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第七章 斷我見與意根的關係(2)
第九節 意識如何緊密配合意根斷我見
一、在斷我見時,意識首先要給足意根所有的証據和數據,然後意識少於思惟,少於功用,配合意根的心理活動需要,放手讓意根自己思量和考量,讓祂自己印証一些事實。如果意根覺得事實還不充分,証據還不足,數據還不夠,那麽意識再思惟觀行,再收集數據交給意根,意根再深深的思量和考量,這樣意識在旁邊不斷的補充一些數據資料,意根就能不斷的加工,不斷的完善思惟,最後得出一個紥紥實實的、証據確鑿的結論出來,就証果了。
如果需要處理的事情比較多,意識必須出定了別六塵,那麽意根也可以暗暗的用功,行住坐臥不離參究,乃至於晚上有夢無夢時都可以用功。意根實在感覺事情重大時,可以決定廢寢忘食,不眠不食,因爲意根要精進了,這些飲食活動影響意根的專心思慮,祂會分神於日常瑣碎,就會決定減少五隂其他活動,以保証自己不分神。睡覺時沒有意識的從旁佐助,意根就沒有充分的數據和材料,無法下手參究,於是意根就決定不睡覺,不讓意識滅去。
二、在一切法的參究上,一開始是意根配合意識的思惟分析,配合意識搜集各種數據和資料;等到意識把資料搜集的比較充分,足夠意根利用的時候,意識就要配合意根的深思熟慮,配合意根的加工和整合工作,配合意根的審察過濾工作,讓意根多費心思,意識少活躍,參究工作就能很快完成。
要想讓意識少於活躍的思惟,意根多思量,就要修定,在定中才能保証意根的專心參究,雖然祂不能完全定於一處,能定於極少數法上就可以了,除了需要專心參究的法義,其他的只是稍稍了別一下就可以,不影響自己參究。那麽觀行就是要在定中,意識不能情思意解,多動用意根的思量性,充分有效的發揮意根的思量,親自証得五蘊無我,這就是觀行和參禪的奥秘。所以意根不証法,不可能明心証悟,同樣也不可能斷我見。在定中參禪觀行,動用意識思惟要少,動用意根的思量性要多,這是參禪觀行的奥秘。
沒有意識的配合和協助,意根也能參究和思量法義,只是需要的時間要長一些,說不定是什麽時候了。有事例爲証。比如晚上思考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就睡著了。睡了一夜覺以後,第二天眼睛剛剛睜開,靈感就現前,突然明白了沒有解決的這個問題。說明這一夜,意根都在工作著思量著。晚上睡前留了個疑問給意根,早上一醒來就得到答案了,有不少人有此類似的經驗。
再比如有時候思惟過的問題,當時可能沒得到答案,於是就去忙其他的事情,表面上好像把這件事忘了,意識不再考慮了,然後指不定在什麽時候,腦子裡突然有了答案,這是意根一直在背後默默的思量,最後思量出了結果。修行就是要多用意根,意根的修行才是真修行,才能証得一切法,獲得一切智慧。
意識在觀行五蘊時,觀行的信息同時就傳遞到意根那裡,意根一次不懂,二次不懂,時間長了,就能理解和受熏,同意意識觀行的結果,這是意根啓動自己特有的思量判斷性的結果。如果有禪定時,意根也能根據意識觀行思惟的思路,自己作以思量,或者與意識一起,或者單獨思量,意識熏染得越深刻,意根越能單獨進行思量,從而與意識一起共同斷除我見,共同証果。
三、在觀行陷於沉思的時候,裡面就有意根的深思行爲;來回踱步思考時,有意識的思惟,更有意根的思慮考量。其中如果意識的力量大,意根的力量就小;如果意識少用心思,意根的力量就大,解決問題也有力度。
意識與意根的交流方式一般是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不管是誰問誰答,最後都是意根認可贊同,意根作最後的定奪和抉擇,問題才算解決。
觀行五蘊、參話頭和參禪、參究,都與自問自答是一個原理,都是兩個識之間密切配合的關係。意識存在時,兩個識刹那都沒有分離過,意識所思所想都受意根指揮,從來沒有脫離過意根的操控和配合,從來沒有出現過意識單獨思惟,意根不參與的情況,如果意根不參與,意識就滅去不存在,意識不能脫離意根單獨運行;而在沒有意識存在和思惟的時候,意根仍然可以單獨工作,從來沒有休息過,遍計所執,時時思量處處作主,即使在睡著和昏迷以及死亡前後,意根也沒有清閑過。所以兩個識如果沒有密切配合關係,不可能破參開悟,不能斷我見;如果沒有意識的參與,就沒有數據資料,不知道詳細情節,証據就不足;如果意根不參與思量,其結果就是有問無答,那就沒有答案,沒有結果,就作爲一個不解的問題存留在意根心中,以待意根慢慢解決,這就說不定是什麽時候了。
