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一部)(第二版)
第二節 靜坐中心念的問題
一、如何處理打坐中出現的問題?
在打坐修定時,如果心中有事,不空淨,心裡一直攀緣不停,這時要想心清靜坐得安穩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意根喜歡到處攀緣,心裡惦念某些事,心中就妄念不斷,所有事都是意根攀緣出來的。所以要想修好禪定,先要把心裡的念頭打掃打掃,先檢查一下自己心裡有甚麼事情還沒有放下,有甚麼事情還惦記著。凡是心中惦記著的事情,先把它給處理好安排好,然後心裡就不要再惦念了,全部放下,不要讓自己受到這些事情的影響。處理好之後再盤腿打坐,心就能清淨了。只要意根心裡惦記著一件事,意識心再想靜下來,也不太容易,這件事就能影響到你。
打完坐以後,如果體內有殘留的氣,有氣脈不通阻滯的地方,要想辦法把氣排出去,最好觀想氣從頭頂出去,然後再搓搓手,搓搓頭頂,感覺哪個地方不舒服時,氣可能停留在那裡,你就按摩按摩那個地方,然後觀想氣從那個地方散出去,按摩按摩、疏通疏通,拍一拍身體,氣出去,身體就舒服了。
打坐的時候如果容易昏沉、容易入睡,要想改變這種情況,一是要減少飲食,不要吃得太多,或者吃完飯消化到一定時候再打坐,不要吃飽了就去打坐。打坐修定的人一定要少食,一般七分飽就可以了,吃太多影響禪定,頭腦容易昏沉,心就不清明了。而且少食對身體也好,減少身體裡胃的負擔,如果胃總在工作運動,就要不停地摩擦,容易磨損受損耗,導致身體的其他部位也被損耗,所以還是少食為好。少吃一些飲食,對身體沒有甚麼影響,多吃反而對身體不好,讓身體的臟器負擔過重,內臟器官消耗快,人就老得快、壽命就不太長了。
二是要錯過容易昏沉的時間,如果每天都有容易昏沉的某個時間段,那個時候就不要打坐,換個時間再坐。三是打坐昏沉的時候,如果心比較沉悶,可以修觀想,觀想一個有趣的境界,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情景,把心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心活躍起來。由於對這件事情感興趣,所有的注意力都會被集中到這一件事上來,你就有精神,能克服昏沉,然後再按原來的修定方法接續修行。
每當昏沉時,說明你的觀慧不足了,那就要修觀想。如果你的心太活躍時,心不能止下來,可以用調整呼吸的方法,把呼吸引到下丹田,氣息一到丹田的時候,思惟就不再活躍,沒有妄想了,那個時候入靜入定都比較快。這些方法可以隨時隨地調用,當出現各種症狀時,要善於用相應的方法來調整對治。還要注意隨時隨地總結經驗,當經驗累積多了,你就能有辦法調整對治,那麼修定就沒有障礙,入定比較快。
二、觀想時覺得妄念越來越多是怎麼回事?
妄念本來就是虛妄的,你再去對治虛妄的法,對治的心本身還是虛妄的,對治的時候心就不清靜了,然後再想把能對治的心滅掉,又多了一層虛妄,這樣妄上加妄,何時了?
觀想佛像,這是心的目標,是正行,你只管盯著目標,不要管目標以外的東西。就像本來要去北京,結果被一路上的風景所迷住了,不斷的欣賞路邊的風景,何時能到達北京?沒有禪定的時候,心散亂,因為心散亂,就發現不了自己心散亂。一旦把心收回一點,靜下來一點,才能發現原來自己的心是散亂不清靜的。有所發現才說明自己心覺悟了,發現不了自己有妄念,那個心就沒有覺悟。是發現有妄念好還是發現不了妄念好?
就像愚癡的人,永遠不知道自己是愚癡的,別人指出他的愚癡來,他不但不承認,還起瞋心報復人,這樣是不是更愚癡?愚癡的人一旦覺悟了,就會發現自己原來是這樣的愚癡,知道自己愚癡,才會想辦法對治,才會變得聰明。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愚癡都不知道,那甚麼時候能變得聰明一點呢?
當一個人肯承認自己種種的不好,種種過錯,才會是覺醒的人,一旦覺醒就會慢慢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過錯,才能開始進步。如果連過錯都不承認,怎麼能指望他改正過錯呢?那就只好一直帶著過錯,一錯到底了。
三、打坐時出現幻覺怎麼辦?
