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第三節 五蘊的綜合觀行方法
一、斷我見的重要性
斷我見,包括斷色身我見和斷識心的我見。斷色身我見,就要觀行色身從小到大的生滅變化,從而確認色身是生滅變異的、無常的、苦的、空的,心中要確立一個觀念:苦的不是我,我是不苦的。這是永恒的真理,心中確立好這個觀念,就可以觀行色身的無常苦。色身是因緣所生,有因有緣色身生,有因有緣色身滅,生滅變異無常苦,即非是我,這樣就能斷除色身的我見。
斷識心我見,要思惟識心的生滅無常性,識種刹那生滅而形成了識,就像水滴形成的水流,水滴循環流注,形成了連續不斷的水流,如果心裡認爲有真實的水流存在,這是一種錯覺,是被水流的假相所矇騙了。識種子一個一個快速地流注出來,形成了識,實際上認爲有連續不斷的識心分別也是一種錯覺,深思此理,就能斷識心爲我的邪見。識種的流出是有因緣的,因緣和合識就出生,因緣散滅,識種不再出生,識心就滅,在三昧中深深地認可此理,就能斷除識心爲我的邪見。
如果能把小乘的四阿含修好,先斷我見之後再明心,我見就容易徹底斷除,煩惱性障能很快降伏。如果直接參禪而明心,在沒有無我的修行基礎和定力不足的情況下,解悟的成分多,我見不易斷徹底,也許根本不能斷我見,那麽這個所謂的我總要出來興風作浪,造作惡行,阻礙自己的道業。我性重的人就是這樣到處惹是生非,,因此降伏我性對於修行對自他利益都是極重要的,一旦降伏了自我,生生世世都受益無盡,心不生苦惱。
二、觀行有能有所的五蘊的不實性
觀行五蘊的無我,可以把五蘊分成兩部分來觀行:一部分是色身,一部分是識心,識心加之於色身形成了五蘊。把身心靜下來以後,進入禪定中深深地觀行和感知,領受色身的無常性、生滅性,要思惟色身的生、色身的住、色身的異、色身的滅。確實了知色身的無常和空幻,再來感受色身的苦,出現定慧等持的三昧以後,就能証得色身的無我性。再觀行前世的色身,後世的色身,無論是哪個種類的色身都是生滅、變異、苦、空、無常、無我的。然後再來觀行識心的生滅變異性,不管是哪個識,凡是能覺知一切法的功能作用的識心,都是生滅的、空的、苦的、不真實的。
還可以把五蘊分成能所兩個部分來觀行,這樣稍微簡單一些,能就是六識的能見性,所就是六識所見的六塵。在眼見色的時候,分離出一個能見色的眼識和一個所見的色塵,要深細觀行二者的生滅變異性。在耳聽聲時也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所聽到的聲音,一個是能聽的耳識,這樣來分別觀察二者的生滅變異性;在鼻嗅香時,分別觀察思惟所嗅的香塵和能嗅香塵的識心,這二者的生滅變異無常性。在舌嘗味時,身覺觸時,意識思法時,都分成能所兩部分來觀察思惟。
思惟觀行之後,如果内心深處真的通透了,内心應該有個震動,對自我的知見看法就有個顛覆,在一切時中無論六根觸什麽,六識分別什麽,整個的五蘊從心到色身都感覺像個空殼子似的,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是空的、無常的,不實在無我的。觀行成就時,内心的覺受應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内心裡有空空的覺受,行住坐臥一切時中都能深切感知到自我身心的虛幻不實。
這樣的斷我見就是真真正正的斷我見,徹徹底底的斷我見,不是口頭上的斷我見,也不是僅僅在理論上的斷我見。後續的修行,無論是大小乘,都能穩步快速地進步,煩惱就能如日消雪,身心輕安,今生後世都能大受其益。所以奉勸大家,此法無論如何難行也必須要行,定要斷除我之生死見。
三、五隂的和合相不是真實的相