四、用自我暗示法觀行佛法時,意識常常要暗示意根,五蘊虛妄,一切法虛妄,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到一定時候,意根就會認可,就能斷我見,從而發揮自己的潛能,改變自己。這種暗示,類似於自我催眠,把自己調整到比較安靜和沉靜的狀態,能聽到内心聲音的狀態,這時就可以自我暗示了。
把以上斷我見的内容,慢慢的抑揚頓挫的陳述出來,引導意根接受,並且給意根一定的緩沖時間,讓意根接受信息,整理思路,思惟信息裡的法義。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環境場景,就是讓意根不關注其他問題,只注重被引導的内容,内心要沉靜和安穩、祥和,能夠充分的接受意識的引導。如果意識能引導到哪裡,意根就能思惟到哪裡,這時意根是比較聽話的,已經初步被熏染了,只是沒有最後成功。關鍵在於意識是否會觀察意根的反應,是否有引導的經驗,是否真懂無我之理了。這樣的引導催眠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場景中反複多次進行,只要意識理論嫻熟,會觀察意根,會引導意根,能保持沉穩和沉靜狀態,到一定時日,必能斷我見。
五、西方心理學家說過,讓潛意識記住東西的最佳途徑,就是進入一種昏睡的朦朧狀態,或者一個類似睡眠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所有意識層面的努力都減少到最低限度。然後,所有想法都能夠通過映像,以一種安靜的、被動的、易於接受的方式傳送到潛意識中。
這是熏染意根催眠意根的好方法,斷我見,降伏煩惱,可以用自我催眠這個方法,可能也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自我催眠,能直接讓意根了別和接受五隂無我性。
放松,安靜,昏昏欲睡,剛剛醒過來,這些時候都有定,心不散亂;同時還有意識,意識思惟力比較微弱,有了別作用,作用力小,能觀察意根,能向意根傳遞信息;而且意根的作用比平時突出,比平時大。那麽這時影響說服熏染意根,改變意根,是最佳的時機。斷我見的觀行,在這種狀態下,也是最好的,有定,有意識,意根作用力大,受影響的力也大,那就能把五隂非我的思想觀念,傳遞灌輸給意根,讓意根認可接受。
六、怎樣觀行能取所取空斷我見
能取的是五隂七識,所取的是六塵萬法,觀察能所空要在定力比較好的情況下才能觀行思惟。前提條件是,第一,禪定要具足,第二,五隂虛妄的道理要粗略的了解,再按照所了解的内容,次第觀行思惟,把能取的七識心的虛妄觀行出來,要觀察清楚透徹。内心要認可六識的虛妄非我性,把所取的六塵萬法觀察清楚透徹,包括五隂世間法,都要觀行出其虛妄、生滅、變異、不實性。六塵的虛妄容易觀行,襍阿含經裡,世尊教導過如何觀行六塵的虛妄,邊閲讀邊思惟六塵是如何的虛妄,一條條逐個思惟觀行。隨文而觀,隨文而思惟,思惟通透了,就能認可那些道理。不思惟不觀行,意識只粗淺的知道那些道理並沒有用。觀行出來時,内心就會說:哦,原來如此!這是意根認可了。
觀行總有個過程,到最後内心會說:原來是這樣啊!這時是真知道了,這是意根的認可,否則就是意識心的膚淺的知,意識的知往往沒有多大用處。道理很多人都會說,實際上自己的内心並不認可,因爲這些道理意根不懂不明白。意根要明白要懂,意識心就得思惟觀行這些理論的内容,觀行的過程就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意根,告訴意根:是這麽回事。意識分析的每個内容都傳遞給了意根,意根就能了知這些内容,就能明理;意識不觀行不思惟,意根不知道,就不能斷我見。
第十節 意根現量証的表現
一、一切法的証得,應該都是現觀的結果,而不是想象和分析得出的結論。什麽叫作現觀?現觀就是現量觀行、現前觀行,六根對六塵的當下,現前觀察體驗各種法的出生、運行和生滅變化。意識是否是現量觀察,思考得出的結論是否是事實,意根要不斷的作出判斷,但有時判斷正確,有時判斷錯誤,因爲意根也有自己的習氣,再加上智慧不足,就容易判斷錯誤。意根往往是承認意識的現量觀察和充分的思考分析,有理有據時,才能啓發意根的智慧,意根才能確認其思惟觀行的結果;而不承認意識的非量想象和推論;意識的現量觀察就是証據,當証據確鑿時,意根才拍板加以贊同。
意根的現量証,往往是要促使身心發生輕重不同程度的變化,因爲意根與身心不相分離,緊密聯繫在一起。爲什麽意根與身心聯繫非常緊密呢?因爲第八識能變現一切法,也能見一切法,而意根依第八識的見分,也能隨著見一切法,並且把這些法當作真實,當作是我見,不斷的攀緣,執著不已;同時意根就能在一切法上起作用,而能協調和控制身心世界,通過身心來宣泄自己的種種情緒,讓身心世界發生各種變化。這就是意根的遍計所執性和時時處處作主性的表現,也是我執和法執的表現。
