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第二節 大小乘不同的修行目標
一、佛所悟的法不是緣起性空
世尊在阿含經中講的十二因緣法,是聲聞緣覺所修的解脫之法,不涉及大乘如來藏法,也不是直接成佛之法,因此十二因緣法不是究竟成佛之法,究竟的佛法不是講虛妄法的一切法空,而是講不生滅不空的如來藏的所有功德體性。聲聞緣覺修完十二因緣法,只能証得緣起性空,知道五隂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依賴如來藏這個因以及無明業種就有一切法的生起,而大乘的如來藏實相心還沒有能力証得,因此還不具備大乘實相智慧。
既然十二因緣所依賴的各種緣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的,那麽這些緣都是生滅的,不是真實的,是幻化的空相,聲聞緣覺証得此理就能得解脫,出離生死輪回苦。但是他們還沒有修証大乘法,不懂如來藏的成佛之法,三乘佛法只修証了二乘,最上乘法還不懂也沒有修証,就這樣出離了三界,還有無始無明和塵沙無明沒有破也沒有斷,無明習氣及煩惱隨眠都沒有斷除,因此聲聞緣覺的修証境界與佛相去還甚遙遠。
因此說來,佛陀成道時所悟的不可能是緣起性空的二乘法,而是最上乘如來藏法。佛陀夜睹明星時眼見佛性,就是見得最真實的佛性,這是佛地的見性。佛的大圓鏡智現前,四智圓明,就成就佛道了,非是世人所錯會的緣起性空這樣淺顯的二乘法,二者本質相去甚遠。如果說佛陀只悟個緣起性空二乘法,佛陀就不能教導衆生大乘的真實如來藏成佛之法,那麽佛法就是不完善的,有極大的缺憾,衆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最大的究竟的利益。可是佛陀在轉法輪的後期,一直在教導衆生大乘成佛之法,可見佛陀成道時所悟根本不是緣起性空。現在衆生誤會佛法太嚴重,知見很淺薄,都是把緣起性空當作佛法的中心和重點,不能與萬法的根源相聯繫,不知萬法的來源,不知世界的本源,這正是佛法的流弊。
二、回小乘向大乘的阿羅漢
小是指心量小,很少顧及他人,爲他人的利益著想,乘是裝載工具、運輸工具、車乘的意思,小乘是指其法淺而不究竟的意思,度的人根基和數量有限。大乘是心量廣大,修行不完全爲個人,也爲廣大衆生的利益著想,法大法深,度人無限量而又究竟的意思。
聲聞緣覺的心態,就是想要自己離苦得解脫,其他的都不管,他們不考慮衆生的苦,不考慮佛教的發展,不考慮報佛的恩德,一心只奔向無餘涅槃,希望自己不再出現在三界裡受身心之苦,他們這個心量是很狹小的,所以名爲小乘人。而大乘菩薩們心量廣大,不僅要自利求取無上的大涅槃,而且還要帶領所有的衆生一起出離生死的大火坑,趣向無上的佛道,証得究竟的涅槃。要想成就佛道,究竟得解脫,小乘人就需要回小乘心向大乘心,改走大乘的菩提大道,不走小乘的羊腸小道。
聲聞緣覺之類的修行人分爲兩種:一種是能回心大乘的不定性聲聞緣覺,一種是不回心大乘的定性聲聞緣覺。回心大乘的聲聞緣覺人在修到一定階段,自己的心得到安穩以後,看到衆生苦惱不斷,就發心爲了衆生而不入無餘涅槃。或者聽到佛開示大乘法義,因訢樂於大乘就要追求無上菩提,追求明心見性,修學如來藏法,不再選擇入無餘涅槃,而是要留世繼續修行,自利利他。
二乘人回心於大乘,在不同的修行階段都有可能,有在証果之前,也有在証得果位之後,這要看各自因緣的影響力如何。如果一個人的心不在小乘上,即使是修行小乘的四聖諦法,証得羅漢果,只要不是只想個人得解脫,不想入無餘涅槃去躲苦,也不是小乘人,那就談不到回小向大的問題。只有聲聞人的自私心態才需要回小心向大心,成爲大心的廣利無量衆生的大乘菩薩。
