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証道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0年12月24日

第三章  如何修好禪定

第一節  減少欲望才能修好禪定

一、欲貪嚴重的,不僅不能有初禪定,也不能有欲界的未到地定,甚至不能有欲界的最粗淺的定,那就沒有一絲禪定。要想有禪定,必須要降伏欲貪。貪,就是貪愛貪執,愛,是喜愛喜樂。對三界不再喜和樂,愛就斷。愛斷,三界的業即了;欲貪斷,欲界的結就斷。欲界結斷就能出離欲界,這時色界的初禪定必出現,命終即可出生在色界天中。

因爲凡是定,都是心與天人境界相應,不與人中的境界相應,心性高於人,境界就高於人。有欲界定的人,其心肯定是淡薄人中的欲念,有色界定的人,其心淡薄欲界人、鬼、畜生和欲界天人的境界,有無色界定的人,其心淡薄色界和欲界的境界。

有無禪定,全在於心念,心念一動,定即消失,心念就是這樣厲害。抱怨自己禪定修不好的人,就要檢查自己心中的念頭是否清靜,是否與人中的人事物理太貼近了,心心念念都是人中的事情。如果念頭不清靜,熬腿強行修定都沒有用。

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各種藝術等等,都屬於人中的東西,如果喜樂這些東西,貪愛這些東西,執著這些東西,都不會有禪定,不能出離欲界。我們只要把屬於人中的東西找出來,心裡遠離這些東西,不貪愛不牽掛這些東西,在心裡排除這些東西,禪定必然出現。這是修禪定的實質和根本。

辟支佛當國王,爲什麽稍微思索一下因緣法,就能証得辟支佛果,禪定神通立時出現,飛出宮殿,而出家修道?就是因爲他的心中沒有人中的事,不喜歡人中的事。雖然處於國王的位置,採女宮妃成群,他的心卻是離欲的,不喜歡喧閙和娛樂,所以就能非常快的証得辟支佛果,這也是前世修道的根基。

二、不貪圖安逸的生活才能有禪定

每天遇吃就吃,遇喝就喝,腸胃頭腦内心,從來都不想休閑那麽一小會兒,如何能有禪定?每天吃穿住用行那麽講究,那樣的享受,心思都沒有用在修道上,如何能有禪定?不是搞是非,就是搞名聲、搞勢力,搞金錢,挖空心思的鑽營,如何能有禪定?心裡烏七八糟、亂糟糟的一片,如何能有禪定?讓受戒時,就躲個十萬八千裡,如何能有禪定?

現在的生活條件太好了,都習慣於享受,從來不覺得過分,因此身體的諸多變化都不知不曉,心裡的散亂更是不知不曉,即使心念不清淨也無覺無知,這樣的話,如何能有禪定?前世修的那點福,都用來享受了,用在道業上的福不足,道業怎麽能有進步?不付出一些代價,不付出一些辛苦,一邊想享受生活,一邊想得道,什麽都想得,這麽大的貪心,怎麽能得道?

每天貪吃高營養大補的營養品,造成身體能量過剩,内心就會躁動不安,心不清淨,即使有禪定也會消失。胃腸工作時,内脏工作時,意根一定要守護著,這樣意根就不清淨,得不到清閑,要分心分神,再怎樣磐腿靜坐,心都不能定下來,不磐腿時,更是定不下來。

修定最忌諱腸胃總是在工作消化飲食。有些人不但吃三餐,還有一頓夜宵,吃四頓飯,這哪叫修行人,能修出什麽?根本不會有禪定,腸胃成天在工作,意根時時關注腸胃身根,清閑不下來,禪定肯定不會出現的。如果連一點點口福都不肯捨,就不可能得道,無捨就無得。除非不要禪定的解悟,可以不用忌口,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要多享福就多享福。這個世間的人,沒有幾個像個修道人的樣子,過去禪師祖師或者是修禪人的樣貌,現在根本看不見了,世人連裝都不肯裝了,皮都不像祖師,肉也不像,骨頭更不像,還想在佛法上有多大成就,就不可能了。

三、少於攀緣禪定才容易出現

如果心總是隨各種境界動搖,隨境界而轉,那就不能止,沒有止,就不能觀。戒律是防非止惡,防止心散亂的,是用來降伏煩惱的。煩惱壓伏下來以後,心不亂動,境界出現,心少於攀緣,修定才容易。内心注重吃穿住用,愛好願望頗多,在意的人事物頗多,心亂如麻,那要如何止?減少興趣愛好,減少心中所緣,心能稍微止下來。盡量對周圍一切人事物不感興趣,不在意,心少攀緣,心往内收,不向外散,定必出現。

