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第二節 斷我見的特征
真正斷我見的人,在意根確認無我之後,還會發起更深的禪定,覺明現前,精神愉悅,思惟細密,觀法深細。每天睡眠只有三五個小時就夠了,身心非常輕安不覺得疲勞,反而精力充沛,精神狀態非常好。這是意根親証無我之後,認識了真理,心境豁然開朗,身心隨之出現善境界。睡眠由意根調控,精神狀態由意根調控,意根改變舊有的不正確認知,身心狀態叫隨之改變。
如果只有意識認爲無我,意根沒有這樣的認知,就不會引發身心的一系列反應,不會改變身心狀態,那就會一如既往,沒有變化,解悟無我就是如此。所以如果有人認爲自己斷我見,証初果了,那就要檢查一下,到底是意識斷我見,還是意根也同時斷我見了。只有意根斷我見,才能斷除三縛結,三縛結主要是綁縛意根的,意根斷我見只能在定慧等持的三昧中,缺一不可。
現在有不少人開始陸陸續續地觀行五蘊十八界的法,希望能斷我見,解決生死流轉問題,可是觀行到一定程度,覺得自己已經斷了我見,但又不敢確定;也有的人不懂觀行,沒有禪定,看了一些書,理解了一些無我的法義,也覺得自己斷了我見,也不敢確定。爲了解決大家的心疑,特簡單的歸納幾條特征,供大家參考。剛斷了我見的人有幾個特征,可以說明他的我見確實斷了。
第一個特征:剛証得無我斷了我見的人,内心是喜悅和輕安的,因爲初次獲得了五隂無生的智慧,証得了四聖諦真理,意根内心激動,就會有喜悅和輕安的現象出現。其喜悅和輕安的程度因修行的定力深淺而有所不同,也因觀行的智慧深淺而有所不同。
第二個特征:處於三昧之中,煩惱極輕,不念世間法。因此斷我見之後有一些功德受用,内心喜悅和輕安,就有覺明現象的出現,在一段時間内睡眠很少,而精神狀態卻很好,精力旺盛。這一段時間的長短,這是因人而異的,要看每個人的定力有如何,定力越好,他的精神狀態就越好,雖然沒有多少睡眠,精力卻很充沛。
第三個特征:定力逐漸增強,因爲斷我見的觀行是在甚深的禪定中觀行參究,定中思惟五隂究竟如何不是我,思惟色身從裡到外,從小到大,今世前世後世的色身如何的非我,不異我;思惟各種覺知的心究竟如何都不是我,不異我。這些思考的過程,就是意識和意根認知的過程,最後意根認可確實是這樣,祂的内心就要發生變化,心心念念知道五隂不是真實的我,對五隂身攀緣的就少,定力就增加。
第四個特征:煩惱輕微。因爲剛剛認可五隂虛妄不是我,這時對自我的感覺就不那麽強烈,一時還不會爲了自我而生煩惱;再加上覺明的出現,内心的喜悅與輕安,定力的增加,有定水滋潤,煩惱就減輕了。但這時的煩惱輕微與二果的煩惱輕微有所不同,剛証初果時的煩惱輕微是不穩定的,以後要發生變化,隨著覺明和禪悅的消失,定力的減退,原來隱藏的煩惱這時就會顯現出來了。
二果的煩惱輕微是穩定不變的,是真輕微,初果時雖然也有煩惱輕微的現象,但煩惱還是比二果稍重一些。剛証果斷我見的時候,煩惱一定是輕微的,爲什麽呢?因爲這時候身體的感受與心的感受都是愉悅、輕安和喜悅的,與平時内心的覺受不一樣,因喜悅而不責人,心懷大度,大心大量,因此煩惱就輕微。
第五個特征:内心越來越空,對世俗越來越淡薄,感受越來越輕微。剛斷我見的人覺得,自己的五隂十八界原來是虛假的,是空的,並不真實,實際上並沒有真實我的五隂十八界,整個一個我從裡到外是這樣的不真實,簡直就是一個空殼子。既然我是這樣的不真實,那麽外界對於我的一切的看法、評價,對於我一切的待遇也都是不真實的,外界也不能真正的接觸到我,一切境遇也不能真正的加之於我。於是就可能不太在意自己的色身,不太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對於色身也就漸漸的看淡,對於自己覺知心的感受也漸漸的看淡,感受就少了。
