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八章  如何參禪參話頭

第一節  參話頭的方法

一、什麼是參話頭

所謂的話頭,就是一句話的前頭。不管這句話有多長,心都要住在這句話的第一個字前頭,第一個字以及後面的字都不讓它在心裡出來,出來一個字就不是話的前頭。

話頭有很多,都能讓我們生起疑情。比如:參禪的是誰?念佛的是誰?拖死屍的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狗子有佛性也無?——無。風吹樹搖;風來浪湧;(風樹浪都是比喻,比喻真我與假我。)菩薩舉足下足都從道場來。(什麼是道場?)凡事都要起個疑問,問個誰,這個疑情生起來後,才能起心參究,最後就能解決疑情,從而明心證悟。

比如:吃飯時要疑吃飯的是誰;走路時要疑走路的是誰;寫字時要疑寫字的是誰;說話時要疑是誰在說話;一切時中對一切事都要打個問號,不要認為本來就如此。如果本來就如此,怎麼不是本來如彼呢?死人為什麼不能本來如此?植物鑛物為什麼不本來如此呢?是本來就如此嗎?楞嚴經中佛說,一切法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佛否定了本來如此的自然性,結論都是如來藏性。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對一切法起疑,不是本來如此,而是有奥秘的。奥秘是什麼呢?這得通過參禪來解決,通過參禪得出合理的結論。

二、如何參話頭

首先選定一句話,這句話不要太長,感覺最親切,最容易起疑情,最直接,意思也比較明朗。比如:拖死屍的是誰?選定之後要清楚明白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把這個意思濃縮成一個點,懸在腦海裡,要作到頭腦裡總能顯現這句話的意思,時時提撕而不出現文字語言;不是在心裡念叨這句話,更不是琢磨分析話的內涵。參話頭最忌琢磨分析,分析研究最好的結果是解悟,但是卻沒有什麼智慧生起,絕對不能證悟。因為定力不足,思惟的不細不深不究竟,那就得不到真實的受用。解悟就是理解明白真心的大概作用,沒有證得或找到哪個是真心,不明白真心具體在哪裡起什麼作用,是如何產生萬法的產生五陰的,心裡也就沒有解脫的真實受用。

參話頭:拖死屍的是誰?把這個問話作為沒有語言文字形象的念頭懸在心裡,把這個話頭的含義懸在心頭,內心不要出現聲音唸誦這句話,也不要有這句話的語言文字,因為這樣是沒有定或者是定淺的表現,定淺就沒法參究話頭。心裡有問答時,是覺知心意識膚淺的問答,那個定就淺,分析的成分多,可以解悟,很難證悟。如果是解悟,所得的都是知見推理的智慧,這種智慧很膚淺,後續的修行就很困難。真正的悟,是用心眼看到如來藏在深細運作中的行相,由此而產生的智慧是般若智慧,與解悟的智慧不可同日而語。

定力很深時,意識心很深細,心思就很細致細密,智慧就能生起,配合意根的思量就能找到第八識以及五陰一切法的來龍去脈。參一句話,應該把這句話的意思濃縮成一團或一個點,然後把這句話的意思懸在腦海裡,同時劃個問號。拖死屍的是誰,與阿彌陀佛四個字是一樣的,念佛定修好了,自然就能轉入參話頭,二者的功夫境界是一樣的,只是文字內涵不同罷了。先看話頭,看熟了以後,再來參究話頭。

三、什麼是提撕

提撕就是心裡總保持有這句話的含義,心住在話頭上,不想其餘雜事。丟掉了再提起,打妄想了,再轉回來。眼見色時,注意力不在色上,心中仍有話頭明顯存在;六根對六塵時,注意力都不要在六塵上,都在話頭上。初期參時,很難進入這種狀態,心裡總要念出文字語言來。你可以訓練自己,先念出第一個字,後面的字不要念出來,然後整句話的意思就懸在腦海裡。一旦散亂了,再提起第一個字。熟練以後,把第一個字也去掉,不用再念了,讓心裡總有這句話的意思就行了。