在人中,興趣愛好頗多,人中事樣樣都攀緣,時時處處想表現自己,内心裡總有個我出現,心裡不會得寂止。命終時就會發現,這輩子其實一無收獲,徒勞無益。所以現在不如早日回頭,多多開發内心寶藏,不要向外貪求把心搞亂。人生總有一得一失,自己要算計好,得什麽才是最大的收益,後世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四、阿羅漢到命終時,意根不再對任何一法生起作意,也不會有思心所的運行,五遍行心所法都不現行,這樣如來藏了別不到意根的心行,也就不能輸送意根的識種子,意根就滅了。我們的意根如果對一切法都是作意不斷,思量抉擇不斷,如來藏就會不斷地出生六識,身口意就會不斷地現行,心就寂止不下來。意根對感興趣的法,才去作意,感興趣的越多,作意的就越多,意識就會非常的忙碌,那就沒辦法寂靜下來,定就修不成功。

我們要想修好禪定,就要減少對世俗法的欲望,對一切世俗法都不要感興趣,盡量少於人間的享樂,有出離心的時候,禪定就能修得很快。如果對某些人事總是有覺觀,有嗔恚心,有貪愛,就說明意根的攀緣不斷,作意不斷,思量不斷,六識的念想就不斷,那樣禪定是不能修成功的。減少人間的欲望,欲界定就容易出現,少貪不貪人間的法,天上境界就現前。總覺得人間什麽都好,總喜歡人間的人事物理,心就不會有定。減少貪心和欲望,不要太顧及自己,心念不要總圍繞著自己,盡量捨棄自己,心裡裝著道業,禪定就容易出現。

五、修禪定也是修心,降伏貪嗔癡煩惱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定,心裡清靜下來,禪定就出現了。修不好禪定的人,肯定是心裡的俗事多擺不開,六識就不斷地起念想,不能定於一處。所以要想修好禪定,應該經常檢查自己的内心,看看裡面都有些什麽,盡量把放不下的人事物都排除出去,那樣六識就會寂靜下來,就有定了。

我們每天無論做什麽,心中都要緣於一法,別無他念,或者其他的念要淡一些,處理完就丟掉。世俗事只是應付應付就可以了,不要太較真。修定時,只要我們能收攝心念,少攀緣世俗法,動中定肯定會修好的。心對於世間法要盡量隔離開,事情可以做,做過就丟,心裡不要攀緣,少惦念一些事情,這樣定就會容易出現。應該努力作到,每天除了睡覺,無論什麽時候做什麽事,心裡都要緣於一法,或者念佛,或者念咒,或者背經,或者觀行,或者參禪,或者參話頭,或者參公案。時間長了,身心自然就會出現舒適的覺受,禪定就出現了。

六、欲界衆生最貪的是什麽?欲界裡有五欲樂,色聲香味觸。一切法上都有法塵,有色法塵,還有心法塵。心法塵就是七識心,還有七個識的心所法。

衆生最難捨的是識心和心所法,主要是受心所法和想心所法,總想了知,總在意感受,意根就不想寂靜。不想滅除這些覺受和了知性,心就散亂如麻,因此修定才非常困難。

衆生對自我和一切法的貪愛,實際上是貪愛阿賴耶識,因爲這些法都是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可是盡管貪愛,都不知道自己貪愛的實質是什麽。 欲界衆生有了權利就不肯捨,有了地位不肯捨,有了金錢也不肯捨,自身各種享受無論如何都不肯捨,太貪了。不知道做佛有多殊勝,多值得貪,卻都沒有想做佛的心,這就是深重的無明。

七、如果心裡不襍思亂想,就去除了散亂心,沒有散亂心,禪定自然現前。襍思亂想是意根攀緣的習氣,很難克服,必須想辦法降伏意根的攀緣習氣。如何能有效降伏意根的習氣呢?抓住意根的特點,祂最怕閑下來無事做,那就給祂找一個有意義的事情做,讓祂主要做這件事,告訴祂這件事非常重要,祂一旦認爲很重要了,一定能把精力放在這件事情上。

