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9月15日

第三節  參禪的用功方法

一、參禪的用功方式是尋和伺

參禪最初用功是用尋的方式,尋就是意識心比較粗燥地尋找第八識這個目標,意根也處於尋的狀態,還沒有鎖定目標,因為定力不夠深,慧力就不夠大。當定力再好一些,未到地定具足,意識意根很深細時,就能鎖定目標,方向明確,參禪就轉為伺。伺就像貓發現了目標,不動地方地在那等著目標出現。因為意識心已經發現了第八識出現的大致目標,意根就能很深細地專心參究,意識心念幾乎不動。這時候參禪就有方向目標了,知道第八識如來藏大概在哪裡出現,意識心才能如貓伺鼠的靜悄悄地盯著,意根才能深細地思量,這樣離悟道就不會太遠了。

參禪這個法,是真妄心和合在一起才能進行的,真妄心要同時起作用。其中真心第八識負責配合意識意根的活動,輸送識種子,但不能進行思惟活動,祂不能分別法塵,不能進行直接的參禪活動。妄心意識能了別一切法,也能配合意根參禪,二者在第八識的配合下直接進行參禪活動。因為意識心能夠對應法塵,分別法塵,其分別思惟可以非常的深細,了知性非常強。在較深的禪定中,意識把自己所了知的法傳遞給意根之後,不動用過多的心思干擾意根的思量,意根就會專心的參究考量意識所傳遞過來的信息,從而證悟。

參禪就是所謂的思惟修,也叫作參究。意識參禪雖然離不開思惟,但也不是憑空想象,不能情思意解,不能分析,也不能臆想。需要在定力具足的情況下意根親自深細參究,那是深層次的思,已經深入到了意根。這種思惟是很深細的,思想念頭幾乎不動,近乎於在等待。先是尋找目標,找到第八識出現的目標以後,就要如貓伺鼠,就等著抓住祂了。這個時候也不是被動地等待,內心還是有深層次的思惟參究活動在進行著,很隱秘很細心的探尋虛妄法背後真心運作的蛛絲馬跡。

參禪的最初階段是尋覔或尋找,主要是意識尋覔,最後才是伺才是等,思想動得又深又慢,這是動用了意根,參禪達到了意根。有人說參禪必須離開意識心,如果離開意識心就沒有了別了,無法鎖定目標,指引意根去撲捉。沒有了意識心,就是處在無想定中或者處在睡著無夢時,沒有意識心就不能參禪。二禪以上的意識心太微細,不能有參禪活動。參禪的定境要把握好,才能處於最佳的參禪狀態,最後才能明心或見性。

二、精思等價於參禪和止觀

世俗法當中有一句話叫作精思可以入神,精思就是深細的思惟,然後才能得定得止,這是由觀入止。由止還可以深觀,止觀等持,止觀互助。我們讀經時可以深入地慢慢地思考其中的一句話,一個義理,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句話上,把定力引發出來,借助這個定力觀行思惟就可以非常的深細了。進而就能進入未到地定中,又能進入有覺有觀的初禪,也能進入有覺無觀的初禪到二禪之間的定,再把有覺無觀當中的覺和觀滅去,就能進入到二禪中。

觀行,深細地思惟一個法義,入定就很快,定力提升也很快,明理也很快,在思惟定中,身心都是愉悅的,精力充沛。要想提高定力,可以找個沒有人打擾的時候,觀行思惟一兩個小時,就會定慧齊生,身心安穩。實在沒辦法修定,不能進行深細思惟觀行的,就是福德還不夠,不能支撐道業進步,導致原地踏步不前。要想增加福德,就要多發大願,多為他人利益考慮,少存私心慢心,減少性障就能增加福德。

深思的法義,每個人的大方向應該是相同的,具體的法義,每個人所面對的都不盡相同,都有自己目前所解決不了的疑問。把這個疑問深懸在心中,思惟觀行,心心念念都在這個疑問上面,心無旁騖,這就是定。有了這個定,再進一步深細思惟,就能把疑問慢慢解決了。