五隂十八界我是由七個識與色身和合形成的,由五受隂組合而成,由六根六塵六識組合起來,和合起來的就是一種虛妄的假法,不是真實的。單有一個受隂不是我,和合起來的更不是我;單有一個界不是我,和合起來的更不是我。真實的我不是和合而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有獨立自主性,不由外緣所決定的。
現見衆生五隂不能獨立存在,是由各種因緣聚合而形成,五個受隂是組合起來的,十八個界是組合起來的,都沒有獨立自主性,沒有實在性,所以即非有我性,即是空,即是一個假名詞。等到因緣滅時,組合在一起的各個部分就會散去,假體就消失。就像一個群體由很多人組成,單獨一人不名群體,組合起來的也不是真實群體,它沒有自主性。因緣消失時,一群人各奔東西,群體就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一個假名詞,因此群體非群體。
就像一個家庭,由父母兒女組成,單獨一個人不是家庭,組合起來也不是真實家庭,在現象上雖然好像是有,實質上卻是無,實質的東西是真實永遠不變異的,不由外緣所決定的。家庭這個假相是由很多因緣因素形成,當這個因緣消失,因素消亡,家庭這個假相也就滅去,因此家庭非家庭。就像一個房屋,由甎瓦木材水泥和合而成,抽去一種材料,房屋即倒塌,房屋這個假相就不存在了,因此房屋非房屋。就像桌椅板凳,由木材和釘子等材料和合組成,抽去一種材料,桌椅板凳的相就不具足或者散壞掉,應叫作木頭和釘子,桌椅板凳的假相即消失,因此桌椅板凳非桌椅板凳。五隂我非我,意根我非我,意識我非我。
世間一切相都是諸多元素和合而有,而各個元素都沒有自性,和合起來的更沒有自性,因緣散去,一切皆滅,因此世間非世間。因緣所形成的法就是不久住法,不永存法,因此我們不應貪執不捨,貪也沒用,執也沒用,任人如何不捨,最終仍然離去散去。不如不執,早捨貪心,斷捨煩惱,解脫係縛,回歸本性,自由自在。
四、六識的分別爲什麽是錯覺?
法,包括了色法和心法,五蘊都是法,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法。觀法無我,就是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和合在一起所生成的一切法當中,都沒有我,都不是我。六個識刹那生滅,都是第八識所出生的,都是虛妄的、變異的、無常的、苦的、空的,都不是我。七個識刹那刹那生滅變化不停,一彈指頃就有八萬一千個種子生了滅,滅了又生,極其快速,我們感覺不到識種子生滅的現象,只感覺識心好像是連續不斷的,識心的分別一直是在進行的,其實識心不是連續的,而是斷續的,只是生滅的極其快速罷了。
因爲太快速了,我們的覺知心無法分辨出刹那的斷續現象,因此就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的心是連續不斷地在運行著。就像一根火把,當我們非常快速地轉動它的時候,好像看見了一個火圈,感覺火圈還很真實,其實並沒有火圈,火圈非火圈,只是一根火把而已。我們的眼識無始劫以來一直在被假相所矇蔽著,看不清真實的現象,就會出現幻覺,把假相當作真實相。就像電影電視裡的人物活動一樣,裡面的一切動景都是一個格一個格的膠片連起來的,因爲播放速度太快了,就覺得是連續的,又因爲感覺是連續性的,就以爲是真實的。
如果把所有的所謂連續性的事物都分割成一點一點,就不再以爲這些事物是真實的,内心就會感覺虛幻了。修定就是起這樣的作用,能把心穩定下來,澄清下來,慢慢就能認識真理,看清一切法的真相。
