉落,就知道世間無常不可樂,立即出家到山中思惟無常法、因緣法,不再貪戀世俗。過去的外道也知道世間無常,而出家到山中修道,只是外道修行所依據的理論不正確,可是那個善根也不淺了。能捨世俗,在我們現代社會能有多少人?對無常法内心麻木、不敏銳的原因是什麽?有沒有貪戀世俗的原因,以至於認爲無論發生什麽,世間都是可愛可依戀的?有這個心,不容易看破無常,不容易斷我見証果。
不能斷我見,要多找找自身原因,多觀察一下自己心裡的思想觀念,思惟習慣,到底存在什麽問題,我見與自己内心深處的思想觀念關係很大。多數人遇到無常,即使很痛苦,也能輕易的放過去,不反思,不深思,思想觀念也不正確,定力也不足,導致一輩子在無常無聊中度過,也能完全適應,絲毫不引起内心的觸動,平平淡淡,稀裡糊塗,這樣怎麽能生起智慧?
其實,我們是真的觀察不出無常、不知道無常嗎?意識很容易了知無常,也容易了知苦,了知空也不難,意識心也常常說無我。那爲什麽還不能斷我見呢?很多認爲一切法無常無我的人,即使別人承認他斷我見証果了,他自己内心都不敢承認,爲什麽不敢承認?還是因爲心虛,因爲沒有實証,内心深處沒有認可此理,心裡感覺自己的觀點看法不踏實,他們自己也知道這點,所以不敢肯定自己,平時只是說說玩而已。
根本沒有多少人意識心認爲自己的五隂是恒常不變的,那爲什麽還不能斷我見?因爲無常的想法和看法,不是意根的看法,意根並不知道五隂無常、一切法都無常,那就不能斷我見,即使別人說他斷我見,他自己也心虛不敢承認,沒有証據,沒有理由之故。
十四、觀行五蘊要牢牢樹立無我的觀念
有空閑時,看看窗外的大樹,或者自己畫一個大樹圖,常常思惟樹根以上五蘊七識的來龍去脈,各部分的相互關係,常作此觀行,斷我見和明心,就不是很難的。只要自己本身的因緣條件具足,任何一個法,都能促成自己証果和明心,法法都通向無我和無生,絕沒有偏途。
小乘觀行,心中要有這樣一個概念和思想:生滅變化的不是我,不能常存的不是我,各種因緣聚合起來的不是我,被出生的不是我。這些觀念牢牢樹立起來以後,通過禪定中觀行認清這些理,才能斷我見。而這個觀念、概念、思想的樹立,任何人都幫不上忙,這是每個人自己心裡的認知,其他人實在沒辦法。就像老師教育學生說:這是黃色,具有如此如此的特征。至於學生心裡是否能認這個黃色,是否準確把握了黃色的概念内涵,別人就沒辦法了。這需要自己親自的思惟認知,自己消化這個概念含義,才能承認和記下這個黃色,然後就証得黃色了。再比如說,老師教一個“大”字,把讀音和含義、字形都教給學生了,學生是否能承擔下來,是否能理解,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別人沒辦法。
觀行五蘊也是此理,必須自己内心深處承認這個結論才行。如何才能承認?勤奮努力修習禪定,這定中思惟觀行,需要具足的條件都要達成,工具要完善,心力要足夠,然後要有善思和巧慧,就能觀行成就了。斷我見,樹立起一種正確的思想觀念很重要,内心有一種牢固的觀念,當遇見一個與觀念不一致的事理出現,内心馬上就能否決掉,不認它。那麽生滅無常就非我的觀念一旦樹立起來,觀察一切法,觀察出生滅變化無常了以後,就能否認它的真實性,容易認可無我。改變思想觀念是最難的,一旦改變,後續的成果不可思議。
十五、理明是解脫的前提
要想解脫,必須按照佛理修証,斷我見,証五蘊十八界空,無人我無四相。進而捨離五蓋,發起初禪,斷煩惱去我執,命終才能出三界,得解脫。不知什麽是我,我是什麽,死執七識和五蘊,空喊破執和放下,只是徒勞而已。
小乘的解脫和放下,必須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一個蘊一個蘊去觀,一個界一個界去觀,漸証初果至四果得以出離,別無他途。外道不知此理,積年修行,修得最高禪定,生到最高層天,死執定中境界爲涅槃,不知定境乃法塵。有知即是想,即是我,仍在五蘊中,不出生死,何時解脫,遙遙無期,所以理不明,禪定再強,也不能解脫。
十六、修行離不開六識
學佛修行離不開六根,離不開六塵,更離不開六識,而恰恰是需要在五蘊六根六塵六識上修行,離開十八界沒法修行。修行是要用六識的身口意來修,不能滅除六識而不用。只有悟後修四禪八定時才可以暫時滅除六識而深入禪定,以發起無量神通,修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其餘時候都要用意識心參與思惟佛法、參禪、觀行斷我見,以及熏習意根,斷除意根的執著和染污。
既然要用六識,就要有六根,沒有六根不能生起六識,而且意根只有斷我執的大阿羅漢才能滅掉,普通人是滅不了的。如果還沒有斷我見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斷我執,只有我見破除,對自我的執著才能一點一點斷除,這是修行次第,是不能跳躍的。如果沒有斷我見的人說要斷執的話,那只是口頭說說而已,根本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