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10月03日

第五章  在日常生活中觀行

第一節  由微粒組成的色身是虛妄的

衆生色身細胞當中也能産生生物電能,生理學叫作生物電。生物電不斷的釋放能量,以維持色身所需。細胞當中有四大組成的各種顆粒,核子、中子、質子、原子、電子、離子等等,這些顆粒的生滅代謝,能形成一種色身所需的能量,包括熱能、動能、電能等。能量釋放出去,就消耗了身體當中的四大物質成分,就需要不斷的補充四大物質成分,因此就需要飲食。要想少消耗飲食,就要少有識心活動,入深禪定,内心寧靜,識心少於活動,能量消耗的就少。

而色界、無色界天人,是以禪悅爲食,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物質色法。如果欲界衆生,飲食不斷,貪著飲食和滋味,就沒有色界禪定,不能發起色界禪定。講究飲食的人,食欲沒有降伏,不可能有初禪定的現起。

生物,就是生命體,生命體就是五隂身,五隂身是由四大種子和識種子構成,識種子作用於四大色身,就有五隂的活動。其中四大種子刹那生滅變異,色身空幻不實;識種子刹那生滅變異,空幻不實,皆是如來藏性。五隂身就刹那生滅變異,不實如空花,如此觀行並不難斷我見。

第二節  在穿衣吃飯時觀行苦空無常無我

每天都要觀行吃飯這一法是如何生滅變異無常的,如何是苦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無我性無主宰性的;每天都要觀行穿衣這一法是如何生滅變異無常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如何是無我性的、無主宰性的。

觀行在穿衣吃飯當中的受覺如何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如何是無我、無主宰性的;觀行在穿衣吃飯當中的想蘊了知性如何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如何是空的苦的,如何是無我、無主宰性的;觀行在穿衣吃飯當中的身體和心識的行爲造作如何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如何是空的苦的,如何是無我無主宰性的;觀行在穿衣吃飯當中的識性如何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如何是空的、苦的,如何是無我、無主宰性的。

第三節  在被欺辱中觀行無我

問:比如有人打我(色身),有人罵我,於是我很生氣。我這樣思惟:他打的只是色身,不是我,疼痛只是覺受,不是我,真的我是第八識。生氣的只是意根,他罵的也只是意根,不是我。這樣觀行可以嗎?

答:應該要這麽想:色身被打,色身是什麽?色身是四大組合成的一個肉體,肉體是由細胞累積形成的肌肉、骨骼、血液等等組合到一起形成的一個象木頭一樣的身體,這個身體是生滅變異的,是被組合變造起來的,是無常、空的,它不是我;如果這個身體是我,那麽這身體滅了,我是否滅?實際上我不滅,我還有下一世,還有無量世。所以這個身體不是我。觀行色身不是我,要有很深的禪定,觀行這個色身象機器化一樣,象機器人一樣,這個色身生住異滅不由我控制,因此它不是我。這是一個總原則,細節要自己一一觀行,各種認知要自己去証實確認。

再觀想受蘊,別人打我罵我,我生氣了,生氣是我的感受,這個感受是不是真實的?這個感受怎麽來的?感受是意識心的受,覺得疼是身識的受,所有的受反正都是六識的受,六識的受是不是我?是不是真實的?這個受是識種子生出來産生的,刹那刹那生滅變異的,受也是虛妄的、空的、幻化的,一會兒就消失了,因此受不是我。現在被打被罵覺得感受不好,一會兒如果你發財中獎了,感受就變好了,快樂了,那麽這個生滅變異總在轉化的,不能固定的,不能永遠常存的這個東西,根本就不是真實的,不是我,那我還要執著它干什麽呢?

再有你的想,你了知了那個人在罵你的是什麽話,知道他的語言是什麽意思,這都是意識的了知性,是想蘊。這個想蘊是怎麽來的?是識種子生出來,形成了識隂,識隂一運作,就有了知性了。這個了知性是生滅變異的,是不常存的、是幻化的、是空的,所以想隂這個東西也不是我。只要不是永恒常存的,不是本來就存在的,後天生起來的東西,都不是我。這個想蘊,睡著了什麽也不知道了,別人怎麽罵也不知道,所以是生滅虛妄的,不是常存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不是我。

再說行蘊,是六識的行爲造作,包括身行、口行、意行。心裡所有的念頭思想、了別性、感受性,念念生滅變異的都屬於行蘊,行蘊這個識心的運轉,也是生滅變異的,不是固定不變永遠長存的,所以也不是我。

六個識的識蘊,識本身的運作,包括心所法,都是生滅變異的,所以本身五隂總結起來說,沒有一個法是固定不變的,都是生滅變異,變來變去的,一會兒有一會兒無,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都不是固定的,都是被出生的法,都不是真實的。

那麽生氣,生氣是一種覺受,生氣這個法是真實的嗎?不是真實的!一會兒就不生氣了,它總在變化的,所以所有的心識的作用全部是虛幻的,沒有真實的法!如果死了以後,色身上沒有識心的運行了,別人打你色身,你還覺得疼嗎?不覺得!你還生氣嗎?根本不生氣了嘛。所以識心離開了色身,色身跟木頭一樣,根本就不是我。即使色身上的識心,也不是我,何況色身,更不是我了。既然沒有我,誰氣誰不氣?