衆生的六識都有錯覺,不知道六識所能分別的一切法都是斷斷續續的,並不是連續不斷的。因爲六識有覺知暫留的作用,剛剛消失的現象,識心還以爲在原處沒有動,其實已經沒有了,不見了。比如眼識見色,看見色塵時,色塵馬上就過去了,但因視覺有暫停作用,還覺得一直在見色,而且見的還是剛才那個色相,其實剛才的那個色相已經滅去,你是不能再看見前一刹那的色相的。一個色相一個色相都刹那過去了,都是互不連接的,而意識卻認爲剛才的色相一直在動,一直存在著,這就是幻覺和錯覺。
眼識的錯覺作用使我們覺得看見的是完整連續的色相,其實都是一個點一個點連接起來的,前後並不是完全的一個,色相是斷續變化的,不是同一個色相。眼識刹那生滅,意識刹那生滅,色塵刹那生滅,法塵刹那生滅,沒有一個法是能夠延續到下一個刹那,衆生偏偏認爲一切法都是連續而真實的,都是原來的那個法。哪裡有原來的法,都是變異了的法。
世尊在《金剛經》中說過三心不可得,過去的六識心滅了,不可得,現在的六識心在刹那生滅,同樣不可得,未來的六識心還沒有出生,也是了不可得。而六塵境界也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都不可得。我們無量劫以來都被自己的識心矇騙了,以爲看見的都是真實的,不知道都是非常的虛幻不實。所以一切法都是生滅變異的,都不是真實的我,色法和心法都是無常的法,都是被第八識刹那出生的空幻的法。
五、如何觀行和証明五蘊十八界的虛妄
觀行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時候,應該如是觀行:色受想行識不是本來而有的法,不是先天而存在的法,因此五蘊不是真正的我,不是原本的我。我們的見聞、思量、識別、有所得心、希求心、反觀的心以及能証知這些法的心,都不是本來而有,不是自然而有,不是本來的我,不是真正的我。這些法都是生滅無常的法,不是永久不變異的法,因此都不是我。觀行五蘊的生滅無常變異性、非我性之後,還要觀行識心的各種境界都是生滅、無常、虛幻,非我,也非我所有。我們當下的所有一切的自我存在感,就是五蘊的假我識蘊,是生滅的、無常的、苦的、空的。
世尊在《阿含經》中已經講得很清楚,凡夫所能感知到的一切都是虛妄的,沒有真實的法。真實的如來藏我們現在還感知不到,如果能感知到的時候,就是証得如來藏的時候,那時候禪宗的公案能看懂一部分了,大乘經典也能看懂一部分了,別人說法的對錯也能辨別得出來,智慧就會逐漸增長。
觀行五蘊,一個是觀行現象,另一個是觀行實質,突破這兩點,弄清楚現象與實質的關係,把現象與實質融合起來觀行,就容易斷我見,証初果,也容易明心証悟。五蘊就如眼冒金星時的金星一樣,觀行一下金星是有是無,是空還是不空,還是二者兼具。空與有二者需要反反複複的觀行,弄清楚二者的關係,這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所以衆多學佛人中,証初果的極少又極少,幾乎沒有。
每個人要顛覆自己無始劫以來的錯誤知見,非常的不容易,需要反複熏習,反複觀行思惟,不斷與自己習慣性的認知較勁,深入禪定觀行,才可能有一些悟入。通過不斷的觀行思惟,出現定慧等持的三昧後,才能真正地証得佛所說的每個真理。五蘊皆空是佛給我們的最後結論,中間的修証過程要由每個人自己去完成,別人不能代替。不要說五蘊的虛妄無我,即使是眼冒金星的金星是有還是無,也得自己仔細思惟才能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雖然表面看似簡單,但要通過實修去証明,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了。
