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
第五章 戒定慧三學的重要性
第一節 戒定慧是證悟的關鍵因素
一、世尊在娑婆世界住世時經常教導弟子修學戒定慧三學,反反復復強調: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定慧等學,能達到心無漏:持戒能使心無漏,修定能使心無漏,智慧增長能使心無漏;漏就是無明煩惱,心無漏,就能得心解脫,得慧解脫,果位地地增上,戒定慧三無漏學究竟圓滿以後必定成佛。
戒定慧三學在開悟之前,修行到一定程度,相應地滿足到一定程度,就能斷我見或者明心證悟;再往後戒定慧三學增上修,就能入初地達到心無漏;再增上修無漏戒定慧,就能地地增上,直至八地;再增上修就能修至十地等覺,再增上修圓滿具足戒定慧以後,就能成佛了。所以戒定慧三學以及三無漏學是非常重要的,是成就佛道的關鍵因素。菩薩六度當中也包含了持戒、修定和般若智慧三度,以持戒、修定為基礎修學方法,達到具足般若智慧為最終成果。
菩薩六度中定學之後才是慧學,佛說因定而生慧,真正大智慧的獲得一定是由禪定中深細思惟觀行所引發出來的,這是實證出來的智慧,不是情思意解出來的乾慧;從證初果直到成佛整個過程都是如此,每個中間環節,都有禪定的支撐,每種智慧都是禪定的結果。
二、戒定慧具足才能證悟
佛說: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定慧不僅指意識要具足,意根也要具足。意根要想有斷我見的智慧,明心的智慧,也要有禪定,在禪定中參究思量無我之法,參究思量真如佛性,才能斷我見和明心見性。
如果意根不能親自參究思量,那就不能認可意識灌輸給祂的道理,最後也是意識解悟。而意根要想參究思量無我之理,也同樣要有禪定,否則祂就會分心散亂。如果意根沒有禪定,就會帶動六識散亂,六識散亂,不斷的了別,總是要把了別的內容滙報給意根,意根就要不斷的分心,無法集中精力參究,也不能參究出一個理想的結果。
什麼方法也代替不了禪定,解悟的修行方法一定要小心。按照世尊教導的方法修行,一定不會錯。佛世時的所有弟子全部都是打坐修定的,這樣平時行住坐臥心都在定中思惟佛法。唐宋朝時明清以前民國以前的修行人都是以打坐修定為主,之後行住坐臥中都能有禪定,心常在定中,這樣心思細密,破參的機緣容易成熟,觸緣即證。我們如今回頭看他們證得佛法好像都是那麼容易,殊不知他們的基礎修行都相當好,善根福德具足,三十七道品具足,當然裡面包含禪定也具足,思惟伶俐清晰,聞到相應的某種法,立時就能證悟。
所有人講法中,佛講的是最圓滿最究竟的,沒有人能超過佛的智慧,信佛語絕對沒有錯。無論什麼時代,佛法永遠不變異,佛法永遠適用於一切時代。多讀佛經,就能增長智慧,不會走冤枉路,也不容易被人欺瞞。所有菩薩的講法,與佛相比都有缺漏和滲漏,都有不圓滿不究竟之處,所以我們修學佛法還是以佛經為主。
三、戒定慧的實質
修行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斷除無明煩惱得解脫,不能只盯著果位,果位是修行的副產品,以降伏煩惱,去除無明為目標,以獲得大智慧無量智慧為目標,以救度眾生為目標,設立這個目標就純正沒有障礙了。目標確立了之後,就要修行戒定慧三無漏學。
戒定慧實質就是戒心定心,使心生智慧。戒就是戒除心裡的貪瞋癡慢疑,戒除煩惱,戒除我性,戒除遮障,戒除無明,這是戒的根本作用。戒除無明和遮障,心不起非,才能有定。定就是定住心不攀緣不散亂,思惟觀行佛法才深透有力度,才能證得佛法,出生智慧。慧就是讓心熏習正確如理的佛理。三者具足了,就會出生真實的見地,從而發起大智慧而得解脫和成就佛道,有能力度脫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