什麽樣的事情最有意義?讓祂念咒念經念佛,一開始槼定數量和時間,祂一旦形成了習慣,就不用再槼定數量和時間了,祂就能自動自覺的念咒念經念佛,睡覺也能保持這種狀態,定力就修成了。意根的精力太充沛了,想辦法吸引祂的注意力,讓祂把精力集中,意識就能專心致志,意根也能專心思量佛法。這就在於意識如何引導意根,如何牽引意根。平時不管干什麽,心裡都要念楞嚴咒,不求數量只要能專注就好,這樣加持力很大。

盡量擠時間修定,定力好一些,就思惟五蘊十八界,從色身無常無我開始觀行。在五隂活動的當下,分開色身是什麽,受隂是什麽,都有幾個識的受,想隂是什麽,都有幾個識的想,行隂是什麽,都有幾個識的行。六根是什麽,六塵有哪些,六識在干什麽,然後觀察這些法的生滅變異的情況。

八、多培養專注力就能有禪定

禪定無非是一種專注力,集中精力做好目前應該做的事,心無他想,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首先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有一種高度的責任心,有一種濃厚的興趣,然後才能一門心思鑽進去,把問題解決。越專注,解決得越好,越能發現深刻而重大的事理,智慧越高深。

比如科研人員、研究人員、科學家,他們對自己研究非常有責任感,非常喜歡,有濃厚的探索興趣,因此就孜孜不倦、日以繼夜的鑽研,廢寢忘食,旁無他顧,最後就能研究出一定的成果,有驚人的發現。

心還散亂的人,白天行走坐臥心裡堅持誦咒,或者背誦心經。空閑時間打坐,心才能靜下來,以後才能觀行思惟佛法。打坐中能思惟佛法之後,在白天行走坐臥當中,再訓練自己思惟簡單的佛法。初步訓練自己,當前正在做的事情,心裡應該清清楚楚的知道,不得無記、散亂、攀緣,心住於目前正做的事情上,是粗淺的專注。

九、如何以智慧引生禪定

修定也需要一些善巧方法,不是強行熬腿就能坐得下去修好禪定的,對一切法攀緣不斷,内心覺觀思惟不斷,心不寂靜,就坐不下去,禪定不會出現。如何讓心寂靜出現禪定呢?要減少意根的攀緣,減少覺觀思惟,心就會漸趨清淨,禪定才會出現。

《坐禪三昧經》裡講過好多修定的方法,在修定之前首先通過智慧來認知一切法的虛妄,以破除攀緣心,攀緣減少了,禪定就會出現。比如說如果有人有眷屬欲,就用一種方法來破除眷屬想,心裡沒有什麽想法,就會寂靜下來,心就能定住了;如果有人眷戀國土家園,就要破除國土想,心中不再想家園國土,禪定就出現了;如果有人心裡有貪愛,就要想辦法降伏貪愛,心無貪愛就會寂靜下來,禪定就出現了;如果有人心裡有嗔恚,就要想辦法降伏嗔恚,心不嗔恚寂靜下來,禪定就出現了。在磐腿之前,首先找出自己心裡有什麽煩惱,有什麽念頭磐踞在心中,然後找個相應的方法來對治,把自己說服了以後,煩惱和念頭不再出現,修定就容易了。這樣靠智慧把攀緣心滅除,心就靜下來就入定。

當心被降伏下來禪定出現以後,就要在禪定中思惟觀行,對治煩惱,獲得三昧以後就能滅除煩惱。嗔恚重的人就修慈心觀,慈心觀如何修,坐禪三昧經裡有具體方法;如果是貪心重就修白骨觀,把人觀成白骨就沒有貪心了。有眷屬欲就思惟觀行眷屬的生滅、虛妄、不可靠性等等;内心總是眷戀國土,有國土想就思惟觀行國土裡的災難、危脆、不可靠性。這樣由定就能引生出真正的大智慧。

定慧實際上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有智慧觀察世間無常性就會減少心的攀緣和散亂,就容易定下來。觀察自己心裡有什麽結縛,然後思惟分析心中的結縛如何不如法,分析透徹了,就會慢慢解開結縛,不再糾結,心就靜下來了。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在想什麽,如果不了解就沒辦法把所想破除掉,心就靜不下來。要靠智慧來引導禪定,修出定以後,在定中再思惟,又引發出更進一步的智慧,叫作三昧。所以有智慧好修定,無智慧不容易修定,有禪定又容易出智慧。