對結論僅僅理解了還不行,必須要實際作觀行,所有的証據都找出來,証據確鑿才行。修行就像証明一道幾何題一樣,幾何題是結論,中間的一步步証明由自己來完成。佛法也是如此,佛給出一個結論,叫作真理,修行人必須自己想辦法去証明這個結論,認可真理,意根親自証明這個結論,這樣就叫作親自証得佛法。
六、如何更有效的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
要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非我,最好把五蘊分開來觀察,在五蘊當下活動的時候分清楚哪個是色蘊,哪個是受蘊,哪個是想蘊,哪個是行蘊,哪個是識蘊,五蘊都要一一分開。分開以後,才能非常容易識別出每個蘊的虛妄性,就能知道每個蘊是如何的虛妄了。十八界也是這樣,我們在做身口意一切行爲造作的當下,把十八界都分開來觀察,一界一界的分開,分開以後再觀行,這樣就容易看清楚每個界的虛妄性。
衆生無始劫以來,之所以把自己生活的世間當作是真實的,一個是因爲衆生無始劫以來都是在無明當中熏染著,無明太厚重,以至於認假爲真,不明世間真實的相貌。另一個是因爲世間太立體化,太豐富多彩,因此才感覺世間非常的真實可依賴。立體化的意思就是說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整個的五蘊都和合在一起,十八界的功能作用也全部和合在一起,程序既複襍又有系統性,顯示出來的一切法是那樣的逼真而現實,如果沒有很大的善根和福德,就沒有能力反觀和認清五蘊的實質到底是什麽。
五蘊活動雖然錯綜複襍,但卻非常有條理有槼律,於是衆生就覺得五蘊非常的真實,認爲五蘊活動的存在都是理所當然的,天然存在,從來都不考慮其當然不當然,有理無理的問題,順其自然的就接受了這一切,而順其自然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無明。五蘊的活動當中,真法和妄法和合在一起,彼此不分,衆生才覺得五蘊是那麽的真實,當他認爲五蘊真實的時候,就掩蓋了背後真實的如來藏。
我們可以把這個和合在一起的立體化的五蘊世間給它分開,分開以後慢慢扯成平面,拆成零件。就比如把一部汽車或者一座房屋都給它拆開,拆成零件,然後我們一看就知道:哦!原來是這麽虛妄,並不真實嘛!如果這些零件組合到一起,成爲一個整體的時候,我們往往就自然而然把五蘊當作是真實的,把五蘊拆開以後,就容易觀行其虛妄性。比如一部汽車都給拆成一個一個的零件,就可能認爲,並沒有什麽真實的汽車,一般人都不把這些零件當成汽車。
五蘊十八界也要把它分開,全部都分開,七個識八個識全都分開。分開以後就能觀察到,每一蘊是多麽的虛妄,每一界是多麽的虛妄,六根觸六塵是多麽的虛妄,七個識的功能作用是多麽的虛妄。把五蘊的整體都拆成一個一個的單獨零件,越零碎越好,到最後非常零碎的時候,你就知道:原來五蘊是這麽的虛妄,是這樣的不實在,這就斷我見了,慢慢就能得解脫。知道這些法都虛妄以後,還剩下一個法,我們就會起疑:既然都是虛妄的,怎麽還有這些五蘊的功能作用呢?心裡就出現了很大的疑情,這樣再來証得如來藏,就很容易了。
七、觀行要明了五隂的内涵
永嘉禪師的奢摩他頌,是講如何正確的修行禪定,以獲得智慧解脫。其中在定中觀想時,歷歷分明的是識隂,領納在心的是受隂,心緣此理的是想隂,行用此理的是行隂,埋藏真性的是色隂。
觀想思維時,明明了了的狀態就是識隂境界;領納所觀想的内容以及覺受,就是受隂境界;緣於所觀想的内容,就是想隂境界;心念念念流動,就是行隂境界。這四隂,不斷的生,不斷的流轉,不斷的變異,不斷的流逝,無常,空幻不實,其變異不停就有苦受,不希望變異,尤其是不希望快速的轉變和流逝,就是苦受。苦的不是我,空的不是我,無常的不是我,變異的不是我。爲什麽不是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自己定中體悟,思想不能互相代替。