這是怎麼個心理狀態呢?說一個比喻,比如說一個人的鑽石戒指丟失不見了,心裡很急,翻箱倒櫃到處找,滿屋都找遍了也沒找著。這時她已經很累了,就索性坐下來休息;腦子也累了,沒辦法想那戒指到底在哪裡。這樣身心都休息下來,雖然休息,可她並沒有忘記這件事,心裡還在懸著這件事,只是沒有思考戒指在哪兒。這種狀態就是參話頭的狀態。如果她不是很累,心還清明的話,坐著休息一會兒以後,就有可能突然想起:啊!戒指在那呢,我一時糊塗忘記了。她現在想起來了,就去找,果然在那個地方找到了。找真如也是這樣去找,不要去分析、研究、歸納、推理、判斷,這些都不需要。只要把話頭在心裡帶著,心裡有疑情,深深的懸著,拴住意根,動用意根的力量,時節因緣具足就能破參,證得真如如來藏。

再打個比喻:文化大革命時,鄧小平被軟禁。他在一個辳村院子裡,每天晚飯後都要在院子裡散步,思考復出的大事。他就在院子裡走啊走啊,走了很長時間,心已經漸漸地定了下來,不能再思考問題了。可是問題仍然懸掛在腦海裡,沒有消失,把意根調動起來,深刻緣著這個問題不放松,這個狀態就是參禪的狀態。到一定的時候就能解決他的問題,參禪參話頭亦復如是,諸位好好體會一下。不妨每日也這樣經行散步,參個話頭試一試。

話頭是宋朝以後才出現的,宋朝之前的人們,心地較單純,沒有雜思亂想,參禪很容易入道。宋朝以後的人心亂了,根性鈍了,妄想也多了。禪師們為了統攝這個散亂的心,不得不用參話頭這個辦法,讓參禪人心思容易集中。心念力集中,定力就好了;定力好了才能破參,就能解決禪這件大事。所以我們平日修行時,盡量少去接觸人和事,心裡盡量放下或擺開一些世俗事,做過的事,已經處理完了就不再掛念;讓自己的心裡時時刻刻都清清淨淨的。以這種心態來思惟佛理、參禪,入道就快。    

四、念話頭、看話頭與參話頭的區別

看話頭是修定力,讓心住在一句話的前頭,文字語言不要出現。當定力不足時,文字語言都要出來,心裡聲音不斷,這就是念話頭。所以說沒有定力,心裡才反反復復重復一句話,有定力時,心裡的聲音和文字相都要消失。

當看話頭定力足夠時,意根參與,才能真正開始參話頭,參究這句話的意思,文字語言幾乎不出現,不會只有意識的情思意解,這樣才能真正的證悟,而不是解悟。定力不足的人,如果要悟,只能解悟。話頭就是指向真如的一句話,話中含著秘密,能夠讓人生起疑情,疑之後參究,就能解開其中的秘密,從而破迷開悟。所謂的話頭就是心住在這句話的前頭,這句話一個字也不要在心裡出現,但是心頭卻有整句話的意思在懸著惦念著,意根把參究這事當成了自己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不想捨棄,暗中與意識一起用心,水到渠成時,就能破解秘密。參公案與參話頭,隨各人的習慣和喜好而定,都能讓人破迷開悟。

參禪不是猜謎語,首先要有深厚的佛法基礎理論功底,知道參禪是為了什麼,參的內容和標的是什麼,如何參,從哪裡下手。把理論基礎打好了,定力也具足了,才可以參話頭或者參公案。參公案時,要知道什麼叫作公案,公案的內容和標的是什麼,公案給我們指示了什麼,能讓我們得到什麼。還要知道公案的關鍵地方在哪裡,公案為什麼是這樣,又說明了什麼。等到我們的定力、福德、因緣都具足的時候,就能對所參究的內容生起疑情,疑來疑去,一旦水到渠成,就能悟得真心第八識,這就開悟了。

