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第四章 五蘊觀行的第二部分
第一節 五隂非我之理
一、成唯識論述記中講的五隂非我之理
原文:内識所變。至實我法性。述曰。此顯依他。我法名假。先顯其體。實非我法。内識所變。似我似法。雖體依他。緣起是有。而非是彼。妄情所執。實我法性。此緣起法。無主宰故。無作用故。
釋:内識,是了別内六塵的七識,内六塵由七識參與變現,三個能變識(第八識、第七識和前六識)共同變現了内六塵和五隂。六識和五隂是依他起性,依種種緣而由第八識所生。變似假我五隂七識,變似宇宙器世間,其實這些法都不是真實有,不是真實存在的我。五隂非我非實,七識非我非實,六塵非我非實,一切法都非我非實,由内識所顯現出來的假我假法,現象上好像是有,實質卻是無,幻化的即爲空。
五隂六塵六識只是一個假名詞,是依各種緣而生成的。緣起法表相上看是有,其實只是衆生的情識虛妄的計度爲我爲實,好像有個我,有種種法;實際是沒有,幻化非真,猶如夢中物。這些緣起法是因緣所生,並沒有自主性,沒有主宰性,也沒有真實的作用。
我,是主宰義,既然五隂沒有自主性,沒有主宰性,五隂就不是我,只是一個名詞概念,假有非真。五隂沒有真實的作用,表面的功能作用沒有主宰性,都不是五隂所爲,其背後另有一主宰者是真正的主人,是真正的我。那個我才有真正的作用,有真實的作用,有自主性,能主宰一切法的生住異滅。
沒有真正的五隂,沒有真正的五隂作用,也沒有五隂的真正作用。衆生覺得五隂有作用是妄知妄覺,心錯亂的緣故,心迷惑的緣故。其實也沒有迷惑顛倒的心,都如空中花,夢中境。入地以後,不再感覺五隂有真實作用,不再認爲一切法都有真實的作用,全部都是假相,沒有真實作用,只有第八識有真實的作用。就像一個木偶人並沒有真實的作用,認爲木偶人有真實作用的,都是被假相所迷惑的顛倒衆生,不識真假,錯認主人公。
二、爲什麽五隂非五隂?
所謂五隂者,即非五隂,是名五隂。這是公式,可以套用,比如:所謂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某某這個名字只是一個代號,並不是本人。但這個名字可以引出本人,名字也不離本人。沒有本人,就沒有名字,但是本人可以沒有名字。本人依名字顯現,呼喚某某這個名字,本人就出來。
同理,所謂的萬法,即非萬法,是名萬法。萬法比如是某某這個名字,名字背後有人,萬法背後是如來藏。依人有名字,依如來藏有萬法。人可以沒有名字,如來藏也可以沒有萬法。一切法都是個名字,相是有,只是沒有實質,如來藏沒有相卻是實有,祂有實體,有真實的功能作用。
三、怎樣理解六根是虛妄無我的
六根都是生滅性的,其中五根是第八識依業種和父母緣以及意根的執取而産生出來的,緣散即滅去,不是自在的,沒有自主性。意根是第八識輸送識種子所生,也是刹那生滅連續起來形成的識的假相,入無餘涅槃時,也能滅掉,因此也是虛妄不自在的,幻化而非我。觀行時,要慢慢地思惟,非常深細地思惟,内心裡才能有所觸動,才能真正地認可六根以及五隂不是真實的,不是真正的我。要修出禪定,在定力的配合下思惟觀行,一個法思惟完成之後再思惟另一個法。把所思惟的内容深深地懸在腦海裡,要深,要慢,要細,心思不要浮躁,深懸著所思惟的法,内心幾乎是不動的,其實是動得很慢很深細。這樣的觀行,才是正確的真正的觀行方法。
四、無四相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五隂十八界這個假我,是第八識依各種緣變生的,是虛妄、變異、無常、空、苦性的,因而是無我的。這需要做深刻細致的觀行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内心才能確認五隂真的不是我。既然我是虛妄的,同理可証,他人也是虛妄的,所有的衆生都是虛妄非我的;那麽依賴衆生五隂而有的壽者相,當然就是不真實的,也是虛妄的。修出定力,好好觀行這些理是很重要的,這其中要修很多法,八正道以及三十七道品都要修好,才能証得這些法都是空的,口說空沒有用,那僅僅是口頭禪而已。
五、我所有之法也了不可得
斷除我見以後証得五隂並不是我,既然連我都沒有,也不可能有我所擁有的法,表面看六塵境界好像是屬於我所有,好像很真實,但是這些法生滅變異,沒有自主性和自在性,都是幻化的,因此都不能被擁有,況且也沒有主體的我去擁有。
擁有和使用,只是一種虛幻的假相,沒有實質。擁有,是七個識心的佔有,但是識心無形無相,要如何佔有?比如說衣服,七個識要如何擁有衣服?金錢,七個識要如何擁有金錢?擁有一個人,七個識要如何擁有一個人?自己的五隂身都無法擁有,何況去擁有他人的五隂身,擁有名聞利養,七個識要如何擁有名聞利養?根本不可能。所以佛才說,一切法都是虛妄的了不可得。幻化的東西,如何得?我們掐指算算,無始劫以來究竟得到了什麽?就說剛剛,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麽?僅僅是自心虛幻的覺受而已,哪有實法。每個人無始劫以來就是在不斷的執著自己虛幻的覺受,追求和滿足於虛幻的覺受罷了,哪裡得到和失去過什麽。
現在聽到天上打雷的聲音,和耳旁蚊子叫聲,這是同時聽到的。可是雷聲已經過去了多長時間,經過了多遠的距離才被聽到的?聽到的時候,雷聲早就消失了,天上已經不打雷了。既然雷聲與蚊子叫聲一起被聽到了,聲音在耳根裡就不分先後。一個聲音經過幾秒鍾到耳根裡,或者經過幾分鍾傳達到耳根裡,那個聲音的本質境還存在嗎?早就不存在了,聽到聲音時,外界真實的聲音就消失不見了。那麽別人罵我的聲音被我聽到了,那個罵聲還存在不?也不存在了,聽到的本質境聲音的幻化相,猶如山谷裡的回音一樣。那麽聽到的罵我的聲音有多虛妄?非常虛偽不真實,六識所接觸到的法都是這樣。
六、五隂的集、味、患、離、滅
色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形成的有相物質,攝持在衆生的十八界當中,屬世間法,包括衆生色身和宇宙器世間。這些色都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虛妄的、空的、不久住的,這是世間生住異滅的運行槼律,本身並沒有好惡和過患。如果我們執取這些色爲我或者爲我所有,認爲色是有滋味的,長久不變的,於是對色生起了執著和貪愛,這樣一切過患就出現了。因爲貪愛色,執取色,心就被鎖在三界中,不出生死輪回,未來永遠苦惱不斷。
五隂都有集、味、患、離、滅,色隂的集,就是出生色隂的業緣及造業種子的累積。色隂的出生是有緣有因的,什麽緣因能産生色隂呢?貪愛集就是色集,因爲有貪愛的業行,就有未來世的色隂出生。色滅,衆生通過修行是可以滅掉對色的貪愛,滅掉貪愛以後就沒有生死過患了。
