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9月14日

第二節 明心的誤區

一、沒有正思惟的安心不是修行正途

有一部分人學佛,認為安住於當下就是萬事大吉,佛法就修成就了。他們不知道這僅僅屬於修定的方法,而且與外道方法相近,根本不能證得佛法而出生解脫智慧。學佛修行不是讓心安靜安穩就行了,這不是解脫,不能解決生死問題。解決生死問題需要在禪定中心靜安穩的情況下對五蘊自身進行觀行思惟,去了解和認識五蘊世間的真實相,去認識到五蘊世間的生滅無常無我性,從而看破五蘊世間,放下自我,才能得到解脫。

現在毫無目的毫無章法盲修的人非常多,不知道如何是真正的修行,也不知道修行究竟是為了甚麼。於是各種發明創造就出來了。有的人說:修行就是安住於當下,不起念想就能明心見性,就能成佛。殊不知,這樣就是外道的修行方法,最多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外道,但現在的人根本沒有過去時的外道有定力有出離心,所以連外道定也修不成,別說明心見性的般若大智慧了,連影子都見不到。所以修行不能只圖安心安穩,還要起正思惟,以出生解脫智慧為目標來修行。

二、明心一定是妄心明了如來藏

問:學禪宗的人說,身心俱空或身心脫落時,就是明心見性,這時他知道了那個(知)。如果明心見性是意識心在分別的話,他怎麼能明心?怎麼能見性?

答:第一,有人說開悟時身心俱空,身心脫落,這是甚麼人說的,具體是甚麼意思,此人是否開悟,如何判斷此人悟與不悟,依的是甚麼,是法義還是名聲?第二,他知道自己明心見性了,他是如何判斷自己已經明心見性的,依據是甚麼?你根據甚麼相信他對自己明心見性的判斷是正確的?第三,真正明心見性時,到底是意識明心見性,還是意根也同時明心見性,還是如來藏自己能夠明心見性證明自己的存在?如來藏能夠自己見自己的性用嗎?如來藏是否能明白自己,是否能夠知道自己是如何與五陰七識配合產生萬法的?

第四,如果是如來藏知道這些事,明白了自己,就破無始無明了,那麼在這之前的如來藏就是無明的,這就與心經所說的無無明相違背,與般若經相違背。第五,如果是如來藏自己明心見性,明白自己,那是如來藏自己的事,與五陰七識無關,五陰七識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明白,仍然是無明,沒有破無明,五陰仍然是凡夫身,不是明心見性的賢聖,那就沒有明心見性。第六,因為甚麼說明心見性以後意識就沒有分別,沒有妄想了?沒有分別和妄想是甚麼情況,甚麼境界?意識的體性是甚麼?第七,身心俱空身心脫落,是明心見性的境界還是感應,還是禪定境界?

這裡的問題,如果要問起來還有很多很多。大家學佛如果真正想有所成效,就應該不要盲從,要仔細又仔細,反反復復地深思再深思,多方求證,多學經典,踏踏實實。要捨得付出自己的身心,一定要多難為自己,多跟自己過不去,不要太順應自己的無明習氣,不要太寶愛自己,不要認為自己一切都對都好。

三、意識不見一法時不是開悟境界

眾生學佛修行時,容易進入一個誤區,就是喜歡一門修定,認為修定修到心清淨了,就是開悟見本心了。所以有人往往是修到心裡偶爾有一點清淨,沒有念頭的時候,就以為自己甚麼也不見了,他就把這種不見一法的空的境界當作是開悟,不知道開悟到底悟了甚麼,不知道悟的內容和標的是本心如來藏。

其實不見一法的時候,是意識剛好無念的時候,這時也不是不見一法,而是意識自己見到自己空了和無念了,還是有見有法,有知和被知,這是意識的反觀作用,是意識的證自證分。如果意識甚麼也不見了,那怎麼能知道自己無念了和不見一法了?這是誰知誰見的?就是意識心知見的,意識不是不見一法。這也不是開悟境界,因為並沒有悟到甚麼。有人恰恰說這時是開悟了,這種關於開悟的知見是一種斷滅空的知見,認為連如來藏法也沒有,也不存在,內心裡空空落落的否定一切法的存在,就是開悟了。這種斷滅空的知見是外道的一種邪見,其結果讓眾生不能證得實相心如來藏,不得開啓法界實相的大智慧。

眾生的知見不是落在有處,就是落在空處,總是在空有兩邊左右搖擺。其中關於“有”的知見就是常見,常見是認為五陰中的意識心是實有,能延續到未來世,是相續的心,把這種心當作是眾生的本心,這樣就會遮障自心,不見本心,不證法界實相。又有一部分眾生的知見是落到一無所有的空上面,這種空見就像浮雲又遮住了自己的心,也不能見本心。總在空有兩頭糾結不走中道的人,縱使修行的再久,也是生死繫縛,不能得到解脫。

