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
第一章 修定的具體方法
第一節 念佛入定的方法
一、教大家一個念佛打坐、調息排病、清除雜念、快速得定的方法。
第一步,先用口呼氣,把胸腔和肺部裡的濁氣排出去,盡量呼盡,不要留存,一直到再也呼不出氣為止,這時肚子是癟的,因為氣體被排空了。
第二步,氣都呼淨以後,暫停一小會兒,再用鼻子吸氣,不要用口吸氣,用口吸氣容易把涼氣吸進來,引起腹脹和胃脹。吸氣時,讓氣一直往下運行到小腹丹田處,停頓一下;然後在呼氣的同時,口念“阿彌”兩個字,要用鼻音,鼻音越重越好,要拉長音,配合呼氣。這樣聲音震動整個胸腔,就能打通胸腔的通道,讓氣脈運行,從而排除病氣,也減少了妄念。當氣呼盡時,聲音也同時停止。音流的震動能夠排除身體當中的阻礙物,排除病氣,讓氣脈暢通運行,身體內部就能得到調整,身體就健康了。
第三步,氣呼淨了以後,停頓一下,再用鼻子吸氣。吸的氣一直徐徐緩慢地從鼻腔進入肺部,再往下運行,盡量到達丹田腹部。這口氣往下越到底越好,下到丹田或者再往下,從丹田下邊任何一個部位排出去都可。練習純熟的人,可以觀行氣從腳心出去。這樣氣體運行的通道就可以很長,氣體所經過的地方就能打通身體任脈和腿部氣脈。這一方面也靠自己的意念力,實際上氣體未必能夠達到那麼長的地方。
第四步,用鼻吸氣吸滿了以後,要停頓一下,改用口呼氣。呼氣時,要念“陀佛”兩個字,氣要呼盡,這時肚子是癟的,因為腹中沒有氣體了。這口氣呼出去以後,有的人身體不好,中間還可以再正常的呼吸一二次,調好身體的呼吸,不致疲勞就好。
第五步,上一口氣呼出去以後,稍微屏息停頓一下,然後再用鼻子吸氣,吸氣吸滿以後,再念“阿彌”,然後徐徐吐出這口氣。念佛的時候,時間拉得越長越好,越緩慢越好,讓鼻音流震動身體的五臟六腑,這樣就能排除病氣,打通氣脈。當呼氣念“陀佛”的時候,氣經過胸腔或者沖到胸腔,整個胸腔就覺得擴展開來,有種空蕩蕩的感覺,很舒服,自己的心量就打開了,煩惱減輕了。然後氣會沖到兩個肩膀上,兩個肩膀也覺得很舒服,肩膀就自然下垂伸展開來,向後背靠攏,不再含胸,氣就通暢。最後氣就從口呼出去,呼氣時要呼盡,不要留有餘氣。
第六步,這樣來來回回呼吸幾次就行了,最多十次,身體就調好了,心也靜了下來,同時會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氣運行到丹田時,小腹部位就有感覺,有一種收縮感,進而有舒適感,身體也能發暖,這時就不愛說話了,妄想也減少,考慮事情就覺得很累,於是就不願意再打妄想。氣一呼出去,經過胸腔,胸腔就感覺很舒暢,就好像胸腔都打開了,心量也就慢慢擴大,心境就好了。
第七步,當氣運行到肩膀的時候,兩個肩膀自然下沉,肩膀一下沉,全身就放松,心也就沉了下去,就能得定。得定以後,念佛的聲音再也發不出來,一出聲就覺得累,這時就可改用心裡念佛,或者改為其它修定的方法,或者參禪,或者思惟某個佛法的道理。如果定力再強,心裡念佛也念不出來了,就改為想佛或者參禪,或者思惟佛法。
第八步,呼吸念佛幾個來回以後,就能感覺到腹部丹田這裡緊緊地收縮,氣一到這裡,妄想就沒有了,肩膀及兩個胳膊都非常舒服,肩膀也下沉,頭部也有感覺,好像被氣包裹住牽引著一樣,身心都不願意動,都沉靜、穩定、放松下來,那就是得定了,妄想消失不現,心就住在這個寂靜的狀態中。
第九步,這種方法念佛是暫時而用,不適合長期用,每次時間也不宜過長,最多半個小時,十分鐘或幾分鐘就行,得定非常快,排除煩惱,排除妄想,也非常快。如果身體是涼性的,那麼氣到丹田就能感覺到身體暖融融的,身體慢慢變得柔軟下來,不再僵硬了。隨著聲流肺腑的沖擊和震動,病氣也能慢慢地排出去,通道一打開,身體的涼氣和病障之氣就能排出去了。
第十步,要注意一點:不能用口吸氣。否則涼氣吸進口裡和胃裡,胃部容易發脹,身體就不適,身心反而不得清靜。吸氣時用鼻子吸氣,呼氣的時候用口把廢氣呼出去。當念佛的聲音已經發不出來時,這是最初步的定;以這個為基礎再修定,就能很快,定的時間也能長一些。整個五臟六腑感覺熱乎乎的暖融融的時候,不想再說話,不再打妄想。用這種方法排除煩惱特別快,心裡也特別的舒暢,心情也很好,不再有瞋恨的念頭出來,不再記恨別人,心量也能打開了。
二、 通過念佛獲得禪定