十、降伏五蓋才能發起初禪定

初禪現起的條件是要降伏五蓋,貪欲、嗔恚、睡眠、掉舉、疑,都要得以有效的降伏,財色名食睡都要盡量遠離,才能發起初禪定。

五蓋是:貪欲、嗔恚、睡眠、掉舉、疑。如果内心裡有嗔恚,思緒和覺觀就會總現前,心裡不能平靜下來,禪定就不會出現。如果内心有貪欲,心裡煩惱不斷,也不能得到寂止,修定也很困難。睡眠還是屬於昏沉,内心渾濁不清靜,當然就會障礙禪定了。掉舉,内心攀緣過去的人事,回憶、追憶不斷,希望覺想不斷,也會障礙禪定。

疑,心裡有問題不能解決,對自己疑,對他人疑,對法疑,疑念懸在心裡,卡在心裡,覺觀不斷,當然也會障礙禪定。悔,總想著自己做錯的事,心裡思慮不斷,煩惱不斷,念頭不斷,六識不能寂靜,禪定就不會現起。所以修定之前,要把自己的内心檢查一遍,把心裡的灰塵打掃干淨,内心空淨了,一磐腿,就會有定,平時心中無事,行走坐臥也會有禪定出現。

而要降伏五蓋,就要生起出離心和強烈的修道心,不貪欲界世俗中的物質生活享受,吃穿飲食都不在意也無所用心,住用都不在意也無所用心,這樣才能達到心無所住,遠離欲界法,對色聲香味觸都不貪愛,才能發起初禪定。

現在的人都很講究享受,講究生活舒適自在,還要面子,不斷與人攀比,整個心都沉浸在世俗裡,這樣就嚴重障礙了禪定的生起。吃穿住用都很講究,非常貪愛的人不可能有禪定。色界初禪天人沒有舌識,不需飲食,如果我們喜歡吃,喜歡吃好的,貪著味塵,初禪定就不能現起;色界天人沒有鼻識,不嗅香,如果我們總是喜歡香味,討厭臭味,在意香塵,初禪定也同樣不能現起。

不貪人世間的法,欲界天的定才能出現,對人世間事不感興趣,欲界定就會生起,喜歡人間的人事物,就不會有欲界定。不貪欲界天人的境界,色界的禪定才能生起,捨棄下界的享受和貪愛,上界的禪定才能出現,這是禪定現起的法則和條件。

如果我們每天對欲界的事全身心的投入,算計來算計去,就不能有初禪定的現起,什麽都要追求,什麽都要想得到,什麽都想比別人好,就不能有初禪定的現起。如果學佛修行所得的福報都用來物質生活的享受,道業需要的福就不夠用了,多留一些福作爲修道用,道業才能不斷進步。

 第二節  不能入定的原因

一、修不好禪定的原因

禪定修不好,有很多原因,自己細心找一找,然後把不該有的貪習都要除一除、改一改。想修好禪定每天心都清淨,就要少吃,不要貪吃;飲食的營養也不要過剩,口味也不要太濃,清淡一些心就清淨一些。人中的衣穿住行,吃喝拉撒,盡量都不要貪著,適可而止是最好的。這樣就容易脫離人類的生活,與天界生活相應,禪定就容易出現了。

適當的斷食,對身體有很多好處,能延長壽命。不要怕餓,餓有餓的好處,少吃點腸胃的工作量減少,磨損就少,内臟器官壽命當然就長了。少享受少消耗福報,福報留存著滋養色身,就能延長壽命。喝水要適量,身體夠用就行,喝多總是要新陳代謝排泄出去,也耽誤時間,同時也增加内臟器官的工作量,磨損内脏。在斷固體飲食的情況下,只吃一些流質的飲食和水果,身體輕松,心也很清淨,修行禪定,不僅定力好,還能去除疾病,讓身體更健康。我們學佛人有福不要享盡,惡業盡量忍著都消盡,後半輩子以至於後世就輕松愉快了,多爲後世著想,尤其是多爲自己的道業著想,這才是一個智者。

幾乎所有的人最難捨的是情和欲,修行應該先捨欲,欲在所有的煩惱裡是最粗重最容易捨去的。天人有情卻沒有欲,欲界天人雖然也有欲,但是欲很淡,所以他們才在欲界天上生活。有禪定,身心都舒暢美妙。我們先從最容易捨的開始捨,把生命質量提高上來。

初禪天人不吃飯,也不嗅香聞味,沒有男女之事。我們要想有初禪定,就不要貪飲食,不貪飲食的色香味,不貪飲食的營養。同時也不要在意周圍生活環境的氣味,不追求香味,不厭惡難聞的氣味,對氣味不挑剔,不在意,一切都隨緣,無所謂。對於男女色都不貪著,性別只是一個幻化的假相,四大組合與豬肉一樣,沒什麽好貪愛的。保持這樣的心,不愁沒有禪定,再降伏睡眠和散亂心,初禪定就容易生起了。

