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三章  如何修好禪定

第一節  減少欲望才能修好禪定

一、欲貪嚴重的,不僅不能有初禪定,也不能有欲界的未到地定,甚至不能有欲界的最粗淺的定,那就沒有一絲禪定。要想有禪定,必須要降伏欲貪。貪,就是貪愛貪執,愛,是喜愛喜樂。對三界不再喜和樂,愛就斷。愛斷,三界的業即了;欲貪斷,欲界的結就斷。欲界結斷就能出離欲界,這時色界的初禪定必出現,命終即可出生在色界天中。

因為凡是定,都是心與天人境界相應,不與人中的境界相應,心性高於人,境界就高於人。有欲界定的人,其心肯定是淡薄人中的欲念,有色界定的人,其心淡薄欲界人、鬼、畜生和欲界天人的境界,有無色界定的人,其心淡薄色界和欲界的境界。

有無禪定,全在於心念,心念一動,定即消失,心念就是這樣厲害。抱怨自己禪定修不好的人,就要檢查自己心中的念頭是否清靜,是否與人中的人事物理太貼近了,心心念念都是人中的事情。如果念頭不清靜,熬腿強行修定都沒有用。

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各種藝術等等,都屬於人中的東西,如果喜樂這些東西,貪愛這些東西,執著這些東西,都不會有禪定,不能出離欲界。我們只要把屬於人中的東西找出來,心裡遠離這些東西,不貪愛不牽掛這些東西,在心裡排除這些東西,禪定必然出現。這是修禪定的實質和根本。

辟支佛當國王,為什麼稍微思索一下因緣法,就能證得辟支佛果,禪定神通立時出現,飛出宮殿,而出家修道?就是因為他的心中沒有人中的事,不喜歡人中的事。雖然處於國王的位置,採女宮妃成群,他的心卻是離欲的,不喜歡喧鬧和娛樂,所以就能非常快的證得辟支佛果,這也是前世修道的根基。

二、不貪圖安逸的生活才能有禪定

每天遇吃就吃,遇喝就喝,腸胃頭腦內心,從來都不想休閑那麼一小會兒,如何能有禪定?每天吃穿住用行那麼講究,那樣的享受,心思都沒有用在修道上,如何能有禪定?不是搞是非,就是搞名聲、搞勢力,搞金錢,挖空心思的鑽營,如何能有禪定?心裡烏七八糟、亂糟糟的一片,如何能有禪定?讓受戒時,就躲個十萬八千裡,如何能有禪定?

現在的生活條件太好了,都習慣於享受,從來不覺得過分,因此身體的諸多變化都不知不曉,心裡的散亂更是不知不曉,即使心念不清淨也無覺無知,這樣的話,如何能有禪定?前世修的那點福,都用來享受了,用在道業上的福不足,道業怎麼能有進步?不付出一些代價,不付出一些辛苦,一邊想享受生活,一邊想得道,什麼都想得,這麼大的貪心,怎麼能得道?

每天貪吃高營養大補的營養品,造成身體能量過剩,內心就會躁動不安,心不清淨,即使有禪定也會消失。胃腸工作時,內臟工作時,意根一定要守護著,這樣意根就不清淨,得不到清閑,要分心分神,再怎樣盤腿靜坐,心都不能定下來,不盤腿時,更是定不下來。

修定最忌諱腸胃總是在工作消化飲食。有些人不但吃三餐,還有一頓夜宵,吃四頓飯,這哪叫修行人,能修出什麼?根本不會有禪定,腸胃成天在工作,意根時時關注腸胃身根,清閑不下來,禪定肯定不會出現的。如果連一點點口福都不肯捨,就不可能得道,無捨就無得。除非不要禪定的解悟,可以不用忌口,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要多享福就多享福。這個世間的人,沒有幾個像個修道人的樣子,過去禪師祖師或者是修禪人的樣貌,現在根本看不見了,世人連裝都不肯裝了,皮都不像祖師,肉也不像,骨頭更不像,還想在佛法上有多大成就,就不可能了。

