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証道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03月06日

第六章  修定中出現的問題

第一節  觀呼吸的問題

一、問:打坐觀出入息,到後來只有觀的念頭存在,沒有觀的對象出入息,入定差不多一個小時,這樣修對嗎?

答:能觀,是見分,所觀,是相分。只要有能觀,就有所觀,觀的結果,叫作自証分。心裡有觀,卻沒有呼吸,那就有其它的相分存在。如果只有獨頭意識的觀,卻不知道觀了什麽,這是意識沒有反觀力了,說明是入定了。觀呼吸的目的,是爲了攝心,爲了把心定在一處,一得定,二出生觀慧,以証得法。那麽觀裡沒有呼吸,卻觀的很好,心很定,也達到一定的目的了,沒有什麽不對。當定力很好的時候,再把心移動到觀呼吸上,繼續觀呼吸,以証得呼吸生滅變異無常,非我非我所。

不管什麽樣的禪定,外道定也好,内道定也好,攝心爲戒,只管拿過來用,心攝住以後,再在定中觀行佛法,都無可非議。佛陀所修的四禪八定就是外道定,然後在四禪定中思惟佛法,証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與外道共的四禪八定,諸佛都不能成佛,凡夫不能証得菩提成爲菩薩。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

修定是爲了有觀行慧,有觀行慧能証得佛法,出生大智慧。不必在意什麽定,怎樣定,定下來就好,總比凡夫心處處攀緣好。目標定下來,奔著目標而去,不用在意走水陸和旱路,是直路就行。外道的色身與學佛人的色身是一樣的,學佛人的心與外道不學佛人的心是一樣的,如果爲了降伏其心,世俗的心理學生理學,同樣適用於學佛人,調伏心最重要。

修定是爲了觀行,觀行是爲了出生智慧。而出生智慧不在乎一個小時的時間,如果能入無心定一個小時,沒有思惟,可是出定以後,身心舒暢,覺受非常,一天當中身體舒服,心情舒暢,不生煩惱,思惟靈敏,反應敏捷,應對人事都很有智慧,也有修養和涵養,品德提高,何樂而不爲?禪定就是用來調伏身心世界,提升人品修養的,即養心又養道,何樂而不爲?  

二、問:是不是定加深時呼吸會變的緩慢和短,呼吸間隔的時間長?而且最近觀行思惟法義、經常出現觀行到半路就沒有語言文字的卡在那裡,感覺跟前面的思惟的内容有點接不上。

答:禪定越來越深的時候,意根因爲有定,就放松了對身體的控制,也不太控制呼吸了,對呼吸不太執著,呼吸就越來越輕微舒緩,呼吸時間加長,中間好像停止了似的,誤會爲呼吸間隔時間短。因爲呼吸輕微,就錯誤覺得呼吸要斷了似的,實際上是呼吸一口氣兒需要的時間長了,非常緩慢了。感覺是非常的慢,非常的輕,非常的深。感覺要斷的時候,内心緊張,就會加快呼吸,才感覺呼吸短。四禪定裡才能斷掉呼吸,在四禪之前仍然有呼吸,只是有可能感覺像是要斷了似的,中間間隔拉長了,這個時候思惟也要斷,思惟很緩慢,感覺很累,空卻大腦才感覺舒服。

在定中思惟定深的時候,意根不願意攀緣什麽法,意識就運行的非常緩慢,感覺意識要滅,就不想有語言文字了,覺得多餘和煩累。心行越來越緩慢時,就不願意想問題,妄念也少,有妄念也累。意識無所造作,意根的作用就突出出來了,因爲意識思惟活躍時,意根的作用就掩蓋住了。禪定深時,意根的作用就突出出來,就會發現這個時候心裡沒有語言文字。但是意識沒有語言文字,意根出來也是沒有語言文字的,意識不動和少動的時候意根的作用就非常突出和明顯了。 

第二節  靜坐中身體方面的問題

一、定中爲什麽面部容易癢

問:打坐修定觀呼吸,心比較定時,感覺呼吸非常微弱,慢慢過段時間,鼻子附近,鼻翼兩側、嘴脣都特別癢,癢得受不了,這是什麽原因?