同時内心有一種空空的感覺,不再牢牢抓住自己的自我以及各種感受,就能把自己空卻了一些,對外界一切人事物的反應就淡薄了,不會抓著某一種覺知心的覺受,認爲是真實的而産生強烈的執著。雖然他也在覺知,也有感受,有時還有一些苦樂憂喜捨的感受,但是絕不會認爲這是真實的,而覺得這些都是空的。對於色身方面,雖然身體有時也感受疼痛不舒服,但是知道這種感受是一種虛妄相,身體本身也是空幻的,就不會太在意自己的色身,不在意各種感受,也少於感受。定力越好,内心空的感受應該是越來越強烈。
以上大略說了剛斷我見的人幾種特征,不太全面和細致,因爲這些特征也是因人而異,每個人的禪定和智慧都不同,表現特征就不一樣。沒有禪定只解悟無我的人,心裡只有一些理論知見,往往沒有以上這些特征,或者這些特征轉瞬即逝,維持不了幾天。禪定非常好,觀行智慧也非常好的人,其覺明時間和無煩惱時間可能非常長,也許達到一年或者是一年以上不等,初禪定就有可能出現,斷煩惱的機會就出現了。
前世已經修過多劫,已經斷我見不止一次的老修行人,可以依此檢查判斷自己是否斷了我見,然後安排自己後續的修行。前世學佛時間比較短,修行的路不太熟悉,沒有斷過我見,善根不是特別深厚的人,建議不要自我印証斷我見的事,以免錯會而犯大妄語業,大妄語業的果報是很嚴重的。千萬不要輕易判定自己斷我見了或者判定自己開悟明心,這些話千萬不要輕易對外說。
還有在禪定方面,尤其是初禪以上的禪定,自己千萬不要輕易判定認可:我已經証得初禪定二禪定四禪定,我這個禪定狀態就是初禪定二禪定,千萬不要這樣說,因爲自己對於禪定的内涵還不真正的明了,沒有很確定的了解,不能作正確無誤的判斷。前世沒有証過,今世又沒有經驗,内心的貪欲也不容易降伏,不太可能修出甚深的禪定。從經教上,從理論上,從實証上,自己還不能夠確定自己就証得了某種禪定,所以一定不要輕易說自己証得了深禪定,說錯了就是大妄語,後果仍然是很嚴重的。
尤其明心見性這件事更不要輕易下結論對外說,最好在心裡也不要輕易就認可自己明心見性,一定要找有經驗的過來人給自己印証一下,印証以後確定了確實是明心見性了,再把佛經拿來一一對照,檢查自己是否能看懂佛經中隱藏所講如來藏體性的那部分法義,有些經文能夠印証是否明心開悟。明心見性以後,很多經典就能看懂一部分。但是僅僅是能看懂,並不能說明一定是明心了,意識聰明善解經意,不屬於真正明心,明心也是在定慧等持的三昧中出現的証量,沒有三昧,就只是意識的理解罷了。
比如《楞伽經》中有關鍵性的一句話:如幻術神咒,機發像起。這句話明心以後就應該懂得是什麽意思。還有《維摩詰經》中說:菩薩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明心了,就要懂得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在講什麽。有些經文某一句關鍵的語句,應該懂得是什麽意思。但是粗略的懂和能觀察其中細節的懂是有很大差別的,懂的層次也深淺不一,粗淺的懂則不屬於明心的懂,通透的懂,知脈絡,才是明心之後的智慧。
有很多佛經,只有在証得第八識以後,才能把佛經中關鍵的語句段落,隱藏的第八識真如體性看得清楚,看得通透;沒明心之前只能是朦朦朧朧的猜測個大概,能略微懂一些。但是明心以後也不是把所有的經論都能看懂,關鍵的地方,粗淺的地方,應該能看懂,尤其是第八識總體的體性。
