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二章  禪定的內涵

第一節  禪定的定義

一、定的含義

定就是不動,靜中定是心不動,身不動,口不動。日常身體活動當中的定,是指行住坐臥時身體雖然在動,心卻專一一境。定力越好,身體動作就越慢,同時心不散亂,緣於一個境界而不動。所以我們念佛、念咒、念經、拜佛時就不能單純求速度,而應當求質量,質量就是指心清淨,定力增強,煩惱減輕,心清明,更加明了修行之理。能夠得定,就是功德,以此定力就能打開智慧。

深層次的念佛定就是念佛三昧,以念佛定而發起智慧,從而明心見性。念咒也是這樣,通過念咒來攝持心念,達到定心不動,從而降伏煩惱,生起智慧。拜佛時的速度也要慢,以此來攝心,心不亂攀緣,專注一念,專注一境。但不能把拜佛僅僅當作是鍛鍊身體,那樣至誠心發不出來,就沒有功德,也不可能得定。

專注力就是一種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事物一個問題上,就是心定不散亂。但是這種定裡面,有語言文字聲音,有心裡分析思惟活動。看話頭需要的禪定是沒有語言文字聲音,沒有分析思惟,只有一個念頭久久懸在心中,能把話頭看住,這種定比較就深沉一些,並且不太影響日常工作,很容易達到未到地定和初禪定,對世俗法的執著就能減少減輕。這種定久了深了以後就可以參話頭,參究一句話的義理,裡面有參究的心思活動,需要的定更深一些,心思才會更細密,才能出生智慧。

在行住坐臥當中都可以修定,保持心住在一個境界上不動,叫作心一境性,這時心無旁騖。眼見色時,心不動,心裡仍然念咒念佛,背誦經文或者觀想,專注於所修持的善法上。念佛念咒的功夫深了,心念可以連成一片,緜緜密密,外境不入心,看到就像沒有看到一樣,聽到就像沒有聽到一樣,心念專注於一點,就可以達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心思不在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上。若是看話頭、參話頭、參禪功夫能達到這種程度,時節因緣具足,就能打破疑情而破參。

這種看話頭參話頭的定純熟了以後,在今後思惟任何法理時都能用得上。比如佛開示的一句話,或者佛法上的一個道理心裡不明了時,就把這句話或者這個道理深深地懸在腦海裡,不特意分析它,就那樣深深地懸著,到一定時候,就能突然醒悟,明了這句話的含義。定力越深,智慧開發的就越深。用參話頭這種定可以修到初禪定,還可以接續深入修。

二、定中意識的覺知性

所謂的定,是由六識的亂動到有規律的動,到有系統性的動,再到深細的動,最後是不動;由快動到慢動,到微細的動,再到不動。比如孫悟空讓妖精定住時,口中喊:定,妖精就不動了。真正的定,深層次的定,就是不動。

欲界定和初禪定裡,意識的覺知性都很強,能專心思惟佛法;二禪以上的定裡,五識滅去了,意識心比較深細,單獨了別定境的覺知性比較微弱,內心裡有深細的喜心,其反觀力比較差,不大能了別自己的心行,出了定才知道自己剛才的狀態。意識的覺知性如果非常深細,了別性就弱,幾乎不能思惟和觀行佛法。但是意識還存在著知性沒有滅。

二禪以上定中,一般人不能思惟佛法,不能參禪,極其有訓練的人,也許可以。二禪以上定中,普通人的意識肯定發現不了意根的存在,不能發現意根的覺性,有道種智的菩薩也許能發現意根運行的行相。特殊人在二禪裡,意識可以深細思惟,只是太深細了。

在各種定中,意根第七識也有覺性,有了別性,只是意識很難發現,這時意識有見分、相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四分都有。沒有定時,意識思惟是粗燥的,雜亂無章的,浮淺的,沒有頭緒的;有定時,意識思惟就統一、細密、深入而專一了,因此就能促發智慧的出生,發現事物的本質。

三、所謂的禪定,即是對意根的降伏程度,意根得到有效的降伏,少攀緣或不攀緣禪定才能出現。從智慧入手,也能修出禪定,心裡懂得周遭的六塵虛妄,自我的見聞覺知虛妄,思想念頭虛妄,感受虛妄,懂得一切法都虛妄,內心的攀緣就少了。內心的攀緣少,心念也會少了,就能集中精力思惟佛法,然後就容易證得佛法,這是以正念進入禪定的方法。正念就是對佛法的正確認知,知道五蘊是虛妄的空的,知道有自性清淨心在五蘊身中永遠不生滅的運作著,時節因緣具足,就能證得自性清淨心。

四、定與靜的區別

定包括靜,靜是定的最初階段,是定的最初的表現形式。首先是身靜不動,再次是心念沉靜下來,心靜不動。在往後發展,定就會深了,不僅僅是身心的靜,而是有些法就要從心裡消失了,心念更加的專注統一,甚至心念也消失不見了。二禪定以上,五識消失不見了,四禪定以上呼吸脈搏心跳停止不見了,定越深出現的法越少。法多法少由意根決定,定的深淺在於是否降伏了意根,在於意根攀緣的法多少的問題。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