看話頭是修定力,參話頭是參究話頭的內涵,定力具足時才能生起疑情,有疑情才能參究,參究以後,就能解決疑情而證得參究的標的——如來藏,這就是開悟,那時話頭裡所含藏的一切秘密就都知道了。至於參話頭還是參公案比較合適,這要因人而異,一般來說,公案的內容多,指示的方向比較清晰一些,方法簡潔明快,思路比較活潑,容易入手。參話頭或者參公案,應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疑情比較重的,好像能有切入點的來參比較快。在這之前要檢查自己的菩薩六度修行的程度,菩薩的條件是否具足,然後再盡量完善六度的條件,六度還沒修好時暫時不要著急參禪,修行是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地上進,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的打好基礎,基礎穩固,後續的修行就如順水推舟一樣順利,沒有阻礙。     

五、如何由憶佛轉為看話頭

憶佛和看話頭,二者的功夫有些相同相似,所謂的憶佛,是心裡有一個想佛的念頭存在,是一個知念;而看話頭也是心中有一個話頭的念想存在,是一個知念。二者的心理狀態是一樣的,因此就可以由憶佛轉變到看話頭。具體方法是,當憶佛的念頭很清晰,定力很好時,心裡能夠時刻憶佛想佛,念頭也不斷,就可把心裡憶念的阿彌陀佛四個字,改為一句話,如:拖死屍的是誰?這個功夫和憶佛想佛的心裡狀態是相似的,只是文字多了兩個,內涵變了,並且多了一個問號,增加了內心的疑情。憶佛轉為看話頭,需練習一段時間,當話頭不清晰或者斷掉時,就提起第一個字,以後的字就不要出來,這時整句話的意思都要懸在心中,熟練後,再把第一個字也去掉。反反復復練習,直到看話頭功夫,和憶佛的功夫一樣緜密不失時為止。

這時心念就住在這句話的前頭,這句話的意思就在心中懸著,行走坐臥,無論做什麼,心裡都帶著這句話。同時對這句話生起疑情,疑個誰,到底是誰?把這個疑情輕輕帶著,疑情連續不斷,非常濃時,就可以起心參究這句話,探求這句話的奥秘。剩下就等待時節因緣,找出這個誰來。再把這個誰,對照經論來檢驗,看看是否符合經中的聖教量,之後有一些般若經典能夠看懂,粗淺的公案也能看懂一些,才可以確認自己確實明心。一般來說,不建議自己認證,自己往往會誤會,現在不缺少善知識幫助檢驗,有善知識檢驗,還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水準。

憶佛念佛和看話頭時,如何把念放在這句話的前頭呢?憶佛的狀態就是心裡想著佛,這個想佛的念一直在心裡不斷。一句話的意思就相當於憶佛的念想,把這句話的意思作為一個點懸在心裡,文字相和語言聲音相不要出來,因為有這些相,內心還很粗糙,定力不夠好,無法參究話頭,也不能破參明心。這句話裡的一個字也不要在心裡出來,心念就在這句話的前頭,名為話頭。心中有佛和心中有這句話的意思含義是一樣的,這樣就可以把阿彌陀佛四字,換成拖死屍的是誰,把想佛的念想換成一句話的含義,牢牢的拴住意根,這個定力足夠參禪了。  

六、用念佛的方法轉入參話頭

我們學佛的目的,首先要明心見性;要明心見性,就要參禪、參話頭、參公案;而參禪就得具足欲界的未到地定,有了這個定,才能在行住坐臥中參究一個話頭,從而達到破參的目的。既然是參話頭,心中就不能空著,不能入到定境裡面去。在定境中,心是空的,不能思惟法理,不能達到破參明心見性的目的。行住坐臥都在參禪,就是活動中的定,入到定境裡是靜中定,進入定境裡無法參禪,在靜中定裡,也要有參禪的念頭,也要參話頭,否則對於參禪沒有大的用處。

未到地定不具足,心就會常常散亂,心思不集中,沒法參究話頭。過去時的參禪人,二六時中心裡總是抱著一個話頭不放,話頭掉了再撿起來,內心作功夫緜緜密密,不散亂,也不沉沒。沉沒就是昏沉,或者是無念想了。他們無論上山還是下田,燒火做飯,都不離參禪,不離參話頭。