答:心比較定時,由於意識的注意力集中,緣於一境,那麽也牽制意根緣於此法塵上,對其他法塵就少緣或者不緣,對身根的控制力就弱了,身體裡的氣脈就會運行起來,經絡不通有阻礙之處,就會出現障礙,顯現出一些病狀,氣脈通過去就沒有了。如果觀呼吸時,意識的注意力在鼻翼左右,氣脈也被牽引到那裡,因爲那裡有毛病,有阻礙,氣脈一時通不過去,就覺得癢。當意識定於一處,意根也牽引著,就不再執身,就可獲得身心的輕安和舒適,出現各種勝境,心情很愉快。

二、定中後背爲什麽是筆直的?

問:我們打坐修定的時候,脖子不歪、腰挺直;但是如果不是入定,而是睡著,身體就歪了。入定與睡著時第七識都在,區別的就是入定的時候第六識在,睡著的時候第六識說不定暫停。可見,身體等五根還是第六識控制,第七識不控制;如果第七識還控制的話,睡著了應該還是筆直的。是這樣吧?

答:第八識有持身的功能作用,意根有控制色身的功能作用,六識也有持身的功能作用。如果六識消失,就不能持身,不能保持身體的直立狀態,所以身體要東倒西歪。意根控制身體不是全部都能控制,需要六識配合,六識是意根的工具。有六識和無六識,意根對身體的控制程度就不同。有六識時,意根能指揮六識的身行,和六識共同控制身根,就能保持身體的筆直狀態。睡著時就不行了,意根肯定要讓六識滅失,讓色身充分休息,這時意根就不能指揮六識保持色身的某種狀態。

無想定裡,也沒有六識,滅盡定裡也沒有六識,身體卻不會東倒西歪,可見意根是持身的。意根若不持身,第八識就離開,衆生就死亡。睡著時東倒西歪,是因爲意根想讓身體休息,不讓六識持身,自己也少於攀緣;入定時有定支撐就不一樣了,所以長期入定不睡覺,身體也受不了。

三、問:這兩天打坐念佛,原先是念著念著,念頭就在眼前消失念不出來了,昨天開始感覺這念頭從肚臍下面消失,這樣下去會不會出偏差?

答:這只是注意力問題,注意力在哪裡,就感覺念頭在哪裡。意守丹田,氣到丹田,身體氣脈通,心念清淨,容易不起念頭。所以不會出偏差。

四、問:靜坐中爲什麽會出現身體高大的現象?

答:有粗淺的禪定時,身體出現一些膨大的現象,這是意根執身減輕所出現的現象,心跳出人間,稍微與欲界天人相應的反應。只要拋棄人間的境界,淡化人間的五欲執著,必然就有天人的境界出現。

色界初禪定之前的定,都屬於未到初禪的定,分爲多種層次,心不同,定的粗淺層次就不同,但多多少少都與欲界天人境界相應,越遠離人間的五欲,定越深,身體變化越大,身心覺受越舒服。所以我們應該知道,離開人間的欲望,就會更自在一些,一切感受都是美好的。貪著人間的六塵境界五欲生活,該有多麽的不智,人間的生活該有多麽的下劣和不堪。

無數人都貪著喜愛人間的花花草草、山河大地、人事物理,以擁有人間的權利、地位、財色、家親眷屬而自豪自傲,其實與天人的殊勝境界相較很低劣粗陋,根本沒有任何可值得驕傲傲慢的,目光短淺沒有見過大世面的人才會如此。

五、問:在禪定中氣脈有什麽作用?

