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2月16日

第四節  五隂與第八識的關係

一、用花與花香來比喻二者的關係

從大乘角度來說,五隂與第八識有不一不異的關係。色隂受隂想隂行隂識隂生滅變異都沒有真實性,不是真我第八識,但是五隂由第八識出生,從第八識而來,也不異於第八識。離開五隂也找不到第八識,第八識與五隂又不互相混合,第八識不在五隂中,五隂也不在第八識中。

爲什麽五隂不異於第八識?世尊說個比喻,比如花的香味與花的關係,花香是依賴花而有的,離開花沒有花香,有花香一定有花,但是花可以沒有花香,離開花香,花也可以存在。要想找到花,只要循著花香去找,肯定能夠找到,聞到花香就能找到花。

花就比如是第八識,花香就比如是五隂,離開第八識就沒有五隂,離開五隂就找不到第八識。從世俗法的角度看,色隂不是第八識,離開色隂也找不到第八識;受隂不是第八識,離開受隂也找不到第八識;想隂不是第八識,離開想隂也找不到第八識;行隂不是第八識,離開行隂也找不到第八識;識隂不是第八識,離開識隂也找不到第八識。五隂不異於第八識,是第八識的一部分,是第八識的屬性,第八識能在五隂上顯現出來,離開五隂就顯現不出第八識。第八識與五隂性質不同,不能相互混合,就像色和聲不能混合在一起一樣。但從唯識種智上來看,五隂的實質就是第八識,五隂全體即真如。

二、二者不相在

世尊在最初講小乘法時,就已經點明了衆生五隂當中有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小乘人信佛語故,知道有這個心的存在,因而就能斷我見,不認五隂假我,知五隂的滅不是斷滅,還有個不滅的第八識在。五隂與第八識不一不異,也不相在。爲什麽不相在?第八識無形無相故。如果第八識在色身裡,把身體切割開就可以找到第八識,但這是不可能的。古代國王就拿死刑犯人做試驗,把犯人的身體一片片切割,切割完畢了也沒有找到第八識。第八識無形無相,不是與身體能合在一起,也不是用肉眼就能發現,必須用菩薩的智慧眼來識得或明了這個沒有相的第八識心。

三、不相在的含義

不相在有兩個意思,從小乘方面來看,五隂的我與我所不互相混合,如把色蘊當作我,就會把受想行識蘊當作我所,而色蘊與受想行識蘊就是不互相存在的。從大乘方面來看,第八識真心與五隂不混合在一起,不參襍在一起,不貼在一起,不碰觸在一起,不參合在一起。因爲類別不同,第八識無形無相,沒有體積和形相,不能與色身混襍,就像虛空不與身體相混合一樣,虛空也不與任何物質互相混合混襍在一起。

第八識無形無相,不能具體在哪一個地方,也不能在身體的裡或者外,但是裡外祂都可以到,可以同時應付色身四面八方的事情,同時到四面八方都沒有阻礙。如果第八識是有形相的就有阻礙了,祂能到一處,就不能同時到另外一處,這就是祂遍一切法的道理。比如你在娑婆世界,祂跟著你在娑婆世界,同時祂也在執持你前世其它世界的屍體或者墳墓,或者祂到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出生你往生時需要的蓮花座,或者到別人的夢中,或者回到前世,去往後世。第八識還可以隨意根作其它的事情,比如去報複某人,加持某人,利樂某人,教化某人,毒害某人等等。祂既在六根上,也在六塵上,也在六識上,無一法沒有祂的存在。

四、五隂與第八識的區別和聯繫

五隂生住異滅,念念遷流變化,無常而又變異,因此是苦的,無常變異就是苦。我們把握不了五隂,主宰不了五隂,當它慢慢衰老時,出現疾病時,我們是無奈的,也不能讓它隨我們的心意而改變。這就是我們對於五隂的無奈,也說明五隂的不自在性,不能作主性,所以五隂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的,不是真實的。從另一方面來說,五隂是能被我們以及外力所改變的,比如截去四肢,損壞身體,做各種美容術,各種手術,讓身體可以增加一些器官和物質,也可以減少一些器官和物質。這樣的五隂是變幻不定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不是真實的,不是永遠如一的,不是我。

真實的我是永遠常恒不變異的,是無苦而有自在性,能獨立自主的。我是永遠不變的,任何外力也改變不了,是恒久一如,沒有苦受也不生滅的。生滅變化的假我與真實的我是不一不異的關係,假我不能離開真我而存在,真我需要在假我上面顯現出來,雖然祂不依賴假我而有。二者如果是一,假我滅則真我就跟著滅;如果是二,沒有真我照樣也有假我,假我能單獨存在,而事實上不是這樣。所以,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是不一不異的關係。

五、苦的爲什麽不是我?