我們現在也應該練習動中定,不能參話頭時就念佛。用阿彌陀佛四個字來代替話頭,熟練了,定具足了,慧也有了,就可以改參話頭:如拖死屍的是誰?念佛的是誰?話頭就是一句話的前頭,第一個字的前頭,如果出來一個字或者整句話都念出來了,就是話的尾巴。

用念佛的方法練習時,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都不要出來,而且心中還要有佛,處於念佛的狀態中。這個念不是口念的念,而是心中念佛的延續狀態。這個狀態可以這樣體會,我們平時打佛七的時候,口念累了,就是有定了,就改心念;心念有定時,心裡也念不出來了,這就是處於一種念佛定中,是粗淺的念佛三昧。在這個定中,心裡雖然念不出佛號,但是沒有散亂,也沒有昏沉,心中還是有佛,並沒有落空,是一種念佛想佛的境界和狀態,與心中空落落的什麼也沒有的狀態截然不同。

那麼,我們可以把這種念佛三昧直接拿來練習。怎麼練習呢?把阿彌陀佛四個字分成兩部分,阿彌和陀佛。念完阿彌,再念陀佛,熟了以後,念完阿彌,停頓下來,先不念陀佛,細心體會這時的心裡狀態,是不是在等陀佛出來呢?肯定是的,念完陀佛,不念阿彌,心裡在等阿彌二字出來。這時心中不空,是一種念佛的延續狀態,是處在想佛狀態。再把這種狀態延長,直到散亂了,再提起阿彌兩個字,心中在想佛;散亂了再提起,不散亂時總是處於這種想佛狀態,這是一種念佛定。 

功夫能夠延長緜密了,就可以把阿彌陀佛四個字改為一個話頭,如拖死屍的是誰?心中總是懸著這句話的意思,一個字都不要讓它出來;散亂了,可以單提一個拖字,心中整句話的意思就應該有了;再熟練時就可以參究,參究通了就明心。這是大體的參禪框架,細節要靠自己去練習體會。如果修定,心中無念想,入到定中沒有話頭沒有思惟,就不能參究,也不能明心開悟。 

七、參禪與修定的區別

要想開悟明心見性,就要用參禪、參話頭、參公案的方法才能證得如來藏,明得真如心第八識。所謂的參,就是用意識意根參究真如之理,去尋覔第八識的所在。既然是參究,當然這個意識心應該是清醒的、有智慧和明理的,而不是糊塗的昏沉的,更不能在定中消失不見了。有理智的意識心才能夠參究和尋找第八識,沒有意識心或者意識心昏沉了,就不能參究和尋覔,其結果將是一無所知,就不能達到明心悟道的目的。

就像是我們要找一個人,必須有一個尋覔的心,而且知道要到哪裡找,如何找。如果不知道到哪裡找和找的方法,也不知道那個人是什麼樣子,也沒有那個人的相片,無論如何也找不到那個人。參禪尋覔第八識真如也是如此,我們必須事先要知道第八識的體性,這樣就等於有了第八識的相片。僅僅有了第八識的相片還不夠,你還得知道要如何找,祂一般都在哪裡出現,如果這些都不知道,就像大海撈針一樣,徒勞而無獲了。

這樣的話用數息的方法就不能開悟,因為沒有參究的心念,用關注念頭的方法也不能開悟,因為沒有尋覔第八識的心念;用打坐入定的方法也是不能開悟的,因為定中的意識一無所知,也就不能和第八識相應。這些都是修定的方法,不是參禪的方法。因為數息時注意力在數字上,不是在參究尋覔第八識上,肯定找不到第八識,而且數息的時間長了,容易昏沉或者入定,更不能找到第八識了。關注念頭,意識心注意力在念頭上,不去參究尋覔真如,也不能悟。打坐入定時,無覺無知,沒有參究尋覔的心,什麼真理也發現不了,也不能找到真如第八識。

以上那些修定的方法,都不能用來參禪證悟,方向不明,方法也不對,錯用心思,結果可想而知,將是一無所獲。如果持續這樣的話,修到一段時間後就容易失去信心,難免要退道。修行過程中明理最重要,有智慧有正知見最重要,不能盲修瞎練。學佛人應該常常探究自己的修行方法路線是否正確,能不能達到目標。如果不能,就要隨時調整自己的修行方向,細心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修定要用修定的方法,開悟也要用參禪的方法,明白了什麼是禪,該怎麼參,何時開始參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要弄清楚,還要觀察自己參禪的條件是否具足,努力完善各種必備的條件以後,才能開始參禪。 