阿含經裡佛告訴比丘初夜精進,不貪睡眠,中夜精進不貪睡眠,後夜精進不貪睡眠。少吃少喝,不昏沉,少妄想,睡眠就少了。

我們應該經常觀察自己的心,打掃清理自己的心,讓心干干淨淨的,無掛無礙,禪定很快就能生起來。修定並不是很難,現代生活太富裕了,容易讓人生起貪心,所以禪定就不太容易修出來了,加上四面八方的信息太發達,都侵入人的心中,每個人的心裡都被塞得滿滿的,心不空,如何能能有禪定?再加上生存環境,不容易持戒,持不了戒,如何能有禪定?

二、我們打坐修定爲什麽總不能入定,爲什麽定力很淺?就是因爲意根不肯歇息下來,攀緣不斷。心裡什麽都惦念著,放不下來,這就是無明。心裡以爲真有個外面世界,真有人事物的存在,所以内心就擺不開。那麽打坐時意根總是要處處攀緣,弄出一些事情出來,意識心就得要了別這些事情,心就不能安穩,不能定下來,更不能滅掉妄念。如果沒有無明,意根不攀緣不執著,不弄些法塵出來,意識就不用去了別,心定下來很容易。

定中所見的一切人事物,也是意根攀緣弄出來的,也是虛妄,不執著這些人事物,那些境界慢慢就能消失,定就深了。要記住世尊曾經告訴過我們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時時提醒自己,就能減少攀緣,無明薄了,定就容易修了。 

三、每個人都要好好的訓練一下自己的思惟,不要偏離正方向太多。思惟不清晰,一定是缺少禪定,那就要努力修禪定。如果禪定修不好,檢查自己是否是福德欠缺,或者是戒律修持的不夠好,或者是習性太重,或者是身體方面有障礙。很多人都是缺少禪定,定力不足,思惟跟不上,很多法看不懂就無法勝解,修行慢慢的就掉隊了。

每個人在修行中都要努力找自己的症結,找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之處,找到之後,要想辦法改進。回頭看自己,查缺補漏,就是一種精進。 定力少一點點,觀行就不能到位,那所說就沒有証據,不一定是事實真相。所以說只要自己觀行力不夠好,邏輯思惟力不強,就不要肯定表達自己的觀點見解,那是不究竟的。

四、修定的禁忌,定就就是不動、安靜、不躁動。如果想讓身心安靜,身心不動,就要減少飲食,飲食不要太飽,減少飲食的營養和量,不要吃得太好太多,這樣的話身心就能安靜下來,不躁動了。如果飲食能量太足太多就會要往外泄露,泄露時身心就躁動,靜不下來。身體正常,飲食一般就好,不要貪求營養和能量,這不利於修行。當然缺少營養,陽氣不足,身體虛弱也無法修行,要保持身體適當、中和,心才能安靜,禪定才能修好。

五、持戒懺悔罪業才能修好禪定 

一切法的証得,真的是要在甚深禪定中,缺少禪定,學到的就是知識,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一定要重視禪定和觀行。禪定不足的原因是心散亂,心散亂的原因是攀緣多貪求多,把心收攝起來,必有禪定。收攝身心需要持戒,持戒之前需要受戒,受戒之前要懺悔所有罪業,罪業消除,遮障消失,心清淨。

懺悔,第一要改變種子,懺悔造作的新業,觝消舊的罪業,通過懺悔,心行轉變,業就轉變,後不再造。意識和意根變得清淨了,這是真懺悔的結果,有這個結果,一是消業,二是不再造新業。如果沒有這個效果,說明懺悔心不誠,是假懺悔。判斷懺悔以後罪業是否消除,首先要看是何等罪業,是輕是重。重罪要見好像,之後内心比從前清淨了很多,一些障礙消除了,修行速度加快了。輕的罪業懺悔之後,心也是清淨的。

 

第三節  修定的原理

一、修定時,淺定是修五俱意識,深定一定要修到獨頭意識。修定的一般程序是,由制伏五俱意識,漸漸深入轉換到獨頭意識,然後再制伏獨頭意識。甚深禪定都是從獨頭意識起修,如佛經中的各種觀想法門,都是制伏獨頭意識的。在所有修定過程中,從頭到尾,都由意根主宰和牽引六識的生滅變化。雖然有時候和最初都是由意識牽引意根,利用思惟、說理來說服意根不要胡亂攀緣,最後實質還是意根決定了六識了別的有無和輕重,由意根牽引六識的來來去去,由意根把六識減弱和滅去。