一切法都是幻化不實的,即使我們感覺非常真實的法也是幻化不實的。那麼打坐時出現的幻覺更是幻化,幻上加幻,那就不需要去做甚麼對待和對治,不理就好,幻化的境界就會自動消失不見,幻覺也就沒有了。
過去有人打坐入定,看見有人拿刀要殺自己,他把那個人當作了真實,為了自衛,就拿刀刺向那個人,出定以後發現自己身上竟然有刀痕,還出血了,於是就明白是自己刺的,被假象騙了,感覺非常懊悔。還有人打坐把境界當真,入到境界中,結果入了魔。
在打坐修定中,應該有正確的理念,無論定中出現甚麼境界和感覺,全部都是幻化不真的,一律不理睬就安全無恙了。心靜的人,打坐時不容易出現境界,心有所想和所執才容易出現境界,才有種種幻化的覺受。平時應該訓練自己不著相,不著境,心空無念想,打坐時入定快,也不會出現境界。
四、入定時對外界是否有感知?
定可分為很多種層次,粗淺的定是欲界定,心稍微平和一些,清淨一些,雜念少一些,色身輕靈一些,在這個定裡仍然有六識能了別六塵,有六識對六塵的感知和思惟,也有身口意行為,那就能待人接物。欲界的未到地定中,心能專一思惟,能作到無雜念,心更清淨,色身更輕靈,也有六識對六塵的感知和思惟,也有身口意行為,那就能待人接物。
在色界初禪定中,心念更加清淨專一,六識中沒有了鼻識和舌識,剩下的眼耳身意四個識仍然能了別四塵,仍然有對四塵的感知和思想。處在這幾種定中,都可以待人接物,煩惱輕微,思惟敏捷。二禪以上的定,就不能待人接物,因為五識沒有了,身體不能動,不能了別色聲香味觸,不能有身行和口行。
修行當中有禪定現前時,心的功能得到開發和擴展,色陰的阻礙就變小了,原來閉著眼睛,眼前是黑暗的,現在閉著眼睛也能看見眼前的光明。實際上眼睛不管閉與不閉、睡與不睡,如來藏都要通過眼根傳導色塵,只是在於識心的分別能力如何,是否被色陰所遮障。睡著時仍然有外色塵不斷傳導到勝義根中,譬如早晨有時候我們是被強烈陽光刺激醒過來的,這是因為先有勝義根裡的色塵和法塵,後出生了眼識和意識,於是就醒過來了。打坐有定時,眼前並不黑暗,而是有一定的光明,至於是甚麼樣的光明,亮到甚麼程度,就在於禪定的深淺程度了。
五、甚麼情況屬於邪定?
問:是不是沒有正思惟的定就是邪定?有時候會碰到呆呆的轉不動念頭的情況,也思惟不了,也念不了佛,這樣的情況是要離開的吧?
答:一般把外道修的定叫作邪定,外道入定以後不思惟解脫的真理,以為定中不起心就能得解脫,在定中不能出生解脫智慧。所以說長期入定不起思惟,不觀行解脫之理,不參禪悟道,其定就不是正定。但是在短時間內在定中沒有思惟不屬於邪定,因為沒有思惟的禪定能調伏身心,滋養身心,降伏煩惱,之後才能很好地利用禪定思惟觀行佛法,這樣證果才會很快。
禪定很重要,能澄淨自心,降伏煩惱和性障,能使心定於法上起思量,從而生起大智慧。定分很多種,也有各種層次上的轉折,目前來說能有定已經是很可貴了,心穩定以後再找時機把心轉換成能思惟佛法的定就行了,不必刻意厭棄和躲避枯定,好好利用枯定轉變身心,再變幻定的方式就可以了。一般人也無法每天十多個小時的正思惟,那是很累心的,適當的呆呆發愣,也是非常養心養身養神的。
為甚麼打坐的時候容易把問題思考明白?因為打坐時有禪定,心能不再散亂,不再妄想,心念專一。心專注思考問題時,由意識的散亂思惟到專一思惟,再到意根的思量,意根一專心思量,就能明了問題的根源,從而能從根源解決問題。
六、為甚麼禪定越深了別性越弱?
問:為甚麼有禪定時,識種子流注的越來越少,識心的了別越來越弱?是誰決定要了別,是誰決定少了別和不了別?