色味,我們認爲色隂是有滋味,有樂趣,是非常可愛的,於是就貪著色隂,有貪愛生死煩惱就不能斷除,那麽就有未來世五隂的出生。色患,色隂是有過患的,因爲色隂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空的,是變異的,因此就有無窮的生死過患,有色隂就會生出苦惱。色離,衆生通過修行可以離開對色的貪愛,離開貪愛就能解脫生死,得大自在。如果能離開貪愛,現起初禪定,就能斷除煩惱,心得解脫。
受隂的集,觸集就是受集,六根總要觸六塵,觸之後就要出生六識,就有六識的受隂,有受隂就會不斷地産生苦受、樂受以及不苦不樂的受,因此生死苦受不斷,苦惱不斷。受味,産生覺受以後,衆生就認爲覺受很有滋味,心生喜樂,就生起貪愛心,愛樂於受,喜樂於受,心被束縛住了,這樣就不免有未來世五隂的出生。受患,六識這些覺受都是有過患的,都是無常的、生滅的,都是苦的、變異的、不可久住的煩惱法,因此需要全部斷除。
受離,衆生通過修行可以離開對覺受的貪愛,不再認爲受是有滋味,是可愛樂的。受滅,修行八正道以後,就真正地滅掉了對受的貪愛和喜樂心,心得寂止和清涼,得到解脫的真實受用。觸離受就離,觸滅受就滅,六根盡量少觸六塵,受就減少了,如果沒有受就沒有受的過患。
觸集就是想集,觸滅想就滅,六根觸六塵生想,六根不觸六塵,想就不出生;觸集就是行集,觸滅,行就滅,六根觸六塵,就有身口意行,六根不觸六塵,身口意行就滅。名色集就是識集,名色滅,識就滅,名色五隂出生,六識就出生,名色五隂滅,六識就滅。
七、我與我所都屬於我見
我見難斷,因爲根深蒂固,我所見也非常難斷,因爲根深蒂固。意根把五蘊一部分功能作用當作我,就把另一部分功能作用當作我所,根深蒂固的執爲我和我所有的,這樣的習慣性的認知很難轉變。要想斷除意根這種不如理的知見,需要長期性的觀行,不斷反觀自己對五蘊的各種觀點看法,定中如理思惟。
我與我所是非一的,不同的、有別的就是異。比如說認爲受蘊是我,那麽色蘊就是我的我所有的,我與我所就是異,好像斷了色蘊是我的我見,但是把色蘊當作我所的知見也是根深蒂固的邪見,我與我所都是我見,都很難斷,卻都要斷除。斷我見之後,知見扭正,就會認爲我與我所不異,受蘊不是我,色蘊也不是我所,二者都不是我。
斷我見之前,把受蘊當作我,把色蘊當作我所,認爲受蘊在色蘊中,色蘊在受蘊中,二者互相存在,周遍其體。斷我見之後,知見扭正,認爲受蘊非我,色蘊非我所,受蘊不在色蘊中,色蘊也不在受蘊中,二者不互相存在其中,色受想行識五蘊非我故。
這個問題難思議,需要在禪定中,把問題懸在腦海中,懸在意根中,有一天就會開竅,通達其義。這個結解開,斷我見的障礙就會排除,觀行阻力就小了。
八、我見和我所見都要斷除
觀行斷我見,既不把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作我,也不能當作我所,不能說色蘊不是我,卻是我所能擁有和使用的,不能說受想行識蘊不是我,卻是我所能擁有和使用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這是錯誤的看法和知見,我能擁有色受想行識也同樣是錯誤的看法和知見,這些知見都要滅除,從心裡挖掘出去。
有個我所,就有我,就是沒有斷除我見。是誰把色受想行識的功用當作我所有的呢?當然是意根,是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在使用利用這些功用,認爲自己有這些功用,因爲有這些功用,就生起我慢和我執,生死煩惱不斷絕。
當意根想要有這些功用時,第八識就會毫不吝嗇的爲意根出生色身和六識,現起這些功用,意根就把這些功用當作是我和我所,不知道都是第八識的,於是生死流轉不休。要想擺脫生死流轉的苦惱,一定要讓意根斷除這些想法和知見,不再讓意根認爲這些功用都是我和我的,這樣意根就無我了,漸漸的不再想利用這些功用造作煩惱業,漸漸的就會減輕對這些功用的執著和貪著,生死業就消除了。
無始劫以來意根一直執著五蘊十八界,爲什麽執著?因爲意根認爲這些法就是我,就是我所有的,因此才有執著。如果意根不認爲這些法是我和我所有的,就不會再執著了,因爲知道執著沒有用,貪著沒有用,五蘊十八界是空的苦的幻化不實的,是抓不住的。意根一旦証得這個理,就會逐漸減輕執著,越來越自在和解脫了。初果証得五蘊無我,就得法眼淨,心眼就開始清淨了,見清淨,行就清淨,煩惱斷盡時,行是最清淨的。
九、五隂的功能作用
打字時,手眼是色隂,看屏幕了別字體和屏幕是識隂,思惟構思是識隂,接納屏幕狀況是受隂,生起覺受是受隂,了別屏幕狀況和字體大小是想隂,了別心裡念頭是想隂,手指頭打字是行隂,不斷構思是行隂,呼吸等等身根運動是行隂。所有五隂作用都是識隂和行隂。
分清說話時、吃飯時、走路時、觀想時的五隂作用,在六根觸六塵時,分清色受想行識的功能作用,之後再觀行思惟,各個功能作用是如何生起的,如何運行的,如何變化的,最後又如何滅去,如何轉移的。再思惟如何是無常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再思惟這樣的功能作用能是我嗎?我就是這樣生滅不已的嗎?就是這樣不斷變異不停的嗎?智者絕不會認這樣的作用爲我。
十、小乘斷我見需要修行四聖諦法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了知世間一切法都是苦,才能生起出離心,有出離心是修行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出離心,修行就會懈怠不能精進,斷貪愛就更困難,道業很難增進。時常反觀自己,是否識苦知苦,是否有出離心,這條沒有做到,後面的修行就精進不起來。
如果要斷我見,証得人無我,我們就要知道:什麽是人,人的概念是什麽?什麽是我,我的概念是什麽?無我,又是指什麽?什麽是空,空的概念是什麽,空都有多少種類?什麽是無常,什麽是生滅,無常爲什麽不是真實的?對這些法,心中要有明確的認識。常常思惟這些法,心中要牢牢地樹立起一個認知:無常法是不斷生滅和變化的,是不能把握的,都是空的,都是不真實的,不是應該依靠的我。
我們不能再把這些法當作真實的,當作是我,當作是我所擁有的,不要再去抓取和執取,執取這些法就會永遠淪落於生死中。把這些觀念牢牢樹立起來,顛覆自己從前錯誤的認知,慢慢就能斷除我見,斷除三縛結,從而獲得解脫和自在。做到這些很不容易,有時雖然表面或口中都承認五隂是空幻的,但是内心深處的意根並不承認,要想讓意根承認和認可,就需要常常思惟這些道理,不要以爲自己已經知道就不屑深細思考,那樣意根的知見不容易糾正過來,修行就不能有進展,這很關鍵。
苦的不是真實的,苦的不是我,這個觀念要樹立起來,無常的空的,就不是真實的,不是我,這個觀念也要樹立起來。樹立起這樣的思想觀念是很不容易的,一旦樹立起來,以後修任何法都很容易,知見很快就能修正過來,無論斷我見或明心以及今後的任何觀行,都不太困難了。阻礙我們修行的就是煩惱、煩惱習性和錯誤的不正確的觀念和理念,觀念修正過來,煩惱也就容易降伏,智慧就容易生起來。修正知見最關鍵,知見正確,就能斷了我見,斷了邪見,以後的修行,一道道的關口都能突破下來。