意根如果能現量的知道了某種道理,認可了某種道理,就是我們常說的從心裡往外的承認,就能讓身心發生各種程度的變化,這是因爲身口意行是由意根控制和決定造作的,由意根說了算。即使在沒有証果,與証果相距很遠的情況下,意根一旦接觸到某個事理,認可並深肯此理,内心就受觸動,於是身心就發生變化。比如心情舒暢、身心輕安、熱淚盈眶、渾身戰慄、汗毛直竪、情緒激動、頭皮發麻、面紅耳赤、眼神呆滯、頭中嗡嗡作響、熱血沸騰、心驚膽戰、呼吸急促、青筋暴跳、氣急敗壞等等諸多情況,這是觸動到意根,意根現量知,而後促使身根發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每個人都有此經驗,自己回想一下,就知道是否是這麽回事。
這些情況的出現,並不說明意根降伏了煩惱或者是斷除煩惱了,更多時候還恰恰說明了意根的煩惱性很重,我執情執很重,才會出現這些身心的巨大反應。真正現量証得無我時也是如此,身心出現很大變化,由於意根從前不知此理,意識無論怎樣念叨無我,意根也不知不認可無我,内心無動於衷,做起事情來仍然我我我,這顯然是沒有斷我見之人的表現,意根一旦知道了確實無我,受到了觸動,那麽祂對身心的執著就放松,身心就出現變化,輕安而愉悅。
意根也受意識的不正思惟影響和熏染,作出錯誤的抉擇。無始劫以來意識一直在有意無意的欺騙意根,告訴意根五隂就是我,一切法都是我的,五隂世間美好快樂,都應該追求不捨,意識充當著邪師的角色,於是意根貪染於世俗五欲,執著五隂自己。斷我見前後,意識就開始充當意根的良師益友,自己改邪歸正以後,再幫助意根改邪歸正,共同降伏煩惱、斷除無明,共同轉識成智,攜手並進。
二、意根現量証得,身心受到的震動很大,會出現很多異常現象,禪定加深、睡眠改變、身體輕安、病痛消退、精神愉悅等等,越是現量,變化越大,越是解悟,越是沒有變化。過去善根深厚,有深禪定的人,現量証得佛法,就會身體湧上虛空,神通現前,這是屬於色身上的巨大變化。看看佛經裡記載的那些聖賢人悟道,不管是大乘,還是小乘,都有神異現象發生,爲什麽如此?因爲有禪定,是現量証,身心改變都極大。
三、有些人看到某種法義,内心受到了很大震動,色身出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現象,這是震動到了意根,才有這些感觸。即使是在世俗法裡的實証,也一定有或大或小的身心感觸和變動,不是平平淡淡的劃過去就算了。已經有不少人在遇見某種法義時,在修証的過程中,都有身心的大小程度不同的變化,真認得某種理時,就是這樣。
平平淡淡的不與意根相應,只是意識心的理解,那不算數。學法時,像讀課文一樣滑過去,就認爲自己理解了,知道了,証得了,於是就放過自己,這是對自己的高度不負責任。如果這樣容易,三藏十二部看幾遍,理解一部分,就說是証得了一部分,那簡直就相當了不得了,八地以上菩薩也許能這樣。把佛經拿過來,博士生博士後,也覺得能懂文字,如果懂就能証得,那佛法就太容易了,根本不用修三個無量劫。
定力不足,看文章就像走馬觀花一樣;定力足時,心裡那個認知度就非同小可了,足以震動心臟,震動五臟六腑,感覺非常不尋常。有些人走馬觀花看一遍文章,不能細致思惟,就貿然否定,結果最後還是自己錯了。錯在哪裡?沒有定力,不能思惟觀行,心思太浮淺,即使引導,也仍然不能觀行,智慧不可能逐漸提升,不能日日增進。前世善根不足的人,看什麽法也不會受驚嚇,平平淡淡的就過去了,好像真懂了一樣。
有定力時,思惟細致,才能受觸動,這叫作深有感觸。看看我們古老的華夏文化内涵多麽豐富,用詞多麽準確,把身心狀態都能描述得清清楚楚、透透徹徹。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有生理學依據。佛法並不孤立,就看大衆是否有智慧如實認知。深有感觸的深,就是深入到意根深處了,不是浮淺的表面的意識思惟,才有感觸。一般性的思惟,沒有感觸,不會有感慨,更不會感慨萬千。
第十一節 理解和証得之間的距離
一、看恐怖片時,意識明知是假的,可還是要害怕;走玻璃棧道時,意識明知是安全的,但内心還是害怕得不得了,有的人甚至就是不敢抬腿走。意識就是說服不了自已不害怕,爲什麽?是因爲意識分別和思惟得出的結論,得不到意根的認可。意識勸自已不要害怕,說這一切都是假的,可還是血壓升高、心跳加快、身上出汗,這說明身體都是由意根來控制的。
