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9月15日

第六節  定的狀態

一、定是甚麼狀態?

定是心不動的狀態,主要指六識不動,意根動於少處,動得慢而微。比如愣神發愣的狀態,愣神時,意識心專注於一境,定在一境而不動,沒有浮淺的思惟作用,而法塵深深的植入意根,意根被迫把主要精力放在此法塵境界上,就不得不深深的思量,這樣智慧就能打開,把此法塵境界的根源和實質考慮清楚明白。這是意識與意根共同合作的結果,意識深細思惟,意根寧神助思,親自參與思量,結果定慧現前。

發愣、發呆、失神、愣神,愣是呆而不動的意思,神是指意識,愣神就是意識不起思惟分析作用了。因為意識已經把法的表面膚淺的意思弄明白了,再深一步的問題就解決不了了,於是不得不把問題交給意根來解決,意識只負責盯住問題就行了。很多重大和深入的問題意識都解決不了,只好依賴意根宿世的固有的經驗和智慧,前期意識把淺顯的問題弄明白傳遞給意根,意根了解個大概,就會單獨的思量進一步的問題。

比如見到老同學老同事,意識認出來這個人,知道是誰,可就是說不出名字,無法稱呼這個人,以至於無法打招呼。這時意識就不能有甚麼動作了,意根只好搜索這個人的名字,不斷的思量尋思,同時讓六識張口結舌,眼睛瞪者對方,甚麼也不要做。在愣神的時候,有時候意識也有一些微弱的思惟活動,以輔助意根的思量,但意識的思惟不會強大,否則意識的思想活躍,就從愣神的狀態出來了。

在世俗法裡有很多情況也是如此,遇到必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意識陷入發愣的狀態,少動,少分析少情思意解,內心深處也就是意根懸著這個重大事情,就能把事情思量個清楚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出來了。把愣神專注的定力延長,越長越好,越深入意根越好,意識越少思惟越好,時節因緣具足,不愁不能證得任何一個法。為甚麼有人看不明白佛經和法義,不懂他人的語言和心理?就是因為缺少禪定,智慧不足以得到開啓。缺少禪定,也就是因為缺少福德的緣故,心裡浮躁,思惟淺薄。

二、有定無定的區別

甚深禪定當中意識能夠離開語言文字,心中可以有思有想,也可以無思,但想的比較簡單只是表面的知,而意根從來都是離開語言文字的,祂不與語言文字相應,與語言文字相應的是意識心,思惟浮淺。能離開語言文字思惟時,定力都很好,已經深入到意根、啓動意根的思了,容易出生智慧,這樣的定力不容易修。定力淺的人思惟時一定有語言文字配合,否則就思惟不下去,所以智慧也不足。由浮淺的意識的思過渡到意根的思,只有在禪定中才能做得到,禪定越深,意根的功用越大,開發出的智慧越大。

看一個人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就知道這個人是否有定,和定力的深淺。因為有定時眼神與面部表情都與平常不一樣,比較凝重和深沉,這是在深思的表情,肌肉繃緊,眼神集中,語言文字動得少,或者不動。意識浮淺思惟時,眼神是活的,深思時眼神凝滯而深邃,表情凝重。所謂的凝,就是定,這是意根在起用。沒有定的人散漫懈怠,肌肉松弛,眼神遊離不定不集中,因為意根沒有專注凝聚在一法上。

意根是控制指揮身根的指揮官,雖然一般人都不懂這個原理,但是事實就是這樣。有人說是第八識控制身根,但是第八識是服從意根,聽從意根指揮的,祂自己並不想控制身根和面部表情等等身體的刹那變化。這種用意根隱秘的深深的思量佛法的竅門如果能掌握,修到幾地菩薩都能用得上,對於修證非常實用,也非常快速,智慧增長很快。

三、發愣狀態類似於深究法義

發愣狀態裡面不是空,不是一念不生的空無狀態,不是呆呆的狀態,有深深的思想活動,類似於參話頭,深究法義。在愣神時,最好能把意根愣明白,揪出意根的心理活動。

遇見一個問題,眼睛翻一下直直的不動,意識馬上就定住,直直的,腦子深處在轉在思惟,非常深,非常隱秘,表面看是不思惟,沒有思想了,其實深處在活動著,不顯露出來。這是深入了意根,調動了意根的結果,意識少分析,意根多用心親自思法,智慧的潛能就能發揮出來。這就是參究的原理。

有些人不懂甚麼是定,也不會修定,不會使用意根,其實就是禪定越深,意根的作用越大於意識。盡量讓意根多參與意識的思惟,意識不淺薄思惟,這叫參究,智慧肯定能開發出來。思惟五蘊,就能斷我見;參禪,就能明心證悟;參佛性,就能證得如幻觀;觀行七識的幻化,就能證得陽炎觀;觀行萬法如夢幻泡影,就能證得如夢觀等等,所有的觀行都能現量觀,現量證,絕不是情思意解和想象。

四、愣神屬於甚麼狀態?

問:愣住神了,法義尚在意根處,盯住它,讓其思量,盡量延長這個過程。意根的思是五遍行心所法,所以意根這個思量是時時處處都存在都在運行。愣神就是把意識空下來,給意根空間時間,讓意根思量法義嗎?愣神時意根肯定在思量,有五遍行心所法可以解釋。愣神時,意識的狀態似乎是空白的,沒有任何思維,連電視影像和聲音都無法干擾,至於時間,那是有長有短。意識專注,栓住了意根,使得意根少攀緣。但是意識也同樣沒有作用,或者是栓住意根就是意識的作用?