十一、斷我見是觀行五蘊敗毁法
小乘斷我見,是証知五蘊十八界的苦、空、無常、無我性,五蘊我等於無常,等於空,等於苦,是需要破除的。五蘊是能毁滅的,能被破除和毁滅的,就不是真實的。
真實真相,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世俗界的真理、事實,另外一種是指大乘法中永遠不生滅的第八識。而小乘斷我見的修行,知道有個第八識不滅,與五蘊十八界有區別,是五蘊十八界的所依,這樣就足夠了。觀行思惟的重心在認識五蘊十八界在世俗界的真理是可毁滅敗毁的法,沒有真實性的,其真相就是不久長的相和苦相、空相、破毁相。
如果斷我見是証得五蘊非第八識,方向就錯得離譜,我見依然存在。不少人的頭腦和思惟總是陷入一個誤區裡出不來,是什麽原因呢?一個是受到了某種誤導而先入爲主,一個是邏輯思惟力不足。思惟力不足,與定力不足有關,與前世的善根福德有關,這需要自己一點點的累積定慧和善根福德。前世不具備一定的修學根基,今世修行不能有多快。如果強求自己非常快的悟,在各種因緣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在自己心性等等還沒有轉變成與菩薩相似的情況下,著急參究第八識,連五蘊無我都不去破除,對自己的道業有害無益,往往適得其反。
十二、觀行和証得覺受無我是非常重要的
衆生都把覺受當作真實的,當作我,當作我所有的,然後追求覺受,滿足和順從覺受,爲了自己的覺受不惜造作各種業行,尤其是造作惡業行。我們要解除生死苦,就要觀行覺受的虛幻性、不實性、幻化性、空性、非我性,這樣就能証得覺受確實是空幻的、不真實的,就不會再注重覺受,也不追求覺受了,就不會造作貪嗔癡煩惱這些無明惡業了。這樣斷除了我見,貪嗔癡煩惱逐漸淡化,心逐漸清淨。
覺受如何是空的、幻化的?覺受從哪裡來的?覺受主要是六識的覺受。其實後面意根的覺受也是非常重要的,意根如果沒有覺受,就不會促使六識去造作貪染業,也不可能要求得解脫,精進修學佛法。六識的覺受一方面來自意根,受意根的影響和指揮;另一方面,六識自身在了別六塵境界時,受境界的影響,對境界起貪厭,受心所法出現時,就産生苦樂受。
六識的覺受是如何出現的?如來藏把識種子輸出來,形成了六個識,六個識生成以後就開始運行,五遍行心所法以及五別境心所法出現,於是就分別六塵、執取六塵,對境界産生了覺受。之後認此覺受爲真實、爲我,順己者貪,逆己者嗔,就要造作貪嗔癡這些無明業,之後生死輪回果報不斷。那麽我們把覺受觀空以後,証得五隂無我、覺受也非我,就能降伏貪嗔癡煩惱,這是很重要的。
十三、不能斷我見之因
我們身邊每天都有無常的事情發生,尤其是現代信息如此發達,無常的信息更是不可勝數,可是爲什麽很多人都對這些無常信息沒有感慨,沒有深思,幾乎很平淡的就翻過去了?尤其是涉及到自身的無常,爲什麽也能看得慣,都能麻木而適應?如果一個人很容易適應無常,從來不深思,從來不反思,從來不受觸動,那怎麽能在無常中証得五隂無常非我呢?
辟支佛看見樹葉掉落,就知道世間無常不可樂,立即出家到山中思惟無常法、因緣法,不再貪戀世俗。過去的外道也知道世間無常,而出家到山中修道,只是外道修行所依據的理論不正確,可是那個善根也不淺了。能捨世俗,在我們現代社會能有多少人?對無常法内心麻木、不敏銳的原因是什麽?有沒有貪戀世俗的原因,以至於認爲無論發生什麽,世間都是可愛可依戀的?有這個心,不容易看破無常,不容易斷我見証果。
不能斷我見,要多找找自身原因,多觀察一下自己心裡的思想觀念,思惟習慣,到底存在什麽問題,我見與自己内心深處的思想觀念關係很大。多數人遇到無常,即使很痛苦,也能輕易的放過去,不反思,不深思,思想觀念也不正確,定力也不足,導致一輩子在無常無聊中度過,也能完全適應,絲毫不引起内心的觸動,平平淡淡,稀裡糊塗,這樣怎麽能生起智慧?
其實,我們是真的觀察不出無常、不知道無常嗎?意識很容易了知無常,也容易了知苦,了知空也不難,意識心也常常說無我。那爲什麽還不能斷我見呢?很多認爲一切法無常無我的人,即使別人承認他斷我見証果了,他自己内心都不敢承認,爲什麽不敢承認?還是因爲心虛,因爲沒有實証,内心深處沒有認可此理,心裡感覺自己的觀點看法不踏實,他們自己也知道這點,所以不敢肯定自己,平時只是說說玩而已。
根本沒有多少人意識心認爲自己的五隂是恒常不變的,那爲什麽還不能斷我見?因爲無常的想法和看法,不是意根的看法,意根並不知道五隂無常、一切法都無常,那就不能斷我見,即使別人說他斷我見,他自己也心虛不敢承認,沒有証據,沒有理由之故。
十四、觀行五蘊要牢牢樹立無我的觀念
有空閑時,看看窗外的大樹,或者自己畫一個大樹圖,常常思惟樹根以上五蘊七識的來龍去脈,各部分的相互關係,常作此觀行,斷我見和明心,就不是很難的。只要自己本身的因緣條件具足,任何一個法,都能促成自己証果和明心,法法都通向無我和無生,絕沒有偏途。
小乘觀行,心中要有這樣一個概念和思想:生滅變化的不是我,不能常存的不是我,各種因緣聚合起來的不是我,被出生的不是我。這些觀念牢牢樹立起來以後,通過禪定中觀行認清這些理,才能斷我見。而這個觀念、概念、思想的樹立,任何人都幫不上忙,這是每個人自己心裡的認知,其他人實在沒辦法。就像老師教育學生說:這是黃色,具有如此如此的特征。至於學生心裡是否能認這個黃色,是否準確把握了黃色的概念内涵,別人就沒辦法了。這需要自己親自的思惟認知,自己消化這個概念含義,才能承認和記下這個黃色,然後就証得黃色了。再比如說,老師教一個“大”字,把讀音和含義、字形都教給學生了,學生是否能承擔下來,是否能理解,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別人沒辦法。
觀行五蘊也是此理,必須自己内心深處承認這個結論才行。如何才能承認?勤奮努力修習禪定,這定中思惟觀行,需要具足的條件都要達成,工具要完善,心力要足夠,然後要有善思和巧慧,就能觀行成就了。斷我見,樹立起一種正確的思想觀念很重要,内心有一種牢固的觀念,當遇見一個與觀念不一致的事理出現,内心馬上就能否決掉,不認它。那麽生滅無常就非我的觀念一旦樹立起來,觀察一切法,觀察出生滅變化無常了以後,就能否認它的真實性,容易認可無我。改變思想觀念是最難的,一旦改變,後續的成果不可思議。
十五、理明是解脫的前提
要想解脫,必須按照佛理修証,斷我見,証五蘊十八界空,無人我無四相。進而捨離五蓋,發起初禪,斷煩惱去我執,命終才能出三界,得解脫。不知什麽是我,我是什麽,死執七識和五蘊,空喊破執和放下,只是徒勞而已。
