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9月16日

第一節 禪定與智慧

一、增長定慧的方法 

修定比較快的方法,就是深深地思惟一個法義,順著思惟,心就定在思考法義上,被法義牢牢地吸引住,非常專一,旁無他顧,禪定就會越來越深。把思考的法義凝聚成一個點,穩穩地懸掛在內心裡,時時刻刻掛著,心就不散亂。對法義越感興趣,心就越專注,定力就越深入。以後就能養成專注思考的習慣,智慧增長很快。我們平時要多訓練自己,多動腦筋思考,把一件事思考清楚,然後再表達。如果思考不清楚,盡量不要說出來給人知道,除非想得到他人的幫助。動腦筋思考的時候,就能增強禪定力,又能出生智慧,定慧同時增長。

二、兼顧定慧才是正修行

如果定力不足,就不能思惟觀行佛法,讀書猶如走馬觀花,不得其要。修定時儘管去定,不用害怕定得太深,定深也沒關係,出定以後再參究思惟佛法,內心清淨,心思細密,觀行相當得力,總比沒有禪定或者定淺受益大。定越深越好,定中轉變身心以後,再來參禪思惟觀行,非常得力,得心應手,觀行非常快,也到位。

外道修出四禪八定以後,聽佛講法當下就證果,就是受益於甚深的禪定,出定聞法思惟觀行,智慧很快就能出生。沒有禪定的人,明了點理就知足,觀行智慧出不來,二十年還在原地踏步,道業根本無法增進。還有的人修定,貪圖定的境界,在定中享受,玩感覺,以為有各種境界就是殊勝的,不知道修行為何,修定為何,這樣的人純屬是玩感受,不是修行。每個人學佛一定要明了所要達到的目標是甚麼,要懂得只有通過定慧的途徑才能打達到目標,因此修行要兼顧定和慧,不能偏於一面。

三、百無所思不能出生智慧

任何一種智慧是如何出生的呢?是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出生的智慧,思考是對問題和現象的探索、探知、觀察,然後就觀察出了現象的來龍去脈,觀察出了現象的本質、根源,以及現象背後的真相由此智慧就產生出來了。世間有一部分學佛人,不知此理,從來都不深入思考任何問題,不探索真相,不關心真理,一味糊塗地盲修瞎練,有的認為安住於當下就能修成功了,,佛法就修成就了,不知道這僅僅屬於修定的方法,而且與外道方法相近,根本不能證得佛法而出生智慧。

現在胡亂修行的人非常多,不知道如何是真正的修行,也不知道修行究竟是為了甚麼,於是各種發明創造就出來了。有的人就說:修行就是安住於當下,不起念想,就能明心見性,就能成佛。殊不知,這樣是外道的修行方法,最多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外道,外道們不懂修心,不知道心的萬法的根源,決定著一切法的走向,所以就沒有想改變自心的想法和觀念,經常外求,住在現象中糾纏生滅法,不證真相。現在的人也根本沒有過去時的外道有定力有出離心,所以外道定也修不成,佛道怎麼能有希望成就呢?

只安住於當下,覺知於當下,甚麼都不思惟,甚麼都不想,這樣修行是外道的修行方法,他們以為讓心不起念就能解脫生死,得涅槃,而涅槃是要證得五蘊無我和空,只有無我和心空了,不想在世間裡流轉造作了,才能涅槃。如外道一般地靜坐百物不思,不能獲得任何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出離生死輪迴。但是偶爾修一些無念的定,出定後身體輕松精神愉悅,減少煩惱,心思細密,借此機會正好思惟觀行佛法,則此定也大有助益於思惟觀行和降伏煩惱。只是不要一味的這樣修,浪費寶貴的修道時間。

四、只有正定才能生智慧

能出生智慧的定是正定,是有覺知有思量並且專一的禪定,不是滅除思想的呆呆的外道定。外道有禪定,卻沒有解脫的智慧和法界實相智。要想具足智慧,需要在禪定中如理思惟觀行四聖諦和法界實相,正思維非常重要。外道的定中不能出生智慧,因為外道修定都是為了壓伏六識,滅除六識的作用,甚麼法義也不思惟,不想探索世間真相,就是為了證得一切法的斷滅空,盡量把六識都滅掉。