因爲獨頭意識出生受到的限制條件較少,也不容易滅去,因此獨頭意識遠遠比五俱意識活躍得多,不容易制伏,一旦制伏,禪定輕而易舉。一旦能抓住和牽引獨頭意識,入定出定就有門路了。抓住和牽引六識都由意根來作,所以意根一定有欲心所,降伏意根的欲,調動意根的欲,牽引意根的欲,禪定就輕而易舉。所以修定,還是修意根降伏意根,牽引意根。

修定的次序:降伏五識,只剩五識之一,這叫專注。然後五識之一也要減弱,讓五俱意識功能增強。之後把五俱意識的功能,轉換到獨頭意識,再減弱五俱意識,增強獨頭意識。再之後讓獨頭意識專注、專一、深入。

再深定,就減弱獨頭意識,最後滅去獨頭意識。如果獨頭意識太強,也影響禪定,尤其是深禪定。比如總是要思惟法義,心中總是要有念頭,念頭不能斷,還要轉換念頭,這時深禪定很難保持。

從修定的原理來看,意根一定與定心所相應,定就是定意根,定六識沒有用,也定不住六識,孩子必然要跟著母親走,定住母親,同時就定住孩子。看事情不能看表面現象,一定要深入到事情的本質和究竟處。觀察不了意根的運作,也就觀察不到深層次的本質,只能停留在事情浮面,觀察一些假相,這樣是不會有智慧出生的。

二、有多少人在學佛過程中,都在不斷的與妄念搏鬥,以爲把妄念消除了,就能証得佛法,可是即使與妄念鬥爭一百年,把妄念降伏了,最終仍是不懂佛法,沒有智慧的出生,不能解脫。正確的修行方法是,讓意根把注意力轉移到對佛法的思惟當中,妄念自然就減少,轉換注意力,轉換攀緣的對象,修行很快就能成功。

總是在妄念上計較來計較去,對於佛法的修行和獲得智慧是沒有助益的。最直接的方法是把攀緣的對象轉換過來,從攀緣世間法轉換到攀緣佛法,把對世間法的執著轉移到佛法上,把興趣轉換,把貪的對象轉換,把世智辨聰世間法的小聰明,轉換成觀行佛法的智慧,這樣定慧馬上就出現,何愁不了道。善於學佛者,應該善於利用妄念,不是壓死念頭,而是懂得轉換念頭,轉換成思惟佛法的念頭,心心念念都在佛法上,心心念念都是佛法,這樣定慧就成就了。

如果天天都與妄念搏鬥,無異於外道的修行方法,而且根本也趕不上外道的禪定高深。過去外道們修定,四禪八定都修出來了,五神通也修出來了,但因爲還沒有斷除我見,仍然認五蘊十八界中的某個法爲我,爲真實,邪見顛倒見都沒有破除分毫,依此邪見,就不免輪回生死;縱使能入定長達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出定後,仍然要淪墮三惡道,仍然不免生死輪回之苦。衆生就是因爲執我的邪見而造業,而生死輪回,如果斷除了我見,就把綑綁自己的結縛打開了,就能保証不入三惡道。修行破除邪見,獲得正知見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修行無量劫,還是走在邪路上,不能回歸正路,也不得解脫。

只要福德具足,目標正確,方法得當,要想開悟也不是很難的事。每個人的根基不同,修行方法就不一樣,從小就喜歡清靜、喜歡獨處、興趣愛好比較少的人,修定就比較快,即使不打坐,心也少於攀緣,精力集中,只要遇見佛法,就能專心思惟佛法,深入於佛法中。當他熏習一段時間佛法的正知見以後,有了正知見,就懂得了參禪的方法,自動自覺的開始參禪。相反有的人打坐十年二十年,還是不能專心思惟佛法,不懂得如何觀行佛法,也不能分辨出法的正邪和層次。

 