八、開悟之時並不是無念之時

總聽有人說:妄念頓歇,歇即菩提。意思是歇了妄念,沒有妄念時的心就是菩提,這時菩提出現,此即是明心,即是開悟,這裡的意思表明菩提是有生之法,有生就會有滅,而菩提本不生滅。而實際上在開悟的一刹那,正是念頭動轉之時,不是念頭止息,此時剛好識得在五陰活動中的如來藏,突然間就明白了如來藏與五陰身和合運作的關係,這時也正是念頭運轉之時,根本歇不了念頭。試想,我們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久別的親人,這時正是認親之時,轉動念頭在辨認觀察之時,這時肯定不能歇念頭,心中不能無事,內心深處一定有喜悅,有觀察和辨別的思想活動,情緒是起伏波動的,不能平靜得像無事一樣而心中無念,絕對不能歇心息念頭,雖然過後,心意已足,再無他想。

開悟時也如是,念頭根本停止不了,思惟很深細,對如來藏的辨別、確認、觀察種種的思想活動都要出現,內心的喜悅按耐不住。如果開悟時,念頭能停止,內心沒有思想活動,那麼智慧要如何出生?六祖如何能在開悟時明了五個何期自性?怎麼能說出五個何期自性?如果沒有念頭了,就不能觀察如來藏,對如來藏的運作也就一無所知,那麼開悟有何功德利益?與禪定又有何區別?修禪定時就能無念,就能歇心,就能止息念頭,何必參禪開悟?

沒有開悟過的人,各種想象,情思意解,認為開悟時就是無念頭、無妄想的狀態,是一無所知的無智慧狀態,若如此,我們乾脆一直修定,多麼簡單、輕松、愉快、舒適,還用費那腦筋精力參禪,參得廢寢忘食、衣帶漸寬人憔悴?參禪時,如果泯滅念頭,掐斷念頭,達到無念,那如何叫作參?沒有心念,如何參?如果開悟時冷暖自知,不得說向人,不得吐露出,那麼六祖為什麼說出了五個何期自性?歷代祖師為什麼能教導學人參禪悟道?佛為什麼能講出那麼多明心見性的法,講出那麼多大乘如來藏法?

真正開悟,悟時悟後,都能知道有關如來藏的運作和體性,不是像那種什麼妄念消融不可說示於人,無言無語,心行止息,像傻子一樣,如入定一般。如果這樣,誰來繼承如來家業,說法度眾生?智慧何以傳承,如燈燈相燃?修禪定時能一念不生,禪定有無念狀態,參禪絕對不能無念,不能一念不生,不能沒有了別,不能沒有意識,不能無知,不能沒有智慧的顯現。禪定裡可以不涉及到如來藏,參禪一定要與如來藏有關,否則就是禪定。禪定裡如果沒有知,不思惟,絕對不能出生智慧,那與外道的定無異了。 

九、參禪是用意識參究真心

參禪就是我們要用見聞覺知的妄心去參究無見聞覺知的真心如來藏。要想明心見性,就要用參禪參話頭的方法,參禪參話頭就是用意識心和意根,用能了知心法的有慧心所的識心來參究如來藏。而參究如來藏一定要在定力足夠的情況下去參究祂,最好在心裡起疑情之後,對自我五陰的一切活動都能起疑情,內心時刻懸著那個疑情,或者懸著一個話頭,然後再體究疑情,最後就能解決疑情。

如果沒有相當的禪定功夫,沒有深深的疑情,就不要著手去參,心很粗糙,功夫不到位,無法實際參究。不要用意識粗略地分析思惟想象,這樣的情思意解最多就是解悟,不能真實的證悟,不能出生智慧,也許連解悟也做不到。如果不能證悟而是解悟的話,般若智慧就很難生起來,往後的路走起來很困難,煩惱也不容易降伏。還不如把各方面的基礎打牢固了再求悟,基礎打牢固而悟的話,智慧就能很深利,煩惱也能有效降伏,能得到真實的功德受用。 