三、少於攀緣禪定才容易出現

如果心總是隨各種境界動搖,隨境界而轉,那就不能止,沒有止,就不能觀。戒律是防非止惡,防止心散亂的,是用來降伏煩惱的。煩惱壓伏下來以後,心不亂動,境界出現,心少於攀緣,修定才容易。內心注重吃穿住用,愛好願望頗多,在意的人事物頗多,心亂如麻,那要如何止?減少興趣愛好,減少心中所緣,心能稍微止下來。盡量對周圍一切人事物不感興趣,不在意,心少攀緣,心往內收,不向外散,定必出現。

在人中,興趣愛好頗多,人中事樣樣都攀緣,時時處處想表現自己,內心裡總有個我出現,心裡不會得寂止。命終時就會發現,這輩子其實一無收獲,徒勞無益。所以現在不如早日回頭,多多開發內心寶藏,不要向外貪求把心搞亂。人生總有一得一失,自己要算計好,得什麼才是最大的收益,後世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四、阿羅漢到命終時,意根不再對任何一法生起作意,也不會有思心所的運行,五遍行心所法都不現行,這樣如來藏了別不到意根的心行,也就不能輸送意根的識種子,意根就滅了。我們的意根如果對一切法都是作意不斷,思量抉擇不斷,如來藏就會不斷地出生六識,身口意就會不斷地現行,心就寂止不下來。意根對感興趣的法,才去作意,感興趣的越多,作意的就越多,意識就會非常的忙碌,那就沒辦法寂靜下來,定就修不成功。

我們要想修好禪定,就要減少對世俗法的欲望,對一切世俗法都不要感興趣,盡量少於人間的享樂,有出離心的時候,禪定就能修得很快。如果對某些人事總是有覺觀,有瞋恚心,有貪愛,就說明意根的攀緣不斷,作意不斷,思量不斷,六識的念想就不斷,那樣禪定是不能修成功的。減少人間的欲望,欲界定就容易出現,少貪不貪人間的法,天上境界就現前。總覺得人間什麼都好,總喜歡人間的人事物理,心就不會有定。減少貪心和欲望,不要太顧及自己,心念不要總圍繞著自己,盡量捨棄自己,心裡裝著道業,禪定就容易出現。

五、修禪定也是修心,降伏貪瞋癡煩惱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定,心裡清靜下來,禪定就出現了。修不好禪定的人,肯定是心裡的俗事多擺不開,六識就不斷地起念想,不能定於一處。所以要想修好禪定,應該經常檢查自己的內心,看看裡面都有些什麼,盡量把放不下的人事物都排除出去,那樣六識就會寂靜下來,就有定了。

我們每天無論做什麼,心中都要緣於一法,別無他念,或者其他的念要淡一些,處理完就丟掉。世俗事只是應付應付就可以了,不要太較真。修定時,只要我們能收攝心念,少攀緣世俗法,動中定肯定會修好的。心對於世間法要盡量隔離開,事情可以做,做過就丟,心裡不要攀緣,少惦念一些事情,這樣定就會容易出現。應該努力作到,每天除了睡覺,無論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心裡都要緣於一法,或者念佛,或者念咒,或者背經,或者觀行,或者參禪,或者參話頭,或者參公案。時間長了,身心自然就會出現舒適的覺受,禪定就出現了。

六、欲界眾生最貪的是什麼?欲界裡有五欲樂,色聲香味觸。一切法上都有法塵,有色法塵,還有心法塵。心法塵就是七識心,還有七個識的心所法。

眾生最難捨的是識心和心所法,主要是受心所法和想心所法,總想了知,總在意感受,意根就不想寂靜。不想滅除這些覺受和了知性,心就散亂如麻,因此修定才非常困難。

眾生對自我和一切法的貪愛,實際上是貪愛阿賴耶識,因為這些法都是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可是盡管貪愛,都不知道自己貪愛的實質是什麼。 欲界眾生有了權利就不肯捨,有了地位不肯捨,有了金錢也不肯捨,自身各種享受無論如何都不肯捨,太貪了。不知道做佛有多殊勝,多值得貪,卻都沒有想做佛的心,這就是深重的無明。