第四節  身見的表現

把色身當作我的我見,都有哪些表現?現實生活中哪些方面的熏染能增加身見?身見難斷的原因是什麽?爲什麽前世斷過身見的人,今世再遇佛法很快就能斷身見?把這些現象都找出來,然後一點點的降伏對色身的寶愛,斷身見就會快一些了。對於色身一切方面的護持,都是因爲身見的原因。對色身都有哪些方面的護持和寶愛?

如果我們了解一下出家人的戒律,就知道佛陀爲什麽會制定那麽多那麽詳細的戒律,那都是爲了降伏身見和我見而設的,出家人不懂,嫌戒律太約束自己了。如果守好佛陀制定的戒律就能得解脫,小乘的戒律也叫作別解脫戒,能守住一條,就能得一條的解脫。所以只要出家修行,將來肯定能証得四果阿羅漢,總有得解脫的一天,出家的好處有很多,最根本的就是清淨自在,能得解脫。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很難讓人斷身見,都太講究生活質量了,太享受了,只管舒服享受就行了,其他一切都不管不顧。觀察自己的身見,從日常的吃穿住用行各方面各角度觀察,從財色名食睡各方面觀察,從見色、聞聲、覺觸、嗅香、嘗味幾方面入手觀察,發現自己特別看重這些方面,特別在意色身,特別關心照顧色身,特別講究色身的受用,那就是身見比較重,應該想辦法調伏。

第五節  五隂的功能作用

一、打字時,手眼是色隂,看屏幕了別自體和屏幕是識隂,思惟構思是識隂,接納屏幕狀況是受隂,生起覺受是受隂,了別屏幕狀況和字體大小是想隂,了別心裡念頭是想隂,手指頭打字是行隂,不斷構思是行隂,呼吸等等身根運動是行隂。所有五隂作用都是識隂和行隂。

找說話時、吃飯時、走路時、觀想時的五隂作用,在六根觸六塵時,找出色受想行識的功能作用。之後再觀行思惟,各個功能作用是如何生起的,如何運行的,如何變化的,最後又如何滅去,如何轉移的。

再思惟如何是無常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再思惟這樣的功能作用,就是我嗎?我就是這樣生滅不已的嗎?就是這樣不斷變異不停的嗎?智者絕不會認這樣的作用爲我。

二、在房間裡一邊踱步一邊思考問題,把這時候的五隂活動找出來,觀察清楚。色隂在干什麽,受隂在哪裡,是什麽狀態?想隂是哪個,在想些什麽?行隂如何運作的,在哪裡有行隂?識隂六識各自了別的相分境界是什麽?然後在禪定中慢慢的深深的觀察思考其生滅變異無常性,了知其苦性,確認其無我性。

第六節  簡單的生活養心

現代人感覺比較枯燥乏味的生活都比較養心,容易斷身見我見。因爲那樣的生活,不容易讓人貪著,心比較單純和清淨,對色身不太注重和在意,容易斷身見,我性也輕微,容易斷我見。再有就是那樣的生活不浪費福報,有福德支撐著,道業就進步很快。一個真正菩薩,應該很珍惜自己的福德,不會輕易去消耗掉,因此都不講究享受。菩薩在這個世間出生時,就不選擇富貴人家,免得小時候福德被父母作主而白白的消耗掉。現在的人都不懂不在意這些福德的事,不知不覺很隨便的就通過享受消耗了,太可惜了。自己卻不知道,還以享受榮華富貴爲榮。父母一定要對孩子負責人,不能隨便替孩子作主消耗他的福報。那些福報小時候就給消耗掉了,長大福報少了,就有受苦的,學佛時用在道業上的福德不足,道業就會難以成就。

過去的年代裡,沒有各種色身上的裝飾品,沒有家居裝飾品,沒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衣服和飲食,那時候人們都不往身上塗抹什麽東西,室内也不用噴什麽東西,也不用過多的裝飾,簡簡單單的,就不容易著色聲香味觸,也很少保養色身,思想單純,身見易斷。富貴修道難,貪習太重,貧窮布施難,薄福。所以修道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積小成大,積少成多,養成一個良好的修行習慣,不愁不了道。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