第四節  修定的好處 

一、早晨在靜坐中,聽到QQ叮咚一聲響,先是只知道聲音,沒有聲音的定義和概念,也沒有任何覺受,只是簡單的知,這個過程很長,這是耳識的了別,比較粗。之後才有意識的了別,意識了別了,才分別出是QQ聲,有了定義和名言,有了覺受。同時又嬾嬾的不想動,有點貪著舒服的感覺,想繼續坐下去,這是意根的貪著。在耳識沒有聽到響聲之前,是意根的知,意根知時模模糊糊,不辨是什麽聲音,不辨裡面什麽内容,只有意識出來才能逐漸辨別出是QQ的叮咚聲。如果不是靜坐入定,這個了別過程非常短暫,快速就過去了,可是在定中,心很細膩,了別的很細微,耳識意識意根都比平時細微,整個過程顯得漫長了些,内容細膩了些,了知得單純了些,心不容易生起情緒,容易降伏煩惱。   

這都是意根的功勞,如果再降伏意根,叮咚聲音響起,祂也不想了別是什麽,那麽耳識意識就不出生,五識都不出生,無覺無知,就進入到二禪境界。

靜坐當中,心會變得很細膩,感知很真切,又客觀不帶情緒,就能發現平時發現不了的事實真相,只要心不進入境界裡,單純的感知,客觀的了別,斷我見和明心就會比較容易一些。

有禪定的人,心是很細膩的,了別細微看人看事都很準,能抓到根本,作事時心很細,細節周全,接觸新鮮事物很快就能學會,出差錯少,人聰明智慧。心散亂的人,可想而知,心粗氣躁,寥寥草草,馬馬虎虎。

二、禪定能降伏五欲煩惱魔

魔王波旬最不希望衆生修習禪定,因爲一旦有人修到未到地定具足,與他的禪定相等,魔王就管不住此人了;一旦有人修到初禪定,就脫離魔王掌控,魔王就更管不著了。所以如果有人阻礙我們修禪定,否定禪定的作用,就要小心了。此世間五欲煩惱熾盛,沒有禪定,無以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後世果報可畏。

三、有禪定時思惟清晰通透

如果思路不夠清晰,一個是缺少智慧邏輯思維能力,再一個就是缺少禪定,應該多修定讓心念專一,思惟清晰就能一些。定力不足時,意識思惟不能順著一條主線,就會四處分神,沒有重點,就像氣脈不順著一條線運行,在身體裡四處串一樣。一個人邏輯思惟能力強,依靠強大的定力,才能達到專一,如錐子深深的錐於一個點上。沒有定力的人,如木板平放地上,沒有痕跡。

如果定力足夠,知見也足夠,應該配合打坐的靜中定,加強定力,然後觀行佛法,觀行五蘊。之後再參禪,心裡時刻有參究的疑情。先斷我見,再參禪明心。

學法的目的,就是爲了觀行,然後再証得。不能觀行,說明思惟力不夠好,也就是定力不夠好,沒有思惟修的禪定,對於証法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應該學會修定,讓禪定起到應有的作用。

四、禪定能打開六根功能

打坐坐到極靜時,有時能聽到空中很美妙的音樂鏇律,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天籟之音,在佛經中說是一種叫緊那羅的天人所發出的歌聲,這是接近於天耳通的境界。禪定能把耳根功能開發出來,把心打開,減少了了別聲音的阻礙,了別功能就強大。禪定能促使如來藏通過耳根把更遙遠的聲音四大微粒攝取過來,讓耳識意識聽到,天耳通就出現了。當然這個所謂的遙遠的距離是對於身根而說的,對於如來藏來說,並沒有絲毫距離,這些聲音都是如來藏變現和執持的,都在如來藏裡。

衆生之所以不能發起禪定,不能發起神通道力,就是由於心的散亂性、攀緣性和貪嗔癡煩惱的遮障。嚴重阻礙禪定的就是貪嗔癡煩惱,誰貪嗔癡比較重,誰受到的阻礙就嚴重,遮障就嚴重,其自身功能就受阻礙,心不靈通。我們本來都能作佛,也能擁有一個大千世界,但就是因爲貪嗔癡無明煩惱的遮障,不斷執著自己,不但得不到大千世界,反而因此失去了人身自由,枉受無量的生死苦,貪小失大,得不償失。可見衆生無始劫以來都在造愚癡業而不自知,衆生都是這樣爲了些微蠅頭小利而失去大千世界。

五、靜中定更容易出生智慧

行走與坐臥,有什麽區別?行走時,身識和意識要放在色身的運作上,注意力在色身以及周圍環境上,獨頭意識思惟法義的注意力就要減少,精力不夠用,不能專一,思惟不深細,智慧不容易出生。而在坐臥中,識心分散的少,獨頭意識注意力更集中,思惟就深細細密,容易出生智慧。因此說,坐臥的靜中定,更容易出生智慧。坐臥中,心理沒有更多的負擔,可集中精力,細密思惟,不用擔心行走會遇到什麽情況,因此心安,靜坐更容易生起未到地定和初禪定。