如果自己不是一個久修的大菩薩,不是再來的菩薩,經典又看不懂,有時自己認爲是看懂,實際還不是真正的懂,最好不要自己認可自己明心開悟了,找個過來人給自己印証才穩妥。再從經書上來給自己印証,多方面求証,最後才能確認,否則這個妄語業是很重的。最穩妥的是檢查自己是否出現了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禪定和智慧都具足,煩惱輕微了,覺明出現,智慧汩汩流注,控制不住,如果是這樣,絕對是明心無疑了。
再有,如果是明心了,那些淺顯的公案經過短暫時間的揣摩思惟,應該能夠看懂一小部分,再以後,更深一些的公案,涉及到差別智慧的一些公案,慢慢應該能夠看得懂。如果說自己明心開悟,這些公案一個都弄不明白,每一個公案都是稀裡糊塗,似懂非懂的,那就不是明心。
真正的明心和斷我見要有一定的禪定伴隨,沒有未到地定,思惟就不能透徹,一是斷我見只降伏一部分我性,沒有斷徹底,如果沒有斷徹底,將來這個我總要出來,總有一個我在跟隨著你,那只能是一個初果向,不是初果人,不是真正証初果。沒有禪定,不能把五隂十八界觀行透徹,不能從裡到外觀行到整個人都是空空的,如果真正証得自己整個人都是空的,一天到晚的内心覺受一定跟以前大不相同。這個覺受是必須要有的,是觀行到位的表征,沒有這個表征,說明觀行還欠火候。
斷我見以後的這段時間跟從前比較,心行方面絕對是一個大轉變,絕對是不一樣的。所有的心行和表現,内心的思惟、觀點、知見都與從前不同,内心的感受是空空如也,根本沒有一個我,不太在乎自己的色身和自己的覺知心如何,不太關注自己。因爲自己是空的,對於空的感觸很深,行爲表現一定發生變化,不會很在意自己,更不會到處炫耀和吹噓。如果禪定不具足,未到地定、心一境性的定力不具足,有可能只斷一部分我見,整個我見不容易斷徹底,因爲思惟不透徹,或者是解析的成分多,理論的成分多,實際觀行出來的很少。
所有佛法的親証全部要靠禪定來獲得,沒有禪定就不能實際証得,只能是相似的理解,心裡不是很踏實。禪定是獲得實証智慧的紐帶和橋梁,缺少禪定而分析和理解佛法,最多得個相似的理解,大智慧絕對生不起來,心行不一定真能改變,内心還有我相存在。戒定慧三無漏學,缺少了禪定,思惟肯定是不細膩不透徹。這樣,自己所認爲的斷我見就不能斷得徹底,斷的不徹底最多是初果向,不是初果人,也許連初果向都達不到。初果和初果向,雖然只差一個字,二者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禪定是証得菩提的一個絕對而必要的條件,也是菩薩六度行的一個條件,若缺少禪定,煩惱也不容易降伏,心性也不容易轉變,無法觀行,所以定是非常重要的。降伏煩惱斷除完全依靠禪定,尤其是初禪定生起來以後,就能斷除欲界貪愛和嗔恚,沒有初禪定,貪愛就斷不了。沒有初禪定,也絕對斷不了嗔恚心,遇到機緣,嗔恚依然現前現行。所謂煩惱的現行,就是貪嗔癡性在身口意方面完全表現出來,讓他人能感知到。沒有禪定,根本降伏不了煩惱,未到地定不具足,煩惱也壓伏不下來。
之所以要歸納出這幾條,一是因爲有一些人迫切的想了解,二是怕有些人大妄語,自己輕易就認可自己証得什麽果位了。這是不得已而做的,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弊病,讓極少數我心重的人了解這些特征,故意對外大妄語,宣稱自己也如是。但如果不歸納出來,也有人有意無意地誤認自己已斷我見,這也是大妄語。權衡利弊得失的結果,不得不歸納出這幾條特征發表出來,供真心修行之人參考,希望能利多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