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2月17日

第四節  觀行也是降伏煩惱的過程

一、衆生對六塵的貪求是如何生起來的呢?

世尊在《襍阿含經》中說: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意思是說,衆生依眼根觸色塵就出生眼識,眼識出生以後就能了別色塵,了別以後還想再了別,因喜歡和貪愛就生起了貪心,於是心熱燥動,就想擁有和抓取色塵,貪欲完完全全表現出來了。沒有修行的人,讓自己的心念、貪欲一直發展下去,絕不加以制止和呵責自己的心,直到最後造作了業行爲止。

有修行的人,到了中間某個鏈條上警覺自己,卡止住,不再往下進行。阿羅漢因爲斷了對三界的貪愛,心不再散亂和攀緣,眼根觸色塵以後,不想再往下進行分別和感受,把眼光移開,不再接觸,這樣就保持了自己内心的清淨,内心不再産生燥熱和熱惱,更不會産生貪求的心念,後世相續的生死種子就能斷除,不再有生死輪回。衆生正相反,總是順著自己的心念貪求不止,從來不知呵責自己,因此業行不斷,生死無期,苦惱不斷。衆生在其它幾根都是這樣隨順自己的貪心,因此就隨順於生死輪回,不能出離苦海。

二、漸修才能提升心性品德

瑜伽師地論是講從凡夫地到四種聖人地的漸修過程,其中最初的聲聞地講得很詳細,其瑜伽師修証過程不是快速而是漸進的,這樣才能逐漸獲得禪定,降伏貪嗔癡,改變各種煩惱心行。然後才能斷我見,証得無我,具備聖賢人的品格,做聖賢人的事業,非是証得初果了還是貪嗔癡極重的無惡不作的惡人。

漸修才能漸降伏煩惱,提升心性品質,逐漸具足人格和菩薩格。而快速的解悟,快速的得知最後答案,沒有一點此種功德,來不及降伏煩惱,無法提升心性和品格,其結果只得個名聲,卻沒有其實,那是得不償失的。就如煮飯和熬葯一樣,快熟與慢火熬熟,其味道與營養價值完全不同。求快是嚴重的功利心,是有所求心有所得心,是世俗心生死心,不能出生無我的心、無爲的心、解脫的心、無求的清淨心,往往是背道而馳,適得其反。

降伏煩惱,提升心性,培養聖賢人的品格,要從四念處觀做起,從各種止觀中做起。止觀之路是漫長的,不是快速的,全方位全角度的去觀行,去修止,去降伏自心,整個人才能逐漸蜕變,脫離凡胎而具聖骨,從裡到外全部改換更新,才能成爲真正的聖賢人,成爲衆生的導首。當自己從泥濘中拔出腿腳以後,才能帶領和拉拔有緣衆生走出泥潭,如果自己都無力從泥潭中拔出腿腳,那要如何去拉拔他人出泥潭呢?

三、降伏煩惱是與聖性相應的過程

佛說整個佛法就是一佛乘法,無二也無三。聲聞地的修証是一乘法的其中一部分,是最基礎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這當中的修行,是降伏和斷除煩惱,逐漸與聖性佛性相應的過程,不可或缺。這個地基不打好,卻一心要去建造高樓大廈,即使能建成也是空中樓閣,早晚必毁滅。所以一切菩薩的修行,必須踏踏實實,鞏固地基,重視修行戒定慧,勤於熄滅貪嗔癡,不可一味的高喊口號,而無實質的修行内容,還說自己是正修和實修。

煩惱性障既障禪定,也障智慧,遮蔽智慧光明的生起,就像一堵牆遮蔽光明一樣。煩惱去除了,遮障沒有了,六七識才能轉識成智,其智慧才能廣大無礙。煩惱習氣很重,心量狹小的人,就觀察不到深細的佛法,都在佛法的表面上打轉,深入不下去。七識受煩惱和習氣的約束很大,圍繞著一個我,突破不出去,所見一切就帶著我性,智慧狹隘,可見無我的智慧確實廣大。所以我們應該經常觀察自己的心是否有我性,是否具有不公平性,發現了我性、自私性就要想辦法盡量調伏,因爲這與佛心不一致,必然障道。我性與道相比,猶如牛毛與牛的關係,必須除去,才能得到牛而不是牛毛。

四、經常觀察和降伏自我才能與聖人靠近

如果希望自己早日斷我見,平時就要把我的意識淡一淡,觀察自己的思想,是不是都是個我,發現自我意識比較強時,就要覺悟,或者呵責自己,不要太順從自我。受到挫折的時候,也是觀察自我、降伏自我的好時機,因爲有我,才會感覺我受到了挫折,把我克服一下,挫折感就會減淡或者消失,這對斷我見有很大幫助。

