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9月15日

第四節 解脫離不開禪定

一、阿羅漢的解脫離不開禪定

有一部分阿羅漢是靠智慧解脫出離三界的,是慧解脫阿羅漢,他們只有初禪定,沒有更深的禪定,也沒有神通境界,命終依自己斷除三界貪愛的智慧而出離三界,不被三界之法所束縛。首先慧解脫阿羅漢都斷了我見,否定了五陰十八界是真實不滅的自我以後,再證得初禪定,斷除了煩惱,斷除了對三界世間的所有貪愛,三界世間裡沒有一法是他們所留戀的,對自我五陰世間的執著已經去除,命終他們就有能力滅掉自己的五陰,入無餘涅槃。

還有一部分阿羅漢是俱解脫阿羅漢,不僅有解脫的智慧,還有四禪八定,以及滅盡定,最後依靠智慧和禪定出離三界生死輪迴,得到解脫。大多數阿羅漢是慧解脫的阿羅漢,不依賴禪定而得解脫;但是慧解脫的阿羅漢有初禪定,也非不依賴禪定而解脫。所以要想解脫,只靠打坐修禪定是不能得解脫的,只靠智慧沒有禪定也不能得解脫。

二、禪定和智慧對於解脫的重要性

四禪八定就是色界四禪天的定再加上四空定,四禪八定通於佛教和外道。外道不懂佛教修證之理,卻想解脫生死,出離生死輪迴苦,由於他們有出離心,已修除五蓋,禪定就能夠達到三界世俗的最高定非想非非想定。世尊的外道老師及世尊臨涅槃時最後度的外道弟子都修到這種無色界的最高定,命終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享受天福。但是他們仍然在三界當中輪迴,仍然不免下三惡道,所以只有禪定的人,是不能解脫生死的。

解脫要靠智慧,有智慧才能出離三界生死輪迴。這個智慧的獲得,必須依循世尊所教導的解脫之理,首先要斷我見,認可五陰十八界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並且也了知認可各種識心的禪定境界也非我、非真實法。斷我見以後,禪定只要達到初禪就可以斷貪愛,斷瞋恚,煩惱斷盡,就知道如何出離三界,命終怎樣滅掉自己的五陰十八界。這是慧解脫的阿羅漢所修證得的。

解脫之理是,聽聞世尊教法,先斷了我見,再依賴自己的禪定斷除煩惱,命終就能滅掉自己五陰,入無餘涅槃。俱解脫的阿羅漢兼具慧解脫和定解脫,有定有慧,能入滅盡定,可以隨時滅掉自己,提前捨壽,也可以延後捨壽,壽命由自己掌握,他們都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

由此可見,智慧對於修證小乘解脫之道來說非常重要,對於修學大乘成就佛道來說就倍加的重要。佛法修行,主要是修智慧,靠智慧來解脫,靠智慧來成佛。但是智慧的增長,需要定力作為輔助手段,沒有定不行,定淺了也不行。如果不具備初禪定,就不能成為三四果人,不能得解脫。沒有初禪定,不斷煩惱,就不是三果人,那麼修學大乘開悟以後也不能入初地,不能成為初地菩薩,不能入如來家,成真佛子。而三地菩薩的四禪八定五神通不修出來,就不能入四地,成不了四地以上的菩薩。

由此看來定力和智慧同等重要,那就要知道何時修定,修甚麼定才能有助於修道。定淺了,不能觀行出生智慧,定深了心就沉沒不能觀行,障礙智慧的生起。證三四果以後,如果菩薩心性較弱,成佛之心不強,就容易走小乘的無餘涅槃之路,定深了一不小心就會入無餘涅槃,那就沒辦法成就佛道。所以在證果開悟之前,修到初禪定或者初禪之前的未到地定就可以了,這樣也能夠作小乘和大乘法的觀行,比較容易生起智慧。修到三地菩薩的果位時,則必須要加修四禪八定五神通和四無量心,才能三地滿心而進入四地。

要想觀行和思惟法理,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定力不足,心容易散亂,無法觀行,或者有觀行也很粗淺不深細,所得的智慧就不深細。如果修無心定,總是處於無心狀態,那也不能觀行,雖然身心感受是舒適的,煩惱能得到降伏,卻不能獲得智慧,那個禪定就與佛法修行無關。古代的禪師們都很反對修無心定,說那是坐在黑山鬼窟中,百無所思,甚麼也不能成就,無心於事,無事於心,甚麼也不能成就,即使是修得神通,說走就走了,說投生哪裡就投生到哪裡,也不能成就甚麼。我們明白此理以後就應該好好揀擇一下,如何修定成就最快最大。

三、為甚麼有甚深禪定心就能得大自在呢?