只要我們把福德修足了,修定就不難,觀行佛法也都不難。如果能發清淨大願,福德的集聚就會很快,性障煩惱如果能夠降伏,福德集聚的也會很快。這樣佛菩薩加持力量就很大,我們的道業進步就會快速進步了。大家不要心心念念都是我,心念總是圍繞著自己轉,不投射到其他人身上,遇到事情就要把自己突出出來,擺出來,那樣得到的諸佛菩薩的加持力量就會非常的小。因為這樣的人對佛教對眾生沒有多大用處,加持以後還是為自己,只想到個人的利益,佛菩薩的力量就加持不上了。

定力還沒有修好的人,要多檢查自己的福德是否已經具足,檢查自己的煩惱性障是否已經減輕,檢查自己內心裡是否是貪著的東西還很多,牽掛的人事物很多,惦念的事情很多,平時很多事情都擺不開,心裡念念都是世俗法,心平靜淡然。也要檢查自己是否願力不足,只是隨緣度日,沒有方向和目標。檢查出來以後,就要想辦法彌補糾正這些不足,努力消除自己的性障煩惱。如果檢查出來後還克服不了,就多念楞嚴咒,靠佛菩薩和護法神來加持自己。

我們現在的修行目標是降伏自己的性障煩惱,多檢查自己,找自己的不足加以彌補,大家在一起和諧相處,小心自己的語言不要傷人。如果他人有錯,盡量善巧方便幫助他人;如果他人沒有錯,加以批評指責,就要損失自己的福德,對他人是有利,而自己就要背負一部分的業。我們的福德是在每個無意間流失的,自己卻渾然不覺不知。凡事都要占上風,說上句,私心慢心很重,這樣就損自己的福德。謙下平和才是福,盡量降伏自己,雖然降伏自己非常不容易,但也得要做。福德大的人,煩惱就輕微,慢心也輕微。能知自己惡念不少的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人,意識五十一個心所法裡惡法要遠遠多於善法,所以每個人都不要認為自己很好,不要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一切都好都對,這樣就沒辦法再進步了。

三、理修和事修的入道方法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達摩祖師說過的一段話,這段話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從理上來說,是指第一義諦,是真心本具的境界。另一種從事修上來說,是六七識的定慧境界。從第一義諦來說,真如理體如來藏,沒有外也沒有內,沒有外緣,不攀緣任何一法。祂不了別一切塵境,不知一切境界善惡是非,因此自心沒有思慮,沒有思想,沒有知見,沒有看法。也因此故,一切外法不能入心,心內又不出思想觀點見解,祂就像牆壁一樣,內外不通,也沒有內外。那麼了知了如來藏這樣的體性以後,就可以參究祂取證祂,這是理修入道。

從另一方面說,就是事修入道。事修就是通過修定修慧,讓六七識心不再攀緣外法,內心不思慮諸緣,在安穩如山的定中專心參禪證悟如來藏。這種定可以是色界初禪定,也可以是初禪以前的欲界未到地定。達到這種定時心念集中,就可以參禪、參話頭,參通了就開悟。具體說來,修定修到能夠不再攀緣於外界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心裡也不再攀緣其他的法塵,不打妄想,不回憶,不雜亂思慮。把心修到就像牆壁一樣,貪瞋癡煩惱都進不來,無關的六塵也進不來,而能專注於一個法上,思惟參究真如之法,如來藏之法,參一個公案或者參一個話頭。因緣時節具足時,就能證得真如心體。

話頭可以是:拖死屍的是誰?念佛的是誰?吃飯的是誰?走路的是誰?也可以思惟參究佛經中的一句話,比如《楞伽經》中佛說:如機關木人,機發相起。這句話能檢驗出學人是否真的悟道,悟的對與不對。如果悟錯了,這句話的意思就不能懂。也不懂菩薩舉足下足皆從道場來這句話的意思,這是《維摩詰經》中的句子。話頭還有很多,能契合自己根基的最好。這種定在現在這個渾濁世道裡不太好修,唐宋朝那個時候極大多數人都有這種定,所以悟道都很快。

參禪不一定都要坐著,行住坐臥當中都可以參禪,隨時隨地都可以參。心思集中,心無旁騖,觸境遇緣時,隨時都可以悟入。從古到今悟道的祖師極大多數都不是在坐中悟的,坐中也不好悟。有的人是聽人說一句話就悟的,有人是聽聲音悟的,有見色時悟的,也有嗅香時悟的。他們都是參禪已經參到一定程度,被偶然一個機緣觸發靈感而悟道。也有很多人是聽師父開示而悟的,也有的人是因為師父打一拳、一棒一喝而悟的,每個人的悟緣好像都不一樣。

