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一部)(第二版)
第五節 修定的最初入手方法
一、不同時期修定方法不同
初學修定,可以選擇從早到晚專一背誦一部經,或者一個咒語,或者念佛,不作其他的念想,久而久之,心就能定下來,精力集中,心無旁騖,定力就能生起來。修行要止觀雙運,不能只偏向定,也不能只偏向慧,要定慧等修,才能成就佛法。有定無慧,佛法不能成就,有慧無定,也不能成就佛法;定慧雙具,一切佛法必能證得。在學佛人當中,一部分人專門學理論知識,不修定;一部分人專門修定,不學佛法知見也不思惟佛法;這二者都是偏頗的,如果能把修定與修慧結合起來,就能實證佛法,必能成就。
深入思惟觀行之時就是定慧雙修,定慧等持。如果能夠專心思惟,心裡無雜念,在明心頓悟之前,就可以不用專門修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這就要特意去修定。打坐的靜中定,能夠增強和促進五蘊活動中的定力,有時間盡量修。從另一方面來說,有智慧的人修定也比較容易,內心知道萬法虛妄,少於攀緣,修定就非常順利快速,不知不覺間心念就能集中不散亂,這是前世的根基。沒有智慧的人修定就比較困難,心太散,攀緣心太重,把甚麼都當作是真實的緣故。
二、幻想趣境修定法
修定時也可以幻想一個有趣的境界,把整個注意力全部投入進去,忘記自己和周圍的一切,然後再捨棄這個境界,心心念念都要知道境界虛妄,不被它所誘惑,又能專一其心,這樣入定也是很快的。比如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圖,或者觀想佛菩薩細微的相貌,或者觀想自己一點點變成佛菩薩的相貌,或者觀想自己一點點的飛升到其它地方,或者觀想自己一點點的改造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美好。
或者觀想自己氣通整個任脈或者是督脈,或者是氣通任督二脈,等等這些只要有益身心的都可以用來觀想,心趣一境,必然得定。或者把呼吸調整好以後,甚麼方法都不用,心就能靜下來,直接入定;或者用觀呼吸或數呼吸的方法,都能快速地定下心來。修行當中,我們要隨時注意總結經驗,多多體會,這樣就能懂得如何快速修定,找出適合自己的修定方法。
三、解決妄想紛飛的辦法
如果我們平時念經念佛念咒很熟練時,口中能非常輕松地念出來,可是心裡照樣妄想紛飛,這樣沒有禪定就得不到法益。為甚麼是這樣,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種狀況就是意識心對於所唸誦和背誦的內容已經很熟練,記憶力也非常好,可以不經過意根的深細思量考究就可以流利地誦出來,這樣意根閑著無事,就有精力去攀緣其它的法塵,於是妄想就產生了。這樣一邊誦經一邊就會妄想紛飛,禪定無法成就,也就不能靜靜的深深的思惟明了經中的義理,修行的受用就很小。
解決的辦法是:慢慢地唸誦和背誦,越慢越好,這樣就把意根牢牢拴住,意根就沒有精力再去攀緣其它的法,不能再打妄想了。我們無論念經念佛念咒或拜佛,速度都要慢,這樣意根攀緣不了其它法,心就能定住,甚至能達到一心不亂。大家不妨試一試,這是非常好的方法,效果好,得定快,氣息能夠很好地調勻,又不傷氣,身體也能得到有效的調理。
修行不是追求速度和數量,而是要求質量。質量就是三昧,就是心的境界,就是止和定。有定時,思惟才能深細,才能開智慧,最終就能得到佛法上的最大利益。
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世俗法當中有一句話叫作: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試想是一個錐子的椎尖紮入地裡深,還是一塊板子紮入地裡深?答案肯定是錐尖紮入地裡深。修定就是此理,心住在一個境界裡,心力專一不分散,定心深入,細緻思惟一個義理,就能貫通其義,從而生起智慧。沒有定時,心就像那塊木頭板子一樣,面積大,力量分散,就不能深入土中。修定,就是要心緣一處,精力集中,這樣才能無事不辦。