禪定也叫作制心一處,而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外道能制心一處,阿羅漢辟支佛也能制心一處,諸大菩薩能制心一處,諸佛更能制心一處,都能使心得自在,都能相應的隨心所欲,都能成就相應的事業。但是由於禪定深淺程度不同,智慧不同,心量不同,心的自在程度就不同,成就的事業就有所不同。

一般人對禪定的理解是,定是一種束縛,是一種約束,束縛身體頭腳四肢,約束心靈自在遐想。可是如果身體不受束縛,四處遊蕩,力量四處分散,就不會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去變化和改變一切法;如果心靈不受約束,任意遐想八方分散,就沒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去指揮和創造一切法。這樣身心就會永遠受環境的約束,反而不自在了,更何況大自在。

在修定的最初階段,身體是受到了束縛,心靈也受到了約束,可是隨著禪定的逐漸深入,身體上的四大發生變化,氣血通暢,就會感覺很舒服,不再受地水火風四大的約束,而越來越輕安和自在;同時心靈也不再受色身和境界的束縛,而越來越恬淡和快樂,也越來越自在,越來越有力量。

得自在和解脫的心是哪個呢?最開始是六識心,五識不受身體內外五塵境的束縛而感覺苦痛,意識不受法塵的約束而感覺煩惱。逐漸意根不受色身內外境的束縛,也不隨意攀緣塵境,漸漸集中於一處,力量集中,心力增強。那麼這時候意根想要甚麼境界,甚麼境界就會現前,如來藏隨祂護持祂,意根就會利用六識和如來藏改變一切法,變化一切世間。但是禪定越深,六識的功能作用越小,最後可以不用六識,意根帶著如來藏隨意天上地下,十世古今任意遨遊,不受任何約束,得到了大自在,這就是解脫。

所以解脫一絲一毫都離不開禪定,也離不開大智慧。最初也離不開戒律。雖然說戒律一開始能約束身心,讓身心不像從前一樣的自在隨心所欲,但那樣的自在隨心所欲就是不自在,能造作惡業,感召苦報。一旦身心習慣於戒律,不再造作惡業,身心就不會感到戒律的約束,而隨時隨地感到自在,不會感覺到戒律的存在和約束。

就像最初制定的交通規則是左側通行,眾生任性慣了,左右中間隨意走,不願意靠左側通行,這時候是感覺交通規則的約束不自在的。等到習慣於交通規則以後,自然而然的就左側通行,絲毫感覺不到約束,這時候才是真正的自在,並且能保障通行安全。從前不守交通規則的所謂自在其實是不自在的,不能保障人身安全。

對於一切法則,不習慣的時候就覺得是一種約束,習慣了就會感到自在了,沒有約束感。修行是讓眾生具有好的習慣善的習慣,以改變過去壞習慣和惡習慣。好習慣善習慣是一種解脫,壞習慣惡習慣是束縛和不解脫,能遭受苦果。

有些人不願意受五戒,更不願意受菩薩戒,害怕戒律的束縛。可是佛陀說戒律能帶給眾生解脫,叫作別解脫戒,守一條戒,於此戒就自在,少造一種惡業,身心就得到一種解脫。習慣於守戒,就不會感覺到有戒律的存在和制約,也沒有守戒的思想觀念,這就於戒自在了,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諸佛菩薩久遠長劫的守戒,早已經不受戒律的約束了,所以諸佛菩薩們都不守戒,也不犯戒。佛是無戒者,所以是最大的自在解脫者。凡夫必須經過受戒和守戒的修行階段,一旦習慣於戒律,也就不再受戒律的束縛而如諸佛菩薩一樣自在解脫了。