尤其是看球幕電影時,意識知道一切影像都在屏幕上,根本出不來,影像不是現實的,可心裡感覺影像還是那樣的逼真,害怕裡面的車開到自己身上,害怕裡面的飛刀砍到自己,子彈打到自己身上,於是身體就不自覺的盡量躲避。身體和心理的行爲,都是由意根指揮造作的結果,是意根按照自己的慣性認知來指揮識心作出相應的反應。所以不把意根熏成功,就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知道棧道是安全的,是不是自己的現量認知?這種知道有什麽用處?意識明明知道前邊的人已經悠閑的走過去了,有了現成的例子,自己爲什麽還不敢站起來走過去?意識明明知道玻璃的厚度和承載力都很牢靠,自己爲什麽就不能站起來,身體筆直的走過去?因爲意識分析思惟的理,意根還沒有接受,内心對於玻璃棧道還有恐懼心理,因此就讓身體表現爲戰戰兢兢、腳底酸澁、腿肚子發抖、哆哆嗦嗦,以至於踡縮在通道上,不能挪動一步。
有的人站在玻璃橋外時,種種言論,大談特談,走上玻璃軌道,試試如何?身根是不是受意根控制指揮的,這裡就能看得一清二楚。意識不能指揮身體,不管意識如何認爲安全也沒有用,意根不知道,那就照樣驚恐萬狀,惶恐不安,都是因爲意根嚴重執身而造成的。
由此看來,意識知道六塵是自己的内相分,有沒有用?不用功觀行,五隂虛妄就不能真正証得。知道和理解是很容易的,証得就很困難了。小乘四個果位的証得,都涉及到了身心覺受,大乘各個果位的証得,也都涉及到了身心的覺受,包括夢境的証明和提示。尤其是各種禪定的出現,更是涉及到了身心的覺受,禪定越深,覺受越強烈。二禪以上則無覺,五識消失。但是色身也要發生很大變化,出定後還是有身心的覺受。爲什麽有這些覺受的出現呢?是因爲意根現量証得了佛法,知道了事實真相,身心就出現變化,是意根執持和調控的結果。
意根相信現量境,需要自己親自証知,他人的証明沒有用,必須自己能現量証得,真真切切的知道。佛法的証得也是如此,否則說食不飽,自欺欺人。很多人都知道五隂虛妄,可内心深處的意根還是認爲五隂真實,對於意識的分析思惟結果不能贊同和執行,仍然要牢牢的執我不放。因此就需要意識必須認真思索,細致觀行再觀行,直到把意根說通,才是現量境現前,否則僅僅是個推理罷了。
如何讓自己不膽戰心驚的走過玻璃棧道?應該這樣做,在走上棧道之前,意識就要想方設法、非常全面的分析思惟棧道的安全性,盡量思惟透徹,比量現量非量都思惟清楚了,有理有據的証明玻璃棧道確實是安全的,沒有一絲危險,這樣意根就能確認棧道是安全的,心裡就能有底氣,於是就能鼓足勇氣走過棧道。意識分析透徹,看破境界,讓意根放心,心理才能得安穩。内心感覺很安全,底氣足了,思想準備都做好了,感覺再也不害怕了,這就把意根說服了,然後再抬腿上路。怎麽樣才能做到内心裡底氣足足的?靠意識思惟分析透徹,看準了,看穩了,十拿九穩了,再行動。意識思惟分析透徹了,意根才能確認,才能表現爲鎮靜,踏實,才能大膽的走過去。
這個問題與觀行斷我見的道理是一樣的,斷我見也是如此,意識必須思惟分析透徹,一個漏洞都不要有,讓意根完完全全認可,沒有疑惑,才能斷我見。觀行斷我見,意識要想方設法思惟、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不真實性,把意根熏染成功,讓意根從内心裡確認五蘊確實不是我。這時意根的底氣才足,任何人說五蘊是真實的,意根都不隨著那樣想,不加以認同。要做到這點,需要意識自己首先要明理,要思惟清楚,還要給意根一段適應和確認的時間,讓意根適應五蘊確實不是我,不是真實的。
在剛剛接觸這個理論,剛剛開始思惟時,有的人心裡確實感到害怕,感到六神無主,感覺沒有了依靠,感到内心空虛和恐懼,這是因爲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牢牢的認爲五蘊就是我,就是真實的,現在意識告訴祂不是這樣,意根無論如何也難承受,所以心裡會害怕和難受。只有通過意識的不斷熏染,時間長了,意根接受了以後,這種感受就慢慢消失了。想要意根心理準備充足,就需要意識反反複複不斷的熏染,不斷的強化無我的思想觀念,終有一天,就能真正而徹底的斷我見。
如果只是意識知道五隂身及一切法是虛妄的,可意根還不知道,不認可,那就沒有什麽用處,只是一種浮淺的理解,不是真正的斷我見。初果至四果之間,意根要不斷的認可五蘊生滅無常虛妄無我,完全認可時,意根就斷盡對五蘊世間的執著性,就有能力出離生死輪回。