無常生滅變異,比較容易觀察體會,認知這樣的法不是我,就困難了。因爲這涉及到觀念的問題,只能自己扭轉觀念。別人只能把飯做出來,耑過來,甚至可以喂到口裡,咀嚼吞咽消化是自己的事,實在代替不了。
八、如何細觀五隂十八界
觀行五隂虛妄要把五隂十八界逐個觀行看空,先把五隂看空,最後通過定中觀行,論據充分,真正確認五隂十八界就是空的,不僅僅是看空而已,必須要証知五隂十八界確實是空的。如何觀行出五隂十八界是空的?要把五隂的概念及内涵範圍功能作用觀行清楚,然後才能知道是如何的虛妄,如何非我。第六識的所有的體性也是空的無我的,離念靈知心、各種禪定當中的意識心、有受的意識、有想能了知的意識心、有行相的意識心、分別了別思惟推理的意識心等等,都要觀行全面,確認其虛妄性。
原來總覺得意識心是我,思惟觀行以後,結果卻發現意識心根本不是我,只是個工具而已。我們只要心中有個知,這個知就是意識心的知,接著再思惟意識心的生滅性、無常性、變異性、不可把捉性、空幻性,這個意識心的知是我的工具,並不是真的我,但可以被我所用。先否定了意識,再觀行生滅無常性,最後確認意識的虛妄性。
五隂在多數情況下是可以同時出現的,其中色隂肯定參與,識隂肯定參與,有識就有行,就有想,就有受;沒有六識,就沒有行,沒有想,沒有受。那麽在每一法的運行中有可能五隂都有,比如眼見色,身根參與,眼根參與,眼識參與,意識參與,意根參與,這裡就有色隂、識隂、受隂、想隂、行隂。
受隂和想隂、行隂活動的前提是六識在運行中,睡眠時受隂和想隂就滅去了,但是一部分行隂還存在著,睡著無夢時,因爲第七識意根還存在,調控身根,就有身行,有呼吸、血液循環、胃腸的蠕動、翻身、新陳代謝等等身體的活動,只要有動轉,就有行隂。作夢時意識心在夢裡活動,那就還有受想行識四隂的存在。
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都有受、想、行,如眼識的受、想、行,耳識的受、想、行等等都要一一觀行其虛妄性,還有六識的了別性也要觀行其虛妄性、生滅性、變異性、無自主性、不自在性、空性,最後才能完整地証得五隂色受想行識非我,但是又不異我。受分爲領受和感受,感受又有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想,是執取、取相和了知;行,是運動、運轉、運行、運作,不寂止的意思,了別是分別。這些地方,都要一一觀行其生滅變異無常性。
九、如何具體觀行十八界
先觀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根爲什麽是無常的、虛妄的、空的、苦的、不是我,五根是如何出生的,又是如何滅的,如何變異的,都要在禪定中仔細地如實觀行。隨著觀行意根就能慢慢確認五根無我這個道理。如果不在禪定中深深觀行,意識從理上認爲五根就是生滅虛妄的,不用再多想了,就是這個理,可是這樣太粗略的認爲是沒有用的,意根不認這個理,就不能從内心深處來否定五根,不會確認無我的。要想扭轉意根的邪見,就要深細的觀行,讓意根的現量智慧現前,才會認爲確實是如此,祂才按了確認鍵,這事就算定侷了。
五根觀行完之後,接著觀行意根本身的生滅虛妄,無常非我性。觀行當中要思惟,意根究竟爲什麽不是我,其中的道理是什麽,要思惟清楚透徹明白,讓意根明白:原來我也不是真實的,然後按個確認鍵結束。
下一步再觀行六塵的無我性,思惟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這六塵究竟爲什麽是生滅的、無常的、變異的、苦的、空的,六塵是如何出生的,又是如何滅去的,究竟爲什麽不是我,越深入越細致越好。最後意根認可,確實如此,六塵並非是我,也不是我所有的,意根從此對六塵不再看重,不再當作真實法而去貪執不捨。
