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一部)(第二版)
第三節 禪定與果位的問題
一、貪欲與初禪和初果到關係
問:貪欲心壓伏下來就能修出初禪,貪欲心斷就是初果嗎?
答:貪欲心屬於五蓋之一,降伏五蓋,降伏貪欲心,能得初禪定。初果以後再斷貪欲心,就是三果人。證初果以後,再加初禪定,二者結合,才能斷除貪欲,初果與初禪是斷貪欲的必要條件,缺少一個條件都不行,這個時候就是三果聖人,超越初果賢人了。如果外道有初禪定,由於未斷我見,只能降伏貪欲煩惱,不能斷除,禪定消失以後,貪欲煩惱還會出現。
二、不證如來藏是否能斷我執?
斷我執是斷除六七識對五蘊世間的執著,不涉及是否證得如來藏的問題,沒有證得如來藏的人也能斷我執,阿羅漢沒有證得如來藏,就斷我執了,辟支佛緣覺佛也是這樣,不用證得如來藏,就斷我執了。在初禪以上的禪定中,把五陰十八界徹徹底底觀行透徹,斷除一切煩惱,我執即斷盡,對三界沒有留戀了,能保證命終離開三界世間,入無餘涅槃。
斷我執是大小乘通修的,當然證得如來藏的大乘菩薩也能斷我執,斷我執以後即是八地菩薩了,在此之前,菩薩都不會斷我執,以避免入無餘涅槃。大乘菩薩的斷我執,是在證得如來藏之後,再過如幻觀陽炎觀,過禪宗三關,過如夢觀,進入初地,才有能力斷我執,但是不能完全斷,如果完全斷,就會入無餘涅槃。
如果大乘菩薩沒有初禪定,就不能到達禪宗第三關,當然也不可能過第三關牢關,不能證得有餘涅槃。有的人第一關都不是實證,然後天天觀行如夢觀,也沒有禪定,以散亂心觀著觀著,有點理論知見,就覺得自己證得如夢觀了,這個誤會很大。一般來說,第一次證悟,到如夢觀,需要經過幾大劫時間,一生不可能修到如夢觀,況且也不修禪定,所有的觀行都不能入門。
入地以後就開始斷法執,法執很深細,小乘的智慧無法斷法執,只有證得如來藏的地上菩薩的智慧才有能力斷法執。當證得每個細微的法都是如來藏出生執持的,都不是真實的,都是無我的時候,就斷了一個法執。現在大家能不能明白甚麼叫作實修?甚麼是實,甚麼是修?所有人都說自己是實修,但是離開戒定慧其中之一,都不是實,也不是修。
三、陽炎觀和如夢觀分別相當於小乘的幾果?
修到如夢觀的時候,已經過了禪宗第三關,第三關相當於小乘三果,在初禪定裡斷除了貪欲和瞋恚兩種煩惱。如夢觀過後就入初地成為初地菩薩,具有了唯識種智。
修到陽炎觀的時候,必須要未到地定圓滿具足或者是具足初禪定,才能修成陽炎觀,證得自他所起的任何心緒都像沙灘上的水霧幻影一樣不實,因為這時能現量觀察到如來藏是如何如畫家潑墨一樣幻化出六七識心,現量觀察到六七識心的造作是那樣的不真實,似有似無,這時候在小乘上就是二果或者是三果。
每一種觀行,都需要相應的禪定,在禪定中觀行,才能證法,才能過各個關口,否則一個關口都過不去。證三果斷除煩惱時必須有初禪定,修第三關時必須有初禪定。第二關以前和二果以前必須有未到地定,並且具足,如果沒有未到地定,甚麼法也不能證,只能解一解,不痛不癢的。
四、初禪定是證得三四果聖人的必要條件
有人說有未到地定就可以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不必有初禪以上的禪定,這句話顯然不是佛說的。佛在阿含經裡說初禪以後斷除貪欲和瞋恚兩個根本煩惱,才能成為三果人,三果人再斷除我慢我執,才能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斷除根本煩惱必須在初禪以上的禪定裡,而斷除根本煩惱才能是小乘的三四果聖人,不斷根本煩惱的是初果二果的賢人。所以三果人必須有初禪定,四果人更應該有初禪定了。有些人無法修定,就要千方百計否定修定,沒辦法,眾生的業力太大了。
初果以後修出初禪定,才能斷除煩惱,沒有初禪定任何煩惱都不能斷除,不能斷除煩惱就不能證得三果,那怎麼能成為四果呢?有些人非常希望不用修定就能直接成佛。然,這是天方夜譚。
五、打坐與成佛的關係
有人說打坐不能成佛,那麼不打坐是否能成佛?有些人片面理解打坐不能成佛的意思,認為既然打坐不能成佛,那就不打坐了,由只打坐修定的一個極端,走向不打坐的另一個極端。都走在極端上,當然就都不能成佛了。
我們都應該知道,成佛有很多很多的條件和因緣,而打坐修定就是成佛的因緣條件之一。只有一個打坐的因緣條件,那是外道的修行方法,只修身不修心,根本不能開智慧,當然不能成佛了。成佛需要極多極多的因緣條件,所以不能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在打坐這一個修行內容上,還要學習和思惟成佛的理論原理,還要修行三十七道品菩薩六度等等。如果再把打坐這個因緣條件去除,不打坐了,那就又缺少一個成佛的因緣條件,更不能成佛了。
要想修行有成效,就要兼顧其它方面的修行,統籌安排,不可偏廢一方。根據自己的修行情況,合理安排修行內容,應該修的法,都要修到位,不能顧此失彼,有所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