答:氣脈,是心靜下來以後身體的氣機發動現象,它在身體中有槼律運行,疏通筋骨、脈絡、肌肉和内脏。它就像是一個探病器,比毉院中的各種檢查儀器還要靈敏,還要準確。儀器只能查出已經存有的病狀,但有時還不準。而氣脈能夠檢查出身體中隱藏的各種疾病,這些疾病如果不靜坐就發現不了,可能要在幾年以後或者要在晚年才能發作或者顯現。當氣脈運行到隱藏疾病的地方,就因堵塞而過不去,身體就會出現病痛,氣脈能慢慢給予調整,稍微疏通一下,氣脈就過去了,但病不一定馬上就完全好。    

氣脈的運行能夠探測出疾病來,身體有疾病堵塞的地方氣脈就過不去,堵在那裡,那個地方就痛,病消了就不痛。或者病沒有好,心亂時氣機就不能發動,沒有氣脈的運行,身體也不痛了,但病沒有消。嚴重的疾病,氣脈要經過好多次的反複調整,不知要經過多久的時間,疾病才能徹底根除。人的色身因爲業障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在衰老,隱藏的疾病就會越來越多,很多時候自己都發現不了,還自以爲很健康。

人體有三脈七輪,氣脈就按照這些脈絡來運行。任脈從頭頂,經過五臟六腑内臟器官一直到會隂。督脈從會隂經過後背,到頭頂。這樣循環一圈就是氣功講的小周天。然後氣脈循環到會隂再經過中脈,走身體中間的脈絡,到頭頂,從頭頂出去後,整個經絡脈絡都打通了,身體百病皆消。身體素質越好,心就越靜,氣脈運行就越順暢,身體就越健康。氣脈運行的狀況,每個人不盡相同,這期間要經歷很多病痛的折磨,如果採取相應的對治措施,就能讓身體盡快好轉起來。 

第三節  靜坐中心念的問題

一、問:如何處理打坐中出現的問題?

答:在打坐修定時,如果心中有事,不空淨,心裡一直攀緣不停,這時要想心清靜坐得安穩是不太可能的。因爲意根喜歡到處攀緣,心裡惦念某些事,心中就妄念不斷,所有事都是意根攀緣出來的。所以要想修好禪定,先要把心裡的念頭打掃打掃,先檢查一下自己心裡有什麽事情還沒有放下,有什麽事情還惦記著。凡是心中惦記著的事情,先把它給處理好安排好,然後心裡就不要再惦念了,全部放下,不要讓自己受到這些事情的影響。處理好之後再磐腿打坐,心就能清淨了。只要意根心裡惦記著一件事,意識心再想靜下來,也不太容易,這件事就能影響到你。

打完坐以後,如果體内有殘留的氣,有氣脈不通阻滯的地方,要想辦法把氣排出去,最好觀想氣從頭頂出去,然後再搓搓手,搓搓頭頂,感覺哪個地方不舒服時,氣可能停留在那裡,你就按摩按摩那個地方,然後觀想氣從那個地方散出去,按摩按摩、疏通疏通,拍一拍身體,氣出去,身體就舒服了。

打坐的時候如果容易昏沉、容易入睡,要想改變這種情況,一是要減少飲食,不要吃得太多,或者吃完飯消化到一定時候再打坐,不要吃飽了就去打坐。打坐修定的人一定要少食,一般七分飽就可以了,吃太多影響禪定,頭腦容易昏沉,心就不清明了。而且少食對身體也好,減少身體裡胃的負擔,如果胃總在工作運動,就要不停地摩擦,容易磨損受損耗,導致身體的其他部位也被損耗,所以還是少食爲好。少吃一些飲食,對身體沒有什麽影響,多吃反而對身體不好,讓身體的臟器負擔過重,内臟器官消耗就快,人就老得快、壽命就不太長了。

二是要錯過容易昏沉的時間,如果每天都有容易昏沉的某個時間段,那個時候就不要打坐,換個時間再坐。三是打坐昏沉的時候,如果心比較沉悶,可以修觀想,觀想一個有趣的境界,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情景,把心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心活躍起來。由於對這件事情感興趣,所有的注意力都會被集中到這一件事上來,你就有精神,能克服昏沉,然後再按原來的修定方法接續修行。

每當昏沉時,說明你的觀慧不足了,那就要修觀想。如果你的心太活躍時,心不能止下來,可以用調整呼吸的方法,把呼吸引到下丹田,氣息一到丹田的時候,思惟就不再活躍,沒有妄想了,那個時候入靜入定都比較快。這些方法可以隨時隨地調用,當出現各種症狀時,要善於用相應的方法來調整對治。還要注意隨時隨地總結經驗,當經驗累積多了,你就能有辦法調整對治,那麽修定就沒有障礙,入定比較快。

  二、問:觀想時覺得妄念越來越多是怎麽回事?