真實的我是永恒的,永恒的就是清淨自在的,清淨自在的就是寂滅樂的。而苦是生滅變異的,不是永遠長存的,永遠長存的一定是清淨的樂,真實的樂,寂靜的樂。生生世世不斷滅的法一定是清淨的樂法,斷滅的法一定是苦的,不斷滅,不變異,永恒存在的才是樂,才是我。斷滅變異的就是苦,因此苦的就不是我;我是不苦的,我是永恒的,永遠沒有憂患,因此我沒有苦。

五隂身中有第八識不斷滅,不變異,沒有苦受,五隂有苦,因此五隂非我,但是五隂也不異我。異,就是二法,就是有差別沒有關聯之法,而五隂是第八識所生,是第八識的一部分種子功能作用,與第八識不是完全的二體,與第八識是不二法。

六、真妄對比

小乘的苦空無常無我,對應於大乘的常樂我淨。七識的無常——第八識的常,七識的苦——第八識的寂滅樂,七識的無我——第八識的我,七識的不淨——第八識的淨。

七、行蘊與八識的關係

五蘊當中的行蘊包括了身行、口行和意行。身行當中有時有六識的存在,有時沒有六識的存在,某部分的身行有六識在運行並且受六識的執持,某部分的身行沒有六識在運行,不需要六識的作用。沒有六識活動的身行,包括睡著無夢時、昏迷時、無想定時、滅盡定時,在這四種情況下色身的運行,六識已經滅去不存在,但是身體還在,身體各種功能還在運行,不是死亡狀態。

這時身體的各種運行都有意根和第八識在維繫,就是說身行有時能夠離開六識而運行。即使六識存在的時候,某部分的身行也與六識無關,直接由意根和第八識來維繫和作用。比如呼吸、血液流動、心臟脈搏的跳動、細胞新陳代謝、飲食的吸收消化排泄、神經傳導等等很多功能作用。

因爲身根是由第八識所了別和執持的,意根能夠緣於第八識的見分而作間接的了別,因此意根可以直接作用於身根,作主宰,使身體有各種自然的反應。比如睡著時眼皮跳動,各種神經活動,流鼻涕、内臟器官的活動,小孩的尿床等等。

還有意根直接作決定,六識不自覺的參與身根的活動。如:開車時遇到緊急情況突然躲避,意識來不及分析和判斷,只是及時的了別,把了別的信息即時傳遞給了意根,意根就知道危險,根據自我保護的慣性,決定避開。手突然被燙而馬上甩開,不用意識思惟分析判斷,只把了別的情況快速傳給意根;蟲子掉到身上,馬上就抖落掉,不用意識分析,意根就了知到,然後習慣性採取自我保護措施;蚊子剛剛咬到自己,馬上就去拍打,不用意識的考慮抉擇;口中吃到異物,馬上就吐出,不用意識思惟抉擇;腳踩到異物,馬上就抬起,不用意識判斷分析等等,有很多情況六識的作用都是不太明顯。

小乘的蘊僅僅指六識,而大乘的蘊就很寬廣,有時把第七識也包括進去,因爲第七識也是識,有識的功能作用。第七識也在運行,因此第七識就有行蘊,第七識也有受想心所,有受蘊和想蘊,在色蘊中也有第七識的作用,否則就沒有色蘊的存在,第七識在五蘊上能起相應的作用,所以五蘊也可以包括第七識意根。

大乘的蘊,也可以把第八識包括在蘊中,能蘊集五隂七識的業行,未來生成五隂的果報。因爲第八識也是識,有識的功能作用,只是第八識的蘊不是生滅性的,不是苦的,不同於前七識,與前七識有很大的差別而已。在五蘊上都有第八識的運行,而且五蘊不能離開第八識,否則五蘊就不存在了。第八識本身有五遍行心所法,所以第八識也有受想行,當然第八識的受想行是不能滅掉的,永遠伴隨著第八識的運行,不同於前七識的蘊的功能作用,與前七識的差別極大。

悟前的凡夫衆生和地前的菩薩不能觀行到這些法,在粗淺的經論中都不講這些甚深的法義,否則衆生承擔不了。所以我們說大乘法的内涵非常寬廣,才叫作大;包涵的範圍非常廣闊,才叫作大;直通到佛地的一切法,才叫作大;能達到究竟圓滿,才叫作大;包涵十方世界,才叫作大;最後歸結到一真法界,才叫作大;再沒有能超出一真法界的了。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