四、初禪定不是心解脫的唯一條件

僅僅獲得初禪,不是心解脫,也不能得心解脫。有初禪定只能降伏煩惱,並不能斷除煩惱,所以不能得到心解脫。單純的初禪定和解脫沒有必然聯繫,心解脫的條件和標準是有斷我見的功德受用,再加初禪定,二者缺一不可。

斷我見之後,在初禪定中,就能依次斷除貪欲和瞋恚兩種煩惱,心就解脫於欲界的貪欲和瞋恚,不被這兩種煩惱繫縛,叫作心解脫的三果聖人阿那含。但還有色界和無色界的愚癡沒有斷除,如果三界的愚癡無明煩惱斷盡以後,就是智慧解脫的四果聖人阿羅漢。三四果人的大乘菩薩,將來才有資格成為初地以上的聖人。

所以不修禪定,沒有任何一種三昧境界,不能得解脫,更不能成佛,不斷除我見同樣不能解脫,更不能成佛。這兩個關卡,在初地和三果人之前,必須通過去,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躲不過去,無論修出甚麼花樣來。即使把三藏十二部經講得天花亂墜,不過這兩個關口,與解脫和成佛都無關,與真實證量也無關。無論口頭智慧有多高,高到佛地,兩個關口一個都不能跨越過去,都必須經過。否則就叫作高談闊論,與解脫涅槃成佛都無關。

心解脫的條件是具備較好的禪定功夫作為基礎,意根在較好的禪定中,通過意識的輔助作覌行,證得五蘊虛妄,然後斷了我見,不再死死執著色身,意根就獲得最初步的解脫,有初果的解脫功德受用。

解脫實際是解脫意根,是意根被無明繫縛,是意根輪迴生死。如果不破除意根的無明,只破除六識的無明,到死亡時,意根被無明牽引,就要繼續沉淪生死苦海,那時六識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根本不能到後世去。那時意識有無明和無無明都無所謂了,只是在五陰身在世時,無無明的意識能有效的熏染意根,讓意根也破除無明,無無明。如果意識在五陰活著時有無明,就不能熏染意根讓意根破除無明,意根仍然要作主造作身口意惡行,就會留下未來世的惡業種子,免不了繼續受生死輪迴苦。

五、單純的四禪八定不能脫離生死輪迴

從古至今修出過四禪八定的人可能不少,但是單純的四禪八定,並不能使眾生脫離生死輪迴得到解脫,因為還把五陰當中的某一法當作自己而執著著,因此就被所執著的法而束縛住,不得解脫;當定力消失的時候,又要下墮,回到人間或者是三惡道。那麼怎麼樣才能脫離生死得解脫呢?只有在相當好的定力的支持下斷除我見和我執,證解脫果,才能出離生死輪迴,得到解脫,別無他路。

為甚麼眾生要那麼努力的修禪定呢?就是因為眾生都以為禪定能夠讓自己得到解脫,不知道斷我見,斷除五陰中的各種我的知見,是得解脫的因;不知道滅掉各種覺知心的我,才能得涅槃,得解脫,出輪迴。所以修學佛法,獲得正知見,最為重要;以佛法的正理來指導修行,如法修行,才能修行成就。

六、佛陀教導的修行路線

坐禪三昧經裡教導的思惟方式,就是觀行,思路清晰,只是比較粗燥一些。禪定加觀行,定慧齊修,足以證果和證得各種三昧。佛陀在世時比丘們修行也是禪定中觀行,比丘們聞法之後,一邊修禪定,一邊思惟觀行,然後就證果,那時就是這個修行路線,效率很高。唐朝宋朝時也是這樣,大眾們都有很深的禪定,都會參禪,禪師上堂開示時,時節因緣具足就有人明心見性。

而外道們個個都有禪定功夫,遇見世尊時,世尊一講法,他們就能馬上思惟觀行,當時就證果了。所以不要看人家最後一個證果的程序是聞法當下獲得智慧,在這之前,禪定已經成就了,心已經清淨了,三十七道品也修出來了,就差正知見,世尊講法就補足了他們的正知見,於是聞法當下證果。我們不要看人家最後的成果,要觀察他們所修行的過程,過程很重要,沒有如理的過程,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果證。