意根完全斷盡執著,証得四果時,就像看球幕電影時一樣,無論球幕上發生什麽事情,出現什麽境界,内心都若無其事,不躲不迎。意根不再指揮身體躲避什麽,内心知道境界都是不真實的,都在屏幕上,不是現實的,也就不再害怕了。從這裡可以看出,衆生的心理,有表面浮淺的作用,也有暗藏隱藏的作用;而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那股隱藏著的力量,那是根深蒂固、難於轉化、難以說服的,那就是意根的慣性力量。改變這股慣性力量,就顯得極其重要,就能解決無量劫來的生死大問題,包括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那也就能斷除無始劫以來的無明惑業苦,登上涅槃的彼岸。
意根斷盡對五蘊的執著,在小乘是四果羅漢,在大乘是七地滿心,進入八地時。八地菩薩的解脫証量相當於四果俱解脫的大阿羅漢,初地滿心相當於慧解脫的阿羅漢,但是初地菩薩不取慧解脫阿羅漢的果位,思惑煩惱不可以全部斷盡。意根斷盡人我執的境界,我們可以比量和想象推理知道一些,雖然沒有証得。那麽意根斷盡法我執,我們可以比量非量的思惟一下,也能知道個大概,雖然更不能証得。這個知道和証得,可能就要相差接近兩個無量劫和三個無量數劫。知道和証得之間的距離,簡直不可想象。
有的人總是以知道一些事情,就自傲自滿,其實那都沒什麽,即使真正証得了很高深的佛法,也不值得自傲自滿。放眼十方世界和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來看,即使我們修到了八地菩薩的境界,仍然不算什麽,智慧短淺見識少的人,才容易生起自傲自滿心,慢心才深重。有頭腦有智慧,見多識廣的人,不容易生起慢心,因爲見過或者知道有無數人比自己優異無數倍,眼界是非常開闊的。
二、解悟與証悟的區別
真正的斷我見,不僅是意識明了無我之理,意根也同時証得無我,認可無我之理,意根能親自証明無我,就不太執取自我,那麽身心内外就全部放松下來,頓時得到了解脫的功德受用。如果僅僅是理論上的斷我見,只是意識理解的,証據不充分,沒有說服力,一點解脫的功德受用也沒有,身心世界不會轉變,因爲意根沒有親自証得,沒有親証,就不是現量境界。
明心証得如來藏,也是意根的現量境界,意根親自証得後知道五蘊十八界不是我,就能把自我放松,身心世界就會大轉變,得到了解脫的功德受用,無比自在。否則意識的理解,就是理論,最多是一個解悟,也許根本談不到什麽解悟,與生死了不相干,不得解脫的功德受用。因爲意根沒有現量觀察到,沒有親自証得,心裡不認可,身心就不會轉變。身心世界是由意根統治和執取的,由意根說了算。
在斷我見和明心的時候,如果身心世界當時及以後,沒有什麽變化,那就是理論上的斷我見和明心,意根不認可。明心一方面是意識心的覺悟,這個覺悟不是理解的,而是有理有據,証據確鑿,這就是現量境界,這樣意根也同時証。意根認同現量境,祂同時証得時,就知道五蘊本來是如來藏的,不是自己的,於是就把五蘊放松,不控制身體了,頓時身體就輕安舒適,心裡非常清明,當時身心就發生變化,與從前不同了,定力越好,變化越大,煩惱越輕微,覺受越好,語言無法完全描述出來。
如果是單純的意識心理解,証據不充分,猜測的成分多,想象的成分多,不是現量境,就說服不了意根,祂不知道五蘊是如來藏的,不知道五蘊不是自己的,那就還會把五蘊當作自己的而執著和控制,身體就沒有什麽轉變,心裡也沒有什麽轉變,不會出現心靈的震動,與從前沒有什麽差別,這就是解悟的狀態。
解悟時意根還會把持著身體和覺知心,身體就不會發生變化,覺知心也不會發生變化,還會與從前一樣,煩惱照樣煩惱。五蘊的變化由意根控制和決定,真正的斷我見和明心時,意根明理,不再控制身體,知道身體不是自己的,身體就有解脫的反應,意根也不再控制覺知心,知道不是自己的,覺知心就如釋重負,出現各種殊勝境界。睡眠是由意根控制的,以後睡眠也改變了,煩惱由意根發起的,這時煩惱也輕微了,還有很多奇妙的境界,只是不能一一透露。
現量觀察遠遠比理論更有說服力,能現量觀察的人,既有禪定又有智慧,而理論未必正確,即使正確也與自己無關。現量觀察,意根能証得,意根肯定,就能改變身心世界,才能得到身心解脫的功德受用。意根一旦肯定,就不需要那些無用的理論了。我們學法不僅僅要學理論,還要實際觀察,現量觀察,親自証得理論的正確性,那麽理論就會成爲我們自己的現量境界,内心時刻與理論相應,理事無礙,以後就會事事無礙,就是大解脫。只有理論知識,不能讓我們解脫,請諸位記住這一點。
三、問:斷我見是意識反複深入如理作意的觀行,由意識爲意根舉証五隂如何的虛妄,最後由意根首肯。這是一個舉証、說服、再舉証、再說服的循環過程。意識將觀行的証據都逐漸的呈送給意根,最後由意根首肯認可。這個認可也是相應嗎?斷我見也是一種與意根相應否? 首肯的含義和相應有什麽區別?