參禪也需要修到了一定程度才可以參,定力不足,不能強參,強參無益。定力已達到欲界未到地定,行住坐臥心能不雜亂思惟,能夠專注於一個境界,才是參禪的最好時機。這時候再來參禪就能起疑情,解決了疑情,很快就能明心開悟。

四、參禪的方向

參禪的方向,應該在行住坐臥的一切五陰活動當中,在每一法現起的時候,探究它的實質究竟是甚麼。都說五陰是虛妄的,既然是虛妄的,為甚麼還能出現呢?行住坐臥的行陰都是幻化,究竟是如何幻化的,是誰幻化的這些相。打坐時,有打坐這個人嗎?是誰在打坐?第八識如來藏不打坐,第七識意根不打坐,意識心也不打坐,前五識也不打坐,身體如果沒有識心也不會打坐,那麼我們想一想,有打坐這個人嗎?是誰在打坐呢?打坐這個法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是參禪,參通了,就開悟。

在我們說話的時候,應該反思:是誰在說話,有說話的人嗎?說話這個法是如何形成的呢?第八識如來藏不說話,第七識意根不說話,意識心不說話,前五識不說話,舌頭如果沒有識心也不說話,否則死人也能說話。到底是誰在說話?又是如何說話,語言如何形成的呢?這就是參禪,參通了,就開悟。念佛究竟是誰在念呢?讀經究竟是誰在讀經?對於一切事都要起疑情,因緣到時,就能解決疑情,破迷開悟。

五、直覺與參禪的關係

參禪參到最後的參究狀態,是一種沒有語言文字相的“尋伺”狀態,也就是深入到了意根,意根單獨直接參究。而直覺就是意根的功能作用,是意根的覺性,是意根的感知,語言不容易說清楚,因為意根不與語言相應。意根的直覺作用是很大的,也比較準,很多人都是相信自己的直覺。

心裡所有的問題都屬於法塵,如來藏把法塵變現出來的時候,意根先觸先知,然後產生覺知性。有的法塵意根能明白個大致情況,只是不細緻不具體,然後意根指引意識再觸法塵,仔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有些時候意識是要按照意根覺知的方向入手思惟分析,最後才把問題搞清楚。往往是當意識順著意根的直覺方向去思惟時,解決問題就很快,又比較準確。

而參禪和參究,是意識和意根共同配合,把一個問題搞清楚。意識需要意根的直覺作用配合,意根需要意識的牽引協助,需要部分邏輯思惟和分析的數據,意根用這些數據,再加以感知和驗證,就把問題敲定了。

把那種直覺感知一直帶著,這種狀態既是禪定,也是意根智慧的參究活動。多數人都有此經驗,就是不懂,也不會利用。深入參究時沒有動用意識思惟分析,而是意根在暗暗的深深的思量著,祂又不能表達,不與文字語言相應。意識再輕微的配合,把意根牽引到參究的法上,定住祂,就是參究的狀態。以意識為主是思惟分析的狀態,比參究的狀態層次要淺一些,這是參禪的前行方便,後續才能出現參究的狀態。

六、了解第八識的體性就能確定參禪的方向

參禪尋覔證悟第八識,不僅要了解第八識的體性,更要知道祂都在哪裡顯露頭角,在何時何地露出蹤跡。這樣我們才能在某時某處去捕捉祂,去與祂相認,從而攜手歸家穩坐,其樂融融。

第八識出現的時間和處所是在哪裡呢?第八識時時刻刻都存在都顯現著,時時刻刻都在起作用,與五陰身不離須臾。在六根處,在六塵處,在六識處,在十八界上,在五受陰上,到處都有祂的顯現,處處都有見祂的緣。就像過去禪師所說的生緣處處,哪裡沒有祂,哪裡不是祂,祂活活潑潑,觸緣皆是。

這樣找到祂的機緣就有無限多,不是意識不分別時才能遇到祂,如果意識不分別,你又如何識得自家寶貝,如何識得久違的父母雙親?而在分別之處,也正是祂大顯身手的時候!第八識自心本來就是離念的,祂不念諸法,也不行諸法,不用我們刻意把意識心也修成無念,修成的無念,無論如何也不是本來就離念的第八識,因為心體不同故。就像白薯漆成紅色,也不可能是紅薯,本質不同故。