答:妄念本來就是虛妄的,你再去對治虛妄的法,對治的心本身還是虛妄的,對治的時候心就不清淨了,然後再想把能對治的心滅掉,又多了一層虛妄,這樣妄上加妄,何時了?

觀想佛像,這是心的目標,是正行,你只管盯著目標,不要管目標以外的東西。就像本來要去北京,結果被一路上的風景所迷住了,不斷的訢賞路邊的風景,何時能到達北京?

沒有禪定的時候,心散亂,因爲心散亂,就發現不了自己心散亂。一旦把心收回一點,靜下來一點,才能發現原來自己的心是散亂不清淨的。有所發現才說明自己心覺悟了,發現不了自己有妄念,那個心就沒有覺悟。是發現有妄念好還是發現不了妄念好?

就像愚癡的人,永遠不知道自己是愚癡的,別人指出他的愚癡來,他不但不承認,還起嗔心報複人,這樣是不是更愚癡?愚癡的人一旦覺悟了,就會發現自己原來是這樣的愚癡,知道自己愚癡,才會想辦法對治,才會變得聰明。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愚癡都不知道,那什麽時候能變得聰明一點呢?

當一個人肯承認自己種種的不好,種種過錯,才會是覺醒的人,一旦覺醒就會慢慢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過錯,才能開始進步。如果連過錯都不承認,怎麽能指望他改正過錯呢?那就只好一直帶著過錯,一錯到底了。

三、問:打坐時出現幻覺怎麽辦?

答:一切法都是幻化不實的,即使我們感覺非常真實的法也是不實幻化的。那麽打坐時出現的幻覺更是幻化,幻上加幻,那就不需要去做什麽對待和對治,不理就好,幻化的境界會自動消失不見,幻覺也就沒有了。

過去有人打坐入定,看見有人拿刀要殺自己,他把那個人當作了真實,爲了自衛,就拿刀刺向那個人,出定以後發現自己身上有刀痕,還出血了,於是就明白自己被假象騙了,非常懊悔。還有人打坐把境界當真,入到境界中,結果入了魔。

在打坐修定中,應該有正確的理念,無論定中出現什麽境界和感覺,全部都是幻化不真的,一律不理睬就安全無恙了。心靜的人,打坐時不容易出現境界,心有所想和所執才容易出現境界,才有種種幻化的覺受。平時應該訓練自己不著相,不著境,心空無念想,打坐時入定快,也不會出現境界。

四、問:入定時對外界是否有感知?

答:定可分爲很多種層次,粗淺的定是欲界定,心稍微平和一些,清淨一些,襍念少一些,色身輕靈一些,在這個定裡仍然有六識能了別六塵,有六識對六塵的感知和思惟,也有身口意行爲,那就能待人接物。欲界的未到地定中,心能專一思惟,能作到無襍念,心更清淨,色身更輕靈,也有六識對六塵的感知和思惟,也有身口意行爲,那就能待人接物。在色界初禪定中,心念更加清淨專一,六識中沒有了鼻識和舌識,剩下的眼耳身意四個識仍然能了別四塵,仍然有對四塵的感知和思想。處在這幾種定中,都可以待人接物,煩惱輕微,思惟敏捷。二禪以上的定,就不能待人接物,因爲五識沒有了,身體不能動,不能了別色聲香味觸,不能有身行和口行。

修行當中有禪定現前時,心的功能得到開發和擴展,色隂的阻礙就變小了,原來閉著眼睛,眼前是黑暗的,現在閉著眼睛也能看見眼前的光明。實際上眼睛不管閉與不閉、睡與不睡,如來藏都要通過眼根傳導色塵,只是在於識心的分別能力如何,是否被色隂所遮障。睡著時仍然有外色塵不斷傳導到勝義根中,譬如早晨有時候我們是被強烈陽光刺激醒過來的,這是因爲先有勝義根裡的色塵和法塵,後出生了眼識和意識,於是就醒過來了。打坐有定時,眼前並不黑暗,而是有一定的光明,至於是什麽樣的光明,亮到什麽程度,就在於禪定的深淺程度。

五、問:爲什麽打坐的時候,容易把問題思考明白,意根容易受熏染?