再接著觀行六識,觀行思惟六識出生的處所和根源,思惟六識都是什麽時候生又是什麽時候滅,如何是無常的,如何是變異的,如何是苦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無我的。最後,意根出生智慧,確認六識如此的快速生滅變化,確實把捉不定,根本不可能是我,於是不再把六識當作是我,也不再當作是我所有的。
接下來要觀行五蘊的無我性。五蘊比較複襍一些,各個功能體性心裡都要清楚,都要作深入細致的觀察。五蘊的概念弄清楚之後,就要對每個蘊一一觀行思惟。色蘊就是身根五根,以上已經思惟過了,這裡要增加一些内容,要思惟身根五根的功能作用是如何生滅無常變異,如何是苦的空的,如何是無我的。
十、如何把五蘊十八界分開來觀察
觀行五蘊時,要把五蘊盡量都分開來一一觀行,把十八界也盡量分開來一一觀行。在我們一切活動的當下,不是只有一個蘊在起用,不是只有一個界在起用;也不是某個蘊跳轉式的從一蘊轉到另一蘊上起用,不是某一界轉移到另一個界輪流起用,多數情況下是五蘊都同時現起,同時起用,十八界也是同時現起,同時起用。
比如我們坐在這裡聊天,眼睛可以看見窗外的景色,可以看見前方牆壁,耳朵可以同時聽見聲音,鼻子可以嗅到花香,六根同時起用,六識同時分別,六塵同時出現,十八界都同時起用。而五蘊呢,色蘊上的身體在造作,受蘊上的六識在不斷地感受,想蘊上的六識在不斷地執取和了知,行蘊上的六識身口意行在不斷地現起。
在房間裡一邊踱步一邊思考問題,把這時候的五活蘊動找出來,觀察清楚。色蘊在干什麽,受蘊在哪裡,是什麽狀態?想蘊是哪個,在想些什麽?行蘊如何運作的,在哪裡有行蘊?識蘊六識各自了別的相分境界是什麽?然後在禪定中慢慢的深深的觀察思考其生滅變異無常性,了知其苦性,確認其無我性。
這樣就可以觀行到每一根每一塵每一識都是如何現起的,依著什麽緣而現起,現起之後做了什麽,十八界是如何配合統一起來的,最後又如何散去;然後再觀行下一法又是如何生起,如何滅去。之後再觀行每一蘊都是如何現起的,依什麽緣而出生,又是如何産生變化,又是如何慢慢消失;然後把注意力轉移到下一法中,再觀察每一蘊是如何出生和滅去的。
一定要慢慢深細的思惟觀行,觀行一段時間以後,心念就變得深細,襍念極少,意念就集中,呼吸深沉,心跳就減緩下來,氣血暢通,身心安詳,周圍一切的襍亂就感知不到了。只有深思的法在内心裡久久磐鏇著,思惟動得很慢很深很細,這時才能夠深入到意根,意根就跟著深細思量。即使短時間内意根沒有通透,然而祂已經有了抉擇心,想把意識思惟的内容弄清楚,祂對其它無關的世俗法不再攀緣或少於攀緣,就開始惦念著要完成觀行内容。這樣意識的定慧就增強,觀行就能一點點深入下去,有朝一日,意識和意根就能証得五蘊無我。
十一、五蘊活動中的細分觀行
在五蘊活動的當下,盡量把各蘊功能體性都分開觀察,這樣才容易觀察透徹。比如我們現在坐在這裡聊天的時候,有色蘊在活動在運行;有受蘊也在運行,在六根上的感受可能都有;還有想蘊也在運行,六識在六塵上的執取和了知性可能都存在著;六根六識的造作可能都存在著,身體當中的行和心識的行也一直都存在著,五蘊都在活動運轉,六識的識蘊也在不斷地起分別作用。這樣把各個蘊分開後,就要具體觀行各個蘊是如何生起、變化和滅去的,細心體會其生滅變異性。
又比如當我們閉上眼睛回想一件事的時候,要觀行一下,這時都有哪個蘊在參與,哪個界在參與,要分清楚。每個界都是什麽,是如何顯現的,每個蘊都是如何運行的。在回憶的時候,觀察色身的運行,觀察意識心的運行,除了眼識,其他的識心可能都在感知著,這些都要觀察。在回憶的時候有色蘊等五蘊存在,身識和意識都有覺知和感受,你都要觀行思惟清楚。