答:通過意識的反複深細的思惟觀行,把所有的証據依據全部而逐漸的呈現給意根,証據確鑿時,意根就能確認和認可。這個認可就表示意根醒悟了,與五隂無我之理相應了,証據越充分,呈現的現量境越多,意根越認可和相應,因爲意根承認現量境,與非量的想象不相應,意根只要証據。當意根與無我之理相應時,就會認爲:哦!原來如此。因爲意根不知道自己五隂的一切法都是虛幻的,現在証據都擺在面前,不得不承認此理。從前都是意識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無我之理,可是意根不知道,因爲慧淺,了別境界能力不足,不能深細思惟。
意識的分析思惟理解的内容屬於解悟,這是因爲定力不太好,沒有深入到意根,意根不明理;如果定力好,意識的思惟就能深入,少於表面膚淺的理解,意識動得慢,就能調動意根的力量,讓意根的思量性起用;那麽意根自己明白了,意識肯定就明白了。定淺意識分析成分多時,意識雖然容易明白,但是呈現給意根的証據不足,意根自己的思量性也不足,意根就不明理。
意識少於分析用心,交給意根多用心,多思量,就能証悟五隂無我。意根確認的這個力量是非常大的,能改變自心,改變身口意行,改變業行,改變業種。這樣修行是走大捷徑。想要意根多用心,現量証得,就要深入禪定,意識少動,這就是參究的原理。古來禪師都是這樣教導學人離心意識參禪,不要分析,不要情思意解,可是其中深深的道理他們不一定懂,不知道這是意根的功用,與意根相應,因爲意根的運作屬於唯識種智的範圍,很多禪師並沒有生起唯識種智。
所以斷我見的原理也與參禪的原理是一樣的,也利用意根,讓意根暗自用功思量五隂無我性,意識在定中思惟深細,動得慢和深,這樣就能深入意根,然後才能與無我性相應。把意根的所有功能體性作用都挖掘出來,修行就是大捷徑,而且是最大的捷徑,我們就能跳躍性修行,成佛就非常快速了。
四、問:斷我見是意根對五蘊虛妄認可的結果;開悟明心,是意根對自己虛妄認可的結果,對否?
答:斷我見証果是意根對五蘊十八界非我的認可,裡面包括意根自身,証得意根自己也是生滅非我的。開悟明心時,意根不僅認可五蘊虛妄非我,不是真實的,同時也証得了如來藏,知道如來藏是真實的自己,意根自己不是真實的。意根這時是找到了真正的主人,不再認自己爲主人,自己能稍微退一退,但是煩惱習氣可能都還在,只是比之前輕微一些。意根知道了如來藏是真正的我,五隂身都是如來藏現起的,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以後,慢慢不再把如來藏的功能作用據爲己有了,漸漸對自我的執著就輕微了,以後不僅能斷我執,也能斷法執,二執斷盡,圓滿成佛。
五、問:証果和明心時的相應,到底是個物理結果,還是化學結果?斷我見,是意根對五蘊虛妄的認可,這個認可如何量度?開悟明心也與意根相關,意根一面實証自己不是真實的;另一面實証了如來藏是真實的。五蘊虛妄與意根虛妄,是個遞進,一個否定,進而否定又被否定,那個真我任誰都無法否定。這樣思考路線對嗎?斷我見,有身心的相應變化,這個身心的變化就是斷我見‘相應’的量度?