答:因爲打坐時,意識靜下來時不再散亂妄想,心專注思考問題,就能明了問題解決問題。打坐時,意識專心思考問題,意根少攀緣,就能明了意識所思所想,容易受到意識的熏染,同時意根也可以思量意識所思考的問題,容易明理,理通的也快。

六、問:是不是沒有正思惟的定就是邪定?有時候會碰到呆呆的轉不動念頭的情況,也思惟不了,也念不了佛,這樣的情況是要離開的吧?

答:一般把外道修的定叫作邪定,外道入定以後不思惟解脫的真理,以爲定中不起心就能得解脫,在定中不能出生解脫智慧。所以說長期入定不起思惟,不觀行解脫之理,不參禪悟道,其定就不是正定。但是在短時間内在定中沒有思惟不屬於邪定,以爲沒有思惟的禪定能調伏身心,滋養身心,降伏煩惱,之後才能很好的利用禪定思惟觀行佛法,証果會很快。

禪定很重要,能澄淨自心,降伏煩惱和性障,能使心定於法上起思量,從而生起大智慧。定分很多種,也有各種層次上的轉折。目前來說能有定已經是很可貴了,心穩定以後再找時機把心轉換成能思惟佛法的定就行了,不必刻意厭棄和躲避枯定,好好利用枯定轉變身心,再變換定的方式就可以了。一般人也無法每天十多個小時的正思惟,那是很累心的,適當的呆呆發愣,也是非常養心養身養神的。   

七、問:爲什麽有禪定時,識種子流注的越來越少,識心的了別越來越弱?是誰決定要了別,是誰決定少了別和不了別?

答:因爲在禪定裡,意根由於意識的牽引作用被束縛在特定的境界上,於是意根就不再處處攀緣其他塵境,這樣如來藏就不會在其他塵境上出生意識和五識,六識的識種子流注出來的就減少了。當意根對特定的法塵也減少攀緣時,如來藏輸出的六識種子或者是意識的種子越來越少,這樣六識的了別就越來越弱,以至於滅去不了別,甚深禪定就出現了。

在禪定裡爲什麽意根決定少了別和不了別?爲什麽不在禪定裡意根就不這樣決定?意根與禪定是什麽關係?禪定主要是對於意根的約束作用,意根由被動的少攀緣到主動的少攀緣,對塵境越來越沒興趣,就決定少了別和不了別,六識心了別的就會越來越弱,最後就停止不了別。由此可見,對塵境的了別是由意根掌控的,約束和控制意根的攀緣性,就能出現禪定,那麽禪定就是定意根的。如果禪定只把六識定住,不定意根,意根八處攀緣,八處強烈想了別,結果是六識就隨著意根八處了別,強烈造作,那就沒有任何禪定了。意根少攀緣不攀緣消停下來,就能出現禪定,内心平穩安和。

第四節  禪定與果位的問題

一、問:貪欲心壓伏就能修出初禪,貪欲心斷就是初果嗎?

答:貪欲心屬於五蓋之一,降伏五蓋,降伏貪欲心,能得初禪定。貪欲心斷,是三果人。証初果以後,再加初禪定,二者結合,才能斷除貪欲,缺少一個都不行,這個果位就三果,不是初果了。初果與初禪是斷貪欲的必要條件。

二、問:不証如來藏是否能斷我執?