意識滅掉就不能思惟,也引導不了意根思量,了別不到任何法義,也就沒有甚麼可思量的,只有執身執定境,執頑空了,那就不會出生任何無我的智慧,我見不斷,心中有我,生死就不能了脫。那種定中也不能參禪,不能明心見性以獲得般若智慧,更不能轉識成智,究竟成佛。

在修定過程中,如果外道定的成分多,修定就是在浪費寶貴的修行時間,到臨終時就會發現自己一輩子的修行一無所是,甚麼智慧也沒有生出來,還是要隨著生死業緣輪迴不斷。有些人還很自豪自己的禪定好,一入定就甚麼也不知了,或者甚麼神奇事都出現了,其實到最後這些都要消失得無影無蹤,仍然甚麼也得不到。修定的目的是讓心沉靜下來,然後專心思惟觀行佛法,以期能證得佛法,獲得解脫的智慧。如果不能獲得解脫的智慧,那個禪定就不值得追求了。

心要有正念,修出禪定以後,要專注念真如,念五陰無我,念一切法無常,心裡念著佛法就是正,心念散亂就不正了。心念正了以後,就要在禪定中觀行無我之法,觀行色身和識心都不是我,觀行色蘊受蘊想蘊行蘊時蘊都不是我。能啓動意根觀行的時候,才能證道。很多人都說禪定難修,心靜不下來,可是有的人禪定又過深,深得沒有念想,覺知微弱,身心麻木,癡癡呆呆,不出智慧,命終也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如何正確修行禪定,對於想成就道業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五、如何具有自觀自省的定力

意識如果能跳出自己色身之外觀察自己,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就是意識的證自證分功能,是意識的反照作用,是反觀力,也叫作慧力,能清楚的照見自己的心行和煩惱習氣。既然叫作力,就有力度,能解開心中的疑惑,能解決問題,這是正修行。當然如果解決了問題,其中就有意根的力量,意根在意識的牽引下也觀察到了自己的心行狀態,從而決定改變自己,如來藏就幫助改變了。

那些成天盤腿打坐的人,無論怎樣坐怎樣定,仍然不能觀察自心,不能反觀,沒有覺照力和慧力,仍然不知五陰無我,不能出生無我的解脫智慧,不能解決生死大事。我們如果能好好按照四念處的方法修行,定會有大收獲,慢慢都能如實觀察到五陰的功能作用都不真實,都不是我。

把心跳出身外觀自己,才能客觀如實,才能有所覺悟,與色身全部融合在一起,會失去覺照力。我們在檢查自己心行的時候,也要把心跳出來反觀自己,才能觀察出自己的真實心行。最後再觀察能觀與所觀,都不是我,心住於捨的狀態,心裡泯滅一切相,就會自然而然得出那個空無我的結論,不要生搬硬套理論知識,要如實證親自證。