所有的覺受都以意識心爲主,觀行意識的生起與滅去,觀行受蘊想蘊行蘊的變異,思惟其無常性、空性、苦性和無我性。在每個活動的當下,都要細心把五蘊分開觀行,十八界也要分開觀行;然後再綜合起來,觀行身心内外的生滅無常性。甚至還要觀行前世、後世,上半生、後半生,以及具有善惡美醜性的所有的五蘊十八界的生滅無常性。
欲界衆生都是五蘊同時存在運行的,除非入到深定中,滅掉六識,可以滅掉受蘊、想蘊和識蘊。無色界衆生沒有色身就沒有色蘊,但有受想行識四蘊。欲界衆生一般都是五蘊同時現起,六個識也同時出現,同時運作起用,不是從一個識的起用轉移到另一個識的起用,不是跳來跳去的;而是六識同時存在,同時運作,各有各的識種子在流注,各有各的出生之處,不互相轉移也不互相障礙。
比如眼睛看色時,眼識在分別色塵,同時耳識也聽見了聲音。這時意識心在干什麽?意識心和眼識、耳識、鼻識、身識都在一起,共同分別色聲香味觸法。說話的時候,舌識能感知口腔裡的味道,鼻識可以聞到周圍的氣味,六識都在運行,七、八識也在運行,八個識各作各的事業,互相配合而不會互相擾亂。
十二、在穿衣吃飯活動中觀行
每天都要觀行吃飯這一法是如何生滅變異無常的,如何是苦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無我性無主宰性的;每天都要觀行穿衣這一法是如何生滅變異無常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如何是無我性的、無主宰性的。
觀行在穿衣吃飯當中的受覺如何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如何是空的,如何是苦的,如何是無我、無主宰性的;觀行在穿衣吃飯當中的想蘊了知性如何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如何是空的苦的,如何是無我、無主宰性的;觀行在穿衣吃飯當中的身體和心識的行爲造作如何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如何是空的苦的,如何是無我無主宰性的;觀行在穿衣吃飯當中的識性如何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如何是空的、苦的,如何是無我、無主宰性的。
十三、在逆緣出現時觀行無我
在身體遇到逆緣時應該要這麽想:色身是什麽?色身是四大組合成的一個肉體,肉體是由細胞累積形成的肌肉、骨骼、血液等等組合到一起形成的一個像木頭一樣的身體,這個身體是生滅變異的,是被組合變造起來的,是無常、空的,它不是我;如果這個身體是我,那麽這身體滅了,我是否滅?實際上我不滅,我還有下一世,還有無量世。所以這個身體不是我。觀行色身不是我,要有很深的禪定,觀行這個色身像機器化一樣,像機器人一樣,這個色身生住異滅不由我控制,因此它不是我。這是一個總原則,細節要自己一一觀行,各種認知要自己去証實確認。
再觀想受蘊,境界不合我心思時,我生氣了,生氣是我的感受,這個感受是不是真實的?這個感受怎麽來的?感受是意識心的受,覺得疼是身識的受,所有的受反正都是六識的受,六識的受是不是我?是不是真實的?這個受是識種子生出來産生的,刹那刹那生滅變異的,受也是虛妄的、空的、幻化的,一會兒就消失了,因此受不是我。現在被打被罵覺得感受不好,一會兒如果你發財中獎了,感受就變好了,快樂了,那麽這個生滅變異總在轉化的,不能固定的,不能永遠常存的這個東西,根本就不是真實的,不是我,那我還要執著它干什麽呢?