答:斷我執是斷除對五蘊世間的執著,不涉及是否証得如來藏的問題,沒有証得如來藏的人也能斷我執,阿羅漢沒有証得如來藏,就斷我執了,辟支佛緣覺佛也是這樣,不用証得如來藏,就斷我執了。在初禪以上的禪定中,把五隂十八界徹徹底底觀行透徹,斷除一切煩惱,我執即斷盡,對三界沒有留戀了,命終保証能離開三界世間,不回來了。

當然証得如來藏的大乘菩薩也能斷我執,斷我執以後即使八地菩薩了,在此之前,菩薩都不會斷我執,避免入無餘涅槃。大乘菩薩的斷我執,是在証得如來藏之後,再過如幻觀陽炎觀,過禪宗三關,過如夢觀,進入初地,才有能力斷我執,但是不能完全斷,如果完全斷,就會入無餘涅槃。

沒有初禪定,陽炎觀禪宗三關,想都不要想,不可能過得去,甚至也不能到達第三關。有的人第一關都不是實証,然後天天觀行如夢觀,也沒有禪定,觀著觀著,就覺得自己証得如夢觀了,這個誤會有多麽大。一般來說,第一次証悟,到如夢觀,需要經過幾大劫時間,一生不可能修到如夢觀,況且也不修禪定,所有的觀行都不能入門。

入地以後就開始斷法執,法執很深細,小乘的智慧無法斷法執,只有証得如來藏的地上菩薩的智慧才有能力斷法執。當証得每個細微的法都是如來藏出生執持的,都不是真實的,都是無我的時候,就斷了一個法執。現在大家能不能明白什麽叫作實修?什麽是實,什麽是修?所有人都說自己是實修,但是離開戒定慧其中之一,都不是實,也不是修。

三、問:陽炎觀和如夢觀分別相當於小乘的幾果?

答:修到如夢觀的時候,已經過了禪宗第三關,第三關相當於小乘三果,在初禪定裡斷除了貪欲和嗔恚兩種煩惱。如夢觀過後就入初地成爲初地菩薩,具有了唯識種智。

修到陽炎觀的時候,相當於小乘的二果或者是三果,証得自他所起的任何心緒都像沙灘上的水霧幻影一樣不實,因爲這時能現量觀察到如來藏是如何如畫家潑墨一樣幻化出六七識心,六七識心的造作是那樣的不真實,似有似無。

每一種觀行,都需要禪定,在禪定中觀行,才能証法,才能過各個關口,否則一個關口都過不去。証三果斷除煩惱時必須有初禪定,第三關以後必須有初禪定。第二關以前和二果以前必須有未到地定,如果沒有未到地定,什麽法也不能証,只能解一解,不痛不癢的。

四、問:有人說有未到地定就可以成爲慧解脫的阿羅漢,不必有初禪以上的禪定,是這樣嗎?

答:這句話顯然不是佛說的,佛在阿含經裡說初禪以後斷除貪欲和嗔恚成爲三果人,再斷除我執,才能成爲慧解脫的阿羅漢。三果人都必須有初禪定,更何況四果人,更應該有初禪定。有些人無法修定,就要千方百計否定修定,沒辦法,衆生的業力太大。

初果以後修出初禪定,才能斷除煩惱,沒有初禪定任何煩惱都不能斷除,不能斷除煩惱就不能証得三果,那怎麽能成爲四果呢?有些人非常希望不用修定就能直接成佛。然,這是天方夜譚。

五、問:有人說打坐不能成佛,那麽不打坐是否能成佛?

答:有些人片面理解打坐不能成佛的意思,認爲既然打坐不能成佛,那就不打坐了。由只打坐修定的一個極耑,走向不打坐的另一個極耑。都走在極耑上,當然就都不能成佛了。

我們都應該知道,成佛有很多很多的條件和因緣,而打坐修定就是成佛的因緣條件之一。只有一個打坐的因緣條件,根本不能開智慧,不能成佛,還需要極多極多的因緣條件。所以不能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在打坐這一個修行内容上,還要學習和思惟理論,還要修行三十七道品菩薩六度等等。如果再把打坐這個因緣條件去除,不打坐了,那就又缺少一個成佛的因緣條件,更不能成佛了。

要想修行有成效,就要兼顧其它方面的修行,統籌安排,不可偏廢一方。根據自己的修行情況,合理安排修行内容,應該修的法,都要修到位,不能顧此失彼,有所偏廢。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