小乘的解脫和放下,必須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一個蘊一個蘊去觀,一個界一個界去觀,漸証初果至四果得以出離,別無他途。外道不知此理,積年修行,修得最高禪定,生到最高層天,死執定中境界爲涅槃,不知定境乃法塵。有知即是想,即是我,仍在五蘊中,不出生死,何時解脫,遙遙無期,所以理不明,禪定再強,也不能解脫。
十六、修行離不開六識
學佛修行離不開六根,離不開六塵,更離不開六識,而恰恰是需要在五蘊六根六塵六識上修行,離開十八界沒法修行。修行是要用六識的身口意來修,不能滅除六識而不用。只有悟後修四禪八定時才可以暫時滅除六識而深入禪定,以發起無量神通,修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其餘時候都要用意識心參與思惟佛法、參禪、觀行斷我見,以及熏習意根,斷除意根的執著和染污。
既然要用六識,就要有六根,沒有六根不能生起六識,而且意根只有斷我執的大阿羅漢才能滅掉,普通人是滅不了的。如果還沒有斷我見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斷我執,只有我見破除,對自我的執著才能一點一點斷除,這是修行次第,是不能跳躍的。如果沒有斷我見的人說要斷執的話,那只是口頭說說而已,根本做不到。
第二節 四念處觀的修習
一、衆生的四念處與法身之別
四念處觀即是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衆生顛倒,以身爲淨,無量劫來貪求自身,貪求他身,不知色身,污穢不淨,血腥充滿,細菌泛濫,大小便利盈滿其中,九孔常流,污物不淨,實爲一個活動厠所。觀此身相,實爲不淨,以此對治,淨顛倒想。與此相對,法身清淨,無身無相,無念無爲,無有造作,純一清白,梵行清淨。
衆生顛倒,以受爲樂,無量劫來貪求於受,反造苦因,果皆是苦。小有暫樂以爲究竟,追求無厭。不知樂時就是苦受,樂本是苦,樂後更苦。苦分苦苦、行苦壞苦。衆生受苦時本身就是苦苦,内心感受,念念遷流,變化不止,即爲行苦;樂受之後樂即滅失,不能久長,即爲壞苦。一切感受,無論是苦樂不苦不樂受,有受皆苦。與此相對,法身無受,不受一切,沒有苦受,沒有樂受,沒有不苦不樂受,究竟無苦,即爲純樂,至樂大樂。心不貪求一切境界,苦受即除,捨受自在。
衆生顛倒,以心爲常,認取靈知爲究竟我,執取不捨。不知此心念念生滅,刹那不住,無常變異,究竟無我。與此相對,法身是常,永不壞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本爲諸佛常住之體。
衆生顛倒,認法爲我,不知此法因緣而生,因緣散去,法即壞滅,壞滅之法如何是我。無明之心,執法爲我,缺少一緣,法在哪裡。無有父母,五隂何來,身口意行,造就五隂,若無真如,何有諸行,緣生緣滅,即非是我。與此相對,法身爲我,種子究竟,清淨無爲,再不變異,二十一個心所有法,真如所具,有此心法即爲是我。衆生無我,佛即有我,真常不變,非我而誰。以此觀慧,無明盡除,斷苦離染,究竟涅槃,常作此觀,早日成佛。
二、四念處觀的具體觀行方法
觀心無常,要觀眼識心的無常、耳識心的無常、鼻識心的無常、舌識心的無常、身識心的無常、意識心的無常。觀法無我,觀五隂之法無我,觀十八界之法無我,觀蘊處界所産生的一切法當中都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我存在。
首先觀色隂,色隂有生有滅,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楞嚴經中波斯匿王說,觀自己的色身三十年一變,十年一變,一年一變,日日變,念念變。衆生每時每刻細胞都在新陳代謝,頭髮生,指甲長,皮膚、肌肉、内脏血液等都在發生變化,今天的身體與昨天的身體不一樣,與十年前的身體更不一樣,與兒時的身體相比很難找到相同之處。色隂這樣無常生滅變化,從裡到外都是肮脏污穢的,這樣生滅不淨的色身怎麽能是我?怎麽能有我性?我是不生滅不變化,恒常如一的,沒有苦性的,是真實的,我是清淨的;色隂與此相反,因此色隂不是我。
其次,觀察受隂。受是識心的感受覺知,以意識心爲主,這個心是無常生滅變化的,是苦的,非我的。不管是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都是苦的、無常的,與我性相反,因此受隂不是我。第三,觀察想隂,想隂是識心的了別性、執取性,語言妄想的思惟分別性,以意識心爲主,是生滅無常變異的,是苦的,與我性相反,也非我。
第四,觀察行隂。行是造作、運轉、遷流變化。六識的分別活動屬於行隂,色身的造作是行隂,語言的造作是行隂,妄想分別是行隂,細胞新陳代謝是行隂,血液流動是行隂,呼吸心跳胃腸蠕動是行隂,這些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是苦性的,與我性相反,因此不是我。
第五,觀察識隂。識隂是六個識心,是生滅無常的,是苦的,是變異的,沒有我性,不是我。觀察十八界的六根六塵六識,都是無常生滅變異的,是苦的,沒有我性,也不是我。這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運作所産生的一切法,都沒有一個真實永恒不變的我性,全部是虛妄無常生滅變異的,是不可久住之法,都不是我。
三、何爲内外心内外煩惱?
佛在大念住經裡,講觀受是苦的時候,講到内受和外受兩種受。外受是指容易觀察出來的意識心的受,特別是在六塵境界上的意識的受;内受是指隱藏比較深的不容易觀察到的意根的受。雖然極大多數人分不清意識和意根,但是内心深處的思想活動還是能夠感知觀察到的,只要心很細致。
佛講觀心的時候,觀察心要觀察内心和外心的貪嗔癡煩惱,觀察内心和外心的集中散亂、廣大狹小、有上和無上、有定和無定、解脫和不解脫,這說明内心意根有貪嗔癡煩惱,有定和不定,有解脫和不解脫。這是從小乘經典上証明了意根有這些心所法,雖然世尊沒有明說。因爲意根的法,大乘弟子都無法理解和証得,何況小乘弟子能深入正確理解意根的法,所以世尊不得不隱秘講意根的心所法。
疑惑煩惱,有内疑惑和外疑惑,斷疑就要究竟斷,一定是斷意根的疑惑。所以三縛結完全是指意根的結,斷除意根的疑惑才是斷三縛結。斷貪欲,斷意根的貪欲,心才能與色界天人相應,才能生到色界天。斷嗔恚,一定是斷除意根的嗔恚,才是三果人。斷愚癡,一定是斷意根的愚癡無明,才能出離三界。
小乘法是最容易理解的,可是又有什麽人能真正看懂小乘法佛經,更何況大乘經典,又有什麽人能真正完全看得懂?証阿羅漢果,也不能完全信汝意,智慧不足,意不究竟,完全信之就容易出差錯。
佛法不是支離破碎的,一定是前前後後連貫連續的,都能互相佐助和說明。
四、内外五蓋
佛在大念住經裡講五蓋的時候,說有内貪欲和外貪欲,内嗔恚和外嗔恚,内睡眠和外睡眠,内掉悔和外掉悔,内疑惑和外疑惑。内和外都分別指什麽?