十、如何作參究的功夫

比如說現在要參究意根是否是捨受這個問題,有個話頭或者是事例比較長一些,如:人在非常高興時手舞足蹈、興高採烈,在生氣時惡語相加、大打出手。首先我們要知道,這些身行和語行,是意根主導指揮造作出來的,裡面有身識和意識的參與,還要眼識和耳識的參與,幾個識共同合作,出現了這些身行和口行。既然是意根指揮主導造作出來的,那意根為什麼要指揮造作出兩種不同的身行和口行?為什麼高興時,意根指揮造作手舞足蹈,表明了自己的高興和興奮,為什麼生氣時惡語相加,表明了自己的瞋心氣憤?意根是否在高興時不高興,只是捨受,是否在生氣時不生氣,也是捨受?意根是否沒有高興的情緒和生氣的情緒反應?如果意根沒有高興的情緒,不覺得快樂,為什麼還能主導六識手舞足蹈?如果意根沒有不高興的情緒反應,沒有苦受,那麼生氣時為什麼還能主導六識大打出手?

這些問題雖然長一些,但是意識要仔細思惟分析,把這些語言當中的意思都了別清楚透徹,這時是有語言文字和聲音形象的,心裡要反復出現語言文字相。意識把這些語言的意思在表面上弄明白以後,就要把這些意思凝聚成一個點,無形無相,交給意根,然後心裡就深深懸著這個無形無相的意思,這是意根的思量方式,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靜悄悄的,深深的,連續的,朝也斯暮也斯的,絕不移轉的,最後夢裡夢外都不放棄的,這就是意根的參究,以意根為主,意識為輔。前邊在思惟理解語言文字內容時,是以意識為主,意根輔助意識,現在正好相反。這就是真正的參禪方法,是真正的參究功夫,因緣一到,必能破參,找到答案,證解心中所疑,疑情大開,參禪證悟。

意根在參究意根自己的功能體性時,也沒有意根和自己的概念,不與概念和文字相應,沒有語言和廢話,直直白白,簡簡單單,利利落落,直趨中心和重點。祂可以不影響吃喝拉撒,不影響行走坐臥,不影響五陰的正常生活活動,只是沒有雜念,沒有更多的心思,比較專注,不雜用心。

 這是意根對自己的參究,參究如來藏也是如此,參究任何法義都是如此,無論有多深的法義,都要如此做功夫,都要如此用功。意識和意根互相緊密配合,如來藏當隱形助手,無名的資助者,供養參究所用的一切所需和給養。 

十一、如何是離心意識參

過去學人問禪師:參禪時如何用心?禪師回答說:離心意識參。過去的學佛人幾乎全部都有禪定,有禪定的人比較容易用功,也會用功,所以悟道的因緣容易成熟。所以禪師們雖然不懂意根的體性,卻會參禪,告訴徒弟們參禪的訣竅,不要意下蔔度,不要情思意解,離開意識,少用意識琢磨推理。這種參禪方法用心就很深,功夫踏實,禪師上堂開示的時候,下邊的人隨時就可以悟。在別人看來好像很容易,可是他們的功夫做得很到位,一天二六時中,不雜用心,全部參禪,包括下田間勞作,燒火做飯,甚至睡覺時也能用功。如果意識用功,睡著以後功夫就斷了,意根用功時睡著了也不耽誤事。

後來有的人就不老實用功了,三一群倆一夥聚在一起研究公案,禪師看見了就會一棒子打散,不許研究討論,也不許看書,佛經也不能看,全身心的用功參禪。 

再後來,六祖壇經流傳開,實修的人漸漸就少了,每個人手捧著壇經開始口若懸河,雄辯滔滔,都以為自己有道,於是禪宗衰落凋零了。現在的人比起那時候的人還能口若懸河,雄辯滔滔,有過之而不及,人人會講,鸚鵡學舌,卻人人沒有真功夫,口裡喊著實修實證,腳卻踏在雲耑裡,沒有天梯卻都能上得去。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