答:延長愣神的過程,就是讓意根連續不斷的深思細思,能出生智慧,有效的解決問題。愣神也叫作沉思,其實是在定裡意根處於意識的免打擾狀態,意識專注不散亂,少思惟分析不思惟分析,不打擾意根,讓意根也少攀緣,集中作意和思量,才能有智慧出生,從而解決問題。

在愣神當中,意識與意根一起專注著法塵,配合著意根,只是沒有甚麼思惟。意根不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有思量就有念想活動,有思想活動才有智慧出生。有些時候睡前思考一個問題而沒有想明白,睡了一宿覺,早晨醒過來就明白了,這說明意根在晚上還是繼續工作思量了。

發愣狀態中有意識,意識不能滅,不是意識的空無狀態,不是意識的一念不生狀態,是意識的專注狀態。意識專注是定,意識有深細思惟是慧,定慧等持,就是三昧境界。意識專注於所思考的法塵上,與一念不生、空空蕩蕩的狀態有明顯區別。既然不是一念不生的無心,不是無所事事的狀態,意識就有思惟,只是思惟得很深細,動得非常緩慢,非常深,與意根一起和合運作,思考法塵。

五、愣神相當於參話頭

問:用楞神來修動中定力,確實是一個善巧方便,但大多數人覺得楞神難以持久。用楞神來作為入口,然後不讓語言文字在心中出現,看住它,保持住,慢慢訓練,楞神的時間會變長。這其實就是看話頭吧?

答:這個狀態就是無語言文字的狀態,一開始進入的時間短一些,通過不斷的訓練,可以延遲時間,定力能深入一些,參究就比較得力。

這種狀態,不僅是與看話頭相似,實際上就是參究話頭。參究,就有意根思量性的作用,意識少於分析,或者不分析,配合意根的思量,把思量的任務移到意根的肩上,讓意根承擔一些,然後某個時節因緣相應,意根與意識同時證得法。如果不是這樣,意識思惟分析之後,再交給意根,意根不一定認可承認,短時間內意根絕對不能認可承認,因為這不是意根的現量了別,意識也沒有把所有的證據都拿出來,也不是完全的現量了別,意根就不與之相應,因此不能證法。

意根雖然智慧不強,比意識低很多,但祂是作主識,一切法意根說了算作決定,一切事情祂不點頭,就不算數。好像一個一家之主,雖然比其他家庭成員智慧低一些,但是一家子的事情都由這個人作主決定。要想讓這個人認可決定一件事情,就得用各種有說服力的理由證據說服祂,讓他相信以後就能決定下來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親自了解這個事情,親臨現場,親眼所見,在事實面前當場就能相信,然後就爽快的作抉擇作決定認可此事。

六、發愣狀態裡有意根的思量性

問:我經過體驗,發現發愣狀態隨時隨地可以進行,效率很高。發愣時間有長有短,但是無法使用意根思量法義,用發愣來思量法義恐怕要有個入處,一時無法掌握。於是索性用發愣這個法來鍛鍊修定。不知是否如理?

答:如果沒有找到意根,就無法知道在發愣的狀態中,也有意根的思量性,因為意根的思量性非常隱秘,不容易發現,需要證得意根,了知意根的運作才行,即使在六識都消失以後,意根仍然有思量性,有抉擇性,有各種識心活動,何況在意識有定的情況下,更有意根的識心活動了,意根的心理活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只不過祂有甚麼樣的識心活動,思量甚麼法的差別而已。

在發愣狀態裡,意根有思量,沒有空,關鍵在於意根思量的是甚麼。如果想讓意根思量比較重要的法義,前期就要讓意識把這個法義理解清楚,縷清大概路數,然後深懸於心,就交給意根了。之後意識不要散亂攀緣,要緊緊盯住這個法義不動,就把意根拴在這個法義上進行思量了。

這個發愣狀態裡也有意識的深細思惟作用,還要把意識和意根的思想分開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愣神時間長一點,能夠思量出一個不太深的法義,能夠考慮清楚不太難的問題,不動用語言文字。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經驗,就是不能反觀,不能總結出來,因為不了解意根的活動。因為我能觀察意根的運作,所以能夠總結出來這個修定思惟方法,如果我不能觀察意根的運作,就不知道在發愣的狀態中,意根也啓動了,在運作、在思量、在抉擇,那就無法告知他人,指導他人。

發現和總結經驗,也是智慧的結晶。運用愣神狀態修行禪定也非常好,容易有入手處。意識和意根都要專注在一個點上不動,意識指示給意根一個思量的內容和範圍,就把意根定在了一個法上,這樣就有禪定了。

七、愣神與一念不生和發呆的區別

愣神就是意根對某個事深深的關注了,注意力幾乎全部集中在關注的事情上,意識心是沒有念頭,但意根卻有非常隱秘的思量,只是意識不動念,這就是很深的禪定,就看能持續多長時間了。時間長一些,就能足夠解決一個問題,頓時就容易有所領悟,茅塞頓開,沒有疑惑。

而一念不生,意識沒有念,意根也沒有甚麼事要特別關注思量的,思想比較輕微不夠集中和專注,屬於意識傻傻的一種狀態。因為沒有甚麼問題要思慮,也就不會解決甚麼問題,不會茅塞頓開,不會有靈感出現,沒有智慧出生。

愣神是把心定住,心裡有心事、有思想、有思量、有思慮,不是空的。發呆有時候是因為某些事而發呆,與愣神相近,有時候因為有點閑,心裡有點空落,與一念不生相近。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