心如果分内外,外心就是指衆生普遍能夠發現和觀察出來的心意識,内心是指衆生不容易發現和觀察出來的心意根。兩個識心一顯一隱,一明一暗,一深一淺,一容易改變,一堅固難改。修行就是先落實到淺層次的意識,再落實到深層次的意根,先初步轉變意識,最後究竟轉變意根。所以所有的無明煩惱,最初和明顯的是意識層面的,最後和隱秘深邃的是意根層面的。
從這部經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佛在講小乘法時,雖然沒有明說意根的法,但還是隱藏著講到了意根,隱藏著而說一切煩惱和無明都是意根的,斷煩惱是斷意根的煩惱,解脫是意根的解脫,一切法都落實到意根上,解決意根問題,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最終究竟達到涅槃和解脫。
五、内外七覺分
在大念住經中,世尊講五取蘊時,也講到色受想行識的内法和外法。内色是色身,外色是六塵,内受想行識是意根,外受想行識是意識。
世尊講七覺分時,也把七覺分分爲内七覺分和外七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倚(輕安)覺分、定覺分、捨覺分,都分爲意識的外覺分和意根的内覺分。沒有修成内七覺分的時候,不可能証得小乘果,不可能斷我見,更不要說明心見性了。三十七道品不修成就,大小乘果一個也不要談,身心輕安不成就,定不成就,内心捨受不存在,無法斷除我見,無法明心見性。這是佛法修証的硬指標,無論誰都越不過去。如果硬要說某某証果和明心了,那都是塑料果,訢賞訢賞就可以了,沒有什麽實有價值。
從世尊對七覺分的描述來看,意根有擇法覺分,有精進覺分(真精進),有喜覺分(意根不僅僅是捨受),有輕安覺分,有定覺分(與定相應),有捨覺分。之後心行符合八正道,才能具足小乘証果的條件,才能斷我見,証初果,否則都是假果朔料果。條件不具足,因緣不具足,強行引導時,只能得個假果,天天看,卻沒有實用價值。
六、四念處觀的殊勝果德
佛說從七年到七天等不同時間,精進修行四念處觀都可証果,這是指那些善根深厚、煩惱輕微、遮障少、前世學佛時劫久的人,他們如果能像佛陀要求的那樣去精進修行,幾天至幾年就能証果。而無始劫以來學佛時間短、煩惱深重、遮障重的人,就需要七年以上的精進修行才能証果。也許多數人一百年也不能証果,有的人甚至連觀呼吸都觀不好,心裡無論如何也靜不下來,更不要談証果了。
但是也像佛說的那樣,不管什麽人,只要精進修行四念處觀,能做到心心念念都是四念處,心心念念都能觀行,改變無始劫以來對五隂世間的攀緣習氣,降伏了煩惱和業障,証果還是不難的。難就難在業障關過不去,自己不肯下決心用功辦道,散亂習氣不能降伏下來。真能做到勇猛精進,做到如佛經中所說的那些修行,肯定就能証果了。
這個四念處觀的修行方法非常殊勝,大家不要嫌棄小乘的修行,其實這是修行的捷徑。佛說的捷徑才真是修行的捷徑,戒定慧具足,實修實証,不是嘴皮子功夫,不是情思意解,不是想一想琢磨琢磨就証果的那種。
從佛教導給我們的修行方法中,去體會什麽才是真正的實修和實証,需要付出什麽樣的代價,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意識心理解理解,什麽代價也不用付出,什麽戒也不用守,什麽定也不用修,意識理解的乾慧就算証果了。我們要深信佛陀的智慧,聽從佛陀的教導,對自身的修行才有真正益處。
第三節 斷我見的前提條件
一、証果的前提條件
聖弟子要如實觀察五隂,觀察五隂的無常性、苦性、變異性、非我性,就能証得五隂無我、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的真理。証得五隂的空性,証得初果的前提條件,必須修完三十七個助道之法,只有圓滿修道的條件,觀行才能成功。那些助道的法沒有修或者沒有修完,是不能觀行出五隂無我的,也就不能証果。所以要先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次第大略如下:由最初的五根信根開始起修,五根增長具足五力,之後進入八正道中,發起思惟修,修習七覺支,在念覺支中修習四念處觀,得善法味,起四正勤,最後結果經過勤苦修習得四神足之果樂,心得自在解脫。
三十七道品中每一品,不僅意識要修習和獲得,同時也熏習意根,意根也要修習三十七道品,並且要完滿具足,獲得每一道品,成就四神足。
意識的念力薰修意根,使得意根念力具足,信成就。每一法最初由意識薰修引導,由意根具足,就是實証,修行則成就。証得身心不是實有的時候,才能得解脫,認爲身心不是實有,不能得解脫。認爲與証得之間距離,可遠可近,完全在當人的修持程度。沒有修持,其差距可能要很多劫。
二、觀行所需要的條件是具足三十七道品
斷我見証小乘初果時,同時斷三縛結,三惡道業消滅,未來永不下三惡道,這是斷我見最初所得的自身利益。如何斷我見呢?世尊在《襍阿含經》中已經爲衆生宣說得很清楚,讓我們觀察五隂的虛妄性、無常性、空性、變異性、苦性、無我性,五隂一個一個的觀察思惟其體性,這就叫作觀行。觀行需要有相當好的定力,要修好三十七道品,觀行才能有所成就,十八界也要一一界觀行其虛妄性、生滅、無常、變異性,最後確認五隂十八界都不是真實的我,也不屬於我所擁有的,内心真的確認這一點,就斷了我見。從此以後,内心深處不再認五隂爲真實的自己,這樣就把綑綁自己生死流轉的三縛結我見、戒禁取見、疑見也斷了,從此不再下三惡道。
要修到這個目標,需要把世尊在阿含經中講的四聖諦法義修學通透,定力好了再一一觀行,這是斷我見的大概路子。其中八正道必須要做到,所有的身口意行爲都要符合八正道,才能修行成就,成爲一個衆生仰慕的聖賢人。有識心,就有五隂的受想行識,觀行五隂虛妄非我性,把色身的虛妄性和識心的虛妄性都觀行出來,非常肯定認可了,就能斷我見証果。福德等因緣具足,在任何一個法上都可以觀行思惟,可以斷除我見,也可以觀行証得第八識,就看福德、定力、智慧和因緣時節了。
三、有修行過程才能有修行的果
四聖諦、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這些内容,都是見道前所應該修行的法,大小乘所修的三十七道品大同小異,修行過程相似相像。如果沒有這些過程的熏習,而突然出現一個果,成爲聖人,這個果極其不可靠,果和結論都可以抄襲,所有的知見都可以背誦,只要多讀幾本書就可以背誦出來,也可以想象出來。