再觀行想蘊,了知逆緣的心是想蘊,這個想蘊是怎麽來的?是識種子生出來形成了識隂,識隂一運作,就有了知性了。這個了知性是生滅變異的,是不常存的、是幻化的、是空的,所以想隂這個東西也不是我。只要不是永恒常存的,不是本來就存在的,後天生起來的法,都不是我。這個想蘊,睡著了什麽也不知道了,別人怎麽罵也不知道,所以是生滅虛妄的,不是常存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不是我。
再說行蘊,是六識的行爲造作,包括身行、口行、意行。心裡所有的念頭思想、了別性、感受性,念念生滅變異的都屬於行蘊,行蘊這個識心的運轉,也是生滅變異的,不是固定不變永遠長存的,所以也不是我。
六個識的識蘊,識本身的運作,包括心所法,都是生滅變異的,所以本身五隂總結起來說,沒有一個法是固定不變的,都是生滅變異無常的,一會兒有一會兒無,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都不是固定的,都是被出生的法,都不是真實的。
生氣是一種覺受,這個法是真實的嗎?不是真實的!一會兒就不生氣了,它總在變化的,所以所有的心識的作用全部是虛幻的,沒有真實的法!如果死了以後,色身上沒有識心的運行了,別人打你色身,你還覺得疼嗎?不覺得!你還生氣嗎?根本不生氣了嘛。所以識心離開了色身,色身跟木頭一樣,根本就不是我。即使色身上的識心,也不是我,何況色身,更不是我了。既然沒有我,誰氣誰不氣?
十四、斷我見的著力點應該是我
問:見分見什麽?見本身是一種用,關鍵在所見是什麽,不管是性境、帶質境還是獨影境,所見都是相分。相分又都是第八識所變,無一實有,所以應該把相分作爲斷我見的著力點吧?
答:斷我見的著力點應該是我,斷除我的見才能斷我見。這個我是什麽呢?是誰有我見需要斷除呢?是六七識有我見需要斷除,是斷六七識的我見。六七識把什麽當作我呢?把能見聞覺知的功能作用當作我,就是把見分當作我,也把被見聞覺知的法當作我所,就是把相分當作我所。破除我與我所的真實不滅性才能斷我見,六七識才能不認這些法爲我和我所,我見就沒有了。
能見,是前七個識,是見分,是第八識出生的,因此能見是生滅虛妄的;所見,是一切法,是相分,包括七識自己和第八識,除了第八識,其餘一切相分都是第八識出生的,都是生滅虛妄的。因此,不管是能見和所見,都應該証得其虛妄無我性,都應該斷除,而不執著。
斷我見,應該在自己的五蘊十八界上著力,在五蘊的各個功能作用上下手,在十八界的功能作用上下手。觀行色蘊的虛妄,如何生滅的,觀行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生滅、虛妄、變異性。觀行六根的生滅變異不實性,然後六塵六識都要觀行其生滅變異不實性。
斷我見在相分上用功,這個相分,是包括第八識現起的所有的相分,也包括七識心,如果是這樣,那麽除了第八識,都是虛幻的,沒有我,沒有五蘊和七識。七識這個見分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把七識無我性思惟深透。七識也是第八識變現出來的相分,然後作爲見分,去分別第八識現起的其它相分,見分相分二者都是虛妄不實的。
十五、修行之難在於轉變思想觀念
經常思惟色受想行識的功能作用,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幻化不定(其實都是從如來藏當中而來,都是如來藏出生和賦予的)。慢慢就能深刻的認識到,不能自我操控的法,就是不自在的,不可能有真實性。既然沒有真實性,那也沒有實質的所謂的我性,不自在的法不可能有我性,不可能是我。
這些觀念要慢慢形成,到一定程度就能斷我見,並且也能斷除我執煩惱,從而身心都能得自在和解脫。我們之所以難於斷除我見,就是因爲過去無量劫以來的不如理的觀念深深的置於心中,不能輕易轉變過來。觀念不轉變,我見就不能斷除。轉變觀念,是我們修行的最重要内容,舊的思想觀念一旦轉變,就能容易顛覆從前的邪見妄想,從而樹立正確的知見,獲得大智慧,五隂身心就能得到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