所以參禪尋覔自心第八識,不用把意識心離念,根本沒有這個必要。第八識不僅在意識離念時顯現,更是在意識念念動轉時顯現,而且生機勃勃。第八識的蹤跡遍一切時,遍一切地,遍一切處,遍一切界,遍一切法,任何時候,任何處所,第八識都是活靈活現地顯現著,從來不隱藏絲毫。如果意識心離念是就有第八識或者就是第八識,那麼意識心又有念了該怎麼辦?有念無念本是生滅變異法,第八識心體永遠不生滅,不變異。

還有人說,第八識是無所住的心,要想證得第八識,我們的意識心就要念念不停留,也要做到心無所住。暫且不論意識心能不能做得到無所住,即使意識心真的修到了無所住,也仍然是意識心,不可能變成第八識,兩者本質不同故。第八識的無所住是本來就無所住,祂根本不管意識心的住與不住。而當意識心念念不住的時候,也正是第八識大露風光之時。我們儘管停留儘管住,停留之處,所住之處,就有第八識的身影,這時識得祂就可回到祂的家鄕。

第八識既然遍一切處,哪裡不是祂,何處沒有祂?沒有祂就沒有一切,也沒有何處,也沒有哪裡;有祂就有一切,就有何處,就有哪裡。多麼靈活的法,不必把意識弄得死死板板的,也不必在意識心上大作文章。我們只要用意識心反觀,觀其來處,觀其起處,自然就能找到歸家之路。證得祂以後,智慧就能生起,從而發起實相般若智慧,等到智慧圓滿具足之時就可成佛。

七、參禪是在行走坐臥中參究如來藏

佛法不離世間覺,如來藏不離眾生的五蘊十八界世間法,祂總是與萬法同在,不離萬法而存在,不離世間法而運行著。要想找到祂,就要在五蘊十八界的活動中去參究祂運行的軌跡,在萬法的顯現中去感知祂,不離身口意行來證得祂。離開五蘊的世間法,祂就無法顯現,無法運轉,與無餘涅槃的境界一樣,就沒辦法明心悟道,所以參禪是在虛妄法上覔得真實法。

參禪就像是騎驢找驢,我們每時每刻都依賴著如來藏,生活在如來藏中,與如來藏緊密相連,未曾分開須臾,但我們現在卻不認識祂,不知祂在何處,需要我們用特殊方法去尋覔祂證悟祂,這就是在騎驢找驢。早上如來藏與我們同時起床,晚上與我們同時睡眠,白天與我們同在一起。因為我們與祂太親密了,聯繫的太緊密,離祂太近,太習慣於祂,所以才覺悟不了祂。當我們起心動念想找祂的時候,離開祂,也就沒法找到祂,是祂幫助意識在找,幫助意根去證。祂是一個大異於世間法的很奇怪的一個法,世間裡沒有與祂相像的法,所以才是這樣的難理解難尋覔。

八、真正的念佛是念如來藏

佛藏經中說:念無所念即名念佛。念這個“無所念”的法,就是念佛,這個“無所念”的法就是指如來藏,這是證悟後的念佛。悟前參禪參究如來藏的念佛,是把如來藏無語言文字形象地記掛著,就是以念佛作為參禪參話頭的一種方式方法,無語言文字形象地記掛著如來藏就是看話頭。

真正的佛——如來藏,祂本身是無所念的,祂不念任何一個法,因為祂不見不知世俗法,也不攀緣任何法,不記掛任何法。真正的念佛,就應該念不生不滅的真實如來法身佛。但這是在證得如來藏以後的念佛,知道祂在哪裡,功德體性都是甚麼,如何起用的,理事能圓融在一起的念佛。證悟如來藏以後,念如來藏的真如性和功德性,念祂的有為性和無為性,才是真正的念佛。

在悟前都是念假佛,或念相似的佛,或者是念假想出來的如來藏和真如。這些都是相似的念佛,不是真正的念佛。看話頭,必須得有一句話作為話頭,看話頭功夫純熟之後,再參究話頭,因緣具足,才能明心證得如來藏。心裡記掛著第八識如來藏,這不是看話頭,是一個詞組不是一句話,可以算是相似的念佛,對修行也有很大的幫助。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