過去禪宗祖師都是修定高手,個個都有禪定,菩薩六度都已經修好了,修行的過程都已經完成了,禪師上堂開示,座下弟子就悟,果是這樣出現的。我們不能只看成就的人的結果,最主要的是要看人家的修行過程,包括前世都修到甚麼程度了,如何修行的,有甚麼樣的根基。根基已經打好的人,聞法當下就能頓悟,不用漸修,因為從前或者是前世已經漸修過了,那段路程已經走完了。對修行人的修行過程只截取最後一段,那是嚴重的斷章取義,害人不淺。

初學佛的人,應該多讀一些佛陀的本生事跡,參考一下佛陀從初發心開始修行的路程,對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啓發。學佛學佛,就是應該學佛陀所修和教導的一切法,走佛陀所走過的足跡。

七、外道快速證果的原因就是因為有禪定

阿含經裡記載的事例,和大涅槃經裡記載的事例,都有真實性,確實是有些外道們在修出四禪八定以後,聞佛講法,只思考幾分鐘就斷我見、斷我執,成為四果俱解脫的大阿羅漢,然後就入無餘涅槃。這些外道非比尋常,四禪八定的功德非比尋常。我們很多人聞佛法一輩子,都不能斷我見,外道有四禪八定,只需要幾分鐘或者更短時間,不僅斷我見,還能斷我執,立即就能入無餘涅槃,確實不可思議。

大家想想,他們為甚麼這麼利根?因為在他們修行四禪八定過程當中,因為有這樣深的禪定,意識心非常細密非常靈敏,意根已經得到了降伏,只是還有一個知見上的錯解沒有厘清沒有斷除,一旦斷除這個邪見,所有的煩惱和執著當時就脫落,這就是四禪八定的功德。由此可知,降伏意根的煩惱,與四禪八定的關係非常密切,禪定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能讀萬卷書,而不知其意,也不是真正的精進。學法的根本目的,是獲取智慧,不是為了收藏無數的知識和學問,不是為學而學,更不是學給他人看的。所以為了獲得智慧,我們要做甚麼,如何做,是應該要用心思考的。學佛人,是學佛的心和行,不是要收集所有佛的語言,而是通過佛的語言,了解佛的心,然後學習佛的心,效倣佛的行,最終才能與佛平等無二,慈悲於人。

八、古聖先賢務實的修道不離禪定

從楞嚴經二十五聖的修行來看,過去的修道人修行都很務實,學習的理論並不是很多,他們稍微熏習了一些理論,馬上就去禪定中實際觀修,修行都是以禪定和觀行為主,修定和參究占據了修行的百分之八十還多,修行非常踏實,所以他們很快就能證理,獲得三昧,成就的很快,證理的多,說理的很少。

如今的人卻相反,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力都用來學理論知識,復述背誦能力強,卻沒有獨自修行的能力,不喜歡修定,心思繁亂得也修不出禪定,觀行只靠意識的情思意解,認為自己懂得多就有道了,知道一個相似的答案就是證得了,全然不知知解宗徒和說食不飽的後果是甚麼。然後著書立說,廣收徒眾,絲毫不考慮會不會誤人子弟,把眾生引向歧途。這是末世眾生思想浮躁,思惟淺薄的結果,放眼望去,都是說理的說客,幾乎見不到證理的道者。眾生越不具福德,這些現象越嚴重。這些事說多了惹人恨遭人罵,想要復古遵從古仙人修行足跡太難太難,沒有幾個人能意識到佛教存在著很大的危機,不良現象有多嚴重。

在世俗界各行各業裡,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具有相當禪定的人,他們在定中專心一意,別無他顧,很容易出現靈感和創意,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和成就者。這裡所說的靈感和創意,一般都來自於意根,只是最初由意識的構思和情思意解,但是到最後意識就使不上力了,卻激發出了意根的智慧和潛能,一個優秀的作品就出來了。在甚深禪定中的思惟創作,遠遠超異於沒有禪定的普通人意識的情思意解,這就是天才區別於常人的特異之處。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