而這些過程任何人抄襲不了,每個見道証果的人必須要經歷的過程,每個人的過程因其前世根基不同,可能有一些差別。前世已經証果的人,今世這些過程也許很快就走過經歷過了,其他人則不行,都要一一實踐實証,各個關口都要通過去。大乘果位也如此。這些過程都經歷了,其身心才能轉變,証果時就有極大的解脫功德受用。沒有經歷這些過程的人,其所得果,猶如空中花,只可訢賞,沒有實用價值,沒有解脫功德受用,塑料果就是如此,只能擺著觀賞,不能飽腹。
所謂的實修,就是大小乘的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内容,離開這些具體又具體的修行内容,就不是實修,只有結論沒有過程的修行都不是實修,只學理論也不是實修。理論可以學到幾地菩薩的理論,即使明白那些理,與實際証得還差一個無量劫兩個無量劫的時間,一二個無量劫以後的理論現在就學習,還以爲自己掌握了,就斷定自己是聖人了。前邊的路都不需要走,實際的修行過程都不需要經歷和實踐,那這樣的修行就是夢幻泡影,只得空花,結個空果。
四、心行符合八正道才能証果
四聖諦法,苦集滅道也分爲内法和外法,修道諦中的八正道,也分爲内法和外法。八正道修完,小乘三十七道品修完,斷我見的條件才能滿足,之後才能証果。如果心行不符合八正道,那麽就不足以爲聖賢,不能証果。八正道中有正定,分爲意識的外定法和意根的内定法。所以意根一定與定相應,定完意根,才能有正智慧生起,才能斷我見,証初果。否則全部是假果塑料果,只能看,不能用。
五、有非常實際的修行方法才是實修
佛講法,既有理論部分,更有實修部分,肯定會讓弟子修學有個入手處。因爲佛陀自己就是過來人,站在最高峰,完全有能力接引山腳下四面八方的衆生慢慢攀上山腰和山頂。修習佛所講的法,總比崇拜只有華麗高耑的理論而沒有切實可行的入手方法要好很多很多,凡是不能提供切實可行方法的人,說明自己都沒有修習成功過,自己都沒有走通那條路,隨學的人怎麽能夠走得通?
沒有實際修行的人講法,往往是指引衆生摘天上的星星,卻沒辦法給衆生架個雲梯,後邊的衆生只好可憐巴巴的翹腳仰望星空,即使再努力,離星星的距離仍然是原來那麽遠,沒辦法夠得著。有的人竟然以爲自己摘到星星了,其實那只是水裡的影子而已,並沒有得到真實的果子。如果有人只講理論,沒有下手方法,應該警惕了,不要白白的空耗自己的寶貴時間。
真真實實的下手修行,只要從一個法門証得三昧,其它任何一種三昧都能很容易切入。因爲三昧是相通的,方法是相通的,用一個方法入進去,其它方法也就掌握了。怕只怕大家不能下決心找到一個方法實際去用功,不肯吃苦,不肯花費精力。如果各個方法都去試,卻如蜻蜓點水,淺嘗即止,那就沒有辦法修成任何一個法門。
六、四加行圓滿也是証果的前提條件
小乘証果的關鍵是七覺分的修持,七覺分已經大略講過了,具體修行還要依靠個人努力,盡量完善各種因緣條件,証果才能有一定的把握。修行的過程也是四加行的過程,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個過程,是在文字理論的基礎上,内心的加工過程。在加工過程中,内心一定會逐漸生起相應的變化,這是觀行法義逐漸與内心意根相應,意根逐漸領納領受的過程,當然首先是意識先領納領受,生起勝解,然後傳遞給意根,讓意根領納領受。意根領納領受之後,身心就會逐漸轉變,七覺分逐個出現,定覺分出現之後,才有大智慧捨去五隂身心法相,進而証法,成爲超越世間第一法的初果人。如果身心沒有變化,沒有轉變,七覺分沒有成就,不可能斷我見,不可能証果。
暖相,透過文字理論,自己親自思惟觀行,内心裡出現暖相,就好像擦出火花一樣,心裡有些認同了正確的理論,有了初步的認知,有了興趣,還想深入探討其中的内涵。
頂,對於理論的認知達到一定的程度,有一定的高度,了解和理解了五隂身心的空,達到對五隂認知的頂點。這時完全是意識的認知和勝解,還沒有達到意根,因此内心還有躁動,還不能安住在五隂空的認知上,處於可進可退階段。
在這個階段,有的人内心就會有激烈的反抗,思想躁動不安,情緒有起落變化。有的人要苦惱萬分,也許會莫名其妙的煩躁和情緒低落。過了這個階段,情緒就會恢複正常,進入下一個階段,不但意識安忍於空,意根也安忍下來。就會繼續深究探討,究竟爲什麽五隂是空的,不實的。
第三個階段是忍。忍,也就是安住,安住在空義上,忍可五隂的無常性,但還不是真正的証得。因爲証據還不充分,内心的考量還不足,無法真正確認其理,只是内心不躁動,比較安分了。也在努力尋找証據,努力現量觀察五隂身心的實質。這時身心的覺受越來越輕安,越來越歡喜,禪定越來越好,智慧越來越深細,越來越靈敏,空的念頭越來越堅固,但還不能住於捨,内心裡沒有捨覺分。
等到捨覺分成就時,捨去了内心當中的我的思想觀念,内心空空,五隂空無常的觀念已經牢固確立,証據已經充分,内心完全認同確認五隂空無我,第四個階段世第一法成就,斷除了我見,証得初果。
在觀行過程中,身心要不斷的起變化,爲什麽要起變化呢?因爲透過意識的勝解,意根對四聖諦法逐步有了一定的體認,與從前的觀念相背,逐漸顛覆從前的認知,意根發現了新大陸,就會促使身心出現相應的變化和反應。所以斷我見,証得五隂無我,一定是意根証得的。
七、持戒有助於斷我見
把色身當作我的我見,都有哪些表現?現實生活中哪些方面的熏染能增加身見?身見難斷的原因是什麽?爲什麽前世斷過身見的人,今世再遇佛法很快就能斷身見?把這些現象都找出來,然後一點點的降伏對色身的寶愛,斷身見就會快一些了。對於色身一切方面的護持,都是因爲身見的原因。對色身都有哪些方面的護持和寶愛?
如果我們了解一下出家人的戒律,就知道佛陀爲什麽會制定那麽多那麽詳細的戒律,那都是爲了降伏身見和我見而設的,有的人不懂此理,嫌戒律太約束自己而不願意受戒,如果守好佛陀制定的戒律就能得解脫。小乘的戒律也叫作別解脫戒,能守住一條,就能得一條的解脫。所以只要出家修行,將來肯定能証得四果阿羅漢,總有得解脫的一天,出家的好處有很多,最根本的就是清淨自在,趣向解脫。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很難讓人斷身見,都太講究生活享受了,活著只管舒服享受,其他一切都不理會。觀察自己的身見,從日常的吃穿住用行各方面各角度觀察,從財色名食睡各方面觀察,從見色、聞聲、覺觸、嗅香、嘗味幾方面入手觀察,發現自己特別看重這些方面,特別在意色身,特別關心照顧色身,特別講究色身的受用,那就是身見比較重,應該想辦法調伏。
第四節 觀行也是降伏煩惱的過程
一、衆生對六塵的貪求是如何生起來的呢?