答:因為在禪定裡,意根由於意識的牽引作用被束縛在特定的境界上,於是意根就不再處處攀緣其他塵境,這樣如來藏就不會在其他塵境上出生意識和五識,六識的識種子流注出來的就減少了。當意根對特定的法塵也減少攀緣時,如來藏輸出的六識種子或者是意識的種子越來越少,這樣六識的了別就越來越弱,以至於滅去不了別,甚深禪定就出現了。
在禪定裡為甚麼意根決定少了別和不了別?為甚麼不在禪定裡意根就不這樣決定?意根與禪定是甚麼關係?禪定主要是對於意根的約束作用,意根由被動的少攀緣到主動的少攀緣,對塵境越來越沒興趣,就決定少了別和不了別,六識心了別的就會越來越弱,最後就停止不了別。由此可見,對塵境的了別是由意根掌控的,約束和控制意根的攀緣性,就能出現禪定,那麼禪定就是定意根的。如果禪定只把六識定住,不定意根,意根到處攀緣,到處了別,結果是六識就隨著意根到處了別,強烈造作,那就沒有任何禪定了。意根少攀緣不攀緣消停下來,才能出現禪定,內心平穩安和。
七、沒有觀行的禪定也是修行必需的
問:打坐觀出入息,到後來只有觀的念頭存在,沒有觀的對象——出入息,入定差不多一個小時,這樣修對嗎?
答:能觀,是見分,所觀,是相分。只要有能觀,就有所觀,觀的結果,叫作自證分。心裡有觀,卻沒有呼吸,那就有其它的相分存在。如果只有獨頭意識的觀,卻不知道觀了甚麼,這是意識沒有反觀力了,說明是入定了。觀呼吸的目的,是為了攝心,為了把心定在一處,一得定,二出生觀慧,以證得法。那麼觀裡沒有呼吸,卻觀的很好,心很定,也達到一定的目的了,沒有甚麼不對。當定力很好的時候,再把心移動到觀呼吸上,繼續觀呼吸,以證得呼吸生滅變異無常,非我非我所。
不管甚麼樣的禪定,外道定也好,內道定也好,攝心為戒,只管拿過來用,心攝住以後,再在定中觀行佛法,都無可非議。佛陀所修的四禪八定就是外道定,然後在四禪定中思惟佛法,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與外道共的四禪八定,諸佛都不能成佛,凡夫不能證得菩提成為菩薩。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
修定是為了有觀行慧,有觀行慧能證得佛法,出生大智慧。不必在意甚麼定,怎樣定,定下來就好,總比凡夫心處處攀緣好。目標定下來,奔著目標而去,不用在意走水陸和旱路,是直路就行。外道的色身與學佛人的色身是一樣的,學佛人的心與外道不學佛人的心是一樣的,如果為了降伏其心,世俗的心理學生理學,同樣適用於學佛人,調伏心最重要。
修定是為了觀行,觀行是為了出生智慧。而出生智慧不在乎一個小時的時間,如果能入無心定一個小時,沒有思惟,可是出定以後,身心舒暢,覺受非常,一天當中身體舒服,心情舒暢,不生煩惱,思惟靈敏,反應敏捷,應對人事都很有智慧,也有修養和涵養,品德提高,何樂而不為?禪定就是用來調伏身心世界,提升人品修養的,即養心又養道,何樂而不為?
八、為甚麼觀行到半路覺得卡住了?
問:是不是定加深時呼吸會變的緩慢和短,呼吸間隔的時間長?而且最近觀行思惟法義、經常出現觀行到半路,就沒有語言文字的卡在那裡,感覺跟前面的思惟的內容有點接不上。
答:禪定越來越深的時候,意根因為有定,就放松了對身體的控制,也不太控制呼吸了,對呼吸不太執著,呼吸就越來越輕微舒緩,呼吸時間加長,中間好像停止了似的,誤會為呼吸間隔時間短。因為呼吸輕微,就錯誤覺得呼吸要斷了似的,實際上是呼吸一口氣兒需要的時間長了,非常緩慢了,才感覺非常的慢,非常的輕,非常的深。感覺要斷的時候,由於內心緊張,就會加快呼吸,才感覺呼吸短。四禪定裡才能斷掉呼吸,在四禪之前仍然有呼吸,只是有可能感覺像是要斷了似的,中間間隔拉長了,這個時候思惟也要斷,思惟很緩慢,感覺很累,空了大腦思惟才感覺舒服。
在定中思惟定深的時候,意根不願意攀緣甚麼法,意識就運行的非常緩慢,感覺意識要滅,就不想有語言文字了,覺得多餘和煩累。心行越來越緩慢時,就不願意想問題,妄念也少,有妄念也累。意識無所造作,意根的作用就突出出來了,因為意識思惟活躍時,意根的作用就掩蓋住了。禪定深時,意根的作用就突出出來,就會發現這個時候心裡沒有語言文字。但是意識沒有語言文字,意根出來也是沒有語言文字的,意識不動和少動的時候意根的作用就非常突出和明顯了,祂的思量方式與意識的思惟不同,就會感覺沒有啣接上。