在人群和獨處中,減弱自己的存在感,不要太在意自己,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不要爭強好勝,不要事事都要第一。自己不是真實存在的,對方不是真實存在的,群體不是真實存在的,沒有第一第二,沒有最好最差,都是一個虛擬的名相。心裡總想著我要戰勝所有人,一定要出風頭,一定要所有目光都注視自己,這樣的想法,顯示我性比較重,沒法斷我見,更沒法成爲聖人。聖人心空無爲,不是這樣的心性。越要突出自己,心性越在人後,與無爲不相應,不能成爲聖人,聖人的誕生正與此相反,沒有自我存在感,做有爲事,心卻無爲,一心爲大衆,才能有資格成爲聖人。

五、修行深入到意根才能挖出煩惱

學佛修行,意根還沒有受熏時,身心世界就不會轉變,也就不會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因爲身心世界是由意根作主,由意根調控,意根証得無我,就會放松對身心的控制,身心就轉變,輕松無礙了。這是學佛修行的一個大秘密,大家多體會。學佛一定不要停留於口頭禪,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的内心世界,要真真正正的改變自己,從根挖出貪嗔癡煩惱,自己才能徹底轉變,從而快速成就。

很多人學的法可能很多,學佛時間也很長,但是是否得到真實受用了?内心世界是不是有所轉變,對於自我的覺受和執著是不是有所松動了?自己常常要回光返照,才能不斷的進步。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回光返照,就要找個人監督,時不時的敲打一下自己,讓自己覺悟,這樣修行也能快一些。

很多人從來不檢查自己的内心,更不希望別人來敲打自己,這是因爲意根太執著自我,太護著自我,我執根深蒂固,學佛就不得力。修行就是要不斷的與自己較勁,才能改變自己,道業才能不斷的增進,如果向外與別人較勁就大錯特錯了。

六、煩惱次第斷除

修行斷我見,証到初禪定以後,先斷貪欲,後斷嗔恚。嗔恚心比較難於斷除,斷完貪欲心以後,需要多長時間來斷嗔恚,這是因人而異的,要看當人的嗔恚心是否很堅固。有的人貪欲心比較淡泊而嗔恚心卻很重,心裡總有人事的糾結不斷,這樣斷嗔心就難。嗔心不斷盡,就不能証得聲聞三果。嗔心重的人得初禪也很難,因爲内心的糾結,就障礙了禪定的生起,想在一生當中証得聲聞三果,入初地,那個希望是很渺茫的。

但是還沒有斷我見的人,即使有了初禪以上的禪定,因爲還沒有斷我見,仍然是凡夫一個。色界天人都沒有欲界的貪欲現行,但是内心裡還有嗔和愚癡的現行。欲界主要是貪欲,以貪欲爲主;色界降伏了貪欲,但是還有嗔和愚癡,無色界以愚癡爲主。無色界天人認爲依靠禪定就能夠得到解脫,自己所住的定境就是涅槃境界,他們不具備解脫的知見,因此所修得的定就是邪定。不與智慧相應的定,不能得解脫的定就是邪定,所以無色界天人不斷愚癡,不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輪回,不得解脫。

七、斷我見以後修定不容易入魔道

衆生因爲有我見才有我執,因爲心中有我才會執我,因此學佛修行的首要,就是先斷我見,後斷我執;我見不斷,不可能斷除我執,這是修行次第,不能顛倒。衆生因爲錯認五隂爲真實的自己或屬於自己所有,所以才對五隂假我執著不捨。如果知道五隂確實非我,才能慢慢斷除我執。意根我執一斷,就有能力滅掉五隂,不再想繼續保有五隂,不想在三界世間受苦不斷,於是命終時就能滅掉五隂,入無餘涅槃,從此解脫生死輪回之苦。

世尊在《阿含經》中教導衆生,五隂十八界和三界世間萬法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衆生証得此理以後就不再被五隂和各種境界束縛,修定時禪定很快就能深入下去,初禪定容易生起,而且不容易著魔出偏差。世尊在大乘經典中又講過萬法唯心造,心外無法,衆生明得此理以後再修定,就不再執著各種境界爲真,修定時更不會走入魔道。

外道的修行,因爲不懂境界的虛妄,執著攀緣境界,追求各種有爲法,喜歡覺受,貪求境界,心就被拘禁在境界中,不得解脫,不能出離生死輪回。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永遠不能出離生死輪回。佛法中說,心外無物,境界虛妄,學佛人修行就要修心,不求物,也不求五隂身長生不老這樣的虛妄法,不貪求三界世間的各種有爲法,這樣才能成就無上菩提。 

八、煩惱次第斷除才能與解脫相應

觀行五蘊無我的時候,証得色身空無我,是心上的知見和觀念改變了,不再把色身當作我和我所。但是覺受仍然存在,只有在甚深禪定中滅去識心,才能滅除覺受,沒有禪定的支撐,覺受就會仍然存在。但是心越空,覺受越輕,心越不在意,越不執著。