七、如果心裡不雜思亂想,就去除了散亂心,沒有散亂心,禪定自然現前。雜思亂想是意根攀緣的習氣,很難克服,必須想辦法降伏意根的攀緣習氣。如何能有效降伏意根的習氣呢?抓住意根的特點,祂最怕閑下來無事做,那就給祂找一個有意義的事情做,讓祂主要做這件事,告訴祂這件事非常重要,祂一旦認為很重要了,一定能把精力放在這件事情上。

什麼樣的事情最有意義?讓祂念咒念經念佛,一開始規定數量和時間,祂一旦形成了習慣,就不用再規定數量和時間了,祂就能自動自覺的念咒念經念佛,睡覺也能保持這種狀態,定力就修成了。意根的精力太充沛了,想辦法吸引祂的注意力,讓祂把精力集中,意識就能專心致志,意根也能專心思量佛法。這就在於意識如何引導意根,如何牽引意根。平時不管幹什麼,心裡都要念楞嚴咒,不求數量只要能專注就好,這樣加持力很大。

盡量擠時間修定,定力好一些,就思惟五蘊十八界,從色身無常無我開始觀行。在五陰活動的當下,分開色身是什麼,受陰是什麼,都有幾個識的受,想陰是什麼,都有幾個識的想,行陰是什麼,都有幾個識的行。六根是什麼,六塵有哪些,六識在幹什麼,然後觀察這些法的生滅變異的情況。

八、多培養專注力就能有禪定

禪定無非是一種專注力,集中精力做好目前應該做的事,心無他想,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首先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有一種高度的責任心,有一種濃厚的興趣,然後才能一門心思鑽進去,把問題解決。越專注,解決得越好,越能發現深刻而重大的事理,智慧越高深。

比如科研人員、研究人員、科學家,他們對自己研究非常有責任感,非常喜歡,有濃厚的探索興趣,因此就孜孜不倦、日以繼夜的鑽研,廢寢忘食,旁無他顧,最後就能研究出一定的成果,有驚人的發現。

心還散亂的人,白天行走坐臥心裡堅持誦咒,或者背誦心經。空閑時間打坐,心才能靜下來,以後才能觀行思惟佛法。打坐中能思惟佛法之後,在白天行走坐臥當中,再訓練自己思惟簡單的佛法。初步訓練自己,當前正在做的事情,心裡應該清清楚楚的知道,不得無記、散亂、攀緣,心住於目前正做的事情上,是粗淺的專注。

九、如何以智慧引生禪定

修定也需要一些善巧方法,不是強行熬腿就能坐得下去修好禪定的,對一切法攀緣不斷,內心覺觀思惟不斷,心不寂靜,就坐不下去,禪定不會出現。如何讓心寂靜出現禪定呢?要減少意根的攀緣,減少覺觀思惟,心就會漸趨清淨,禪定才會出現。

《坐禪三昧經》裡講過好多修定的方法,在修定之前首先通過智慧來認知一切法的虛妄,以破除攀緣心,攀緣減少了,禪定就會出現。比如說如果有人有眷屬欲,就用一種方法來破除眷屬想,心裡沒有什麼想法,就會寂靜下來,心就能定住了;如果有人眷戀國土家園,就要破除國土想,心中不再想家園國土,禪定就出現了;如果有人心裡有貪愛,就要想辦法降伏貪愛,心無貪愛就會寂靜下來,禪定就出現了;如果有人心裡有瞋恚,就要想辦法降伏瞋恚,心不瞋恚寂靜下來,禪定就出現了。在盤腿之前,首先找出自己心裡有什麼煩惱,有什麼念頭盤踞在心中,然後找個相應的方法來對治,把自己說服了以後,煩惱和念頭不再出現,修定就容易了。這樣靠智慧把攀緣心滅除,心就靜下來就入定。