有一個修定的特例,能證明心念專一定力深,就能證得佛法,獲得智慧。釋迦佛有個弟子叫作周利槃陀伽,由於前世的業緣而感招的果報,頭腦非常愚笨,無論學後忘前,學前忘後,學一句話忘一句話。世尊看他這樣愚笨,心生憐憫,就教他念兩個字:掃帚。周利槃陀伽每天無論做甚麼事情,心裡都念掃帚兩字,最後心就清淨下來,能在禪定中思惟小乘的理,最後就證得了四果阿羅漢。周利槃陀伽念掃帚,心無雜念,以此定力,思惟世尊所講的佛法道理,就證果了。
所以我們修定也要心住一境,心緣一念,長此以往,堅持不懈的進行下去,定力就能生起,最後觀行思惟就能成功。這一境一念,可以是一句佛號,一個咒,或者一部短經;無論做甚麼心中都是經咒,都是念佛,心中拋卻對人間的貪執,定力一定能夠生起。
五、如何讓淨念純熟相繼
在行走坐臥做事情時可以有淨念,但淨念卻不是一個念,最少有兩個念,三個念是正常。如果要有定的話,心中無論幹甚麼,都要有一個主念,就是重點,把這個主念保持住不丟掉,就是禪定,其它的念輕輕帶著就行。這確實需要一定的功夫,可以當作一個固定的課程去練習,熟了心裡就輕松省力了,沒有太多技巧,對世俗法減淡,淨念就能保持下去。意根以這個念為主,少分心其他法,意識也就隨之定於這個念上,其他的事情用心就少而輕微。平時減少興趣,不重要的事情抱著應付的心理就好。
六、三昧定境是意根現起的
觀察佛像十秒鐘,然後再看白色的牆面,就會出現佛像的影像,一會兒影像就消失不見。這個境界是如何出現的?這是視覺暫留現象,是眼識意識的記憶功能,還沒有深入到意根,意根沒有記住,如果意根記住就會長期停留這種影像。如果眼識意識觀察久了,就會影響意根,意根記住以後,就會隨時隨地出現影像,這就是三昧定境。以眼識為主的視覺暫留時間短,以意識為主的視覺暫留時間要長,而且閉眼之後再睜眼還能看到。
過目不忘是怎麼回事?意識單獨記憶的內容,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忘記了,而意根記憶的內容很難忘記,甚至能不自覺的想起來,再甚至有可能揮之不去。過目不忘,是因為定深,意識意根專注力強,以至於瞬間記憶很牢固,如果定淺,記憶的東西不牢固,忘記的就快。所以所有的定境都由意根引發,意識不能引發長久的定境,只能非常短暫的出現某種境界。我們要想成就各種三昧,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由意根來引發境界。
如果經常觀察佛像,禪定就會出現,讓意根記住佛像,看看眼前是否總能出現那個影像。如果總能出現佛的影像,那我們會不會修定?會不會修念佛三昧?會不會修白骨觀?會不會修觀無量壽經?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意識勤加練習,意根達到不忘,等到命終的時候,不管甚麼境界,內心只要一想極樂世界,意根就能安住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會現前,必定往生。精進修行的時候誰精進比較有效果?意根精進有效果,意根精進才是真精進。如果想讓極樂世界的境像現前,那就讓意根念佛,意根與意識一起觀想極樂世界。
七、熏到意根就熏染成功了
環境熏染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身邊有人口癡,總看著他說話,慢慢可能就被熏染有點口癡,外貌生活習慣,亦是如此,包括情緒都是傳染的。這就是由意識的熏染,轉化到意根這裡,熏染了意根,從而改變了五陰身,所以說近硃者赤,近墨者黑。我們一定要多近善法和善人,多接觸樂觀積極向上的有正能量的人,自己就能被感染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如果有能力定力強,才可以去近惡人度化惡人,否則就容易被惡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