六、有深禪定才能參究法理

對於佛法的探討,由於每個人禪定力的差別,導致人們思惟佛法的力度上也有差別,禪定力大的人思考佛法叫作參究,定力弱和沒有定力的人思考佛法就是搞研究。

研究是沒有定力或者是定力不足的表現,定力不足意根無法使力參與其中,只好由意識單獨思惟分析推理判斷,所以只能浮在法義的表面,無法深入法義之中去探索深層次的內涵,所得結果也比較膚淺,泛泛而談,不得精髓。沒有定力時,心神分散,是發散性思惟,沒有力度,猶如蜻蜓點水,無法專一深入其中,去搞清楚法的來龍去脈。結果是沒有實證的,給不出實證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而參究的思惟活動,是在有一定的禪定力的情況下進行的,思惟深細專一深透,先是意識用心,然後意根參與,最後以意根思想活動為主,意根的功用最大。這樣用心非常有力度,直達法義深處,甚至細節都能摸清摸透,疑情都能攻克,結果深信不疑,斷除思想結縛。參究的結果,他人看來無懈可擊,又能給與他人修行入手處,引領他人思路,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古來搞研究者,文人墨客居多,因為文人墨客定淺情重,喜歡在文字表面做文章,對於佛法淺嘗即止,不能入深潭攫取寶藏,只能在潭邊掬些清水。即使想入深潭,定力不足,其思惟無法如錐尖一樣猛力,無法深入法中,獲得深義。因此唐宋朝時期的李白白居易蘇東坡等人的佛學思想,影響帶動不了佛教的發展,及至民國時期及以前的文人如胡適豐子愷等等,禪宗著作豐厚,洋洋灑灑,所說也僅為皮毛,觸及不到禪宗皮裡,其著作讀一遍都嫌多,幾句話即知其落處,對於廣大學人沒有一絲借鋻之處,不要說影響佛教了。

喜好研究者,定淺言多,文字豐富,思想貧乏,雖著作等身,糟糠多,營養少。參究者定深寡言,思想深透,文字雖少,精髓多。比如達摩祖師、傅大士、寶志公,還有唐宋朝時期的禪師,雖其著作有限,可是一言九鼎,一句話回味無窮,可令人參究數十年。其言符其行,其行符其言,言行永遠一致,表裡如一,充分體現了道者的風範。禪師著作語錄,不僅體現禪師修行的歷程和心得,也含藏著做人的品格和菩薩的風範,都是實修實證的成果,是佛教的寶藏,帶給大眾無窮的利益。

所以說要想解救自我,解救眾生,帶動佛教發展,只有在定中深入參究實證,證出成果,自利利他,才能推動佛教的發展。

七、一切事與理都無礙

有人說禪定通於外道,修之繫縛。但是外道享受禪定樂,學佛人可以用來開智慧,解脫生死苦,這未嘗不可。譬如利刀,外道用之殺生,學佛人用之切菜削水果以利大眾和自活,不能說外道用的學佛人一定避之不用,這是蠢人思想。同樣事理,外道惡用,學佛人善用,豈不方便?一切法眾生惡用之,佛卻都是善用,學佛豈不善哉?一切事理,學好就能用好,並非是事理有礙,關鍵在於會用,會用以後,一切法都圓融,一切事理都無礙。

八、背誦的原理

把楞嚴咒唸誦到非常快的速度,背誦基本上就不困難了,這是為甚麼呢?因為唸誦是意識的功能作用,記憶是意根的功能作用。當意識能非常熟練的唸誦了,意根也就隨之熏染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如果念咒能達到非常快的速度,不但意識沒有雜念和妄想了,意根也沒有雜念和妄想了,能專一地熏習咒語,自然而然就能把咒語記住了,從而讓意識能熟練地背誦,不用特意的練習背誦就能自然背誦。

而專一就是禪定,剔除雜思雜想,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沒有干擾,這件事就能做成功。所以有禪定能成辦一切事,慧也就會出現了。意根與禪定二者和合能成辦一切事,一切法的成就離不開意根和禪定。所以禪定主要指意根主帥的定,六識侍從要隨主帥同進退同定止。遇到一個問題,意根如果能夠深深地專思,不顧其他一切法緣和境界,定力迅速地增強,就有可能達到問題的根源,智慧湧現。

快能出現禪定,慢同樣也能出現禪定,慢慢讀誦咒語,以至於非常慢的時候,這時候也會非常專一,意識沒有妄念,意根也沒有妄念,能專心地受意識熏習,咒語慢慢進入意根心中,就把咒語記憶在心裡了,之後就能背誦。非常快速的念咒和誦經,與非常慢速的念咒和誦經,兩種方法都有利弊,快也許會出現散亂,慢也許會出現昏沉,需要隨時調節。兩種方法應用的場景不同,甚麼場景就要用甚麼方法,需要每個人自己親自體驗,靈活掌握,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九、六祖對於禪定的看法