當心被降伏下來禪定出現以後,就要在禪定中思惟觀行,對治煩惱,獲得三昧以後就能滅除煩惱。瞋恚重的人就修慈心觀,慈心觀如何修,坐禪三昧經裡有具體方法;如果是貪心重就修白骨觀,把人觀成白骨就沒有貪心了。有眷屬欲就思惟觀行眷屬的生滅、虛妄、不可靠性等等;內心總是眷戀國土,有國土想就思惟觀行國土裡的災難、危脆、不可靠性。這樣由定就能引生出真正的大智慧。

定慧實際上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有智慧觀察世間無常性就會減少心的攀緣和散亂,就容易定下來。觀察自己心裡有什麼結縛,然後思惟分析心中的結縛如何不如法,分析透徹了,就會慢慢解開結縛,不再糾結,心就靜下來了。要了解自己的內心在想什麼,如果不了解就沒辦法把所想破除掉,心就靜不下來。要靠智慧來引導禪定,修出定以後,在定中再思惟,又引發出更進一步的智慧,叫作三昧。所以有智慧好修定,無智慧不容易修定,有禪定又容易出智慧。

十、降伏五蓋才能發起初禪定

初禪現起的條件是要降伏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舉、疑,都要得以有效的降伏,財色名食睡都要盡量遠離,才能發起初禪定。

五蓋是:貪欲、瞋恚、睡眠、掉舉、疑。如果內心裡有瞋恚,思緒和覺觀就會總現前,心裡不能平靜下來,禪定就不會出現。如果內心有貪欲,心裡煩惱不斷,也不能得到寂止,修定也很困難。睡眠還是屬於昏沉,內心渾濁不清靜,當然就會障礙禪定了。掉舉,內心攀緣過去的人事,回憶、追憶不斷,希望覺想不斷,也會障礙禪定。

疑,心裡有問題不能解決,對自己疑,對他人疑,對法疑,疑念懸在心裡,卡在心裡,覺觀不斷,當然也會障礙禪定。悔,總想著自己做錯的事,心裡思慮不斷,煩惱不斷,念頭不斷,六識不能寂靜,禪定就不會現起。所以修定之前,要把自己的內心檢查一遍,把心裡的灰塵打掃干淨,內心空淨了,一盤腿,就會有定,平時心中無事,行走坐臥也會有禪定出現。

而要降伏五蓋,就要生起出離心和強烈的修道心,不貪欲界世俗中的物質生活享受,吃穿飲食都不在意也無所用心,住用都不在意也無所用心,這樣才能達到心無所住,遠離欲界法,對色聲香味觸都不貪愛,才能發起初禪定。

現在的人都很講究享受,講究生活舒適自在,還要面子,不斷與人攀比,整個心都沉浸在世俗裡,這樣就嚴重障礙了禪定的生起。吃穿住用都很講究,非常貪愛的人不可能有禪定。色界初禪天人沒有舌識,不需飲食,如果我們喜歡吃,喜歡吃好的,貪著味塵,初禪定就不能現起;色界天人沒有鼻識,不嗅香,如果我們總是喜歡香味,討厭臭味,在意香塵,初禪定也同樣不能現起。

不貪人世間的法,欲界天的定才能出現,對人世間事不感興趣,欲界定就會生起,喜歡人間的人事物,就不會有欲界定。不貪欲界天人的境界,色界的禪定才能生起,捨棄下界的享受和貪愛,上界的禪定才能出現,這是禪定現起的法則和條件。

如果我們每天對欲界的事全身心的投入,算計來算計去,就不能有初禪定的現起,什麼都要追求,什麼都要想得到,什麼都想比別人好,就不能有初禪定的現起。如果學佛修行所得的福報都用來物質生活的享受,道業需要的福就不夠用了,多留一些福作為修道用,道業才能不斷進步。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