我們最初開始念佛時,由於心散亂,定力不夠,一定要出聲音念佛。因為口出聲音時,並不妨礙心裡攀緣亂想,即使心識很散亂,也能習慣性的念佛,心念不用專一,不需要有定,也不需要專注,所謂的口念心散亂就是這樣的。口念佛時,耳識和意識心一起聽,意根也緣著念佛這件事。如果口中雖然在念佛,意根照樣到處攀緣,意識心就照樣胡亂思惟,這時基本上沒有什麼定可言。
經過一段時間的念佛,稍微有了一點定力時,意根就能被拴住一點,意識的妄念也減少一些。定力再好一些的時候,出聲音念佛心裡就覺得很累和多餘,念佛時就可以不用出聲,默念比較舒服得力一些。心裡念佛,一開始要心念心聽,意識要專注傾聽內心的念佛聲,就沒有多餘精力打妄想了,意根也沒有精力和心思再攀緣其它的事情,心就穩定下來,不再心猿意馬,這樣心能專注,定力生起,較深一些的禪定就出現了。
念佛的定力再好一些時,心裡就不想念佛了,覺得心裡念佛很累,總想捨棄念頭,這時就要把心裡念佛的聲音滅除,改為憶念佛,想念佛,或者入定。時時刻刻都要想佛,做一切事情都要想念佛,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樣的定力就相當好,能達到未到地定。以這樣的定力來參究尋覔真如第八識,時節因緣具足,就能很快證得第八識,從而明心開悟。
三、專注念佛降伏妄念
當我們念阿彌陀佛時,阿彌陀佛四個字是四個妄念,可以把四個字分成兩部分,變成兩個妄念,“阿彌”是一部分,“陀佛”是一部分。“阿彌”兩個字要連起來念,算一個音節,“陀佛”兩個字也要連起來念,也算一個音節。這兩個音節之間,時間可以拉長,可以間隔很長時間,直到妄念出現了再念另一個音節。這樣妄念就不容易插進來,當你念第一個音節的時候,整個心都要十分專注,等著聽下一個音節;因為心很專注,你就沒有精力打妄想,這樣降伏妄念就很快,要達到一心念佛的功夫也不難。
其實降伏妄念的方法有很多種,需要學人根據自己的修行方法用心去體會。只要我們能夠抓住重點,一心在念佛上,一心在念咒上,一心在背經上,那麼妄念就不是什麼問題了,有與沒有都沒關係,妄念不能阻礙我們的修行。只要我們一心專注在正念上,不去理會妄念,它自己沒趣就會自動消失。
四、深入內心念佛而得定
念佛要想得定,就要深入到內心。我們的意識心有時散亂得像一隻猿猴,哪個境界都能到;意根更是到處攀緣,不肯停息下來。為了拴住意根意識這兩個識心,就要學會慢慢念佛,念得越慢,心動得就越慢,最後才能停止。心念佛時,同時用心聽著念佛的心聲,意識心就能被拴住,這樣意根也沒有辦法再去攀緣其它的法塵。這樣心就專注在一個念佛境界上,就能達到一心,定力自然就好了。
修行若能修到意根,一切問題都能解決。從意根下手修行,最快也最直接。因為從我們修定的原理上也可以知道:定就是心的境界,是妄心七識的境界,以六七識心為主。心的各種專注境界,就是動中定,也包括靜中定。心裡覺知的法越來越少,越來越輕,甚至於消失,這是靜中的定,能進入較深的定境。沒有悟道之前,不要用過多的精力修這種無念的深定。
五、專注聽內心的念佛聲音容易得定
修定的時候,聽外來的聲音入定,還不如聽自己心內的聲音入定要來得快,定得深。因為外面的聲音不容易把意根拴住,讓意根專注於聲音上,那麼意根還是要去攀緣其它的六塵,意識心就要在其它六塵上面分心,這樣意識就散亂不容易定下來。如果心裡能夠念楞嚴咒或者念佛,讓心也專注在聽,把意根緊緊拴住,只攀緣一個念咒的聲音或者念佛的聲音,這樣就能讓心專注一境,慢慢就能定下來。
一天二六時中,心常念咒,不作他想,心識就能改變,不再去攀緣世俗,身心都得輕安。而且念咒念佛不僅僅要靠自力,也要靠佛力的加持,自己的力微弱,只因無始劫以來流浪生死太久,心染世俗法太深,很難一時從世俗當中超拔出來,就得依賴佛力及護法神的力來加持自己。念楞嚴咒的加持力更大,能讓自己的修行精進起來,定力提升的也能很快。
修行過程中,要隨時隨地想辦法對治自己的各種不善心行,不讓各種不善心行任隨自心隨意亂動,最主要的是把意根拴住,不要讓祂到處攀緣六塵,這樣心識就能集中,思惟才能細密透徹,智慧才能出生。修定一定要從意根下手,這樣就能定得深,入定就快。思惟也是如此,通過深深的思惟,就能調動意根的心力,不但道理思惟的通透,而且心行也能得到改變,只要意根認可某個道理,身口意行就能發生改變。所以修行不能只膚淺的修表面的意識,一定要修到意根,只要能熏到意根,就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