現世末法,凡夫衆生我見深重,我執更重,如果不修小乘四聖諦法,先求斷除我見,大乘法也不易修好。不修小乘法斷我見,直接修大乘法,先參禪,即使參出了密意,悟得如來藏,我見還是死不透,斷不徹底。因爲這個我見不死透,我心私心慢心還是要不斷地作祟,貪嗔癡煩惱還是很重,自己在大乘的道業上就不能有多大的進步,往往是原地踏步者多。
大小乘的果位不是截然分開,而是緊密相連的。小乘的果位不能上進,大乘的果位就停滯不前,這樣一生所修下來,能實際受用還是不多,縱使講起道理來口若懸河,天花亂墜,但與實際修証的差距仍然非常大,並不是表面所顯露出來的那樣有修行。我們現在的末世衆生業障深重,我見、見取見極重,必須要把小乘的基礎打牢固了,讓那個五隂死得透,永斷無餘,貪嗔癡煩惱的降伏和斷盡就能很快,這樣的話,自己生生世世得到很大的利益,作菩薩也能輕松和愉快,也不再造作很多惡業惡行來遮障自己的道業,不再讓自己受到很重很大的苦報。我們要有智慧,仔細思考其中的道理,作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抉擇,不要輕視小乘法的修行,不要好高騖遠,應該踏踏實實地穩步向前邁進,這樣才最有利於自己的道業增進。
三、菩薩與阿羅漢修行的不同目標
世尊在阿含經中講,貪愛集就是苦集,貪愛滅苦就滅,苦滅就得解脫。滅貪愛的前提條件是修習四聖諦理,了知苦諦,斷除集諦,修八正道諦就能滅苦,從而証得苦滅諦。証得苦滅諦就是智慧解脫者,解脫是由斷我見而來,我見斷了以後,我執才能斷盡,斷我執以後心就得解脫。從此以後不再執取五隂世間妄法,成爲一個自由人。
阿羅漢得解脫後心得自由了,命終卻把自己的五隂全部滅掉,意根也滅掉,未來在三界世間不會再出現五隂身受苦,阿羅漢這個衆生就從此消失於三界中。他們不能再繼續修學佛法,以獲得大乘甚深般若智慧,也不能以自己所修來利樂衆生,也不能成就佛道,只獲得了暫時而不究竟的解脫。這是因爲他們缺少智慧,慈悲心薄,私心較重,不悲憫衆生苦,因此佛說他們是小乘人,是焦芽敗種。
菩薩們明心証得第八識,同時也斷了我見,知道第八識爲真,五隂爲妄,不再認五隂爲我,以後修行所要走的路就是大小乘同時起修,在小乘解脫道上也要滅貪愛得解脫,但菩薩們不是永遠滅去五隂身而不用,而是善用五隂身修學佛法,同時也利樂有情,從此雖然生活在三界世間,但心卻自由解脫。菩薩們走大乘修行之路,慈悲心重,發願自利和利他,雖能心得解脫,永不滅度,不像阿羅漢那樣害怕生死苦,滅掉自己,未來不再出生在三界世間裡,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人。菩薩如果取滅度就違背了菩薩戒,違背菩薩的慈悲心,違背諸佛的教導。所以得解脫的菩薩,命終還要保有一點思惑煩惱不斷,才能繼續在三界出生,這叫作留惑潤生。
四、大小乘兩種解脫
解脫有兩種,一種是二乘無學聖人阿羅漢和辟支佛的解脫,一種是大乘菩薩的解脫。小乘的解脫,就是對三界世間法再也沒有貪愛,貪嗔癡的無明煩惱全部斷盡,不再被三界生死所係縛,有能力滅掉自己的五隂十八界,入無餘涅槃。修學四阿含經當中的苦集滅道四聖諦理,証得五隂無我,斷除我見和三縛結,然後証得初禪,再斷貪愛,斷我執,就能得解脫,出離三界的生死輪回。
中乘辟支佛們修行十二因緣法,斷盡無明,就能出離三界生死輪回,滅盡自己以後不再在三界中出生,這樣就能得解脫。以上兩種解脫,都是五隂通過修行才能得到的解脫,不是本來就存在的解脫,是不究竟不徹底的解脫。這種解脫沒有解脫色,因爲最終要滅掉色身;這種解脫也沒有斷盡所有的無明,無始無明仍然沒有破除,還有變易生死沒有解決,還沒有真正解決生死大事,因此不是究竟的解脫。