世尊在《襍阿含經》中說: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意思是說,衆生依眼根觸色塵就出生眼識,眼識出生以後就能了別色塵,了別以後還想再了別,因喜歡和貪愛就生起了貪心,於是心熱燥動,就想擁有和抓取色塵,貪欲完完全全表現出來了。沒有修行的人,讓自己的心念、貪欲一直發展下去,絕不加以制止和呵責自己的心,直到最後造作了業行爲止。
有修行的人,到了中間某個鏈條上警覺自己,卡止住,不再往下進行。阿羅漢因爲斷了對三界的貪愛,心不再散亂和攀緣,眼根觸色塵以後,不想再往下進行分別和感受,把眼光移開,不再接觸,這樣就保持了自己内心的清淨,内心不再産生燥熱和熱惱,更不會産生貪求的心念,後世相續的生死種子就能斷除,不再有生死輪回。衆生正相反,總是順著自己的心念貪求不止,從來不知呵責自己,因此業行不斷,生死無期,苦惱不斷。衆生在其它幾根都是這樣隨順自己的貪心,因此就隨順於生死輪回,不能出離苦海。
二、漸修才能提升心性品德
瑜伽師地論是講從凡夫地到四種聖人地的漸修過程,其中最初的聲聞地講得很詳細,其瑜伽師修証過程不是快速而是漸進的,這樣才能逐漸獲得禪定,降伏貪嗔癡,改變各種煩惱心行。然後才能斷我見,証得無我,具備聖賢人的品格,做聖賢人的事業,非是証得初果了還是貪嗔癡極重的無惡不作的惡人。
漸修才能漸降伏煩惱,提升心性品質,逐漸具足人格和菩薩格。而快速的解悟,快速的得知最後答案,沒有一點此種功德,來不及降伏煩惱,無法提升心性和品格,其結果只得個名聲,卻沒有其實,那是得不償失的。就如煮飯和熬葯一樣,快熟與慢火熬熟,其味道與營養價值完全不同。求快是嚴重的功利心,是有所求心有所得心,是世俗心生死心,不能出生無我的心、無爲的心、解脫的心、無求的清淨心,往往是背道而馳,適得其反。
降伏煩惱,提升心性,培養聖賢人的品格,要從四念處觀做起,從各種止觀中做起。止觀之路是漫長的,不是快速的,全方位全角度的去觀行,去修止,去降伏自心,整個人才能逐漸蜕變,脫離凡胎而具聖骨,從裡到外全部改換更新,才能成爲真正的聖賢人,成爲衆生的導首。當自己從泥濘中拔出腿腳以後,才能帶領和拉拔有緣衆生走出泥潭,如果自己都無力從泥潭中拔出腿腳,那要如何去拉拔他人出泥潭呢?
三、降伏煩惱是與聖性相應的過程
佛說整個佛法就是一佛乘法,無二也無三。聲聞地的修証是一乘法的其中一部分,是最基礎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這當中的修行,是降伏和斷除煩惱,逐漸與聖性佛性相應的過程,不可或缺。這個地基不打好,卻一心要去建造高樓大廈,即使能建成也是空中樓閣,早晚必毁滅。所以一切菩薩的修行,必須踏踏實實,鞏固地基,重視修行戒定慧,勤於熄滅貪嗔癡,不可一味的高喊口號,而無實質的修行内容,還說自己是正修和實修。
煩惱性障既障禪定,也障智慧,遮蔽智慧光明的生起,就像一堵牆遮蔽光明一樣。煩惱去除了,遮障沒有了,六七識才能轉識成智,其智慧才能廣大無礙。煩惱習氣很重,心量狹小的人,就觀察不到深細的佛法,都在佛法的表面上打轉,深入不下去。七識受煩惱和習氣的約束很大,圍繞著一個我,突破不出去,所見一切就帶著我性,智慧狹隘,可見無我的智慧確實廣大。所以我們應該經常觀察自己的心是否有我性,是否具有不公平性,發現了我性、自私性就要想辦法盡量調伏,因爲這與佛心不一致,必然障道。我性與道相比,猶如牛毛與牛的關係,必須除去,才能得到牛而不是牛毛。
四、經常觀察和降伏自我才能與聖人靠近
如果希望自己早日斷我見,平時就要把我的意識淡一淡,觀察自己的思想,是不是都是個我,發現自我意識比較強時,就要覺悟,或者呵責自己,不要太順從自我。受到挫折的時候,也是觀察自我、降伏自我的好時機,因爲有我,才會感覺我受到了挫折,把我克服一下,挫折感就會減淡或者消失,這對斷我見有很大幫助。
在人群和獨處中,減弱自己的存在感,不要太在意自己,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不要爭強好勝,不要事事都要第一。自己不是真實存在的,對方不是真實存在的,群體不是真實存在的,沒有第一第二,沒有最好最差,都是一個虛擬的名相。心裡總想著我要戰勝所有人,一定要出風頭,一定要所有目光都注視自己,這樣的想法,顯示我性比較重,沒法斷我見,更沒法成爲聖人。聖人心空無爲,不是這樣的心性。越要突出自己,心性越在人後,與無爲不相應,不能成爲聖人,聖人的誕生正與此相反,沒有自我存在感,做有爲事,心卻無爲,一心爲大衆,才能有資格成爲聖人。
五、修行深入到意根才能挖出煩惱
學佛修行,意根還沒有受熏時,身心世界就不會轉變,也就不會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因爲身心世界是由意根作主,由意根調控,意根証得無我,就會放松對身心的控制,身心就轉變,輕松無礙了。這是學佛修行的一個大秘密,大家多體會。學佛一定不要停留於口頭禪,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的内心世界,要真真正正的改變自己,從根挖出貪嗔癡煩惱,自己才能徹底轉變,從而快速成就。
很多人學的法可能很多,學佛時間也很長,但是是否得到真實受用了?内心世界是不是有所轉變,對於自我的覺受和執著是不是有所松動了?自己常常要回光返照,才能不斷的進步。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回光返照,就要找個人監督,時不時的敲打一下自己,讓自己覺悟,這樣修行也能快一些。
很多人從來不檢查自己的内心,更不希望別人來敲打自己,這是因爲意根太執著自我,太護著自我,我執根深蒂固,學佛就不得力。修行就是要不斷的與自己較勁,才能改變自己,道業才能不斷的增進,如果向外與別人較勁就大錯特錯了。
六、煩惱次第斷除
修行斷我見,証到初禪定以後,先斷貪欲,後斷嗔恚。嗔恚心比較難於斷除,斷完貪欲心以後,需要多長時間來斷嗔恚,這是因人而異的,要看當人的嗔恚心是否很堅固。有的人貪欲心比較淡泊而嗔恚心卻很重,心裡總有人事的糾結不斷,這樣斷嗔心就難。嗔心不斷盡,就不能証得聲聞三果。嗔心重的人得初禪也很難,因爲内心的糾結,就障礙了禪定的生起,想在一生當中証得聲聞三果,入初地,那個希望是很渺茫的。
但是還沒有斷我見的人,即使有了初禪以上的禪定,因爲還沒有斷我見,仍然是凡夫一個。色界天人都沒有欲界的貪欲現行,但是内心裡還有嗔和愚癡的現行。欲界主要是貪欲,以貪欲爲主;色界降伏了貪欲,但是還有嗔和愚癡,無色界以愚癡爲主。無色界天人認爲依靠禪定就能夠得到解脫,自己所住的定境就是涅槃境界,他們不具備解脫的知見,因此所修得的定就是邪定。不與智慧相應的定,不能得解脫的定就是邪定,所以無色界天人不斷愚癡,不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輪回,不得解脫。