答:相應,主要是心的相應,那到底是物理還是化學結果?因爲這時是相應到了識心,識心的認知改變,認爲五蘊非我,如來藏真實;心又與身相通,二者緊密相連,也就間接的相應到了身;相應到了身,就有物理和化學結果。因爲是意根認可五蘊非我之理,意根又能控制身心,身心轉變,就涉及到了物理化學成分的轉變。色身就出現輕安、舒適、睡眠少、内心喜悅、一心、無煩惱、無襍念、覺明現起、禪定增長等等一系列身心改變狀態,持續時間比較長一些,幾個月、半年、一年,定力好的要超過一年。
如果不是意根証得無我,意根不相應,只是意識膚淺的知道一些無我之理,不深透,那就沒有這些身心上的反應,沒有身心的變化,或者只有一點點的些微變化,很快就消失不見了,定力很難生起。這是因爲意根不相應無我之理,内心沒有震動,不能讓身心發生變化,不能改變身心,與從前差不多狀態。很多人說自己斷我見了,可是身心沒有什麽覺受,沒有變化,禪定沒有現起,覺明沒有,只是一些理論。可是這些理論在哪裡都能找得到,這就很奇怪了。以前我一直苦於無法檢驗他人是否斷我見,後來觀行到了意根的運作,又結合自己當時的身心覺受和狀態,就逐漸總結出了真正斷我見的狀態,應該如何檢驗。
對於開悟明心,也應該有個量度,不能簡單的說智慧增長就可以了,肯定應該也有身心的變化,還有如何增長,增長到什麽程度的問題。明心見性比較容易檢驗,因爲有個如來藏在哪裡,在何處運行,如何運行的標的。但是每個人檢驗的尺度也不同,在於檢驗者的証量如何,本身的態度是否嚴謹,要求標準是否嚴格。如果弄不好,就把解悟當作証悟。如果檢驗者是解悟,那就糟糕極了,這個被檢驗者就太不幸了,他的智慧今後很難再增長。如果在一個有証量的要求人嚴格的檢驗者手裡,這個被檢驗者,就能大幅度的提高智慧,提高証量,後續的修行相當快速;因爲能現量觀察如來藏的簡單而大概的運作,這個智慧是了不得的,接近於別相智了。
如果沒有斷我見,而直接明心見性,裡面也包含了斷我見的智慧証量,也得有相當程度的覺明,否則也是解悟,不是証悟。因爲沒有身心覺受,意根就沒有認可,身心都沒有改變。如果已經斷了我見,再明心,可能就沒有太強烈的覺明和身心覺受了,因爲幾乎也經歷了那個階段,否定了五隂自己。如今接近於解悟的人可不少,禪定不足,觀行不夠,只能理解,也有一些智慧,可是無法現量觀察如來藏的簡單運行。
從越來越多的法義的觀察思惟整理中,尋找到了意根更多的運行秘密,意根的運行與禪定關係很大,定越好,意根的作用越突出,越有實証,意識少於浮淺的思惟分析,証量就高。在浮躁的現世社會,主張並強調修定,是一劑修行証果的正途良方,能扭轉大衆修行的浮躁,更利於實証,減少口頭禪的泛濫,否則佛教就要漸漸趨於滅亡,沒有實質的修証了。
六、斷我見証果與眼見爲實耳聽爲虛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處處都在開示給我們一個真理: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空的、寂靜的,爲什麽如此說?因爲一切法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有,本沒有自體性,並非是真實存在的法,因此說是空寂的。從另一方面說,所有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由如來藏主導,是如來藏的影子,實質是如來藏,沒有一切法,因此說一切法皆悉空寂。小乘的空,大乘的空性,都在指示這個真理真相。
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觀行這些法,要有較深的禪定,在各種境界中,在六根對六塵中,體會根與塵的虛幻性、不實性、不作主性、沒有自體性,定慧要相結合,完全融合在一起。仔細觀行,眼見色中,眼根如何的不自在,色塵如何的虛幻,如何像影子一樣;耳聽聲時,聲音這個境界,如何像夢一樣,耳根怎麽像幻化的一樣,如何生又是如何滅的,如何起聽覺作用的,觀行好了,就能証得五隂空幻,寂靜不生。
對於這些法的觀行,初步的理解,不等於是証得。理解比較容易一些,意識心思惟一段時間就覺得理解了,但這不是証得,証得要有禪定,要有甚深思惟,要証據確鑿,要深入到内心深處的意根,意根認可才叫証果。意識理解的都屬於知識,沒有証據或者証據不足,那都不是証,必須經過深細的觀行,意根在内心深處真正認可那個理,才算証果。
那時候由於是真正証得認可五隂無我,六根虛幻,心行就改變,對萬事萬物的看法就轉變。真認爲自己是虛妄的時候,心裡肯定要發生變化,不可能與從前一樣,還是老樣子。而意識理解的,沒有証得,内心不知道五隂確實是無我,對自我的認知不改變,對五隂的看法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心行還是一如既往,煩惱還是原來那樣重,不能斷除三縛結,三惡道不能免。
