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2月17日

第二節  四念處觀的修習

一、衆生的四念處與法身之別

四念處觀即是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衆生顛倒,以身爲淨,無量劫來貪求自身,貪求他身,不知色身,污穢不淨,血腥充滿,細菌泛濫,大小便利盈滿其中,九孔常流,污物不淨,實爲一個活動厠所。觀此身相,實爲不淨,以此對治,淨顛倒想。與此相對,法身清淨,無身無相,無念無爲,無有造作,純一清白,梵行清淨。

衆生顛倒,以受爲樂,無量劫來貪求於受,反造苦因,果皆是苦。小有暫樂以爲究竟,追求無厭。不知樂時就是苦受,樂本是苦,樂後更苦。苦分苦苦、行苦壞苦。衆生受苦時本身就是苦苦,内心感受,念念遷流,變化不止,即爲行苦;樂受之後樂即滅失,不能久長,即爲壞苦。一切感受,無論是苦樂不苦不樂受,有受皆苦。與此相對,法身無受,不受一切,沒有苦受,沒有樂受,沒有不苦不樂受,究竟無苦,即爲純樂,至樂大樂。心不貪求一切境界,苦受即除,捨受自在。

衆生顛倒,以心爲常,認取靈知爲究竟我,執取不捨。不知此心念念生滅,刹那不住,無常變異,究竟無我。與此相對,法身是常,永不壞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本爲諸佛常住之體。

衆生顛倒,認法爲我,不知此法因緣而生,因緣散去,法即壞滅,壞滅之法如何是我。無明之心,執法爲我,缺少一緣,法在哪裡。無有父母,五隂何來,身口意行,造就五隂,若無真如,何有諸行,緣生緣滅,即非是我。與此相對,法身爲我,種子究竟,清淨無爲,再不變異,二十一個心所有法,真如所具,有此心法即爲是我。衆生無我,佛即有我,真常不變,非我而誰。以此觀慧,無明盡除,斷苦離染,究竟涅槃,常作此觀,早日成佛。

二、四念處觀的具體觀行方法

觀心無常,要觀眼識心的無常、耳識心的無常、鼻識心的無常、舌識心的無常、身識心的無常、意識心的無常。觀法無我,觀五隂之法無我,觀十八界之法無我,觀蘊處界所産生的一切法當中都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我存在。

首先觀色隂,色隂有生有滅,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楞嚴經中波斯匿王說,觀自己的色身三十年一變,十年一變,一年一變,日日變,念念變。衆生每時每刻細胞都在新陳代謝,頭髮生,指甲長,皮膚、肌肉、内脏血液等都在發生變化,今天的身體與昨天的身體不一樣,與十年前的身體更不一樣,與兒時的身體相比很難找到相同之處。色隂這樣無常生滅變化,從裡到外都是肮脏污穢的,這樣生滅不淨的色身怎麽能是我?怎麽能有我性?我是不生滅不變化,恒常如一的,沒有苦性的,是真實的,我是清淨的;色隂與此相反,因此色隂不是我。

其次,觀察受隂。受是識心的感受覺知,以意識心爲主,這個心是無常生滅變化的,是苦的,非我的。不管是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都是苦的、無常的,與我性相反,因此受隂不是我。第三,觀察想隂,想隂是識心的了別性、執取性,語言妄想的思惟分別性,以意識心爲主,是生滅無常變異的,是苦的,與我性相反,也非我。

第四,觀察行隂。行是造作、運轉、遷流變化。六識的分別活動屬於行隂,色身的造作是行隂,語言的造作是行隂,妄想分別是行隂,細胞新陳代謝是行隂,血液流動是行隂,呼吸心跳胃腸蠕動是行隂,這些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是苦性的,與我性相反,因此不是我。

第五,觀察識隂。識隂是六個識心,是生滅無常的,是苦的,是變異的,沒有我性,不是我。觀察十八界的六根六塵六識,都是無常生滅變異的,是苦的,沒有我性,也不是我。這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運作所産生的一切法,都沒有一個真實永恒不變的我性,全部是虛妄無常生滅變異的,是不可久住之法,都不是我。

三、何爲内外心内外煩惱?