打坐入定時那個不知一法的心,是知沒有一法的意識心,意識心非是本來就有的不生不滅的真如心。如果錯認一法也不知的心就是空性的如來藏心,認為這時候的心正好與如來藏心性是一樣的,就是如來藏,那麼就是認錯了主人公。其結果不能破無明,不能了生死,不能得解脫。

四、證悟真心是成就佛道的先決條件

修行是佛力和眾生自力的共同成就,而在自力當中,也是真心的力和妄心的力和合起來才能成就。那麼就要在各種事情當中尋覔哪個是真心的力,是怎麼起作用的,不要把一切事情都當作是自然而然的,本來就這樣的,時時刻刻對一切身口意起疑起思惟,才有助於開智慧,提升認知。

證得真心之後,般若智慧就開發出來了,後得的智慧就能逐漸顯現出來,慢慢地就能出生道種智,那麼佛地的一切種智,將來也一定可以獲得。所以證悟真心,是成就佛道的先決條件,也是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不管在十方世界哪個佛國土修行,都必須經歷這個階段。如果有哪個法門說,不用證悟真心如來藏就可以直接快速成佛,而且當生即可成就,那就要小心這樣的法門,這肯定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好好保護自己不走錯路和冤枉路。在十方世界各個佛國土,每個人不管怎樣修,修甚麼法門,都必須要經過禪宗明心見性這一關,所有的修法都要滙集到這一點,誰也越不過去。而且悟的內容必須符合佛說的真如第八識的體性,不可能各宗各門所悟不一樣。然而開悟不以思慮所得,但也離不開能思慮的意識心和意根,在意識意根修出定慧時,就能證悟,發現和觀察真心的妙用。

五、悟後也要努力修定

證得第八識明心開悟以後,大小乘的理要繼續深入的觀行修證,禪宗公案由淺入深要不斷參究,以增強明心時所獲得的對第八識如來藏的總相智慧,生起更深細的別相智慧,觀行出更多更細的第八識運作行相,了知更深細的第八識的功能體性。同時還要繼續修禪定,一方面是為了能更好更深入的觀行,一方面是為了降伏自己的性障和煩惱,為了將來修出初禪定以斷除煩惱。禪定深入以後,福德也足夠時,就要觀行五蘊虛幻,證得如幻觀。然後再發起初禪,有能力斷煩惱,小乘方面就能證得三果,大乘方面能證得陽炎觀,再過禪宗牢關,以後再證得如夢觀,那麼大乘的三賢位就修完了。

開悟以後,禪定、福德、智慧,菩薩六度都要在內門更深入地修行,大小乘的理,都要初步的通達,禪宗公案都要透徹通達,再深入學唯識,準備入初地,成為真佛子。

六、悟後的修行次第

開悟以後的修行,有兩種途徑,一種是修福修定,要眼見佛性,證得如幻觀,出現身心世界如幻如化的覺受,淡薄一切貪瞋癡煩惱,進入十住位;然後繼續往上修行,證得初禪定,斷除貪瞋煩惱,成為三果,再深細觀行般若,證得陽炎觀,成為十行位菩薩;再參禪過禪宗三關,觀行五陰諸法,證得如夢觀,就有能力入初地,以後次第修行到八地直至佛地。這是一種修證的方式途徑。

另一種途徑是,可以不經過眼見佛性的階段,只要九地菩薩之前能夠眼見佛性就行,開悟以後努力觀行修定,淡薄貪瞋癡,空五蘊,成為二果人;再發起初禪,成為三果人,深細觀行般若,證得陽炎觀,再參禪過牢關,繼而再深細觀行五蘊,證得如夢觀,以後修學唯識種智,入初地、二地,直至八地九地,最後成就佛道。

證得如幻觀相當於小乘的二果,知道身心內外都是幻化的虛妄相,不真實有,不再把五陰世間的一切法當作真實,從此貪瞋癡煩惱非常微薄,幾乎沒有,就會生起甚深禪定,甚至發起初禪定。明心以後逐漸感受到身心內外都是不實的如幻化的一般,從此貪瞋癡都非常微薄。再以後禪定會增進,就會達到初禪,斷掉貪愛和瞋恚,成為三果人,兩種煩惱斷得乾淨,次第過禪宗三關,通達大小乘佛法,就入初地。這其中還需要有很多證悟細節,先不一一細說,因為我們現在離初地果位的距離還很遠。

如果不明心,而是直接證得二果,讓貪瞋癡煩惱淡薄下來,也不能證得如幻觀,明心是證得如幻觀的前提;如果不明心,即使修到四果也不能成為七住位菩薩,更不能成為十住位菩薩,因為沒有觀行般若,沒有出生般若智慧。但是大阿羅漢們一旦明心,就不一定是七住位了,也許更高,他們在大乘法的修行上會非常快速。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