這與世俗法所說的眼見爲實耳聽爲虛的道理是一樣的,聽別人所說相當於意識的理解,並沒有証實,自己心裡還是很虛,不敢較真。之後,眼見了,自己才真正的知道了,就會說:啊!原來如此!這時對人對事,就知道該怎樣處理了。眼見相當於意根的証得,耳聽相當於意識的理解,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層次。意識的理解是從他人那裡聽來的,意根的証得是親眼所見,是現量知,是真實看見。理解的相當於道聽途說,和實際的親眼所見,差別很大。比如聽說某個人如何如何,心裡生起一種看法,有了某種印象,可是等見面一觀察,原來是這樣,與心裡的印象不完全一致,見面時的感覺和印象更真實可信,然後自己才能對此人採取如理的態度。如實了解和觀察以後,自己的觀點、意見、想法、行爲造作和聽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要用心熏習,熏習到内心深處,真真正正的去觀行諸根如幻,五隂無我。觀行的時候就是第六識的思惟分析,分析以後交給意根,意根去認可這個理的屬實性,就証果。意根如果不認可意識思惟觀行的理,那就沒有用。要想盡快的讓意根証得,就要証據確鑿,盡量能達到現量觀察的程度。觀行的中間還有很多的程序,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法要去修,要不斷的修集各種資糧和道糧,需要不斷的修集福德資糧,還有戒律、忍辱、禪定、智慧,不斷的圓滿這些六度的條件。
第十二節 把心結打開才能得解脫
想得解脫,就要斷除我見,斷除意根對五蘊和三界世間的攀緣,意根如果徹底不攀緣,那必須斷我執,對五蘊和三界法都不執著,四果人才能做得到。在無想定裡,沒有意識,可是外道卻執著色身,所以色身不會滅,因爲執身,把身體當作我,他就不能出離三界,因爲沒有斷我見的緣故。意根只要對三界世間所有法一點也沒有興趣,斷盡了貪愛,對五蘊十八界一點也不執取了,才能斷盡我執,命終意根自己主動滅了,就入無餘涅槃,解脫出離三界了。
真解脫,是心解脫,意識和意根不再執著五蘊自己,不貪財色名食睡,不貪色聲香味觸,這樣意根就把繩索從五蘊上解開,身心束縛就沒有了,生死結就打開,生死之法再也束縛不了自心,心就是解脫的。五分解脫裡,最後一個是解脫知見,知見解脫了,沒有邪見的束縛,正知見建立起來,邪見就消失,是智慧境界。依此知見,就能出離生死苦海,而正知見最不容易建立,因爲邪染太深了。學佛修行就是不斷的打開心結的過程,心結打開,才能得解脫。
第十三節 斷我見的正義
我,指意根第七識,是意根把五隂當中的色隂當作我,把受隂當作我,把想隂當作我,把行隂當作,把六識的識隂當作我,也把自己當作我,因此才有我見。六識是依他起性,輾轉而生,是被意根第七識所利用的一個工具。就像整個五隂與色身當中的頭和四肢的關係一樣,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把五隂當中的每個部分都當作我,當然也把第八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我。
意識的我性微弱,遠遠不如意根的我性強大,比較容易斷除。一般來說,意識通過熏習一下五隂無我之理,稍微作以思惟,就能明理;而意根的思惟觀察力弱,再加上無始劫以來的深厚無明,嚴重遮障其智慧,不容易明理,意根的我見就非常難斷。從古至今,真正斷我見者少之又少,如鳳毛麟角,即使是佛陀在世時,其証果人數的比例也不是很大的。因此說我見主要指意根的我見,斷我見一定要意根親自與意識一起參究無我之理,能現量觀察到五隂確實是無我的,意根確認,這才是真正斷了我見。
如果僅僅是依靠意識像複讀機一樣,以讀誦背誦文章的形式讀誦文字,不在定中深細思維觀行,意根永遠不能受熏不能明理,這僅僅是意識在文字的表面上膚淺的作爲,最多能解悟五隂無我,很難實証。
斷我見是意根的親自証得,那麽明心証悟是否也是意根親自証得真心第八識?答案是也如此。因爲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把五隂六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我,也把第八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我,不知道祂自己什麽也不是,一頭依賴第八識,一頭依賴五隂六識,才能成就祂所謂的的虛妄的我的功能作用,有祂自己的功能作用,才能在三界裡生存。
那麽要讓意根斷除無明,成就佛道,一方面要砍倒五隂大樹,讓祂沒有依賴,不再認五隂爲我;另一方面要樹立第八識,讓祂証得真實的第八識,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識所爲,不是自己的功能作用。這樣意根就認清了法界實相,無明一點點的破除掉,我執和法執漸漸斷盡,最後徹底無我時就成爲了佛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