斷除我見和明心見性,只是把原來的知見扭轉了,能扭轉知見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由此知見的扭轉,後續的無明和煩惱都會陸陸續續的斷除,生死問題就能解決,就能得到小解脫和大解脫。但是五蘊的一切活動還要有,仍然要存在,只是不執著,覺受輕微,並且能正確把握和認識覺受,不會輕易爲了覺受而造惡業。

所謂的輪回,主要指心沉浸於生死輪回之中而受苦,心不解脫,就是輪回。心解脫,雖然在六道裡與衆生混在一起,並沒有衆生那些生死苦受,不受六道輪回的苦報,因此菩薩有能力出離三界而不出,在六道裡度脫衆生,不屬於六道生死輪回。

九、如何修諸根調伏自心煩惱

《襍阿含經》卷十一原文:有個外道弟子鬱多羅。來見世尊說。我師波羅奢那說。修諸根。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修根。世尊言。若如此。盲者是修根不。阿難問鬱多羅。聾者是修根不。於是世尊以此爲緣。爲弟子講述。異於外道的無上修根方法。

釋:有個外道弟子叫鬱多羅見到世尊說:我的師父波羅奢那說修諸根,應該眼不見色,耳不聽聲,這才叫修諸根。世尊說:如果這樣叫修諸根,盲人算說修諸根嗎?阿難叫問鬱多羅:聾子算是修諸根嗎?於是世尊就以這個因緣,爲弟子們講述有別於外道的修諸根的方法。

原文:世尊說。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修厭離。不可意色。修不厭離。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修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正智。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於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諸根。也如是修習。

釋:世尊說:緣於眼根和色塵生眼識,眼識見到心裡喜歡的色塵,就要修厭離心,不去貪著色塵;見到不喜歡的色塵,就要修不厭離心;見到既不是喜歡也不是不喜歡,既不是可意又不是不可意的色塵,要修厭離和不厭離都捨棄的捨心,心不著境地住在正念正智上。善於調伏心,善於關閉心,善於守護心,善於攝持心,善於修習心。這就是在眼見色時最好的修諸根的方法,在耳鼻舌身意諸根上也是要這樣修。

以上是世尊教導弟子修心去除煩惱的方法。首先當我們看見喜歡的色相時,心裡不要生起喜樂心而是要生厭離;見不喜歡的色時,心裡不要生厭惡感,這是初步的調心。進一步調心,是當我們看見一切色相,不管喜歡還是不喜歡,心裡應該既不喜樂也不厭惡,住於放捨的心境狀態,内心不要理會這些色相,這是比較恰當的心態,是有智慧的作法。

面對色相要善於調伏心、守護心、把持心、關閉心,不要讓心向外攀緣流溢。耳聽聲時,鼻嗅香時,舌嘗味時,身覺觸時,意根觸法塵時,都要善於調伏心、守護心、把持心、關閉心,不要讓心向外攀緣流溢。這樣長久下去,心就能得寂靜,定力漸漸深入,參究思惟佛法就會深入細致,就能很快証得道果。修行不是眼不見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六根不觸六塵,而是在六根觸六塵之時調伏我們的心,在觸緣遇境時善於攝持我們的心。沒有境緣時就沒法調伏心,就像一匹野馬必須在荒郊野外駕馭牠、訓練牠,才能制服牠,修行人不能躲開境界來修行,一定要在境界中練心修心,接受境界的考驗,將來遇見任何境界時才能過關,心得寂止,不著境界。

十、不貪圖享受的人容易斷我見

現代人感覺比較枯燥乏味的生活卻都比較養心,簡單生活容易斷身見我見,因爲那樣的生活,不容易讓人貪著,心比較單純和清淨,對色身不太注重和在意,容易斷身見,我性也輕微,容易斷我見。再有就是那樣的生活不浪費福報,有福德支撐著,道業進步就會很快。

一個真正菩薩,應該很珍惜自己的福德,不會輕易去消耗掉,因此都不講究享受。菩薩們在這個世間出生時,往往不選擇富貴人家,免得小時候福德被父母作主而白白的消耗掉。現在的人都不懂不在意這些福德的事,不知不覺很隨便的就通過享受消耗了,太可惜了,而自己卻不知道,還以享受榮華富貴爲榮。父母一定要對孩子負責任,不能隨便替孩子作主消耗他的福報。那些福報小時候就給消耗掉了,長大福報少了,就會苦受多,諸事不順。學佛時用在道業上的福德不足,道業就會難以成就。

過去的年代裡,消費品不那麽豐富,生活簡簡單單的,就不容易著色聲香味觸,也很少保養色身,思想單純,身見易斷。富貴修道難,因爲貪習太重,貧窮布施難,因爲福薄。所以修道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積小成大,積少成多,養成一個良好的修行習慣,不愁不了道。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