定分為世俗定和真如心本具的大定,打坐修的定,是世俗定,有出有入,有生有滅,是妄心入的定;而真如本具楞嚴大定,這種不是修出來,只要證得就能觀察到祂的定力了。

有人說六祖不重視打坐修定,其實不是這樣,六祖並非不重視打坐修定,而是破除唯定是尊不修智慧的偏執。六祖講法都是圍繞著真如心而講,他把世俗法的禪定境界與真如這種禪心嚴格區分開來,以免眾生把世俗法當作真如而誤會佛法。因為眾生不懂真如的體性,往往誤會打坐入定的狀態就是見真如,就是明心開悟。這樣就把定當作真如這個禪,這個誤會就大了。因此六祖在壇經中就沒有著重講打坐這種世俗禪定,直接引導眾生明得真如大定,楞嚴大定,沒有出入的那伽常定,以開發眾生的大智慧。如果只認世俗的四禪八定,正定不具足,般若智慧打不開,就不能真正得解脫。

十、女子出定公案

一個女子在世尊身邊入定,眾人皆認為不如法。於是文殊菩薩三彈指讓女子出定,可女子就是不出定,文殊菩薩又把她舉到天上,又舉到其它佛國土,還是不出定,無論怎樣做,都不能讓女子出定。一個七佛之師都不能讓一個普通女子出定,眾人不解,問世尊怎麼能讓女子出定。

世尊說:在下方世界有一個網明菩薩,能讓這位女子出定。於是世尊招來網明菩薩,網明菩薩在女子耳邊彈指一下,女子立時出定。眾人更是不解,一個初地菩薩這麼容易讓女子出定,等覺菩薩為甚麼就不能?而且文殊菩薩早就應該取得佛的果位,示現成佛了,神通定力與佛相媲美,對付一個普通女子還不如初地菩薩,這裡究竟有甚麼奥秘呢?

六祖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意思是說本心第八識常在定中,從來就沒有出過定。眾生也本來就在第八識中,從來沒有離開第八識這種楞嚴大定。而眾生後來修的覺知心的定,也不能離開第八識而有,依第八識才能入定和出定。世尊就是如來,如來就是性德,性德就是第八識。

女子代表五陰覺知心,文殊菩薩代表般若大智慧,網明菩薩代表無明,眾生本來應該常在定中,因為無明,就從定中出來,現起根身器界。而心明智慧出現,沒有無明的時候,就常在定中,不出定。所以文殊菩薩沒有無明,不能讓女子出定,網明菩薩是初地菩薩,還有無始無明隨眠沒有斷盡,塵沙惑沒有斷盡,就能讓女子出定。眾生世界因第八識緣於無明而出現,滅了無明,眾生就回歸到自性本心當中,不出定而常在定中。

十、禪定的舒適境界

打坐修定或者觀照時,如果身體出現了輕安和舒適,這是有禪定的一種好現象。心得定以後,身體的狀態就不一樣了,如果人的心理狀態都與世間人的境界相應,就沒有禪定。心專一在觀照當中,把世間的事情暫時忘了,就與欲界天的境界相應,由於身心安靜下來了,氣脈運行順暢,沒有阻礙,身體的感受就非常的舒適、輕安,同時也覺得身體很高大。觀照得越深,心念越是專一,禪定就越深,身體和心裡的感受就越是殊勝。

如果把欲界的欲望斷除了,那麼色界的禪定就會現前,色身就類似於色界天人的色身,那個感受更是殊勝,身體更是輕安、舒適、高大,世間人都沒有經歷過,想象不出來是甚麼感受。那時就覺得自己是人中最快樂的,簡直像天人一樣的快樂,以後對人世間及欲界的五欲六塵都不再喜歡,貪欲就斷了。

這種情況屬於定境,不是開悟見本心的智慧境界,見本心時以智慧的見地為主,發現了一個真理,明了了世間真相,對五蘊世間的認知就翻天覆地地顛覆過來了,心空了,對世間沒有想法了,因此禪定更深,身心都處於三昧之中。很多人把自己的定境當作開悟,或者自己偶爾心靜了一下,見個一無所有,就當作是開悟,這都是明顯的錯悟。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