大乘的解脫,是菩薩通過修行菩薩六度,參禪証得本來就解脫的如來藏心,明心見性以後,依止於自由自在的如來藏,五隂也就能斷盡貪嗔癡無明煩惱,斷除對三界世間的貪愛,最重要的是還要斷除法執,漸漸就能得究竟解脫,而生生世世保有解脫的五蘊身,利益無量衆生。菩薩們不僅要斷盡煩惱,還能斷盡煩惱習氣,無始無明和塵沙惑也要全部斷盡,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也要全部斷盡,這樣証得佛地的無住處涅槃,得究竟解脫。這是真正的也是最終的究竟解脫,這種解脫有解脫色,佛陀用此解脫色分身無數廣度有緣。而証得如來藏明心見性時,就知道如來藏不生不滅,不在三界中,不被三界生死所係縛,本來就解脫,五隂依止於如來藏,也是本來就解脫的。
五、聲聞人不能實証真我第八識
信不等於証,信佛語不等於証佛語,信五蘊無我並不等於証得五蘊無我,信第八識是真我,並不等於証得第八識是真我。當然信還有一個層次的問題,淺層次是意識的信,深層次是意根的信。意根即使信了,也不等於証,信與証之間的差距也許很大,也許很小,要看是什麽人信。
聲聞人因爲信佛語,知道有個不滅的真我第八識,但因爲心量問題不能實証,一旦實証就是大乘見道的菩薩。聲聞人不等於菩薩,如果聲聞人發心不入無餘涅槃,可以是通教的菩薩,不是別教菩薩,証得第八識以後,才是別教的菩薩。聲聞人在聽佛語時,當時就知道了有個第八識是真我,但再詳細一點的内容就不知道了。對於第八識沒有實際觀行,不知道五蘊與第八識之間的真實關係如何,不知道第八識如何出生和維持五蘊的存在和運作。
聲聞人信佛語以後,在禪定中具體細微的觀行五蘊十八界的無常苦空無我性,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五蘊十八界確實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這樣就斷除了認五蘊爲我的我見,得法眼淨,有初步的解脫功德受用。因爲聲聞人沒有實際觀行過第八識,也沒有能力觀行,所以無法確切得出結論,証得五蘊就是第八識還是非第八識。只有大乘菩薩証得第八識以後,才能如實觀行五蘊十八界這個我是生滅的假我,確實不是第八識。在此之前都是信佛語,相信佛陀所說如實。
菩薩証得無生法忍,具有道種智的時候,能夠逐漸如實觀察出五蘊十八界實際上也是第八識,是第八識的一部分功用,能現前觀察到第八識如何具體的流注識種子和四大種子,如何流注出業種子,形成了連續不斷的五蘊十八界的功用,這才逐漸証得了一切法都是第八識,衆生就處在一真法界裡。在此之前,都是相似的理解推論猜測想象和信佛語,談不到實証。
因爲聲聞沒有實際觀行第八識,沒有實証第八識,就不可能得出結論說:五蘊與第八識是不一不異的。這是實証的大乘菩薩才能得出的確切結論,聲聞人能確切得出這個結論,馬上就成爲大乘實義菩薩,成爲別教菩薩。
聲聞人通過觀行參究証得五蘊十八界是空的,這個空不是指第八識的空性體性,聲聞人沒有這個智慧,只能証得毁壞敗壞的那種空,是不究竟的那種空。大乘菩薩才能証得五蘊是第八識的空性,把五蘊全體都能觀照成第八識的空性,那也就入地有唯識種智了,觀行智慧很深很深,禪定也很深很深。
沒有實際証得第八識的時候,無法現前觀察到五蘊到底是不是第八識,觀察不到第八識在五蘊身中的運作,就觀察不出五蘊與第八識異不異的關係。想象出來的不等於實証,推理出來的不等於實証,信佛語複述佛語不等於實証。
如果把邏輯推理推論等等當作實証,在命終的時候,麻煩非常大,那時就會發現:一切都不是自己平時想象認爲的那樣。那時候再怎麽手忙腳亂,也無濟於事了,最可怕的是,因爲不再信自己從前所學所認之理,就會生出誹謗佛法之心,然後去向惡道。
即使是大乘菩薩,以修學大乘爲主,但是沒有証得大乘法,也不能如實觀察到五蘊究竟與第八識是何關係,五蘊究竟是如何與第八識異不異的關係。推理代替不了實証,否則稍微有些小聰明的世間人都能証得第八識,都能成爲大乘菩薩了,不用皈依三寶,不用修行戒定慧了,佛的那些前行法就都沒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