七、斷我見以後修定不容易入魔道
衆生因爲有我見才有我執,因爲心中有我才會執我,因此學佛修行的首要,就是先斷我見,後斷我執;我見不斷,不可能斷除我執,這是修行次第,不能顛倒。衆生因爲錯認五隂爲真實的自己或屬於自己所有,所以才對五隂假我執著不捨。如果知道五隂確實非我,才能慢慢斷除我執。意根我執一斷,就有能力滅掉五隂,不再想繼續保有五隂,不想在三界世間受苦不斷,於是命終時就能滅掉五隂,入無餘涅槃,從此解脫生死輪回之苦。
世尊在《阿含經》中教導衆生,五隂十八界和三界世間萬法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衆生証得此理以後就不再被五隂和各種境界束縛,修定時禪定很快就能深入下去,初禪定容易生起,而且不容易著魔出偏差。世尊在大乘經典中又講過萬法唯心造,心外無法,衆生明得此理以後再修定,就不再執著各種境界爲真,修定時更不會走入魔道。
外道的修行,因爲不懂境界的虛妄,執著攀緣境界,追求各種有爲法,喜歡覺受,貪求境界,心就被拘禁在境界中,不得解脫,不能出離生死輪回。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永遠不能出離生死輪回。佛法中說,心外無物,境界虛妄,學佛人修行就要修心,不求物,也不求五隂身長生不老這樣的虛妄法,不貪求三界世間的各種有爲法,這樣才能成就無上菩提。
八、煩惱次第斷除才能與解脫相應
觀行五蘊無我的時候,証得色身空無我,是心上的知見和觀念改變了,不再把色身當作我和我所。但是覺受仍然存在,只有在甚深禪定中滅去識心,才能滅除覺受,沒有禪定的支撐,覺受就會仍然存在。但是心越空,覺受越輕,心越不在意,越不執著。
斷除我見和明心見性,只是把原來的知見扭轉了,能扭轉知見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由此知見的扭轉,後續的無明和煩惱都會陸陸續續的斷除,生死問題就能解決,就能得到小解脫和大解脫。但是五蘊的一切活動還要有,仍然要存在,只是不執著,覺受輕微,並且能正確把握和認識覺受,不會輕易爲了覺受而造惡業。
所謂的輪回,主要指心沉浸於生死輪回之中而受苦,心不解脫,就是輪回。心解脫,雖然在六道裡與衆生混在一起,並沒有衆生那些生死苦受,不受六道輪回的苦報,因此菩薩有能力出離三界而不出,在六道裡度脫衆生,不屬於六道生死輪回。
九、如何修諸根調伏自心煩惱
《襍阿含經》卷十一原文:有個外道弟子鬱多羅。來見世尊說。我師波羅奢那說。修諸根。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修根。世尊言。若如此。盲者是修根不。阿難問鬱多羅。聾者是修根不。於是世尊以此爲緣。爲弟子講述。異於外道的無上修根方法。
釋:有個外道弟子叫鬱多羅見到世尊說:我的師父波羅奢那說修諸根,應該眼不見色,耳不聽聲,這才叫修諸根。世尊說:如果這樣叫修諸根,盲人算說修諸根嗎?阿難叫問鬱多羅:聾子算是修諸根嗎?於是世尊就以這個因緣,爲弟子們講述有別於外道的修諸根的方法。
原文:世尊說。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修厭離。不可意色。修不厭離。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修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正智。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於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諸根。也如是修習。
釋:世尊說:緣於眼根和色塵生眼識,眼識見到心裡喜歡的色塵,就要修厭離心,不去貪著色塵;見到不喜歡的色塵,就要修不厭離心;見到既不是喜歡也不是不喜歡,既不是可意又不是不可意的色塵,要修厭離和不厭離都捨棄的捨心,心不著境地住在正念正智上。善於調伏心,善於關閉心,善於守護心,善於攝持心,善於修習心。這就是在眼見色時最好的修諸根的方法,在耳鼻舌身意諸根上也是要這樣修。
以上是世尊教導弟子修心去除煩惱的方法。首先當我們看見喜歡的色相時,心裡不要生起喜樂心而是要生厭離;見不喜歡的色時,心裡不要生厭惡感,這是初步的調心。進一步調心,是當我們看見一切色相,不管喜歡還是不喜歡,心裡應該既不喜樂也不厭惡,住於放捨的心境狀態,内心不要理會這些色相,這是比較恰當的心態,是有智慧的作法。
面對色相要善於調伏心、守護心、把持心、關閉心,不要讓心向外攀緣流溢。耳聽聲時,鼻嗅香時,舌嘗味時,身覺觸時,意根觸法塵時,都要善於調伏心、守護心、把持心、關閉心,不要讓心向外攀緣流溢。這樣長久下去,心就能得寂靜,定力漸漸深入,參究思惟佛法就會深入細致,就能很快証得道果。修行不是眼不見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六根不觸六塵,而是在六根觸六塵之時調伏我們的心,在觸緣遇境時善於攝持我們的心。沒有境緣時就沒法調伏心,就像一匹野馬必須在荒郊野外駕馭牠、訓練牠,才能制服牠,修行人不能躲開境界來修行,一定要在境界中練心修心,接受境界的考驗,將來遇見任何境界時才能過關,心得寂止,不著境界。
十、不貪圖享受的人容易斷我見
現代人感覺比較枯燥乏味的生活卻都比較養心,簡單生活容易斷身見我見,因爲那樣的生活,不容易讓人貪著,心比較單純和清淨,對色身不太注重和在意,容易斷身見,我性也輕微,容易斷我見。再有就是那樣的生活不浪費福報,有福德支撐著,道業進步就會很快。
一個真正菩薩,應該很珍惜自己的福德,不會輕易去消耗掉,因此都不講究享受。菩薩們在這個世間出生時,往往不選擇富貴人家,免得小時候福德被父母作主而白白的消耗掉。現在的人都不懂不在意這些福德的事,不知不覺很隨便的就通過享受消耗了,太可惜了,而自己卻不知道,還以享受榮華富貴爲榮。父母一定要對孩子負責任,不能隨便替孩子作主消耗他的福報。那些福報小時候就給消耗掉了,長大福報少了,就會苦受多,諸事不順。學佛時用在道業上的福德不足,道業就會難以成就。
過去的年代裡,消費品不那麽豐富,生活簡簡單單的,就不容易著色聲香味觸,也很少保養色身,思想單純,身見易斷。富貴修道難,因爲貪習太重,貧窮布施難,因爲福薄。所以修道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積小成大,積少成多,養成一個良好的修行習慣,不愁不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