佛在大念住經裡,講觀受是苦的時候,講到内受和外受兩種受。外受是指容易觀察出來的意識心的受,特別是在六塵境界上的意識的受;内受是指隱藏比較深的不容易觀察到的意根的受。雖然極大多數人分不清意識和意根,但是内心深處的思想活動還是能夠感知觀察到的,只要心很細致。

佛講觀心的時候,觀察心要觀察内心和外心的貪嗔癡煩惱,觀察内心和外心的集中散亂、廣大狹小、有上和無上、有定和無定、解脫和不解脫,這說明内心意根有貪嗔癡煩惱,有定和不定,有解脫和不解脫。這是從小乘經典上証明了意根有這些心所法,雖然世尊沒有明說。因爲意根的法,大乘弟子都無法理解和証得,何況小乘弟子能深入正確理解意根的法,所以世尊不得不隱秘講意根的心所法。

疑惑煩惱,有内疑惑和外疑惑,斷疑就要究竟斷,一定是斷意根的疑惑。所以三縛結完全是指意根的結,斷除意根的疑惑才是斷三縛結。斷貪欲,斷意根的貪欲,心才能與色界天人相應,才能生到色界天。斷嗔恚,一定是斷除意根的嗔恚,才是三果人。斷愚癡,一定是斷意根的愚癡無明,才能出離三界。

小乘法是最容易理解的,可是又有什麽人能真正看懂小乘法佛經,更何況大乘經典,又有什麽人能真正完全看得懂?証阿羅漢果,也不能完全信汝意,智慧不足,意不究竟,完全信之就容易出差錯。

佛法不是支離破碎的,一定是前前後後連貫連續的,都能互相佐助和說明。

四、内外五蓋

佛在大念住經裡講五蓋的時候,說有内貪欲和外貪欲,内嗔恚和外嗔恚,内睡眠和外睡眠,内掉悔和外掉悔,内疑惑和外疑惑。内和外都分別指什麽?

心如果分内外,外心就是指衆生普遍能夠發現和觀察出來的心意識,内心是指衆生不容易發現和觀察出來的心意根。兩個識心一顯一隱,一明一暗,一深一淺,一容易改變,一堅固難改。修行就是先落實到淺層次的意識,再落實到深層次的意根,先初步轉變意識,最後究竟轉變意根。所以所有的無明煩惱,最初和明顯的是意識層面的,最後和隱秘深邃的是意根層面的。

從這部經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佛在講小乘法時,雖然沒有明說意根的法,但還是隱藏著講到了意根,隱藏著而說一切煩惱和無明都是意根的,斷煩惱是斷意根的煩惱,解脫是意根的解脫,一切法都落實到意根上,解決意根問題,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最終究竟達到涅槃和解脫。

五、内外七覺分

在大念住經中,世尊講五取蘊時,也講到色受想行識的内法和外法。内色是色身,外色是六塵,内受想行識是意根,外受想行識是意識。

世尊講七覺分時,也把七覺分分爲内七覺分和外七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倚(輕安)覺分、定覺分、捨覺分,都分爲意識的外覺分和意根的内覺分。沒有修成内七覺分的時候,不可能証得小乘果,不可能斷我見,更不要說明心見性了。三十七道品不修成就,大小乘果一個也不要談,身心輕安不成就,定不成就,内心捨受不存在,無法斷除我見,無法明心見性。這是佛法修証的硬指標,無論誰都越不過去。如果硬要說某某証果和明心了,那都是塑料果,訢賞訢賞就可以了,沒有什麽實有價值。

從世尊對七覺分的描述來看,意根有擇法覺分,有精進覺分(真精進),有喜覺分(意根不僅僅是捨受),有輕安覺分,有定覺分(與定相應),有捨覺分。之後心行符合八正道,才能具足小乘証果的條件,才能斷我見,証初果,否則都是假果朔料果。條件不具足,因緣不具足,強行引導時,只能得個假果,天天看,卻沒有實用價值。

六、四念處觀的殊勝果德

佛說從七年到七天等不同時間,精進修行四念處觀都可証果,這是指那些善根深厚、煩惱輕微、遮障少、前世學佛時劫久的人,他們如果能像佛陀要求的那樣去精進修行,幾天至幾年就能証果。而無始劫以來學佛時間短、煩惱深重、遮障重的人,就需要七年以上的精進修行才能証果。也許多數人一百年也不能証果,有的人甚至連觀呼吸都觀不好,心裡無論如何也靜不下來,更不要談証果了。

但是也像佛說的那樣,不管什麽人,只要精進修行四念處觀,能做到心心念念都是四念處,心心念念都能觀行,改變無始劫以來對五隂世間的攀緣習氣,降伏了煩惱和業障,証果還是不難的。難就難在業障關過不去,自己不肯下決心用功辦道,散亂習氣不能降伏下來。真能做到勇猛精進,做到如佛經中所說的那些修行,肯定就能証果了。

這個四念處觀的修行方法非常殊勝,大家不要嫌棄小乘的修行,其實這是修行的捷徑。佛說的捷徑才真是修行的捷徑,戒定慧具足,實修實証,不是嘴皮子功夫,不是情思意解,不是想一想琢磨琢磨就証果的那種。

從佛教導給我們的修行方法中,去體會什麽才是真正的實修和實証,需要付出什麽樣的代價,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意識心理解理解,什麽代價也不用付出,什麽戒也不用守,什麽定也不用修,意識理解的乾慧就算証果了。我們要深信佛陀的智慧,聽從佛陀的教導,對自身的修行才有真正益處。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