因定生慧,這個定是指未到地定和初禪定,所以証果和開悟,最低要具足未到地定。只要不是無念的未到地定和初禪定,定深時思惟更細密,開智慧發現新大陸是沒有問題的。沒有禪定,無法觀行,定淺,觀行不得力,心也不細致,與法不相應。所以學法之後,就是禪定和觀行兩個修行方式。

六、修定養心也能養道

在靜坐的初禪定和未到地定中,都可以思惟觀行佛法,思惟的程度都要比活動中的思惟細膩得多,深細得多,智慧更容易打開,更深透。二禪以上的定中無覺無知,因此不能思惟佛法,打坐入二禪定中雖然不能有思惟,但是出定以後思惟佛法卻是很深細,行住坐臥中的定力也保持得相當好。

打坐中思惟佛法,沒有負擔,心裡安穩,内心沉靜,不浮躁。下坐以後,一天當中的身心都是愉悅舒展,沒有煩惱,思惟也敏捷。打坐的靜中定,能真正的資養身口意活動當中的定;只修活動當中的一點點定,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不能降伏煩惱,思惟佛法既不細密也不深透。

末法時期衆生福薄,大家都爲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奔波,沒有修定的時間和環境條件,所以大家爲了將就自己,都說有個動中定就行了,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容易實証佛法,嘴皮子功夫多,心裡仍然很浮躁,貪嗔嫉妒仍然很熾盛。

現在的衆生都生活在喧囂動亂的環境當中,多數人的我執強烈而堅固,所以鬥性很強盛,互相之間爭來鬥去,搞得整個社會及各個團體都是一片的烏菸瘴氣,很難收拾,這就是因爲衆生心中沒有禪定,不能壓伏煩惱,以至於煩惱泛濫。這樣繼續下去,佛教分裂和衰弱是必然的趨勢,誰也阻止不了佛教的消亡;而且這種消亡要從内部開始,由於佛教團體内部的分裂,導致佛教必然消亡。學佛修行沒有禪定的滋養,就沒有真實的身心受用,對衆生和佛教的發展前途沒有益處。所以奉勸每個學佛人一定要學會靜坐養心,養心就是養道,就能淨化社會環境,淨化人心,促使佛教事業穩固發展。

七、四禪八定不僅通於佛門,也通於外道,不分大乘和小乘,但是菩薩們所修的禪定要遠遠殊勝於外道。在獲得初步的定中,身體有能動的現象,也有不能動的現象,可以隨意動轉的定比較靈活,雖然動轉,心念比較專一,妄念也少。在欲界定中,身體有輕飄的感覺,走路像一陣風似的,沒有什麽動靜,身體好像是被往上托舉一樣的輕盈,不再像從前那樣沉重地拖著腿走路。

初禪定中的身體比這個更輕靈,接近於沒有身體的感覺。初禪中沒有身體發癢的感覺,全部是舒適和輕安,感覺美妙無比,用人間的語言無法形容,人中的感受與初禪定中的感受真的不能比擬。正因爲有了這樣的美妙感受,就不再喜歡人中的五欲之樂,財和色都不再感興趣,感覺世間五欲都比較粗劣,因此而不再向往。

初禪中的身體覺受沒有沉重的感覺,都是輕靈和輕安的,身體直往上飄,體内也沒有五臟六腑的感覺。沒有涼熱的感覺,沒有發燒的感覺,沒有身體發澁的感覺,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内心清明,神清氣爽,沒有昏沉。正好相反,可以用美妙輕靈這樣的詞滙來表達此時的身體覺受。如果有一點不好的感覺,那就是苦惱,不是初禪所應該具有的功德覺受。

八、有禪定能斷疑生信

禪定不足,智慧就淺,必然對法生疑,疑見必然存在。尤其是那些深法,唯識種智的法,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疑,因爲禪定智慧不足,福德也不足的緣故,不能實証,不能現量觀察,疑就更深了。所以佛在金剛經中就讓衆生斷疑生信。

在自己不能實証的情況下,有疑在所難免,但是一定不要下定論,定論錯了,就是謗,果報嚴重。有智慧的人對自己無法實証的法義,都不輕易肯,也不輕易否,不給自己添加業障。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